课题工作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1 17:23:12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篇(1)

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历经两年多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分四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最重要的热点之一。这是我们课题组将《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方向最终定位为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原因。

1、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2、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评价内容。

3、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

5、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二、确定研究的步骤及采用的方法

1、准备阶段(XX.9—XX.1)

制订课题实验方案,设计各种实验表格,制订业务等级标准,成立课题组,明确责任分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制定评价方案。

2、实验阶段(XX.3—XX.8)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按“学习—实践—诊断—反馈—反思—措施—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操作,使被评价者逐步实现发展目标,同时积累研究资料,完善实验方案。

3、总结阶段(XX.9—XX.11)

进行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及各种评价工具,使之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和各种鉴定文档;请我区科研室对有关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召开结题会,向省规划办提请课题鉴定。

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进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完成了有关论文和评价方案的制定。教师对发展性评价有了充分的认识,克服了传统的单纯以奖惩为目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发展性评价,是社会转型的呼唤,是素质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评价体系发展的需要。

课题工作报告篇(2)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10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10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1

课题工作报告篇(3)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从道德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点切入。而抓责任教育就是这个切入点。所以,学校决定以“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的教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许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畸形发展,导致在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没有理想或目标,易满足,不求上进,只求得过且过;攻击性强,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却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今,无论谁,要想在他将来的本职工作和学习中作出成绩,他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很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积累资料,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开展责任教育活动,组织责任教育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理性思考。

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在校学生

课题研究人员:沈风云、吴丽丽、姜明芳、姜桂英

研究实施方案:

准备阶段:

1、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

2、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进行课题论证;

3、制定《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4、召开开题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5、教师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出子课题实施方案;

6、进行“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实施阶段:

1、深入落实课题实施方案:

①确立各年级段责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发系列责任教育校本教材;

②建立小学生责任教育系列制度;

③完善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

④构建小学生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2、办好家长学校,进行学生家庭责任教育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3、开展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

4、每学年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一次,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5、每学年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总结阶段:

1、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3、完成预期的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若干篇;

2、小学生责任教育研究报告;

3、小学生(分年段)责任教育校本教材一套;

课题工作报告篇(4)

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将面临巨大变化。对党建的要求、党建的任务提出了新目标。由此引出的党的管理体系,干部管理体系要有新构架。包括党的组织设置、内部机构设置,党组织的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党与社区、与两新组织的关系:党对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吸引、监督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及对领导班子的结构、能力、作风的要求;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党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宏观管理,对人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基层党建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及工作主体、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党员队伍发展构成的阶段目标和要求,包括党员发展新的生长点、重点及党员的正常退出机制等等,都发生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内容、形式。这一切都希望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有新思路、新突破、新实践。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十六大提出的这一课题,是老课题,又是新课题。党的建设从工作过程还是成效来看,最终都要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

这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党的历史任务、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机遇、积累的历史经验,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尤为突出。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应当讲是执政能力的成熟。但执政能力包含什么,怎么加强?党的十六大提出“三新”(即新知识、新经验、新本领)和“五种能力”(即判断形势、驾驭市场、应对复杂形势、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三新”和“五种能力”怎么加强,首先是树立执政意识、执政党的意识,包括执政党的党员意识、骨干意识。譬如,对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一部分干部和学者,以为要一个就可以了,不必依赖公有经济。为什么有这个差异,不光是经济理论方面,更重要在于执政意识,执政党意识、执政党党员意识,离开了国有经济、公有经济,还谈什么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与公有经济有天然的联系,过去的失误在于不顾社会发展阶段,不顾生产力的现状,搞单一的公有制,但反过来,搞单一的私有经济、民营经济能行吗?有的同志很糊涂,以为不要国有经济,可以解决腐败,风气会好。党离开了它的执政的经济基础,领导的物质基础没有了,就无从谈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和改进。我们需要大大加强这种意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怎么增强这个意识,通过什么途径来加强,尤其是怎么渗透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去,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还需要研究。

其次,五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论素养、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党性锻炼,不光是单位培训,不光是读书,更多的是从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即实战能力,再就是学会总结提高,要通过理论思考从理性高度总结,不断地接近规律、体现规律、反映规律。无论是党组织还是党员干部,都有一个怎么培养教育的问题。

再次,能力建设中包括改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特别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一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依法行政重点要解决各级政府机构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问题。按照发展政治文明的要求,党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越深,越会促进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改进。二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的改进问题,如何从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进展到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加入公共管理;如何将一部份权力下放到基层政府或委托中介组织;如何从控制转向服务、协调、控制并重;如何采用听证会等形式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政议政,提高行政公正性和透明度;如何改变政府机构反复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不正常循环,从而推动行政组织从纵向的科层制向横向的扁平型转变,促进政府提高自身效率,强化政府本应承担的职能。三是基层党组织,如何突出政党的功能,党组织承担起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任务,增强驾驭基层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加快干部制度改革,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选好干部,搞活用人机制,真正解决科学合理地配置干部和选拔人才问题,要解决长期来未能解决好的分类管理问题(即不同类的干部)、各自的用人条件、具体标准,及他们的配套政策,如分配薪酬、保障、医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另一个是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和干部敢说敢做,敢为人先,敢于坚持原则的关系,怎么全面地评判干部,这两个关系怎么处理。游说、拉票同时伴生,又如何解决。除了组织部门需要端正作风,提高水平之外,还需要研究防止避免各种主体的功利性,建立一个只对国家社会负责的推荐和评价中高级人才的健康环境和机制。再有一个要研究解决真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关键环节有三个:一是用人的评价制度和运作制度公开化,如竞聘制、任期制、选举制等:二是“下”的舆论,“下”的通道,“下”的配套措施。大学、研究所领导也有难题,文化学历都有了,但专业有水平落差,怎么办,下来后再搞专业也有困难;三是接受党内、社会的监督,但如何操作,都需要研究。

四、坚持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凝聚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求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不仅要注重实体性制度,在当前可能更要重视完善程序性民主制度。这里涉及很多制度、框架性问题:如党代会常任制,二十年前未能写入,因为一些问题尚未弄清楚;又如党代会与同级党委、本级党委与上级党委的权责关系应如何处理,如三方矛盾和意见都不一,如何处理。在利益关系复杂的情况下,矛盾更突出,如何解决。在民主制度的安排中,核心问题是决策主体,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书记之间彼此的决策权怎么划分,怎么委托授权。当然也涉及民主化,民主制度实施中的成本及其可承受性。又如“三会制度”,实质是党内逐步公开透明,激发党员的政治活力和动力,首先涉及思想观念的统一和解放。制度要与党内构成,包括文化、民主运用水平、经济阶段等适应。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在决策中权重?多数人不同意能否决策,(如企业裁员、重组、改制等),要研究,还有,制度要真正能够实行必须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并且要建立一套与制度相配套的相应法规和监督办法。制度实施的责任制,责任主体,对违反者怎么处理,应该具体规定.这样党内民主才有保障。

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六少提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新据此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明确指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在不同形势下不同的积极因素和新生力量,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吸收了大批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爱国人士入党,壮大了革命队伍。“”之后,我们党又吸收了大批当年曾被视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入党,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大批领导力量。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条件下,党对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力量作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分析,寻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即需要在其他社会阶层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新的动力。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这些新的动力和传统的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兴利除弊,如何形成合力,形成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展其它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为党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是出了卷,开了题,关键在于怎么做好这篇大文章。

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居民自治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研究解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系列的制度问题。在城市,前几年也探索实践过居民自治的体制框架(议事、执行、监督的分开)、制度(运作机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体制、机制、制度,仍需长期探索。农村的城镇化加速后,村民居民混居后的自治会有新的情况,需要加强研究。另外,也要解决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如民主政治初期出现的一些无序失范的情况,贿选、家族控选等,还需要研究解决好“两委”关系,也就是基层社会的党与自治体关系,与各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村党支部和居民区党支部要实现对农村城市社区的领导,并且这种领导能为方方面面接受,都要解决好领导基础和支撑体系问题,也就是合法性的问题。同时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也要相应转变,如何更多地运用合作方式、协调方式、居中调停和仲裁方式等。

七、完善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十六大提出,要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化是指要完善决策程序和规则,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民主化是指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现在的问题是有关决策的制度已经不少,为什么还会出现“一言堂”、“草率决策”和“黑箱操作”的问题。有的认为制度是摆样子的,如何改变,需要深化改革。也有的同志提出,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化,形势瞬息万变,决策民主不能不影响决策的速度。如何把决策正确、决策速度、效益和成本作为决策研究的重要对象,有效地解决决策效率和科学化民主化程序的矛盾,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八、建立有效制约权力的运作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十六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从我们党的系统来说,要研究为什么有那么多制度。还会出现“党委会制约不了一把手”、“党的代表大会制约不了党委会”、“党的纪委制约不了党员领导干部”等诸多问题,关键是要研究如何把权力关系理顺。作为执政党除了通过权力机构、政府机构等实施执政外,在党内运行中有没有一个委托授权关系,有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领导结构、治理结构?在党的制度中,如何要把领导、被领导关系和委托授权关系的界限划分明确,党内领导职务是由广大党员通过选举程序实现的授权,彼此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授权委托关系,使党组织负责人更明确自己的权力是谁给的,自觉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

九、理顺分配关系,把握效率与公平的恰当关系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是执政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执政党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效率与公平同生同长,极大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处理得不好,效率与公平此长彼消,甚至引起社会不稳定,损害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执政党,要研究这个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透过物的关系看到背后的社会人际关系。例如,经济目标、GDP、人均GDP等等很重要,要关注。另外从价值目标看,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生活是否真正幸福,对生存状况是否真正感到满意,彼此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实际是富裕群众与贫困群众、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调节其关系,就涉及效率与公平。党组织在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同时,需要研究效率与公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权重,两者关系的度怎么把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但在生产性单位、机构中,初次分配本身就有一个税收比率问题。其高低、多寡就直接影响积极性,影响效率。还有劳动和非劳动(要素)的分配,劳动的确认,市场的波动因素等,都是不易把握的难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组织要协调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如何把握在人们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适当的“度”或“平衡点”。既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同时使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真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组织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建立起社会安全阀,消解社会中部份群众的不满情绪,努力消除他们的被相对剥夺感产生的负面效应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十、探索建立下岗党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机制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项工作我们基层党组织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整个社会来看,党的组织系统内蕴藏着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党员的素质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信息、团队精神等等,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为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为下岗党员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咨询、培训和精神鼓励,也包括资金、场地等,真正形成一种辅助机制,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再就业的新途径,大规模地开辟一个再就业的新天地,这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大胆地实践。如果让相当多的执政党的党员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状态,仅靠个人的奔波、奋斗,对执政党的形象、凝聚力是不利的。因为党组织不等于市场,党内还有不同于市场的东西在起作用。

十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党建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建设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类城镇与城市社区不一样,经济基础不一样,社会结构和成员构成不同,它的体制机制不同,它的领导管理结构不同,它的社区文化和地域风俗不同,它的邻里中的地域血缘关系不同,而且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必须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结合起来,因此,这一类城镇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十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课题工作报告篇(5)

对此,x市委制定了《关于运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推进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工作办法(试行)》,明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查办后,要准确运用“六书”“两报告”“两建议”的方式方法,坚持有案必鉴、以案促改,推动各级党委和相关单位深入开展警示教育,用足用好办案成果。

一、当前工作运行情况

重视程度不断提高。x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纪检监察建议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六书”“两报告”“两建议”撰写和运用的通知》,各区纪委监委按要求认真开展“一案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对开展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增强。2018年,x市各区纪检监察机关制作的“六书”“两报告”“两建议”数量是前两年的2.4倍,普遍做到了审查调查和“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文件规定有效落实。调研发现,各区均能认真落实市委、市纪委监委相关制度规定和文件要求,各区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部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困难,按照“谁办理、谁组织”原则,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被审查调查人员深刻反省、真诚悔过,组织、指导其撰写“六书”,及时起草“两报告”“两建议”,并及时移送发案单位,有效推动了“一案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落到实处。

文书运用日益规范。调研显示,各区均能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六书”“两报告”“两建议”相关文书,拍摄警示教育专题片、编制警示教育材料、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以身边案、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推动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工作深入开展。各区均能形成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能够固定以常委会成员集体阅读相关案例忏悔书、剖析报告,谈认识、谈体会、谈反思的模式,均能积极主动抓好相关发案单位的整改落实工作。

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调研走访的地区,均能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细化职责分工、工作机制、考核问责等,推动“一案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常态化。有的纪委监委建立起对发案地区和单位落实纪检监察建议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将其纳入日常监督工作内容,经常性地开展整改“回头看”,强化跟踪督促,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的纪检监察机关还没有把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摆上重要位置,依然把更多精力放在查办案件上,认为撰写“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属于额外负担,在工作部署之初就未将案后总结和案后促改工作纳入审查调查方案,以办案时间紧、力量不足为由应付了事,导致查办案件与撰写“六书两报告两建议”不能做到同部署同落实,查办案件的治本功效未能充分发挥。

能力素质有待加强。实践中,也确实有一些审查调查对象和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撰写“六书”的质量较差。也有一些办案人员政治站位不高、文字能力欠缺,梳理分析能力不强,不擅于剖析问题,撰写的报告、建议缺少针对性、操作性。

统筹衔接不力凸显。调研发现,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没有确定牵头部门对落实“六书两报告两建议”情况进行统筹,撰写、运用、问效等各环节缺乏统筹安排、衔接配合,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凸显。还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只满足于形式上的落实,在移送“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后,缺乏跟踪问效机制。

制度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机制欠缺,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未将“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纳入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范围,未能做到同部署同考核,使之成为一项“软指标”,只有在上级机关明确要求或人手比较充足的时候才抓一下,“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问题突出。实践中,有的基层单位制发“两报告”“两建议”缺少明确时限,导致移送发案单位不及时的现象比较突出。

适用范围缺乏标准。调研发现,当前“六书”适用对象范围扩大化与缩小化现象并存。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对“六书”适用范围明显扩大,要求对采取留置措施的审查调查对象,无论级别高低,无论其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系统性,一律要撰写“六书”,有的稍显牵强。而有的单位为了缩减时限,则以为保证“六书”质量为由,人为缩小适用对象范围,未按规定要求相关对象撰写“六书”。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抓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充分认识到案件查办和以案促改工作都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到撰写和运用“六书两报告两建议”的重要意义。要深刻认识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成功查办一起案件,就好比打赢一场战役,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要能打审查调查硬仗,更要善于“打扫战场”、搞好“战后重建”。要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从“消极应付”向“主动落实”转变,做到高度重视、提高质量;将以案促改工作从“与办案割裂”向“一体推进”转变,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将单纯的“办案思维”不断向“标本兼治”转变,切实起到筑牢思想防线、堵塞监管漏洞的根本作用。

抓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要做到将撰写和运用“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与纪检监察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推进,始终贯穿监督监察、审查调查、教育整改各环节。要建立监管机制,确保牵头部门始终抓好统筹安排,抓好工作衔接、成果运用和跟踪问效等案件查办的后续环节。要建立督办机制,督促审查调查部门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制作和移送工作,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建章立制。建立考核机制,将撰写和运用“六书两报告两建议”的工作情况纳入纪检监察业务工作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落实。

抓责任落实,提高工作质效。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意见和实施办法,以及相关制度的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主导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案发单位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纪检监察机关要将“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工作纳入审查调查工作方案,审查调查部门及时按规定要求移送发案地区或单位、被审查调查人亲属;监督检查部门要注重运用“六书两报告两建议”开展监督,既检查联系地区或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又定期跟踪问效推动联系地区或单位从严管党治党;宣传部门要及时跟进、主动对接,认真做好警示教育等工作;案件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督促整改落实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链接

什么是“一案六书两报告两建议”

课题工作报告篇(6)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部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课题工作报告篇(7)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自考实践性环节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步骤和计划与表现形式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及设备条件需要

课题工作报告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课题工作报告篇(9)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16个重大专项之一,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项目。水专项旨在研究重要流域水生态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突破和开发安全饮用水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体监测、控制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是水专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科技资源和宝贵资产,必须加强水专项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一、水专项档案的归档范围

(一)综合材料。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记录(录音)、会议纪要(记录)、工作简报、工作动态、通知报告、大事记、出版刊物、影像资料等。

(二)实施方案编制阶段。项目(课题)实施方案、编制组名单、编制说明等。

(三)实施方案论证阶段。论证申请报告、论证委员会名单、论证材料、工作方案、工作手册、审核报告、专家承诺书、论证意见等。

(四)组织实施阶段。阶段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专项项目(课题)指南,招投标文,评审、评估报告及专家意见,任务合同书及各类协议。实验、测试、观测、调查、考察的各种原始记录,综合材料,数据整理材料,样品、样机、标本等实物。研究工作阶段总结,专项及项目(课题)执行情况、年度报告,专项及项目(课题)调整申请及批复,专项工作报告等。

(五)评估验收阶段。研究报告,研制报告,记述报告,论文专著报告,专利文件,检测鉴定报告,评估报告,专家意见,审计报告,验收全套材料(专家名单、会议记录、验收意见),成果推广应用报告,成果登记表,专项总结报告等。

(六)其他需要归档的重要材料。如报刊材料、获奖证书、会计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等。

二、建立水专项档案工作管理网络

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项目、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应建立档案管理网络,明确水专项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的重视和管理力度。为加强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调动专职档案员积极性,专职档案员应成为水专项课题组成员,负责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水专项课题在立项及实施过程中,水专项主管部门应对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宣传、培训、交流工作。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增强水专项课题相关人员档案意识,调动各承担单位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专(兼)档案员通过培训、交流,开拓视野,增长业务知识,汲取先进经验,为保证水专项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水专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对课题和子课题承担单位进行不定期巡检,开展监督、检查、指导档案工作。通过上下互动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水专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四、加强档案工作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档案质量

前期指导。水专项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课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档案工作与课题实施工作应同步进行管理。专职档案管理员必须提前介入前期档案管理,制定归档制度、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和归档计划,要求课题及子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归档,确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专项课题组应指派兼职档案负责课题的收集、整理工作。

中期检查。在水专项课题实施过程中,专职档案员应积极参与水专项工作中去,了解和掌握水专项课题进展情况,跟踪检查课题实施过程中文件材料形成、收集情况,将“事后收集”变为“事前知晓”和“事中监控”。注重检查和鉴定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应通知课题负责人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确保水专项档案的案卷质量。

参与验收。水专项验收工作包括财务验收、档案验收和课题验收。其中档案验收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水专项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先期进行档案的验收,没有完整、真实、准确、系统的科研档案材料,不予验收。专(兼)职档案员应参加水专项的各项验收工作。通过验收工作,查找档案工作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积极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审核鉴定。课题结题后,课题负责人要将课题和子课题全部文件材料原件送交档案室。专职档案员根据科技档案的归档要求对课题的文件材料原件进行审核鉴定后,专职档案员协助兼职档案员将文件材料进行认真分类、整理、立卷后,移交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室在接收实体档案的同时,应同步接收电子档案。

文件材料在整理、立卷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归档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若为复印件需加盖公章。二是子课题提供的文件材料需认真收集、整理归档。文件材料需加盖公章归档,如实施方案、技术报告、财务审计等材料。三是在财务验收工作未通过时,课题承担单位会对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如:课题实施方案、经费预算、财务审计等材料,兼职档案员在归档时应将课题形成的所有修改前、修改后的文件材料归档。四是课题验收时,提供给专家审阅的课题汇编材料可作为资料归档。五是重要文件材料需多套归档,如技术报告、调查报告、提供给专家审核的课题汇编材料等。六是开展数字化扫描工作,做好电子档案的归档工作。七是加强会计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八是所有归档的文件材料与上报水专项管理部门的文件材料内容要求一致。

五、加强档案保管,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为了保管好水专项档案,根据《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保密规定》,水专项相关部门要制定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保证水专项档案在借阅过程中的保密与安全。凡借阅水专项档案,需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并做好签字登记工作。凡重要的档案资料一般不得提供原件。借阅档案一般只借阅课题汇编材料。

水专项工作是民生工作,水专项档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社会价值。项目、课题与子课题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要从管理机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等细节方面进行全方面控制、管理,切实有效地保证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政府决策、为国家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芳美.关于做好云南省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15(1).

课题工作报告篇(10)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简写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上一篇: 骨科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钢结构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