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0 21:36:38

高校音乐论文

高校音乐论文篇(1)

(一)学生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够在一些师范类的音乐学院,学生能够接触到实践主要是通过音乐专项比赛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对于选拔和发现优秀的学生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音乐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讲则会很难参与其中。在大学期间,虽然会有很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但大多数还是需要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所以造成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实践能力得不到训练,很难在音乐创作上有所突破。

(二)教师对艺术实践的认识不足目前高校的大多数的音乐教师来自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接受的主要是专业教育,所以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认识不全面,对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教师。所以,大多数的教师很难将艺术实践与课堂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同等地重视起来。更有甚者,音乐教师认为艺术实践过多地占用时间,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地了解一些音乐常识,教好中小学的音乐课即可了。有了这种错误的认识,艺术实践教学步履维艰。

二、从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教学的优势探讨问题解决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学生层面来讲,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为此以学生为主题,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调整,简单地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双方产生艺术创作上的互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既能够表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够彰显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为了使音乐实践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精心地进行筹划和部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积极地配合教师,认真地领悟,在课下也要反复地练习,认真地体会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和风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每一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扮演编导,有时充当演员,有时候还需要设计舞台等等。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地锻炼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伴有竞争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21世纪的当代青年,能够体会到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压迫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从教师层面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教师层面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科研调查工作上面。进行科研有助于教学的创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教师很难找到合适的科研项目,即使找到了合适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调研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很难展开。如果把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就能够减轻教师的调研难度。比如,教师可以将其中需要的一些科研调查数据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在闲暇时间和假期可以参加很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即可作为此课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既能够促使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得到了锻炼,又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工作。进行科研调查能够使教师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三)从学校本身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学校本身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开办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排练和表演以及摄影等活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作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开办各种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为此,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推进音乐艺术的实践教学。

高校音乐论文篇(2)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高校音乐论文篇(3)

(一)可操作性。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去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说,这是一种程序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被模仿、被传授和学习,被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学习后,用来运用指导自己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成观众,而是参与者、创造者和表演与欣赏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套情景,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就是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二)完整性。一套教学模式,必须是完整的。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有其完整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操作过程是完整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去参与课堂,唤起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最后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也有完整的评价系统,对于课后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三)针对性。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课程设计,内容选择都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二、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有规律规范的教学框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其对音乐教学意义重大。

(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专家,重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魅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的才。无疑,音乐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为一体,学习音乐可以铸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培养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旧有的一人堂的教学不适合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寓教于乐。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首先是人的教育,而后才是音乐的教育,育人是基础。高校教师,能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思想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两个概念,很多人把他们弄混。教学模式是较为系统化的操作体系,而教学方法是具体操作手段,是教学模式体系中构成要素或有机的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选择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三)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是在考虑所有教学规律、方式、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条件,选择最优的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选择,正式考虑了优化教学的原则,认真进行贯彻执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身教学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过修订的教学模式,更能灵活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最终能够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高校音乐论文篇(4)

二、在高校中继承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完善高校音乐课程安排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既要立足于本土音乐又要完善少数民族音乐的设置,彼此相辅相成,共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主要构建音乐类型、方式、风格为主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课程中要应用于理论结合实践来进行,进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的课程,如《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唱基础》、《民族民间音乐》等。在此之外,应有计划地设置师生户外实践教学去用心灵感受体会民族音乐的产生、艺术风格等。这种方式会让大学生更好的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形式,并受益颇多。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最根本的是以听赏为基础。听音乐是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认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逐渐建立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如山西民歌《绣荷包》、东北民歌《小拜年》、《小看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其次听赏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戏剧,如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再者听赏民歌器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空山鸟语》、《二泉映月》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的途径,其次结合实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三、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音乐课堂

目前,我国大学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音乐选修类课程较少,大多以欣赏为主,只有极少类少数民族大学开设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在高校的音乐课程上增添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文化,同时也能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涵,丰富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广大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中丰富了音乐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观念与认知的所在。我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能被人遗忘,它有其独特的魅力,象征着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是在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熔铸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并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个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目前并不是处在普及的阶段,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高校音乐教育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从中对少数民族加深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树立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观念、认识价值、思维方式及精神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设少数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到各种各样的独特音乐,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同胞,尊重文化差异性,使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音乐论文篇(5)

二、学习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来讲,音乐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国的音乐艺术文化还是比较源远流长的,古典音乐艺术、流行音乐艺术等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我国的老艺术家对我国的音乐艺术有着重大的贡献,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延续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本身是具有影响力的,它不像其他课程给人带来的是知识的传播。音乐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洗涤,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正能量,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在人失意时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从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识和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国外对中国的音乐情有独钟,喜欢中国古典音乐丰厚的底蕴和文化涵养,对下一代古典音乐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要提高重视。

三、针对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

学校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音乐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提高学校和自身对音乐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解决高校音乐设备不足的问题

解决学校音乐设备不健全的问题,在学校里加强对音乐设备的管理,加强音乐教室的建设,对音乐设备的选择也要适当合理,尽量有健全的设备,无论声乐室还是琴室,都要加强建设,实现音乐教学的丰富多样化。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音乐教学的方式有许多,音乐是一门艺术,采取一种死板的方式是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的,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多媒体教学、形体教学、表演教学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听到真实的画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表演节目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时势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节目教学增加了表演性,通过节目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四)结合传统教学,走创新道路

在音乐教学和音乐的选择上要加强音乐的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音乐的特殊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推崇出新,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种音乐艺术的高境界。

高校音乐论文篇(6)

二、高等院校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以现代视野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为人类文明的双翅,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彼此不可分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其实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而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只有二者的共同尊重和统一才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也可以说,科学精神牵手人文精神,体现了理工科大学加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功能。具体地说,创新精神是理工科大学具有先天优势的重要功能,而处于理工科大学的整体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相对先天准备不足,因此创新精神方面则会显得被动,因此,打造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就是将理工科这种先天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为基本功能的音乐艺术专项教育之中,从而让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得到激发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科大学的整体创新氛围反而能够在其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中得到突出和重视。

三、高等院校提升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宏观上强化音乐艺术教育针对性,加强对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历来在理工科大学中成气候,针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模式创新往往受制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约束,因此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示人,这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性和必要性,即要从全面提高音乐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一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改变音乐艺术教育重感性轻理性,重想象、轻逻辑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在科学与艺术、审美与求真的双赢中得到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淡化单向度标准化意识,强化多元性引导,使大学生都能在多元化、复合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还应协调好两者关系:一方面,处理好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要把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发展性潜力型项目,潜入学校年度规划、五年规划甚至长期整体战略性发展规划中去,并以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同时合理设置音乐艺术学院的相关教育机构,配合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以及专项服务机构的设立,从而对音乐艺术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规划、督导和组织,从而确保这项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

要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就要在理念上对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梳理,三者之间不可相互替代也并不互相涵盖。经济建设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荣,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真正的发展,因为在激增的物质文明面前,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的滞后和匮乏相当让人担忧,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要么落入虚无主义,要么打造成功利主义。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推行下去,并不代表学校内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轻易就忽略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激发人的综合素质上的突出作用。可以说,对这一类型的教育存在着普遍的忽视现象已经构成一个较为顽固的模式现状,而要想改变和革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多方面的努力,当然这里少不了领导层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音乐艺术课程综合化合理设置进行强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音乐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爱岗敬业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首先是重视对外交流,强化学术合作,从高位着眼促进音乐艺术类教师教研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实力和科研视野。其次是打造科学完备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指标一定要全面考察音乐教师独特的工作内容、作品产成规律,确保他们能够不失创作的激情,还能保证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

(四)加强校园音乐社团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从音乐艺术类社团建设和活动的线索来加强高校特色社团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挖掘不同类社团的相关性,如将计算机制作技术引入到原创音乐社团中用于负责后期制作、音频处理和旋律设计参考等,从而发挥科技类社团的技术优势,激发音乐艺术类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的含金量。

高校音乐论文篇(7)

(一)演唱能力演唱能力是声乐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音乐专业素质的核心能力与主体能力。演唱能力又分为以下几种:

1.识谱能力。歌谱是演唱的“设计图纸”,演唱过程就是“音乐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依照“设计图纸”进行。而不会识谱,就无法“施工”,识错歌谱,就会造出“劣质工程”与“豆腐渣工程”。因此,要对五线谱、简谱、工尺谱有全面精准的识懂能力与视唱能力。

2.发声能力。要具有正确发声的能力,明确声部(高音、中音、低音)、声类(抒情型、戏剧型、花腔型等)、声性(真声、假声、混合声)、流派(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

3.呼吸能力。呼吸乃演唱的动力,沈湘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掌握偷气、换气等呼吸技巧。

4.共鸣能力。共鸣能力也是演唱的重要能力,意大利许多歌唱家都把声带比作“本钱”,而把共鸣比作“利息”,力主“用‘利息’歌唱”。要掌握正确的共鸣方法,正确运用共鸣腔体。学会打开喉咙、寻找“面罩”,学会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

5.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也是歌唱的基础能力,要学会依字带声、字正腔圆,掌握字音、字调、字韵,唱准字头、字腹、字尾,不“倒字”,不“吃字”,学会收声归韵。

6.听音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听音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质,对于歌唱者而言,灵敏的耳朵比什么都重要。要学会用听音能力对自己的演唱进行“导航”,对自己的演唱进行全方位和全程的同步跟踪,进行辨别、分析、判断。

7.表演能力。表演能力也是演唱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要通过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各种表演手段,正确地表现演唱曲目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各个要素。

(二)演奏能力

演奏能力是器乐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音乐专业素质的核心能力与主体能力。演奏能力也分以下几种:

1.视奏能力。视奏能力是识谱能力与演奏能力的密切结合,要读准乐谱,奏好旋律、节奏、和声等。掌握不同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

2.伴奏能力。要具有为独唱、重唱、合唱与其他乐器演奏的伴奏能力,并且有即兴伴奏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为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舞蹈、杂技、曲艺等各种形式的艺术的伴奏能力。

3.演奏能力。要具有本行乐器的独奏、合奏、协奏、重奏等各种演奏能力,尤以独奏能力为重中之重。

二、心理素质教育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心理素质教育。这是一种“软素质”教育,但又是一种智力教育与动力教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未来学预测,心理学将大有可为和大有发展,很可能成为未来前沿学科之一。未来的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心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只注重音乐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则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其实,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极为重要的素质。一切艺术都是物理力、生理力、心理力的三力合一、三位一体、三维互动。同样,音乐艺术也是物理力(声学之力)、生理力(人体发声之力与演奏之力)、心理力(人的各种心理要素产生之合力)的三力合一。音乐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联想力、想像力、理解力、意志力、情感力、创造力等各种素质教育,以及心理抗压力、心理调节力各种素质教育。其中尤以情感力与创造力为重点。情感力乃音乐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因为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黑格尔明确地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李斯特也明确地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音乐表演(演唱或演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表演者(演唱者或演奏者)通过切身深切的情感体验,把音乐作品(歌曲或乐曲)中词曲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再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或演奏,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或观众,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表演效果。可见情感之重要。创造力也十分重要,因为音乐表演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创新过程,必须以创造力作为支撑与动力。创造力的培养,又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包括灵感思维、逆向思维、跳跃式思维、发散式思维等等。

三、综合素质教育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综合素质教育。这种综合素质教育,又分三个层面:

(一)小综合

小综合是指专业素质教育中的专业范围内的综合。例如声乐专业教育除本文所提到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包括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制作、音乐策划等各种素质教育。

(二)中综合

中综合是指专业素质教育中演唱能力与演奏能力的综合,即声乐专业学习器乐,器乐专业学习声乐,声器互通,共利双赢,达到自编、自唱、自奏的程度。

高校音乐论文篇(8)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在学校教育教学安排中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音乐教学仍然与期望达到的标准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在高中就开始体现出来,在高中阶段,学校一般重视文化课教学,一味注重提升文化课成绩,导致音乐教学落后,音乐教学流于形式。由于音乐教学的落后,导致民族音乐教学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更为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一般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专业的音乐教学,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高校学生和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更无所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音乐也不例外,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因素,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的坏处,教师开始普遍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阻。

音乐是一个民族特殊而美好的一种文化,能够反映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民族音乐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中国这样具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家丢失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国要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传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依托和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来看,施行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用来作为教学案例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经过挑选的优秀音乐作品,它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结果。另外,现代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世界的舞台上要有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的特色,所以一个国家的自我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国家的资源以及发展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是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在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后,我国音乐界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我国目前民族音乐发展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民间人民自发组织的音乐团体和组织,这些团体和组织代表着某种特殊的音乐文化,但是一旦这个团体或者组织解散或者消失,那么某种民族音乐文化可能也就因此消失。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代代传承,所以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是主要的音乐教育者,其个人素质和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和文化传承质量。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来看,其素质和能力与要求的相差深远,所以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就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个人音乐能力和素养,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了,其教育才会有积极成果,才能起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选择性的扬弃,保留好的,丢弃坏的。文化的开放也不是完全的抛弃旧的接受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正确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和因素,同时选择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文化传承和开放相辅相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并且结合民族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音乐论文篇(9)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高校音乐论文篇(10)

1.缺乏发展的资金急剧的盲目扩招和跨越式发展使高职院校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教学经费不足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和校园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资金也是捉襟见肘。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财政支持,政府投入是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大量音乐器材设备的购置和场馆的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完全依靠社会资金显然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现有的体制机制并没有为社会资金的进入提供畅通的渠道。

2.缺少高素质的师资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本应该是“双师型”,但遗憾的是,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中,都偏重汽车、园林、信息工程、机电设备等实用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对于音乐等艺术类属于文科范畴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是从普通中专转化而来的,师资力量就更加薄弱了。我国有些省份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音乐专业,没有音乐院系,甚至没有音乐教师。这些院校大都是从专业性较为单一的中专转化而来,即使设置了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也过于简单,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3.缺乏师生的认同与参与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仅仅局限于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机电设备等工科专业,至于音乐文化等文科范畴的专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内容较为简单,有时仅仅局限于校内,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走出去。这种与社会对接主要依靠高职院校的音乐院系来完成,很多活动具有公益性,难以真正调动学院、老师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从目前一些电视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好声音选拔比赛的现场活动来看,很多优秀歌手并不是真正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有的甚至没有大学文凭,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高职院校开展的音乐文化产业化建设并没有考虑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自然无法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4.缺乏管理部门的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并没有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一些制度上的局限并没有被突破,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高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在制度建设、体制创新、资金支持、人员保障等方面逐步弱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革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5.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目前的高职院校走外延式扩张发展道路,学校建设规模和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学校的内涵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内涵主要指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制度的创新,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就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脱离社会实践需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音乐文化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6.缺少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空白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在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学校的音乐系并不具有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权力,也不是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处境将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割裂开来,也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然不具有竞争优势。

7.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相比于一般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相当凌乱、模糊不清的,也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不相适应。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难以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之中,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只有统一规划,化不利的制约阻力为发展动力,才能实现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进一步创新。

1.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本着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促进其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在当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改进管理体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规范管理体制,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要之中。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师资队伍上:普通高校的教师是研究型的学术型的;而高职院校囿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其师资力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试想,一个连舞台都没有上过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舞台表演娴熟的学生来,一个连车床都没有摸过的老师也教不出熟练的高级技工。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适应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应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赋予音乐院系及老师学生更多的发展权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院校、院系、教师、学生参与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畅通院校(系)与市场和社会对接的渠道,变单一为多元,积极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4.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程度

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话语权来激发他们参与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虽然没有普通高校那样完备,但是旅游、通信、电气、艺术设计等实用性强的工科专业还是很完备的,可以尝试相关院系学生在自身的专业实践设计中融入音乐文化元素,既提升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准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对音乐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感受,能真正深入理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建立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基地

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高职院校,对信息、电气、旅游、物流、测量等实用型学科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促进音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建立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依托高职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音乐文化更好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从而实现音乐文化自身发展的目标。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融合只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和平台,要想实现产业本身的发展,还得依靠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融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才能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上一篇: 证券投资实验论文 下一篇: 法制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