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教育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9 09:57:14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1)

考上师范大学并不是我的本意,我的初衷并不是当老师(:师范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我当年只是想做机械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工作。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渐渐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渐渐的喜欢上教育行业,教育也成了我的人生发展方向。而经过这次的实习,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价值观和使命感,更加激发了我的激情和心态的转化,为以后正式投入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内在基础。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一所中等学校,学生成绩不是很好。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投入学校工作,视觉完全不一样,总的来说,所有工作都贯穿于怎样上好课和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两方面工作。现就具体工作分成四大板块总结如下:

板块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因此要教出优秀的学生,得要有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上课、批改作业以及平时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为谁而学,即没有对学习形成一种目的性。个人认为要解决这种情况,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秀教师至少要做到懂得用以下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一种,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是激发内部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

增强趣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2)

另外,批改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开始我认为批改作业很简单,只不过是打几个对号和错号,然后写一个日期。其实不然,作业中有我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字母大小写,语句的标点符号,还有抄错题得,甚至有抄袭现象。每次批改作业我都特别认真,一点小错误我都会让他们改正。利用自习时间辅导他们写作业。慢慢我发现他们得错误越来越少。看来,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得是用自己得言行潜移默化学生,使其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3)

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们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们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们付出了很多。收获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习期间,我们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而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们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报告,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近两个月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感觉很不错。当我们漫步在实习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好”的感觉很奇妙,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变得上了瘾。

我们在实习期间正好赶上教授新推出的广播体操,我们在刚到实习学校新接触这套操,也是从头开始学习,动作非常负责,为了能尽快适应,我和张丽在中午休息时间到操场的一角面对面练习,虽然上课时比较仓促,但是我们还是慢慢适应了。

我们两个听了一星期知道老师的课后,就独自走上讲台,虽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示范动作不熟练,分解带操忘动作,口号不流利,底气不足。但是我们还是完完整整地把这节课上了下来。指导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帮助修改教案,她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为了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充分锻炼自己,我们主动和指导老师一起参加学校体育队的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还回到家。我们的指导老师带的是长跑队,这也正好弥补我们长跑锻炼的不足。虽然每天都是在寒冷冬天面对枯燥的操场,而且还被吹得感冒,但是我们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的。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4)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政策基点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首次将“小康水平”用于衡量我国第二步战略部署是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政策深化是在2000年以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到20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描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规划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然而要想如期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是难点之一。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于大学生就业增量高峰期,将长期面临高素质人才高供给带来的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年这些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2000年后历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见表1。表1说明2000―2009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2000年的两倍,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是2000年的6倍,创出历史新高。2000―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以年均13%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3年由于首次扩招生员毕业,毕业生数量较前一年增幅最大,为46.2%。2000―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般在60%―70%之间。2003年后,平均年就业率为72%,3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窘境。按这个就业率计算,我国2009年有超过17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在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2003年后开始变得日益严峻。

表1 2000―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资源来源:根据历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整理。

对于家庭来讲,培养一个高校毕业生需要可观的教育投资,可以说高校毕业生作为家庭投入的人力资本承载着众多的希望,一旦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知识贬值、知识无用论又会老调重谈,造成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一些人高中毕业后会放弃高考而就业,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是我国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减少结构性失业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键

从供求角度看,我国人才市场的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总量性失业(绝对失业),即劳动力的总供给在量上高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相对失业),即使在供求总量平衡的情况下,存在一方面岗位空缺,一方面想就业人员又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失业。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主要包括大专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这一层次的人才在我国总体而言比重偏低(见表2)。

表2 我国1964―2007年6岁及6岁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年度统计数据计算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5)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学校可以争取到企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独立、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衡量、评估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专家组于2007年对我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通过调阅毕业论文文件和检查、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致认为我系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过程细致、要求严格、格式统一。专家们对一部分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观点表示了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教育问题和严峻的社会压力。加强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把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学的“产品质量”观认为人才的教育培养与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非常相似,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投放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阶段的培养质量。我校教务处为了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科,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我系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以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一、系级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组人,他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负责制定目标,指挥、组织、协调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起127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7月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作用。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的目标、计划,确定组织结构和操作模式,传达和督促执行教务处的有关文件,负责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指导教师的资格等,审批上报的各类文件,确认每一环节的有效性,督促检查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进展情况和导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过程具体化并将任务和要求分配和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如负责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指导和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规定进度安排、制定论文的规范和标准格式以及组织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指导小组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写出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我系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质量方针的最终实现,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必须要将它传达到学校内部各层次的有关人员,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性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以及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等,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它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指导书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工作流程、规范化文件格式,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承担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以及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评阅意见书、毕业论文等)的规范性。

三、基于“戴明环”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戴明环)的概念,它是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的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阶段。该循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工具。我系运用“戴明环”概念设计出了“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图”。该流程图清晰地标明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从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到师生见面下达任务书的过程标志着计划阶段;学生调研、撰写开题报告、整改、指导和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完善、定稿、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属于执行阶段;中期检查属于检查阶段;验收自评以及总结属于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整个流程按照每一环节的发生先后设计,规定如果某一环节不合格,必须退回到上一环节重新循环直至合格再进入下一环节。一个循环周期是一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下一轮循环是下一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轮循环都建立在总结上一轮循环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措施质量控制即高校为达到质量目标而在教学、辅助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监控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消除教学和其他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我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措施对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从上至下的所有成员能否各尽其责,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培训、指导人数、次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术道德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约束规定;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作为该年度群众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成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导师、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来年是否具备该项资格的参考依据;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作为取得答辩资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具体做法是发放教务处设计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系列表格,由参与的各方对有直接联系的各方客观打分,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有关各方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措施中还规定了质量审核环节,它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质量方针、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性的、独立的检查活动。质量审核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检查环节。检查队伍的成员由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组成。检查工作能及时鉴定和评价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进展情况和阶段完成质量,便于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毕业论文工作的验收和总结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论文验收指标体系,从毕业论文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和依据等材料上报教务处以备全校性的验收。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论文指导小组要根据验收自评结果写出工作总结。所谓总结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以利再干。这是戴明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以上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指导性文件(质量手册)、管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验收和总结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和流程。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只进行了短暂的四届循环,仍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随着我们对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经验,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会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6)

(一)毕业生双选会,双向选择

双选会①,是师范高校向社会各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双选会的双向选择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更多面对面的机会,对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一方面可以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到市场的就业需求和现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师范高校毕业生更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也是给下一届毕业生一堂实地的就业指导课。本校在2013年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向各界用人单位输送了各类人才8 000余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00余人,大学本科6 000余人,高职学院1 800余人。

(二)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

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堪忧,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择业②和自主创业③。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的一种转变与创新,是具有活力的、新兴的一种就业方式。自主创业不仅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社会就业岗位,满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受到国家保护以及相关政策扶持。就当前的社会发展所带给毕业生的住房、婚姻等生活问题来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再局限于专业对口,他们更趋向于去创造、去展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继续深造与政策服务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政策服务,考研、出国深造成为一个重要选择,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范围。据资料统计,2013年考研人数高达180万,出国留学深造人数达到45万人。当然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政策服务,④暂时解决就业问题,比如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自2003年开始实施,当前全国共有西部计划志愿者48 000余名。类似这样的服务计划,不仅向发展较低的地区提供了必需的专业人才,还直接带动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当前师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挑战与机遇同在)

(一)机遇

1.就业环境优良

从调查的几所师范类高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其中除东北师范大学以外,其他几所师范高校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而从四川省的两所师范高校来看,也有着良好的就业形势,所以,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是比较优良的。

2.就业市场极具弹性

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学校。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县级以上城市的公立学校教师趋于饱和,县级以下及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紧缺,反而近几年私立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兴起,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的需求量大、更迭替换较快,提供给师范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加之国家就业政策的鼓励,师范高校毕业生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工作,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考选调或其他职业。随着师范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并不是那么乐观。

3.就业选择多元化

以本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分析,毕业生共有8 322人,其中本科6 130人,专科生2 192人。本科就业5 678人,就业率为92.63%,专科就业1 910人,就业率为87.14%。其中教育部门就业3 19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40%;国有企业就业44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3%;民营企业就业2 26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16%;党政机关就业44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6%;选调生7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94%;升学64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71%;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35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21%;部队和应征入伍1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0%;医疗卫生单位就业1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16%;科研设计单位就业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13%;出国出境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3%;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15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5%。

(二)挑战

1.就业渠道紧缺,就业结构不合理

受教育部门的制度管控,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学校自主招聘和教师公共招聘,就业渠道紧缺。另外,毕业生都寻求到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就业,加上这些城市教育发展较好,对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人数趋于饱和,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少,这些都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淘汰率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教育资源紧缺,对教师的需求量更大,要求也相对较低一些,但往往因为这些欠发达地区教育条件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留不住教育人才,使得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2.特殊学生(女生、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难

由于前几年教师行业招聘过热,教育系统的教师人数已基本趋于饱和,教师岗位减少,有教师岗位的学校也更多地偏向于选择更具优势的男生,女生自然成了就业的“困难户”。加之女生特殊的生理原因,从长远来看,女教师的培养成本更高,相对于男教师来说,事业心、工作能力、个人素质方面女教师都弱于男教师,这是女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情况也相对较弱。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在就业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依靠社会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就业现象。

三、影响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当前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弱势主要表现为啃老、抗打击能力弱、期望值过高、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近些年来的毕业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大,希望依靠父母养活自己。这样,大多毕业生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就不知所措了,抗打击能力差。另外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楚,还一味地追求优越的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都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二)学校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求悄然发生变化,对各方面的人才有着新的要求,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尽一致,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目前,虽然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对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教育还有所欠缺,比如心理方面的指导较弱,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

(三)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7)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学(198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步增长,这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向提出了严峻考验。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未来高校如何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回答的难点。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阐述,但是几乎没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特别对于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如何调整高校招生来迎合社会需求,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吉林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5.49万人,18年增长了6.3倍。1990―1998年,这9年期间招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1万人,年均增长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为了拉动国民的教育消费意识,激励并刺激国民增加教育投入,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2008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5.49万人,年均增长1.14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12.75%,是先前的1.75倍。

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1.79万,18年增长了4.59倍。1990―2002年,即扩招之前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8万人,年均增长0.1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98%。2003―2008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1.79万人,年均增长1.31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8.36倍,年均增长率为17.52%,是先前的3.52倍。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特征

1.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特征

2001年学科结构调整,毕业生与招生的学科结构是对应的,而毕业生的学科结构特征易与社会需求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较,所以,我们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的学科结构特征。

2001―2008年,吉林省哲学毕业生人数由45人增至58人,增加了13人,年均增长3.69%;经济学毕业生人数由2068人增至4769人,增加了2701人,年均增长12.68%;法学毕业生人数由1522人增至3698人,增加了2176人,年均增长13.52%;教育学毕业生人数由1199人增至7258人,增加了6059人,年均增长29.33%;文学毕业生人数由4617人增至21857人,增加了17240人,年均增长24.87%;历史学毕业生人数由455人增至602人,增加了147人,年均增长4.08%;理学毕业生人数由3706人增至8478人,增加了4772人,年均增长12.55%;工学毕业生人数由13353人增至41236人,增加了27883人,年均增长17.48%;农学毕业生人数由967人增至2452人,增加了1485人,年均增长率为14.22%;医学毕业生人数由2384人增至8168人,增加了5784人,年均增长19.23%;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由4492人增至19370人,增加了14878人,年均增长23.22%。在这11个学科中,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医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基本与之持平,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

2.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校结构特征

从吉林省12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毕业生人数由7464人增至9646人,增加了2182人,年均增长3.7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848人增至3866人,增加了2018人,年均增长11.12%;延边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90人增至4746人,增加了2656人,年均增长12.43%;北华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618人增至6052人,增加了3434人,年均增长12.72%;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55人增至4054人,增加了2799人,年均增长18.24%;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773人增至4275人,增加了2502人,年均增长13.40%;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973人增至3764人,增加了2791人,年均增长21.32%;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75人增至5265人,增加了3990人,年均增长22.46%;东北电力学院毕业生人数由866人增至3169人,增加了2303人,年均增长20.36%;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人数由393人增至1722人,增加了1329人,年均增长23.50%;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人数由602人增至1974人,增加了1372人,年均增长18.49%;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由293人增至1940人,增加了1647人,年均增长31%。其他院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3358人,2008年为67473人,增加54115人,年均增长率为26.03%。在这12所重点大学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等5所学校毕业生增长率高于全省的毕业生增长率,而其他院校同期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26.03%,仅次于吉林艺术学院,高于其他11所重点大学,高于全省毕业生增长率。可见,吉林省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他高校的扩大规模所引起的。

二、吉林省高校招生规模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总规模增长过快,超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增长

吉林省自扩招以来,1999―2008年,招生年均增长12.75%,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5%,我国GDP年均增长9.67%;2003―2008年,毕业生年均增长17.52%,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8%,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可以看出,吉林省招生和毕业生增长率都超过本省和我国经济增长率。

2001―2008年,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73025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年均增长0.85%,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1167.41万人增长到1281.4万人,年均增长1.34%;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由3.48万人增加到11.79万人,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速为19.04%,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速,高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8.19个百分点,高于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7.7个百分点。

(二)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毕业生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较低

由于大学培养的周期性、学科招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4年后的社会需求,学科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相符程度也不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中的统计调查数据,我国20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而吉林省2001―2008年,毕业生增速最快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可见,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吉林省工学毕业生增速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而吉林省教育学毕业生增速却最快。

(三)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总体平均质量下降

我们对吉林省部属和省属12所重点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了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8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下降,吉林大学年均下降3.76%,东北师范大学平均下降0.82%,其他10所省级重点高校虽然招生规模都有所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在0.18%―9.05%之间,年招生平均增长率为4.54%,而其他高校招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9%,远远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率,更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原有教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专业不成熟,所以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特别是像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正是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的盲目扩招和盲目上专业,导致了整体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未来高校招生建议

为了保证吉林省未来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1.扩大工学和管理学招生

从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工学和管理学是社会需求最多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和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量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大量需要支持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所以未来这两个学科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理学,由于过去人才培养超过需求太多,应适当减小规模。其他学科应根据总量变化,在保证结构的条件下适当招生。

2.扩大重点高校招生,压缩一般院校招生

从高校结构看,应保证重点高校相应学科的招生,压缩非重点院校同学科的招生,这是为了保证专业人才质量所必须的。对于重点高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以及就业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而对于其他非重点高校,应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对于非重点高校与重点高校重复的专业,要压缩招生,保证和扩大重点高校的招生,彻底扭转盲目跟风上热门专业,最终导致专业不明、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局面。

3.重视应用型、实用型专业的招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同时并存就是例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上得来”;另一方面,重点院校应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同时,要促进一部分非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由基础理论教育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让大学生“下得去”。

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满足企业行业、学生、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3]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专业的招生。

4.适当增加新专业的招生

专业结构设置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周期, 使人才结构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原有专业并不包含,所以要适当增加新专业招生。但是新专业放在哪个学校,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能跟别的学校比规模大小就盲目上新专业。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专业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重视较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8)

大家早上好!受中心校领导的委托,就毕业班的管理工作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切磋,谈不上经验交流,不对之处敬请领导和教师们批评指正。

一、高度重视毕业班工作,使全校形成合力。

学校重视是做好任何教育工作的前提。我认为,对于毕业班工作,不光是校长一个人重视,也不光是教导主任一个人负责抓,而是全校领导和老师都需要关心和重视。在毕业班的教学与管理上,校长、主任、科任教师都要动起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围绕毕业班的教学与管理,学校召开毕业班工作会议,要求全校老师支持毕业班工作,全方位为毕业班工作提供方便;定期召开领导班子和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对毕业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认真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

毕业班工作要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人为因素。这几年来,我们学校毕业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看,都凝聚着学校领导、科任老师的智慧和心血。都依赖于一个团结奋斗、忘我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

1、围绕目标搞探讨。

毕业班教师认真负责,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确定工作措施。同时要再次向科任老师明确我校的质量目标,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使老师们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既明确目标,也坚定信心。

2、激发教师整体合力。

团结全体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集体作用才能达到毕业班预期目标。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班的各种活动,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3、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

科任老师和班主任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对繁重的毕业班工作,教师要克服家庭、小孩问题等等大大小小的困难,把毕业班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发扬务实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体现教师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三、搞好备考管理。

科学的备考管理是在毕业班工作中非常重要。通过多年实践,在小学毕业班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确立学校管理目标。

学年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管理的总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个人身上,形成一个“学校毕业班总体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班级工作目标--个人工作目标”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分目标形成目标锁链,环环相扣,融为一体。

2、加强教学常规监控。

目标管理既强调成果,重视成果评估,又重视过程监控。为了抓好教学过程的监控,我们从常规抓起,通过向师生调查,深入课堂听课,开展备、讲、批、辅、考的教学常规检查以及检查后的总结与业绩考核挂钩等措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监控效果。

3、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

在毕业班的管理工作体系上,我们抓两个管理:

第一是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协助的“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各阶段的情况,广泛听取任课老师的建议,制定好计划目标,并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减轻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自信心。利用班会、传统节日,召开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任务,激发斗志,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娱乐,在活动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对学生加强行为规范的教育,以纪律来保证学习,任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理想前途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二是以毕业班为主,任课老师为参谋。要求毕业班的老师注意搜集考试的新信息、新材料,精心组织每节复习课,做到复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容量适当,例题典型,代表性强;重视课堂小结,题型分析,强调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4、加强目标分层辅导。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材料,引导他们自学,让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纠正的训练方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上的困难,知道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5、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小学毕业考试不但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测试。毕业班学生常常有焦虑的情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等。为了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我们在学生中大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9)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大学毕业教育总结篇(10)

专业法是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专业法必须以权责发生制、物价相对稳定、毕业生质量同一、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等作为假设前提。专业法成本核算期为年,平时每月不需要计算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成本,每年学生毕业当月的月末可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各专业合格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教育成本及各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二)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好坏,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学习好坏不仅受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序的影响,如果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三)物价相对稳定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价格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与公历年度不一致,而高校的经费支出毕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弥补,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会计核算年度与高校学年之间的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专业法的核算程序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 “教育成本”、 “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如: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设置教育成本二级明细账,按各专业设置教育成本三级明细账,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

“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助性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除上述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账户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可能用到“后勤服务费用”、“累计折旧”、“事业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合格毕业生”等账户,由于版面限制不再一一叙述。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 教材、资料费用分配。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某专业应负担的教材资料费=∑(该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资料的数量×该教材、资料的单价)。

2. 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若某教师同时从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可按教师给各专业、各类型学生上课的实际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其工资费用。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上每节课教师所实际做的准备工作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要求知识层次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要求次之,给专科生上课的教师要求更低。所以分配工资费用时,首先要确定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高校教师上课经常两、三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教师给某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给该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总额/∑(教师给某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工资费用分配率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立项支助项目和立项不支助项目两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教师参加立项支助项目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方法。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部级2.5。排名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WK=1/{K×[1+1/2+1/3+……+1/N]}

式中:WK——某教师的排名系数;

K——该教师在项目中的排名名次;

N——项目总参加人数。

某教师承担某立项支助项目的科研工作总量=该项目获支助经费(万元)×A×项目级别系数×该教师排名系数

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额/(教师本期教学工作总量+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

应计入科研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应计入某专业学生教育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学生事务费分配率=本期学生事务费总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学生事务费=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学生事务费分配率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由于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类别不同,教育辅助费用的消耗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分配教育辅助费用时,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发生额 / ∑(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各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该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 /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 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 石金明.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164-194.

上一篇: 社区网格化管理 下一篇: 智能化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