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6 03:11:20

建筑模型论文

建筑模型论文篇(1)

2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设计模型

在建筑工程中二维图形应用较多,设计人员主要进行结构图和施工图的设计,采用图元识别方法获取建筑轴网及定位墙、柱等,采用IFC文件导出,基于结构的设计模型和孔壁的实体的对结构墙体进行描述。材料相关和实体相关能够建造墙体定义的多材料模型,基于识别材料实体实现本构模型的建立,除了实体墙如此建立之外,结构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定义。

3结构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分析模型

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就要进行结构分析,国际上常用的结构析软件结构一般采用的都是公开数据的模型格式,这样方法将国产简化了很多,但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基于不同分析软件之间,而不是实现设计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转化。为此,需要遍历结构设计模型,利用软件导出结构构件信息写入模型文件;然后定义模型的约束条件以及荷载的情况;然后把设计结果导出到数据库;最后将构件配筋信息及其结构构件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模型。

4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模型转化

为工程算量模型由施工图设计形成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式,包括工程模型中的所有计算的信息量算工程量直接的数据源的模式,国内计数的当前应用的三维图形软件的数量尚未实现,现在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际标准进行数据交换的支持,实现模型数据转换功能只能通过开发了一个专用接口。基于更广泛的取样的国内应用广联达钢筋软件,XML映射模型的结构模型的方式进入施工图设计的工程计算该模型的量来实现的。元语言定义了XML语言提供的XML模式的机制,可以通过文档类型定义有两种方法来定义和模型模板用于XML模式定义。可以以替代方式的文档类型定义文件的方式相比,由于元语言的具有XML文档法律的一致性、可扩展性、灵活的出来数据等优点,所以利用现替代文档类型方式定义XML文档类型的模型模板。

建筑模型论文篇(2)

2构建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参数与参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参数的设计和计算都需要严格的进行,如果其中的某个参数有所变化,那么其他的设计参数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对工程造价有所影响。例如在进行墙体设计时,虽然墙体的工程造价所占比重比其他工程造价所占比重高,但是也会受到其他参数的影响,如果在进行工程总造价的计算时单是将墙体的数据作为主要的造价因素进行考量显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此根据对ISM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对造价影响越高的参数,往往都是最高层级的参数[4]。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参数可以按照建设的施工规模利用分析模型进行预算,计算出设计方案后,得到结构形式、平面结构、建筑层数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细化估算的内容,使其结果更为准确。

3对ISM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以及计算

研究所使用的工程项目为十八个小高层住宅楼,其相关的价格信息都有具体的参考数值,住宅楼位于市区,楼层的结构多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主,楼层定为9到19层之间,因此可以选择2到18号住宅楼来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方式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该方法得多回归的方程式,然后利用1号住宅楼来进行方程式的检验。方程式中Y代表因变量,表示建筑安装单方造价,而X1到X6代表自变量,分别表示为X1:建筑规模,X2:建筑总高度,X3:建筑周长指标(平面形状),X4:楼层层数,X5:楼层层高,X6:户型;因此方式是可表示为:Y=b+b1X1+b2X2+b3X3+b4X4+b5X5+b6X6其中b为常量,b1、b2、b3、b4、b5、b6为系数。除此之外还需要用Excel表格对具体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如2到18号住宅楼的多元性回归分析,其中Y所代表的是工程单位面积造价,X所表示的是各类设计参数,如表1。由于F=9.59×10-8低于0.001,有比较明显的回归。经计算工程的估算造价为2173(元•m-2),实际造价为2221(元•m-2)。估算偏差为48元•m-2。由此可知,利用ISM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措施建立估算模型非常容易,并且估算误差在5%以内。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造价误差只能控制在5%左右。因此,使用模型计算的到的造价估算偏差是合理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参数之间的客观分析。在进行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和研究时,可以将多一些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参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工程进行详细的造价分析和研究,从而计算出更为准确的数值。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每个自变量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各自变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自变量而存在,因此所要侧重的重点则改为对影响程度较大的自变量进行研究。在ISM模型的基础之上,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参数,这类参数的相互之间影响程度较小,不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程造价计算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估算效果,方便人们在工程前期使用。由于建筑各类设计参数之间的相互变化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结果,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参数进行系统化的分层,得出结论为处在越高层级的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就会越高[5]。而经过实践证明,在整个住宅建筑施工中,包括建筑外观、建筑高度、建筑规模在内的很多参数都会对工程的施工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结合解释结构模型与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参数的确定,通过实例证明,自变量的选择要想保证科学合理,就必须选择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参数,并且在估算模型上也要进行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程估价的精准度和效率。在进行参数确定时,需要对“解释结构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所有参数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明确参数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分清楚参数之间的先后关系和主次地位,整体设计原则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建筑模型论文篇(3)

2采集点云数据

为了完整采集古建筑物的建筑信息,通常需要分站多角度进行扫描。首先根据需要扫描的范围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参数,设计扫描控制网,布设扫描站点时应有利于减少测量误差,提高点云数据拼接的质量。为确保整体扫描质量,相邻两站之间数据应有30%左右的重合度,同时相邻两站间至少应有三个不同线的公共靶标。实施扫描过程中,在设定站点上架设三维激光扫描仪时,应注意避免扫描激光束与物体间夹角过小而造成扫描精度下降,同时扫描仪不要被其他物体过度遮挡。扫描时应根据扫描对象的复杂度选择不同的扫描参数,如表面细节丰富的物体应采用高分辨率扫描,表面特征平滑物体宜采用低分辨率扫描,以加快扫描速度。因目前三维激光扫描仪还没有办法直接获取颜色信息,每站扫描结束后,可根据需要对扫描区域进行拍照存档,以获取物体的色彩和纹理信息。

3点云拼接

随着测量距离的增加,三维激光扫描的扫描精度受环境影响呈下降趋势,因此复杂的建筑物需要多站扫描,每站扫描数据均是独立坐标,需要进行拼接,统一到同一坐标系。拼接时,以其中任一站作为控制网坐标的基准点云,其余测站点云与基准点云两两配准。为了提高拼接精度,通常采用靶标拼接,点云间的拼接精度可达1毫米,如图1所示。但由于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靶标遮拦或测量角度过大的情况,无法使用靶标进行拼接,此时需要利用两站点云中公共区域的相同特征点配准。

4三维模型的建立

利用三维点云重构三维模型,通常有两种方法:(1)模型匹配法:此方法自动程度较高,从点云抽取出模型部分,与常用的三维模型组件(如柱体、锥体、长方体等)进行自动匹配处理,达到建立三维模型的目的。这种自动匹配方法适用于具有规则形状的对象。(2)古建筑多为不规则形状,需要先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重采样等处理,生成高精度三角网格模型,利用Nurbs等拟合算法生成建筑的曲面模型。本方法可生成高精度模型。最后利用映射功能可将照片中的颜色、纹理信息投影至三维点云数据上,生成具有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

5三维模型的修复

古建筑因为年代久远,会造成部分损坏,利用三维网格模型,根据周围网格信息,对其进行修复、调整,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数字模型。由于古建筑物结构复杂、表现特征丰富,难以实现网格的自动化修补。针对点云数据的修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1)如果损坏出现在较平滑区域,如墙体时,可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缺乏数据;(2)如果损坏出现在非平面区域,首先根据周围网格信息计算缺失部分的曲率,再利用二次曲面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并使用周围点的颜色信息采用双三次插值算法计算新生成网格点的颜色信息,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建筑模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当地下水得到开发以及控制以后,要遏制地面沉降的问题变的越来越严重,其建设已经引起了相应地面沉降问题的出现。而根据实际研究我们知道,相应的城市建筑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其总的占地面积。为了让实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其建筑的实际容积率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所以,本文就针对流变理论的高层密集建筑群最佳建筑容积率做了简要分析。

1.数值模型的相关建立

密集的高层建筑是实际沉降模型中要将相应的软土工程视为地质背景,其地层主要是通过粉性土以及黏性土所组成的,拥有分层的分布模式。

1.1有关地层本构的主要模型

从软土的应力到应变再到时间的关系上来说均比较符合西原模型,如图:

有关西原流变的相应模型

其中Ge是相应的剪切模量。K e是体弹簧的实际剪切量。G ve实际体弹簧的相应剪切模量,K ve是相应体弹簧的实际模量。从西原模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其黏弹与弹性的相应力学特征,比较使用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实际理论比较成熟。而本文主要利用了比较简单的函数来进行替代。依据相应的三维状态进行西原模型的改进表达方式是:

而,依据上面的表达式我们知道其改进的实际应力表达式,采用相应的对象语言标准与编写的限差分本构成作为程序代码,经过UDM的相应接口将实际程序直接嵌入到FLAC中。

1.2有关模型数值的三维模拟

(1)相关边界条件――在模型的底面与侧面是实际位移的边界,其侧面已经限制了实际水平的移动。底部的边界比较固定,同时限制了垂直移动与水平性移动。而模型的上面是地面,直接取为自由性边界。

(2)有关模型的初始应力场――垂直性地压是上覆盖层的主要重度,其水平性地压为垂直地压与侧压力系数的积,同时静压力中主要采用了水土的耦合计算方式。

(3)桩筏的主要基础模拟――在相应的程序中,主要采用的是单元模拟筏板与桩的模式。

(4)相关模拟条件――有关密集高层的建筑群体中其相应的地面沉降如下:

在模型中,其建筑物的相应布置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平行式住宅模式,其桩筏布置尺寸大概相同,实际间距为20米左右。桩基础的相应尺寸明显满足于竖向承载力。也就是说,筏板的实际尺寸就是对相应的沉降量进行直接影响,其与地面沉降的相应影响范围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依据相应的计算要求来对筏板尺寸进行选择。

在整个沉降的模型中,建筑物的模型与地层占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其相应的容积率要比实际建筑面积有很大的关系。而建筑面积对建筑基础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附加应力上,而是要以增重建模的方式来进行体现。在相应的建筑物中其楼层数有多种形式,比如:18、24、32层等,而最小建筑的实际容积率为0.08、0.11以及0.14。

2.有关建筑容积率的实际确定

采用以上的参数进行建筑容积率的快速模拟。对建筑层数的改变不管是对实际刨面的沉降量还是对密集建筑群的实际影响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变化。而从相应的地质方面来说,就要大量减小对密集群体的实际盈利叠加效应,要以比价有效的方式来控制相应的沉降量。此时,就要让相应的密集建筑群体来充分满足造成地面沉降的实际影响范围,而在实际建筑容积率的相应影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对最佳建筑容积率的实际确定对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型作用。从实际的模拟结果中我们知道:和那些单栋的主要建筑物相对比,在桩筏的相关基础上桩的力学性质会受到其他建筑物的实际影响,各桩之间所产生的差异已经严重的造成了桩侧与应力的实际叠加效应之间的差异。

3.有关区域沉降的相关规律

为了描述在不同的建筑层数下其密集建筑队实际沉降模型的实际沉降规律,要选用多个点与面来进行建筑层数的特征性变化讨论。其中,其所选的点可以为不同的中心点,从而得出相应的沉降时间变化曲线。

有关模型典型点的沉降岁时间变化曲线

我们知道:A点与B点的实际沉降量多是随着相应实际的不断增加来不断扩大,当过了大约有9年的时间其A点的实际沉降量才趋于稳定性。而在11年的年末B点才慢慢稳定。其次,A和B这两点中的三条曲线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同时沉降也比价缓慢、沉降的时间比较稳定并进行加速沉降是相同的。

4.结论

首先,在桩筏的实际基础中其桩侧与桩身的实际阻力必须要跟随层数的增加来不断增加,其桩侧阻力与相应的桩身轴力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其桩筏的实际沉降量增加。而和单栋的建筑物进行对比,其各个桩位的力学均已经受到了一定建筑性影响,实际位置差异已经严重造成了桩身的叠加效应与侧摩阻力的相应差异。其次,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其密度也有诸多影响,其中最大的沉降就是建筑的本身。在密集建筑的实际影响均随着相应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而随之变大。第三,在实际控制地面沉降量的前提下,要以0.5毫米视为实际沉降差界来估算在密集建筑群体中的范围影响,同时并得到最好的容积率范围是0.7到1.2。

5.结语:

总之,在不同的容积率条件下其桩筏基础在实际受力变化上具有一定的沉降规律,从实际的模拟结果中我们知道:和那些单栋的主要建筑物相对比,在桩筏的相关基础上桩的力学性质会受到其他建筑物的实际影响,为了让实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其建筑的实际容积率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所以,本文就针对流变理论的高层密集建筑群最佳建筑容积率做了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寿鹏,唐益群.基于流变理论的高层密集建筑群最佳建筑容积率[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2349-2356.

建筑模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几大经济支柱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随着西方建筑学的一些知识的传入,我国的建筑业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很好地研究手段,在应用当中效果也不错,而建筑信息模型当中对于建筑项目管理的部分为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工作都发出了新挑战,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在建筑领域是一个很热门的课题,本文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对于建筑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起源于上个世纪中叶,是在信息科技问世之后建筑企业逐渐引入对于信息科技的应用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方法,因此,建筑信息模型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已经比较完善,一般建筑信息模型都具备以下特点:(1)建筑信息模型中含有的信息是影响到或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的;(2)给相关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帮助;(3)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当中涉及到的数据是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的,对于建筑信息模型是可以进行全数字化表示的;(4)对于目标建筑物来讲是用数字进行虚拟化来进行模型建构的;(5)对于建筑信息模型有不少图画形式的完整的报告。

2 建筑信息模型在一些建筑工程当中的具体应用的研究

2.1对于具体的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

著名七星级酒店希尔顿酒店建于美国的亚特兰大市,希尔顿酒店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就进行了建筑信息模型的引用,加强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对于酒店的建筑进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1.1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引用和信息构建

对于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会有建筑师等绘制的各种图纸和建筑模型的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都要进行录入做3D的系统设计和信息收集整理,将建筑的设计和结构以及内部的版型都进行综合研究,这种模式更加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建筑模型的熟悉和进行相关的讨论,这样对于建筑模型在进行信息传递时能够减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

2.1.2 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项目管理

(1)建筑工程管理当中进行建筑信息模型的利用能够很快地进行信息的收集、搜索和分类,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时能够进行及时地查看和修补,对于建筑工程当中的一些设备和线路的设计问题都可以借助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分析和整改,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对于3D化的建筑信息模型对于建筑项目进行多方研究和商谈都是很好的参照物,能够使项目更快更早地进行决策和开展,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使得互相的交流和沟通都更加容易,对于建筑模型的研究也更加地有效率,资源信息共享更加快捷,能够得到更好地工程效果。

(3)建筑信息模型有助于进行模拟建筑实物,能够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人员、设备、线路的模拟和预安排,进行相关协调和管理,这样能够更好地将工程进行,使项目进行的更加顺利。

(4)在建筑项目接近完成之后,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的雇主要进行建筑成果的建筑信息模型展示,以便能够使雇主能够更加客观仔细地看到建筑工程的完成效果。

2.2 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成本及利润

2.2.1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成本

对于建筑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一般会付出成本80000美元—100000美元,其中雇主对于建筑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的成本一般要负担50%。

2.2.2建筑信息模型的利润收益

(1)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利用和错误的及时纠正能够节省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开支,同时能够提高效率,尽早完工也是对于成本的节省,这是另一种利润收益模式。

(2)进行建筑项目工程的进展过程当中,一些人对于建筑信息模型还是比较陌生的,在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沟通和研究时,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好处是有所体会的,所以在对于建筑信息模型比较熟悉和掌握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利用。

3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项目管理当中存在的意义

建筑信息模型对于建筑项目管理能够进行比较集中化的模式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能够进行很好地解决,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在项目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到建筑信息模型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带来的一些问题,对于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对于管理过程、管理内容、管理模式、交流模式等方面带来的改变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带来的风险和带来的成本支出都要有清醒的把握,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项目研究的人员变化也要有足够的掌握,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要进行足够深入的研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支持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要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利用提高辨别力,在使用之前要分清利弊。

4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使得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因此很多西方的思想和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其中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引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西方建筑学的相关知识的传入,我国的建筑业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实践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建筑信息模型能够作为一种很好的研究手段,在实际应用当中达到的效果也相当不错,而建筑信息模型当中对于建筑项目管理的部分为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工作都发出了新挑战,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在建筑领域是一个很热门的课题,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很好地将建筑工程进行模拟来得到很多更加真实、客观、准确的结果,建筑信息模型是计算机领域在建筑行业进行广泛应用的杰出代表,对于建筑领域的很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变作用,本文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项目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在不久的将来,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必定会更加地完善,建筑信息模型的相关理论会更加完备,相关实践步骤也会更加地成熟,作为项目管理者,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对在未来更好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必将带来巨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杨宝明.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J].施工技术,2008,37(6).

[2] 李相荣.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房地产项目管理信息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 张文彬,韦文国.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8) .

建筑模型论文篇(6)

一建筑学的“非”进化性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从它拓宽疆土的一开始就受到顽强“狙击”,在艺术和宗教领域更是如此。的确,宗教排斥变异,艺术以变异求存,艺术领域不存在稳定的、明确的价值观,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之间我们通常难断优劣。艺术和宗教都显现出某种“非”进化性,这是进化论介入建筑学的一个难点。然而,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宗教在它的体系成熟之后就保持着超常的恒定,而艺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系统。因此,如果说宗教不具有进化性的话,对艺术我们就不应妄言了。更何况,建筑学兼备科学与艺术两类学科的特点。“建筑学非进化性”还来源于“进化”与“进步”这两种概念的混淆。“进步”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它断言万事万物向着自我完美的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由于它不能解释创造力的来源,现代科学已抛弃了目的论。严谨的生物学者十分注意区分“进化”与“进步”概念的不同含义。这启示我们,建筑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昭示着新事物的出现,但这并不意味它更高级。比如说,我们很难说现代主义建筑就比古典主义建筑高级,只能说它在某些功能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我们也很难说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比现代派建筑思想更加高级,也只能说他更加适合于当代大众心理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在生物学上“进化”与“进步”的概念可能重叠的话,在建筑学上的进化概念就不一定具有进步的含义了。

二软、硬结构模型对设计思维的启示!模型的思想广义进化倚重的模型策略针对的是机器工作的创造性问题,它使用了一些“地形图模型”、“软、硬结构模型”等理论模型的方法对许多自然或文化现象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它希望这些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模型能代替以“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为基础的机器模型,从而创造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对话。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树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于建筑学这种带有模糊判断性质的学科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使我们的分析过程更加直观,还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并用以指导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工作。"软、硬结构模型赵南元先生在《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中提出的软、硬结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自举”现象,即前一级的成果对后一级的成果有制约作用,它们是“自我表述系统”(图!)。自我表述系统必须包括相互作用的软、硬两部分结构,其中,硬结构保证系统的存在,软结构在硬结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完成系统的自举。使用这个概念可以对建筑设计思维过程作出理性的分析#!$。建筑师思维中存在着软、硬结构。建筑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硬结构,建筑师在学习或与外界时接触得到的新思维可以视作软结构。软结构不断产生新的设计思想,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而硬结构在领会和捕捉新思想上至关重要。建筑师的成功与否视乎软硬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草图表达思索的轨迹,当其从纷乱的线条中选择出合适的线条时,就完成了一次创造过程。

其后,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过程,在建筑师的笔下产生出数种甚至许许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建筑形象。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选择范围大大缩小,直至最后确定针对特定过程给出的答案。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出于建筑师的职业心,反复勾画,也就是为了给自己多几种选择,以便优化设计方案(图")。我们在进行项目操作时使用的也是软、硬作用机制。方案招投标或方案咨询阶段是项目操作的软结构阶段,经过评标,根据专家或业主综合的价值判断,决定某个方案或结合某几个方案的过程就是项目设计的硬化过程。软结构阶段的思维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发散性,在这个阶段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后期的判断决定过程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一个设计的好坏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图%)#"$。%关于评价评价即价值评判。《辞海》对评价的解释为:“泛指衡量任务或事物的价值。”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中,主体指的是设计师、业主、城市管理部门等对设计有需要的人,而客体则指设计目标、策略和图形成果等。设计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在软、硬结构模型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在以“求异”为任务的创造性活动中,正确完善的评价活动是“硬化”过程的推动力。因此,广义进化理论的核心是其价值理论体系。

“进化离不开变异与选择,而选择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客观性的价值理论体系,进化论向生物学领域以外进行推广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广义进化关于“负价值”的理论对我们的认知思维带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涉及到“复合地形图模型”的概念。“地形图”是生物与社会进化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模型,它是由空间和时间要素构成的四维体系。而“复合地形图模型”则是大小两个系统的地形图的叠加。由于价值观是向量而地形图却是非线性的超曲面,与地形图下降梯度一致的价值观,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必定成为“负价值”。而且,负价值的自我保持性越强,系统越有“逃离”的危险,从而使系统崩溃。例如,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出发的价值观是“生育人口”,但是超过一定数量,也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这时“生育人口”就成了“负价值”。在建筑上,思维评价中的负价值主要是由评价主体之间的不均衡性造成的。在设计师、业主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约性,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在各方价值保持平衡下才有意义,任何一方的独断专行都会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设计师作为协调性的评判主体应发挥主动性。

三建筑现象的广义进化思考典型江南水道空间的模式由以下因素构成:桥、水道、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尺度。现代生活方式使“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和“尺度”这三种因素已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在我们不可能再期望简单地通过开河和架桥来获得什么“水乡风情”。同样的情形体现在“岭南骑楼街”模式的演变中。人的活动和合适的尺度感是近代骑楼街空间形态的模式语言。在当代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建设中,我们采取的常常是一种错误的策略:拆除古建筑、拓宽道路、建沿街高层建筑。为了给大拆大建、破坏文脉寻找出路,骑楼文化被表达为沿街底层(或二层)架空的非连续走廊。事实上,我们很难在失去尺度的骑楼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前找到城市的历史印象。以上例子表明,传统的审美律在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适用了,社会生活环境赋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选择压力。超级秘书网

建筑模型论文篇(7)

Abstract: With the cit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the t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to the high altitude and undergrou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heory, as well as new materials, new equipment, new processes, new methods in large number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o save the building lan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ayer by layer loading method.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force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要求。土地的有限使高层建筑的建设得以发展。普通的建筑的建筑结构以框架结构、剪力墙、异形柱等为主,因不同的设计单位所应用的理论也不统一。通过在国内和国外学习得知的现状,土木工程建设建筑结构力学性能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建设建筑物的结构进行了讨论。

1 国内外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国内外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是不明确的。在国内和国外多数通过应用负载性能的建筑结构施工,主要有矩阵叠代法、总体刚度矩阵一次形成分层加载法、修正分层法和平面简化手算法等方法来进行逐层加载的建筑结构受力研究。但是这些方法更重于理论分析,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

2 理论基础和模型建立

2.1 建筑结构受力分析的理论计算基础

利用ANSYS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TBSA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SAP2000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三种方法的力量,可以在建筑建设中进行受力理论分析。但通过仿真模拟施工过程的研究方法极易受到以人为因素为主的影响。AlphaSAP2000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逐层加载的建筑结构方法的机械性能,对模拟施工过程进行初步研究。

2.2利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

构建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首先需要建立建筑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梁、柱的空间杆单元,楼顶、屋盖的板单元,剪力墙的壳单元。空间杆单元的设计时,考虑每个结点位移的自由度,主惯性距、剪切影响系数、有效抗剪面积、扭转惯性距等参数。板单元的模拟采用弹性薄板理论,对板单元的弯曲问题采用忽略板单元厚度方向的正应力,板内各点对中面无位移,板单元中面法线在形变发生后不变的处理方法简化板单元的受力分析,只考虑节点处的节点力、应变力、内力矩阵、物理矩阵和材料常数。对于壳单元,采用平板壳单元的分析模式进行设计。完成基本单元的设计后,按某地一教学楼案例,组建一个抗震强度为8级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模拟仿真模型,计算模型采用强柱弱梁结构。建筑物共计4层、无水箱和机房,底层层高为3.75 m,其他层层高为3.6 m.楼板厚度180 mm,剪力墙厚度250 mm,采用C30混凝土,框架梁上线荷载6.5 kN/m,混凝土自重25 kN/m3,教室楼面荷载2kN/m2,卫生间、楼梯、走廊楼面载荷2.5 kN/m2。

3 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各基本单元的刚度矩阵

1)空间杆单元刚度矩阵

式中,Iy、Iz为对y和z轴的主惯性矩;、是对y和轴方向的剪切影响系数;Ay、Az是杆截面沿y和轴方向的有效抗剪面积;Jk是x轴的扭转惯性矩

.2)板单元刚度矩阵

由于板单元为非收敛单元,因而得到的数据较为准确

3)壳单元刚度矩阵

3.2 建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通过模拟施工过程有限元模型加载结果可知,在建筑施工中建筑结构的边跨梁、柱已经开始受到各个应力的作用,整个建筑结构的弯矩呈现为中间小,两边大的趋势;中梁、柱受到的主要为自身及上部建筑结构的重力。由此表明,在建筑的施工中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各项应力会对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筑中通常要考虑到转换层问题,但由于转换层数量的增多,给建筑结构的受力增加了更重的负担。对于施工阶段对建筑结构的受力、形变以及影响后期使用性能的分析及研究的资料目前来说还相对较少。加强施工阶段的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研究,有利于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有利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可靠,有利于不断完善创新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总之,加强施工阶段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的分析及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包世华. 新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闰冬. SAP2000结构工程分析及实例详解[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曹裕阳,刘开强. 高层建筑结构分阶段施工的受力分析[ J ]. 四川建筑,2007,27(6):156-157.

[4]方东平,耿川东,祝宏毅,等. 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分析与安全指标[ J ]. 土木工程学报,2002,35(2):1-7,19.

建筑模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参观建筑工地的现场教学一直是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但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在建工地,也有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教学进度与在建工地进程的协调性等问题。建立一个建筑材料与构造模型教学展示中心,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模型展示出来,应用于构造教学,可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设计了制作模型的作业,有楼梯模型、建筑结构系统模型等。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了对建筑构造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不断提高建筑技术的修养。[1]建筑构造课的模型可分为“建筑整体”或“局部构件”两类。建筑整体模型一般应能沿一些特殊部位解剖,例如楼梯,上下层间和某些结构复杂部位,这样可更加提高模型的直观性。这类微缩的建筑实体模型,其制作比率可为1:10左右,比率大了制作成本高,且不便使用。比率小了又不利于观察分析,其制作也较困难。节点模型应以较重要的,难以认识和理解的复杂节点为制作对象,要求是尺寸比率要准确,结构要合理,否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2理论指导与自主实践在《建筑模型认识及制作》课程中的作用

通过将建筑材料及构造模型引入课堂教学,建筑构造的教学模式从完全以理论讲授为主,改为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与展示为辅,这样学生也成了课程的主体,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多维立体的教学空间,使学生与建筑有了直接感性的接触,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建筑构造的内部层次也加深了认识。[2]

教师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两个环节:(1)学生在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2)针对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给予理论讲解。通过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学生系统地了解、理解了建筑模型的概念、基本分类、材料与工具的基本用法、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程序、学会鉴赏优秀的建筑模型作品等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模型制作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主要环节。“自主”并非指学生自由地、随意地、不按照教学时间与要求地学习,而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学习,并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在建筑模型制作实践中,学生自由组合,3-4 人/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建筑模型制作的选题、分配与协调每位组员的工作、建筑模型的质量与进度。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如遇到难题,组员们可以相互商量,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

作意识,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如果问题未能解决,可与指导教师交流,共同解决制作难题。

3建筑模型认识及制作的实例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笔者进行了数次教学方式探索其中有四个小组学生分别用模型板、卡纸、ABS和综合材料为主材制作模型。[3]

图1:模型板为主的建筑模型

如图1所示:这是建筑层数为两层的小型公共建筑模型,底座尺寸为 500mm×700mm,达到展示模型制作深度。该组同学模型主体材料采用模型板,模型板具有硬度高、可塑性好、表面光洁、价格便宜等优点,主要用于模型墙面制作。茶色(透明)玻璃胶片主要用于窗户玻璃的制作,首先根据窗洞尺寸剪切出玻璃胶片的尺寸(玻璃胶片的尺寸应稍大些,留出粘胶位置),然后用双面胶将玻璃胶片粘贴至墙面窗洞的背面。当模型主体部分制作完毕后,紧接着学生制作建筑外环境。建筑处在湖边沙滩旁,沙滩采用细沙石制作,沙滩上的休闲椅是成品型材。湖面效果采用蓝色丙烯颜料涂刷,湖边围以鹅卵石,折线形的水上游廊可以增添湖面的视觉层次。建筑四周的植物比例应与建筑比例保持一致,建筑另一侧的草坪采用绿地粉制作。整个建筑模型主体突出,层次分明,视觉效果不错。

图2:卡纸建筑模型

如图2所示:这是某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小型茶室概念模型,该组同学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模型制作,模型主体采用卡纸。卡纸与模型板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对模型板而言,卡纸厚度要薄一些、硬度差一些、加工更加方便。建筑外部是用卡纸制作的廊架造型,也形成了建筑的灰空间(室内向室外的延伸空间)。建筑入口旁的树采取概念形态,材料、色彩、风格与建筑保持一致。整个建筑概念模型做工精细、比例适当。

图3:ABS 材料为主的建筑模型

如图3所示:这是以 ABS 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欧式别墅模型。ABS 材料硬度比较高、美观、可塑性好,建议用电脑雕刻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该组同学共3人,根据图纸和自己的创意在电动工具及手工工具的配合下完成。在欧式别墅模型制作中,窗户和坡屋顶是难点,欧式窗户中的窗框较中式窗框而言结构复杂很多,尤其是老虎窗的构造更加复杂;坡屋顶的斜度和形态也需要精心的设计与制作。该组同学不仅将建筑主体模型制作得十分精细,而且建筑环境也制作得十分简洁而整体。建筑外的草坪、沙坑、围栏,墙边的树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

图4:木材材料建筑模型

如图4所示:这是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仿古建筑模型。木材硬度较高、表面纹理装饰性,形态有木条、木板、木片、木棒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牙签、木筷均可作为建筑模型制作的材料。本组同学就是采用以上两种材料完成建筑模

型主体部分的制作,表现出我国古代苑囿中的休息亭及游廊。整个建筑位于水池中,运用茶色玻璃作为底座,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水中的石块成堆的置于水中,形成水池中的景观。

图 5 综合材料建筑模型

图5所示:这是由模型板、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景观规划模型。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尽相同,模型制作的主材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计制作难度相应增加,学生们的设计创意也随之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该作品中,建筑主体部分做得非常概念化,没有建筑细节,只有建筑体块形象,重点放在建筑群外环境景观制作上。建筑群外环境中的水的形态、亲水平台、水榭、观景亭、水中与水岸的植物、建筑间的步道、休闲广场、绿化就成为整个模型的亮点,它们均采用真实色彩,制作精细,尤其是水环境部分。

4 结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表明,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不但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课下作业都能认真、热情地去完成,所交作业更是反映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了多种构造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甚至将生态建筑的概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这种将工地“搬到”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建筑构造教学,更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变成了有趣,教学效果也较好。

参考文献:

建筑模型论文篇(9)

1工程概况

宁波市海曙区城隍庙,位于市中心海曙区繁华地带,重建于1884年,是清代官式制作和地方工艺相结合的建筑精华,1981年被宁波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结构存在较多老化损坏,且存在改扩建和搭建现象,因此在地铁施工前就存在较多的结构变形薄弱点。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的城隍庙站附属基坑位于车站主体基坑的东侧,北侧紧邻药行街,见图1。该附属基坑东侧紧邻城隍庙,最近处间距仅为5m。东侧开发地块共分为4个基坑,均采用明挖或者局部盖挖顺作法施工,基坑在靠近老城隍庙一侧的围护采用1000@750mm钻孔咬合桩,该基坑沿深度方向布置两道混凝土支撑。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基坑分为4块,由北至南依次为E1,E2,E3,E4区,分期施工。首先施工E1和E3区,顶板结构完成后再进行E2、E4区基坑的施工。根据勘察资料,本场地地表至67.0m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土层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按其成因可分为9层,并细分为16个工程地质亚层。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1层杂填土,①3层淤泥质黏土、淤泥,②2b层淤泥质黏土,②2c层淤泥质粉质黏土,③1层含黏性土粉砂,③2层粉质黏土,④1层淤泥质黏土,⑤1层粉质黏土,⑤2层粉质黏土,⑥2层粉质黏土,⑥2a层黏质粉土,⑥3层黏土,⑦1层粉质黏土,⑧1层粉砂,⑧1a层粉质黏土,⑨1层粉质黏土。其中,坑底基本位于④1层淤泥质黏土,墙址位于⑥2层粉质黏土。场地工程地质典型剖面,见图2。该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浅部孔隙承压水以及第1层孔隙承压水。但是,由于第1层孔隙承压水埋藏较深,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浅部孔隙承压水水量较少,故该场地地下水条件良好。

2古建筑物的保护监测

城隍庙站东区附属基坑边缘与老城隍庙相距在5~10m之间,且老城隍庙年代悠久、对变形十分敏感,为减少施工影响,防止塌孔,原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方案改为钻孔咬合桩并将大基坑划分为4个小基坑,进行分段施工。拔桩期间,老城隍庙仍出现了裂缝,最大沉降量为-23.26mm,因此该工程委托相关单位对老城隍庙进行了专项的监测方案设计,其监测布点,见图3。该方案对老城隍庙的建筑沉降、倾斜以及裂缝进行了重点监测。考虑到东侧开发区距离古建筑较近,监测频率较高,人工很难实现实时监测。为了实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基坑开挖对古建筑的影响,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实际工程中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且将钻孔咬合桩及附属基坑开挖施工期作为重点监测阶段,加密监测频率。综合考虑基坑工程复杂程度和文物保护级别,老城隍庙监测等级按变形监测一级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方案中老城隍庙古建筑共布置了71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精度为±0.15mm。本文选取2014年1月1日~4月1日的沉降观测数据建模,进行沉降预测分析研究。

3灰色预测理论

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沉降值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为了简化沉降预测模型,本文采用邓聚龙教授1982年首创的GM(1,1)灰色预测理论进行沉降预测[8]。灰色预测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发现、掌握系统的发展规律,对系统的未来状态作出科学的定量预测[9]。它的特点在于可处理小样本、短序列建模问题,克服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需要大样本序列的弊端[10]。3.1GM(1,1)模型的建立设已知的参考数据序列为累加生成的数列对时间求导,得白化微分方程式3.2灰色预测步骤(1)数据检验与处理:计算原始参考数列,数列的级比为。

4古建筑沉降预测分析

在老城隍庙监测方案中选取一些靠东侧附属基坑较近的同时属于古建筑物薄弱或者需要重点关注的监测点进行预测分析,选取的建筑物沉降点位置示意,见图4。本文为了简化预测模型选取了等时距的监测数据进行研究。同时在建模时利用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进行模型参数的求取。由于靠近基坑边缘且位于古建筑物角点的监测点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建筑物的整体风险,同时即将开挖的区块会进一步的增加这些点处古建筑物的风险,故本文选取了靠近基坑的古建筑物点F30,F31,F34,F36等4个沉降点进行分析(图4)。通过采用灰色预测对前7个时间序号的实测原始数据进行建模,利用建好的模型对后续的2个时间序号进行预测,并且与后续的实测值进行对比,为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选取其中F30沉降监测点为例建立该预测模型。

建筑模型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08-02

Preliminary of Building Model Technology Based on Revit

LI Yan-ni, LIU Juan-hua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choo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family, mass and project involved in building model technology when using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and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ralationship of these three.

Key words: project; family; mass; building model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建模中的快速发展,基于BIM技术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在此以 BIM技术为基础的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平台展开讨论,本软件是面向建筑各个方向的工程师建立完整的建筑模型而开发的,是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分析和文档编辑等提供专门定制的工具。在创建建筑信息结构模型的入门阶段,首先要了解此软件中项目、概念体量和族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出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本文就这三个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1 项目

在Revit这个软件平台当中,项目主要是指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总数据库――信息化的建筑模型。项目包含了建筑设计整个过程中的全部数据信息,从简单的几何模型数据到最后的施工图数据都包含在这个项目的数据库中,其中这些信息还包括建筑模型中所用到的所有建筑构件、项目视图及最后的施工图等数据信息。通过共享一个数据源,建筑模型中一处更新,与之相关的各处(平面、立面、剖面,表单等)则同步更新[1]。这样仅需跟踪一个文件就可以方便的进行项目的管理。

2 族

在Revit的族编辑平台中,此软件中的所有图元都是基于族来实现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建模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或详图构件,并设置不同类型的参数以满足使用变化的要求。族就类似于几何图形的一个编组,可以灵活的适应建筑师的创作要求,来创建一些满足作图要求的参数化构件。应用族创建的模型,修改项目模型中的一个构件时,其他和他相同族的构件可以自动的更新。族编辑平台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建模方式,参数类型、参数赋值方式,并能通过嵌套族的使用传递相应的参数值[2]。使用族主要是创建符合本项目设计标准的常用构件,如:建筑门、窗、室内的家具、结构基础、结构柱、结构架、结构梁、结构桁架和板式楼梯等,都可以用Revit软件中的族来实现。

3 体量

Revit中的体量工具是概念设计中的核心模型,在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或设计的前期,用户往往需要从建筑的形体和大的体块关系入手,运用体块模型能够很快的分析和推敲建筑形体和空间,利用体量分析工具能快速统计楼层面积等指标,方便用户根据设计要求快速调整体量模型。其次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Revit体量工具提供了更加直观也更加强大的体量创建和修改工具,对不规则形体建模有了更好的支持。而且在概念设计完成后,可以将体量模型载入到项目中直接转换为楼板、墙体、幕墙和屋顶,并可以进一步深入和丰富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模型[3]。概念体量主要是使用在建筑设计阶段,所以本文就体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做深入的研究。

4 项目、族和体量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族和体量都是为建立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服务的,项目中的一些建筑构件不能满足建筑工程师做建筑模型的需要时,我们就可以用族来建立一些相应的构件来满足做建筑模型的需求。体量主要使用在我们知道建立模型的地块和高度时,可以由体量族快速的创建一个最大化建筑面积的自由形体,还可以用来建立复杂形体的建筑模型,等。在Revit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1来简单的表示。

5 实例实现

基于以上对项目、体量和族的理解,下面以一个学习中的练习实例来详细的说明建立建筑结构模型中这三者的应用情况。

本练习实例是在Revit软件平台下建立建筑模型而实现的,其建立的基本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的设计流程中基本的步骤都是在项目中完成的,但是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族的支持,因为项目中需要的特殊构件必须在族中来完成,如:特殊的门、窗、注释符号等,可以在族中来完成,实现设计师设计的独特性。下面主要来研究以上流程各个阶段实现的主要步骤。

首先打开Revit软件,在此软件对话框的最左上角单击开始菜单新建项目选择要新建项目的样板文件(样板文件也可以自己建立)确定,这样一个项目文件就产生了。设计师就可以在这个项目样板中来建立建筑模型。然后就按以图2流程图中所描述的方法和要建立的模型的尺寸来设计创建标高和轴网,此操作分别如图3-图6所示。

图5是这次建模中的关键一步,绘制图元时,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己去创建不同的族来实现,如:墙的材质需要我们根据结构工程师的要求去自己定义和编辑;门、窗以及室内的装饰等都是在新建族中来创建各个独特的图元,创建好了之后再载入到项目工程中去,然后在绘制图元时直接使用。

6 结束语

现阶段,BIM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技术变革的时期,对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建模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以上是建筑建模实现的具体步骤,给我们初期建模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当然以上步骤中各个特殊图元族的建立还是当今使用Revit软件的一个难点。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项目、族和体量的关系,所以就各个部分的探讨就比较少。各个部分的深入探讨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忠. 基于Revit Structure BIM模型实例演示――RC结构模型[C].欧特克软件中国研究院: 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2009.

[2] 罗翔,吉国华. 基于Revit Architecture族模型的古建筑参数化建模初探[J]. 中外建筑,2009(8).

[3] 吕东军,孔黎明.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建筑设计教程[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 三下乡策划书 下一篇: 英语德育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