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大会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5 05:02:14

转正大会发言稿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1)

预备期内,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参加了邓小平理论研讨会,通过听报告、看资料、讨论等形式,加深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对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共产党员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而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精神”一定要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端正学习目的,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更多地掌握本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员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明确了做一名合格党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党时,党组织给我提出了工作方法需进一步改进,学习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预备期内,我以此为动力,努力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发挥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上任劳任怨,注意协调各方关系,听取多种意见,工作分工力求合理,计划力求详尽,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学习上,我端正了学习目的,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各门功课成绩优良,获得了xx等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2)

敬爱的党支部:

自从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在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下,在支部党员的帮助教育下,我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更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增强了自己的党性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

预备期内,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参加了邓小平理论研讨会,通过听报告、看资料、讨论等形式,加深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对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共产党员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而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精神”一定要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端正学习目的,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更多地掌握本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员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明确了做一名合格党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党时,党组织给我提出了工作方法需进一步改进,学习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预备期内,我以此为动力,努力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课件下载[***],不断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发挥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上任劳任怨,注意协调各方关系,听取多种意见,工作分工力求合理,计划力求详尽,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学习上,我端正了学习目的,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各门功课成绩优良,获得了xx等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今后,我一定要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帮助下,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实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3)

我想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把以前没考过的计算机三级和英语六级给过了吧,虽然都是刚过,但这是很实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有很多人都质疑这些东西意义何在,我自己是这样想得,其实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认真琢磨过,到底对我有多大作用。唯一就是想告诉自己往那方面发展的肯能性,证明不了什么。比如考计算机,第一,我很喜欢,双学位选课我都选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如果哪天我在从事的行业里失足了,受挫了,我可以试着学习计算机,因为我曾经在这方面努力过,我也知道如何去考别人可能会认可的证书,我又多了一个机会,我想这就是其中的意义吧。至于这些东西有没有分量,有多少,能说明什么,也只有尝试过的同学才知道,也许没什么用,可毕竟你努力过。其实考不考没关系,因为毕竟要花时间,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拿去做别的事情,学习别的东西,可就是怕这些人一边说别人浪费时间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情,自己却又在浪费这些事件,所以在很多时候,第一我会肯定别人做的事情,不管这些事是否真的有意义,第二,当我又可以做的事情,我一定会尝试去做,无论结果如何。我想从前我说坚决不考研,现在也决定考研,也多半是处于这个原因。扯得有些远了,现在说说专业课,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我们专业的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不如荣全稳那样喜欢钻研,其实我更喜欢做新闻,搞经济的,我想我会早点确定自己今后走的路,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好。不过总的来说,在过去一年的专业课学习里,我也能基本保持平和的心态,争取不厌恶它,基本能够保持积极地态度学习它,我想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平衡了吧,不能学一行爱一行,但既然学习了它,有这条路,我相信我会好好走下去。

在学习方面大概就这么多吧,其他呢,我这个人大概一直很闷吧,因为没有什么幽默感,在与人交往方面,还是缺乏自信的,平时就喜欢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与人沟通相处不够主动,这一点还要多像邹邦文,荣全稳同志学习。不过总的来说,我也算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吧。上次听从邹邦文提出的意见我这一年来也注重身体锻炼了,虽然不打篮球,踢足球,但经常会跟一些同学去打羽毛球,这一段时间,每天晚上也会去跑跑步,总之是又提高的啦。另外,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到了大三,压力很大,也觉得自己和社会国家更近了,从前很少关注国家大事,喜欢一些娱乐八卦,但现在经常听中央台广播,看看报纸,确实感觉充实了许多,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党员,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应该关注自己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地位提高了,自己的强大才更有价值。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4)

二、工作态度正,播得更精准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5)

【摘要】语法结构在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最近几年来, 不少人提出淡化语法, 甚至有的人呼吁干脆取消语法在大学英语考试中的存在。

【关键词】语法结构在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三、语法结构在翻译思维中的重构作用语法重构指的是通过语法解构对原语的语句的语义分布结构形成定型理解, 然后再对照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习惯等将原语语言单位转换成目的语的语言单位, 并将转换后的目的语语言单位根据相应的语法结构习惯进行结构整合, 重新布局其语义分配, 在翻译思维中初步打造出目的语“句坯”。这个过程重心在于如何实现原语向目的语的结构转换。这种语际转换有四种模式——对应式转换、平行式转换、替代式转换和冲突式转换[4 ]。那么语法结构又是如何指导这个转换重构的过程的呢?在对应式转换中, 原语和目的语不论是在语义层次还是在语法结构上都是基本对应的。这时我们只要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定直接翻译就可以了(当然也可能需要局部的调节, 但主要还是直接转换的) , 语法结构的指导意义比较明显。典型的例子如:“2加2 等于4”可直接对应“Two p lus two equals four. ”; “If youemp ty your glass, Iw ill let you go. ”对应于“如个你干了你那杯, 我就让你走。”在平行式的转换中, 由于其涉及双语独特文化, 尽管表面形式不同, 但内在意义并无二致, 也就不需要再考虑语法结构问题。不过这种转换毕竟是相对少数。替代式转换和冲突式转换则都涉及措辞或者语句结构样式的调整变通, 必然需要语法结构的指导。例如:“众口相传, 就把这件事说开了。”我们要先把宾语“这件事”转换成英语中的“the incident”作为主语, 将表示主动的“传、把、说开”转换成表被动的“w as passed on by mouth”, 表时态的“了”转换为“w as”。整个转换过程明显是在语法结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结语经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语法结构在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最近几年来, 不少人提出淡化语法, 甚至有的人呼吁干脆取消语法在大学英语考试中的存在。这无疑走入了极端, 对于我们翻译学科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延续, 都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伤害的。是的, 不可向学八股文那样过分的拘泥与语法形式, 但是我们必须把语法结构知识教育和研究还原到应有的高度。我们不仅需要给予英语语法足够的重视, 对于汉语语法也要一视同仁。这样, 或许连续几年来,“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的特等奖一等奖出现空缺的现象就可以有所改进了。

【文章来源】/article/65/3189.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6)

 

一、校正的简述

我国的图书编校工作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可查的,是在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王时代。校正,古代称为“校勘”或者“校雠”,它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

二、书稿中出现的错误

在书稿中出现的错误,可分为“无心之误”及“有心之误”。现代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指出:“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三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据此,可得知:“无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其错误明显,易被发现;“有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错写或校正者、编辑主观臆断造成的错误,不明显,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不易被发现。

三、校正在书稿中的功能以及实际中的运用

针对书稿中出现的以上两类错误,校雠学界的专家提出校正的两个基本功能:校异同和校是非。最先由清代校雠家段玉裁提出。什么是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什么是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由此可见,“校异同”针对的是文字材料中的“无心之误”,解决的方法是将不同抄本或刻本加以对照,找到他们的相异之处,“择善而从之”。而“校是非”针对的是不容易发现的“有心之误”,主要是指原稿本身的错误和编校者漏改或改不误为误的。

    传统校正是指19世纪末期铅字排版时代的校正,现代校正是指20世纪90年代时期电子排版时代的校正。在铅字排版时代,作者把纸质稿件交给出版社,编辑加工整理后,交印刷厂排版,编校工作者将印厂打出的样稿同原稿对照,依照原稿修改样稿,保证将原稿准确无误地转换成印刷稿件及其在出版过程中不被损害、破坏。此时校对的基本功能是“校异同”,校正工作者主要采取对校法(折校、点校、读校),准确地再现原稿,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或标准)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不改,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订正。校样与原稿相异,是图文排版过程中出现差错而造成的。原稿与校样的异同,包括语言文字、版面格式、思想内容方面等的异同。通过校异同功能的发挥,将校样与原稿对照,发现校样与原稿不一样的地方,按照原稿的样子修改校样,消灭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将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差异转换为相同,使得校样与原稿一模一样,就使出版物质量有了基本的保证,所以校异同又称作“机械校”“死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普及、深化、提高,电脑排版制片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作者交给编辑的是磁盘,编辑在磁盘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在磁盘稿上修改再进行版式转换,打印出来校样。校样上可能出现的差错有:作者录入和写作时产生的差错、编辑错改、排版人员修改磁盘稿时的错改漏改、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这些错误除了后两类错误可以用核红、对校方法发现外,其余均以是非形式存在于校样。校对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进行校对,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差错。校对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凸显了,这成为现代校对的基本特征。这时,“校是非”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者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要发现原稿本身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正,使得稿件达到出版要求。此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校对方法,同时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相当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借助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质疑,请编辑解决。所以,校是非又称作“活校”,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现代校对的校是非功能,有五方面的任务:(1)发现、改正常见错别字;(2)发现、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3)发现、改正违反语法规则、逻辑规律的错误;(4)发现、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错误;(5)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总之,凡是非录排造成的、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都属于“校是非”的范畴。目前,出版社大多使用黑马校对软件配合人工进行校是非的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在校对工作中,改正原稿错漏时要保持作者的创作思路,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将编辑的工作加以完善。只有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才能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使书稿具备印刷出版的条件。做好校对工作,既是每个校对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出版界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好读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异同和校是非是校对工作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大环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二者共同服务于作品,服务于读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校对整体工作之中。为了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名称职的校对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把错误找出来并请编辑进行修正。

四、结束语

其实,校异同与校是非本质上都是文字编辑工作,二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相互间具有渗透融合性。校对工作在客观上监督检查了作者、编辑、排版人员的各项工作,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应成为编辑工作的延续,努力协助编辑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所以,校对工作者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校好每篇稿件,这样才不辜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读者对我们的希望,从而尽量将所有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以此保证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2】陈垣:校勘学释例 中华书局 2004

【3】叶德辉:藏书十约·校勘

【4】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 2004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7)

1. 来稿应思想健康,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述清晰,体例规范。来稿字数一般为5 000~12 000字。

2.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因此,来稿必须符合匿名审稿制度的要求。所寄稿件的正文不要出现作者信息。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省(区)、市(县)]、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必备内容请另页附于正文前。

3. 提倡严谨治学,保证论文主要观点和内容的独创性。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务必注明出处并附参考文献;图、表注明资料来源,图题、表题内容精炼、准确。来稿不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否则,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作者将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且一经发现此类情况,本刊三年内不予刊登该作者的文章。

4. 采用规范的学术语言,避免语言陈旧、文件式和口语化。请仔细通读来稿全文,理顺文中的不规范、拗口的语句,并校正各种笔误及错别字。

5.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来稿请务必写出:(1)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为了提高论文的引用率,论文摘要的写作必须规范,即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笔者”等作为陈述的主语。论文摘要必须客观、准确、简明地表述论文主题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含性。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并译出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应全部列出。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2)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末请列出注释或参考文献,其排列顺序以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注释在前,参考文献在后。

6. 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请作者亲自发至,切勿经他人代转,以免影响文章的刊发。

7. 本刊实行优秀论文奖励制度,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有积极社会反响的,如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编、获奖、引起争鸣等,请把社会反响的复印件寄回本刊编辑部,本刊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8. 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作者不同意删改请附声明。因编辑部人力有限,作者自投稿之日起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本刊一律不退稿。

9.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的投稿邮箱为,本刊不收取“审稿费”“外审费”等费用。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8)

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钱毅的人格魅力和在编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编辑思想。

为培养工农通讯员不遗余力

《盐阜大众》是1943年春创办于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份大众化、通俗化的报纸,读者以乡村干部和工农群众为主,因为他们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盐阜大众》的文字,要求做到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够听得懂。《盐阜大众》的编者面对这样一个定位明确、目标读者明确的农村报刊,如何真正做到符合理想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人手少,大多数的人还没有办报的经验,尤其是稿源的缺乏比较严重,加之报社的骨干基本上都不是当地人,单靠报社的少数编辑、记者和部队的文艺干部写稿远远不能满足报纸用稿的需求,也很难达到报刊真正大众化、通俗化的目标。为此,在钱毅的倡议下,《盐阜大众》开展了“写话”活动,鼓励工人农民大胆写稿。

钱毅不但是“写话运动”的热烈推行者,而且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实践层面上,钱毅是这样做的,他和他们通信,不厌其烦改错别字,提修改意见,“在用稿上,对工农通讯员来稿,只要有一点可取,就代他发表。尤其是工农第一次来稿,更要尽可能发表”;他针对工农写作中的问题,还专门抽空写出了《怎么写》的小册子,从理论层面上指导工农通讯员写作。钱毅这种对待工农通讯员的态度和耐心,不但鼓舞了工农通讯员的写作热情,还对工农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盐阜大众》对工农来稿的采用,曾不断提出注意,甚至严格规定发表工农来稿与一般来稿的比例。 钱毅对培养工农通讯员所倾注的心血,我们可以从当年由钱毅培养出来的工农通讯员、后来成长为著名作家的陈登科的回忆文章中知晓一二。

《盐阜大众》在钱毅的主持下,逐渐培养出了一大批工农通讯员,给《盐阜大众》经常写稿的工农通讯员就有几百个,这在一个农村地区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了,有效地保证了稿源,增加了报纸语言的鲜活性。

为让工农真正成为报纸版面的主人热情工作

培养工农通讯员解决了稿源紧缺的矛盾的同时,也给了工人农民在党的报刊上发言的神圣权利。《盐阜大众》为了能让农民读者看懂、听懂,并真正参与自己身边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报纸编辑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花费了不少心血。 在对待通讯员的来稿上,考虑到工农参与的热情和本身的文化背景,钱毅要求知识分子出身的编辑们,首先要能“发现工农作品的优秀风格”,“对工农在文化上的创作天才有更深刻的领会”,以使通讯员的稿子能用就尽量地多用。

在报纸的排版上,考虑到农民的读报习惯,钱毅曾提醒“切忌一般报纸的排版方式,从上边转到下边,从左边转到右边,连转好几台,工农大众没有看报的习惯,上头看着找不到下头,就不高兴看了”,力图用符合老百姓阅读习惯的排版方式。

在报纸报道语言上,包括标题的制作,考虑到农民的读报能力,钱毅清醒地认识到“工农对于文绉绉的成语标题,或看起来(不是听起来)好像是有力的标题,是并不感兴趣的”,所以钱毅积极主动地向当地老百姓学习语言,从中吸取语言的宝贵因子,给于适当的提高,既让老百姓读起来自然亲切,又认识到自己语言的独特魅力。

钱毅通过一系列细节化的考虑与努力,让工农的语言走上了版面,让工农的思想走上了版面,让工农自己走上了版面,自己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心声,真正让工农成为了版面的主人。

为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文化地位辛勤耕耘

在钱毅的心里,培养工农通讯员、让工农成为报纸版面的主人,不单单是为了保证报纸的稿源,这项工作还有它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为工农求文化上的翻身”,他特别注意引导农民作者们要从自己的文化中获取自身文化发展的源泉。

对于钱毅来说,大众化是工农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从工农现有的东西上来提高”,而不是“以我们知识分子的一套,去套上工农水准”,这不是精英文化对农民文化或者大众文化的颠覆与同化,而是对农民文化或大众文化的真正尊重和理解。他从工农通讯员来稿中学习他们叙事的方法和语汇,在改稿时,总有一个小本子在手边,随时记录工农语汇,并加以整理梳理,写出了《从庄稼话里学几种写稿方法》,不但总结了农民语言与修辞中的许多长处供自己及农民作者运用,还启发他们对自身文化传统与文化积累的觉悟,鼓励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发现与光大。在《大湾农民是怎样集体编写诗歌的》中,对农民的文化创作活动作了认真的总结与热烈的鼓励。

钱毅运用多种方法向工农学习语言,参加报社驻地的群众工作组,经常深入到驻地工农群众中去,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他还把到盐阜地区以后几年间收集到的两万多条民间谚语,进行分析、研究,编成了小册子,以《庄稼话》的书名出版,并且写了《谈庄稼话》,对什么是庄稼话和它的表现手法以及改造等问题,作了通俗的系统的论述,为保存一个地区的方言俗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作的间隙,钱毅还抽空写出了《大众诗歌》、《海洋神话与传说》这两本小书。怎样为农民编辑一份喜闻乐见的报纸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钱毅的编辑思想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参考资料:

① 凡一:《优秀的大众新闻工作者钱毅》,《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9)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有面对面交流的日常会话,同样也可以用于研究电话会话等不能面对面交流的会话。萨克斯(Sacks,1992)[1],施各洛夫(Schegloff,2000)[2]和杰佛逊(Jefferson,1974)[3]等人开展的基础性会话分析研究,尤其是话轮转化、序列分析,为我们对电话会话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方法。而萨克斯(Sacks,1972a,b)[4]研究的MCDs(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s)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便是描述(doing description)和词汇选择(word selection)(Schegloff,2007)[5],综合MCD和CA两种方法,我们将对电话会话进行词汇选择、序列分析和话轮转化的研究,从而研究电话会话的身份认证。

一、电话会话身份认证的特殊性

电话会话不同于普通会话,因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除了有语音上的交流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感官上的交流。而一般意义上的身份认证至少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貌特征得到的(Schegloff,1976)[6],有对话、表情、手势、眼神等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过程。正因为电话会话的身份认证是一个单一性靠语言交流的过程,会话本身就是身份认证的唯一来源。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有序列的文本,只要是有序列机构,一定有具体的话轮组成,“而话轮是由具体的语言成分构成,其中就包括词汇”(于国栋,2010)[7]。所以研究电话会话的身份认证,离不开词汇、话轮和序列。

那么对于电话会话来说,身份认证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诺顿(Norton,2000)[8]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是存在于和外界的关系之中的。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他所具有的特殊性构建了他自己的身份。约瑟夫(Joseph,2004)[9]指出一个人身份相对存在于有等级分类的社会网中间。正因为电话会话的身份认证是通过双方语言的交流来辨别一个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同时也属于一类人,所以可以通过MCD来对身份认证进行分类。

(一)词汇选择

施各洛夫(Schegloff,1967)提出身份认证包括自我认证,即用直接的话语显代自己的身份。在电话会话中,一般会选择这样的词汇来表明身份“这里是……”(this is…),“我的名字是……”(my name is …),“我是……”(I am…)。

我:[哦],不是,我就是想问一下,因为我是这个一个学生,就是想向你们报刊投稿

杂:哦,对对对,那您就直接投到邮箱就可以了

在这段会话中,打电话的人直接交代了他是一个学生,学生对于他的身份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对话的社会关系网络里,他只需要交代他是一个学生,对方就可以知道他的目的是为了投稿来打这个电话的。这个电话就是直接型的身份认证过程。在中国,一般都是打电话的人需要向接听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既然他有必要打这个电话,一定是他需要通过接听者帮助他解决什么问题,那接听者需要知道打电话人的身份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他解决问题。但是在国外,通常情况是打电话的人拨通电话后,接听者自报家门,而不是等着对方先说出身份。

A:Allo

B:Did I wake you

A:who’s it

B:Nancy(Schegloff & Sacks,1973)[10]

施各洛夫(Schegloff,1968)[11]分析到出现这样一开始自报家门的原因在于人们把电话铃声当成了一种召唤(summon),所以当接电话的人一接电话时就说出自己的身份,看对方有什么要求。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电话会话里也有,但是大多出现在机构对话等正式的电话会话中,因为大多数的公司或者单位作为服务者在接电话时自报家门,是一种专业的表现。例如:

7505:

杂:[师范学报]

我:[您好],请问是*吗?

杂:恩

当然,不是只有打电话的人需要给出身份,接电话的人也需要被确认身份,所以电话会话的开头一般是确认对方的身份,一来确认电话是否打对单位或者个人,二来作为接下来对话的铺陈。例如:

7507:

我:喂,您好,请问是*吗?

杂:(2s)啊,是的,您好

几乎所有的转写材料中,开头都是询问对方身份。提问—回答是典型的相邻对(adjacency pair)。胡壮麟(1994)[12]先生将相邻对称为邻近配对:人们在对话交流中通常采用一问一答,或成双成对的形式。因为该项目的所有电话均是打给杂志社询问联系方式的,所以核对对方的准确身份是打电话的人要做的第一步。这里所选择的的词汇是“您好,请问是……吗?”。选择这样的词汇是由于两者的亲疏程度决定了只能是礼貌客气的开头。正因为身份认证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Schegloff,1976),这个关系建立的亲疏程度直接决定了电话会话的内容发展。

(二).序列结构

表明自己的身份可以直接表达,即显性身份,也可以间接表达,即隐性身份。即便是打电话的人不说明自己的身份,只要接电话的人还在继续对话,在他的内心你是属于某一个定位的身份,否则他会停止对话。在本项目中向杂志社询问联系方式的时候,成功的共计23个,均为运用了隐性身份。那这23个电话会话的序列结构有什么共性呢?

1、都提出了“确认网上公布的邮箱”。对方听到这句话后,至少知道了打电话人的目的在于确认邮箱,那么身份范围就可以缩小在需要杂志社邮箱的人群里。

2、7531、7536、7542、7544都因为打电话的人询问了投稿类型,对方至少又可以把身份

确认的范围缩小到投稿者。其中7544就直接表达出了接电话的人对于打电话人身份的确认。

7544:

我:喂,您好,请问是*吧?

杂:是的

我:是这样的,我想确认一下你们网上公布的邮箱和邮编是不是可用的

杂:恩

……

我:这边接收的投稿类型是不是大众医学啊,医药保健方面的啊?

杂:没有啊

我:那主要是

杂:药学[方面的]

……

杂:投稿记得要有投稿证明啊

我:哦,好,行

听话者通过“网上公布的邮箱”和“投稿类型”的提问将打电话的人定位成投稿者,“投稿记得要有投稿证明”这句话表明了这一点。

7566:

我:喂,您好,请问是*吗?

杂:对

我:哦,你们网上公布的这个*这个邮箱可用吗?

杂:邮箱可用啊,但是你说的我听了好像不对

……

杂:那个投稿现在不用电子信箱了,都用投稿系统

我:恩,行,谢谢您嘞

“那个投稿现在不用电子信箱了,都用投稿系统”这句话更加能够反映在整个序列中,接听者对于打电话人身份的逐步定位,因为如果一开始接听者就定位打电话的人为投稿者,那么他没有必要跟打电话的人说明电子信箱的事情,当打电话的人得到邮箱后说了“谢谢”,接电话的人正式定义他为投稿者,所以补充说明了得到邮箱也没用,都用投稿系统接受稿件了。那么“谢谢”这个感谢语在这个序列中,不仅是感谢的作用,还起到了终结对话的作用。而接听者正是感觉到了“谢谢”终结对话的作用,才立马告诉打电话的人最重要的信息。

(三)话轮转化

话轮转化的非固定性。萨克斯,施各洛夫和杰弗逊(1974)[13]曾论述到话轮转化的顺序和长度是变化的,而非固定的。根据斯滕斯特伦(Stenstrom,1994)[14]的观点,话轮转化基本上可分为三个过程:开始发话(taking the turn),持续发话(holding the turn)和放弃发话(yielding the turn)。那我们就通过话轮转化的三个过程来研究话轮转化的非固定性。

7662:

我:喂,您好,请问是这个*自然科学版本吧?

杂:恩,对

我:哦,想问一下你们网上公布的邮箱*可不可以用啊

杂:网上?啥时候公布,我们没公布啊,这是我的个人邮箱啊

我:这是个人邮箱啊(笑)

杂:你在哪儿看到的,我怎么老是啊,哪个网站上公布的我的个人邮箱啊?

我:(大笑)好像是在这个维普吧

杂:维普怎么把我的个人邮箱公布上去了,你,你,你投到我们学报的系统就行

我:哦,谢谢

这段对话中,原本的序列都是跟其他对话一样,问好——确认邮箱,发话后持续发话,但是当打电话的人说明“网上公布的邮箱”后,接电话者一听跟事实不符合,立马打断了原有的序列,开始抢夺话轮,询问邮箱地址的来源,原发话者只得放弃发话。

7555

我:喂,您好,请问是*吗?

杂:您说

我:我想确认一下你们网上公布的这个邮箱是不是可用的(2s)

杂:谁的邮箱,你的还是我们的

我:你的,*

杂:能用啊,我们天天收邮件啊

我:哦,好好,因为我要确认一下邮箱可用,然后再发邮件

杂:我们那,你是要投稿还是什么

我:不是,我就是确认一下邮箱而已

杂:哦

该对话也打破了原有的序列,在打电话的人再次发话确认邮箱时,对方并未接过此话轮,而是开启了新的话轮,问打电话的人“谁的邮箱”,在打电话者确认完邮箱后,准备结束对话时,对方又开启了新的话轮,问要邮箱的目的“你是要投稿还是什么”。所以,一般情况而言,打电话的人掌握了对话的第一个话题(Schegloff,1968),萨克斯,施各洛夫和杰弗逊(1974)同样论述过第一个开始话题的人掌握主动权。无论是打电话的人或者接电话的人,如果当他们想要掌握对话的方向和主动权时,就会争抢话轮,导致原发话人放弃话轮,所以话轮转化是不固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话轮转化中,身份认证也随之变化。

二、身份认证的询问方式

身份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获得的是对方告诉你了,无需询问;间接获得就是需要在整个对话中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话轮转化来完成,这种询问和回答的方式被定义为召唤——回应序列(summons-answer sequence)(Schegloff,1968)。那么具体有哪些询问身份的方式呢?我们将从词汇选择和话轮转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你哪里?”“你哪里”这个问题有几个预设,第一:对方问的是具体的地域;第二:对方问的是所在的单位。所在单位问题后面谈论,这里重点谈论地域问题。一个人所在的地域对于一个人的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所在的地域是变化的。我们经常在确认身份时填个人信息,会有出生地、户籍所在地、长居地等,这些都定位了我们的身份。在中国,相互认识的一个必问问题就是“你哪里人”,可见中国人定位一个人身份时,地域所处的位置是很重的。

(二)“哪个单位?”既然被询问了单位,那么双方作为机构的身份来进行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机构性对话”。茱和海瑞提格(Heritage,1992)[15]认为言谈应对的机构性并不是由会话行为所发生的场合决定的。相反,对某个会话行为来说,不管它发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只要该会话行为的内容涉及到了会话参与者的机构身份,那么这个会话行为就是机构性谈话。所以机构确认身份时,不一定是要确认打电话的个人身份,更多的是确认打电话的个人所代表的的机构的身份。

(三)“投稿还是什么?”或者“你是要投稿是吧?”或者“有什么事情?”打电话的人一定是带着目的打电话的,那问打电话的人有何目的就可以确认对方的身份。

7535

……

我:是这样的,我想确认一下你们这边的邮箱是不是sjrza

杂:你哪里

我:哦,这边是武汉

杂:有什么事情

我:我就是想要你们的邮箱地址,我在网上看到的这个邮箱地址就想确认一下[这个是]

杂:[有什么事情]你告诉我要这个邮箱有什么用

我:主要是投稿用

……

这段对话中,同样是问好——确认邮箱的序列,但是打电话的人抛出了确认邮箱的话轮,接电话的人不接受,抢夺话轮,始终掌握主动权。在这个插入序列(insert sequence)中,询问身份用了两个话轮,第一个问“你哪里”,第二个问“有什么事情”。当打电话的目的明确后,对方定义打电话的人是投稿者,进行了后面的对话。

(四)“文科还是理科?”很多杂志社文理科的版面是不一样的,所以当对方确认打电话的人是投稿者或者预设打电话的人是投稿者以后,询问对方“文科还是理科”,是进一步划分投稿者类型的做法。有的对话就是接电话者预设对方是投稿者,所以一开始就询问文理科的问题;有的对话是接电话的人通过几轮话轮后确认对方是投稿者,所以到结束部分才询问文理科。

三、小结

身份认证是一个对方认证我方的过程,但是由于电话会话纯语言交流的特殊性,对方的身份认证同时离不开我方的身份塑造。显性身份的塑造或者隐性身份的塑造都是在会话本身过程中形成的,对方确认身份也是在会话过程中认证的,不像陌生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前做好了身份认证的准备后直接开始对话。正因为会话本身对于电话会话的重要意义,所以研究其词汇选择、序列结构和话轮转化成为了身份认证的重要途径。身份塑造的序列结构可有直接型和间接型,身份确认的问题往往都是发生在话轮转化点(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s)上,所以抢占话轮成为了掌握身份认证的主动权问题。

身份的定义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对话时,所需要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便同类型的对话会有身份认证的共性,但是也免不了特性的存在,更加避免不了不同类型的对话在身份认证上序列结构的区别。但是本研究通过一类型询问杂志社联系方式的电话会话的序列结构和话轮转化的分析,为其他类型的电话会话甚至是无面对面交流的语音会话、网络会话提供了研究方向上的参考。(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Sacks H.Lectures on Conversation[M]/ /Gail Jefferson.Introduction by Emanuel Schegloff.Oxford:Blackwell,Vol 2,1992.

[2] Schegloff E A.Overlapping Talk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in Society,2000(29):1-63.

[3] Jefferson G.Error Correction as an Interactional Resour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4(2):181-199.

[4] Sacks H.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sability of Conversational Data for Doing Sociology[M].Free Press,New York,1972a.

Sacks H.On the Analyzability of Stories by Children[M].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2b.

[5] Schegloff E A.A Tutorial on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462-482.

[6] Schegloff E A.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elephone Conversation Openings[M].Irvington Publishers,1976.

[7] 于国栋.机构性谈话的会话分析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

[8] Norton B.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Gender,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Change[M].Harlow,England:Pearson Education,2000

[9] Joseph J E.Language and Identity:National,Ethnic,Religious[M].Palgrave Macmillan,2004.

[10] Schegloff E A,Sacks H.Opening up Closings[J].Semiotica,1973(8):314

[11] Schegloff E A.Sequencing in conversational openings[M].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1968.

[1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10)

一、校园媒体涵义、功能界定及区分

媒体即能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的组织和介质可以看作是媒体的表现形态。

校园媒体具有其特殊的属性,现阶段它有APP客户端、微信平台、微博、网络主页、博客、论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态,然而其依托于学校或校方某部门为名义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部分或全部处于校方与指导老师的监管之下这一现状,正是其特有的属性之一。

这大多数的校园媒体的特殊属性,不仅会产生对其自身发展、传播信息的言语活动的把关人,更会产生具体采编活动上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有了这把关人(校方管理者或指导老师)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延展和校媒言语空间的深度、广度,从而变相保护了学生的言论自由。

目前高校大多数校园媒体经由其各自媒介传播属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着各自的区分。如广播台,多数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多样化的节目播报新闻、文学、采访、专题策划等内容,但多数还未形成网络电台格局,且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立评论形态,没有自制录播CD和与之配套的书加以售卖从而扩大影响;如报纸,多数仍属校级党管或团管,缺乏批评监督校方行为的职能,缺乏对于学生自发发声平台的建设,且主旋律色彩依旧浓郁;但纸质杂志是一个较为例外的群体:

以山东高校的杂志观察所见,纸质杂志在用纸装帧上有彩印与非彩印之分,彩印者有铜版纸骑马或胶装、其他类型纸骑马钉或胶装为主,且以用铜版纸居多,非彩印者则多以黑白灰配色,骑马钉和胶装都常见;纸张大小多以接近A4纸的尺寸,32开本的较少见。而由于每一本杂志,不论文学类,学术类,还是集报道、文学、评论等为一身的综合类,均会有一个人数多则几十上百人少则三五人的团队在运营。

纸质杂志的主编或为学生、或为老师,但真正参与到每一步杂志编辑出版程序中的,则多为其学生负责人。对于综合类杂志的编排付印,会考验到学生负责人的素质,一方面,需要其具有新闻专业素养和执着热情的心态,在涉及到敏感的具体稿件上与不上的问题上,应有职业新闻人的正义感和与上级管理者的沟通协调的技巧,并学会处理球稿件;在对杂志文学类稿件的处理上,又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辨识能力;对学术稿、评论稿等也应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而对于专注于文学或专注于学术类的高校杂志,如由学生主要编辑,亦需经由上述的种种步骤。

以山东高校媒体为例,青岛大学的《青大研究生》是综合类、青岛大学的《青大园》《望海潮》是文学类为主,中国海洋大学的电子杂志《图派》则是视听综合类、《海大学子》是综合类。由于众多杂志是由校方出资付印,甚至由校方出稿费,故这造就了杂志独立采写与监督评议职能的缺失,且这种依附性长此以往,衍生出对稿件的惯性自我,虽然明确了言说的界限,却也限制了言论的自由。

高校校园杂志不仅以电子或纸本杂志为载体,也会举办诸如读书会、讲谈会、讲座、交流会等活动,且由于杂志多被公众期待并视作对校园形象的表达,故其多种传播途径的综合运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高校校园杂志的发展理路、困难瓶颈

在看到当下高校校园杂志发展状态之后,我们可以想见曾经的高校校园杂志是怎样的。

大陆在民国时期,有众多的高校学生自办刊物,现今的台湾亦然——由于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与调整,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之高,使得高校的氛围与大陆不同,言说尺度也有相当的自由。

然而对于大陆高校的多数校园杂志而言,言说的自由度的缺乏并非最大的问题。高校校园杂志既需要走向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又需要对自身的信息获得渠道、传播途径、编辑能力进行拓展,使得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以回归,而这其中,对自身的编辑业务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以《青大园》为例,每学期会纳新之后再开展工作,常常面对的问题,一是报名者寥寥,且没有杂志编辑工作经验;二是编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妥协,在具体的稿件审核中各执己见而非各抒己见,常识性的新闻知识和文字素养匮乏;三是稿件来源不畅,常常无人应征,编辑工作热情匮乏,因而主要负责人的编辑任务加重;四是和校方的沟通出现问题,不仅在选题上存在难以磨合的差异,甚至印刷经费也难以按时到位……种种问题,当是目前各类校园杂志索面临的共通之处。

三、高校校园杂志编辑实务、办刊理念与转型必要性浅议

上述瓶颈何以解除?谈到杂志(特别是纸质杂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从编辑实务、办刊理念和转型必要性几个方面叙述如下:

由于高校校园杂志的采编人员将来会部分成为媒体从业者,故与社会媒体的接触并向其学习实为必要。又由于杂志采编队伍随着年级增长的流动性增强,更需要对编辑工作多学习、多实践。

高校校园杂志的编辑转型不止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业务提升,更是在对杂志编排理念的宏观把握基础上的对杂志定位、栏目设置、语言表达、何以突破言说界限等问题的重新审视与认知,并加以尝试性实践。

2.转型必要性:

上一篇: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 下一篇: 物流园招商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