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咨询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6 17:28:59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1)

“本土化”运动是二十世纪整个第三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共同特征,许多学科和领域都在强调学科的本土化问题,以摆脱在世界文化体系生产中的附属状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非智力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本土化的争论正反映了这种愿望。如果说现在的心理学仍有着本土化的重要任务,那么,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的高校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新兴的领域,从它的产生到现阶段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心理学本土化最不完全、最有争议的一块领地。

1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

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向世界,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最初兴起的是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8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1]。此后,各个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应该谨慎地审视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问题。

首先,理论与其对象的文化适配性要求高校心理咨询理论必须本土化。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是普及高校心理咨询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得不努力去改变的弊端。因为,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某种事物的普及与推广同该事物的科学程度与实际效果并不具有自然的联系,甚至于,在社会需要迫切而承担机构并不能提供优质、甚至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的条件下,这种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视线。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所使用的理论及模式,除去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部分心理咨询的任务之外,整体上并没有摆脱依赖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移植模式。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或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或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更明显地体现了文化的影响,而当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借助其世界文化中心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解释权力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如何消除这种偏差是高校心理咨询理论自身对本土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去认识,用普适的理性原则去解释,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虽然心理咨询理论的源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是不仅大多数的咨询人员没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加以消除,甚至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推动之下,心理咨询的理论工作者忙于应对怎么满足这种需要,而淡忘了自己所运用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疗法是舶来品,默认了以西方文化为基础产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疗法能解决东方文化条件下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咨询理论上的,心理咨询理论适用性受到质疑的同时,其方法的适用性同样也受到了质疑。如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是成年期的人格包括变态人格,更多的受儿童期经验的影响,在西方其理论观点遭受最初的质疑后,被普遍接受,但在大部分相对保守的中国人中,这样的观点还是很难被接受的。那么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一些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方法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再如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人具有实现的倾向,在心理咨询方法的采用上应该以非指导性为主要原则,帮助来访者理清其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但不提倡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实际的操作程序与方法上不能做到本土化,考虑到中国大学特有的文化性格、社会习俗及独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种咨询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来访者都是问题导向的,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和方法会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

最后,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也必然要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理论与方法适用性最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效果,效果既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要求,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虽然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上投入很大,但从效果总体来看不容乐观。更多时候,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一个摆设品,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学生自杀等一些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增加趋势,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在预防、发展或干预上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当然,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结构剧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咨询效果的低效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社会结构剧变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才更需要对移植式的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加以高度的理论关注与实践努力。

因此,探索并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不仅是弥补理论原产地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差异的主观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使命。

2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中的弊端:移植与附庸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学习、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期待各种心理援助。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提出的一些咨询理论和方法也进入了学术界。心理咨询理论的引入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国内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把这些国外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借用”来帮助重塑中国人的健康心理,但这种借用和理论移植并没有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而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觉得无用武之地,在求助者和帮助者之间找不到交结点。

当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的题解决上屡屡碰壁时,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应该从本土化的角度来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正如杨国枢教授所痛陈的,中国学者所探讨的对象是中国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这导致无论在研究的数量或质量上都无法追赶西方,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2]。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心理咨询研究者缺乏本土化的创新。钟友彬提出的“认识领悟疗法”就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像这样的理论或方法创新太少了。

事实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中不乏与人的心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其养生处世之道适合于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并对现代人类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诸多启示[3]。但遗憾的是,没有将之发扬光大,而是热衷于翻译更为流行的国外先进理论。波莉.汤因比认为[4],全球化造成了文化殖民主义。这对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具警示意义。20多年的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与繁荣的过程,正是以一种学术无意识的方式,自觉地将西方(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的)的心理咨询理论以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的方式蔓延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以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现实的心理反应与疾病标准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疾病诊断标准,甚至心理咨询室的内部格局都以其为榜样。心理咨询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不能使对象的构建活动脱离对象构建的工具以及对这些工具的批判[5]。

由此可见,本土化的最大敌人不是发展水平低下与处在附属地位的现实,而是处在低水平移植与附属地位而不以之为耻的麻木和学术创新意识的泯灭。只有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一种逼视的眼神审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及其模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正当性,并从东方文化特质与中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环境出发,努力探索属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才有可能避免对本土化问题的麻痹,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

3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多层次的文化差异

3.1不同而共存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美国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国社会的良好解释力。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社会背景中,就会导致很多误解[6]。例如在传统上,西欧与美国的文化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指向的,对于成就的认识往往是以个人的成功作为标准的,追求个人的成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认识是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标准不是依据个人的成功,而是集体的成功。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与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冲突。在米德看来,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则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而且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书面,而不是正统观念[7]。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单一的文化类型,但具有较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却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欧美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这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尤为明显。

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共存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与欲摆脱附属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对于文化与知识生产标准的争夺会日益剧烈。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理论如何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实现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3.2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不同文化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变的加快,我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源于类似欧美的文化场景。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贫困与富足差距加大所带来的问题。这种以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支配与被支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场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所未曾涉及的,却是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盖的。

虽然从传统文化背景角度上看,来自于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当把差异比较的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大学生,由于其生活场所的城乡差别,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农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是封闭和贫穷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实际上不是面临着相同的大学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群时,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贫穷等问题,而且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强,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倾诉,避免用一些严厉的话语伤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物质丰裕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咨询者应更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而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当中,所考虑的场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样的城市场景中的富有与贫困的人群,并不是我们所要普遍应对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文化差别。考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视野转向国内区域时,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3.3中国人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

除了国际文化差异与国内区域文化两个层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还需要对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所特有的个体性情与心理行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语世界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在具体的咨询实践中,必须考虑这种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系统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常会涉及“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咨询者要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咨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倾听来访者倾诉,但不提具体的建议,最后由来访者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显然,这同英美等国家比较直率、比较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与心理特征有关。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将之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中,则可能默认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事实上,这种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马哈蒂尔在评价亚洲人与美国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时指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间接、调解、迂回曲折、非评价、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9]。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老成温厚、消极避事、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幽默滑稽;罗素认为中国人宁静淡泊、死爱面子、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贪心、怯懦与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甚深的中国人是内敛的、爱面子的、仁义的、服从权威的,而其中“内敛”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与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得不怀疑“非指导性疗法”对中国人的适用性。要想不犯忽视理论的源产地与应用对象差异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对大学生个体时,充分考虑在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对咨询的某些原则加以创新。中肯的观点是既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同时又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来访者看成是一个“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理论里规定的某种“抽象人”来对待,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带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4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自出现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整体上仍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影响了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认识。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区别,把良好的服务态度加上给予来访者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当作是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把对群众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当作集体心理治疗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让我们看到希望,关键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变。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重理论而不重本土实践的状况。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论只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没有实践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国外的理论为依归,以介绍、解释与验证国外理论为荣,就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中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分纠缠于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过分强调某一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可适用性,而不关注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现阶段,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关注超过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和怎样普及心理咨询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精通咨询理论的人忙于讨论理论上的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实践,不懂咨询理论的人则通过热线、面谈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工作的局面。

第二,要突破以高校心理咨询为心理咨询主要阵地,只针对大学生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心理咨询不能只在大中城市内发展,只在大中小院校普及,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有普及。除了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外,心理咨询门诊一般都依附在大医院或者精神病医院,社会上很少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对于受社会转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与折磨的群体而言,对于离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数量太少,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大一些公益辅导机构的帮助力度,尽可能增加辅导机构的数量。但同时要考虑辅导质量,因为很多这些机构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宣传的因素,对于咨询人员的选择和咨询的质量没有足够的保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诊所也可以像一些专科性的医疗机构一样开设,行政机关在开设申请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

第三,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严格心理咨询事业的准入条件。作为一项严肃的科学事业,对于人的发展与生存而言,心理咨询对于人之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医疗卫生事业对于人之生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与管理办法,不同的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执业要求,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唯一可以让业界认可的,就只有一些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守则,但是这些守则对心理咨询师的限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责任上的限制。如果医院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则很难找到可以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这既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人员继续呆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也使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失望。

参考文献

1 樊富民.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青年研究报告,1993,4:31-36.

2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台湾:中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2.152.

3 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176-178.

4 波莉・汤因比.谁害怕全球文化?载于威尔・赫斯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263.

5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

6 肯尼迪.成功的代价:我们的单一文化科学.转引自:叶浩生.心理学:世纪之交的困惑与争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7-32.

7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1-122.

8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2.

9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2.

10 辜鸿铭.中国人与外国人―世界各国人的性格与文化侃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04.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2)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3)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5)

Abstract: View on human na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is a key factor to constitu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view on human nature influences the way and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counsel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s and causes, and selection in the way of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about the currently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n human nature, and resolves some issues such as rel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client, and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tc.

Keywords: View on Human Nature; Counselor; Client; Localization

人性观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本性”的认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往往影响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有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出现。从人性观的发展来看,人性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人性观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心理咨询流派中的人性观

人性观是任何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人性观,他们认为本能决定一切,注重人性的先天性。现代精神分析则注重强调关系的重要作用。阿德勒学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自卑感,认为基本的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是创造的源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人性观,承认人具有潜能并能在引导下自己将潜能释放出来,强调的是咨询员、治疗师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感受。行为疗法的人性观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以认知行为为取向。

关于学派的人性观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心理学大师可以影响、改写甚至创造一个学派,所以,大师的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学派的人性观。大师们在对该学派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又深受该学派的人性观的影响。所以,大师的人性观与该学派的人性观是相互依托的。

二、人性观与咨访关系

1.人性观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学派的人性观,咨访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精神分析咨询师是以专家和权威的身份出现的,与来访者保持一种分离客观并完全中立的态度。行为主义把来访者仅看作能被改变和塑造的被动体,治疗的本质就是咨询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控制,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咨询师是以同伴的角色出现的。理性情绪学派认为咨询师应是相当主动直接和教导式的,而来访者则基本上处于纵的角色。

2.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的相互作用

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起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对彼此及咨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咨询师对某一特定理论的偏好正是由于该理论能反映其人性观,说明这一理论与其人性观是相匹配的。因此,咨询师本身的人性观会先验地影响其理论取向及对问题的认识,决定所做的决策,也切实影响其如何发展一套个人的咨询模式。同样,也会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的人性观,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对来访者人性观的了解,使咨询师更容易理解、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和心态,可以协助咨询师界定咨询的目标,并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作出评估。

在此,我将以大学生为例,阐述来访者的人性观在咨询中的双重机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人生规划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涉及到人性观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困扰他们的表面的问题,更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性观。正确的人性观将使他们获益终生,同时,不合理的人性观也将可能困扰其一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自己本身已有的或愿意接纳的人性观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某大学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其次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作为高校的咨询师,对大学生人性观及其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其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为有效的咨询开辟了蹊径。但如果对大学生的人性观所知甚少,且对自己的人性观不自知,则咨询常常会陷入寸步难移的困境。所以,这就对咨询师提出了要求。

作为咨询师,要重视人性观的作用,真正地认识到人性观在咨询中的价值;要对自己所持有的人性观有较高的自觉;对来访者的人性观有清晰的认识;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不一致时,或来访者固守其原有的不合理的人性观,咨询师应适时地引导来访者的人性假设。如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可以寻求督导的帮助或者进行转介。

三、人性观与咨询本土化

西方心理咨询自身带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西方人社会化特点。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在引进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同时,必须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一个改进、消化、吸收、“洋为中用”的本土化过程。在这里,人性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1.人性观的本土化

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其人性观都受到了家庭、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探究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了解人性观,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而文化的介入,就离不开对本土化的反思。

目前,在我国有影响力的咨询流派中,基本上都源自国外,只有钟友彬教授的认知领悟疗法可以让我们稍微自豪一下,它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有影响力的流派里几乎找不到中国的影子,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多一些,就说明适合中国人人性观的咨询理论会多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当中就会获得比较大的益处。

2.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研究我国文化、发掘人性观、实现本土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文化、人性观以及咨询,中西方有以下几点差异。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的精神,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当人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疾病时,一般会遮遮掩掩,自己宁愿痛苦,也不去做咨询。即使在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也避免让人知道。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咨询中也不例外。在咨询中,感情得不到表达和宣泄,势必会影响咨询的效果。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许会由于注意表达的艺术,进行婉转地表达,这样,常常让咨询师曲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惧上”和“面子”心理,所以,在咨询中,如果遇到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来访者,咨询师就开始“惧上”,而来访者为了保留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就所言不知所云。我们是一个“关系”国家,所以,我们的咨询仍然离不开关系的影子和介入,咨询的效果可想而知。

咨询总是与隐私相影相随的,在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概念,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意识,双方都能很好地去遵守,没有顾虑。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与对法律的不了解使得对保密性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这不仅影响了咨询的动机、愿望,为咨询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而且使咨询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学界对本土化一般基于这三种考虑:考察国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在中国人身上的有效性;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思想、理论、策略进行研究;通过直接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观察一些有效咨询和治疗的实际过程,在不带有预定的理论套子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围绕着“咨询”提出来的,即出发点是咨询。

众多的研究者都涉及到谈论本土化的问题,但真正的行动者却远远地少于评论者。所以,本土化的效果甚微。而且,就中国心理咨询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学家的研究重心和国家的支持方向仍然在实验室的研究等方面,在咨询这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另外,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良性发展。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我国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对国外的理论去粗取精,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大力发展本土化的研究。目前,不少本土的有关心理咨询的思想还只是猜想或假设,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流派的出现可能需要穷尽一生,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在发展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意气风发的同时也要学会等待,既要鹰击长空又能鱼翔浅底!

参考文献:

[1]王惠萍.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朱静.心理治疗的文化根谭III.社会心理研究,2002,(1).

[3]刘枕.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J].中国人民

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C],2002,(5).

[4]况志华.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心理学

动态,1997,5(3).:75-78

[5]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拔出来,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8)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9)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方面的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需求

中国心理咨询需求量明显增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正不断地凸显出来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高达1600多万;在我国34亿的未成年人中,有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是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得到及时解决[1]。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高达200万。在15~35岁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2]。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算的话,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仍有476万的缺口。

二、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我国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4]。从专业背景上来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而是其他专业或是社会工作人员,他们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只是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考了咨询师职业证书。他们只接受了短期的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上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这与国外心理咨询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差距甚大。

(二)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发展的影响

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又受制于社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国名的心理[5]。由此导致了某些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民。因为这也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三)专业教育力度不够

我过现在总共1731所普通高校中,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学院,不到100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其中没有一所高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只是把其作为一门学期课程来教授。即便是在应用心理学中,只有26所高校于2006年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最后会从事专业心理咨询的人员则是少之又少。因此虽然我国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员却十分匮乏。

三、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一)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和正规化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批准、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使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始针对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考核。2005年又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和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咨询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以门诊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心理咨询需求的不断扩大,心理咨询的形式也将发生更大的改变和扩充。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电话咨询、宣传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以及以比较多的人为对象的团体咨询等。而笔者相信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现有的形式将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也相信将有更丰富的形式产生。

(三)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我国现有的很多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大多引进于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方法、理论和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民的心理。因此对于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呼声在中国心理学界收到了重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中国咨询师创建的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疗法和钟友斌的认识领悟疗法都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离不开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培养,因此首先在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其实还应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培训和学习要求。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内的要求和国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之大。为了中国心理咨询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训出合格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与自我成长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心理督导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培训机制的资质鉴定。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培训者只要交几千块钱就可以参加培训。而培训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增加收益,大大降低了培训对象的资质要求,而且培训的周期也只有一个多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因此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势在必行。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王枉盛,丁新革,中学生抑管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谁来为自杀设道防线.2003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篇(10)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上一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下一篇: 县委上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