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体育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4 12:49:33

中班体育教案

中班体育教案篇(1)

二、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常州市教研室2005年下发的《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中,中班上学期体育锻炼目标第三条中也提到:中班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因此本次活动选用大绳作为主要教学用具,以《过河》游戏方式来发展中班幼儿的跳跃能力。

本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园现有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景,利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活动中我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基础,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和动作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活动中难度的不同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觉

三、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四、过程分析

(一)、开始部分:收心热身阶段5—6分钟。

通过建构活动场地——“池塘”,赋予幼儿特定的游戏角色,通过角色的变化——“蝌蚪的成长过程”的游戏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活动中来,同时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活动步骤:幼儿跟随教师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

游戏“小蝌蚪变变变”。

游戏方式: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慢跑)——蝌蚪长出两条后腿(伏地后蹬)——蝌蚪长出两条前腿(伏地做蛙泳动作)——变成青蛙(起立自由的模仿青蛙跳跃动作)——一串青蛙跳跳跳(集体排队练习)。

(二)、基本部分: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15-20分钟

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

活动一、跳田埂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

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敢于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从而为后续的活动作好动作经验的准备。

在场地设置上为回环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统一动作练习方向,避免幼儿活动中的碰撞,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维持秩序的时间浪费。

本环节预设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活动的开始部分,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层次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层次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

活动过程:教师用平衡布道做田埂,并通过调整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幼儿在教师设置好的场地上,集体巡回练习,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游戏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助跑跨跳动作,激发幼儿尝试练习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二:“跳过小河”

本环节通过游戏活动的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不断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

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用绳子对折放在地上作小河,小河的形状为由窄逐渐变宽,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自由跳过小河,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幼儿集体跟随练习。

第二次尝试:增加难度,通过下雨了,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

目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河里游来了鳄鱼、对面田里出现害虫,小青蛙要躲过鳄鱼的捕杀过河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幼儿依次进行游戏。

目的:巩固幼儿学习的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幼儿的活动情绪会因为鳄鱼的出现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三)、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阶段:3—5分钟

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

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中班体育教案篇(2)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中班体育教案篇(3)

一、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小班化教学一般是指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小班化教学,目的在于推行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美国教育专家有关论文指出,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时,学生能力普遍增强,成绩一般都会所提升,这一方面源于单个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时间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长、性格养成的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有了更多发言、讨论、展示自我、团结协作的机会,更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自信、开朗的良好性格。

小班化教学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和更合理分配的结果,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有条件的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引进小班教学实验,不断提升小班化教学的比重,预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前后,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流。相对传统大班教育,小班化教学有其自身的要求,主要是构建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也对教师专业水平、课程整合更新、评价体系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整理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课业成绩和其他表现的,以学生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的文字、图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记录,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果集中体现。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往往以学校为主,采取成人档案管理类似的流程,以表格填写为主要形式,内容仅限于学习成绩、教师评语等信息,信息偏于单薄,评价流于片面,难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表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学校已普遍采用了内容更丰富、更具人性化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更全面地收集各类资料信息,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凸现个性、展现自我,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一个充实美好的记忆,充分实现记忆、教育、总结的效果,同时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情况提供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小班化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特点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重在“个性”,促进成长。在基本形式的统一要求下,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成长经历,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参与。在传统大班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大量的学生,难以对每一个学生个体予以充分关注;与此相反,小班化教学在这一点上具有天然优势。在总体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大幅减少,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指导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在个性化档案建立工作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参与明显增加,评价更客观、指导更具体、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学生及家长的表现也会因之更活跃、更优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小班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档案的实践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最好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学校(或学区)一般会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往往是框架性的意见,以纸质表格为主,内容较少,不够具体,能够留给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形式(保存介质)上,采用实体档案与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内容丰富、信息完整、便于整理互动,并具备一定扩展升级性能。本着便于入手、节约资金的原则,实体档案由通用的“档案手册”为中心,配以个人记录本,记录孩子们日常所书、所画、所收集的各类物品,作为低年级学生个人记录的主要内容;电子档案借用常用通讯软件平台,以“个人空间”形式,保留孩子们的照片、视频,在教师和父母的辅助下完成,作为高年级的重要记录内容。两类资料相互配合,形成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个性化档案。

档案系统的构架,根据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在传统学生档案的基础上,增加“班级档案”和“小组(队)”档案,形成班级―小组―个人的三级结构,充分体现中学生交流更充分、合作量更大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品质。注意在三级档案中做好链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不重复、冗余。班级、小组级档案,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贡献素材,成为团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

在档案内容上,要注意统一的要求和自由的创意相结合,特别重视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日常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相对减轻的环境下,教师应注意安排时间,参与指导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并建档留存,鼓励学生将目标、计划、总结、感悟以及生活中拈花一笑的时刻、蓦然回首的瞬间保留在个性化档案中,并留言鼓励和指导。在小班教学中,存在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教师指引为主,通过学生表达叙述、教师反馈总结完成教学,二是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围绕个人目标开展学习;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第一种方式更为适合、更加高效。同样,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也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互动,重视基本的教学目标任务,强化教师作用,以个性化档案中交流、评点的形式指引学生完成既定教育目标,因人而异地培养良好个性,避免“个性化”教育流于形式、为个性而个性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更有利于建立相对理想的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充分转变观念,建立“大档案”意识,采取合理引导措施,充分发挥教育参与者的主管能动性,以建档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珍贵的童年回忆。

参考文献:

[1]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2]吴晓雯.创设自主和谐的小班化教学环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3]周旭初.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留下学生发展的足迹[J].网络教育,2009(03).

中班体育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33-02

在教师教育中坚持“实践取向”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很强,“班主任工作”的课堂教学要贴近教育实践:培养目标要与见习研习阶段一致,着眼于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训练,增强学习者从教的责任感和自信力;教学内容上要以一线教育案例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贴近当今的教育现实;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教学方法。简言之,体现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一、以教育实践故事哺育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指从教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努力程度及其成效。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决定班主任对本职工作的看法、行动、兴趣、动机、投入的程度及其情感或情绪的体验。因此,教师教育要将培养未来教师具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责任心,强化其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感作为首要任务。事实证明,对教育工作的价值有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光荣感和使命感,教育动力持久,教育积极性饱满,是优秀班主任的共同特征。他们热爱班主任工作和每个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乐此不疲,正如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那样,把不当班主任视为“吃了大亏”。因此,在班主任课程建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是教学的贯穿线和终极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树立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愿望,引导学习者带着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和情感投入课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精神为主的教育活动不是枯燥、呆板、抽象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式的渗透。执教者要善于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向学习者传递教师专业精神的正能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真谛,领略班主任的魅力,认识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毕竟,教师的专业精神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一言一行或一个个的事例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这些教育资源可以是口述故事、文字实录、视频实录或表演制作等。其来源既可以是任课教师的收集,也可以是学习者的提供;既可以是文(图)中已有的记载,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的亲身经历等。在教学形式上,既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结合图片和音乐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也可以是学生谈个人经历中的体会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既可以进行专题活动,如优秀班主任教育故事会,也可以开展持续性的活动,如每次课前让学生登台讲述。具体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安排。要看到,开展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的意义:学生可以在锻炼口才、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从中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试想,学习者为了准备一个教育故事或一次演讲,要阅读筛选材料,这个过程就是角色认同的过程,是积累班主任工作感性经验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笔者调查中,大学生们说:以前,他们认为班主任也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无非上传下达或进行总结批评而已。如今,通过学习优秀班主任的事迹,他们感到震撼和压力,认识到班主任肩负的重要责任,也认识到了学习班主任工作课程的必要性。

二、以教育实践案例丰富专业知识

教育故事或教育案例是教育实践的物化成果之一,也是教师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教育案例通过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心理、言语、行为、处境、命运等叙事要素构成生动直观的生活画面,作用于人的感性知觉,对于学习者感悟教育真谛,感知教育情境,积累教育经验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实施案例教学的做法通常是:教者通过材料或问题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之中,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在班主任课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中抽出某些一般性的教育原理或结论,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从教经验。

班主任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具有适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适用性是指案例教学要关注教育实践第一线,对那些期待从教的青年人产生较大吸引力和教育作用,使其有敬仰的心理和尝试的愿望。实践性是指案例教学要促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怎样做”,而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课堂的高参与度。实效性则是指教师要借助教育案例的描述,使未来的教师更多了解教育现象,积累教育经验,学会教育反思,达到深入理解并运用教育学原理解决问题的目的。简言之,案例教学比单向的知识传授有效率,具有观照原理、了解现状、体验真知、拓展思维和激励示范等多重作用。筛选教育案例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性、针对性、现实性。基础性指所选案例要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一般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针对性指所选案例要切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解决大学生见习、实习期间,以及毕业后初上工作岗位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实性则指所选案例要反映当代中小学生的新特点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演绎型”:解析理论在先,案例教学在后;“例证型”可以使案例教学在先,解析并归纳理论在后。例如,学习“了解学情”一章,教师可以先介绍“了解学情”的内涵及其必要性,之后提供相应的案例供学生分析,或者,先行截取案例中的部分内容,待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之后,再呈现案例中的完整内容,将学习者的分析和设想与教师的行为进行比照,最后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课堂反馈和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可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习者在限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迅速地写出自己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阐明理由。为了活跃气氛,教师还可以采取组际积分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运用团队合作力量,产生解决方案。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延迟评价,不打断、不批评、不质疑,以使其充分思考,避免外力干扰而受到影响。

三、以教育情境体验培养专业能力

中班体育教案篇(5)

德育工作是学校主要的工作环节,作为实施德育的班主任,对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优秀的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也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树立德育模范

优秀班主任的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能够为其他班主任树立榜样,供其他班主任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带动整体学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层次,满足德育需求。

(二)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资源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个案和规律,也是开展德育的参考资源。首先,可以利用优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个案和规律,对其余班主任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整体的德育水平;其次,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将以往的个案和规律引入,丰富德育的内涵和层次。因此,通过对优秀班主任德育个案和规律的探索,可有效实现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

(一)使用合适的工作方法

1.在工作中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充满特色。校园作为学生活动的主场地,应该让校园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质量。这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班主任与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也能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影响师生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2.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适应社会的多重能力,与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平时的教育中,重视日常行为的规范,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都得到正向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体现出班主任引导学生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接触到合适的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身边充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对学生来讲,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不当,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班主任有责任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不良信息,净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德育。

(二)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班主任应重视利用言语感化学生通过语言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增进师生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作为班主任,决定其工作成效的往往是语言水平,也在另一种角度上展示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在实际的教育中发现,往往幽默的语言方式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提升德育的质量。2.班主任要保持正向的态度,用积极的态度来不断感召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思想比较消极的学生。而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对学生保持信心,能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实施教学活动,并不断的感召学生。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学生也能逐渐改变自己,甚至于将班主任当作自己模仿和学习的对象。3.班主任应保持宽容心态,建立容错机制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着的是还在不断成长的孩子,这些孩子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来对待这些孩子,要给他们犯错误并且改正自己的机会。只有班主任宽广的胸怀,才能保障德育的作用,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必经之路。4.班主任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仅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能力,也需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广泛的知识,随时关注和了解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新生事物。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感受到班主任知识渊博的美丽,推动自身不断学习和发展,也能在以班主任为榜样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5.班主任应当廉洁自律,正直无私中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班主任往往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明灯。班主任要保持廉洁自律和正直无私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不断受到教师的感染,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树立正向的道德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用耐心来开展学困生的正面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因此,对学困生开展教育,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帮助学生摆脱“学困”头衔,实现显著进步。例如笔者的班级当中,有几个男孩子经常发生争执,有时还会出现打架的不良现象。在平时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笔者曾尝试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还开展了几次家访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于是笔者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网络上相关的法治报道,针对青少年犯罪情况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带着全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相关视频内容。笔者连续多次开展了相关主题的班会,并且带领着班级里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分析,尝试提升他们的相关意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逐渐认识到了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几次班会后,这几名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打架的情况了。对此,笔者也对这几名学生提出了及时的表扬。而通过这一次实际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学困生的教导,班主任应付出足够的耐心,力图找寻到最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时代不断进步,班主任的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用优秀班主任的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方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结语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成自己的根本使命,践行自己的初心。注:本文为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的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19]GH932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唯珈.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6.

[2]包双宝.班级管理无小事:高校班主任工作感悟[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3]唐雪梅.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平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

[4]张萍.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柔性管理策略[J].考试周刊,2021.

[5]陈宇.让管理更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的理念、方法与实践[J].新班主任,2021.

[6]张莉.班主任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中班体育教案篇(6)

陈国光:总的说来,小班化教育模式具有增加生均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关注度及学习参与度,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越性。具体来说,之所以选择小班化教育,主要有两个背景:首先,在近年来国家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班级管理和教育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发生改变,需要探索一种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我们反思各地各校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现:除了上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之外,班额过大也是阻碍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因素。新课改在很多方面都是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设计的,但却忽略了国外先进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小班化教育,所以要想新课改顺利推进,小班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其次,佛山市近年来实行大市统一招生,学生可跨区报考,导致了我区优质生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都出现大量外流,我校生源逐年下降;而师资质量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提高,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管理越来越严,靠加班加点搞补课,搞题海战术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是穷途末路。我校要想在短时间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一条出路就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和沟通动员,全校教职工统一了思想,上级部门在人事和经费上也大力支持,让我们先行先试,一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小班化教育试验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记者:如此看来,学校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可谓是恰逢其时:既受到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启发,也受到本地教育生态小环境的影响。那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高明一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呢?

陈国光: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虽然得到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但毕竟是在先行先试,而且小班化教育改革并非纯粹就是减少班级学生数那么简单,其中,需要各种有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的配置与支撑,所以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探索过程。

中班体育教案篇(7)

教师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处于“重要他人”的位置。随着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班主任普遍经验不足、专业素养发展不够、班级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构建青年班主任成长机制,发挥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已成为中小学需要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内化教育信念,发挥“重要他人”的作用

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建立并内化教育信念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指导班主任教育实践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目标、群体与个体发展关系、师生关系及问题处理方式等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在“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集体”等方面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认识。

“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中小学生学龄发展阶段,班主任的积极态度是学生在学校建立积极生活体验的前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潜在、长远和深刻的影响,是学生成长中互动性的重要他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班主任要发挥“重要他人”作用,首先应明确其角色定位,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示范将会产生显性或隐形的作用。再次,正确看待教师威信。现实中,很多班主任认为威信是靠严厉来树立的。事实上,教师的人格形象、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的热情都是班主任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强化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

专业化发展过程是外部推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青年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必须构建起一个外源发展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培训培养机制。

(一)理论教育模式

青年班主任需要具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在职前教育阶段以“学科本位”为导向的本体性知识仍被置于核心位置,对师范生所需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职前段的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不够,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知识需求的审视。因此,班主任“重新学习”已成为应然和实然需求。班主任专业化知识主要包括岗位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两类知识相互促进并相互转换。[1]岗位实践知识是班主任在专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总结,是其对独特的教育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的结晶。它包括对教育对象的独特认识、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法、对班集体管理采取的独特策略等。[2]这种知识开始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个性化的知识,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可逐渐上升转化为“个体实践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则体现为以理论体系支撑的显性知识,如班集体管理理论、教育心理学、德育论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班主任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指导班主任的教育实践。

(二)师徒引领模式

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经验与实践智慧大多属于一种缄默知识,且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及其经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青年教师职前所学班级管理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班级管理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帮助青年班主任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应成为当下班主任校本培训的重点问题。师徒引领模式正是为形成班主任管理机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主要运作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师”,青年班主任在观摩、参与和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和反思,并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在真实情景中践行,从而系统地内化,形成个性化的班主任实践经验和管理机智。[3]

(三)案例培训模式

传统的班主任案例培训方式往往采取“舍近求远式”或“随心所欲式”,要么要求教师盲目地在全国追随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做法,要么缺乏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系统思考,以“拿来主义”的形式试图复制一切成功案例。对于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必然不是通过复制案例来实现的,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管理案例,在案例评议中反思、成长,理应是案例培训模式在班主任培训中应用的本真目的。这一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一是案例的选取。可以是源于其他学校的代表性事例,也可以是本校真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二是案例的评议。在班主任会议上展示、交流、讨论、评议。三是案例的复现。要求青年教师将案例情境虚拟复现,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案例培训目的不是要获得标准答案或一致结论,而是注重培养青年班主任辩证思维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决策艺术。

(四)自助培训模式

如前所述,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还需要发挥自我驱动力的作用。自助培训就是要求青年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制订“班主任专业化自我发展计划”,分析班级管理现状、自身优势及不足,依此确定专业化发展目标并制订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其次要求青年班主任逐步养成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学习的习惯,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积累反思和成长记录。再次实施“班主任读书计划”,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固态、静止的过程,因而青年班主任要确立终身学习观,汲取知识、创生智慧。

三、开展行动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正在由管理时代走向研究时代,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掌握必要的行动研究方法以理性思考自身教育实践,有助于青年班主任逐渐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具体来说,行动研究就是提倡青年班主任作为实践者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并不断矫正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和班级管理的行为。研究课题可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新课改下教师威信的树立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化等等。行动研究既可以采取调查、谈话、讨论、实验等实证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文献检索、比较研究等思辨方法,实践中通常是多种方式交互使用,不断调整。[4]行动研究的宗旨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即班主任同时作为行动和研究的主体,基于班级管理过程和实践对班级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四、建立成长档案,促进自我完善

现实中,长期开展班主任工作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成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对于青年班主任不是仅仅靠“热情”和“奉献”就能避免这种职业倦怠感,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评价体系是突破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之一。正如我们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评价理念一样,对班主任的评价也不应仅是甄别和选拔,评价的本真意义更在于诊断和改革。

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总结而不断升华的过程,关注的是班主任的成长和发展。采取以个人成长档案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改变传统视评价为奖励和惩罚教师的手段,将立足点放在班主任的未来发展方面,全面检验和查找工作上的成效与不足,在诊断和改进中不断激发班主任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班主任专业化个人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专业化计划及实施方案、班主任自学笔记及心得体会、培训记录及反思、行动研究或教育叙事案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阶段小结、小组评议及学校领导评议意见,等等。正是由于专业化成长档案着眼于个人发展的未来,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以及巨大的成长潜力,实施发展性评价更为迫切。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5]班主任专业化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目标,需要班主任围绕目标不断学习和实践,发展个性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连山.专业知识——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J].天津教育,2007(3).

[2]包赟甲.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透视[J].中国民族教育,2009(3).

中班体育教案篇(8)

学校档案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好中学档案工作,首先必须增强全员的档案意识。在教学改革、教育创新向纵深发展,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规范地做好学校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校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发挥原有的档案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另一方面是充实档案工作内容,并改变档案载体,搞好电子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一、档案工作与学校同步建设

南中的档案是与学校建设同步的。从建校起,学校领导就把档案工作列入规范管理的重要部分。2002年2月学校从南坪商业中心搬迁至白鹤路时,学校的档案是用专车在两名保安和档案人员的护送下转移到新校的,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

南中综合档案室存有9大门类共4279卷(件)档案。为使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学校舍得投入人财物。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专、兼职档案员组成的档案工作队伍,形成了校领导挂帅、中层领导负责、各部门有兼职档案员的全员参与的工作网络。二是档案室规模扩大,由原来一间29平方米的库房兼办公室,增加到三间123平方米库房和办公查阅室分开;设备由多种木柜更新为统一的档案柜,增添了计算机、去湿机、空调、世纪科怡档案管理系统,投入资金近5万元。

为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南岸区档案局和区教委档案室的督促指导下,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员工作责任制》、《各处室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室职责范围》、《档案鉴定工作制度》、《档案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还编制了《南坪中学全宗介绍》等,建有一套较适用的检索工具,使档案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发挥档案作用,为竞岗聘用做好服务

学校能快速发展,取决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校从1994年起在重庆市率先实行校内结构工资;从1998年起实行按需设岗、择优竞争上岗、一年一聘的聘用制,使教师和职工能上能下,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实施的校内结构工资和考核奖惩制,建立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教育系统实行绩效工资,南岸区教委于2009年1月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为此,要先搞好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岗位聘任。为切实做好岗位竞聘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竞聘上岗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并把档案员也加入到工作机构中。为此,档案室为竞聘岗位的教职工查阅档案找依据。档案室依据上级文件和学校的竞聘方案,建立了数据库,将每位教职工的档案信息一一录入计算机。为查准每位教职工的工龄、教龄、职称及评职时间,档案工作人员逐一查考人事档案;并从文书档案、教师业务档案依次查出任现职以来当班主任的年限、年度考核优秀次数,评先进的级别和数次,的级别、数量,优质课获奖的级别、数量等;在此基础上给每一位教职工统计出分数,此分数再与教职见面,少数教职工对分数有意见的再当面核查,个别老师的档案是查阅了五遍才核准分数;学校以此分数的高低作为竞聘绩效岗位级别高低的依据,并把岗位聘任的结果张榜公示,对此有意见的再核实。教职工对竞聘的岗位都心悦诚服,没有因此影响情绪没有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的这一做法,得到南岸区教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介绍区内的兄弟学校和外区的多个学校来南中取经。这就是档案为学校有效服务的有力证据。

三、利用档案信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重庆市南坪中学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办法》,档案室将教职工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全部归类放入教师业务档案。具体作法是:一是每学期从校长、教导主任到每位教师均有听课、评课任务,分别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轮流施教,及时交换意见,对教师的水平、特点、弱点等进行分析;二是每期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倾听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三是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对所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并逐一进行分析反馈。档案室把这些信息全部整理归档,作为教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随时提供给学校考核小组。在评价过程中,拿事实竞争,避免了领导的“印象”和同事间的“人缘”,用业务档案这把“标尺”去衡量和比较,在事实面前公正评价,减少了同事间的矛盾,为考核评价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档案开发利用,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

我校不只是创新档案工作方法,还深入开发档案资源,以编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几年来,我们编辑了《南坪中学全宗介绍》、《基础数字汇编》、《发文汇集》、《专题介绍》等编研资料近15种。

教育教学科研是学校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教育教学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汇编成《南坪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和《南坪中学班主任工作论文集》。将它们分类归档,供新教师查阅借鉴。校长赵屏、范国强近五年有18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校长和教科室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很浓;近几年学校共有232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各种刊物上发表、获奖;学校在此收获了不少荣誉,学校2007年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评为“学校体育科研一等奖”;教育科研成果多次获市区一、二等奖。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为社会各界了解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班体育教案篇(9)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一、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系列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举措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培养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中班体育教案篇(10)

1.1实验处理变量的选取本实验选取“班级”变量(分“实施班”和“对照班”);“实验时间”变量(分“实验前”和“实验后”)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来进行实验设计。

1.2实验实施方案在阅读大量文献结合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当前高中生的参与评价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案(详见图1)。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主要包括3个步骤:基础设计阶段、促进实施阶段、反馈提高阶段。步骤一:基础设计阶段该阶段体育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设定出简单明了的评价标准;其次,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使用清晰简洁的词语,使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依据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之后,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要学的一些表格、问题;根据学生相互熟悉情况、分组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组,5~6人一组,每组由组员推荐小组长一名。步骤二:促进实施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比较多,常见的有表格填写自评和互评、问题自评和互评、学生示范、言语评价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鼓励对小组内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即时反馈。(2)填写《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是基于评价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而设计的。该表格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合作精神及技能学习等内容进行设计,用于学生对个人或同伴学习表现方面的评价。该表格在学生每周学习结束时填写一次,填写时学生需要根据情况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同伴互评采用轮流评价的形式。小组长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评价,分为“非常符合、较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5个等级。教师参照小组长的评价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评价,若学生评价符合实际,且该阶段学生表现好,教师给予A级评定。(3)教师评价激励学生在填写《评分记录册》两周过后,如果两次均获得A等级的学生即通过考核者,可以获得两周免填写记录册的奖励,只需参与日常教学的学习评价即可;而没有获得免试的学生一方面继续填写记录册,另一方面,参与日常教学的学习评价,教师上课过程中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信息反馈。步骤三:反馈提高阶段信息反馈是根据设定的目标,对评价对象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的描述。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流程中,信息反馈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学生的参与评价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本阶段针对学生填写《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即通过考核的和未通过评价考核的。对于通过考核的学生,教师吸收接纳他们参与到对同学评价和学习的反馈指导中,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反馈的小帮手,帮助教师指出同伴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中多关注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进行反馈,并指导其合理、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伙伴。

1.3实验处理开学前两周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以往的课堂表现,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学期前两周正常实施教学(不采用实验干预)。通过前两周观察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实验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1)实验前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体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及健康行为水平和体育技能方面(排球自垫球和乒乓球推挡)进行测试。(2)实验实施。实验班学生在参与学习评价时采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来实施,每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需按照设计、提高和反馈三大步骤的方式实施。且实验班学生,每周需填写《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一次,填过后小组长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评分,评分分为“非常符合、较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5个等级。实验教师参照小组长的评价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A、B、C、D、E的评价等级,若学生评价符合实际,且该阶段学生表现好,教师给予A级评定,连续两次获得A等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两周免填写《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的奖励,对照班学生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授课。体育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刻意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不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反馈。(3)实验后测,同实验前。

2结果与分析

2.1对实验前各类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

2.1.1体育学习态度及健康行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及健康行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有显著差异。由T检验结果(表1)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及健康行为无显著性的差异(T学习态度=0.216,P学习态度=.830>0.05);T健康行为=1.668,P健康行为=0.100>0.05),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情意合作=-2.316,P情意合作=0.023<0.05)。由此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处于同一水平,而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则不在同一水平上。

2.1.2体育学习兴趣及各维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及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T检验结果可知(表2),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水平上无显著性的差异(T学习兴趣=-1.059,P学习兴趣=0.293>0.05)。进一步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各个维度进行检验,发现在体育学习积极兴趣、探究行为、运动参与和体育关注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2.1.3运动技能水平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运动技能水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通过了解得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多数为初次接触乒乓球和排球学习,为零基础,因此,开课前只对学生的乒乓球推挡个数和排球的垫球个数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发现,两个班级学生在乒乓球推挡和排球垫球上均无显著性的差异(T乒乓推挡=-1.297,P=0.199>0.05;T排球垫球=-0.340,P=0.735>0.05)。由此可以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乒乓球推挡和排球自垫球处在同一技能水平。

2.1.4评价能力水平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评价能力水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的评价能力主要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差异绝对值之和的大小衡量学生评价能力。对实验前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T检验发现(见表4),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评价能力无显著的差异(T=0.657,P=0.514>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评能力和互评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自评能力=0.625,P自评能力=0.534>0.05;T互评能力=0.292,P互评能力=0.771>0.05;详见表4)。由此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评价能力、自评能力和互评能力处于同一水平。

2.2对实验后各类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

2.2.1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及合作精神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及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健康行为方面无显著差异。由T检验结果(详见表5)可知,实验后两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T=2.010,P=0.048<0.05),且均值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实验前两个班级学生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对两个班级学生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进步幅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在进步幅度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4.242,P=0.000<0.01),且实验班学生的进步幅度高于对照班的均值;对两班学生的健康行为进步幅度进行比较,发现两班学生的进步幅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0.081,P=0.936>0.05),对照班进步幅度均值要高于实验班。由此可知,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或能保持较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对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对学生健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2.2体育学习兴趣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水平有非常显著差异(T=3.085,P=0.003<0.01),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高,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水平呈现略下降的趋势。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各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育积极兴趣、运动参与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积极兴趣=2.857,P积极兴趣=0.006<0.01;T运动参与=3.716,P运动参与=0.000<0.01),且实验班均值要高于对照班;而在探究行为和体育关注方面差异不显著(T探究行为=0.878,P探究行为=0.383>0.05;T体育关注=0.803,P体育关注=0.425>0.05),实验班进步幅度均值要略高于对照班(见表6)。由此可知,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对保持和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运动参与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对探究行为和体育关注方面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小。

2.2.3运动技能水平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运动技能水平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技能主要测试乒乓球连续推挡和排球双手连续自垫球,由技评(60%)和达标(40%)两部分组成,满分100分。由T检验可知,实验后学生的乒乓球推挡技能学习具有显著性差异(T乒乓推挡=2.402,P乒乓推挡=0.019<0.05);学生排球自垫球技能学习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排球垫球=2.775,P=排球垫球0.007<0.01),且实验班均值要高于对照班(详见表7)。从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的乒乓球推挡和排球自垫球技能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2.2.4评价能力水平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评价能力水平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对实验后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T检验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评价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5.452,P=0.000<0.01;详见表8),对比均值可知对照班的差异均值为13.8158要远远大于实验班的均值7.0。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评能力和互评能力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自评能力=3.637,P自评能力=0.001<0.01;T互评能力=3.803,P互评能力=0.000<0.05)。进一步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评和互评差异均值可知,实验班的自评差异均值3.8要低于对照班7.1316;实验班的互评差异均值3.2要低于对照班差异均值6.6842。由此说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评价能力出现很大的差异,实验班学生的评价能力、自评能力和互评能力均有很大的提高,也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评价能力。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

3.1.1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高中女生体育学习态度经过实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1学期之后,实验班女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较对照班有了显著的差异,较实验前也有很大的提高(见表5)。这种差异充分地说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方案对改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行为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第一,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的反思。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仅只是学习技能、增强体质的活动,同时含有大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育学习态度也正是其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中,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行为进行评价,且学生在每周填写《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时也需对个人同伴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这促使学生对个人体育学习态度的关注、反思。第二,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实施,促使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谢祥梅老师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堂气氛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都会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增多,更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合理科学地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及时的反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频率,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从而端正学生以往的体育学习态度。第三,同伴间的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如果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太差,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的过程中即可突显出来,它促使学生去比较,促使学生去端正学习态度。

3.1.2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强高中女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通过1学期的体育学习,实验班和对照班高中女生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检验时发现,两班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实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班级的提高幅度要高于对照班(见表5)。结合两个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1)通过与实验教师交流和本人的观察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的性格有差异,对照班学生性格活泼,有朝气,同学间的交流比较多,上课纪律比较差。实验班学生内向,比较害羞,上课交往较少,纪律非常好。这可能是实验前两班学生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有差异的原因。(2)体育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及时反馈也有助于教师收集反馈的信息,并以这些错误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反思不足的过程,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获得正确的认识。另外,随着学生对评价标准、方法的熟悉,自己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增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3)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一个首要步骤,即须将学生按照他们相互熟悉的程度分5~6人一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间进行评价。在与实验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刚开始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多,但是随着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彼此进行评价,他们之间主动交流也渐渐多起来,相互帮助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学生自我认识也更清晰。

3.2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有效地激发高中女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发现实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班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水平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各维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时发现,实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班级的学生在“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和“运动参与行为”上有明显的提高,而在“学生自主探究行为”和“体育关注行为”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6)。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评价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2)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基本上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的,使得每一位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中都有平等机会和自,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评者转变为主体参与者、实施者、评价者,成为学习活动的“小主人”,因而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3)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是结合教学而设计的,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一次次的评价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相互沟通、交流、帮助的过程中,每个组内、组与组之间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由此她们建立了友谊,从而促使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4)学生运动技能不断提高,通过一次次与评价的最佳标准对比,使学生有了更加愉快的运动体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得到强化和巩固。每周在记录表中回忆和评价一周的表现时,他们对自己的进步更加清楚,对任务的完成更加有信心,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运动的行为也得到强化。

3.3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女生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结果显示(见表7),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对高中女生的乒乓球推挡技术和排球垫球技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实验班学生的排球技能学习较对照班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乒乓球推挡技术较对照班有显著的差异。分析实验班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通过合理的学习,学生的运动技能是能够获得很大提高的。RichardA.Magill指出采用适当的教学和练习手段对有效地帮助练习者获得或恢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动作技能的要点,从而促使学生更准更快地理解动作,达到增进技能的目标。(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内部反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评价与运动技能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促进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外部的追加反馈,能够促使学生对个人的评价进行反馈,能够对个人的技能进行反馈,这进一步促使学生运动技能的快速掌握和提高。进一步验证了夏忠梁和刘晓茹认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均有良好促进作用的结论。(3)《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的填写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在填写记录册时,有特定的激励填写措施,学生想要获得奖励,就需要在技能上有所进步,并能够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该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3.4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女生的评价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对学生的自评能力、互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女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见表4),实施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后,学生的评价能力发生显著的变化,实验班学生自评和互评与教师评价差距缩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对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了实验的预期效果。分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在实施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参与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对照标准的要求去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盲目性;(2)教学中教师设计特定的表格、问题、采用口头引导等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3)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反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方案单独的地将反馈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并提出采用多种灵活的反馈方式,对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情况给予及时、即时的反馈,指出学生评价的合理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4)设计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分记录册》同样起到促进学生评价能力提高的作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育学习的积极兴趣、体育学习参与度等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对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学习态度也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探究行为和体育关注行为方面效果不显著,在改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方面也基本没有产生效果。

4.1.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使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能促使高中女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改善高中女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促进其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习的运动技能。

4.1.3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使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评能力、互评能力,对提高高中女生的评价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4.2建议

4.2.1选取更加全面的实验验证指标。考虑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结果的预设,本实验只选取了特定的验证指标,也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因此,更加全面地选取实验的指标验证该实验的其他效果具有可研究性。

4.2.2扩大实验被试的范围。由于种种原因,本实验只选取了高中一年级4个班的女生为实验的对象,虽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方案是否对其他学段学生及评价有困难的学生也适用呢?这值得下一步去进行探讨。

上一篇: 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 微信营销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