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8 21:57:26

厂商发言稿

厂商发言稿篇(1)

A企业市场经理所总结的公关稿件从炮制到的一揽子规划,为同样遭遇此类难题的媒体推广专员们画出了一条直达目标的成功路线图。

要领一:创建资料库

公关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一个流程的,当进行真正操作的时候,构建详实的资料库是关键。

A企业是一个中等规模的IT厂商,主要生产PC和数码相机产品。在2001年以前的宣传中,每年规划有30万的广告费,分别在《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电脑商情报》等IT行业媒体做一些广告,同时借此通过报社广告部渠道发一些企业的软文。到了2002年初,企业的领导层却发现,企业形象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30万广告费对于品牌建设几乎就像是打水漂,难见声响。因此在财年会上董事会一致决定,削减广告费,把费用的天平倾斜软文推广,提升软文数量,平均每月要10万字左右。

我临时受命,迅速成立了一个人的媒体推广部。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目前所承载的任务已经不是发软文了,而是公关(行业里也叫公关稿)。现实中,公关稿与软文是有明显区别的。

公关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一个流程的,每个关节都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进行真正操作的时候,构建详实的资料库是关键。我基本是采取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剪刀胶水大法

我做的有点类似做剪报,或者像编书。即把一切所有能找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以便以后作文时有充足的素材,这些素材将随着企业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正和增添内容。内容上包括,企业历史、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企业荣誉、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产品的销售状态、企业产品(业务)的介绍、企业(产品)的优势特征、研发团队、企业规划、重点人物、图片、影片库等。

第二步:刨根问底工程

本部分要加大搜集深入的素材资料,特别是一些实际中发生的故事、活动、人物讲话(无论领导层还是员工或第三方证言),都要有一个深层次的总结,所以要有“打破沙锅”的精神,具有记者的敏感性,不断地寻找相关素材。特别关注要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精英的相关素材内容。产品理念代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行业见解。介绍他们的观点、故事、轶事以及一些简短的语言花絮,并要不断充实内容。

(2)企业经营理念的相关素材。企业的第三方证言,服务顾问聘任、服务活动组织、优秀客服团队建设、服务培训、认证,便民服务等。

(3)企业活动。包括想一些领导人的加盟、企业购并、年度庆典、公益活动、促销等,所有事件,都要有采访记录。

要领二:公关稿件的创意寻求

公关稿的撰文者应成为媒体和厂商的“智囊”,而不是“发稿机器”。否则,再愚钝的读者也能够嗅出字里行间的交易味道,质疑媒体的客观与公正;对厂商来说亦是吃力不讨好,可能花了钱但根本不能收到任何实效。

对于公关稿来说,创意同样重要。撰文者应成为媒体和厂商的“智囊”,而不是“发稿机器”。否则,再愚钝的读者也能够嗅出字里行间的交易味道,甚而至于对媒体的客观与公正产生某种质疑;对厂商来说亦是吃力不讨好,可能花了钱但根本不能收到任何实效。

因此公关稿的创意是非常重要的。创意包含文章角度的选取、观点的确立和思路的安排等。公关稿的价值取决于创意,好的公关稿往往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突出厂商希望传播的信息,同时还不会让媒体感觉左右为难。

由于当时A公司还是处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公关传播上更艰难一些,需要尽量找“点”,也就是新闻由头。我当时基本采用了五个手法。

1.新闻报道法

这虽然是公关稿件操作的最基本手法,但是从中却能发现不同角度的构思对于成功及后续炒作的作用。我的心得是企业新闻稿也要实现“四化”。

首先是将产品意义社会化。比如我公司开发出了“一键操作”的电脑产品,可以将使用最简易化。于是,我提炼出了“为电脑盲量身打造第一款电脑”等概念,引起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要经常通过差异化、细分化从不同角度发掘自己产品的“第一”,阐述它给什么人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其次是技术领跑行业化。我把刚才所说的一键操作,转化为第一技术,强调其技术和研发时间等,以《一键操作,技术成就应用》在IT行业媒体进行。

销售作点多样化。有一次,我听说海龙大厦某个柜台在10分钟内卖掉了10台PC,我赶紧连夜写了一个《1分钟卖一台电脑,电脑也疯狂》的新闻。

再就是要将服务推动人情化。在3月15日等日子,一定提前作好服务文章,例如《PC服务,一慢二看三通过》、《天天3.15,A公司承诺7/24》等,通过人情化的服务打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2.创造竞争法

光有新闻,显然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还要做一些切合媒体风格的深度报道文章。因为A企业名不见经传,所以就要从产品层面或者企业层面找一个竞争对手,绑定一起传播,特别是搭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新闻热潮中的企业,更能迅速提升企业品牌。比如我们推出了简易操作的数码相机,就采取了两种竞争法。一方面了一些诸如《XX相机,大刀向传统数码相机砍去》等文章;另一方面,把国际厂商“拉下水”,了一些《蝶变需要理由,中洋对抗A企业变身》等。这样首先满足了媒体的新闻点需求,同时更让消费者感到A企业的强大实力。

3.划分水岭法

以下这些战术都可以引出“分水岭”的话题,“分”可大可小,只要有媒体就感兴趣,而中国消费者热衷新事物、新热闹,所以不断地创造新话题、新事物是很有意义的。

(1)产品推进战术。以新产品应用为起点,对市场上原有的产品格局进行划分。比如A企业推出了简易操作的数码相机,即可如《XX相机,四字分三国》为题的文章,强调相机的未来发展将形成传统相机、简易数码相机和专业数码相机的概念。

(2)概念领先战术。敏锐地捕捉市场走势,利用自身先进的产品设计能力,不断推出全新概念来引导市场、开拓市场、赢得市场。例如A企业推出了一种不含内件只有外壳的概念电脑产品,于是以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强调时尚、个性化、前卫已成为现今IT产品的发展潮流,推出了电脑“DIY”的新闻话题。

(3)价格最低战术。采取低价格战,以较低的价格杀入市场,逼迫竞争对手跟着降价,比拼企业的实力,来达到击跨竞争对手,是企业惯用的招术。在宣传时的配合则需要技巧,比如我们作了 “消费者新应用时代”的口号,强调应该把更多的利润让给消费者。

(4)“先入为主”战术。这一战术也可以称为争打“某某品牌第一家”战术,选择某一合适的切入点,突出产品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把品牌打响。

(5)服务领跑战术。服务牌战术是所有品牌的制胜法宝,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厂商在这方面做得好,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偏爱。

4.市场综述法

因为每个媒体都要定期发一些某些行业的综合报道文章,所以要经常性地与媒体进行沟通,提前把类似文章写好,给媒体。在以市场的综合报道的文章中,可以把自己的企业巧妙地放在主要位置,比如写某特色产品的时候,在列举的厂商中完全可以把自己客户列在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这样,读者在读文章的时候,更会注意到自己的企业。

5.消费写实法

引导消费者进行选购的文章,对促进销售的意义很大。因为媒体作为第三方角度,很容易让人信服。在采购信息里面把自己企业列在明显的位置,把一些很有影响的品牌的产品放在一起谈,并且把自己的产品特性说清楚,涉及对手品牌的功能尽量谈其一些一般性的功能参数,甚至淡化。同时在标题上做得玄一些,什么《PC选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数码相机购买,要“五”媚动人》等,引起很多媒体消费版面编辑的兴趣。

消费体验类文章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某些消费者购买习惯等方面入手,以在卖场调查的报道形式写文章,把自己产品特性受消费者欢迎的新闻引发出来。由于采用了多种手法,这样A企业基本每月的公关稿都在10万字上下,同时因为业绩很好,媒体推广部也增加到了3个人。一个经理,其余两个分别负责纸面媒体和网络媒体。

要领三:企业立身阶段的媒体传播策略

作为大中型企业,这个阶段的公关传播应该强势起来,更多地关注一些大的话题。

到了2003年,A公司由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公关传播上开始强势起来,除了采取以上的部分策略外,则更多的关注一些大的话题,进行新的五个手法。

1.领军人物法

每个企业的领军人物都有特点,不论是他的性格、业绩,还是经历,都有可能引人注目,这些就是亮点、新闻点。在领军人物身上做文章,就避免了“企业没有人格”这个特点,把重点转向了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在读者眼里,这样的文章往往可读性强,因而阅读率也就高。

2.舆论造势法

这方面主要是指企业可以借助某些特殊事件,强调自己的观点、自己企业的做法。比如某地发生了购买PC两年无人维修的事件,形成了行业的焦点话题。于是A企业就与一些其他厂商提出了“三年免费维修”的承诺,受到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

3.管理、营销法

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而很多媒体开始专门报道这类话题。因此,可以把有特点的企业文化、有成效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加以总结,辅助一些故事,提供给媒体。但是需要与记者或编辑提前沟通顺畅、谈好选题、给足素材,并配合组织相关采访,这样才能保证刊出刊,并能发大篇幅的文章。

4.借助事件法

像借助一些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传播自己。比如在SARS、“神舟五号”发射等重大事件中,都积极表态,在人们关注事件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了A企业。

5.多种活动法

有特点、有影响力的活动大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比如新闻会、行业展、研讨会、经销商大会、产品促销活动、赞助活动、公益活动等。一些新闻是可以创造的,通过制造一些新闻,特别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媒体对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大,一举一动往往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在活动中,邀请记者现场参与,最终总能发一些新闻报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策划某活动时,要站在媒体的角度,充分挖掘活动的社会意义,为媒体报道和评论做资料上的准备。

(1)新闻(品)会。向媒体最新的关于产品、技术、事件、活动等方面的消息,通过他们传达给目标群体。

(2)参加行业展。考虑参加各种形式(如有关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展会。

(3)举办研讨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相关团体组织合作举办各类研讨会,并通过这些部门、机构的特殊地位,发挥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4)经销商大会。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定期举办经销商大会。

(5)产品促销活动。可以和大型商场、网吧等单位合作,利用节假日客流量大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和方式方法。

(6)赞助活动。赞助各种体育比赛或公益活动。

(7)有奖征文。与学术团体(如教育部门)等机构举办有奖征文活动。

(8)领导人物的到访。邀请政府领导视察、邀请团体参观。

(9)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做一些公益事情。

要领四:五面出击,提高的命中率

女怕嫁错郎,发稿更怕找错人。所以要多读媒体,要有一个猎手的心理素质去发现,把每份报纸研究清楚,有多少版面,什么特点。从而提高命中率。

一般情况下可以五面出击。首先是新闻版面。有关企业的不同新闻要找到相对应的不同新闻版面。比如报纸的财经新闻就适宜企业战略层面的消息。第二是要稳固住企业所在的行业版面。三是企业、经济、财经版面。一些企业报道、人物采访可以通过这个版面。四是消费指导版面,多见于一些综合性报纸。五是其他版面。如营销版面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版面随意组合。

必须明确的一个原则是,最大地符合企业利益。根据这个原则,在与媒体联络上,我总结了两个基本点,如果没广告投入:少与广告部联系,多与编辑或记者联系;如果没有很铁的关系:少与主编等高层联系,多与版面负责人联系。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三步棋:

第一步:吸引棋。依靠文章的文采和选题策划的精巧,做到能够真正地吸引媒体,这是上策。这也是大多数企业追逐的目标,需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多提升自己能力、多与编辑交流、多与客户沟通。

第二步:压制棋。这是中策。如果自己与媒体的某高层的关系很铁,那么通过他们来在相应版面发稿应该算是相对通畅的一个渠道。如果接的是有广告投入的客户,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广告部压制编辑部发稿,因为现在的许多媒体,“广告是车头”的概念已经牢不可破。

第三步:诱惑棋。这是下策。媒体编辑的生存意识现在更强了,同时又有来自同行竞争的压力,你不给我给,你给得少我多给,于是本应是“下策”的却成了最流行的策略。当然,最好是“金钱+才华”,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媒体的投入。

那些想要长久发展与媒体关系的企业如何把握好这三条策略应用的比例呢?最好的就是把“吸引棋”作为追求目标,创造“压制棋”能力,用“诱惑棋”进行推动,最终找到媒体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深层次传播。

要领五:16招点睛优秀公关稿件

公关稿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产品销售,二是树立企业的某种形象。一个成功的公关稿的撰写,需要运用好16个招术。

什么样的公关稿才是最好?简单而言,就是花最少的钱达到企业的最大目的的稿件。其实,公关稿一般就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产品销售,二是树立企业的某种形象。

一个成功的公关稿的撰写,需要运用好以下16个招术:

1.引言、标题、小标题要精彩抓人。

2.叙事脉络条理清晰。

3.自身企业弱小时运用“借光”手法,通过与大公司的关系、对比等提升关注度。

4.注重细节。

5.用数字说话。

6.好的比喻能够将复杂的事情讲得清楚、生动,文章好看。

7.培养高强的素材控制能力,并进行以核心理念为中心的裁剪,不惜素材。

8.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9.营造悬念,解释悬念。用大矛盾结构文章,用小矛盾推动行文。 1

10.精准、巧妙使用直接引语,让中心人物说话。

11.让文章主题集中。开一个小口,反映大事。

12.陌生化方法,让视角更加超脱,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有新的认识。

13.恰当使用蒙太奇方式,使叙事更加具有冲突。

14.说“不”,逆向思维出现非常效果。

厂商发言稿篇(2)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这二种说法存在的问题吧:

中国钱币之说。假如“上海壹两”是中国钱币,以常识论,在清代同治年间,外国造币厂方必须经大清政府委托,方可代制大清国钱币。作为一国货币,当应镌铭国号或帝号,文字以国力主,兼备其它文字,然而“上海壹两”却没有国号没有帝号,也没有大清国满文,实在违背常理;其次,汉文排列起首由上至下,从右到左的读念规则早已成定律,要改变倒是了不起的创举,且时值大清同治年间,国内外还没有出现一伊汉语横读的版本,照此币文字排列顺序应读为“壹两上海”,这就造成了汉文读念倒置的常识性错误。

广告币之说。众所周知,广告的含义,即广而告之自身品质的高水准,以无可挑剔的标准诱惑客户――起广告作用的样品绝对不可能在设计制作中存在许多常识性的错误。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造币厂向另一个国家推销其产品的广告币,在没有征得委托国的授权是不能镌刻他国的国号和他国辖区的地名,否则便是严重侵权乃至伪造他国的货币。举个例子,假设中国上海造币厂做一个广告币力厂承揽代制美国货币的业务,未经美国许可,在广告币上打上美国国徽或纽约地名,那结果是美国人会当珍稀币花几十万美金买回去,还是引来法律诉讼,大家可想而知。

贸易币之说。贸易币,即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取得另―个国家的许可而予以商贸比价换算使用的外国货币。“上海壹两”若是外国货币,则必须具备正确的外文,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更不可能镌刻其它王权国的徽记。国号及地名。

关于钱币真伪、臆造的认定,乃是功力高低的一种体现。此功力来自数以千计万计的实践与参悟,参悟必须包含时代背景,民俗文化,社会章法,制造工艺……这些都是对钱币认识的根本准则,不是一般查找资料就能万事大吉,且前人杜撰后人传抄的资料算什么?人云亦云大下文章大家抄,管他是不是以讹传讹,这种靠寻找文本资料来写鉴定文章者对鉴别高档银确是外行,因为真正对钱币的认知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没有下水探过水深,怎么知道水有多深!

虽然十九世纪中期清政府对银币并无规范,但,没有文本规范,不等于可以违背常识,“上海壹两”即无大清回国名也无帝号,显然不属于清政府货币。

有说法称“上海壹两”是香港殖民政府替其造币厂向中国推销自身的产品,是比照香港银圆制作。若是比照香港银圆,但香港壹圆银币却并没有中文读法倒置的常识错误,不知是什么样的能人比照制作,连依样画葫芦都出差错。(指中文顺读错误,从上互下、由右至左读念的顺序,这在清代是常识,是识字小孩都明白的道理)还有“上海壹两”内圈围绕英王室盾徽的嘉德箴言HONI.SOIT.QUI.MAL.Y.PENSE无法解读,其实无论是作为一枚代制的大清货币,还是贸易银圆性质,或是促销的广告样品,都应该完美无缺才符合道理,但其与同时代1867年的香港壹圆银币比对都相差甚远(香港壹圆不但无中英文错误,而且币面整体布局协调,制造工艺规整,充分彰显了先进造币厂高超的国际顶尖水平),不难看出臆造币至少背离了立意、构思、画草图、审稿等基本规律,禁不得推敲,作为一种货币,若有如此多的常识错误,在审稿时就会被淘汰,哪还轮得到雕刻师去雕刻!

其实,一个国家的货币制造是相当严肃完整的过程,从设想到设计,从画稿到审福,从谈判到商洽,从意见统一到颁布指令,下达正式文件与正式付雕样稿等等均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程序。从如此粗糙、错误百出,违背常识的“上海壹两”状况看,已是一目了然的臆造无疑!但,偏偏有人拿着鸡毛当令箭,以英方曾经的设想及意图来套用,非要称其力珍稀币,由此更证明此人是不懂钱币真假的外行。一个国家制造货币决不会草率就事,草率即意味徒劳和失败,这不应该是英国人的工作作风。货币本身象征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除了要体现政治,经济和国体,更要以艺术美感为基本要求,以完美无缺为目标!若是作力推销产品用的广告币,更应该毫无差错且工艺精湛,让人看到其高超的制币技术。有人还说:“纹银壹两”“上海壹两”“关平壹两”依序排列,是香港造币厂在1867年为生存而努力试制的柞币。为其演变做了“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其演变合理之说存在如下疑问:香港造币厂厂长乾打,因“纹银壹两”送呈破退回后,即指令新任的雕刻师史特雕刻试制“上海壹两”,按理,前面既然“纹银壹两”被退,后面“上海壹两”一定得慎重考虑,调研原因何在,从而改进,决不会冒然又制出一枚犯有同样低级错误的样币,如此往复,辽继续产生了“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直至第三次犯下同样不可理解的常识错误!所说的1867年“中外通宝”,“中”代表中国“外”代表外国,但是1867年正是大清皇朝,同治年间。“中”怎么可能代表大清国号?“外”代表外国却没有一个外国字母!谁都知道中国的这个称谓是从中华民国开始,由孙中山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即指清皇朝,因此非常明白清政府的国号是大清而不可能用“中”作为国号。产生如此错误不是太丢大英帝国的脸吗?铸币乃国之大事,非同儿戏。香港造币厂一而再,再而三犯下同样不可理喻的错误,有可能吗?不难看出,演变合理之说只为有意堆砌历史资料而已。

有人为了证明“上海壹两”是官方制造的珍稀币,曾引用阿礼国二次致函港督内容的五点总结。即:1:中国人想以机器制造钱币的理论,没有继续推动的必要。中国人虽不排斥香港银圆,但要多数民众接受银圆的时机尚未到;2:中国有完善的纸币存在;3: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63年上任,多次向清廷建议设置造币厂均无下文;4:有迹象显示若施压要求当局接受,可能遭遇反弹。强制推动或许会接受,但随即会毁约;5:有关香港造币厂及其制币事宜是在特定条件的环境下提出,因当时清廷有事相求于英使馆。其文中没有只字片语提到“上海壹两”等具体制币方案与已经制咸的那一种样品币,这,反而更清楚地说明了清政府在这段时期没有接受任何用机器制造货币及香港造币厂代为铸造的实情。

根据2004年和2005年香港钱币研究会会刊《谈上海壹两》和《再谈“上海壹两”与“关平壹两”》所引用的各种资料(暂不说其可靠与否),非常明白地显现了一个真实的情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方殖民政府与香港造币厂曾极力试图开拓大清国市场,曾不遗余力,多次与大清政府商洽谈判,构想获取为清政府制币的大宗业务,但清政府始终没有答应殖民政府为其造币的提议。这期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于1863年上任后,多次向清廷建议设置造币厂;英国驻北京公使阿礼国接到港督旨意,通过向总理衙门恭亲王请求,令清政府同意在海关纳税时,以香港银圆比照西班牙银圆使用;另有英方驻北京汉务参赞威妥玛,也有过代为清廷制币的提议,以上资料已是全部有关英方设想为清政府代制银币的实质内容。这些建议,提议,商洽,谈判之事宜均有完整的文档记录留存下来,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得以利用,臆造了“上海壹两”等有严重问题的臆造币,借以蒙骗不知情之辈。

确实可靠的材料必须符合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承办单位的原始记录,包括指令,提议,谈判,商洽乃至草图,样稿,文本实物还应有钢模。样币等等,反之,只要脱离了时间、地点,从现今看来均会有极大的下确定因素。

且看史特在没有设计样稿(因有样稿,如此错误百出的图稿一定在审稿时便被否定)随意雕刻萆萆付制的“上海壹两”银币,未经审稿,未经审模,仿佛无人监管,任其一人操作的造币程序,可信吗?

香港造币厂厂长乾打把“中外通宝”钢模私带回家(理由是香港造币厂当时不幸关闭),几十年后其家人交英国皇家造币厂收藏,不知乾打把钢模私带回家是否有当时的移交记录,否则难以相信国家的货币钢模在当时就能被厂长带回家中。

香港造币厂厂长乾打,用刻有维多利亚女王头像的“香港壹圆”银币改制“纹银壹两”并送呈清政府被退,不知道这一切过程会有记录吗? “纹银壹两”到底算是广告币,还是贸易币,还是大清货币,它能套上哪一种货币的规格?

史特雕刻的“上海壹两”1867年3月送铅样给港府参考之时,难道港府没有发现其中文读念顺序有原则性错误和―枚货币上有两个国徽的荒唐设计吗?然后又未经任何修正照样于同年5月送呈北京十一枚,会有这种可能吗?

罗列了所有的文本资料,也只不过表明英方早有为清政府代制银两币纳意图,在1890年之前均以清政府不予许可而以失败告终。

至于众说纷纭的各种猜测之词,单说“中外通宝”之币的制作时间有说1854年(咸丰四年)。有说1867年(同治六年)、有说1884年(光绪十年),其间隔跨度长达三十年,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个皇帝时代,如此杂乱无章的论述,更应验了其资的虚杂性。请看:

施嘉干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认为1854年上海海关成立就委托英国造币厂代制“中外通宝”银币。

香港张璜编著《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认为据可靠资料来源,“中外通宝”银币的照片于1858年已被发现,属于英国皇家造币厂制造。

台湾林国明编《中国金银币目录》及台湾鸿禧美术馆《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认为1854年(咸丰四年)上海海关当局委托外国先进适币厂铸造“中外通宝”一套五种面值银币。

马定祥遗稿中有一种说法,最早是民国初年,天津一外国领事馆官员所获全套“中外通宅”银币,可能是天津当局从日本代制模具随模制作的样币。

上海出版的钱屿编著《金银货币的鉴定》承认“中外通宅”历来不能确定,却又说根据1858年曾刊载过“中外通宝”的照片可肯定其产生于咸丰年间,经有关部门委托英国皇家造币厂试铸。

韩国全仁植所著《韩国货币价格目录》介绍“中外通宝”是韩国银两币于1884年制造。

董文超主编《中国历代全银币通览》,孙仲汇,施新彪所著《简明钱币词典》,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清代民国机制币》,及美国出版的《世界硬币标准目录》,都干脆不涉及“中外通宝”银币的内容。

以上例证便是最好的解说,直到目前为止,无任何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英方造币厂曾经制造过即尤满文又无英文的“中外通宝”银币。由于没有详实资料,猜测及杜撰的资料就越发可笑了。

确实可查的国内外资显示,英方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想开拓为清政府制币的业务,历时三十几年,其间不断地向清政府提议、商洽直至1890年,才得以获准代为清政府雕刻货币钢模。其规格则参照外国货币的形制,按满清政府的意图,不失国体与尊严,兼顾民众接受的习惯与中外贸易的方便,反复推敲,终于拟定:币面镌以龙图,配以满。汉、英三种文字。最终,广东钱局用外国先进的造币机器,制造了漂亮而规范的“广东库平七钱三分”银货币。

当然,还有人依据1856年上海县号钱庄铸造的银饼,铭文亦有“实重壹两银”字样来为臆造币体系鸣怨喊屈。臆造币可谓受宠加倍,本来已非常具备欺骗性,还有人不惜一切代价为它敲锣开道扫清障碍,让其顺利进入藏者囊中。

“上海县号银饼”所处产生的年代,仍是国内旧式机器打压,仍未摆脱旧式观念习俗,完全符合见银称重便是钱的时代特征,于是用来对比所谓依照香港壹圆银币为母本制作的新式银两币,不能等同论比。

一方面说“纹银壹两”,“上海壹两”,“关平壹两”等是比照香港壹圆制造的新式银两币,另一方面又用“上海县号银饼”旧式钱币来说明新币与旧币似有关联,这种在两种不同时代的代沟上划上等号的做法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最后需再次说明的是,“上海壹两”哪怕被强行论定是英国香港殖民政府的广告币或贸易币,币面设计上同样存在着错误图案:

第一,“上海壹两”银币正面大清国龙图,背面英王室盾徽和嘉德箴言,一枚货币上同时存在两个王权国家的徽汜(共管区另当别论),这在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这点最反常态。

第二,维多利亚时代英王室盾徽,只应用在以英国本土名义发行的钱币上,其殖民地并不见允许此盾徽应用,那么香港殖民政府造币厂的“上海壹两”怎么会反常出现英王室盾徽?

厂商发言稿篇(3)

能否顺利出台并不在于三包政策所能规定的条款细节,而是首先要解决消费者、经销商、厂商这三方的利益冲突或是利益纠葛,只有解决了这些利益问题,汽车三包才能真正落地。

三包的利益焦点

三包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这是整个草案的总原则,也是三包草案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这意味着经销商必须直接面对消费者请求。一些经销商坦言:“经销商是负责销售的,但如车辆存在问题,往往受到直接经济损失的肯定是经销商,因为不管退车还是换车,厂家一般都要求经销商来执行,这样经销商会非常被动,所以如果在没有确定权责关系之前,我们希望千万不要推出‘三包’规定。

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一直都处于厂商强势的卖方市场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也仅仅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体,在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的时候两者都不会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消费者期盼的汽车“三包”服务也犹如“水中月,镜中花”。随着汽车市场发展逐渐规范和厂家品牌建设的需要,汽车“三包”服务征求意见稿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对比国外,汽车三包‘并非都有但在保护消费者方面,像美国,日本和英国等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有专门的汽车投诉协会以解决消费者与汽车厂商的纠纷更有严格的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如此说来,汽车三包想要切实起作用还需政府部门给力,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制定法规,让明细方案尽快出台。没有法律的保障,其他神马都是浮云。

无论如何这是个好的开始,汽车三包的出台,明确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的汽车政策开始由企业主导向消费者主导转变了。意见稿还比较粗略,需要更具体的细化,再细化。只期望这次能够落实下来不要让我们又一次失望。

退车为什么难?扯不清的质量与责任

汽车“三包”的难产凸显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徐宪成表示,从汽车销售环节看,汽车已经实施保修,比如对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有保修期,对部分零部件也有保质期,问题主要集中在退车和换车上。

汽车三包政策之所以难产六年,主要是因为在退车和换车中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车险和车辆购置税问题,购车上保险缴税,退车、换车后就要涉及退保和退税问题,但相关环节能否打通?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经销商来说,发票也是个大问题,退车后经销商的账目该怎么走?此外,换回或退回来的汽车就是二手汽车,经销商是否可以出售二手车。这对经销商的销售权限也是个挑战。

此外,第三个难题尤难解决,那就是“裁判员”问题,也就是负责对问题车进行质量鉴定的第三方,到底该由哪些部门负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资质,这些都需要法规进一步细化。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看来,至今国内没有权威部门或指定部门负责汽车市场中出现的维权问题,多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多渠道管理使得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

苏晖认为,由于目前国内的汽车鉴定机构数量不多费用高昂且程序复杂,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如果由生产企业自行进行检测鉴定,很难保证客观与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权威认定。而具备这样性质的第三方机构直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

200g年全年,北京市消协受理的大量汽车质量消费投诉中,消费者成功退换车的仅仅7例,仅占全部涉车投诉的1%。2010年则一例都没有。

退车为何如此之难?北京市消协副秘书长屈建辉表示,消费者退车难最重要的是一直“无法可依”,让汽车厂商可以“钻空子”,有借口不退车。

“虽然消法明确规定商品同一故障两次修不好,消费者可要求退货,但是汽车早先被列为特殊消费品,成为了消法以外的特区。”屈建辉说,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不应再有之前的特殊地位。

他认为,这次汽车“三包”征集意见稿中做出的退车规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给消费者退车带来希望。

屈建辉表示汽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安全涉及驾驶员以及公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消法首要保护的。因此,如果汽车质量不合格,符合退车条件,那么退车是消费者的权利,也是汽车厂商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再困难成本再高也要退车。

谁来当“裁判”?售后成“阿喀琉斯之踵”

汽车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汽车行业权威测评机构的缺失还将困扰消费者的维权过程。如果不能避免汽车测评机构与汽车厂商形成利益勾结的共同体不能形成独立中立的测评机构,消费者的维权仍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国家质检总局在制定“三包”规定的同时,还应该同步建立一个第三方汽车鉴定机构来鉴定汽车质量,只有这样三包新规才有可能长期执行。

一旦消费者所购买车辆的质量有问题,谁来充当检验机构,谁来承担巨额的鉴定费用?目前,国内社会性的汽车质量鉴定机构并不多,而且其鉴定费用通常都不低,一辆车十几万元的鉴定费用实属正常,如此巨大的产品质量鉴定成本,无疑让般的汽车消费者望而却步,各大汽车公司当然都有自己的质量鉴定机构,但问题是,其公正性如何,谁来保证?

此外,根据中国的行业管理惯例,般都是“谁主张谁举证”,这更增加了购车者的维权难度。车辆检测需要花费高额的鉴定费用,还要经过复杂的申报程序,这些都不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所能承担得起的。

实际上,汽车销售只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更大的增长空间是售后服务。现在汽车厂家在考评4S店的业绩时也不单是看汽车销售量,更多是关注售后服务利润的增长。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汽车售后服务是个大空间,不仅给汽车厂商带来了远远大于汽车销售的高利润,还从方方面面带动了社会的就业量,促使中国的汽车产业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

目前,售后服务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最薄弱的环节。售后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体系,缺乏完善的渠道网络,企业标准层次不一,难以与国外汽车服务水平相抗衡。

统计显示,消费者对汽车重要零部件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仍占绝大多数。同时,有关新车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竟然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这一比例着实令人吃惊。

基于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三包”政策必须要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即使执行困难很大也必须协调各方利益,采取最可执行的措施,把这一政策坚决贯彻下去,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程

度的保证。

解决售后服务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技术和质量,尽力减少质量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退换”现象,是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而不是增加新的售后内容以延伸这一矛盾。

另外,就是立足长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着眼于从中国汽车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培育企业高度的诚信体系,使提高质量和改善服务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改进技术,提高质量,这才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

企业的诚信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不是凭空产生的,政府的强制性“三包”政策不能包治百病,政府只能起到监督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应是市场杠杆作用,让市场决定谁能提高质量,谁能做好服务,谁最终取胜。这和国家目前对汽车产业调整倾向于兼并重组,构建大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的方向不谋而合。三包还是“水月镜花”?

政策需平衡多方大牌。

我们也可以发现,汽车“三包”条文虽然更加具体和有可操作性,但还不周全,一些条文也已经滞后。如7年前规定“整车三包有效期应不低于2年或者40000公里”,而现在的汽车保修承诺,有的已经达到5年或15万公里的超长时间,并成为厂商的营销噱头。

法规的标准因此应该提高。而关键还在于,能不能通过法规,让厂家说过的话算数,承诺应该和实际行为相一致,否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汽车“三包”意见还不够周全的地方之一。

实际上,在成为汽车大国进入汽车社会之后,中国的汽车政策、法规应该及时跟进。汽车“三包”7年雾里看花,就是一种政策、法规不硬、懒政的表现。否则,提前7年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以及市场的规范,将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将于10月实施的节能汽车补贴,将标准提高了10%,也是种明确政策的表现。在今年初主管部门和汽车厂家商讨提高节能汽车补贴标准时,也曾引来广泛的争议和抵制。有些国际车企代表甚至表示,“那是要死人的。”但政策最终还是实施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最后应该加强的就是政策法规的执行。在节能汽车补贴的申报中,就出现了不少漏洞,使纳税人的钱的使用效果打了折扣。汽车召回的实施中,也存在很多浑水摸鱼的地方。甚至让国际车企觉得不召回比召回的成本小。而对汽车“三包”这样复杂而涉及面广泛的问题有关部门更应有充足的预防措施。

J.D.Power亚太区中国副总经理梅松林对此表示,“从这次意见稿的提出和大量的相关报道都可以看出,汽车行业及政府对此很有决心,被通过的可能性有,但难度很大。”

梅松林解释说汽车质量问题的定位、质量问题是如何引起的、消费者会不会借此法规为理由随意退货等等牵涉的内容千丝万缕、比较复杂。这些问题若是不能给出明确的界定,这次意见稿便很难被通过并执行。

与此同时,梅松林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若是可以的话,应该开辟块试验田,在某个城市或区域小范围内先推行这个意见稿,按照‘三包’法规运作段时间,从中找出方案的不足进行规避解决,逐步定出较为完善的版本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样对厂家和消费者都比较公平。

显然,整顿市场秩序提高汽修行业的服务质量、落实汽车“三包”的详细条款,已成当务之急。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政府出面,搭建起完善有效的汽车消费法律保障体系,包括汽车“三包”政策以及汽车召回制度。

厂商发言稿篇(4)

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

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健全汽车产业法制化管理体系。

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冷水降温

各方最为认同的一点是,在即将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国家将出台措施遏制目前的汽车投资热,政策制定者认为,汽车产业投资过热来自于民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盲目冲动。

有消息说,在新的产业政策之中,没有关于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论述――没有限制也没有鼓励。虽然如此,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产业的壁垒却大大增高。新产业政策之中,轿车整车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批准。此外,还有其他诸多壁垒的设置。有知情人士称,如果按照新政策,民营资本正面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几无可能。

目前,我国有各类汽车生产企业700多家(包括130多家生产制造企业和573家改装车企业)。在这700多家企业里,有200家左右的企业多年来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生存尚且困难,更无从谈到赢利。据说,今年有关部门要求各企业上报经营情况。然而,截至今年5月份,仍然有110多家企业没有任何生产数据上报。原因是这些企业多数没有生产,或是正在进行重组之事而故意没有上报。

这些经营困难、但有生产权的企业就是民营资本所需要的壳资源。有消息显示,政府将处理这些壳资源。处理的方法据传是并入大的汽车集团,或被兼并重组。而收购这些企业的资本必须是汽车类资本。这意味着,此政策一旦实行,相当于砍去了这批壳,意味着现在非汽车类的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路径全被切断,自然能达到遏制汽车投资热的目的。

在遏制民营企业的同时,对地方政府投资汽车的冲动也将有所遏制。消息显示,国务院将对地方政府投资产业作出限制。为了防止省级审批使中国汽车制造业更加混乱,新产业政策将要求新来中国投资的外国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商直接投资额最少不得低于1.8亿美元,股本投资额不得低于1.2亿美元,超过了省级政府审批汽车业投资的上限1.5亿美元。

限制CKD

中国汽车制造的一个最大伤痛就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生产技术。中国销售的轿车几乎全部都是采用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生产;而按品牌计算的销量构成,国外品牌也占了八成以上。除了“一汽集团”的“红旗”系列是吸收德国奥迪技术自行设计的外,其余15个厂家销售的轿车,生产技术都来源于“通用汽车”、“德国大众”、“戴-克”等国际汽车厂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8家中外合资汽车厂商同样占据了全国轿车市场80%以上的销量。

这一切似乎都是CKD(全散件组装)的错。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各厂商几乎全是采用CKD方式。这也使得中国正在逐步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以及产品倾销地,而非有独立研发能力、能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事实上,某些合资厂商直接从国外以零部件的名义进口回几乎是整车的白车身,喷上油漆,装上轮胎就成了国际领先产品。而这种竞争方式直接刺激了很多厂商,大家竞相仿效。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国内厂商生产的新车实质就是一部进口车,但进口关税却没有按整车缴纳。业内人士抱怨最多的就是北京现代的索纳塔。这种风气愈演愈烈的结果就是,各厂商都无心自主研发,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无法自主研发,全部直接拿国外产品组装,最终中国成为一个彻底的大组装厂。

估计即将出台的政策将限制CKD。据说,根据新政策规定,国产整车中的部件进口超过40%,则按照整车进口来征收关税。这个办法一旦实行,就意味着CKD超过40%的车将比现在的成本高出20%以上――3升以下轿车整车关税为38.2%,而散件进口的平均关税为15.67%。这无疑对许多厂商的新车上市有直接的打击。

一旦这一办法正式出台,部分厂商将因此被迫调整策略,比如华晨宝马。据了解,此政策在3年前已经开始酝酿。事实上,该政策短期内对国内厂商有冲击,但从长远而言,对国内的汽车产业将有相当正面的促进作用。

对于合资企业而言,此政策的效果也可在未来得到体现。眼下,多数合资厂商的零部件采购权力控制在外方手里。加之品牌是外方所有,因此零部件的采购标准由外方而定。在此状况之下,有些品牌的车,合资厂商几乎无钱可赚,但外方却依然有利可图,因为能从卖零部件以及技术转让费等获取利润。有厂商不无委屈,“虽然股权平等,甚至中方是大股东,但一部车所有利润的70%归外方所有,30%归中方。”

鼓励重组

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去年,在123家汽车生产厂中,产量超过50万辆的只有两家;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95家。我国汽车年产量之和,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产量的1/10左右。

而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来看,生产能力在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企业也面临着重组的局面。特别是,在2005年我国取消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之后,国内市场将和国际汽车市场融为一体。因此,我国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扩张,存在着巨大风险,相当一部分企业必然被淘汰,由此将导致银行坏账增加,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

厂商发言稿篇(5)

谈到云存储当然不得不提到苹果的iCloud。2012年6月,在苹果WWDC大会上官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iCloud用户已达到1.25亿。iCloud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

iCloud是苹果公司提供的云端服务,让使用者可以免费存储5GB资料,该空间可以使现有苹果设备间实现无缝对接。实际上,iCloud的推出在乔布斯看来并非简单的存储平台。iCloud将苹果音乐服务、系统备份、文件传输、笔记本电脑及平板设备产品线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联系非常紧密。简而言之,iCloud平台可以将用户个人信息存储到苹果的服务器,通过连接无线网络,这些信息会自动推送到用户手中的每个设备上,这些设备包括iPhone、iPod Touch、iPad以及Mac电脑。

在国内云存储市场,虽然缺少像谷歌、微软、苹果这样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巨擘,但参与市场争夺的厂商并不少,云存储服务包括金山快盘、酷盘、115网盘、新浪微盘、迅雷随身盘、360云盘等。

云存储的未来在哪里

云存储是当下市场热点,作为一项新兴的业务,目前谈赢利还为时尚早,但赢利也是厂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云存储厂商而言,赢利之路可能更不容易。正是基于此,金山快盘、酷盘、115网盘,无一例外地,它们都心照不宣地打起“免费”旗号,在这些厂商看来这是眼下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至于盈利模式依然模糊难辨。

酷盘创始人李刚的想法颇有代表性,他认为云存储服务商有两条路可走:一方面,是通过提供一定容量的免费存储服务吸引用户,等到用户需要再增加空间时再收费。另一个方法是,积累大量用户后开放平台,通过分成和其他增值服务赢利。不过,在他看来,这样两种设想目前在中国都很难被用户接受,“不少用户宁可不用你的产品也不会给你掏钱。”

当然,服务商们眼下似乎最关心的还不是赢利问题,而是要吸引更多的用户,为此,大家除了都提供不可缺少的“存储”功能之外,更强调提供各具特色的功能和服务:云端回收站、删除的文件随时恢复、基于云存储服务的开放平台、超大免费空间、断点续传等特色都是这些厂商夺取用户“芳心”的办法。

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是云笔记。所谓云笔记,就是把我们的电子笔记放在云端,其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其便携,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可查看和记录笔记的内容,特别是支持多种终端间的共享,如iPhone、Android 版客户端以及PC。Evernote CEO菲尔·里宾(Phil Libin)日前声称,该公司用户总数已达3400万,其中140万为付费用户,其公开的报价为:Android为1.06美元,Windows Phone 7为1.44美元。

云笔记的成功再次提示我们,无论何时,差异化的服务才是杀出云存储服务乱局的不二法则。

体验手记

厂商发言稿篇(6)

建立一个信息管理规范、信息共享方便、工作流程合理/标准的现代办公环境势在必行。OA是现代利用电脑进行全自动的办公,目的是提高效率。随着OA的应用,协同OA系统也不胫而走。

协同OA的基本管理思想是“协同”,也就是说,通过打破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实现对资源配置和开发的最优化。它引入了工作流的概念,不像纯OA只是停留在信息层面,协同OA关注的协同集中在人员和人员的行为管理层面。

知识管理与协同OA的异同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OA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技术正在逐步混淆在一起。知识管理和OA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如何能够区别知识管理和OA?OA和知识管理的区别首先在于两者的管理核心和范围不同。OA是对办公流程进行管理,以提升办公的效率和企业管理的规范性。知识管理是对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对它的最大化开发和利用提升企业的能力,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载体(人)和知识的利用(过程)。知道了这两点就不会对它们的概念混淆了。

知识管理和OA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协同OA的理念和特性与知识管理相融合,以“协同”的手段,使知识源源不断、流通无阻。为知识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就是把所有有用的知识,流动起来,不要让它在某一个角落发霉。

架构模式与服务方式的转变

IT技术不断进步也推动了OA系统的不断发展。人们将SOA的理念实施于企业IT架构。SOA从本质上改变了OA的应用模式,即从单一应用转变为综合应用,从软件系统转变为软件平台,让OA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日益兴起的云计算技术使得协同OA的服务方式也发展成为SaaS模式,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客户可以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服务商订购所需信用软件服务,并按订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付费。

市场竞争激烈,有待规范

基于现在的发展环境,OA的厂商也是百花齐放,大家都看到这块流油的肥肉,竞争也是不言而喻的。国内OA厂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以泛微等一些有实力的厂商纷纷加紧抢占市场份额,而一批实力弱小的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型或倒闭。

OA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基本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曾经的致远“行贿门”事件、金蝶协达的诉讼事件等,体现出市场还没有达到规范化。上百家新老OA厂商激烈竞争,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此起彼伏。

现在的OA基本上都是第四代OA,以工作流为中心,它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趋势,但是现在的OA市场太混乱,以后的发展趋势是要有性价比,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支持。

《网络与信息》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类专业媒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ASPT来源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入编期刊、2007及2008年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国内外TOP10期刊。

《网络与信息》为月刊,每月9日出刊。大16开全彩色精美印刷,每期定价10元,邮发代号82-5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1380/TP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0252

主要刊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工程评估、项目咨询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管理、网站开发及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及文章。

投稿须知

1.来稿严禁抄袭,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凡在本刊发表之作品,如双方无特殊约定,一经发表自动视为作者已将该作品的著作权全部转让给《网络与信息》杂志社。

本刊已被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本刊亦有权不予刊登不同意收录的论文。

2.文稿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准确简练。

3.文稿署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子信箱。

4.来稿请按标题(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单位(外加圆括号)、摘要(不超过15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和参考文献的顺序撰稿。若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准文号。

5.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处理,对图表有权按规范、标准等要求作技术处理;凡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申明。

6.杂志每版的字数为2200左右(不包括图表,如有图表则字数酌减)。

7.来稿请注明“投稿《网络与信息》”字样,并以Word格式发送到:,同时注明投稿者姓名、单位、邮编和地址、电话、E-mail,以便联系和邮寄样刊。

8.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后,5天内给作者反馈稿件处理情况。

联系方式:

厂商发言稿篇(7)

在这苹果飘香的季节里,我非常高兴接到国贸百贸贸易城的邀请,来参加国贸二期市场的开盘仪式,在这里,我代表(州或市)政府对国贸市场的二期胜利开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我州的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各行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作为拥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一颗明珠,伊宁正在加快速度向大都市化发展,在生活日用品的批发领域,我市也亟待需要能够与全国流通市场联结并互动的一流市场出现,能够把外地优质商品引进来,也能把伊宁本地优质的产品输送到全国。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国贸这棵市场新苗开出了丽花,以完善的市场规划和先进的配套设施出现在伊宁市民面前。国贸百贸贸易城的成立和发展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要,对丰富伊宁人民商品消费,对促进合作区商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在市政规划上已把合作区定位为大商贸、大物流,并进行战略化建设。作为经济合作区唯一一家糖酒、副食、百货批发市场,国贸积极响应了政府的政策号召,同时也顺应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厂商发言稿篇(8)

“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

——杰克·瓦伦蒂(前美国电影委员会主席)

“你知道声望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就是不挣钱的电影。”

——美国电影《长丝袜》台词

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曾对好莱坞2002年以前的100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以前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在好莱坞,大约50%的电影是改编自电视节目、漫画书、戏剧或电子游戏,也有一些影片是给以前成功的影片拍续集,或者搞旧片重拍,新瓶装旧酒。

一些人说,好莱坞是不知道创新为何物的城市——这一问题在业内外已引起了注意。电影制作方依赖不断回炉的想法来拍片,已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就算是被多次使用的创意也是创意。那它们都是从哪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制片厂内部的制片人、经理、作家或者是导演,有的则是来自外部。

剧本交易中的衍生业务

开发内部创意的方式相对简单。制片厂买下一个文学著作的所有权,然后雇一个剧作家。这个作家在制片厂项目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准备剧本(至少是第一稿)。

如果制片厂从外部的剧本市场获得一个剧本,情形则比较复杂,其中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机构和人物。

公司

公司在剧本交易中起中介作用。典型的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协商用工合同,购买剧本,帮助寻找资金,或者在需要项目合作的公司之间做中间人。公司的标准佣金是10%,所以《综艺》杂志干脆把这些机构称为“百分之十”。有些电影将来有可能拍出其他版本,比如电视版。如果这样,机构会得到版税或重播酬劳。

加利福尼亚州依照该州《人才法案》来对这些机构颁发执照和进行管理。机构由同业公会颁发证书,或者是这些公会的签约方。一些机构为业内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些机构则专门经营某些领域,比如只为演员或剧作家服务。机构在业内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

生意自20世纪末期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实力。麦克尔·奥维兹于1975年成立的创作人员公司(CreativeAssociatesAgency)极大地扩张了生意的市场。最初它是组织电视节目拍摄的重要机构,后来又扩张到电影、投资银行和广告业,由此成为好莱坞重要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还承揽了几个好莱坞大片的销售业务。此外,它还成功组织拍摄了《雨人》、《侏罗纪公园》等影片。

经纪人公司

最近经纪人和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好莱坞的重要角色。与公司的作用相似,不过经纪人公司的佣金更多,有15%或者更高,目前它们正积极地侵入机构的领地,有的甚至获准开发和制作影视项目。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上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们比公司更具优势。

娱乐律师

好莱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构或经纪人,但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都聘用律师来跟日益复杂的娱乐市场打交道。有一些专攻电影法律的律师,大多在洛杉矶、纽约和其他电影业务繁忙的地区独立工作。过去几年里,跟好莱坞打交道的律师数量激增。200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洛杉矶地区有400多名娱乐律师。

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中,要签署很多协议和合同。因为在好莱坞,一个创意很快就成为一种资产。又比如,剧本中描绘的某个人物引起联想,就有可能被指控侵犯隐私和毁坏名誉。

电影名的选择也有可能会引讼。尽管保险赔偿包括这些范畴,人们还是想通过法律途径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美国电影委员会有一个电影名注册局,电影制片厂甚至在开拍一部电影之前就把电影名注册上了。制片厂之间达成协议,避免跟已注册的电影名字相近。如果一个电影名极有可能商品化,就有可能被注册成商标。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机构、管理公司、娱乐律师等机构和人物是在好莱坞剧本市场上起重要作用的角色。那么电影剧本是怎样到制片厂手里,并被开发出来的呢?

多级开发的剧本市场

好莱坞剧本市场比较复杂,因为剧本来自不同的渠道。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可能出自一个剧作家之手,也可能来自一个机构、一家制作公司,或某位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甚至制片高级主管。有鉴于此,在好莱坞,剧作家的定义比较含糊。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在提出创意,导演或制片人兼剧作家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好好莱坞有多少人声称自己是剧作家,更难说有多少人在这个行当中靠写作维生。美国剧作家公会(WritersGuildofAmerica)的数据显示,4525名会员在2001年上报了收入,而8841名会员在这年的至少一个季度里公布了收入。

在2001年,一个原创剧本的价码最低在29000美元左右。通过讨价还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价钱。剧作家做故事处理、改第一稿、重写、润色现有剧本都能得到报酬,每次电影重映剧作家也能得到一些收入。另外还有版税。2001年,美国作家公会西部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剧作家总收入达7.821亿美元。25%的剧作家在这一年的收入只有2.8万美元多一点,55%的剧作家的年收入则超过56万美元。

剧作家在业界没有多少影响力。过去他们多是跟制片厂签约,最近,剧作家则是跟机构或经纪人合作向制片人销售创意或剧本。制片人再想办法使制片厂高级主管对这一创意产生兴趣,从而签署开发协议。制片人也可能会买下某个选题,或者暂时买下一个剧本的产权。

出卖创意和剧本有时要以口头投稿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剧作家向项目开发经理或其他可能的买家描述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口头投稿越来越难,这种方式对已成名的剧作家可能性比较大。

有些剧本则是已经写作完成,希望被制片人或制片厂购买。这种剧本叫特制剧本。通常制片厂会找来读者或剧本分析员拟出剧本概况,因为制片厂没有时间阅读每一个剧本。剧本概况包括剧情简介,剧本的级别(从差到优秀),还要给它一个整体评估。几乎99%的剧本都能得到推荐。剧本的读者大多是实习生,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想成为剧作家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家里工作,每读一个剧本的报酬是25~50美元。

机构也可以把特制剧本往外发送,然后尽力炒作,制造一个投标的战争。上世纪90年代,特制剧本销售情况火爆,价钱也相当可观。1990年,创作《致命武器》(LethalWeapon)的剧作家申·布莱克以17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最后的童子军》(TheLastBoyScout)。此后,“百万美元剧本”司空见惯。几年以后,布莱克的《特工狂花》(TheLongKissGoodnight)卖了400万美元。尽管制片厂试图把剧本控制在较低的价位上,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万美元剧本”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人都能成功地卖出特制剧本。比如当时的好莱坞新人奈特·沙马兰,凭《第六感》(TheSixthSense)赚得225万美元,而且该片当即投产。

特制剧本投标使人担忧剧本质量的问题,因为投标的过程会提高平庸剧本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哄抬价格。据说,几乎所有的特制剧本在投拍之前都要重新改写,有些剧本很差,因为筛选过程不合理。谈到剧本质量,老牌剧作家威廉·戈德曼的话很精辟:这行只注意这样的剧作家——用他们的剧本拍出的电影在商业上能有收获。

最成功的剧作家或制片人不用通过特制剧本的筛选过程。有些有成功经历的机构或人物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缩短标准的项目开发程序,单单根据自己的兴趣就能通过一部电影的开发计划。

的确,每个人都期待着下一个热点和大片,或者是下一部能衍生出商品和续集的电影。但是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能引起轰动,这样,一个剧本能否被选中就取决于其给制片厂挣钱的潜力而非质量。换言之,利润意识占主导地位。再说,还有“恐惧因素”——管理人员害怕自己会丢了工作,便只关注他们购买的剧本是否有造星的潜能。现在那种高度概括性的电影(HighConceptFilm)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电影通常是动作片或情节剧,故事几句话就能说清,往往起用明星,极具可卖性。只要能够挣钱,平庸又何妨?

尽管特制剧本制度为新的作家提供了机会,市场的选择性还是很强的。2002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近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麦克·里奇顿小说《黑影地带》(Prey)的电影版权。福克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拿到手稿之前,手稿持有方就版权的事跟他们多次接触,在一个周末达成了协议。这本书只送到了福克斯公司,这在好莱坞可是少见的事。在这里,文学作品的版权往往是要到处搜寻开价最高的投标人,最后传遍几家公司。

剧本一旦开始在好莱坞流传,就会有重要的角色介入来决定这个剧本的命运和归属。在一个价值4000万美元的协议中,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UniversalandImagineEntertainment)的高级主管布兰·戈里兹买下了《内部人物》(InsideMan),这是新手卢梭·戈沃兹的特制剧本。戈沃兹由律师转行写剧本,创作了一个惊险的犯罪故事。有好几家公司对这个剧本感兴趣,但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的高级主管斯科特·斯达波和多娜·朗格力设法劝说剧作者的态度发生倾斜,最终将剧本卖给他们。

制片厂每年在剧本上会花费很多钱。有多少电影和剧本的想法最后没有机会被搬上银幕无从知晓。多伦多资深电影人比尔·马克斯说,100部剧本最终被正式投拍的往往只有1部,另外那99部则被束之高阁。

演职员字幕对于很多好莱坞剧作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字幕关乎他们的声誉、奖金和酬劳。片头字幕的顺序往往是这样的:发行公司,制片人,制片公司,导演,主要明星,然后是电影片名。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字幕和付款的问题是用工合同中协商的重要内容。行业工会建立了详细而又复杂的条款。比如,美国剧作家工会要求,第一稿的剧作家如果想把自己的名字打上字幕就必须对剧本做33%的贡献,其后的作者们必须做50%的贡献。不过,如果项目负责人也成了修改稿作者,他就得做出比50%更多的贡献。

项目开发环节

创意一旦被选定,就进入项目开发环节,这是把创意转变成剧本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组织思想,获得版权,准备提纲,写剧情简介,写作,润色和修改剧本。

厂商发言稿篇(9)

“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

——杰克·瓦伦蒂(前美国电影委员会主席)

“你知道声望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就是不挣钱的电影。”

——美国电影《长丝袜》台词

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曾对好莱坞2002年以前的100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以前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在好莱坞,大约50%的电影是改编自电视节目、漫画书、戏剧或电子游戏,也有一些影片是给以前成功的影片拍续集,或者搞旧片重拍,新瓶装旧酒。

一些人说,好莱坞是不知道创新为何物的城市——这一问题在业内外已引起了注意。电影制作方依赖不断回炉的想法来拍片,已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就算是被多次使用的创意也是创意。那它们都是从哪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制片厂内部的制片人、经理、作家或者是导演,有的则是来自外部。

剧本交易中的衍生业务

开发内部创意的方式相对简单。制片厂买下一个文学著作的所有权,然后雇一个剧作家。这个作家在制片厂项目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准备剧本(至少是第一稿)。

如果制片厂从外部的剧本市场获得一个剧本,情形则比较复杂,其中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机构和人物。

公司

公司在剧本交易中起中介作用。典型的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协商用工合同,购买剧本,帮助寻找资金,或者在需要项目合作的公司之间做中间人。公司的标准佣金是10%,所以《综艺》杂志干脆把这些机构称为“百分之十”。有些电影将来有可能拍出其他版本,比如电视版。如果这样,机构会得到版税或重播酬劳。

加利福尼亚州依照该州《人才法案》来对这些机构颁发执照和进行管理。机构由同业公会颁发证书,或者是这些公会的签约方。一些机构为业内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些机构则专门经营某些领域,比如只为演员或剧作家服务。机构在业内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

生意自20世纪末期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实力。麦克尔·奥维兹于1975年成立的创作人员公司(Creative Associates Agency)极大地扩张了生意的市场。最初它是组织电视节目拍摄的重要机构,后来又扩张到电影、投资银行和广告业,由此成为好莱坞重要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还承揽了几个好莱坞大片的销售业务。此外,它还成功组织拍摄了《雨人》、《侏罗纪公园》等影片。

经纪人公司

最近经纪人和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好莱坞的重要角色。与公司的作用相似,不过经纪人公司的佣金更多,有15%或者更高,目前它们正积极地侵入机构的领地,有的甚至获准开发和制作影视项目。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上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们比公司更具优势。

娱乐律师

好莱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构或经纪人,但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都聘用律师来跟日益复杂的娱乐市场打交道。有一些专攻电影法律的律师,大多在洛杉矶、纽约和其他电影业务繁忙的地区独立工作。过去几年里,跟好莱坞打交道的律师数量激增。200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洛杉矶地区有400多名娱乐律师。

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中,要签署很多协议和合同。因为在好莱坞,一个创意很快就成为一种资产。又比如,剧本中描绘的某个人物引起联想,就有可能被指控侵犯隐私和毁坏名誉。

电影名的选择也有可能会引起诉讼。尽管保险赔偿包括这些范畴,人们还是想通过法律途径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美国电影委员会有一个电影名注册局,电影制片厂甚至在开拍一部电影之前就把电影名注册上了。制片厂之间达成协议,避免跟已注册的电影名字相近。如果一个电影名极有可能商品化,就有可能被注册成商标。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机构、管理公司、娱乐律师等机构和人物是在好莱坞剧本市场上起重要作用的角色。那么电影剧本是怎样到制片厂手里,并被开发出来的呢?

多级开发的剧本市场

好莱坞剧本市场比较复杂,因为剧本来自不同的渠道。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可能出自一个剧作家之手,也可能来自一个机构、一家制作公司,或某位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甚至制片高级主管。有鉴于此,在好莱坞,剧作家的定义比较含糊。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在提出创意,导演或制片人兼剧作家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好好莱坞有多少人声称自己是剧作家,更难说有多少人在这个行当中靠写作维生。美国剧作家公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的数据显示,4525名会员在2001年上报了收入,而8841名会员在这年的至少一个季度里公布了收入。

在2001年,一个原创剧本的价码最低在29000美元左右。通过讨价还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价钱。剧作家做故事处理、改第一稿、重写、润色现有剧本都能得到报酬,每次电影重映剧作家也能得到一些收入。另外还有版税。2001年,美国作家公会西部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剧作家总收入达7.821亿美元。25%的剧作家在这一年的收入只有2.8万美元多一点,55%的剧作家的年收入则超过56万美元。

剧作家在业界没有多少影响力。过去他们多是跟制片厂签约,最近,剧作家则是跟机构或经纪人合作向制片人销售创意或剧本。制片人再想办法使制片厂高级主管对这一创意产生兴趣,从而签署开发协议。制片人也可能会买下某个选题,或者暂时买下一个剧本的产权。

出卖创意和剧本有时要以口头投稿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剧作家向项目开发经理或其他可能的买家描述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口头投稿越来越难,这种方式对已成名的剧作家可能性比较大。

有些剧本则是已经写作完成,希望被制片人或制片厂购买。这种剧本叫特制剧本。通常制片厂会找来读者或剧本分析员拟出剧本概况,因为制片厂没有时间阅读每一个剧本。剧本概况包括剧情简介,剧本的级别(从差到优秀),还要给它一个整体评估。几乎99%的剧本都能得到推荐。剧本的读者大多是实习生,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想成为剧作家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家里工作,每读一个剧本的报酬是25~50美元。

机构也可以把特制剧本往外发送,然后尽力炒作,制造一个投标的战争。上世纪90年代,特制剧本销售情况火爆,价钱也相当可观。1990年,创作《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的剧作家申·布莱克以17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最后的童子军》(The Last Boy Scout)。此后,“百万美元剧本”司空见惯。几年以后,布莱克的《特工狂花》(The Long Kiss Goodnight)卖了400万美元。尽管制片厂试图把剧本控制在较低的价位上,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万美元剧本”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人都能成功地卖出特制剧本。比如当时的好莱坞新人奈特·沙马兰,凭《第六感》(The Sixth Sense)赚得225万美元,而且该片当即投产。

特制剧本投标使人担忧剧本质量的问题,因为投标的过程会提高平庸剧本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哄抬价格。据说,几乎所有的特制剧本在投拍之前都要重新改写,有些剧本很差,因为筛选过程不合理。谈到剧本质量,老牌剧作家威廉·戈德曼的话很精辟:这行只注意这样的剧作家——用他们的剧本拍出的电影在商业上能有收获。

最成功的剧作家或制片人不用通过特制剧本的筛选过程。有些有成功经历的机构或人物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缩短标准的项目开发程序,单单根据自己的兴趣就能通过一部电影的开发计划。

的确,每个人都期待着下一个热点和大片,或者是下一部能衍生出商品和续集的电影。但是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能引起轰动,这样,一个剧本能否被选中就取决于其给制片厂挣钱的潜力而非质量。换言之,利润意识占主导地位。再说,还有“恐惧因素”——管理人员害怕自己会丢了工作,便只关注他们购买的剧本是否有造星的潜能。现在那种高度概括性的电影(High Concept Film)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电影通常是动作片或情节剧,故事几句话就能说清,往往起用明星,极具可卖性。只要能够挣钱,平庸又何妨?

尽管特制剧本制度为新的作家提供了机会,市场的选择性还是很强的。2002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近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麦克·里奇顿小说《黑影地带》(Prey)的电影版权。福克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拿到手稿之前,手稿持有方就版权的事跟他们多次接触,在一个周末达成了协议。这本书只送到了福克斯公司,这在好莱坞可是少见的事。在这里,文学作品的版权往往是要到处搜寻开价最高的投标人,最后传遍几家公司。

剧本一旦开始在好莱坞流传,就会有重要的角色介入来决定这个剧本的命运和归属。在一个价值4000万美元的协议中,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Universal and Imagine Entertainment)的高级主管布兰·戈里兹买下了《内部人物》(Inside Man),这是新手卢梭·戈沃兹的特制剧本。戈沃兹由律师转行写剧本,创作了一个惊险的犯罪故事。有好几家公司对这个剧本感兴趣,但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的高级主管斯科特·斯达波和多娜·朗格力设法劝说剧作者的态度发生倾斜,最终将剧本卖给他们。

制片厂每年在剧本上会花费很多钱。有多少电影和剧本的想法最后没有机会被搬上银幕无从知晓。多伦多资深电影人比尔·马克斯说,100部剧本最终被正式投拍的往往只有1部,另外那99部则被束之高阁。

演职员字幕对于很多好莱坞剧作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字幕关乎他们的声誉、奖金和酬劳。片头字幕的顺序往往是这样的:发行公司,制片人,制片公司,导演,主要明星,然后是电影片名。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字幕和付款的问题是用工合同中协商的重要内容。行业工会建立了详细而又复杂的条款。比如,美国剧作家工会要求,第一稿的剧作家如果想把自己的名字打上字幕就必须对剧本做33%的贡献,其后的作者们必须做50%的贡献。不过,如果项目负责人也成了修改稿作者,他就得做出比50%更多的贡献。

项目开发环节

创意一旦被选定,就进入项目开发环节,这是把创意转变成剧本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组织思想,获得版权,准备提纲,写剧情简介,写作,润色和修改剧本。

厂商发言稿篇(10)

蔡民强:上世纪的1975年,我当时23岁,从度过五年知青时光的海南岛回到家乡潮州,我当时获得了那个年代难得的知青返城机会,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进入广东陶瓷学校就读彩绘艺术专业;1977年毕业,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和我一同进厂的,是一起到海南下乡、一起进陶瓷学校读书的知青战友、老乡、同学李春亮。那时候,我们俩还不知道,彼此的命运已从此因为刺绣事业绑定在一起。

1977年进入潮绣厂时,我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一一记载和论述形成详实文稿,李春亮则专心从事刺绣研究和设计。那个时候,我一天到晚在绣架旁边蹲着,认真地看绣工们飞针走线,有时候看得入神,竟不知天色已经昏暗。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我记录了厚厚的一沓手稿,对一百多种刺绣针法,早已烂熟于胸。当时参与制作的潮绣“九龙屏风”还有幸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从技术员起步,到业务骨干、再到管理层,我和李春亮的步伐一直交织相随:1984年起我担任刺绣分厂厂长,李春亮担任剧服分厂厂长,1989年又分别担任潮绣厂厂长、副厂长,随后的1992年改制为广东潮绣集团、1993年更名广东名瑞集团,时至今天,李春亮一直担当我的左臂右膀。

《北京时尚》:从“潮州刺绣”到“中国刺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蔡民强:我当时一心扑在刺绣研究上,同时也亲眼见证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变化。我发现,随着现代经济繁荣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交通条件日趋便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全国各大绣种逐渐“去派别化”,实现交织融合。比如说,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名瑞中国刺绣研究中心正演绎“去派别化”,各种技法和针法已不是中国各地方的绣种固有;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乱平相结合,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新的刺绣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各种技法和针法,已经不是哪个绣种所固有,而是全国各地刺绣行业共同的财富。

2012年初,放下企业,我们决心实现心中的梦想。我们从各绣区数百个手工刺绣坊中,挑选出几十位有想法、悟性高的巧手绣匠,亲力亲为出题材、制画稿、组材料、定绣色、提针法,指导他们研究创作刺绣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在这期间,我心中的信念日益坚定:要博采各大绣种之特长,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要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派别”局限,提出“中国刺绣”的概念。我们希望留存下来,走向世界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绣种,而是中国刺绣的集大成者。

《北京时尚》:此次展览中,为何选用名家大师的经典画作作为底稿?可以和我们特别介绍一两副作品吗?

蔡民强:以针为笔,以线代色,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借助刺绣艺术独有的韵味魅力,填补原作笔触反映不到、色彩变化不足的空白,我们想赋予原作新的艺术价值。

如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袁江的《阿房宫》及徐里的《四壁观音》、陈克永的《大壑腾云》等,都是我们本次展览上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艺术作品,首先要认真揣摩画理画意,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严密地思考、认真地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色彩过渡,绣工们则根据要求分工协作。

在材料上,我们选择的是细逾发丝的绣线,绣品远观栩栩如生,近看纤毫毕现,感染力扑面而来。如绣品《恬静的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涧幽谷,泉水涓涓,流淌不息,走近端详,溪边岩石纹理细腻,倒影清晰,几乎跟高清照片一模一样。《维摩演教图》,我视它为珍宝,来之不易,材料采用的是一丝、1/16丝甚至1/32丝的丝绒线相结合绣制而成,绣工用最轻软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在绣架上飞针,绣出线描都不能完成的图案,参观者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绣工的运针走势。

《大壑腾云》则开创了用大山水画于刺绣的先河,创作这幅绣品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由于原画是1995年创作的,当时画家没有留下底稿或照片,画册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颜色并不真实。为了校正颜色,我把画家的色碟搬到绣架前,通过沾色逐一确定绣线颜色。画册图稿缩小,有的模糊不清,我们便分段研究,定出刺绣方法,力求重现原作天高地阔的恢弘境界。《大壑腾云》是家喻户晓的佳作,该如何运用刺绣形式,在重现原画精髓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经过深入思考,我在绣制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原画的笔法,使用乱针左右斜绣的方式,使漫山红遍的景象层叠有方、明暗错乱,为原画添光增辉,这让画家陈克永都赞叹:“你们让画作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时尚》:在展览中,还有近来国内新人热捧的褂裙,可以简单和我们讲一讲褂裙的故事吗?

蔡民强:褂裙过去传统的称呼为金银线褂裙,是刺绣产品中一个独特的品种,源于清末,是婚庆中的高档礼服。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闺女出嫁,“满地花密地绣”银地是新娘妆,“散花疏丝绣”红地为伴娘妆。“后来又有龙凤图案,意从吹箫引凤,龙凤呈祥而来,逐渐地大多用龙凤图案了。褂裙的绣法分好多种类,有平绣、卜心绣、疏丝绣、密云绣四种绣法,而且穿戴也很有讲究。比如,红色的平绣、卜心、疏丝、密云褂裙是新娘穿的。

解放前,国内没有刺绣工厂,只有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绣坊,绣庄。结婚的褂裙基本是按需定制的,没有统一的尺寸、款式和图案标准。1955年国内公私合营,凡有绣坊、绣庄的城市都将它们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刺绣厂,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为多。由于解放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褂裙这种中国特色是婚庆礼服在婚礼上已经踪影全无了。

上一篇: 工程监理规范 下一篇: 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