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5 02:43:52

情境教育论文

情境教育论文篇(1)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情境教育论文篇(2)

情境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符和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相关生活情感经历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更高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重点和难点的情境中给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深入思考情境,真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学生:“这篇文章在第一次翻译时翻译为‘套中人’,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情境,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懂得一个“装”字,揭示出这一行为是被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和习俗,更加显示出这篇小说的讽刺性特点。让学生了解到思想被禁锢是多么可怕,了解到一个社会的整体环境,进而与现在生活的社会相对比,分析异同点,汲取生活和成长的智慧,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进入情境、体悟和思考情境,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情境教学实施情感教育,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情境教育论文篇(3)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情境教育论文篇(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童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想象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小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2 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3 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情境教育论文篇(5)

1.2通过表演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小品、话剧等表演形式是情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其趣味性而深受学生的认同。学生通过亲身扮演角色,可以更好地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表演小品或话剧,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把知识贯穿其中灵活运用,也锻炼了其综合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原本在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且有深刻的体会并运用自如。

1.3通过语言描述开展教学语言描述是知识传授的最基本方式,教师通过使用生动的语言、真切的表达来向学生传达信息。使用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使其主观情绪的调调动,并且使他们身临其境,进入教师想要设计的情景中。

1.4通过音像图画开展教学音像和图画所蕴含的信息丰富,可接受程度高,给人以美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提高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到课堂当中,使其在观看过程中直观的接受多媒体资源所传递的信息,有利于情景的创建和学生的切入。

1.5通过典型事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近期众所周知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举例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知识穿插其中。在对事例的列举和讨论分析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教授的知识,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例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做适当的点评。

2.情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理论联系实际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一定要做到教学情境的来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较好的融合。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激发其学习的与知识的积极性,让知识成为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却只能向学生灌输僵硬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危害很大。情景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当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的构建者。

2.3开放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新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开放,这推动了情景教学法的发展,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搭建了桥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要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考虑,给学生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在问题设计上,保持问题的开放性,尽量避免给出是非评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2.4发挥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建情景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实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完全包办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才遇到情景的创建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愉快地交流,使情景的创建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并且情景中也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情境教育论文篇(6)

二、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

真正的音乐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去体验音乐知识的内涵。所以,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将教学课堂仅仅局限于室内,而是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音乐的存在。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一课《春天来了》中的歌曲时,因为学习的都是有关春天的歌,而且当时正值春天时节,于是,我将学生带出校园,来到了处处都焕发出新的生机的郊外,碧绿的田野、嫩绿的柳芽、鲜艳的山花、潺潺的小溪、飞翔的小鸟……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他们也立即融入了这优美、秀丽的春景中。这样,当我们在课堂上教唱这一课的歌曲时,学生就能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中,曲调也掌握得非常快,课堂气氛与以往相比也显得异常活跃,我们也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适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音乐源于生活”“音乐源于自然”的真理,如此,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演唱和体会歌曲。

情境教育论文篇(7)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情境教学法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阶段的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活跃、轻松和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幅提升。因此,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和全面素质发展的关注,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小学体育教学也充分地践行这一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全面素质发展上面。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中,逐渐形成体育意识,并且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和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思维和素质的提升进行培养和提高。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创新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在模仿、学习和教师的科学引导的过程中,思维水平和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创建活跃的体育游戏教学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对游戏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而体育游戏情境。将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合理设置游戏内容和安排游戏的应用时机,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游戏融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巧。例如,教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短跑效果时,可以通过“红绿灯”游戏对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行锻炼。学生可以在一块规定的场地上行走,当听到老师喊红灯时,学生就要立马停下,喊绿灯时,学生就可以继续行走。一旦有学生反应慢没有跟上节拍就要做两组老师规定的体育动作,蛙跳或者是高抬腿等。

2.营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质疑和解疑都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营建良好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巧。教师选择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并且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符。例如,在学习跳远这一体育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跳远这项运动,对于跳远的动作知道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学生会对跳远学习有一定的期待和兴趣,学生在真正学习完成后也会记住教师教授的技巧的体育知识。

3.创造舒适的音乐情境

音乐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并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舒适的音乐情境,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呆板的单纯体育教学中解放出来,拓展学生的天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师要注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或者是感兴趣的音乐,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励志类的歌曲《水手》《团结就是力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做放松操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情境教育论文篇(8)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问题的选择方面要恰当,所设计问题要与教学内容相符。

(三)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技术动作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但练习是个枯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烦躁得到缓解,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我的太阳》《欢乐颂》等欢快、节奏强烈的歌曲,让学生有激情澎湃的感觉,以此来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在学生锻炼得很疲惫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绿野仙踪》《天空之城》等轻松的、舒缓的歌曲,用优美舒缓的旋律将学生带到无限遐想之中,缓解他们疲惫的心理。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生由于受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且注意力不能够很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把多媒体加入到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体育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进而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应用多媒体去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时,教师要熟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让体育内容和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在学习跨栏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世界级跨栏比赛,并细致地把运动员跨栏的每个动作用慢镜头播放,从而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地掌握跨栏技巧。

情境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44-04

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1],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虚拟语境以及认知语境等。语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境因素来引导教师教与学生学,以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形态。语境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在特定的课堂语境中开展的言语交际活动,必须借助和利用相关语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教学语境的变化,遵循语境教学原则,根据语境教学特点和语境教学途径,运用语境备课法、语境教学法和语境评价法,教给学生语境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学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

语境教学研究是汉语母语教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探索和研究教育名家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发现蕴涵其中的语境教学思想和做法,为解决语境教学难题创造条件,为确立和实践语境教学理论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例。

一、教育名家的语境教学探索

20世纪以来,诸多教育名家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广泛探索,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蕴涵了丰富的语境教学思想。

(一)理论研究者的探索

1949年以前,叶圣陶、夏丏尊等人积极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一些看法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

叶老主张创设“境遇”。他指出,语文教学“需为学童设置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3]。他认为学生“既处于特定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4]。从中可见利用和创设语境的教学价值。

夏丏尊认为教育语境非常重要,要运用语境因素为教学服务。他说:“没有背景的教育不能叫作教育。”[5]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境遇和时代为背景”[6],教学内容应与时代要求以及特定的情境语境相一致,“时代和境遇所要求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7]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8],采用设身处地法,“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9];学生写作要考虑读者的性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作文的动机。习作时,学生须探求六个问题:为什么要作这文?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谁在作这文?在什么地方作这文?在什么时候作这文?怎样作这文?[10]

1949年到1978年,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性,语境教学理论探索进展不大。不过,吉光片羽仍时有所见。如1959年,叶老以《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其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语境教学精神。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11],表明作家写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读者读懂作品,就要走进与文本相一致的语境。因此,执教者应结合特定的语境因素,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语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语境教学探索开始受到重视。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倡语境教学。顾黄初认为语文教学“要贴近语文生活”,指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实践频率;思想、知识、智力;目的、对象、场合。[12]这表明语文教学也应考虑到这些语境因素的影响。1993年,李海林明确提到“语境教学”[13],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年,王建华提出语境策略,认为语文教学要运用语境策略[14]。1995年,张庆提出拼音教材要将情境图和语境歌相结合[15],后又提出词串识字[16]。1996年,倪文锦提出要在语境中考查学生语文能力[17]。2000年,王尚文提出“境感”[18]问题,认为境感是语感类型之一。2003年,郑国民提出语文教材发展走向之一就是语文学习主题或情境设计倾向[19],后又将此进一步完善为“主题—情境”语文教材编排方式[20]。2004年,张孔义提出语境感悟法,探索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操作程序[21]。至此,全面探索语境教学理论开始走上前台。

(二)教育实践者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探索。一些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尽管这些实验和探索并不以“语境教学实验”命名,但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一些教师总结成功经验,提到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1.小学语文教师的探索

1958年,为改革学制,斯霞承担了相关实验任务,进行“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该实验“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22],主张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开展情境教学实验。她运用中国古代文论相关理论,将多种艺术手段引入语文教学,为语文学习“创设典型场景”[23],为创设虚拟语境提供经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于永正开展“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重视在说、写训练中为儿童提供与特定情景要求相一致的表达任务和读者(听者)对象。此后,他又总结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思想,体现了汉语言文化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他广泛运用情景语境、虚拟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教学法。

2004年以来,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重视感悟的“语境性”[24]特点,提出联系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像、迁移运用、转换语境、移情体验等做法,体现了语境教学的精神。

2.中学语文教师的探索

于漪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文化背景,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25]。“胸中有书”要求教师依托课文,根据课文的上下文开展教学,避免游离文本;“目中有人”要求教师关注具体情景语境中的交际对象——学生的需求和现有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经典课例如《晋祠》。

钱梦龙倡导“语文导读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26],认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课堂语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师的交际对象——学生的思维走势和具体的认知背景,灵活推进教学进程,彰显了语境教学精神。代表课例如《一件小事》《愚公移山》等。

洪宗礼倡导“双引法”,主张“相机诱导”[27],运用设境法,引导学生会读、会写,体现了他的语境意识。代表课例如《你看他(她)像谁》《模拟法庭辩论》。

李镇西强调民主教育,主张语文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坚持现场捕捉教学内容,体现了情景语境教学精神。

余映潮提倡板块式教学,强调“诗意朗读”,认为“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空”[28],运用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读等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代表课例有《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你》等。他还倡导“多向假设”,运用虚拟语境教学法设计训练题,设计教案,如《端午的鸭蛋》。

严华银倡导语文本位,认为“必须把握语境这个背景”[29],从提高教学效率的高度认识背景材料的取舍与运用的效果。代表课例有《黄鹂》《荷花淀》。

其他如程红兵的《项链》、黄厚江的《阿房宫赋》、马骉的《河豚子》等,都是典型的体现语境教学精神的课例。

二、对语境教学发展的影响

诸多名家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为建设符合汉语规律的语境教学理论创造了条件,为普通教师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提供了适宜的“脚手架”。

(一)促进本土理论发展

语文教育最富民族特色。语文教育创新需要在现有的本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理论和实践加以提炼、完善和整合。

二十世纪以来的诸多教育名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验,创造出颇富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但也不可否认,他们的语境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大都存在着零散性、偶发性等特点,不系统、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放在一起研究,从语境学的角度整合他们的共同点和互补点,寻找他们研究的盲点。如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反映了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领域的贡献,反映了上下文教学法适用于识字教学领域,但该法是否适用于其他语文教学领域,斯霞老师语焉不详。不过,结合其他教师的实践,我们会发现上下文教学法还可以运用于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而且,于永正等人还运用了情景语境教学、虚拟语境教学等方法。由此,我们通过完善、补充、提炼、统整和概括,可以提出语境教学法。再结合其他名家的论述和实践,可以发现语境教学还存在于教材编制、教学内容确定、语文备课、学法指导以及学业评价中。这样,将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整合到一起,可以提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论——语境教学理论,创造性地整合出语境教学原理,系统地探索出语境教学法、语境学习法、语境评价法、语境备课法以及语文教材语境编制法等基本做法。而这一理论来源于我国本土实践,符合汉语“意合性”特征,体现了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语文课堂交往,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二)填补研究空白

首先是史的研究空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转轨,西方母语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由静态的语言学习走向动态的语用学习,由抽象的语文知识学习走向与具体的特定语境相适应的语文程序性知识学习,走向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境教学理论发展迅猛而成熟。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语境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似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颇令一些人感到自卑和失望。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发展史,就会发现我们不仅存在语境教学研究和实践,而且还成绩斐然。我们不必谈民国时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的斯霞老师就进行了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70年代末李吉林进行了情境教学实验、80年代中期于永正进行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写作实验。而在90年代,理论探索开始起步,21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推进语境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出现了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势头。考察名家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我们的研究并不比西方迟,取得的成就也不比西方小。这样,研究和挖掘教育名家的语境教学思想和实践,就不仅可以填补我国语境教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避免倾向,增强汉语母语教育研究的民族自信心。

其次是开拓语境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正如上文所述,尽管我国语境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但存在着零散、随机、不系统等问题,离系统的全面运用尚有一段距离。但筚路蓝缕,其开启山林之功不可抹杀。教育名家的理论和实践可进一步推动语境教学研究。一方面,推动语境教学理论系统化研究,强化语境教学原理研究,深化语境教学类型、语境教学法、语境学习法、语境评价法、语境备课法以及语境教材编制法研究;另一方面,也将开启语境课程理论研究和建设,为语文教育理论发展提供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三)提供操作范例

语文课程实施需要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这在两个方面向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要经过深入研究提供语境教学理论,二是要为语文教师提供操作范例。面对语境教学理论,一些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他们对语境教学理论正确与否,深感困惑;对语境教学如何操作,也感到棘手。

通过对名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名家成功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语境教学,高超的教学艺术隐含着他们对语境教学规律自觉或不自觉的尊重,对语境因素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这既可以为普通教师树立成功典范,让他们认识到语境教学理论的正确性,明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成功的语境教学因素;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具体可感的语境教学实践课例,为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低效问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2]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19.

[3][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5.

[5][6][7][8][9][10]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9.10.7.38.38.100—102.

[1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30.

[12]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13]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

[14]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60.

[15]张庆.省编小语第一册汉语拼音教学谈[J].江苏教育,1995(Z1).

[16]张庆.更新理念——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J].小学青年教师,2001(11).

[17]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8.

[18]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0.

[19]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0.

[20]郑国民,陈晓波.“主题—情境”单元中知识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教学,2007(1).

[21]张孔义,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55-62.

[22]斯霞.我的教学生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1.

[2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

[2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

[25]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1.

[26]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

情境教育论文篇(10)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理性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但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是感情。情境教育之“情”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情境教育”之“境”,发端于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说,定格于王国维的“境界”说。意境的创造重在表达真情实感,境界的构建同样诉诸情感的真实。《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情境教育理论中,“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正是转景物为情思,化情感为教化的过程,也是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切,再到人格的真诚的过程。真实的生活、真切的情感、真诚的品质,既是情境教育的理论境界,也是李吉林老师的人格境界。

“情境教育”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思辨性和实践性的一致,也是李吉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帕斯卡说“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情境教育之“思”,始终指向于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李吉林在走向精神彼岸时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充沛的激情。在李吉林的眼中儿童就是上帝,永远的儿童情怀与赤子之心使她保持着人格的完整、思想的纯正和情感的圣洁。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执着于精神的求索,坚守着职业的尊严。正唯思想有其高度和深度,所以她能摆脱世俗功利的诱惑,从形而上的层面透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情境教育之思,烙有李吉林个性天赋的深深印记,那丰富的想象、神奇的联想,始终伴随着鲜明的形象,这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沟通,达到左右脑功能的有机融合。她放飞儿童的彩色梦想,她让思想以意象化的诗情进行表达。情境教育之“思”并非纯粹的思辨,而是个人生命中的品悟与实践经验的升华。情境教育作为思想的结晶,既行之有效地服务于各学科教学,又执着地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她从教学发展为教育,她以人格影响人格。一种理论建树的重要性在于其本质与人的关联在哪里。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李吉林正是在创建情境教育理论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儿童幸福交织在一起。人格精神在这儿闪光,精神世界在这里矗立。

“美”也是李吉林老师的精神境界的标高和个人风度的标志。“美”于李吉林是神圣的,是“言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她深受艺术陶冶与文学的教益,她于是非、善恶、美丑有明晰的认识。她把美纳入人生的价值系统,从而在精神世界扬起信仰的旗帜。她怀有自己的文化理想和生命自觉,不阿世、不媚俗,有卓而不群的人格意志。

情境教育之“美”,在于李吉林有一种诗人的气质。诗歌是语言的超越,神是万物的超越,诗的神性超越正合于教育的超越性。“美”是李吉林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她诗性地把握世界,在主客相融、主宾同一的基础上诉诸人的情感,在人的直观感悟中领会和把握教育的真谛,去领略儿童世界的奥秘。

情境教育之美,在于她的本真与质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没有诡异奇崛的语言。如田野的花朵,向着蓝天小鸟,向着雨露阳光,热情地舒展与开放,自足但又坚韧。情境教育是一种诗教,她让儿童在温柔敦厚的世界中远离邪恶,自趋良善,她让学生的心灵成熟于诗的纯净的光辉之中。

情境教育之“美”,基于儿童生活之美与人性之美。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固然不能成为照亮人类解放道路的熊熊火炬,但《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同情、怜悯,有关公平、正义和梦想的火种播进儿童的心田,人类真善美的追求正是从这里起步,人类未来的精神火炬以及未来的光明世界正是由这似乎微不足道的星星之火点燃。

上一篇: 爱校演讲稿 下一篇: 业务销售实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