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交流发言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6 23:34:58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

当前我抽调在园区招商引资专班工作,主要围绕招商项目服务工作,但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时刻不能放松。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深刻认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巩固成果,坚持不懈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以个人作风建设为基础,落实机关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兵团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表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作风“虚”,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新时展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风“浅”,学习不够深入。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走过场,读读书,写写笔记。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学通领会,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3、领导作风“浮”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捷径,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4、工作作风“漂”,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能不管的就不管,好人主义。有时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

5、生活作风“松”,表现在:有时有迟到早退的问题,工作着装有时不规范,有时在工作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特别是父亲患病治疗期间,因为照顾父亲部分影响了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查作风,思想上对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虽然正常参加组织活动、政治学习和自学《谈治国理政》等,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流于形式的记记笔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自己思想意识的更新与党的政策、方针脱节。

二是查责任,责任心不足。没有建立强烈的事业心。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换位思考还做的不够,不能站在企业和园区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解答咨询,处理工作。

三是查漏洞,补短板,补齐业务短板。对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有不足,虽然到园区后加大了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够,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跟上园区项目涉及建设内容变化的速度,有知识结构滞后的问题。

四是查落实,加大工作执行力,落实力。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不断用新时代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2)

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交际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知道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等;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等;电影、戏剧、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宾馆旅客登记表、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案例分析、商业信涵、产品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更有教学意义。

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此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3)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导入的具体策略有如下两个:

1.透过标题交流背景知识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每段阅读材料都有其语言背景,在阅读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标题,通过标题这一窗口与文本初步交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充分地理解材料提供保障。有些背景如宗教、历史、地理等与我们生活相隔较远,需要学生课前去收集材料、熟悉背景知识。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己对标题的理解进行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

2.透过标题引导学生自主猜测

除了上述的透过标题去熟悉文化背景外,我们的导入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标题就文本主要描述的内容进行猜测,然后进一步猜一猜文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词汇。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猜测后都会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文本是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文本中有没有这些词汇?由这些动机出发继而驱动学生更为积极地阅读,实现与文本更深层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还能有效训练学生根据中心词、中心意思自主组织文章的能力。

二、泛读环节

泛读是立足于语篇阅读文本材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炼文本主题句、中心思想的过程。泛读要求阅读者在文本材料中抓住关键词,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事实进行迅速地查找,如抓住数字、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相关信息,快速地理清整个阅读材料的结构。

泛读环节需要教师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速读,即在学生与文本进行交际之前,师生先进行交流,从外部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控制和影响,有选择性地、顺向地优化文本交流问题中的信息。当然,学生的认知和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直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文本交流。

实践经验表明,泛读的过程是学生主要精力分配到主要信息上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愿望,提高其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

三、精读环节

通过泛读环节,学生与文本快速地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为精读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精读是基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与文本深层次的交流。那么,精读要在交流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1)文本语篇各个部分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主要事实和关键信息有哪些?(4)整个语篇的逻辑关系怎样?内在联系怎样?(5)文本材料中有哪些熟悉的、陌生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点?等等。借助于精读这一深度交流的环节,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还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复述和讨论环节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4)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将创设语言区环境的任务交给幼儿,以充分发挥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性。

1.语言区位置的选择尊重幼儿意见。让幼儿展开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语言区是看书、讲故事的地方,应该放在教室的外面,这样安静;有的幼儿认为语言区里要听录音、看VCD、看图片,要放在教室里有电源、靠近电视的地方,方便操作。最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笔者将语言区设置在一个相对独立又安静的角落。

2.语言区内容的选择体现多元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区里先后创设了图书角、看图讲述角、木偶表演角、电视播报角、拼音角、识字角等活动区,并用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活动区进行开放式分割,互不干扰,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3.语言区材料的投放注重多样化。有图书、木偶、故事盒、电话、答题卡、访问卡、拼音卡、三段式识字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材料根据主题的内容分专题陈列,定期更换。放置位置灵活,使整个语言区变得生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幼儿更加喜欢。

4.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实现自主化。幼儿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例如,看书、听录音时要安静,要和同伴大胆交流,收拾时要摆放整齐物品等。活动规则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张贴在语言区醒目的位置。

语言区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是主人翁,他们很投入地设计区域蓝图,积极地参加区域活动,而且能较好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前阅读、前书写学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丰富区域内容,激发活动热情

1.围绕主题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美丽的秋天”的开展,会在语言区中投放秋天的图书、图片、资料,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和同伴交流对秋天的感受;结合主题探究活动“周围人们的工作”,会让幼儿当小记者去采访周围人们的工作情况,并用符号记录下来带到语言区来交流。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

2.满足幼儿兴趣需求,调整语言区的内容。如前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及时调整活动区内容,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小卡片,让幼儿以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喜羊羊”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征与性格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欢迎。语言活动区天天爆满,讲述内容也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变为自编的新传,形式也从讲故事转变为表演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讲述水平,促进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形式多样,重在发展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前阅读、前书写能力的发展。

1.自主选择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开展各种语言活动。如自编自演木偶剧,掷骰子编故事,模仿或自编广告表演,抽卡片你问我答等等。

2.材料互动式。提供背景操作台与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一年四季背景台、各种各样的四季树、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不停地操作材料进行语言讲述。

3.交往发展式。让幼儿以小记者、小讲解员、电视主持人等身份做采访,与同伴、教师互动,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记录活动式。运用观察记录、讨论等手段,使幼儿自己表达心理话,培养其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

5.科学幻想式。借《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5)

、可理解性输入简介着名的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最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 出版的 《语言 习得 的原理与实践》。

Kra~shen在该书中提出了习得——学得、监控 、输入、自然顺序 、情感过滤等五个假说,其中输入假设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 ,它剖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理解吸收各种语言材料的过程 ,其他的假设也或多或少与输入假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语言的习得要想发生 ,仅仅和一些输入的语言材料打交道是不够的,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本身的有关学习的机制没有被调用起来的时候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首先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即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应该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即应输入按照 自然学习顺序的下个阶段的知识 ,并且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抛开一些表面的信息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Krashen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 i,那么应当接受的就是 i+l阶段的输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很好的回答了应该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非母语。当然 ,我们可以看一 一出,Krashen的理论过多的强调输入的作用,学习者本身的能动性则遭到了忽略。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正确部分完美的结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去。

拿如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 )举例 ,输入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的是学习者之前知道或者熟悉的词汇和结构,但是由于没有提供下一阶段的新材料,这种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有所进展。第二种方法是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习者用现有的语言水平去表达他没接触过的材料,不管是通过语言情景还是非语言的情景。第三种方法是在与非母语的人交流过程中动态的调整输入内容,就是根据交流情况随机应变。总结来说,第二 、三两种方法既满足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新语言材料的条件 ,也保障了交际的持续发生,因此可理解性输入主要来源于此。

二、可理解-眭输入在大学英语课 堂的应用1、在课 堂上创造相近的语 言环境我们知道 ,我们之所 以能够很流利的运用汉语 ,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长期在母语的环境中熏陶,即使还未入学的儿童都能够很顺利的与人交流,在入学后经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最终对汉语运用 自如。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英语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仍然保持着 自己对单词“注释”的习惯 ,将英语单词的读音注释成有相似读音的汉语,导致不看汉语注释便看不懂音标,不知道如何发音等等,这极不利于英语学习的进步。因此,联系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来说,创造类似英语母语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经过耳濡目染之后听说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尽量整个上课时间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用英语与学生互动交流,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教师使用与提问等的英语难度应当符合可理解性输入 i+1的理论 。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尽量使用英语对话 ,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或是在13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下英语作业 ,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英语交笔友,笔友都是本班的同学 ,彼此用笔名,学生不知道 自己的笔友是谁,两人可以在英语书信中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效果十分显着,本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全部及格。可以想象,创造一个如此 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不仅如此,大学里的许多社团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有英语沙龙 、英语角、英语晨读等等,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母语氛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基本每所大学都有 自己的留学生学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交友,相信他们也乐于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如此,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对可理解性输入进行吸收消化。

2、恰当的组织英语学习材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材料输入应当比其现有的水平略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单词句子或者语法等应尽量接近学生的当前水平,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一些新单词或语法结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以当前方式接受新东西,如果学生抗拒、不适应等的反应较强烈 ,教师重新调整材料难度,最终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对新输入的接受。

在给学生挑选学习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反复权衡各个资料的真实难度 ,选择难度符合 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拿听力方面的材料来说,如果材料包含太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原则上选择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此外,教师选择语言材料的时候不要随大众 ,就是说跟盲 目的跟别的教师选择一样的材料 ,尽管这些资料 口碑很好 ,作者是权威人士,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同出一辙。

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生词量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百分之三上下,因为生词太多就不符合 i+l的原则,这些材料就不能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选择英语材料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教材难度熟记于心,才能将输人材料与之细致比较。

3、增加学生在听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我们知道,听和读堪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正如我们前面所举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方面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之前提到过的聋哑英语正是听读方面输入不够好的体现。尽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词汇量,但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已有的语言材料不能被组织成文 ,这是因为学生听和读方面的输入少之又少,语感严重缺失。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新闻、多读英语杂志和小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大学课堂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视听方面的输入,毕竟英语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去多功能语音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杂志小说或者电影 ,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材料的接受和理解。大量的阅读不仅包括新单词新语法,而且还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研究证明,阅读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单词、句式 、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不仅在与人交际中反应加快,而且在写作中也文思泉涌。

另外 ,还可以组织课前的英语演讲,题 目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 ,期末组织总评比。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很可行的方法,也无疑是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方法 ,而且,当学生所学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想法中时,学生下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注重背诵 的作用

哲人说,记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强化记忆,那么他所有已经接受的输入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记的东西越多,运用的时候越 自如,思维才不会枯竭。通过背诵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背诵是学习语言时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一般都是初、高中时所学得的,因为初、高中时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不断的强化对这些材料的记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古诗词 ,一般也都是初、高中积累起来的,持续的背诵很大程度巩固了这些知识。另外,背诵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可以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语感培养好会省去很多弯路。这就是语感的强大功能,正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背诵所能培养出来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当英语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英语就离母语不远了。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6)

一、对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简介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最初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发展经历了分别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成主义为基础的三个阶段。

计算机是工具,它本身没有行为能力,但它能高速执行用户的命令。计算机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媒介,它在很多方面依赖于教师。它决定展现给学生的资料的结构,检查学生的反应,记录反应的时间等等,而不仅仅是展示资料和问题,处理学生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它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项目的不同部分或进入不需要计算机辅助的环节。然而这些决定都是由教师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没有教师的指令,计算机无法发挥其作用。决定计算机的控制权有多大的是老师。(Corbett, 1985)

二、中国传统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只重视视觉输入,导致学生听力理解能力低,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发展。直到1984年,听力测试才出现在英语四级考试中。从此以后,听力理解在英语教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听力教学从未令人满意,其中的一些问题急需得以解决。

1、人工听力材料

对于听力材料的误解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所听的听力材料基本上都是节选于小说,报纸,杂志等书面材料。“这样的听力材料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并帮助他们了解组成语言的各种文体。”(Nunan, 2001)。然而,这些“人工”的听力材料与真实生活中的话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些材料包含在书面语中会出现得更多的语言特征,而重复,迟疑等口语特点则会较少出现。教师要求学生听完文章回答问题,坦率地说,这是一项非常省事的课堂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确实达到了练习的效果,但这种练习并未就学生将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形做实质性的准备。长期做这种练习的学生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将感到非常不适应。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考试能拿高分的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难以理解对方的意思。

2、单一的教学内容

课本是教师备课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一,但它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完全依照课本是唯一遵照教学大纲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求学生一课接一课地听,每次都做类似的习题而全无创新可言。这种公式化的教学内容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加之课外也找不到适合的听力材料,学生的听力能力很难提高。

3、 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活动

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需求。当教学的控制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有些学生可能还没理解而老师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而有些学生不得不重复听他们已经理解的部分。

4、单一的教学方法及缺乏互动

大多数教师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即:解释生词讲解背景知识听材料对答案再听一遍。教师的任务仅限于播放录音机或操作电脑以及核对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缺乏互动。然而许多教师都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不高。这种单一的输入语言材料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困乏,甚至产生情感上的排斥。一旦学生感到疲惫,兴趣就会下降,注意力也会分散,而这会直接降低教学的效率。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中国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将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它不仅仅输出信息,还能获得学生反馈以进行交互式的教学。计算机的这些功能使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对中国的听力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

1、CALL带给学生真实的听力材料

Brown (2001)曾提出 “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任务能使学生看到课堂活动与他们长期的交际目标之间的联系。提供真实的材料,学生将更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

Flash, PowerPoint and Asymetrix等软件能提供虚拟现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起传统的道具和使用想象的方法,CALL能提供更真实的环境。

另外,网络英语语音聊天室,网络电话等工具能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只要坐在教室或家里的计算机前,学生便能与世界各地的人用英语交谈。如果有转换装置及视屏会议的终端装置,智能追踪相机等设备,不同地方的人便能“面对面”地交流了。这种情形下,学生便会有真实的交际需求,更乐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远距离交谈会减轻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压力。

2、CALL使听力材料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专注于课本,课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听力材料唯一的来源。而网络却包含了大量各种资料可供听力教学使用。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收听VOA, BBC广播以及收看CNN的新闻等等。只要登陆相关网站,学生可以听到世界各地纯正的英语。置身于纯正的英语的海洋,学生将更容易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更容易坚持听力练习,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3、CALL将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CALL环境中,控制权从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停止或重复学习。电脑也可以调整听力的语速。当遇到一个语速较快又难以理解的语段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慢语速,在理解后可还原语速。这样做可以促进听力训练,特别对还未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的初学者来说尤为如此。

另外,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拷在电脑上,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拷贝并在课下按照自己的速度操练。这教学模式被称作异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因材施教,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4、CALL鼓励课堂中的互动

根据构成主义的观点,学习知识的过程包括社会协商和对个人理解可行性的评估。(Savery, 1995)学习可以,也应该发生在合作的小组中。然而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学习内容局限于听磁带,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几乎没有互动。

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双向的媒介,它不仅向学生提供信息也能从学生那获得反馈并做出反应。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计算机提问,计算机中的课件立即给出答案。课件也能像老师那样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判断,评论。学生能用自然语言和计算机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

另外,CALL也鼓励人与人间的互动,也就是计算机媒介交流(CMC)。多媒体计算机展现的真实交际场景需要交流,学生将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场景。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可参与到互动中,同时解决交流中随时会出现的问题。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7)

 

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主动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主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说话人根据听话人接收状况经常调整讲话内容和语速,听话人也会按照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来调整听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听力教学应该将两种技能的提高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将会有助于信息的内化和学习者交流能力的提高。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或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语言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理解生词较多和句法稍难的听力材料时并不感到太吃力,然而有时在听简单熟悉的单词和句子时却怎么也听不懂,认识的单词在听力材料中却无法识别,这种情况往往更让学习者受挫。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长期的被动语言输入往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失败结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听力课堂上经常令人沮丧的情况就是听力教材老化不实用,不能及时更新,听力材料的语言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做准备。结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上缺少主动接收语言信息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听力课成了“睡觉课”。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总之,听力理解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克服传统听力教学的弊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英语听力教学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8)

    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主动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主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说话人根据听话人接收状况经常调整讲话内容和语速,听话人也会按照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来调整听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听力教学应该将两种技能的提高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将会有助于信息的内化和学习者交流能力的提高。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或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语言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理解生词较多和句法稍难的听力材料时并不感到太吃力,然而有时在听简单熟悉的单词和句子时却怎么也听不懂,认识的单词在听力材料中却无法识别,这种情况往往更让学习者受挫。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国家社会、文化和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长期的被动语言输入往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失败结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听力课堂上经常令人沮丧的情况就是听力教材老化不实用,不能及时更新,听力材料的语言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做准备。结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上缺少主动接收语言信息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听力课成了“睡觉课”。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总之,听力理解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克服传统听力教学的弊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英语听力教学工作的需要。 

    :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9)

1.大学英听力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深受社会广泛批评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在学校接受了从初中至大学八年或更多年正规英语教育的相当数量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当薄弱,几乎听不懂真实环境下英语本土人士的日常英语会话,所学英语往往被贬喻为“聋子英语”。长期以来,我国非英语专业教学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和对英语听力教学从重视程度较低是一定的原因,在我们过去的外语教学中听力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听力训练总是被放在第二位。

此外,我们还必须反思另一重要的方面,即我国非英语专业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英语对话等口语体语料的录音,往往都是特邀两、三名(最多不超过五人)持标准英式或美式发音的英语本族人以低于他们平常讲话的常规语速和使用清晰的语音语调朗读,采用的是“朗读英语格调”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英语格调”;二是课本里的英语口语体语料,都是教材编写者专门为我国英语学习者设计和编写的,在词汇、句法等方面缺乏真实环境下英语口语体所具有的许多特征。因此,我国非英语专业教材中的英语口语体语料实际上是一种“非真实或模拟的英语口语”(artificial English speech),而非“真实英语口语”(authentic English speech)。听惯了这类英语的学生,要想听懂现实生活中英语本族人的日常口语,显然是相当困难的。英语听力教学必须达到使学生能听懂自然环境下所进行的交际内容的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虽然能较为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各种听力任务,但在与操英语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时,会出现窘迫、不知说些什么、甚至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英语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平时的训练中,习惯了听经过改写或整理的录音材料,缺乏真实材料的听力训练,对会话体的诸多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有学者研究发现,过去一直没有引起关注的听力技能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技能。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时间,有40%用在听上,有35%用在说上,有16%用在读上,只有9%用在写上。如果我们把大大小小的英语测试与雅思考试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

2.雅思考试听力部分

雅思(IELTS)是一种真正的国际性英语水平考试,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到欧美国家读书,必须有学术类雅思成绩。该考试之所以在全世界取得很高的声望,与其试题的科学性、全面性及内容的效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雅思考试听力部分的分析,探讨选择真实语言听力材料的必要性,以及应用语境理论,特别是情景文化语境分析真实语言材料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材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真实听力材料不同于书面语式录音材料的诸项特点,提出在听力教学中坚持使用真实听力材料,并对听力任务进行分级、控制任务难度等做法来训练学生,以增进学生进行自然交际的信心和能力。

雅思听力测试时间为38到42分钟,其题型变化灵活,涉及面广。考试语音国际化。试题包括四部分(section):前两部分出题背景为学生在海外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生活场景,如租房、旅游、购物等,也可以说是生存英语(survival English);后两部分的背景通常会和教育和培训紧密相关,如新生入学、报道、选课等(academic English)。考试形式以对话(conversation)和讲座(lecture)为主,不同的是对话有两人对话和多人对话。从内容性质上看,雅思听力重点分为两类:校园生活类(对话)和学术类(对话、授课)。雅思听力考试的有如下特点。

2.1语料真实,取材广泛。

雅思听力素材均来自大型真实语料库,其话题的难度和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环境相当。授课录音取材于大学若干学科入门级课程。既能反映出学术环境下的英语使用特点如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结构清晰等,又有口头语的一些特点。如口误、起句错误、自我纠正、停顿、重复等。授课内容涉及艺术、科学等多学科,多题材,包括工艺品、动植物的灭绝或保护、沙漠、污染、商业与管理、大众传媒、教育、现代历史等。可见,其听力选材的广泛程度远超出四、六级等常规英语考试的范围。

2.2题型多样,考查全面。

雅思听力问题类型近十种,全面测试考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包括填表题(form-filling)、填空题(gap-filling)、简答题、图片题、推理判断题、选择题、打勾题、贴图题、表格题(table)、判断题(statement)、问答题等。

2.3录音时间长,信息量大。

雅思听力每段录音5或8分钟左右的长度远超过目前四、六级大学英语听力测试单段材料的长度。一方面,使听力材料的语境信息更加充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听力材料的信息量,从而增加了考生的短时记忆负担。产生容易产生听力遗忘和听力疲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听力测试的难度。

2.4考试语音国际化。

不同于其他水平考试,雅思考试得到了许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及美国的教育机构的认可。同时还得到职业机构、移民当局及其他政府部门的认可。考试语音涉及英式英语、美式语音、澳洲语音及其他英语变体。

3.真实语料

那么什么是“真实英语语料”(authentic version)?它有何特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使用它是否必要和可行呢?

真实语料是取自于真实的英语语言交际交流场景的语言材料,融语言知识和语青功能或意义为一体。各种真实语料如英语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访谈、讨论、辩论、英文歌曲和电影等,都可以用作听力教材的辅助材料。采用真实语料教学也符合教育部(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当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结束时,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是四项能力中最弱的(刘润清、戴曼纯,2003:256)。因此,将真实英语语料尤其是真实口语语料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4.雅思听力考试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4.1听力教学中应多采用真实语料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交流能力。

当今,我国英语学习和教学条件已处于非常好的时期: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能够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计算机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生动有趣,可以很方便地将真实英语口语语料引入英语听力教学,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英语学习将更富有成效;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英语国家的外籍教师执教,甚至在某些学校一些专业课程也聘请外教,因此,学生有着一定的机会接触他们,在课内外可以积极主动地用英语同他们进行口头的信息交流。目前,原声英语经典电影、英语国家最新的英语奥斯卡电影和流行的电视剧等在我国图书、音像市场大量出现,为学生接触真实的英语口语语料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源泉。

4.2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渗透,基于语境和文化进行英语听力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舒曼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第二文化的习得,习得的过程便是适用这种文化的过程。

真实语言听力材料的选材渠道可以非常广泛,英语广播、原版影视剧,再加上互联网上种类浩如烟海、内容真实鲜活的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学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英语的世界。但是学生在这里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和对学生课外自主听力进行指导时,也需要考虑到文化语境的渗透及进行必要的解释。笔者推荐让学生课余观看“老友记”(Friends),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是学生几乎在观看完每一季和互相交流之后,都会反馈回一些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例如在第十季,天生性格奇怪的Phoebe最终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Michael,两个人经过了几次分分合合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当然天气还是和这位美丽睿智的女孩开了个玩笑,在她结婚当天飘起了鹅毛大雪,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婚礼的举行,他们在大雪飘飘中,在夜晚童话般的灯光下举行了纯洁的婚礼。当吉时到来,Phoebe脱下风衣,露出美丽的婚纱,准备Chandler送入婚礼殿堂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Chandler:Ready?

Phoebe:OK!

Chandler:OK!

Phoebe:Oh,wait.Oh,no,wait.(taking her over-coat off and revealing her wedding gown).

Chandler:Wow!Are you going to be cold?

Phoebe:I don’t care,I’ll...I...I’ll be my something blue.

Chandler:(smiling) You look beautiful.

Chandler问Phoebe难道你不会冷么?(这么冷的大雪天),Phoebe回答说自己要做自己的“something blue”,很多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说。教师在这里有必要对西方国家的婚礼传统习俗作以介绍。在西方国家新娘通常要穿戴四样东西,something old(一样是旧的),something new(一样是新的),something borrowed(一样是借来的),something blue(一样是蓝色的),而且每样东西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只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学生才会体会到Phoebe说自己冻得发青用不着穿蓝色的东西时所体现的幽默。

5.结语

基于交际语言教学理念的雅思考试注重对考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它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改革。雅思听力测试能够检验出考生真实的英语听力水平。它背后的交际语言教学理念不仅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相通,在教学内容上对听力教学也有着有益的启示。综上所述,真实语言听力材料是最好的听力和口语训练内容,而真实语言材料的语境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充分利用语境来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集中反映。英语听力教学,作为一种主要以听觉接受音响信息这一途径来理解文字意义的教学方式,如果仅仅强调依靠在收听时所得到的词句等表层意义来诠释收听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短时记忆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依托语境的功能和力量,才能延长记忆时间,才能使听力理解得到升华。有语言的存在必然有语境的伴随,无论是收听录音还是直面的言语交流,语境因素对理解语言的影响都是现实的、显而易见的。情景和文化语境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海华.语言的真实性与听力技能测试[J].郑州大学学报,2005,(1).

[2]莫莉莉,陈明瑶.论真实录音材料的语体特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陆国军.真实听力材料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01,(75).

[4]Halliday,M.A.K.&Has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UR,1985.

[5]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1997,(5).

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篇(10)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

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有的高校也开设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中国名著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这些课程对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而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上课时不用英语讲授。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际、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以致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

教育者提倡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观点或文化多元主义,即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排斥母语文化[3]81~85,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认为要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家庭和同伴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除少数是外籍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他们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他们共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和互相认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带入课堂比较多的显然是母语文化,教师则不能忽略这一点。虽然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或种族文化,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教师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学生的对话和信息的交换,也要促进相同文化中的学生的互相认可和互相尊重[4]。

(三)抑制了“先前知识”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我们的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可以促进或增加学习任务的转换,也能够抑制或干扰我们新信息的获得(Leinhardt,1992;Alexander,Kulikowich&Schulze,1994)。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要受到母语及其他经验的影响。这种来自母语与其他知识经验的迁移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5]前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异,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英语为Drinkingworsensdepression;“以人为本”英语为Peopleareourmatters。后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同或相似,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认知建构主义的学派之一———有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receptionlearning)的论者认为建立新信息与熟悉信息的联结是认知学习的关键(Ausub-el,1968)。我们不应狭隘地把新信息和熟悉信息局限为同类知识中的先行习得和后续习得。[6]121-123换言之,可以理解成英语认知过程的目的语(新知识)和母语文化(熟悉知识),并且构建两者之间的“有选择的联结”(Ivie,1998)。由此可见对先前的母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在广阔的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交流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当然也包括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交流后两个方面的信息时,大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甚至优秀者能够用英语进行补充,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很显然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这种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及的信息。鉴于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可以平衡甚至逆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一)在教科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

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文化信息交流时,有两个环节,其一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输出。但是,现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大都以国外的时文为主要材料,有的教科书引进了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选录的都是西方的评论、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篇章,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较为细致和真实地理解了它们,成功地完成了西方文化输入。但是学生在介绍自身民族文化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难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民族文化,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的输出。鉴于上述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是必需的。当然,被引入的中国文学、文化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经典文学,其译文也应当是经典的,同样是优秀之作。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当代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的译本等等。这些作品在选入教材时,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汉英对照式、笔者认为,也可以编撰出这样一本有关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英语教科书以供学学英语的学生阅读和学习,并纳入考试、考察体系。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应不仅包括英语语言学家,还必须有汉语文学家、汉语文学作品的译者、外国文学家、比较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群策群力,合力编撰出这样一本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又能学习中国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中国性、民族性的大学英语教科书。

(二)在听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化的材料

上一篇: 高校论文 下一篇: 楞次定律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