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师研修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9 16:04:08

信息化教师研修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1)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2)

一、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尤其在现代校本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研究,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比如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校本研究”。主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核心内容。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继研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此三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但是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小学教师真正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校(小学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素质提升活动,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也在此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研训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目前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步骤,更是有效发挥教师专业职能的研究智慧。同时,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强劲拉动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工程建设,在专业引领之下,教师自主发展跟进,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的步伐,也使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主张探究的具体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义务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结构、基本内容、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研训行为和教师培训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教学实施建议,改革的突破点,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研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理念,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二、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内涵

针对我校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现状,按照目前课改的教育资质要求,遵循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思路,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学习、研训、反思、互动活动。通过培训报告会、专题研讨、读书沙龙、经验互动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学习生活,推动教师逐步提升义务教育专业素养;搭建教师网络互助平台,创造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特色。拉近各学科间的素质能力差异,形成能力提升同伴研讨氛围,落实校本科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工作方略;营造小学教师专业引领机制,提高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利用我校的名师工作室,搭建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的互动合作平台,构建名教师示范、灵活、开放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模式。一是聘请区域知名教育家、名流教师、学科特级教师等为工作室顾问,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为导师,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学科专业到教育专业,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典型引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博客网站,领衔人通过教育博客推介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在网站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纾解小学老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与反思的交流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智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交流,自主校本研修,形成一种灵活、开放多元的新型协作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文化;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自信心。要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学校的研修舞台,学校帮助和鼓励进步较快的教师登台亮相,定期汇总经验,形成教学反思;另一个是全体骨干教师参与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信息化教学“导学案”的研发平台,集中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学习,适时补充修正“导学案”的不适应性实践因素。通过这两个舞台,让教师充分展示高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制订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计划,造就信息化素养提升校本研究学习型与研究型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在学校整体的大环境下形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教师的个人信息化专业素养提升校本研修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校本制度建设的发展性举措。通过目标指引,让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校本培训为龙头,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各科教研为两翼,打造综合性教师研训特色。通过校本研究实践,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培养一批信息化素养提升教研型骨干教师,促进自己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3)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要切实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加以变革,更要转变教师——教学活动的执行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研修平台在这两大洪流的交汇之下应运而生,弥补了原有教师培训方式的不足,发挥着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领域的优势作用,既提供了教师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新途径,也促进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教师研修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状况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对教育领域的席卷渗透以及我国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步转变,在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教育部“国培计划”等大型教师培养计划的推进下,教师研修平台在我国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稳步发展。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规划和构建,不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也以现代教育学、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一系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科等领域的理论成果为支撑;顺应国际教育领域渐趋成为主流的“反思式”教师培养方式,通过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与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师研修提高整体教师素质。笔者在此仅着重介绍其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下,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不同情境中,知识都需要被重新构建,在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加工和构建中解决具体的问题。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发展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教师研修不仅是教师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教师履行自身职责的必经之路。

目前,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逐步推进以及教育部“国培计划”等一系列实际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教师研修平台几乎覆盖了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面稳步扩大,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二、教师研修平台的特点及构建意义

教师研修平台与传统技术下教师培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因而也具有鲜明的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性等特征。

现有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下,参与研修的教师在独立与合作中完成整个培训,其自身培训任务本身的完成就或需要通过小组间的协作进行,同时任务成果也可在研修平台上展示共享,这种完成过程与结果展示的双重开放性又转而激励着参与者的主动性。网络平台原有的交互性特点也在教师研修平台中得以显示,教师研修平台中参与者的相互合作、互动评价等也是这种交互性的突出体现。

构建具有此种特点的教师研修平台,对于教师队伍自身和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效激励。

通过教师研修平台的研修,可以形成对教师发展的有效激励,与教师终身学习的应然之义相吻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与我国现行的教师管理和教育体制不同,美国教师研修的情况不但与教师的工资等职业待遇挂钩,更与教师资格的认定和审核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对在职教师的培养缺乏相对于美国如此硬性的规定和与利益直接挂钩的激励,但教师研修平台的建立通过广范围的覆盖和开放式的培训与成果比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激励不足的缺陷。

(二)专业发展。

有效运行的教师研修平台可以促进在职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职业由随意化、经验化向专业化的转变。

(三)紧跟形势。

教师研修平台的运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信息的快速传递确保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传播,同时确保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与教育政策相符合,保证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教育政策的切实实行。如教育部“国培计划”部分通过教师研修平台进行,就能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推进这一计划的扎实进行。

三、教师研修平台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师研修平台的融合和平台自身运行发展的成熟,教师研修平台也将向着多样化、多层次化、高质量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一)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教师研修平台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既包括参与主体的多样与层次化,也包括研修课程与运用工具的多样化。

参与主体上,做到全方位覆盖与有针对重点培训相结合。既要确保宽口径全覆盖的培训参与面,也要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教师结构的良性发展。如日本的教师培训就很好地实现了分层次和多样化,按照任教年限、培训内容、培训具体形式、培训组织层次等不同标准对参与培训的主体进行细化和归类。

(二)特色化

教师研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要注意优秀经验与本地实际的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本地特色。教师研修平台的建设可与校本工程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和潜力,实现研修平台的特色化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4)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管理主要包括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项目(包括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获奖、学术报告、专利和软件著作等方面。每种科研成果依据科研成果的不同级别、个人排名等情况有不同的科研分值。例如学术论文根据发表的期刊分为特种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纵向项目按照级别可以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和校级[1]。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管理及考核统计,还主要使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人工操作就必然有它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纰漏,而且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也经常会出现统计错误,统计遗漏的情况。显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由手工统计转为计算机统计,提高统计的精确性与透明性,使高校教师科研信息管理向着规范化、简单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正是本系统设计的目的所在。

西安石油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每年都会承担国家许多的科研项目,尤其是石油类的项目,因此每年也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对这些项目进行统计所得到的信息在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反映了学校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成就,是对该科研工作情况进行各种评估的主要参考依据;第二,通过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学校对于该领域课题的发展 决策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第三,它是考察教师科研工作成就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后,这些信息也是上级主管部门经常要求上报的信息。

因此,本设计根据“西安石油大学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设计并开发了教师科研管理系统,能够方便教师进行科研成果的查询和统计,以及科研分的自动计算,也方便了管理员对教师进行科研管理。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以管理问题为主要应用对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和关键阶段,,完成这个阶段任务的关键问题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2]。

教师需求分析。需要完成教师科研论文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论文题目,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名称,刊物等级,经费等,还需要完成论文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科研项目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项目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完成时间,项目等级,经费等,还需要完成项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专利与软件著作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专利与软件著作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完成时间,等级等,还需要完成专利与软件著作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学术著作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学术著作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学术著作出版时间,出版社等级,出版社名称,字数,经费等,还需要完成学术著作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个人获奖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奖励名称,简介,奖励时间,奖励等级等,还需要完成奖励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

需要完成教师报告讲座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报告讲座名称,简介,报告讲座时间,次数等,还需要完成报告讲座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添加,修改,密码修改等功能

2.2 管理员需求分析

需要完成教师科研论文、科研项目、专利和软件著作、学术著作、个人奖励、学术报告、讲座信息的审核,查询,统计等功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需要完成教师总信息的按时间段,审核状态得分统计排名的功能; 需要完成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需要完成自身信息的录入修改等。

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系统的逻辑模型、功能要求、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上实施的方案。任务是设计软件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以及设计模块的控制流程,其目的是明确软件系统“如何做”。

教师功能设计。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部分,这部分包括教师基本资料的填写,登录密码的修改,科研信息资料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本系统是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因此重点在科研信息这块,其具体功能如下:

教师科研信息填写包括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讲座报告、个人奖励等六大基本信息的填写,每一个基本信息下都有自己独有的属性填写,填写完后提交,进入待审核状态,此时教师用户是可以在相关科研信息浏览页面对待审核的科研信息进行修改的。

教师信息浏览,这部分包括对教师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讲座报告、个人奖励等六大基本科研信息的修改,删除,查询,总分分类计算等功能,查询功能是按时间段进行查询,而后面的得分统计也按照相应的查询条件进行统计。

查看总的统计得分,系统根据教师的科研信息,根据科研分值计算方法自动计算教师的科研得分,按照时间段把得分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一些辅助的功能,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填写,修改,密码修改等。

管理员功能设计。另外一个是管理员部分,这部分包括对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审核,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查询。具体功能如下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5)

1. 建设浦东万兆教育网络,优化区域宽带网络环境

建设大浦东万兆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所有幼儿园、各街道社区学校和镇成人学校的“千兆”接入教育信息网,其他类型学校“万兆”接入教育信息网,平均桌面接入带宽达到百兆及以上。

浦东教育信息网的建设采用光纤直驱方式,针对现有应用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划分,在单个物理网络上划分出多个业务逻辑网来承载并运行业务;以二万兆带宽采用网状结构连接四个核心节点,万兆汇聚双上联,并实现区内近700所中小学接入节点千兆或万兆接入;支持IPv4/IPv6双栈,使得教育信息网成为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教育专用网络。

万兆教育网络建设完成后,浦东教育信息网具有高速的学校接入服务、通畅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高性能组播技术支持和应用、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监控等功能;承载常规应用(如互联网访问、邮件、FTP等)、校园安全和考试巡查网、教师研修公共服务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网、学生学习互动网、行政管理网等应用。

2. 建设基于区域云的统一沟通工具,实现区域教师间无缝沟通

浦东新区基于Microsoft 技术为全区教师构建了统一的“沟通云”服务,实现了全区邮件、短信、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等多种沟通工具的统一,实现了远程工作会议、在线培训与学术交流、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沟通应用的统一,成为未来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持手段之一,开辟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方式。

图1 基于区域云的教师统一沟通工具

建设“数字化教师工作坊”,构建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区域“数字化教师工作坊”,形成集教学诊断与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与教学资源管理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个系统间教学资源与数据的互通,构建区域学科教师教学与研修的实践共同体;形成每位教师全面的专业成长档案,形成区域各类教学资源库,实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

1. 依托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创新教师听评课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改善传统区域教研活动尤其是听课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浦东新区开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基于移动终端的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构建了一种由“教师课例”、“移动终端”和“评课平台”三部分构成的数字化听课评课环境,改变了传统区域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方式。在形式上,听课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开展课堂观察与评价,可以更便捷、更客观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记录与评价。在内容上,对于课堂的评价是基于教师搜集到的各类“证据”的价值判断,而不仅是基于听课教师个人经验的价值判断,这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突破性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全过程的,包括课前上传教学设计至平台、课中不同人员(专家和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课堂观察记录、课后依据评课平台实时汇总的评价结果开展研讨活动。

图2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

2. 依托浦东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浦东地域广、学校分布广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拓展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截至2013年1月1日,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已有用户30378名,覆盖了浦东基础教育全体教师,各类学科研修团队共488个,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共1675次,参与人数达270124人,共积累研修资源达26184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

(1)网络研修与组织实体对应。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系统架构分为社区、业务、协作组、个人四级,依托现有的区域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将研修社区的维护管理工作分属到各责任主体,确保研修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2) 网络研修融合实际研修场景。网上研修功能要融合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场景,如备课研讨、观课议课、课题研究、课题管理、课程培训等,易于使用和推广。

(3)网络研修机制要不断完善。浦东新区制定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章程》、《浦东新区教师“十二五”网络研修积分认定规则》等制度,促进教师“十二五”研修学分转化,以规范教师的网络研修行为,激发教师网络研修积极性。

3. 依托“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建立教师网上工作室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例研究、校本教研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整合起来,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新区已完成了40余所学校的应用推广工作。

图3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具有以下功能。

(1)变革教师的工作方式。学校教师日常基于平台开展数字化教研、课例研究,包括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思等。

(2)实现资源的汇聚与推送。平台自动汇聚形成学校校本资源库,同时会根据教师选择的工作内容,智能化地从资源库中推送出符合教师需要的优秀资源,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3)形成教师的工作档案。全面真实地记录教师工作中有关教育教学的动态信息,具体包含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形成教师个人Blog形式的电子档案。

(4)把脉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积累的大量真实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师成长轨迹,诊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管理服务站”,构建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

浦东新区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各学校网站为依托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建设区域的“数字化管理服务站”,实现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

1. 基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提升区域教育管理和服务效能

浦东教育门户网站是浦东新区教育教学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公开、为基层学校提供宣传展示、为在校师生提供资源和信息获取、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和互动等综合信息服务。浦东教育门户网站还不断分析公众的需求,开发了“浦东学校电子地图查询”、“浦东学校风采展示”、“浦东新区公办学校招聘”、“教师频道”等具有浦东特色的栏目。2012年,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访问量达466.3万次,日均浏览量达1.3万次。

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基础整合其他各类区域教育网站,实现区层面教育网站的数据互通和信息整合,实现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和主动推送。浦东新区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开发了多个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浦东教发院网、教育督导网以及教育局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以提高浦东教育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度。但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应用,区域各类教育网站的信息整合需求逐步凸显,2010年起,通过提供数据接口,制定数据规范等措施,这些网站和系统正逐步实现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信息整合。

2. 基于中小幼学校门户网站,加强校务公开和家校互动建设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6)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除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途径和环境。近年来,浦东新区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应用多种技术,采用多维手段与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的多元发展。其中,通过网络研修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浦东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浦东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构建了区域、校际以及校本三级体系(三种不同层次)的网络研修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网络研修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浦东教师研修网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通。该研修网整合浦东新区已经开发的各种教育信息化软件,提供具体的网上研修功能和场景,为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教育门户系统,建立了面向浦东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大型教育服务社区。研修网以研修应用为中心和主线,融合浦东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应用场景,采用四种最基本的网上教师研修形式(备课研讨、观课议课、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依托浦东现有的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搭建了多个业务组织的工作平台、展现平台和管理平台。

浦东教师研修网的应用是常规研修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它与常规教研相互整合,正在成为符合浦东区域特点的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重要研修形式,共同促进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具体学科教学实践的校际网络研修

借助校间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在面对面的联合教研活动之外,学校之间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开展深度的网络教研,共享资源。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大大拓展了传统教研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校间学科教研的效率和效益。

促进学校教师快速成长的校本网络研修

目前,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浦东新区统一开发的适合学校层面应用的校本研修平台,从建设浦东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出发,融合了视频切片分析、资源库、教师博客、电子档案袋等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以备课、观课、磨课、评课为主线的校本研修平台已成为浦东各学校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模式。

基于学习质量监测、课堂教学指导与评价系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质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浦东新区建设了“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发了与区域“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相匹配的校级“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对全区及各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精确化分析,对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跟踪比较和分析,对各班级教师、学生个人的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对试卷知识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达成度分析,帮助学校有效诊断各学科教学水平,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帮助学生监测学习,帮助师生找到教与学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重点与方向。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供了理性依据。

目前正在建设区校两级“基于教学目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系统”,建立一套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价的评价分析体系,满足现有课堂教学评价的业务需要,形成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数据库,构建浦东课程评价的分析模型,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诊断和课堂诊疗;为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提供诊断、指导与评价的技术支持,为浦东新区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多元化的手段推进区域信息化深入发展

通过制定学校信息化规范标准和督导评估,规范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为规范学校的相关工作,浦东新区研究制定了《学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与评估标准》、《网管员职责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和技术整合评价标准》等。为加强对农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应用规划的指导,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具体办学目标,开展农村学校信息化规划制定的相关培训,同时邀请专家一起深入探讨学校信息化应用规划。从2006年起,由浦东新区政府督导室组织,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实现以评促用、以评促管、以评促优、以评促建,引领浦东新区所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发展,从而提升浦东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通过信息化展示和论坛,加强学校间交流和经验的辐射推广

从区域推进角度,浦东新区形成了“区-署-校”三级信息化展示机制。每一学期既有区级层面的信息化展示,又有署级和校级层面的展示,分别确定信息化应用主题展示活动,如“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典型课例研究”、“农村校应用推进成果展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不同主题的信息化应用主题活动。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及相关竞赛,提升教师的整合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浦东新区进行了电子交互白板和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首批确定30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每年组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竞赛、教师与学生的优秀多媒体作品评选等竞赛评比活动,促进师生了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以“领衔+参与”模式,促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和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经验辐射作用,加快信息化薄弱学校的发展,浦东新区采用“领衔+参与”的应用推进模式,进行学校间的联动发展。该种模式是通过一所优秀学校带领几所相对薄弱学校组成结对体,在共同主题上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活动,将优秀的经验做法辐射到参与学校,从而促进薄弱学校的快速成长,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

2009年,浦东新区15所领衔学校带领37所参与学校,组成15个由3~5所学校组成的“校际联动发展组”,分别将信息化应用于学校的三个核心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开展具体实践。领衔学校由在某一领域有系列成功经验、做法,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担任。这类学校具有示范引领的优势,在具体主题方面拥有系列资源、成果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一整套经验做法。参与学校在该主题上有强烈的发展意愿,在领衔校的示范带动下,共享其优秀资源,通过共同的活动获得从平台到应用的系列指导,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校相关工作深入推进的管理和促进机制。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各结对组通过定期例会工作制度,建立校际不同层面人员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各学校项目负责人、项目联系人、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直接跨校及时沟,解决问题。结对组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教研共论等方式,采用面对面的培训教研活动和校际信息化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立体互动的联动实践,共同探索联动发展的模式,形成校际间沟通互动的机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培训,促进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7)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正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在教师工作中已经成为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笔者就以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缩影,从管理和辅导的角色出发,探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的创新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导师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提升

研修教师先后聆听了专家们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课程等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研修者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 “翻转课堂”“微视频”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二、同伴交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结构更新和优化

(一)互动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准

首先,个人工作室是实现教师自我反思和个人知识管理的空间,每个教师都可以撰写日志,规范管理自己的资源。将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教育理论,班主任工作经验,教学反思,学生作品及心情故事等等方面的内容编辑在个人日志中,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

其次,学校及时在网络社区组织教育教学主题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微课制作”“授课经验”“听课评价”和“教育教学随想”等,教师通过发帖、转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在互动交流中,教师都获益匪浅,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在参与讨论中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网络社区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研究的真正平台。

(二)反思感悟,夯实教师深度学习。个人日志资源(博客、成长笔记、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评论、心情故事、班主任随笔;录播系统……)以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教育教学叙事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真正将话语权还给教师,推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发展、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

三、线下校本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首先以“赛”为载体的校本实践举措。构建以“竞赛评比”为驱动、以“有目标的学,有成果的用”为核心、将培训目标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及各级、各类赛事整合起来,以“赛”促“培”,有“培”促“研”,以“培”促“赛”,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例如: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国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与交互式电子平板课例大赛、微课(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目的,认真开展线下校本实践的研修,把常规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施校本研修牵动战略,推进校本教研进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课题”为引领的校本实践举措。学校提出了“校本教研科研化,校本科研教研化”的指导方针。所谓“校本教研科研化”,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反思、学习、探究、提炼,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课题,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所谓“校本科研教研化”指学校的一切科研课题都应该以服务“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实践为宗旨,都应该与“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

综上所述,通过“研、训、用”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把国培任务、学校的校本研修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且思且学、且学且行,让课堂充满新气象,体会到“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的内涵与意义,并收获别样的精彩,实现研修常态化、本土化。充分体现网络研修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共同体的同伴互助、获得专业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初见端倪,培养硕果颇丰。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教师们的辛勤劳动,更离不开网络研修平台的帮助。我们会继续探索网络研修的模式,使其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8)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2001年秋季,在镇党委政府和镇教体办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率先启动了“教育网络组建工程”,争取各方面的协助,教师集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多方筹备资金,购置了90余台电脑;实现前勤一线教师人手一机,初步组建起了校内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并且一并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间的网络沟通、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联系。教师积极学习、使用网络技术,结合学科教学,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应用。在学校教务处引导下,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先后建立自己的备课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备课、科内教研等网络教研活动,纷纷建设了网络备课资源库,各科教师及时上传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作业、单元测试、教研信息等教育资源。许多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主题教育网站,与学校教育平台互通有无;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平台,又充实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科教学网络化,实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迅速整合;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网络化发展。2002年春,学校又购置30余台电脑,实现了全年级电脑进教室,组建了“网络教育班班通”,推动学校教学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化,方便了课堂教学,方便了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同科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共享,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共同撑起全县城域教育管理网络。2003年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精明决策,开拓创新,组设了沂源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用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至此,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市的前列,先后创建了县、市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网络研修,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校始终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当作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我们认为实行信息教育选授与选修的意义在于: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选择有关的课程,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可以跨学科、跨班级、跨年级选课,改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推动各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学生可根据自身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对教师不同的情感有目的地选课,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4.选修课的开设,能够调动全体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选修与选授课的开设,使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任务的落实更加复杂化,使学校教学管理更加灵活多样,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再提高。

二、建立网络环境

为了使现代化的教学装备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提高其效益,学校把培养教师的软件开发、资源活化作为开展主题信息教育的关键,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优势,为主题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软件开发:

1.分类:我们把主题信息教育分为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6类,每类设主要负责人,把每类形成系列的素材包,定型配套。

2.分组:将教师分成两个组级:第一组级指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选专业人员安排他们学习、进修;第二组级指校内培训教师,我们特邀国内外信息教育专家对我校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3.分享:我们制作的软件打成素材包,形成资源库,在校园网中共享,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自主的学习,学科教师也可以在运用中再创新。

三、探索与实践

1.课程选定

目前,我校的信息教育不再只是孤立地讲授计算机知识技能,而与语文、英语、数学、艺术、生活、体育等众多学科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信息课。在这样的主题信息教育环境中,生动、实用的主题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学生们积极地运用电脑学习各科知识,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程开发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的不同,我校将主题信息课设置成两类: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这为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主题信息教育的必修课程中,又设置了必授必修、选授必修两种形式;在主题信息课的选修课程中,设置了选授选修和选授特修两种形式。这样,我校在主题信息课中创立了“两类课程四种教学模式”:必授必修课是教师立足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学科教材为载体,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方面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选授必修课是教师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将可以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后进行教学,实行跨班授课;选授选修课是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和对教师不同的情感倾向,跨学科、跨班级、跨年级地选择有关的课程。

3.制度与管理

学校首先制定《信息教育选修与选授的研究执行方案》,召开启动大会,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的《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构建现代教学新模式》等理论书籍和新模式课的特点。通读《小学生主题信息技术课本》,组织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确立选授内容。学校建立相应的《主题信息技术选授与选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奖励机制,从而对主题信息教育实践探索过程加以调控,科学管理主题信息教育的操作行为和过程,使主题信息教育模式平稳运行,高效进展。

四、课程特点

我校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创设的两类四种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新方式,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中得到了逐步的改善,而且使各学科间的内容得以交叉、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开放性

选择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从而使授课内容突破知识本身的限制。

2.体现实践性

选授与选修课的开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积极创设条件,增添有关设备,让学生亲自参与或体验高科技实践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对高科技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

3.体现灵活性

信息教育选修与选授课的课时数、开设时间和先后顺序,可不受教学周期的限制,而要根据课程内容、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灵活安排。

4.体现趣味性

信息教育选修与选授课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筛选,使课程内容更具时代特色,更贴近日常生活实际,从而增强操作性,提高趣味性。

五、成果评价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选授选修课上,学生是按自己的情趣、爱好、特点和能力,选择能提升自己素质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自、需求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不仅端正了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而且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我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

3.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想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作为重点,开展研究和探索。全校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教科研育人观。

以信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推动了学校的全方位发展,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跃而起。

信息化教师研修篇(10)

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动力、导向和保障。因此,学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具有滞后的特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发展。在学校规划、设备添置、课程开设等方面既考虑到现在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考虑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内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要协调发展,在学校外部,学校发展要与其他社会要素、自然要素协调平衡。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各科教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适当调整,有机整合。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学校现状,要立足学校实际,准确合理定位,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律,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思考。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二、校本研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校本研修从学校本身出发,研修的内容来自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或教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进行研修活动,或给出研修方向让教师自我研修。教师是主动发展的研修者,它体现教师研修的主动性,发展的自觉性。校本研修既要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又要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服务,是一种有序的集体或个体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要与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内容设置、方法选择、对象组织、时空安排等都是灵活的。 

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也要走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应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首先应促进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使教师成为主体性的人,保证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资源。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是学校的核心,班子成员要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不断增强行政工作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努力做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优化。 

2.要抓好典型示范。要以身边的人和事树立学习的楷模。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育人不倦的感人事迹和闪亮的师德师风模范。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使之贴近教师、感染教师、激励教师、引导教师,并激发教师向他们学习,以模范教师为标杆,勤奋进取,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共同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从校本培训入手,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培训。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同步进行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件制作培训,并以过关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 

上一篇: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下一篇: 考核工作安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