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4 00:55:43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篇(1)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 那只是完全空想。”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经过两大步骤:首先是搞经济建设, 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条件;然后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大约需要二三十年。可见,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原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达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充分发展了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之上,为了遵循这一条客观规律,必然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大张旗鼓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不适宜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比较落后,无论是工业化程度、国民素质等等,然而作为救国救民的共产党却掌握着世界上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超越了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新民主主义理论起到了一个调和的作用,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工业化、社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 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是, 这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什么?我从几点来进行分析:首先,它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组织形式是以无产阶级为首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这些革命阶级具体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其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价值在于发展生产力和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按照马克思学说,这两个阶级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消灭的东西。这也就预示了在一个成熟的时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将必然会面临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一个矛盾。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要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而新民主主义是允许发展资本主义的,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而稳定的社会阶段,它只能是一个准备和过渡阶段。它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我相信提出这个理论的初衷是客观理性的,也无疑是正确的,是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勇敢尝试。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创造性的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产物。按照的设想,新民主主义社会最少要坚持二三十年。但后来我们并没有赋予新民主主义充分而必要的时期去创造成熟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我们跨越了这一个重要的步骤,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因此,后来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新民主主义篇(2)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本文拟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农民理论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及其农民理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探索、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理所当然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但也没有忽视农民问题。中共“二大”第一次对中国农民作了阶级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P76中共“四大”提出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2]P274即农民同盟军思想。这些闪光的思想是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尤其是中共“四大”前后,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撰写了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上述思想。

北伐开始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右转。他虽然承认农民“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却更强调农民落后性的一面,认为“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3]P159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导致他忽视农民作用,乃至最终放弃对农民的领导。这不能不说是大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同一时期,却独具慧眼,对农民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论著,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及其革命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认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他还阐明了中国农民斗争的特点,强调农民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些分析与论断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农民理论,并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斗争紧密结合。秋收起义后,率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斗争中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从而为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在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大体上说,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合乎实际的科学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未被重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个探索阶段是必要的,它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形成的起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遵义会议到40年代初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不但充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完整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他还提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的理论。

从1941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撰写了《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中人民民主的政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并提出通过合作社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体系建构。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在对农村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得出“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忠实和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一大胆而科学的论断。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是这一论断的基础。共产党人根据经济地位尤其是生活状况,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又可进一步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包括雇农)三个阶层。不同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性便不同,因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地主是“反革命”的,“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游移”但应“争取”,“多做解释工作”,贫农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4]P20-21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共产党人认定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5]P644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若不把农民动员起来,“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国民革命便不会成功,因此,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P39,37从而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农民同盟军、主力军思想是这一论断的核心内容。共产党人认为:由于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苦,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所以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7]P692特别是“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70%,”他们“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8]P643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里,“人民民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9]P1478-1479

(二)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道路的关键。其基本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或红色政权建设,并以之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原因在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不断壮大的红军力量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在于它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10]P98-99这样,才能“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1]P635井冈山道路的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而这一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之上的: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然也必须依靠农民这一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所以,井冈山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将工农联盟和农民主力军思想付诸实践的道路。

(三)把武装农民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相结合,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乃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12]P487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要发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的作用就必须武装农民。人民军队也正是依靠农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然而,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才能真正自愿地武装起来。因为地主阶级是通过占有土地而剥削农民的,农民要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取得土地。拥有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最大的愿望。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就不会拥护革命至最后的成功。所以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环节,把土地革命、作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革命使亿万农民真心拥护、支援和参加民主革命,成为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是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中国革命军队以农民为主体,共产党员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必然带有小农的固有缺陷。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把军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团体,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方式,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战士问题,创造了教育农民的奇迹。

共产党人还进一步地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小农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农民的个体经济几千来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13]P931合作化要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民主革命胜利后不久,党就在农村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应该说,这场运动的前半段是成功的,只是后来急于过渡到0“一大二公”的,最终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三、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括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建立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为精髓和灵魂,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付诸于实践,而以教育农民和改造农民作为实现这一切的保障,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科学的农民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农民同盟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总结19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战略思想,后来又把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看成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同时又大胆创新,提出“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最重大发展,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关键和灵魂。因为,农民主力军理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及由此得出的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心问题这一结论,而要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就必须依靠农民主力军作用的最大发挥,土地革命和教育农民便是确保这一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教育农民的思想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一个创新。基于农民的阶级二重性和固有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倡导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教育农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从而把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党和军队成功地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党和党的军队。这可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和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其农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理论几乎无一不是经由创立的,也就是说,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与生于农村、熟悉农村、又专职领导农民运动的早年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既能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科学正确的农民理论赢得了农民,便赢得了中国革命。今天,在我们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力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时,回顾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农民观,当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10].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7][8][1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新民主主义篇(3)

作为的思想理论中最杰出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充分掌握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原则并灵活应用,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革命现实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对近代以来我国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建立了一个完整而彻底的思想系统,其根本目的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作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第一次历史性融合中诞生的科学成果具有新颖性。作为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主张,新三民主义理论是孙中山基于共产党人建议,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合作的政治基础。两大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文章将对两个理论做简单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一、的新民主主义理论重要内容概要

(1)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其参与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是革命的目标。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会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比较软弱,具有妥协性,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领导者的历史重任必定只能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纲领: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一定要,务必成立一个完全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应予以没收分给广大农民,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也应予以没收后归属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要保护;文化方面,基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应该得到建立。

(3)近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现状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他们。

(4)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这将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但工人和农民是根本的依靠和动力。

(5)立足农村,走向城市,依托武装取得政权,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革命道路。这条路,是在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效融合开拓出的,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很大差异。

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重要内容概要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的历史说明,同盟会和组织涣散需要重组,其二是必须建立革命联盟。而孙中山先生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通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关注国计民生。这种重新解释,把适应于旧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旧三民主义,改造成为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这个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主张,属于中国。依照孙中山先生的说明,三民主义革命应该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人民大众广泛参与,革命目的应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新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革命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些基本原则上肯定会存在相似性。这些,都主要体现为:

(1)关于民族问题,对外消灭外国对我国的侵略,让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成为两者的共同主张;对内追求所有中国国内民族相处平等;和苏俄联合、以苏俄为师,成为两者共同的外交政策。

(2)民主意识和政治主张,新民主主义:将中国统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三民:强调国家政权属于广大民众,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两者都主张所有人民都拥有民主自由权利,而非少数人专有,都重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3)经济原则方面,两者都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4)出发点和革命对象方面,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两者都是为了解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解救受双重压迫的劳苦人民,目的是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彻底消灭。

2、区别

尽管两者有着诸多的联系,但其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和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主革命,目标是在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节制私人资本统治的。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最终要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得到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特殊性质的社会,它最终是要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三民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它的前途则只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次,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

孙中山的反对帝国主义思想显示了新民族主义明显比旧民族主义进步: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本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封建军阀成为工具,明确提出了反帝目标;对外政策上,所有不平等条约应予以取缔,在中国的各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特权应予以撤销;在反对帝国主义上,主张联合苏俄和所有受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应该与武装斗争进行有效融合。虽然新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孙中山反帝思想符合时展的新要求,但是其没有科学认识帝国主义本质,反帝纲领和口号不明确,缺乏反帝所依托的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在二大时成为革命纲领和口号,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革命的武装斗争作为帝国主义统治的途径并坚持不懈;同时,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强调发动并依靠人民群众,这也是在反帝思想上与孙中山的显著差异。

第三,对待封建势力的态度不同

两者虽然主张反对封建主义,但是在对待各种封建势力的态度上确截然不同:在斗争中基本是依托一个军阀打击另一个军阀,而共产党主张消除封建军阀;共产党坚持彻底消灭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根本没有做到;共产党发动和依托包含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而在反封建斗争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只进行军事斗争。

第四,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不同

孙中山思想中“耕者有其田”方案,缺陷严重:实施步骤上,采取和平、缓进,而实行不果断;地主土地,不是没收,而是低价买进,实行“耕者有其田”缺乏可行性;耕者有其田,土地国有,耕者使用;耕者有其田,不去教育革命对象,而是教育农民。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就是要革地主的命,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没收其土地归耕者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民主主义篇(4)

在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奔波的生涯中,黄药眠从未停止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思索。开始他是相信进化论和三民主义,后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在苏联的经历见闻使他感到苏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党内斗争残酷激烈,民主失缺,许多当年的老布尔什维克都在内部的斗争中惨遭迫害清洗,人们的精神思想都很受压抑。所以从抗战时起,他就开始思索一条既不同于苏联,又不同于英美的,符合中国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面临破裂前,他信奉的是以三大政策为标志的新三民主义。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构建,他除了赞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主张外,还设计了一套与之配合的,注重民主程序和民主结构的民主制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民主主义观注1。

黄药眠的新民主主义框架

黄药眠的新民主主义的整个框架有什么独特之处,与的新民主主义有什么明显不同?应该说在对新民主主义这一政治概念的理解上,他们之间是基本相同的,即对新民主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的认识理解上,他们之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但是对于它构成的形态,运作的方式,发展的路径,甚至产生的时间,黄药眠都与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概括地说,他们的新民主主义观在经济层面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政治层面上则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如黄药眠也认为中国的民主运动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特征的,这个民主运动是资产阶级性的,但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异常软弱,所以这个革命运动是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动力的,而且是以工农大众为主导的。

此外黄药眠还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提出还在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走到没落和反动的时期。垄断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或者是采取公开的法西斯的独裁,或者是表面上维持着民主制度的形式,而事实上,则通过他们的人影响议会控制政府,甚至和封建的落后势力勾结在一起。财富的集中造成了广泛的贫穷,只有政治的民主而无经济的民主,政治的民主变成为一个空壳。所以在这个时期,民主主义的内容和性质是和以前不同了。革命的对象再也不是封建王朝,而是金融寡头,帝国主义和封建的残余势力,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肃清封建势力,废除或修正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制度……所以他强调:今天的民主主义,和18、19世纪的旧民主主义在内容上和性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今天的民主运动所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实际和深入,这不仅是政治的改革,而且也是社会的、经济的改革,为了有别于旧的民主主义,所以就把它叫做新民主主义。注2

尽管黄药眠为其新民主主义增添了许多社会经济改革的内容,注3但他并没有因此在政治上放弃“旧民主主义”的基本观念,民主主义的原则仍然是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所以他强调民主的观念,强调人与人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强调的人民和政府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关系。所以他在《民主运动讲话》一书中开宗明义地称:“民主就是在民的意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意思”,但他认为“民主并不是一个名词……以为只要口头承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算是实行了民主,这是错的”。认为“我们今天提倡的民主,并不只是在原则上承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且还要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变成为实际的政治制度”。他还批评了那种认为“人民是有政权,政府是有治权”的说法,认为“独裁派正是利用这个理论来掩饰他们独裁的行动”。所以他强调“事实上政权与治权是不可分的,人民如果真的有政权,那么这个政权就必须贯彻到政府机关里去,人民要真正能够控制着政府”。注4

黄药眠列举的民主要素有这样几点:第一,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都必须有着明确的规定。第二,国家的行政首长要向人民所选出来的代表负政治责任。第三,政府的主要施政方针和政策,要受人民所选出来的人民代表批准和审查。这即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公民的权利没有基本的保障,没有政府和人民间共同遵守的宪法,没有向人民负政治责任的行政机构,没有真正代表人民的议会,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算是民主国家。”注5

他认为制定一部民主的宪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规定着国家的体制,政权组织的形式,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他同时也强调,“宪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民如果想要享受基本的民利,那么他们就必须用斗争的方法去争取”。称:“……宪法乃是人民斗争的结果……而争取民主的斗争也就叫做运动。”注6

而且他还认为,光有一部宪法还不能认为民主运动已经取得成功,“当专制的独裁者看到民主的力量不足以拥护这个宪法时,他就会一脚将它踢开,所以有了一部宪法,并不能说民主制度已经实现。必须在宪法的后面,有着人民的力量做后盾。在专制制度推倒前,我们要有力量去推倒它,或者限制它,即使是在专制制度推倒后,我们还是要有力量去压制它,肃清那些潜伏的残余势力,以此来监督和保证宪法之真正的实施”。强调:“宪法的制定是一个斗争,而保证宪法底实施,和促使民主运动更向前发展,也还是一种斗争。……所谓民主制度,必须以人民是否能实际控制国家政权,和人民是否能实际享受一般的民主自由与权利为断。”注7

黄药眠的新民主主义不仅承认民主主义的一些基本的观念,而且它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国体与政体也有其自己的看法。它一方面认为新民主主义的国体不同于英美的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也不同于苏联那种工农联合执政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它也不同意所说的,“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国体”,而是认为,“中国的民主是各阶级共有政权的民主”,是“三民主义共和国的民主”。至于政体,也即政权采取的形式,黄药眠认为:它“是基本上根据于三民主义,人民享有创制、复决、罢免、选举、直接民权的民主”,其特点是,“首先联合各阶级的力量,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获得民族自由和独立,然后逐步淘汰那些妨碍广大人民生活和自由的腐败分子。”注8而不赞成所说的,新民主主义的政体即是“民主集中制”。

两种不同思路

黄的这种论述,与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差异。因为按照黄的说法,对敌对友两种矛盾处理的方式是泾渭分明的,对帝国主义和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是采取坚决斗争的方式,没收其利用职权非法获取的巨额财产,但在人民内部及其各党派之间,他则主张采取民主协商和比较规范的民主程序来解决相互间的矛盾问题。广大工农在这个联合政权中尽管有较大的发言权,尽管他们可以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但是许多事情还是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还要进行必要的民主协商,还要按照民主的原则和程序来办事的。如改善工农的生存条件当然必要,但是也要适度,即在保证工商业家一定的合理的利润的条件下,来提高工人的工资;在农业方面,则是减租减息,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不是一味地没收土地,当然对那些利用非正常手段获取大片土地的大地主阶级除外。表现在政治上,则是反对,主张各党派和平竞争,他强调:“我们今天要求所有各政党应该有合法平等的地位,在政治纲领相同时,各政党可以共同参加政府,和平友好地竞争,执行这民主的政纲,每个政党都是独立的,彼此都是平等的,谁也可以批评谁,谁也不必打倒谁。谁要在人民中间获得了信仰,谁就可以一天天壮大,谁要不能为人民服务,谁就要一天天落后。总之,每个政党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自由竞争,让人民裁判它们政纲的优劣,服务精神的好坏。大家互相保持政治家的态度,一点也不用仇视”。注9

相比之下,如按照毛的说法,情况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这种集权的思路十分鲜明地体现在了毛所说的政体(即政权采取的形式)是“民主集中制”之上了,所谓民主集中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国家的民主制度,而只能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后无限扩展到了军队、政府、人大、机关、学校等所有领域,但在当时强调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就是作为政党的组织原则,也是非常蹊跷,难以界定的,因为它既可以偏重民主的方面,又可以偏重集中的方面,既可以先民主后集中,又可以先集中后民主,任何人的任何做法都可以从这种制度中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而功效如何,则完全要看当时权力斗争的形势而定,而并非通过制度的科学稳定性来决定。如斯大林每次采取措施加强他的独裁权力,都必定援引“民主集中制”;而赫鲁晓夫取消斯大林的集中制时,引用的也是这条原则;那些取消赫鲁晓夫分权制的人,引用的还是这条原则。因而从党的组织原则来讲,它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类似权谋之类的制度,而不是什么正经科学规范的政治制度。

而如果把这样的制度掺和到国家的行政机构和人大会议中去,则将更是贻害无穷,由于得不到监督,由于党、政、人一体化,这种民主集中制,势必会将国家的民主结构和民主程序搞乱,不仅会干扰破坏民主监督的职能(所谓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就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民主的进程和职能,压制民意),而且还会使行政立法两条线的民主制约机制变成为由一党主导的不受监督制约的党化政治,使得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沾染上一个党化的身影在里面搅和。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这种“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制度,无疑是导致官僚阶层集体腐败的元凶,所以如把它当作为民主的制度用到国家事务中来,必将不仅使它原来所具有的便宜机动的优势丧失殆尽,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成为弊端对国家的事务造成破坏。

就是左派学者李文采也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缺陷,注10认为:……没有意识到未来新民主主义经济之中的属于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的代表权的归属问题。这个权利必须归享有国家及地方最高权力的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系统,这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的命根子,是共和国的命根子。一旦没有了这一条,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让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全民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权,从而使他领导的社会滑进了官僚社会主义的泥坑。

相比之下,在黄药眠这里,他虽然不主张西方那种三权分立,但他至少要求两权分立。所以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人民代表及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控制监督作用,强调多党平等竞争,由人民投票来决定各党在人民代表会议中的份额和组阁的权利,以便使人民代表会议摆脱某一党派的控制,并以此来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两权分立。民选立法监督的人民代表会议是一条线,组阁的行政是另一条线。政府(无论由一党还是多党组成)并不是向某党派的领袖负责,而是要向不受任何党派控制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这就是两权分立的政体格局。而且他在文中有意淡化党派领导的色彩,而是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独立立法创制、复决及对政府的监督控制职能,强调无论由哪一党派组成的政府,都只是人民的奴仆,它唯一的使命就是,忠实地执行人民的意志和意愿。政府除了要对民选的人代会负责,人民还要有实际控制监督政府的权力,如果它不能执行人民的意志,人民就有权改造这个政府。而且民选代表和其代表会议对政府的监督是独立的,不接受某一党派的控制,更不会接受什么民主集中制的指导的。注11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他主张采取均权制。认为,我们反对中央集权,而主张地方均权,我们反对现在这样的情况,把主要的税收通通归到中央去,而地方毫无支配之权。我们反对各地方的行政长官都只向中央政府负责,而不向当地的人民负责。我们主张地方政府民选,各省应有省宪,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应划分清楚。

而对于民族问题,他主张少数民族对大汉族的民主,主张破除大汉族与他们之间的界限,奖励通婚和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事业,提高生活和文化的水准。而在边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根据他们的全民的意志,实行分立,或成立自治单位。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民族间的仇恨,谋共同的发展。注12

此外,就是在对“五四”运动的看法上,黄药眠也不同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那种认为在“五四”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但在“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黄药眠认为:“……到了‘五四’,文艺运动不仅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是作为整个意识形态的革命的一翼而出现着。就当时的情形说,西洋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占着优势的,至于马克思的学说,只占有一部分的势力,而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只有在少数青年群中起着启发作用”。相比之下,他认为共产党的及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只是在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才逐渐突显出来,并以此赢得了与合作的资格。而且他认为这种平衡一直维持到了抗战爆发,他还客观地认为,至少到抗战爆发之前,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仍还保存着很强的势力,而左翼的新兴文艺,因路线不对头,又不能很好地深入民众,因而只能在城市的文化人中间打转,无法打开局面。注13

这种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客观地承认资产阶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对于正确看待中国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实事求是地吸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精华以构建和发展中国的新民主主义。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的主导作用,否认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重大的启蒙作用,武断地将无产阶级标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事实根据。

对于新民主主义发展的方式,黄药眠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在抗战初期,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对外的背景下,他主张,抗战文艺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在“五四”民主主义基础上的扩展,他把文艺运动向着广大蒙昧地区的拓展,看作是一场新的长征,看作是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不仅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从文学运动本身看,他认为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开始。注14从而暗示出,他对新民主主义的产生发展,并不只是单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并不单是从群众运动的角度入手,而是还能从民主主义扩展的角度,通过启蒙和扩大民主范围,使广大的工农民众获得民主的武器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在文中,他表现出了对旧民主主义的尊重,和对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启蒙作用的高度肯定,而且也显示出,其新民主主义发展的思路,是在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民主的范围,以渐进的量变到质变的方式来完成的。

总之在他看来,采用新三民主义,放弃旧三民主义的初衷只是因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旧三民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但采用新民主主义并不应放弃旧民主主义中进步合理的部分,反倒是应加强发展这种民主的制度,这样才能使新民主主义获得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取得真正的胜利。

总括地说,黄药眠的新民主主义观,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图景:

首先,这是一种多党民主竞争的新民主主义。突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它的着重点是在民主,而不是在党治,所以辨别它的标准,一是看人大是否拥有实际控制监督甚至改造政府权力,另一则是看人民是否真的享有一般民主自由与权利。

其次,人民的主体性是通过和平竞争的民主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来保证的,人代会不受某一党派控制,而是受民意控制,而民选的人大则又有权控制监督甚至改造政府权力。党派的领导权只能通过人大会议的多数来体现,从党派的角度讲,各党派都是平等独立的。因而这是一种两权分立的体制。

第三,在人民内部则是要讲民主协商,并要按一定的民主程序来办事的。并用一套科学的民主制度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四,由于基层民主的建立,各级政府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这就为中央与地方均权的联邦制铺平了道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药眠与的新民主主义论最核心的区别是民主与的民主集中制,并由此展现了不同的前景。参照当时的舆论,不难看出,黄药眠先生的理想在基本方向上体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对未来的憧憬。

注释:

注1新民主主义这一政治概念,起源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于1940年将其发展成了新民主主义,但在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中间却流传着各种内容不尽相同的新民主主义。

注2—注7黄药眠:《民主与民主运动》,原载《民主运动讲话》,群力出版社1947年6月版,第7-8页;第7-8页;第1页;第2页;第2、4页;第5、6页。

注8、注9、注11、注12黄药眠:《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原载《民主运动讲话》,群力出版社1947年6月版,第16页;第18页;第17、18页;第18、19页。

新民主主义篇(5)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西方是注定要失败的,不仅在于他理想社会的空想性,还在于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相悖。因为,在一个社会中把它的社会成员强行划分为专政阶级和被专政阶级,这个社会不会是和谐公正的社会;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阶层、每个政党都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的方案供社会选择,为什么要使用暴力革命呢?因此,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市政性质的巴黎公社失败后,暴力学说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市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了。这就是伯恩思坦和被列宁骂为“叛徒考茨基”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发端。

民主社会主义就其思想起源于拉萨尔、伯恩思坦、考茨基,兴盛于二战以后。二战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许多弊端已逐渐消除,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公正、公平,同时,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社会主义以牺牲人权为代价的计划经济矛盾,以及官僚腐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民主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以已昭然于世,这种现实,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社会主义逐渐失去科学性,在东方,人们试图保持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克服集权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探索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4、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区别于这之前到伯恩思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代表一个阶级,而是代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不仅仅是理论的理想,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集权社会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思想的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这种人口和资源矛盾的、集权社会主义矛盾尖锐后的、但又有浓厚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民主”二字的民主社会主义,它已区别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集权社会主义了。

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既批评资本主义,也攻击共产主义,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民主法制国家、自由国家,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通过争取选举胜利,在议会获得多数,利用议会和“现行国家体制”实行社会和经济的改革计划,就能实现社会主义,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上主张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把政党看作多元化政治竞争中的一支力量,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政,实行代议制;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国营、私人和合作企业同时发展,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目标上实现社会正义,把人作为一切关注的中心,保障劳动者的决策权,收入分配合理化,发展福利事业,最终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新社会。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曾在苏联东欧盛行,随着苏联东欧解体,他们的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而获得新生,从而使“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不再有多大的意义。而中国今天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于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使得在社会和平变革走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福利性质不能全抛下,而不能不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前提下的民主社会主义,因此是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几个不同的地方:(1 )、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不相信人类社会是不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认为社会主义是封建社会解体后的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而不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形态;(2 )、人类社会是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但这个社会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社会;(3 )、既然人类社会是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社会;(4 )、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的思想。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过去的旧“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新民主社会主义新在:1 、与过去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基本点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改造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中国这样的社会谋求社会变革的探索;2 、社会(国家)观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不能没有管理,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而是突出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管理模式;3 、新民主社会主义在总结人类民主政治的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把建立宪政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作为最终目标。4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平变革的新探索。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在于:新民主社会主义突出地强调了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即每个社会成员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是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

三、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1 、集权社会主义已完成了使命

中国的集权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的使命,再使用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已经不能快速地发展中国。要快速地发展中国,使中国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中,中国无论是走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道路,还是私有制道路,民主政治作为选择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人口和资源不存在矛盾,人民“等量”地占有现有财富而民主化完全是可行的。即便如此,由于90年代以来权力市场化,现在再采用全体国民等量地均分国有资产,已不再是等量了。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个人主义思想一样是人类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社会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地表达了全社会成员公正地占有生活资料的愿望。这一特点,如果用均贫富来实施,会造成社会生产停滞而缺少生机,也不符合社会的二重性原则;(社会的二重性原则即社会一方面要保障群体的利益,一方面又要保障个体的利益。)如果用新民主社会主义,避免贫富悬殊过大的方法,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个人主义思想,在民主法治社会,如果不考虑人口和资源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个人主义行为不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缺衣少食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那这个社会会以最大速度发展,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都会被激活。这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道路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运动中被堵绝了。由于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工业化初始积累已经完成,我们能否走上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呢?苏联东欧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是我们不能,至少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和和平变革的条件决定的。当然,放弃社会和平变革,通过社会残忍的整合也可能走上这条路,然后寻求高速发展。问题是哪些人成为这种社会整合的牺牲品呢?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即使我们不是这个社会整合的牺牲品,我们能忍心以“君子之仁”看到同类白白牺牲吗?

为了和平变革中国,我们必无选择:走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自从满清灭亡,任何一部宪法都写上了“主权在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要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国家,没有政府,“天下为公”。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浩渺和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我们的人民在感到国家主人的喜悦的同时,他们把一切包括自身都交给了领导安排,领导行使国家(社会)意志。群众是被领导和安排的群众。

由于人是二重性的人,当领导作为人在缺少监督的条件下支配群众时,他的权力部分地会异化,使国体上主权在民难以完全实现,领导在作为管理者的同时会成为统治者,一定条件下群众只是为他创造财富的劳动者。

社会需要管理,社会管理有两种方式,集权的方式和民主的方式。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及其皇族的国家,由于国体上主权在君,当然政体上是主权在“父母官”。封建社会解体后,共和国已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进行集权管理呢?

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冲突中毁灭自已,是为了发展物质生产力和人自身,是为了完成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无限追求人(类)自身的幸福。

集权政治只有在以下两个前提下才能等同于民主政治的管理效果:一是最高领导人是完全无私的人,他的存在纯粹是为了人民的存在;二是最高领导人是万能的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受智力和体力的限制。因为,只有他无私,他才会每时每刻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谋划,只有他万能,他才不会决策错误,始终指引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因为全社会成员都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人是二重性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纯粹为他人存在而无视自身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对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限的。由于人的二重性,集权政治的弊端是明显的。集权政治必然将部分权力异化为人民利益的对立物。由于领导能力的有限性,领导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在人民主权的国家,集权政治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能保证完全实现人民主权和人民利益的。

民主政治则相反:一是它能限制领导的自然属性,即使领导想干坏事都不行,因为领导的决策、决策的实施都是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领导想贪都不敢贪,“伸手必被捉”;二是民主政治能集全体社会成员之智慧,它克服了领导个人能力之不足。

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克服中国政治制度之不足的唯一措施,就是实现政体上主权在民。

3 、民主政治是“纲”

新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政治看着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良性发展、解决社会一切矛盾的唯一形式。

中国有许多问题:有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还有诚信沦丧、反腐败等等等等问题,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纲举目张”,那么,民主政治就是“纲”。

民主政治是“纲”,这是中国几千年集权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的管理模式,最终都要走向民主政治管理模式。十五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落后了,根本原因是集权政治阻碍了社会发展,欧洲文明为什么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因为它有民主的思想,民主的制度,在民主制度下创造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奴隶劳动也能创造财富,但是它的发展是缓慢的。

在当今,给人民以民主是最大的“德”,“德在衙门最好修”。不能以人民长期的痛苦换取领导私利的满足。集权社会是少数人的天堂,民主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天堂。社会就象一个家庭,家庭需要温暖;家庭是温暖全家人,而不是温暖部分人。

四、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观

1 、人的解放是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

就人的解放来说,人的解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解放,一是社会解放。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并非自然界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人都可以不通过劳动而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人要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和其它物质资料,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人要同自然作斗争,解放生产力,获得自然解放。自然解放就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使自然环境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却是社会的奴隶。人要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却被种种伦理道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枷锁束缚。而且,人在它特定的阶段被异化为非人,不被同类当作人。人要探寻社会组合关系,构建最佳社会组织结构,探索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理,获得社会解放。社会解放是构建、调整、完善各种社会关系,追求没有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的社会,追求公证、和谐的社会,使个体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在、发展。

因此,人要获得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自然解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解放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新民主社会主义并不认为它的目的仅仅是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然解放,而且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尽管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互为统一的关系,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仍然要高举着社会解放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是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一道为发展社会和发展自身管理社会。这个实现形式就是民主政治,它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宪政民主。

2 、国不同于政府

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国不同于政府。国是区别于其它人类团体的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国的基本内容是居民和土地;家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等方式存在的共同生活体;政府是凌驾于该社会之上的管理机构——国(家)政权;社会成员只存在阶层,不存在阶级,阶级只存在于集权社会,阶级只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与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使用的“国家”这个词是指国(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只是借用国家这个传统称谓而已。

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对整个国家(社会)进行组织管理的政权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政府制定并直接实施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法律等政策。狭义的政府是指执行人民意志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

①政府的产生

人是社会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但是人也是自然人,人天生地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国(社会)需要管理,对外抵御外侮,对内要调解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来自于公众之中又凌驾于公众之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体现为权力、法律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权力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政府(立法、行政、司法)行使。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他们共同劳动,自然分配,彼此依靠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存在,他们是平等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自然和谐,是无意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随着个体人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同类之间的残杀增多了,自然的平静和和谐被打破,生产力不断遭到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迫切地需要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来管理社会,平息冲突,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来自个体人之间权利的互相转让,这种转让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意识的:既然你要加入到社会中来获取你的需要,你就应该按照社会的要求转让你的部分权利,维护社会的存在。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需要一定的管理机构来实现,这种管理机构就是政府。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内部冲突和抵御外侮就需要军队、警察、法律、监狱。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众权利的转让,政府的本质是代表社会利益管理社会事务,自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政府存在的唯一合理依据。

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94 )如果我们把恩格斯这段话中的国家改为政府来表述政府的起源时还是比较科学的:“政府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政府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政府。”

②政府的职能

新民主主义篇(6)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西方是注定要失败的,不仅在于他理想社会的空想性,还在于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相悖。因为,在一个社会中把它的社会成员强行划分为专政阶级和被专政阶级,这个社会不会是和谐公正的社会;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阶层、每个政党都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的方案供社会选择,为什么要使用暴力革命呢?因此,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市政性质的巴黎公社失败后,暴力学说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市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了。这就是伯恩思坦和被列宁骂为“叛徒考茨基”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发端。

    民主社会主义就其思想起源于拉萨尔、伯恩思坦、考茨基,兴盛于二战以后。二战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许多弊端已逐渐消除,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公正、公平,同时,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社会主义以牺牲人权为代价的计划经济矛盾,以及官僚腐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民主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以已昭然于世,这种现实,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社会主义逐渐失去科学性,在东方,人们试图保持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克服集权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探索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4、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区别于这之前到伯恩思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代表一个阶级,而是代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不仅仅是理论的理想,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集权社会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思想的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这种人口和资源矛盾的、集权社会主义矛盾尖锐后的、但又有浓厚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民主”二字的民主社会主义,它已区别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集权社会主义了。

    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既批评资本主义,也攻击共产主义,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民主法制国家、自由国家,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通过争取选举胜利,在议会获得多数,利用议会和“现行国家体制”实行社会和经济的改革计划,就能实现社会主义,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上主张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把政党看作多元化政治竞争中的一支力量,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政,实行代议制;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国营、私人和合作企业同时发展,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目标上实现社会正义,把人作为一切关注的中心,保障劳动者的决策权,收入分配合理化,发展福利事业,最终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新社会。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曾在苏联东欧盛行,随着苏联东欧解体,他们的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而获得新生,从而使“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不再有多大的意义。而中国今天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于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使得在社会和平变革走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福利性质不能全抛下,而不能不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前提下的民主社会主义,因此是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几个不同的地方:(1 )、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不相信人类社会是不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认为社会主义是封建社会解体后的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而不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形态;(2 )、人类社会是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但这个社会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社会;(3 )、既然人类社会是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社会;(4 )、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的思想。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过去的旧“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新民主社会主义新在:1 、与过去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基本点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改造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中国这样的社会谋求社会变革的探索;2 、社会(国家)观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不能没有管理,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而是突出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管理模式;3 、新民主社会主义在总结人类民主政治的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把建立宪政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作为最终目标。4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平变革的新探索。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在于:新民主社会主义突出地强调了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即每个社会成员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是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

    三、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1 、集权社会主义已完成了使命

    中国的集权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的使命,再使用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已经不能快速地发展中国。要快速地发展中国,使中国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中,中国无论是走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道路,还是私有制道路,民主政治作为选择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人口和资源不存在矛盾,人民“等量”地占有现有财富而民主化完全是可行的。即便如此,由于90年代以来权力市场化,现在再采用全体国民等量地均分国有资产,已不再是等量了。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个人主义思想一样是人类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社会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地表达了全社会成员公正地占有生活资料的愿望。这一特点,如果用均贫富来实施,会造成社会生产停滞而缺少生机,也不符合社会的二重性原则;(社会的二重性原则即社会一方面要保障群体的利益,一方面又要保障个体的利益。)如果用新民主社会主义,避免贫富悬殊过大的方法,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个人主义思想,在民主法治社会,如果不考虑人口和资源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个人主义行为不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缺衣少食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那这个社会会以最大速度发展,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都会被激活。这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道路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运动中被堵绝了。由于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工业化初始积累已经完成,我们能否走上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呢?苏联东欧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是我们不能,至少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和和平变革的条件决定的。当然,放弃社会和平变革,通过社会残忍的整合也可能走上这条路,然后寻求高速发展。问题是哪些人成为这种社会整合的牺牲品呢?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即使我们不是这个社会整合的牺牲品,我们能忍心以“君子之仁”看到同类白白牺牲吗?

    为了和平变革中国,我们必无选择:走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自从满清灭亡,任何一部宪法都写上了“主权在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要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国家,没有政府,“天下为公”。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浩渺和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我们的人民在感到国家主人的喜悦的同时,他们把一切包括自身都交给了领导安排,领导行使国家(社会)意志。群众是被领导和安排的群众。

    由于人是二重性的人,当领导作为人在缺少监督的条件下支配群众时,他的权力部分地会异化,使国体上主权在民难以完全实现,领导在作为管理者的同时会成为统治者,一定条件下群众只是为他创造财富的劳动者。

    社会需要管理,社会管理有两种方式,集权的方式和民主的方式。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及其皇族的国家,由于国体上主权在君,当然政体上是主权在“父母官”。封建社会解体后,共和国已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进行集权管理呢?

    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冲突中毁灭自已,是为了发展物质生产力和人自身,是为了完成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无限追求人(类)自身的幸福。

    集权政治只有在以下两个前提下才能等同于民主政治的管理效果:一是最高领导人是完全无私的人,他的存在纯粹是为了人民的存在;二是最高领导人是万能的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受智力和体力的限制。因为,只有他无私,他才会每时每刻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谋划,只有他万能,他才不会决策错误,始终指引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因为全社会成员都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人是二重性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纯粹为他人存在而无视自身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对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限的。由于人的二重性,集权政治的弊端是明显的。集权政治必然将部分权力异化为人民利益的对立物。由于领导能力的有限性,领导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在人民主权的国家,集权政治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能保证完全实现人民主权和人民利益的。

    民主政治则相反:一是它能限制领导的自然属性,即使领导想干坏事都不行,因为领导的决策、决策的实施都是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领导想贪都不敢贪,“伸手必被捉”;二是民主政治能集全体社会成员之智慧,它克服了领导个人能力之不足。

    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克服中国政治制度之不足的唯一措施,就是实现政体上主权在民。

    3 、民主政治是“纲”

    新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政治看着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良性发展、解决社会一切矛盾的唯一形式。

    中国有许多问题:有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还有诚信沦丧、反腐败等等等等问题,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纲举目张”,那么,民主政治就是“纲”。

    民主政治是“纲”,这是中国几千年集权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的管理模式,最终都要走向民主政治管理模式。十五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落后了,根本原因是集权政治阻碍了社会发展,欧洲文明为什么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因为它有民主的思想,民主的制度,在民主制度下创造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奴隶劳动也能创造财富,但是它的发展是缓慢的。

    在当今,给人民以民主是最大的“德”,“德在衙门最好修”。不能以人民长期的痛苦换取领导私利的满足。集权社会是少数人的天堂,民主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天堂。社会就象一个家庭,家庭需要温暖;家庭是温暖全家人,而不是温暖部分人。

    四、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观

    1 、人的解放是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

    就人的解放来说,人的解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解放,一是社会解放。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并非自然界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人都可以不通过劳动而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人要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和其它物质资料,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人要同自然作斗争,解放生产力,获得自然解放。自然解放就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使自然环境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却是社会的奴隶。人要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却被种种伦理道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枷锁束缚。而且,人在它特定的阶段被异化为非人,不被同类当作人。人要探寻社会组合关系,构建最佳社会组织结构,探索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理,获得社会解放。社会解放是构建、调整、完善各种社会关系,追求没有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的社会,追求公证、和谐的社会,使个体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在、发展。

    因此,人要获得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自然解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解放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新民主社会主义并不认为它的目的仅仅是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然解放,而且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尽管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互为统一的关系,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仍然要高举着社会解放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是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一道为发展社会和发展自身管理社会。这个实现形式就是民主政治,它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宪政民主。

    2 、国不同于政府

    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国不同于政府。国是区别于其它人类团体的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国的基本内容是居民和土地;家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等方式存在的共同生活体;政府是凌驾于该社会之上的管理机构――国(家)政权;社会成员只存在阶层,不存在阶级,阶级只存在于集权社会,阶级只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与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使用的“国家”这个词是指国(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只是借用国家这个传统称谓而已。

    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对整个国家(社会)进行组织管理的政权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政府制定并直接实施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法律等政策。狭义的政府是指执行人民意志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

    ①政府的产生

    人是社会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但是人也是自然人,人天生地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国(社会)需要管理,对外抵御外侮,对内要调解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来自于公众之中又凌驾于公众之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体现为权力、法律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权力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政府(立法、行政、司法)行使。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他们共同劳动,自然分配,彼此依靠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存在,他们是平等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自然和谐,是无意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随着个体人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同类之间的残杀增多了,自然的平静和和谐被打破,生产力不断遭到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迫切地需要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来管理社会,平息冲突,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新民主主义篇(7)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05-04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确定的社会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且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在中国,这两个革命中间,无法走一般社会发展大体要经历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再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之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为目标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标的革命。这个革命成功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文化,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2]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因素。从政治上看,“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称为人民民主专政更为合适、更为合情合理”[3]。从经济上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之下,所以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要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限制与反限制就是这种阶段斗争的主要形式。[4]

 

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这个过渡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大约“还要一二十年时间”[5]。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在《共同纲领》的起草过程中,当有民主党派的人士主张写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时,中国共产党则认为,虽然共同纲领已经保证了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但是共同纲领是属于国家政权在现阶段的施政纲领,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为现阶段需要而制定的,它不应去描述现阶段尚不能实现的理想;如果过早写入,就很容易混淆现阶段的实际步骤和将来的理想。最好经过新民主主义这一过渡阶段的实践,等到大家的思想成熟、认识提高后再提社会主义。[6]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但是,并没有像先前设想的那样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尽管这个“相当长的时期”依然过短——而仅仅三年多就提出并实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发生这样的转变,提前结束过渡,是党在建设新民主主义实践中,对新民主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刚刚获得土地的许多农民,由于缺少其他生产资料,为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农村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资本主义工商业追逐利润的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偷税漏税、劳资矛盾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不断产生和暴露,以至于党和政府不得不一次次地采取措施严厉限制,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不断反复。“三反”、“五反”后,在资本主义企业与国家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在企业和社会及企业和职工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越发明显。这样,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被认为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反映到实践中,就是各地频繁发生消灭资本主义的“左”倾想法和做法。

新民主主义篇(8)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扩展资料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新民主主义篇(9)

相比于革命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有较大的独创性。该书认为,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之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两大理论,新经济政策的提前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过早放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值得惋惜的两件大事。我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述那些本不相容的理论关系问题上,他同国内多数学界同行一样,依然采取了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

其二,该书还提出了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例如,我党的“革命发展不平衡理论”,即来自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据此列宁提出了一国和几国首先胜利论。就中国来说,党的六大对这个特点已有粗浅的认识,并由此得出了革命有可能在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的结论。可以说,这个结论是由“城市中心”论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转变的一个过渡性理论。因而,我们也不可以将这一提法一概斥之为“左”倾理论而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在1929年4月,就是根据六大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争取江西一省首先胜利的战略方针。1930年,他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方针的正确性。与中共中央不同的是,他把实现这一方针放在以农村斗争为主的基点之上。但在农村斗争服务于城市斗争,并由此最终促成全国以中心城市武装暴动为主要标志的革命高潮的认识方面,与中共中央并无不同。这说明,在当时还未能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最后樊篱。这是因为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虽比中共中央大进了一步,但与他后来对这一问题的论述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其三,该书在最后一章中,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说创立的新民主主义学说,仅就这一“两结合”原则的提出来说,就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得以向前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离开了这条原则和道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新民主主义学说,以及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无以立足。因而,这也是统领该著的一个基本原则。今天,我们在坚持这一原则的时候,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理论属于基本原理,哪些理论只属于个别结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篇(10)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

    一、提出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理由

    1、十字路口的选择

    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是先进的,强大的。十五世纪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世纪,西方开始文艺复兴、资本积累、自由贸易。而中国,明朝法律规定:任何人外出必须持有证件,否则关卡查获立即送官。经济、文化、劳动力的交流被窒息了。西方强大了,中国落后了。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人开始了自强自救,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直至共和国。

    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共和国为了中国工业化初始积累建立了集权社会主义制度。集权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工业化初始积累非常有成效,由于它自身的缺陷,当它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再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集权社会主义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完成了它的工业化初始积累使命。从粉碎“四人帮”到现在,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集权社会主义。因为,由于历史的惯性,这一时期是集权政治体制下社会生产方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成就:一是确立了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政治民主化已作为社会管理模式昭然于社会。而问题在于由于政治民主化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善。相应的是社会腐败,财富分配权力化大于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是我们提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呢?

    迄今为止,有两种社会管理模式,一种是集权政治的管理模式,一种是民主政治的管理模式。集权政治是由领导对群众的人身单向支配的管理,民主政治是承认社会中所有成员的政治平等性,由民众公推公选“公务员”,由民众制订法律的透明化管理。迄今为止,民主制度有过两种模式,一是“原始民主制度”,一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承认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权利,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通过领导对民众的单向领导来实现社会管理,它自身缺少民众的参与管理和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我们称之为集权社会主义。

    从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来说,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实行“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作为前苏联和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初始积累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成功的。问题是,当集权社会主义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集权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就此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苏联东欧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中国呢?中国通过后集权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问题重重,中国能否就此也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至少是现在还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现实矛盾决定的。

    既然中国既不能走“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又不能走“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那么,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们认为,这就是新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2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指:在中国现有的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与物质资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财富的“福利性”分配不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和平变革的矛盾。这个矛盾从中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公务员与被公务员领导的普通民众的差异、社会就业困难、自然灾害频繁,甚至还有民族分裂与反分裂等现实是可以看出的。我们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也会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最突出的国情是:人口过多,资源少。现在已是十三亿人口,到2030~2040年间可达16亿左右。而且人口质量并不高:一是文盲太多,二是老龄化程度严重。但是中国人耐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对于中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现有生产力水平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国豪称地大物博,但中国耕地面积少,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22% 的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个水平还在下降;中国的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是美丽的国家,但生态环境脆弱,沙尘暴强度越来越强,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北方干旱,严重缺水,且越来越严重,南方雨季的洪涝也时有发生。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使中国的多数农村人口必须脱离土地另谋出路,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影响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这些例证只是一部分。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克服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问题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也需要许多代人的社会整合才能克服;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也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至多是缓解。

    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视这些现实是理清中国社会发展思路不能缺少的因素。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城市高失业率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本身就是爆炸性的问题,加上集权政治自身决策的局限性以及集权官僚贪污腐败的必然性,决定了这个社会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化,即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资本主义作为个人主义思想是同等价值的范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人是二重性的人。合理的集体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社会观是两个完全可以重合的“圆”,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作为社会管理思想,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突出了集体的地位,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突出了个人的地位。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人主义更能激活个体人的活力,但是,当生活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集体主义强调生活资料大体平均的社会管理模式更人道化一些,更容易使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异同,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集体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个人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都是作为社会管理的两大模式,而且同处于同一社会之中,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而已。

    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管理思想有三种形态:即空想社会主义形态、集权社会主义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形态。

    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空想到集权到民主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集权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暴力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的新探索和克服集权社会主义制度矛盾的探索。民主社会主义是尚未在西方和东方实践过的社会形态。

    1、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伴随着没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管理思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本位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个人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与极端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极端个人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是伴随人性的复归、个性的解放、商品经济的出现、自然经济的瓦解、小农离开农舍到城里打工的时期,是小农离开温暖、舒适、习惯了的和谐、落后的农村到充满人情淡薄、竞争、拼命劳动、赚钱的先进城市生活的时期,是小农依恋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时期。封建时代之所以要被资本主义时代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必须依靠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充分实现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如皮鞭下的奴隶集体劳动要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劳动一样。封建时代是黑暗的,资本主义初期是野蛮残酷的。资本主义没有温情脉脉,要生存,就得凭个人的才干、个人的天赋、个人的拼搏去竞取。带着封建痕迹脱胎出来的资本家是那样贪婪。工人在城里赚了钱,但付出的劳动和辛酸并不比乡下少。在乡村,不管怎样苦,怎样穷,总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耕牛。而在城市,除了赚几个钱,什么都没有。希望和失落的感情无时不有。刚与土地脱离到城里打工的第一代工人,当他赚了钱回到乡下的家里时,他的幸福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当他厮守在乡下时,贫穷又使他难以忍受。怎能不憧憬呢?如果富有和和谐同时具有,那该是多么美好阿?牧歌式社会主义情调与小农追求富有和和谐又无可奈何的没落情调开始共鸣。以莫尔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憧憬开始了。这就是希望出现一个人人平等,无处不均,无处不饱的和谐、安康、平等的社会。

    社会主义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国早期的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掘地运动和平均派、梅叶、维拉斯、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理想的社会主义同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没落的小农挽歌情调。包括法国的布朗基、勃朗、卡贝、德萨米,德国的魏特林,俄国的赫尔岑、别林斯基等都是如此。中后期的社会主义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时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必然代替农业文明,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小农情调就少一些。早期的社会主义同中后期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一是以农业立国,一是以工业立国。共同点是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在英国,起源于莫尔,结束于17世纪中叶的掘地运动,这一时期正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在法国,当英国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衰落时,18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开始没落,法国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温床。以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为代表。在德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较晚,开始于19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以魏特林为代表。在俄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更晚,开始于19世纪中叶,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早期的社会主义,但却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英法工业革命的曙光所产生的社会文明已为世人公认。工业革命以蓬勃生机变革整个世界,小农对农耕生活的依恋被无情的现实所遗弃,但小农那种和谐一统、平等就是平均的理想仍然生命不息,与工业文明相结合产生了中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为代表。尤其是欧文,因为他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故乡。

    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时,工业文明的曙光已如初升的太阳,马恩看到小农的出路在于当工业文明的工人――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工业化时代。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是欧洲封建社会彻底让位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确立的时期。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逝世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德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上分崩离析的、没落的封建国家。1871年德国统一后,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法资本主义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消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才开始移到处于封建专制主义没落时期的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共产党宣言》P58)从这段话,或从历史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17世纪在英国,18世纪在法国,19世纪在德国。每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地区恰恰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地区。第二,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无产阶级人数没有英法多,因为它“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未来)在整个欧洲……”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同上)第三,(在德国)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直接在一起。当时的马克思才30岁,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已经形成了。同英国和法国相比德国更缺少民主思想和民主传统。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是在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形成,但真正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留学“英国伦敦(1849年8月)以后形成。

    马克思倦念着德国,他德国式的思辩头脑使他放眼于欧洲、世界。他不能不目睹工业文明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不能不目睹资产阶级文明较之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成了他研究的起点。同时,对那些被抛弃出土地的新生无产阶级的怜惜构筑了他的基本感情和基本色彩。德国式的思辩头脑、坚定的集体主义战士,使他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将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相联系,使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灿烂。

    2、集权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洲主要国家封建社会最终瓦解,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末期,资本主义最终确立时代的社会发展思路理论探讨的一种政治思想。但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中产生,不可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上一篇: 公司帮扶工作计划 下一篇: 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