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0 11:30:26

语文备课发言稿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1)

英语“讲学稿”的设计形式因课型(如新授、复习、试卷讲评等)、学习内容(如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Main task等)的变化而决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充分的了解,要突出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一过程。我们设计的新授课型“讲学稿”的基本样式如下。

课题

(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二)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 文化背景(此步骤根据内容而定,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 前期准备(如在文中划出新词,听录音或标出音标试读,晨读。或按要求调查、收集课堂讨论或活动的材料等)

3. 预习导学(如要点设空,引导学生看书思考;难点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等)

4. 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重要句型结构举例、方法归纳等)

5. 预习自测(学生对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6. 心理准备(通过预习,你发现有哪些问题?)

课堂活动

1. 预习情况检查(师生互问探讨,从提问质疑到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2. 学习策略培养(主要是学习方法交流、调整等)

3. 语言知识归纳(观察典型例句,研讨归纳重要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语言交流实践(口语训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5. 学习成果展示(语用迁移、用语言做事等)

6. 情感体验交流(如情境表演和体验,穿插思想教育等,创设和谐的英语语言氛围)

7. 当堂达标检测(分课型:口语交际或巩固训练)

8. 当堂反馈小结(如学习评价、讨论升华等,画龙点睛)

9. 课后延伸(如英文电影和歌曲欣赏、网上英语交流及拓展运用等兴趣延伸)

二、英语“讲学稿”的操作流程

1. 教师先集体讨论备课,资源共享,分层设计,执笔人、审核人署名以增强责任心。

2. 每天放学前将英语“讲学稿”发给学生带回家自学。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比较归纳或提出问题。

3. 教师课前二次备课,调查研究分析学情,根据所教班级实际和学生预习情况对集体设计的英语“讲学稿”方案作适当增删或调整顺序,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因材施教。

4. 师生课堂活动:预习检查,提问质疑,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语言综合运用等。

5. 学生当堂巩固,及时反馈。

6. 师生双方课后反思。

三、英语“讲学稿”的实施效果

使用英语“讲学稿”教学益处是明显的。首先,可长期反复操作。由于提前发给学生,学生知道要预习什么;家长也容易、乐意与学校配合,督促和鼓励孩子每天坚持。长期实践,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问题意识,逐渐学会“怎样预习”,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杜绝了教师不备课进课堂的现象发生。其次,学生在事先有效预习的前提下,课堂上带着问题、信息思考交流,思维活跃,一般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答出来,发言积极自信,会有一种自我成就感,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满意回答而倍感惬意,师生双方都心情愉快。这样的课堂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节奏明显加快,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可用于英语综合语言训练,大大增加课堂容量。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可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大面积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讲学稿”实施英语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教师设计“讲学稿”时,绞尽脑汁,精选题目。控制题量,不再征订和使用各种教辅资料,使学生避免了大量无谓的重复劳动,上课精讲精练,当堂巩固,这样“减负”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使用英语“讲学稿”的注意事项

1. 我们倡导加强学法研究的同时,并不是说不再需要对教法进行研究。事实上,哪些是教法、哪些是学法有时是很难分清的。教法与学法经常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教学相长”。

2. 预习自测题的安排不同于达标检测。难度不能太大,要有一个标准,即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教科书和预习导学中的要点内容,以只要稍加思考即能解决为前提。课堂上的达标练习要精心设计,要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当堂反馈,防止学生将错误的信息带到下一节课。

3. 要有效地利用积极的思维定势。英语“讲学稿”的基本形式每日不宜作较大的变动。要使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逐渐养成自觉有序地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预习导学、自主探究和预习自测中安排的设问类型要灵活多变,要像小说一样留有布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进行思考。

4. 英语“讲学稿”要与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预习自测”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由于不少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参与讨论的兴趣更浓。安排“达标测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已学习的进程,使学生在“自认为掌握”和“实际掌握”之间更轻易地发现自我,完善提高。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相应的需要更多的翻译人员,尤其是同声翻译人才,但是同声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自由翻译员和部分沿海地区的高校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加快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从2016年高校招生简章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来看,有近2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有三十余所大学开设了口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由于对同声传译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师资力量紧缺,国内仅有几家外语院校和培训中心如北京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欧盟口译培训中心、新东方学校等对同传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和培训。

其中多数院校开设翻译专业似乎要同时设置同声传译课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传统英语专业进行区分,体现出翻译专业的独特之处,有院校开设翻译专业首要考虑的是建设同传实验室,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能开展同传人才的培养。对于人的智力机制来讲,同传课程有着强大挑战性,是否适合在本科阶段开设;若开设应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对此本文结合同传专业的开设可行性、学科建设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本科翻译专业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普遍问题

从相关统计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余所大学的本科翻译专业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就北京的高校而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此外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过去这些院校的同传课程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或是面对社会开办的培训班。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更为专业的语言翻译能力。但是如何在本科生有效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开展同传教学,传授同传技能,将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1.硬件配置问题。由于同传课程的特殊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较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和训练,更多的还是在大量的训练中提升同传技能。这就需要借助仿真同传设备建立独特有效的反应机制,并且由于同传的高难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合作完成同传人物,因此学生在训练中除了要对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还要对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功能的切换进行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换和配合等,以上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来完成。

但是,很多院校的同声传译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设备不够完善,有些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同传实验室,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传统的语音室开展相应的课程。由于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究生,只有两个或是四个传箱设备的实验室内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

同传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借助同传实验基地,即以网络为平台,转化和推广人才翻译系统和翻译成果。高校数字同传实践基地要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等特点,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频繁的实战演练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领域和翻译市场,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并提升同传的技能和水平,并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2.师资配备问题。本科同传专业的师资水平不均衡,教材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口译训练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依据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口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量,同传教师更需要具备这一条件。这样不断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同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补充更多更新鲜的咨询和专业知识,保证授课内容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对同传教师的要求中就有,在具有国家相应的同传教育资质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证每年有90天左右的会议口译工作量,来保证教师的同传能力。但实际上,很多院校严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除了同传人才本身的严重匮乏外,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这样违背了具体的授课基本要求,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口译教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质量。

3.课程设置问题。同声传译课程需要大量的模块化阶段练习,该课程开设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准备阶段。但是从目前同传教学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难以应付的情况,听、译难以协调,对双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实际上,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中口译课、双语转换技能课、笔译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阶段性和衔接性,很难为程式化和自动化要求较高的同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同传翻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

二、本科翻译专业同声传译课程的启示

本科翻译专业开设的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应与口译专业及同声传译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课程教学模式应更灵活、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力和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中同传课程的教学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以培养同传思维习惯为先。当前,国内多数学生的外语习得,主要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中实现的,即先学习语言规则,随后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实现孰能生巧,最终变成脱口而出的行为语言。这一习得方式导致学生在理解以及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述时,下意识地遵守语法规则。如只有完全听完整个句子才能实现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只有把整句的语法建构好才能添加词句。但是口译员要一边听一边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并传递出来,需要学生打破原有语言理解习惯,对语言语法结构进行重构,抓住意群的断句和理解,通过语法或非语法手段,获得衔接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同声传译教学的基础阶段,结合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如:断句技巧、精力分配、信息概括等多种技巧。这一阶段的训练不宜选取过难的资料和训练内容,以免制造大量的理解阻碍,影响对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主线清楚、层次分明、逐渐递进。主体训练则是结合同传过程中个人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训练。

3.以有稿同传训练为重。世界级会议的发言人90%以上都会准备发言稿,即便是没有发言稿也会列好发言提纲,因此有稿同传是同声传译中较为重要的方式,更是有效的同传训练方法。有稿同传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锐能力和双语能力。

同传训练都是从有稿同传开始的,有稿同传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之间的重要过渡和连接过程。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译员都实现了从在线性语言中获得信息,前者是视觉文字后者为听觉文字,两种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传技能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通过加入语言听辨干扰,在强化、循序渐进中实现无稿同传。

4.建立有稿同传、影子训练和无稿同传系列教学模块。本科教育阶段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模块建议较高层次同传教学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要更具可操作性。建议选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模块开展实践。

有稿同传主要是针对句子的处理,尤其是顺句驱动翻译原则,此外,还包括对句子成分和句式的习惯性处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口译教材、报纸或杂志中摘选合适的练习段落和篇章,文章长度以及难度程度要适中,内容不能晦涩难懂,且专业程度低,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应用句子处理技能。本阶段同时还要介绍视译相关的准备,如在稿子中的句子上标识出不同的切分标标志,标记文章思路,先翻译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难句,并实行短时间的跳读等。之后将音频加入到训练中。进入有稿同传环节,此后学生就进入了真正的听、观、译、说综合任务处理阶段。实践中要强调学生对以上处理过程的协调性,防止出现一味埋头念稿的情况,培养注意力的定向听辨能力,最终形成听原语言同时自我监听的习惯,充分了解学生对自身声音的管理技巧和相应的设备使用方法。在随后的练习训练中,适当对内容实施增减处理,实现难度合理增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奋性。

影子训练是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基本练习方法,主要用于培养译员一心多用的职业习惯。本科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对原语言的同步复述,熟练后再进行原语言的延迟叙述。之后可以联系概括内容大意并逐步增加记忆的内容和难度,锻炼短时记忆能力。在影子练习中可以适当加入抗干扰内容,如数数练习等,实现分脑能力的有效提升。

无稿同传在整个本科专业课程中比例较小,内容也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甚至选用之前课堂上的训练资料作为练习资料,主要对技能进行训练,重复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价值,服务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一阶段的练习需要学生对各项任务的充分和动态了解,保证拥有充足的能力分配能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小结

总而言之,本科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否合理,和同声传译课程设置的深浅程度,要严格结合各个院校师资水平、学生的双语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开设本科同声传译课程的院校,其课程设置要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和学生能力来开展教学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春燕.本科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小议[J].海外英语,2013,06:12-13.

[2]谭彬.同声传译中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110+114.

[3]林记明.关于同声传译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82-86.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24-04

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有的表现较为优秀,有的一般,还有的效果明显较差,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究其原因,除了说课能力有别,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说课者对说课产生的困惑各有区分,困惑越多且长期未解,就越难在说课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那么都有哪些困惑会困扰着说课者或阻碍其能力提升呢?下面从说课准备中、说课实施中、说课结束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说课准备中的困惑

在说课活动中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说课准备是否充分有关,也与对准备工作重点把握的准确与否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包括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足以引起了高度重视,以前对说课理论与方法的积累是否丰富,准备工作的关键点把握等诸多方面。那么,在说课准备阶段,说课者常有哪些困惑呢?

1.关于说课文稿撰写的困惑

在以往的区域性说课比赛中,组织者都要求参赛教师每人提交一份说课文稿。有的事先规定了说课文稿的结构要素,有的是让说课者自主确定文稿的撰写内容。说课前撰写一份完整的说课文稿就如同我们上课前要撰写一份教学设计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在要素齐全的情况下把握关键点。通过与部分说课者的交流发现,有一些说课者对如何撰写好说课文稿存在疑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哪些要素是说课文稿必须要呈现的内容;二是在诸多要素中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三是说课文稿上呈现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说课时的讲述内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惑,说明当前说课文稿尚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也说明困惑者对说课这一衡量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教研活动,未能把握住关键。所以,在准备说课文稿的时候会不知所措,结果就会写出自己不够满意的说课文稿。基于这类困惑,我们需要理清有关联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的两项内容,一个是为说课现场准备的可参考的稿件,可简称说课稿,就如同我们登台演讲时的演讲稿一样,所写内容可以与所讲内容一致;另一个要准备的是一份说课设计稿,是一份较为详细的文本,它与说课时要表述的内容有关联但不完全一致。为了与说课稿区分开来,可以将完整的说课设计稿称作说课案。具体而言,说课案是需要提交给组织者的文本文件,而说课稿是可以拿到说课现场用于提醒自己说课的稿件,二者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这样一来,说课者的困惑就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案,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稿。提交给组织者的说课案相似度较大,因为组织者大都会有统一的格式规定,但是,说课稿就不见得人人都统一了,最好能够体现出自主性,既要讲清楚合理和新颖的设计,还要体现出语言表达的技巧。

2.关于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

说课比赛或一般的教研活动中,有的要求制作说课幻灯,以PPT的形式呈现。但也有只要求口头表达的活动,如职称评审、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等活动中,往往采取口头表达方式。参加不同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制作幻灯的时候,部分说课者就对此有一定的困惑,提出的问题有“可否在PPT制作时穿插视频材料?”“可否把要说的内容全部呈现在PPT上?”实际上,这既牵涉到PPT制作的内容问题,也是技巧问题。说课比赛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不同的说课者幻灯制作形式和内容有所区分,有的文字内容多,有的图文并茂,还有的几乎都是图片、表格,很少见到文字。除此之外,在视频的处理上,有的穿插有视频资料,有的只是静态的图、表和文字,既没有音频也没有视频材料插入其中,那么,应如何消除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呢?首先,我们要把握好视频材料需不需要的问题,这根据个人说课设计而定,如有的说课者在其中插入了自己事先做的示范视频,有的在说课过程中插入了几十秒的学生练习的视频等。但要把握住视频长度,一般以几十秒或不超过一分钟为宜,视频不能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因为说课毕竟要以说为主。其次,PPT上呈现的内容原则上是越简单越好,上面所呈现的内容不是提供给说课者阅读的,而仅仅是提示作用,最好是提纲挈领的,文字不可过多,标题和关键词出现即可。当然,图和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呈现。总之,PPT是辅助于说课者的可有可无的形式,“有”就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无”也不会对说课效果有太大影响。因此,要合理把握其内容、形式和呈现方式。

3.关于说课创新体现的困惑

体育课上有无创新,往往在评优课上被看作是较为重要的评价点。在说课准备过程中,或许也有人会问:“说课案文本的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创新”,这与上课是否需要创新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上课而言,假如是常态课,设计合理能够顺利上下来就基本上算OK。但是,假如是要参加观摩或评优比赛,最好能够在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在某环节尽可能地体现出创新性。因为创新的课,一般都是比较有想法的课,能够给他人带来一定启发。从课的设计中就能够看到任课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其创新设计更值得提倡。基于此,说课准备过程中,对课的设计如果能够考虑到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创新体现在课的什么阶段更好呢,建议放在基本部分的主教材学习期间,尤其是要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选择时考虑创新更为适宜。因为,这个时候的创新能够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学习一节课上最重要和最难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自然能够顺利达成。所以,说课案文本的准备过程中考虑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4.关于背诵说课稿件的困惑

在说课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时,让人感觉是在背诵说课稿,而有的在说课时不停的低头看说课稿,还有的完全在说,既没有背诵的迹象,也不是在断断续续念稿子。这样一来,有人就会问,说课准备阶段是否需要将说课稿事先背诵下来,是不是背诵的越熟练说课的时候表现越好呢?这样的疑惑并不为怪,因为,有诸多说课者在说课的时候会反应出紧张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说课前把说课稿背诵下来也未免不可。但是,如果是想达到比较好的说课效果,就不太主张背诵说课稿了,因为,凡是靠背诵说课稿说课的,比较容易在说课现场忘记部分内容,出现卡壳或间断现象,轻者做短暂思考后能回忆起下面的内容,重者会忘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终止说课。因此,说课水平高低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要在设计环节下功夫,不仅要吃透教材,熟悉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点和难点,根据目标要求和重难点突破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等等。这些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了如指掌的话,最起码从课的角度无需背诵这些内容。然而,尽管主张准备阶段不背诵说课稿,但是需要牢记要说课的内容顺序,即把说课的内容架构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要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除此之外,还要能够把握各部分要说的关键点,而不是把逐字逐句的内容都事先背下来。记住关键点以后,能够在说课的时候体现两个“活”字,一是“灵活说”,二是“说活”,而不至于把课说死,死记硬背很容易把课说死。当然,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刚开始不敢尝试不背说课稿的做法,以后能多参加几次,比对一下背与不背的效果有何不同,就能够自然做出最适宜的选择。

二、说课实施中的困惑

对说课实施过程的把握是有技巧可言的,但有些说课者不仅没有及时把握技巧,反而有一个个未解的困惑,诸如不知道说课过程中能否看说课稿,不知道可否在说的过程中穿插动作示范,也想了解说课时间该如何合理分配,更想把握哪些地方需要细说深说,哪些环节可以略说浅说,甚至还有说课的语速语调等语言节奏如何把握的困惑等。

1.关于说课时可否做动作示范的困惑

过去我们在参与说课比赛的时候,无论是听众还是评委,都会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做了一次或多次动作示范,而有的说课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做一次示范。那么,有人就提出:“说课的时候是否需要做动作示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确实看到了说课时有的做示范有的不做示范;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看到哪里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一定要做示范或不做示范。因此,有这类困惑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要想消除该困惑,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课的时候该不该做示范;二是做示范效果如何。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说课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做示范,这一点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当然,做与不做示范都不为过,关键是要看做示范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说课效果,那不做也罢。所以,就说课过程中的示范问题无须做更多的讨论,前提是尽量根据效果来确定。当然,对于不便做示范的动作不要强求示范,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很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说课内容是体操技巧类的话,假如在说课的时候突然伏在垫子上做起了头手倒立,或者是仰卧在垫子上做肩肘倒立或仰卧推起成桥,说课过程中说课者穿插这样的示范就显得不妥,一是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二是不一定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示范不完全成功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为此,假如能够在说课的时候表达清楚,在有限的说课时间内,不做动作示范可能会更紧凑些。

2.关于说课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的困惑

无论是专门的说课比赛,还是职称评审中要求说课,或是应聘教师职业时的说课面试,说课时间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规定,少则10分钟以内,多则15分钟左右,无论规定的说课总时间是长还是短,都会牵涉到所说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问题。不免就会有人提出“如何合理分配说课时间?”那么,如何在确保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呢?通过对过去说课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有的说课者各部分说课内容的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内容上都是在详细阐述,固然时间上也就没有特别的倾向性。而有的说课者却不然,不仅内容呈现详略得当,而且时间分配上也体现出了重点和关键部分占用的时间明显较多,需要简单介绍的内容时间上也没有更多的浪费。那么,如何分配时间更为合理呢?在此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述本节课是“如何设计的以及将如何实施”这方面的内容上。二是要注意合理把控时间,意思是说,有的说课者,说着说着时间到了,但内容还没有说完,这说明各部分时间尽管在准备的时候做到了合理的布局,但由于现场说课的时候未把控好节奏,结果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现象。这一点在说课准备阶段就需要反复操练,以确保准确无误地完成说课内容。

3.关于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的困惑

有人或许会问“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诸如,说课是否需要开场白?需要什么样的开场白?说课对象是评委还是学生?(即是对着评委或听众,还是模拟对着学生讲)等等。说课比赛往往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开场白太长会浪费自己有限的说课时间,如果没有开场白又会觉得太突然。基于这种考虑,建议开场的时候直接说“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把要说的标题说出了即可,无需大段的寒暄或自我介绍。简单的介绍既是礼节,也是引入说课的有效方法。具体到主要表达的内容要说给谁听的问题,当然是评委和听众,而不是学生,因为,说课不是在上课,面对的对象和主要目的,都是要让听课者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他们会根据你的表达做出判断。因此,说课语言是面对评委和听众,是一种介绍性的,而不是讲课似的语言风格。可是在说课活动中,经常会听到有的说课者并非如此,而是一开始就好像是在模拟上课,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说课。还有的是边说边上,或边解释边上,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除此之外,说课结束的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是否需要说结束语,这一点,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超时,就可以比较从容地说上一句,“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简单大方又礼貌。大家知道你完成了说课。假如时间不允许,紧紧张张刚好把要说的内容说完时间即到,或者已经超时了,那么,后面的结束语不说会更好些。但值得说明的是,整个说课过程中要少用第一人称“我”字,例如有人总爱说“我设计了……”、“我让学生做了……”等,这些语言表达形式都不提倡。

4.关于说课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的困惑

上课过程中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说课过程中也不免同样会有突发事件,这就面临着突发事件如何巧妙处理的问题。过去在参与说课活动的时候看到,有的老师遇到说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而有的无论遇到什么突况都能从容应对,还有的无论发生什么都继续淡定自如地说着该说的内容。这就表现出,不同的人对说课突发事件的认识不同,处理方式和能力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会各异。有人曾问:“如何巧妙处理说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区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从严重程度上来看,有影响性较大的严重事件,有一般性的,也有影响性不明显的小事件。从突发事件引发对象来看,有说课者自身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有外界环节或他人引发的。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机来看,有说课一开始就出现的,也有说课中间,或说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无论什么情况下出现突发事件,对于一个正在说课者而言,都会做出反应,也有可能都会想到如何应对。然而,该如何应对才最适宜呢?其关键的是要把握如何才能对说课不产生负面影响,至少影响性应控制在最小范围。比如,带有说课稿的说课者,假如说课过程中突然遗忘,最快速的反应就是低头看一眼随身携带的稿子,有幻灯的话,回看一下PPT上的内容。尽可能让听众或评委感觉不到你出现了遗忘现象。另外,假如是在示范的时候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或尚未顺利完成示范,这个时候不能再继续做一次示范来弥补,因为假如第二次示范再不成功的话,影响就会更大。因此,错就错了,弥补的方式是要尽可能地讲对。

三、说课结束后的困惑

说课活动有的在现场除了要打分数,紧接着还有专家提问环节,说课者就要根据专家的问题进行回答。还有的说课比赛后要求说课者写出反思或小结,或者要求说课者进行自评。无论何种形式或要求,说课者都有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诸如,有的说课者对如何答疑存有困惑,有的搞不清楚该从哪些方面写反思等。

1.关于说课后应对专家提问的困惑

有的说课者在说课结束回答专家提问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态度,甚至谦虚到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来回答问题的地步;有的紧张得语无伦次,本来能够顺利回答的问题,却出现了颠三倒四的语言表达;还有的因紧张而像口吃一样吞吞吐吐,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知还是不知。尤其是遇到“爱挑毛病”的评委,心理素质不够强或准备不够充分的说课者,听到问题大脑会一片空白,无言以对。那么,该如何机智应对评委专家或听众的提问呢?说课结束以后,针对专家们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无需紧张,用语要谦虚,但谦虚不能过度。回答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关键,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专家们平等交流。假如面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真的难以回答,最好能够谦虚地说“抱歉,老师,这一点我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希望得到您更多的指导。”因此,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的问题,用交流学习的态度应对,就不会出现尴尬或失态现象。

2.关于说课后全面深刻反思的困惑

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在课后需要写课后反思,反思越深入全面,就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说课也是如此,尽管说课活动不要求说课者在说课结束以后撰写说课反思文本,但是,就说课者个人而言,要不断地提高说课能力,把握说课技巧,不仅需要说课后进行深入的反思,还最好能够付诸于行动,把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问:“说课后该如何全面深刻反思呢?”若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或许不常反思,另一方面或许做过但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基于这一困惑,首先要认识到说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重视说课后反思,并坚信它对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要能够行动起来,每次说课后都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本次说课成功与否,对于说课前、中、后的表现自己是否满意,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以及还要反思专家提出了哪些问题,当时是如何应对的,还有哪些进一步学习的地方,整个说课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等等。如果每次说课结束以后都能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发展的步子将会远远超过不愿或从不反思的人。

3.关于评说课具体标准确定的困惑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4)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 、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 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 、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 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 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 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 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 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 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 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 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 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 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 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 ,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 ;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 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 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 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 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 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 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 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 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 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 课外阅读。

(二

)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 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 ,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 《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 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 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 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 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 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 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 ,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 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 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 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 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 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 )。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 、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 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 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 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 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 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5)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6)

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目的;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的结合,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会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备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能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不仅能够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出发,还注意到知识的难易层次性,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及课外的迁移拓展。例如,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下)《长江》一课之前,我们预想到学生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有难度,因此,我们在“讲·学稿”上就扼要介绍了相关情况,在讲课时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还设计准备了相关影像资料,借助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去感受。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比以前上这一课时兴趣高,而且能积极参与,使得教学任务很轻松就完成了,且效果出奇的好。所以,“讲·学稿”的实施体现了“教学合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提前读一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做好课前预习,既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讲·学稿”的使用很好地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如上课前一天,学生手中都收到教师发放的“讲·学稿”,完成有关浅层次的问题,例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弄清字词的音、义;学会概括复述课文,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和突出的写法等;同时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见解,能提出疑难问题。例如,在设计《海燕》讲学稿时,我直接设了一个预习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发现,请写出来。有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对历史内容及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提出了一些疑义。这样,学生上课时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真正是带着问题听课,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起来也有目的和重点。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迁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讲·学稿”既可当做课前预习的提纲,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做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再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讲·学稿”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的单向灌输性,真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语文,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习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讲·学稿”谈一些想法:我经过认真反思,发现利用“讲·学稿”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发现“讲·学稿”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巩固课后复习效率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讲·学稿”也存在一些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弊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设计上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把“讲·学稿”误认为是“一页练习纸”,不预先界定学习目标,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毫无目的可言。因此,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7)

【摘要】魅力型语文教师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这种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2.掌握思想动态。语言的教学必定和思想的传播密切相关。语文教师的思想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

【关键词】魅力型语文教师、人性的洞悉者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教学活动: 学生上课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感觉非常快乐; 教师上课既讲解有方又挥洒自如。这上课的老师真令人敬慕, 他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别人学习。如果是语文课, 可以称之为魅力型语文课, 而能上出魅力语文课的教师当然可以称之为魅力型语文教师。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成为魅力型教师。也许有些语文老师可以成为学识型教师, 他知识渊博, 上课能旁征博引, 准备启迪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然而这老师普通话不太标准, 致使一些学生听他讲话感觉很难受, 因为经常要在心里订正老师读音的错误, 这对这些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精神上的折磨。也许还有些老师可以成为幽默型老师, 他的语文课充满欢笑, 学生感觉上课非常轻松愉快, 因为老师言行很诙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就这老师的教学效果来说, 不算理想。所以真正有魅力的语文课应该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锋, 是人体各种功能的综合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奏的抒情诗, 既有科学知识收获, 又有美好情感养成。这样看来要成为魅力型的语文老师, 要有较高的素养, 要付出很多努力, 要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探究。一个具有了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既然准备好了攀登, 就要去寻找和准备那些至关重要的工具, 从而最终能登上魅力型语文教师这个巅峰。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1.理解个性特征。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作全面的分析, 这项工作的展开不妨借助一些个性心理测试资料进行自我测试, 以能够比较公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测试结果作详细的解读。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融洽课堂气氛;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学识的养成;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当然要找出自己个性特点中存在的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不要把这些因素扩展到课堂上, 以致于影响教学工作。同时, 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有现实材料作为依据的, 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 对某一个学生, 魅力型语文教师能准确说出这个学生一二个事例来表明这个学生的某个性格特征, 并作出简要的分析。可以这样说, 魅力型语文教师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这种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2.掌握思想动态。语言的教学必定和思想的传播密切相关。语文教师的思想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我们可以把语文老师的思想可以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例如, 在法国, 一个老师年龄大了, 还没结婚, 法国学生可能不会很惊讶; 而在中国, 由于深受传统思想中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年龄很大了, 还没有结婚, 中国学生必定会有许多猜疑, 有时这种状态可能会对这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生活习俗不同, 但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不同造成的。许多语文老师的思想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标本, 老师在考察自我思想时, 也可以放大自己观察目光的倍数和范围, 吮吸人类美好的思想精华, 经常追问自己身上存在的思想状态,“吾日三省吾身”, 最终养成宁静平和的心灵。

【文章来源】/article/65/320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8)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充分参与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们使用自学稿和分组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学稿”是指在教学之前,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为学生自学提供助学作用。以往的语文课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我们编写的“自学稿”尤其强调预习的可操作性。课前预习除了基础知识的准备外,往往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教师会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正式的课堂教学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40分钟的课堂是这样来分配时间的,5分钟核对自学检测答案,15分钟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0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这四部分是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进行的。小组这样来分,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是不同等次学生合理搭配,每位同学都是某一学科的发言人,当然,一段时间学科的发言人要换一下。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针对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意见观点都在发言人这里集中,课堂上展示,教师要评出发言明星,优秀小组。

师生按“自学稿” 和“小组合作”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利用“自学稿”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设计题目有趣味、内容新颖、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展示,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移。课堂上,要形成一种人人都想发表意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充分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才算充分参与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现在“自学稿” 和“小组合作学习”则突出学生的“思”。预习中学生先读课文,根据导学预习要求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动笔写下,然后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建构中提高课堂效益。

“自学稿”和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应有开放、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和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乐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合作,注重总结。自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紧密结合的,自学稿中的题目设计除了自学的内容也要体现小组便于讨论和发挥的题目,这样,课堂就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讨论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标下,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展现自我的特长和观点,让学生做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真正以人为本,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语文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徐学福 房慧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第一版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9)

在设计英语“讲学稿”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5)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和处理;(6)教学活动的进程如何安排。

设计英语“讲学稿”时,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练习巩固――反馈回想”五个教学环节来整合教材内容,减少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1.学习目标

在讲学稿的开头,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多元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才有方向,才能变得主动而积极。

2.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上节的内容,同时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在讲学稿上简要地指导学生听说训练、单词识记和阅读课文等预习方法,教给他们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学会”为“我要学会”,为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乃至终生主动学习架桥铺路。例如:阅读短文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辨认主题句,寻找支撑句,确定文章主题、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以及介绍“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方法。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根据预习中出现的知识点和语法,在讲学稿上通过举例、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提供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二是以旧带新,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融会贯通。

(3)预习自测:学生在有目标、有指导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这样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预习作业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单词拼写,词组翻译,动词填空,句式变换等等。

(4)预习问题:在讲学稿上设计一块栏目,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5)预习检查:上课前检查全部或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并对他们的预习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但可以督促学生去预习,强化他们的预习习惯,而且老师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对学生预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提炼、归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可进行个别化的纠治性教学,即为那些在正常教学中成绩不能满意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与教学。这样,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既能使大部分同学学有所得,也能使基础差的同学跟得上,学得进,避免少部分同学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兴趣,丧失信心。

3.课堂学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培养能力的过程。此时,要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个性的发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呈现学习能力。在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发现问题,适时点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挑起事端”,“引起争议”,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疑、难点在激烈的争论中,民主、和谐的交流中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练习巩固

前面的教学环节只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知识,而没有达到运用层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进一步地进行一些语言实践活动:(1)对课文或对话中的重要语言点进行有层次、多角度地听、说、读、写训练,以达到“四会”要求;(2)通过编对话、表演、朗读、复述、句式变换等训练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10)

一、引言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为了更好发挥众人智慧,实现备课资源共享,我校实施首先集体备课,然后根据上课情况,写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基础上,针对年级普遍情况,制定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不可少,但集体备课缺少班级针对性,不能对超出预设的课堂生成进行完善和修改,这就体现了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以高中英语必修(人教版)的初次授课及后续调整为例,对二次备课进行阐述和思考。

二、二次备课实例及反思

1.是否依据学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在纪律、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和学习水平等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及时对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情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调整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完成二次备课。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 中Grammar: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板块教学中,初稿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主语从句定义并能填词造句;(2)能够把主语从句运用在日常交际中。在这个目标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过探究例句,总结归纳不同连接词下,主语从句的用法。第二层次为将主语从句运用在写作当中。

按照这个教学设计,在A班上课中,笔者发现30%学生不能掌握所有连接词的主语从句用法,比如不能很好地区分连接词that 和what。这部分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写作当中则难以下笔且错误百出。

[调整]

考虑到B班比A班英语基础较薄弱,笔者将教学目标在B班设计为80%学生能掌握不同连接词下的主语从句用法,包括能识别错误的主语从句并修改、能够选择正确的连接词并填空。因此笔者增加了第一层次教学内容中的练习数量,以改错和填词为主,紧扣高考要求,同时将集体备课中第二层次的写作运用换成游戏连词成句,即将被拆散的单词连接成句子,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少。学生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中通过讨论例句、总结用法并反复练习后,对主语从句用法有了较好的掌握,因此,在第二层次的连词成句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

教师在日常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实际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已有知识经验,选取他们能力范围能的活动。

2.是否搭建语言支架,减少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但有时活动前铺垫不够或未搭建语言支架,使活动超出了本班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而产生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

[初稿及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中Using Language板块阅读文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时,为了导入“有机绿色环保”话题,笔者直接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学生一时语塞,笔者又重复强调了“green food”后,才有一位学生勉强说出healthy food.

[调整]

笔者在课后反思发现,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food? 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综合性问题,答案涉及多个角度,而教师对该内容指向上不够明确,且事先未激活学生关于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因此,面对教师提问,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针对这种生成和预设不一致的问题,笔者在二次备课中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分解为序列性问题:Do you know what green food is? What does it mean? Can you list or give some examples of green food? 同时给出一些绿色食物照片,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有话可说。

[反思]

课堂问答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紧扣教材文本的话题,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应答能力。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最好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应当将一个总括性问题分解为若干难度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二次备课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努力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教学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修改并且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成就高效课堂。

上一篇: 造林绿化论文 下一篇: 单位安保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