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0 18:00:30

郊游教案

郊游教案篇(1)

二、郊区旅游市场缺乏规划,挖潜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郊区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市场状态,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市场主体行为比较盲目和被动,无力探索市场的潜在发展和后续动力。郊区旅游市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限,制约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三、卫生状况难以保证

人们在外旅行衣食住行都特别注意安全、卫生。郊区旅游景点的饮食服务业大都因陋就简,餐具没有消毒措施,游客用餐后只用清水冲洗一下。食材摆放随意,垃圾乱丢,既破坏了环境又为游客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四、各级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旅游市场商业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旅游市场纠纷不断,如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甚至销售假货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郊区旅游景区由于位置偏僻,通讯不发达,交通落后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加大了各级执法部门监管的困难,提高了执法成本,从而导致了郊区旅游市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郊区旅游季节局限性较强,旅游项目匮乏

如我国南方的“油菜花节”、“梅花节”,北方的“梨花节”、“荷花节”、“牡丹花节”还有各类瓜果的采摘节等都是红火一时,一旦过了季节则“门前冷落鞍马稀”。旅游项目匮乏表现在其品种单一,缺乏创新,重复建设,对游客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六、关于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建议

1.改善交通状况,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向银行贷款或集资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修缮道路,使通往景区的路保持畅通无阻。开辟旅游专线,有固定班次公交车通往景区,节假日可根据客流量的多寡灵活安排车次。

2.加强郊区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的同时有力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改善郊区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可在景区设立流动洗手间和垃圾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对饮用水的净化处理,为游客建设集娱乐休憩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的消费场所。做好景区通讯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加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训练和准备工作,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安全,保护当地旅游市场正常运营。

3.加强卫生和工商监管,保护游客的身体健康促进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郊区旅游市场因为条件简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卫生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及其他行政手段多方位多渠道的做好卫生监管,为游客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工商监管部门要对市场做好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短视商业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当地旅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

郊游教案篇(2)

纵观国内外崇尚自然,发展现代生态城市和现代农林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阐述创建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及园区类型,并提出园区规划的步骤方法。

久居城市的人们更加向往田园风光,节假日郊游休闲、沐浴大自然、浏览园林景观、享受农林多土气息之乐,已成必然。纵观国内外发展趋势,深感发展城郊生态观光园区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1国内外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发展

重视自然、强调生态观,人类已开始了积极寻求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德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开发和规划大规模农场,并设置观光景点和野营项目来吸引游客,其“市民农园”在都市或近郊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意大利以“农业旅游”注重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片然环境、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的结合。英国以“田园城市”的理论,构成城与乡的结合体,规模不超过一定程度,四周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保持原有乡野风光特色。法国巴黎的“城郊农业”十分强调生态、景观、休闲、教育方面的功能,既有高度城市化。又有发达的农业。波兰的“果菜园”是城市的农业休床观光旅游形式,市民可以在其中劳动、休闲、度假、居住。美国的“广田城市”,即带有田园风光的城市,在城市边缘地带营造绿色观光农业林带;另一种是“农业游愁”,主要是度假农庄、观光牧场的经营。加拿大主要时采取“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采用一些纯自然生态和土著传统文相结合的景观。新加坡是“农业科技公园”,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相结合,创建具有观赏、休闲和出口创汇的多功能十大高新科技农业开发区。马来西亚是把“国农级农业公园”建成富有热带特色、少数民族居住地的集农、林、牧、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

在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观光内容多种多样,类型有:休闲胜地、农舍或乡村旅店、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观赏和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休闲农场。内地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海南、陕西、江西、四川、浙江、河北、重庆、福建、湖北、湖南、辽宁等地出现了多种类型、并走向多元代和经常性经营的观光农业园区。

2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真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城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城市的生态建设只着眼于城区内的园林化生态,不进得、不生视效区的生态建设,与郊区脱节,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和误区。郊区具有许多生态建设的优势和条件,规划建设生态观光园区,是城郊生态建设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都市城区人口百万以上,节假日、双休日城郊休闲旅游(农林生态游、绿色休闲游、自然景观游)人数日渐增多,发展并规划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已是现代城市创建“生态市”、“园林城”、“旅游城”的需要,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具有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现代都市城郊建设的现实意义。

3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3.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距城市10km以内,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内摘果、采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3.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3休闲农场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3.4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术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3.5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6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3.7森林公园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km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3.8民俗旅游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为农业观光休闲活动内容,展现浓郁乡土风情和浓重乡土气息。典型纯正的民俗多分布在远郊,此类旅游距城20km,以外,可作为一日游的中途路经游。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任何一个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必须进行四个步骤:第一步为调查研究阶段。收集有关基地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背景资料,调查规划范围、用地情况、区位特点:主题定位、项目类型、时间和投资情况等。第二步是资料分析阶段。分析研究资料,并定出规划框架,明确规划内容,初步勾画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布置。第三步是方案编制阶段。完成方案图件初稿和文字稿,形成初步方案,经讨论、论证、修改初稿后形成正稿。第四步是形成成果文本和图件阶段。包括规划框架、风格、布局、分区规划、绿化、道路、水电、技术经济指标等文字内容和相应图纸。

参考文献

郊游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略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更是一种非常时尚而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近郊游因为经济实惠、方式灵活、行程短及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郊区旅游的出现和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开辟致富财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各地郊区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状况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郊区旅游交通状况差一方面体现在路况差,如有的道路维护修缮不及时,路面狭窄且坑坑洼洼车辆通行困难。有的路面没有作硬化处理还是土公路,导致晴天车辆过后尘土漫天,雨天路面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令喜欢自驾游的游客望而却步。二是没有开通城郊景区的公交线路,不通公交车。公交车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没有直达景点的的公交车所以流失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客户群体。

二、郊区旅游市场缺乏规划,挖潜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郊区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市场状态,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市场主体行为比较盲目和被动,无力探索市场的潜在发展和后续动力。郊区旅游市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限,制约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三、卫生状况难以保证

人们在外旅行衣食住行都特别注意安全、卫生。郊区旅游景点的饮食服务业大都因陋就简,餐具没有消毒措施,游客用餐后只用清水冲洗一下。食材摆放随意,垃圾乱丢,既破坏了环境又为游客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四、各级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旅游市场商业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旅游市场纠纷不断,如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甚至销售假货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郊区旅游景区由于位置偏僻,通讯不发达,交通落后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加大了各级执法部门监管的困难,提高了执法成本,从而导致了郊区旅游市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郊区旅游季节局限性较强,旅游项目匮乏

如我国南方的“油菜花节”、“梅花节”,北方的“梨花节”、“荷花节”、“牡丹花节”还有各类瓜果的采摘节等都是红火一时,一旦过了季节则“门前冷落鞍马稀”。旅游项目匮乏表现在其品种单一,缺乏创新,重复建设,对游客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六、关于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建议

1.改善交通状况,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向银行贷款或集资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修缮道路,使通往景区的路保持畅通无阻。开辟旅游专线,有固定班次公交车通往景区,节假日可根据客流量的多寡灵活安排车次。

2.加强郊区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有力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改善郊区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可在景区设立流动洗手间和垃圾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对饮用水的净化处理,为游客建设集娱乐休憩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的消费场所。做好景区通讯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加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训练和准备工作,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安全,保护当地旅游市场正常运营。

3.加强卫生和工商监管,保护游客的身体健康促进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郊区旅游市场因为条件简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卫生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地卫生防疫 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及其他行政手段多方位多渠道的做好卫生监管,为游客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工商监管部门要对市场做好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短视商业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当地旅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

4.做好统筹规划挖掘郊区旅游市场潜力。

郊游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50-03

引言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紧束和生态侵蚀的压力。

在用地总量上,全市现状建设用地已接近《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的规划目标,若按照以往的新增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将提前突破建设用地“天花板”;从土地利用大结构看,城乡建设用地占比已接近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从建设用地内部的小结构看,上海工业用地规模占比较高[1]。另一方面,新编制的《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远期方案》要求,直至2020年,上海绿地面积从10万hm2增加到28万hm2,目前在中心城区内大量、大规模地增加绿地难度很大,城市绿化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上海居民生活品质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急速膨胀,带来了社会人群对生存环境条件、文化精神的强烈要求,休闲时代的到来给上海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今年调整后的最新法定假日放假办法,市民长途旅游的选择意愿有所下降,受到“周末游”、“家庭游”等近距离出行活动规律的影响,市郊空间层次的游憩活动比例正大大增加[2]。

在上述背景下,需寻求有效手段来维护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绿地空间,并满足上海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因此,2013年上海市开创性地提出“郊野单元规划”概念,在国内首先编制了《上海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共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面积400km2,其中5个公园总规划拟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上海市郊野公园已成为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保障城市发展生态需求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一、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

“郊野公园”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旨在满足游人休闲渴望,以缓解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因此,当时郊野公园的定义仅强调宁静的乡村环境、最少的人工设施和机动车的可达等[3~5]。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目前,国内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公认的确切定义,根据学术界丛艳国(2005)、林楚燕(2006)、高玉平(2007)等人的研究[6~8],结合上海市郊野公园的特殊意义与相关政策,本文将上海市郊野公园定义概括为:位于城市中心以外近郊或远郊,具有较好的可达性,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并以休闲娱乐、满足市民活动需求为目的的大型游憩空间。郊野单元规划则是根据所在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集中建设区外郊野地区的用地规模和结构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9]。

国外对郊野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且多为郊野公园选址或土壤方面的研究。布朗斯顿研究了郊野公园在自然保护和满足游憩者需求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防止现存的美丽景观恶化的问题[10]。兰伯特总结了郊野公园在英国的发展历史概况,认为经过兴起、发展、衰败后,郊野公园如今处于复兴阶段[11]。吉姆(C.Y.Jim)对香港郊野公园做了大量研究,他说明了香港郊野公园的缘起,并将公园分为高密度游憩区、低密度游憩区与保护区三类,并讨论了公园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对长期管理方面的建议,吉姆还分析了香港郊野公园游憩模式的转变,认为游憩活动选址的创新设计与建设能增加公园的环境容量[12~14]。

从中国知网搜索以“郊野公园”为篇名,结果有306条,为主题的有836条,为关键词的有1 129条。可见国内对郊野公园的研究之多。屠玉麟(1994)最早引进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介绍了香港郊野公园及其自然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总结出法治、环境教育和全民参与三个方面的经验[15]。李信仕(2011)等比较了香港与深圳两地郊野公园的选址、规模、景观、管理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16]。张骁鸣(2004)介绍了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指出其日常管理主要有管理科与护理科两个机构完成[17]。罗秋萍(2007)分析了香港郊野公园法律、生态、康乐、教育、景观方面的特点,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评价公园的发展绩效[18]。高玉平(2007)在分析郊野公园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郊野公园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要点,期望对郊野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到一定作用[19]。张婷(2009)等探讨了中国城郊森林型、生态林型、环城游憩带型、乡村田园型四种郊野公园模式的建设对策[20]。刘晓惠(2009)从开放空间和公共资源保护的角度探讨了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模式,提出郊野公园选址与规划策略方面的建议,认为应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体三方的利益关系,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21]。尚凤忠(2009)以游憩者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了郊野公园的开发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郊野公园开发体系的六个要素,包括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规划先行的开发原则,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制度保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开发形态,人性化的服务观念,以及多元化的开发模式[22]。

二、上海市郊野公园相关政策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郊野公园的特征,结合《上海郊野公园总体规划》的建设情况,现今上海市共可筛选出13个郊野公园。其中,8个为现状大型郊野公园,包括东平森林公园、东滩湿地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顾村公园、佘山森林公园、滨海森林公园、海湾森林公园;5个为上海市近期计划于2015年初步建成一期规划范围并开园的郊野公园,包括青西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另外,尚有16座郊野公园最为远期计划建设,已完成初步选址,将根据近期5个试点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实施情况确定进一步方案。

针对郊野公园的特殊性与新兴性,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导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如《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若干意见(试行)》(沪规土资综[2013]406号)、《郊野单元(含郊野公园)实施推进政策要点(一)》(沪规土资综[2013]416号)和《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导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政策指出,郊野公园建设不同于城市公园,要多自然、少人工,应避免大拆大建和对现状地类进行大的调整,切实做到建设用地减量化,耕地面积有增加。为有序建设实施公园内各类项目,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专项规划整合三大部分。

农用地整治通过对田、水、路、林等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展综合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用地布局,提升农用地在生产、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建设用地整治旨在实施减量化工作,原则上将规划范围内的低效工业用地全部搬迁,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本土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对布局零散、整体面貌差的宅基地实施搬迁;减量化工作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完成,实施后可获得减量化建设用地面积1/3以内的奖励空间(类集建区),类集建区建设以满足公园安全和配套的基本服务功能为主,可适当安排与公园相融的功能。按需编制的相关专项规划应遵循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结合公园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入“低碳生态”理念,示范性运用节能、节水、节地的技术和模式,并使相关建设与公园整体风貌和景观特色协调、统一。

三、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上海市是中国超大型都市的先锋代表,创新性地探索郊野公园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显示,以生态保育、自然保护、休闲游乐、健身康体为主导功能的郊野公园,是提升城市生态和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日益成为满足市民活动需求、优化大都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资源。

(一)郊野公园建设现状与意义

目前,上海市对郊野公园的初步选址优先选择毗邻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聚焦自然资源较好、对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郊野公园的建设对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耕地保护、休闲旅游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益处良多。首先,郊野公园对低效工业用地与零星宅基地实施减量化,并充分挖掘基地现状特色,保持湿地林网、河湖水系、自然村落的自然肌理,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宅基地内居住人口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形成了较大面积、成片的呈自然或近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修复原生态基底,保护绿地、生物与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与小气候,为城市的扩张提供自然屏障。其次,土地整治作为规划建设的实施平台,是对郊野地区“田、水、路、林、村”等基本要素的统筹安排,完成新增耕地面积任务,建设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推进公园建设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以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法,为农民的就业提供途径。其三,郊野公园与其他所有公园一样具有景观价值与旅游价值,并因其保留了传统村庄风貌及当地人文、农业特色,郊野公园充满野趣,对上海这类大都市的居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各公园结合自身自然、人文特点,形成自然科普径、人文游览径、水上休闲径、森林徒步径、滨江漫步径、田园体验径等多元化的景观游憩组织线路,满足市民多样的游憩与活动需求。其四,对村集体而言,通过实施郊野公园规划,落实低效高耗工业企业及农民宅基地搬迁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并通过建立“造血机制”,提高村集体及农民收益。

(二)郊野公园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近期试点的五座郊野公园正在紧密地建设中,一些在规划设计中可能忽视的问题也在实施过程中陆续反映出来,值得设计者与实施者的关注。其一,由于自然条件和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街镇都适合郊野公园规划中的所有规划内容,例如一些街镇的城镇生活区非常大,拥有许多工业园区,因而其郊野区域非常有限,或是有一定的郊野区域,但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林业,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受到阻碍。其二,为将郊野公园建设成为体现郊野特色又保障生态环境的区域空间,低效高耗的工业企业与零星宅基地减量化工作是重中之重,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工人权益,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实施减量化工作,而作为正式开建郊野公园的前期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补偿、安置等问题可能会延缓郊野公园的建设进度。其三,郊野公园的建设可能带来营地的过度使用、垃圾、植被破坏等问题,未来游客的增多也可能导致景观的退化,这些都需要全面的长期管理加以解决。

四、郊野公园未来展望

郊野公园作为上海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民生项目,未来的建设应将重点放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与生态保护上,总的建设宗旨与基本要求保持不变,但规划内容和形式可以创新和提高。考虑到上海市既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市区总人口世界第一,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郊野公园的服务范围要扩散至整个上海市仍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在数量上应有所增加,还应逐步加大服务半径。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已初步确定在近期建设五个试点郊野公园后,远期还将规划建设16座或更多的郊野公园,有助于服务空缺区域对郊野公园可达性的改善,以供市民游憩娱乐之需。另一方面,上海市未来应尝试微调人口政策,适当均衡人口分布、调整人口结构,从而减少部分土地过重的负荷,进一步从公平性角度确保市民的郊野活动空间。随着未来土地制度的改革、上海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理念的推进,郊野公园规划与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何通过选址保证郊野公园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如何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如何在开园后开展游憩活动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Z].2013-03-15.

[2] 陈敏,李婷婷.上海市郊野公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6):10-13.

[3] David Lambert.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Park,1966―2005:Towards a Renaissance[J].Landscape Research,2006,31(1):43-62.

[4] Country Parks for the 21st Century:Launching the Country Parks Network Accreditation Scheme[EB/OL].http://country .uk/

uploads/Country_Parks_Accreditation_Scheme_final.doc.

[5] 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6):1-5.

[6] 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7] 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8] 高玉平,王希华.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20-25.

[9]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若干意见(试行)[Z].2013-06-07.

[10] D.I.Brother ton.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untry parks in England and Wales [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75(3):171-184.

[11] David Lambert.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Park,1966-2005:Towards a Renaissance[J].Landscape Research,2006(1):43-62.

[12] C.Y.Jim.The country parks programme and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 in Hong Kong[J].The Environmentalist,1986(4):259-270.

[13] C.Y.Jim.Camping impacts on vegetation and soil in a Hong Kong country park[ J].Applied Geography,1987(4):317-332.

[14] C.Y.Jim.Changing Patterns of Country-Park Recreation in Hong Kong [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89(2):167-178.

[15] 屠玉麟,杨均平,肖进原.香港的自然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54-66.

[16] 李信仕,于静,张志伟,等.基于港深郊野公园建设比较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32-36.

[17] 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规划师,2004,(10):90-94.

[18] 罗秋萍.香港郊野公园的特点与效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22-23.

[19] 高玉平,王希华.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20-25.

郊游教案篇(5)

一、概述

古荥镇坐落于郑州市惠济区,政府计划在两年内建设打造“荥泽古镇”,并围绕古镇开发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有机整合,呈现“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作为市郊旅游中历史文化路线的有机填充。而古钫虼τ谡庖还婊范围的核心区域,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及大量文旅科教建设的文化资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近郊旅游小镇开发涉及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不仅包括旅游开发企业、政府、游客等主要参与者,还包括当地居民、社会媒体等。因此要将旅游小镇的开发视为一个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综合系统来对待,既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又要兼顾各个相关者的合理利益。因地块范围内有诸多历史文化古迹,且居住人口密集,工业初具规模,道路车流密集。因此改造中应秉承低影响开发,保护村镇文脉的改造理念,分阶段地展开拆建工作,对整个古镇区域今后的良好运转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古荥镇现状分析

目前保护中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差,展示效果平淡,展示条件简陋,旅游景点并未形成有机的产业链,缺少休闲娱乐的商业配套。街道立面虽有早年的统一整治,呈现仿古特征,但样式单一,交通混乱,人流集中,已将所剩无几的古镇风貌完全淹没。其中城隍庙为开放景点,周边有艺术馆、工作坊等附属建筑,形成了文化产业园的雏形。汉冶铁遗址和纪公庙的重建工程已开工,预计为门票制景点,与周边环境关系不大。

人流以本地居民生活生产为主,商业密集区沿大河路(北四环)周边分布,大河路车流量大,是重要的物流通道,因此货车众多。道路亟需拓宽,绿化简陋,目前动迁工作尚未正是启动。

三、开发过程的分阶段控制策略

众所周知,拆迁工作的难易和周期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最终效果。据调研,古荥镇拆迁任务艰巨,虽不是城中村,但涉及到文物保护、工业外迁和交通要道等因素,因此工作的推进还有众多未知。因此本文以拆迁工作为节点,进行阶段流程的策略分析。

(一)拆迁部署阶段

以项目营销和宣传为重心。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关注,保证土地出让和项目招标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使居民对改造后的村镇有经济效益的预期,便于推进拆迁工作。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形势和周边旅游市场的分布,合理地对旅游策划方案进行论证和细化,避免内部同质化的项目形成竞争关系。对项目的开发周期和项目启动的先后顺序进行统筹,将最能吸引人流和社会关注的项目前置,降低运营风险。

规范方案应结合拆迁工作的前期沟通合理做出调整优化,规划调研中结合资金和产权要素,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制定出保障村民利益、保护生态资源的规划方案进入行政流程。尤其涉及到诸多文物景点作为开放游览区域的保护措施,以及设置配套和缓冲区域。如古城城墙部分的开发,城墙的局部复建会涉及到诸多的道路轴线和围合区域,因此复建的体量和范围应结合村镇建设现状,尊重历史文脉。

(二)拆迁实施阶段

古荥镇处于郑州城郊东西穿越要道,大规模拆迁阶段势必对人流与车流有逆势影响。有必要利用人流真空阶段对市区通往核心节点的道路设施进行建设与修缮,过程中应注重对有代表性的民居和工业遗迹的保护,以及对建筑构件的回收与保存。在建成后的一些纪念性场所中陈列,是对老一辈居民的记忆封存,体现对各个阶段历史和人文的尊重。

(三)拆迁后调整部署阶段

快速还原美丽乡村的街景与绿色元素的生态化造景,在交通主轴线营造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其次要营造出改造后新城焕发生机的景观设施。此阶段会有大量的项目兴建土木,需在交通主干道设置遮蔽物,如印制项目规划平面与旅游宣传的喷绘广告。

先期开放游客中心、各商业街区的营销中心和核心示范景观区,可在节假日举行营销造势活动,如美食街、庙会、演出等。

(四)重点项目投入运营阶段

重点文物项目配套先行,作为人流集散节点,应对投入运营的业态优化整合,首先满足游客的全天候、一站式的观光消费,再通过景点培育出新的街区,辐射周边的区域。商业地产营销全面铺开,合理地吸引下游资金的注入。

另一方面村民回迁开始,周转期结束后的居民亟需进入常态化的生活,在此阶段应带动和鼓励以村民为中心的产业模式,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介入到古镇的旅游产业链中,如农副特产、特色餐饮等行业。因项目总体定位于打造历史文化古镇,因此避免街景和风貌过度的“乡土化”。在安置区在规划管理上形成生活圈的闭环,同时保证旅游路线的开放性。

(五)成熟商业运营阶段

项目进入成熟运营阶段后,根据人流与经济效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重新评估项目的特色定位,在成熟的区域条件下发展新的产业分支。

根据郑州市郊旅游的大环境找准发展定位,目前放眼郑州的市郊旅游目的地,大东区的绿波组团与雁鸣湖组团,规划思路前沿,土地资源充裕,定位国际化,辐射范围覆盖全省。南部的市郊旅游景点分散,较整合度与资源体量都不及惠济区。惠济区文化资源众多,而开发进度慢,既有景区运营理念滞后。因此未来“荥泽古镇”旅游区的定位与资源依托尚需从宏观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

四、结语

除各阶段的工作协同外,开发过程中还需注意土地预留、开发周期等流程要素。近郊旅游小镇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当地具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和经济基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旅游景区,构成城镇核心吸引力。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完善,其强大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发挥作用,逐渐吸引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和相关资本的聚集,形成旅游产业链条,构成泛旅游产业的联合发展。总之,古荥镇的改造是一个复杂周密的过程,需要政府、开发商、规划者和村民各方的相互协同与尊重,因此科学的流程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减少利益冲突,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郊游教案篇(6)

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军萍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在市场拉动、供给推动、政策引导的合力作用下,北京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接待人数和收入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全市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村已达630个,接待户13570户,实际经营观光农业园1302个。2007年郊区乡村民俗旅游村与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2614.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总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7.9%;观光休闲农业行业从业人员达7.9万人。

示范园遍布京郊

2007年11月1日,第三批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颁牌仪式在房山区隆重举行,房山区的富恒观光农业园、海淀区的庄户人家种植园、大兴区的老宋瓜园、通州区的禾阳农庄等20个优秀的观光农业园区增列其中,我市的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数量已达到了65个。

这些观光农业园涵盖了果品采摘、乡村度假、垂钓等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领域,分布在全市13个郊区县,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首都市民的休闲生活增添了新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评定工作始于2004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制订颁布了《北京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试行标准(试行)》,由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几年来,评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信得过的品牌。

一天雨后的清晨,记者找到了“藏”在玉泉山脚下一片绿色之中的北京西洼现代观光农业园。园区占地300余亩,算不上大,但设施齐备,高尔夫球场、度假酒店、垂钓园、采摘园分布其间,显得十分精致。

西洼现代观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宽告诉记者,西洼观光园年接待游客在30万人左右,年收入1800余万元,园区绿地面积达到95.6%,其中采摘园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做到了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常年可以采摘到梨、桃、枣、葡萄、礼品西瓜、草莓等二百多个品种的果蔬,并能摘到北方少见的枇杷。

西洼观光园有两大特色:一是推出了菜地租赁、桃树租赁,城里人花钱包下一小片菜地或者桃树,既可以自己打理,也可以请园里的工人代管,体验了下田当农民亲自收获的快乐。农业开发部的刘经理带记者一边参观果园一边介绍说:“观光园第一年推出这个项目时,只有9个客人认养,第二年突破性地达到60人,而今年则达到150人,已经出现了地少人多的现象,菜地果树被租赁一空,而且还有好多定不上的客户。”

西洼观光园的第二大特色是打造出了“西洼”绿色农业特产品牌,走上了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之路。在西洼农副产品超市里记者看到,包装精美的柴鸡蛋、酱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并印上了显著的“西洼”标志。李宝宽介绍说,酱菜是利用西洼自产的蔬菜为原材料,结合六必居的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受到了西洼观光园广大会员的欢迎,而来自周边农户散养的西洼柴鸡蛋更是供不应求。

在由单一的生产园发展为多功能采摘园的基础上,西洼观光园不断推陈出新,今年将在原西洼蔬菜大棚的位置上建设4000余平米的西洼生态园,游客可以采摘到“长在树上的茄子”等高科技农产品,还能在二楼边赏玉泉山的风景边品特色菜肴。

记者了解到,西洼观光园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50余人,并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新农村建设。

好手艺致富农民

胖嘟嘟的猪妈妈猪宝宝布贴画、刀工精美的奥运福娃大红剪纸、形象逼真的稻草编制的蚱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竟然出自京郊农民之手!

2008年4月30日,“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成果展开幕仪式在蟹岛农庄隆重举行,前来参观的领导、游客赞不绝口。

京郊农民是什么时候学会这门手艺的?这要归功于“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

长期以来,北京市的民俗游一直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炕等单调的活动上,游客渐渐丧失了新鲜感,对民俗游提不起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给京郊民俗游注入新的内涵,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北京玩具协会联手推出了“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

该活动把玩具协会很多老艺人掌握的传统技艺、民间手工艺品向郊区的民俗旅游村、旅游户进行推广,让农民学会手工艺品的制作,并向广大游客进行推介。游客在乡村民俗游当中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学会手工艺品的制作,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买回去送给亲朋。这项活动不仅发挥了民间艺人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了民间艺人技能和当地农村两种资源,而且最终达到了农民学艺、艺人传承、培育“一村一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目的。

这无异于给京郊农民播撒了技能火种、架设了致富之桥。

2007年12月5日,“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正式开始部署;12月10日,首期学艺培训班在门头沟区王平镇正式开班。

北京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都没能挡住王平镇村民学习手工艺的热情,全镇9个村94名村民济济一堂。王平镇是门头沟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乡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此次活动中,王平镇作为试点之一,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并请来玩具协会的手工艺老师,手把手地教村民学习制作草编制品和布贴画的手艺。村民们学得兴趣浓厚,对这项活动更是反响热烈。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王平镇,在活动确定的“一区、两镇、五村”(即平谷区,门头沟区王平镇、怀柔区九渡河镇,海淀区车耳营村、怀柔区孙栅子村、延庆县柳沟村、东桑园村、密云县古北口村)试点里,40余名民间工艺大师和艺人,深入乡镇、民俗村集中授课,仅仅半年时间里,700多村民学会了灯笼、风筝、布贴画、剪纸、烙画葫芦、草编、中国结、脸谱、豆塑等9个艺术门类的手艺。学员们像久旱逢甘霖的小苗,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向老师学习。他们潜在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中被激活,从一个个“门外汉”,变成一个个小师傅,甚至有的还能自主创作出有主题、有创意的作品。

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对“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这项活动破解了农村有资源缺要素这个难题,这次“农民学艺”活动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是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探索。通过这种模式,农村的“一产”很自然地向“三产”延伸。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也是富有创意空间的产业,农产品的开发注入文化创意,农业的附加值就会倍增,农村、农业在城市的市场空间就会极大地拓展开来。这项活动使农民重新认识了自己,农业重新认识了文化,农村重新认识了市场。授农民终生受益的“渔”,而不是简单的“鱼”,让农民也能吃上“文化饭”。

“金凤凰”永驻乡村

“乡村游火是火,可总是有不太方便的地方。比如消费结帐就是一个问题,市民总要揣着现钱去郊区旅游,既不安全也不便利。”很多常去郊区玩的城里人都有这样的感慨。

而这一状况现在已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市民若是去郊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采摘、垂钓、住宿,都可以用银行卡来“埋单”了。

2006年8月,“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大型乡村旅游推广活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具有自主品牌的凤凰卡为载体,通过免费为农户、特约商户安装POS机,鼓励凤凰卡持卡人刷卡消费,搭建了便捷的京郊绿色支付通道。

经统计,第一届活动期满时,共发展了乡村旅游特约商户560家,安装了695台POS机,分布在京郊各个区县,囊括了郊区特色农产品专卖店、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接待户、农家乐等各种乡村旅游的类型。吸引了60万人次的城里人持卡到郊区观光、旅游、休闲,1.84亿元城市资金流入了农民腰包中,乡村旅游商户的户均收入达33万元。

继第一届活动成功打响之后,第二届“凤凰乡村游”在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如期举办,并设置了5万个刷卡消费中奖名额,鼓励了更多的持卡人到乡村旅游商户进行刷卡消费、休闲度假。

而凤凰游与郊区县各种节庆活动相结合,更使一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凤凰乡村游之南宫村特色游”、“金凤凰北京密云农耕文化节”、“凤凰乡村游,伴您潇洒走怀柔”……京郊旅游金融服务水平、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级。

记者了解到,活动主办方计划在第二届活动中发展凤凰乡村游特约商户2500户,安装POS终端机3000台,并希望将10亿元城市资金引入京郊农民手中。

“但愿农商行的‘金凤凰’永驻乡村,为我们的事业、生活带来吉祥!”凤凰乡村游优秀特约商户、北京南宫地热博览园负责人的话代表了广大农户与商户的心声。

“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改变的状况和需要应对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许多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加强。这个产业重游率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增强第一次的吸引力,那么观光休闲农业将稳定住一大批回头客。”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军萍如是说。

小假期带来挑战

观光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月到11月是观光休闲农业的旺季。调查发现,在旅游旺季时期,超过10%的旅游点接待量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甚至是大大超过;而同时,约有40%的旅游点接待游客量不足一半,超负荷接待和资源大量闲置同时存在。在旅游淡季时期,近80%的旅游点接待量占接待能力的比重在20%以下,资源利用普遍不足。

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这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给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带来了困难。

今年,我国推行了8年之久的“黄金周”随着新的假期调整方案公布,改为两个黄金周加五个小假期。集中的长假减少了,必然影响长线旅游,刺激城市周边景区的旅游和消费,今后2至3天的短线旅游将是游客选择的重点。

这无疑也给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刘军萍认为:“小假期对观光休闲农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游客待的时间缩短了,门票、餐饮、住宿等收入会减少一大块,这是不利的一方面;而针对小假期的新情况,将迫使经营者调整经营思路,针对不同时段(平日、假日)、不同人群(上班族、学生、老人)制定出不同的旅游方案,这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调整升级。”

面对政府出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通州禾阳农庄董事长韩文祥显得很乐观:“这对于乡村游的景点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韩文祥说,为了迎接激增的短途游客,他们将陆续推出3个新方案:一是开挖15000平米的人工湖泊,增加农庄的水系风光,二是投资400万元扩建会议场所,使接待规模由五、六十人增加到300人左右,三是改善住宿条件,让来农庄的客人住得更舒适。

指示牌景区难寻

北京市民的私车拥有量处于全国前列,自驾车游客占京郊游客的一半以上。然而大多数出行的游客都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很多观光园、民俗村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影――路上看不到指示牌,需要反复打听路线;到达目的地后,也没有充足的停车位。可以看到,目前针对自驾车市场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包括自驾车导行系统、停车场服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亟待完善。

刘军萍认为,对出行的游客来说,信息的需求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出行前,需要搜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信息,光靠亲朋好友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出行过程中,路牌、标识将起到导航作用;三是进入园区或民俗村后,景点分布图、园区说明图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在导引和解说系统的建设上还有些差强人意。

近几年来,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数量增长很快,但企业投资规模差异也很大。总的来说观光园投资规模要大于民俗村,累计投资额达千万以上的多是观光园,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观光园也要好于民俗村。

文化味有待提高

郊游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44-05

休闲创意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产业于一体。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休闲创意农业的准则是农业生产、乡村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相处、文化创意。其特色是自然田野的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自然保育认知教育、有别于声光娱乐,欣赏动态的生物生活、生态活动和静态的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这一新业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一、德国“绿腰带项目”概况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绿腰带地区的农业用地,并赋予该地区的农业以与未来相适应的形式,同时在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均衡、和谐的发展关系。通过保护慕尼黑郊区的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来保障慕尼黑未来的生活质量。“绿腰带项目”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三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的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进而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绿腰带项目”中的“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慕尼黑市政府和郊区的农民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

1.干草方案。“干草方案”是保护性使用绿腰带地区土地的一个典型做法。市政府鼓励农民保留布满鲜花、但却正在不断减少的草地,农民们通过把草地上的干草分成小包装卖给城里的小动物饲养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干草包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宝贵的、天然的美味饲料,这里还融入了来自慕尼黑绿腰带地区的家乡的味道。由于草地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因此此项措施还大大保护了水源和土地。同时,草地上遍布的鲜花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踏青、郊游。特别是对于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广阔的原野上自己采摘一束鲜花实在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

2.菜园方案。“菜园方案”是绿腰带地区的农民和市政府共同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旨在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长久以来,许多城市居民都梦想有一个自己的菜园,这些城里的园艺爱好

往往只能在自家的阳台上用小箱子来侍弄花草。“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可以在绿腰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绿腰带上的农民将自家的菜地分成60平方米的小块来出租给城里人,菜地的位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城市聚居区,租费也非常便宜,每年只有110欧元。“菜园方案”从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在绿腰带有10块这样的地方,提供超过500个小菜园。与其他城市郊区的菜园不同,绿腰带上的菜园每年只出租半年,即从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5月中旬之前,土地的翻耕、播种等前期工作都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籍此来保证正确的种植间距和最优化的种植安排。出租者于每年的5月中旬来接管菜园,每周需要投入2-3小时的工作。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是绝对禁止的。

“菜园方案”除了为农民带来经济方面的收入,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亲历蔬菜的生长,包括种植和浇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这些年轻的小园丁会突然间喜欢上某些蔬菜,而这些蔬菜在以前通常都是被搁置在盘子的边缘。对于成年人来说,和菜园的邻居们进行愉快的交谈,互相交流园艺和厨房的经验,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获得一份自然、协作、安宁和悠闲,绿腰带上的菜园让这些都成为可能,正如“菜园方案”的广告语所说:“60平方米的维生素,60平方米的生活乐趣”。

3.森林方案。慕尼黑郊区拥有约5000公顷的森林。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还开发出森林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绿腰带上的森林里,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在这一过程中,护林员给孩子们富有情趣地讲解有关森林里的树木、木材的使用、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土地、食物链、森林与水、森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在森林里正确的行为方式等话题。而对于成人来说,森林之旅也会让他们获益匪浅,护林员会耐心地告诉游客:森林是如何生病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伐木?树木年轮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森林里会有很多枯树?为什么要在森林里修建篱笆?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如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等等。将这些培训项目从公司的会议室搬到郊外的森林里,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创意,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给人以新的感受,这种动物疗风靡欧洲,借助各种动物如马、狗、兔等,对各种身心不健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骑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无需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将恐惧、枯燥的治疗寓于娱乐和休闲活动之中,往往可以达到一般治疗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绿腰带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教练的帮助下,在马背上(通常是不配备马鞍的)完成各种治疗项目。在心理治疗方面,骑马体疗可导致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旧的消失,导致新习惯的产生。在马背上可以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从而这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开朗、机敏和顽强。在外科中,骑马疗法可以用于发生不幸事故和重手术后恢复走动的能力,以及治疗手和脚的全部和局部的麻痹症、破坏运动协调性、肌肉痉挛性的缩短和萎缩、脊柱歪曲等等。对内科病来说,骑马疗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用于血液循环器官的补偿疾病、新陈代谢破环、支气管喘息和肺气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等。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骑马疗法的适应症是巩膜散光、各种抑郁症、神经痛、低能,嗜酒狂和嗜麻醉药者等等。

除此之外。绿腰带里的森林、草地和农庄对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小小湖泊也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采蘑菇、慢跑、野餐、骑自行车漫游……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因此,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永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在绿腰带这块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机会,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绿腰带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养地。

(二)环境保护

“绿腰带项目”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对慕尼黑郊区的生态进行保护,这在“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绿腰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可以说,绿腰带上的农民们长期为保护和促进这块土地的生态功能作着贡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要保护自然生态和风景面貌尽可能少地受建筑措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慕尼黑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平衡措施,但是往往却很难在规划区域的附近找到有意义的平衡面积。于是,慕尼黑市政府在1996年作出决定,在郊区的农村建立自然生态区。具体的方法是,在绿腰带地区选择合适的自然风景区,通过高强度的粗放型经营措施和重新自然化的手段来建立群落生境组合。以绿腰带上的第一个自然生态区“爱舍丽德苔藓区”为例,这里原来是慕尼黑西部的低地沼泽带,人们对这块区域实施了重新自然化,从风景保护和自然保护的专业角度来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并且使之与市政府的物种保护和群落生境保护计划相吻合,发展重要的群落生境组合,从而使这块湿地的面貌得以保存,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很多年来,在与慕尼黑自然保护局的密切合作中,绿腰带地区的农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野生物种和保护群落生境,实施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项目”。例如,在低地沼泽区移走与土地不适应的杉木。杉木作为沼泽区的“外来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长,因为高大的杉木遮挡光线,沼泽地带上其它的低矮植物因此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杉木的迁移终于使它们赢得了阳光下的位置。再如,农民们采取措施使池塘重新自然化。此外,农民们还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增大土地面积,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原先的密集型经营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却导致农田里不再有供其它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直接受到危害的是山鸠。通过粗放型经营,不仅保护了山鸠,受益的还有鹌鹑和野兔。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珍贵的沼泽灰蝶又回来了,消逝了多年的报春草也重新成为了绿腰带上的居民。

除了自然生态区,慕尼黑拥有的5000公顷的森林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林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林区的面积和功能免受破坏。“绿腰带”因此被称为慕尼黑的绿肺,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

(三)文化休闲

绿腰带首先是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在绿腰带上,有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旅游线路。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历各种各样多变的地貌。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内骑车旅游,多变的线路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单调。

同骑车一样,绿腰带也是漫游的好场所。绿腰带上的森林、湖泊、沼泽、草原以及那里的动植物都会让漫游者心旷神怡。“贴近土地,走进空气”是漫游者的初衷,但是绿腰带总是会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绿腰带地区还有很多由于人工开采砾石而形成的湖泊,它们是慕尼黑人进行水上运动的好场所。另外,采蘑菇,慢跑,郊游等等。

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学校郊游、社区开展活动和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水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

二、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自2008年民革中央首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已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涵盖以现代农业、农

村为代表的吃、用、玩、观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等。形成以农业主题公园、特型农业产品、农业废弃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的新亮点。 家创意农业机构——洛可可创意农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为提高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此开始,我国在创意农业方面的实践事例越来越多,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很多,一是市场需求很大,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新型的创意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广褒并存资源丰富,有北国风光、有南方情趣,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对市民的诱惑越来越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十年来,中央连续4次出台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为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奠定了很大的政策基础和保障;四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像德国“绿腰带项目”,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前来观光、考察和旅游,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必然带动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制,仅仅靠少量的成功创意农业机构来支撑着创意农业的发展,大大阻碍我国在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前进脚步。同时。我国农业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缺乏、相关人才缺少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涉农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创意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身薄弱,如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能够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够规范,小摊小贩化的经营模式仍然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使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体现;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国耕地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五低”情况。如此等等。这都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落后,不少农产品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特色创意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3)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素质较低下、技能较差、观念较落后,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创意农产品生产线上的高端人才。(4)没有建立起对休闲创意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手段不一,没有建立起农业投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制约了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向上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给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慕尼黑郊区的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这主要是由郊区的服务性功能来决定的,也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郊区的农业用地有限

因此郊区一般不具备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而且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特色。第二,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郊区的环保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大城市来说,郊区的环保功能对改善城市的居住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加强郊区的环境保护,增强郊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郊区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多层次开发文化休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郊区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抓手。这种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郊区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机会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与公共设施和社会环境高度发达的慕尼黑郊区相比,我国更应该加强城市郊区的社区建设。由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郊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其中,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农村人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郊区的社区合作等等,都是我国城市郊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第四,政府注重引导和主导。在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并和农民及农丁协会共同研究方案、措施,如在“菜园方案”中,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措施至关重要。长久以来,慕尼黑的市民们回归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对郊区菜园的需求历来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郊区的农民在春季的农忙时节都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城里人的菜地,因此,对郊区菜园的需求一直远远大于供给。在当地政府的倡议和协调下,成立了慕尼黑菜园园丁协会,该协会收取会员们一定的费用,策划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例如。规定有关的收费标准,管理会员,协调农民与城里人的联系,提供农用器具,出信息板报等等,协会有时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雇用有经验的园丁来统一管理菜园。协会的工作大大减轻了绿腰带上农民的负担,为城里人提供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乐趣的好机会。 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很足,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场和渔林牧场

主要发展的项目有:休闲农场:农业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体验、童玩、自然教育、乡土风俗、民宿;休闲林场:森林利用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森林浴、森林游乐、生态教育、赏鸟;休闲渔场:经营渔获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之相关事业。如养殖参观、体验、生态,水上活动、渔业餐饮、民宿;休闲牧场:畜牧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牧场风光之体验、亲近动物、生态教育、童玩、戏水、健行、民宿。

(二)引导发展乡村深度体验

由于时代的转变,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由差异化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若以企业立场而言,所谓“体验”,就是以企业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深度体验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借助农业特有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六觉f况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感觉)及地方文化特色,即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态景观及农村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自身所感受的情绪。且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每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

(三)适度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与游憩元素结合,故又称为市民农园。

csa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一方面

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csa主要关心的是食物安全和农业土地的都市化问题,这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与收获的永续的农业方式。若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则是“食物生产者+食物消费者+每年的互相承诺=社区支持型农业和无限永续的契机”。“产地直销”落实在“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做法上就是“在地生产,就地购买”,没有剥削与垄断,让小区居民成为养育这些自然农场的支持者,也让农耕者成为健康食材的供应者。

互助,认同。安全,永续一这些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基础与回馈,相互循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不仅在生态农法上,也在农粮危机、回农青年的议题上被广泛讨论着;试想,不用舍近求远,在我们的餐食中,这些无毒的食材都与我们比邻而居;也不用烦恼哪天食物不够了,要花好几倍的菜金才能吃饱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正因为不是以完全利益做为出发点,所以,更值得信任与扶持。

(四)大力发展乡村长宿休闲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参与者没有移民或永久居住的打算,而在异地以自有或租借的形式居住大约数个月份,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或参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休闲活动、体验课程、医疗、养生、保健之相关设施与服务为主要活动,以接触当地的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为主要目标,故参与者的性质倾向生活者而非旅行者;另外,乡村长宿休闲者亦非在当地置产、就业或从事其他有偿活动,基本生活需求或其它层次的需求,皆以居住地存放的退休金或其它管道的经济资源来满足。简言之,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并非移居异乡,亦非永久居留的“居留型休闲”,亦即在异地进行半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旅居休闲模式。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居住时间比一般观光旅游长,参与者多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而非观光饭店、民宿的短暂停留的模式,亦即,乡村长宿休闲者是以日常休闲活动为目的,而非单纯走访各处旅游景点,其身份是“生活者”而非“旅行者”,故乡村长宿休闲亦有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长宿休闲者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储蓄为生活泉源,而不异地置产、工作,又与“迁移者”的性质不同,是一种具有旅游休闲和迁移居住部分特色的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

房车营地就是可以满足房车的生活补给和供人休息的场所。房车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房车营地自然也应当具备休闲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房车露营文化来。因此,补给和休闲构成了房车营地最基本的特点。

郊游教案篇(8)

1.郊区的类型

根据城市人口和产业迁移的方向,郊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居住型郊区,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居,形成新的居住区;第二种类型是生产型郊区,由城市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向郊区搬迁而形成。根据郊区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郊区,分布着大量改造搬迁而来的企业,有的已经形成产业群,同时近郊也主要承担着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物流和果蔬供应职能;另一类是远郊区,散落分布村庄,遍布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有的远郊区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带,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2.城市近郊区的特点

(1)过渡性。城市近郊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市近郊功能由服务农业经济向服务工业经济过渡。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近郊区的小农经济会逐渐瓦解,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出现众多的农业深加工企业。第二,城市近郊是城市中心高密度生活区和城市远郊生态涵养区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接近饱和。此时,城市近郊将承载部分中心城区的居民,低密度居民区的出现,绿化率的上升将大大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并为未来城市向远郊发展提供基础。

(2)辅。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的副中心,分流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居住、生产、行政、商业、医疗和教育职能,协助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功能。一方面,中心城区仍然是一个城市中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区域,居住着最多的人口,行政机构最为集中,教育和商业资源最为丰富,是城市的中枢。另一方面,在人口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城市近郊功能在逐渐转变,也将把一定数量的区域性行政机构、教育机构和商业娱乐场所从中心城区搬迁到近郊区来。行政机构形成新的行政中心,教育机构形成大学城,商业娱乐场所形成shopping mall或步行街,为近郊新的居民和产业提供必要的城市服务。

(3)前瞻性。城市在开始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前,一般首先会对近郊区实行统筹设计,全盘规划,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方法运用到近郊区城市规划中,以体现城市人居生态目标、产业经济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带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路网将更加合理便捷;水电气通信和供热网络将更加完善;教育资源将根据人口分布特点规划,布局更加平衡;商业设施更加体现便利性;医疗机构更加向基层倾斜,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等等。这种着眼于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将满足城市未来10~30年的发展需要,避免重蹈中心城区因规划不足导致城市生产和生活效率下降的覆辙。

(4)差异性。城市近郊区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均质的地区。在此区域内,经过细致设计和精心打造的生态景观绿地和公园,会吸引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高档、低密度的居住别墅区和度假产权式酒店,并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第二套居所。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所引发的大量外来高层次人才的涌入,将进一步激发高端地产项目的开发。于此同时,转移而来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业深加工产业)还将吸引大量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前来就业和居住。

二、我国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1.近郊区的城市规划突出产业和交通发展需要,忽视居民和就业人员的人性化需求。中小城市往往囿于自身中心城区规划不足导致的产业发展制约和交通瓶颈的原因,急于照搬发达大城市的理念,奢侈规划设计服务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道路,以高标准、超前性的要求来发展近郊区,而不是以“人”为出发点,遵循适度、平稳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则来循序渐进发展近郊区。常见的景象是在宽广的马路上,大型生产厂区的重载车辆可以顺畅无阻的奔驰,限速标志的缺乏却使路边的行人难有安全感;工业区机器可以夜以继日的不停运转,周边的居民却没有隔音的生态林障阻挡噪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可以通到任意角落,但人们寻找一条可以惬意行走,树荫夹道的步行路却非常困难。

2.城市近郊区第三产业中的娱乐化、观光化大型旅游项目过度发展,而小型休闲型、游憩型项目和设施规划不足。随着全社会在节能、低碳和环保等方面意识的提高,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开始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化投资和居住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在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中小城市中,各种题材的主题公园(The Theme Park)争相登场。在众多沿海中小城市中,游艇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星罗棋布,而类似的为满足外来旅游者观光和娱乐需求而在建、审批中、规划中的大型项目数量则更为庞大,超过城市旅游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

服务于外来旅游者的大型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服务于当地社会居民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会导致第三产业类型单一而出现“旅游产能过剩”现象。“旅游产能过剩”是对“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一种解释。现在常被用来说明按照最高人流量设计的各种旅游设施在平季长期利用不足,导致的旅游资产过剩。于是近郊区能看到宏伟的游乐城堡,却难觅居民小区间的广场绿地;能看到夜晚霓红闪烁的影视城,却极少见到夕阳下可以乘凉的长廊和配备各种健身器材的运动场;海洋世界和游艇俱乐部的喧嚣固然昭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但同样展示城市地脉和优美环境的湿地、岸滩却一点一点被侵蚀。

3.强于建设,疏于管理,休闲游憩设施建成后即丢失被破坏现象严重。中小城市的有形物质延伸迅速,在短时间内各种建设能快速成型,但城市职能组织和无形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却慢于城市扩张的步伐。近郊区开发初期,人口相对稀少,城管和公安力量相对有限,近郊区中的偏远、交界和人员活动稀少的区域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区”。休闲区的树枝和花卉被折断,草地被随意践踏,各种休闲设施被破坏、污损甚至窃取丢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近郊区休闲游憩项目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改善区域环境,布置休闲游憩点、线和面,满足人性化需求。当代社会,市民对一个城市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一个城市在保证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弱化物质炫耀,满足市民对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注重生活品质、体现精神追求、呼唤人性的回归,重新重视传统家庭观念、道德和人文关怀价值。城市的建设首先应把“人”放在建设思路的首位。因此在传统绿化景观的“点——线——面”建设基础上应倡导以“休闲游憩”节点为核心的人性化“线——点——面”建设。

所谓“线”的建设即优化步行系统,创造“步行优先”的城市区域环境,步行道是“休闲游憩”节点中“休闲性”的重要体现和延伸。在步行道的两侧设置意趣独立,品味独特的雕塑小品,使行人在步行的同时能偶生闲情,放慢匆匆的前行脚步,驻足欣赏雕塑,放松精神。

所谓“点”的建设即在步行、机动车和公共轨道交通系统的汇合中转节点设计公共开放空间(Open Space),围绕能反应城市特定地脉和文脉的主题,设计广场风格和景观小品,布置可供市民参与和操作的简单器械,让市民了解一个城市制造的产品和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产业,增加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

所谓“面”的建设,即合理恢复城市的自然地表,减少硬化地面,并在地表生态性得到恢复的基础上,纵向布置绿植空间,多维绿化城市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新定义休闲游憩活动”。休闲游憩活动不一定是人借助物体的活动,还可以是人亲近自然的活动。恢复城市的湿地,市民就可以在其中捉虫、观鸟和戏鱼,这是为一种休闲游憩;恢复城市的草地,市民可以闲坐读书、卧躺甚至恣意翻滚,这也是一种休闲游憩;甚至在城市化的郊区一部分土地,保留一片耕地,让市民照料农作物,秋季享受丰收快乐,也是一种休闲。所以人性化的休闲游憩体现的是“人本位的休闲”。

2.调整大型旅游游乐项目和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建设比例,保持协调发展,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向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倾斜。保持大型游乐项目和小型游憩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最终的成果考核标准是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发展是否出现群体性发展态势,而这种成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对大型游乐项目的有效调控,抑制第三产业中的盲目投资冲动,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

对于在建的大型游乐项目,各级主管部门应科学测算目标市场旅游者流量和旅游活动需求,因地制宜,适当调整、缩减建设规模,实现在建项目的“可控”;对于审批中的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市场开发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减少臆测、揣测,不盲目取信空洞的市场营销口号,依托扎实的调研数据下结论,缓批或不批没有有效市场需求、严重脱离当前城市新郊区发展实际的大型游乐项目,实现审批项目的“能退”;对于尚处在规划论证阶段的项目,不盲目立项,要为近郊区的长远发展“留白”,特别是为功能性休闲游憩项目留足空间。

由于休闲游憩项目体量小,投资小,对GDP贡献小,在各中小城市的项目建设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政策层面,政府应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勇气、有魄力拿出“黄金位置”配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休闲步道、景观小品、绿色长廊和广场等,以此作为示范,带动休闲游憩项目发展;在市场化运作的郊区地产建设项目中,应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对休闲游憩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和体量划定最低标准,地产开发商必须将上述指标在建设中予以落实;在资金支持层面,政府应对市场化运作的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附带的公益性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予以适当的补贴,鼓励地产商的建设。同时,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应设置用于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并探索对该资金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实现保值增值,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3.在休闲游憩项目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阶段,渗透并贯穿“便于管理、易于维护”的设计和建设理念,降低日后管理和维护难度。中小城市在近郊区迅速发展的同时,近郊区城市管理的完善需要时间也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各近郊区内的休闲游憩项目,在其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师及团队应该在项目的布局上考虑到短期城市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在人流和车流密集的区域布置休闲游憩设施,避免在偏僻和人迹稀少的地区布置。同时在规划设计书中应辟出专门章节,详细论述该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在建设阶段,应在设施美观和实用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美观性应适当向实用性妥协:景观雕塑、休闲桌椅、垃圾桶、各种器械、景观效果灯和指示牌应做地面或立面固定处理,并为易碎、贵金属材料制品配备防盗装置。直接和人体接触的设施和器械应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避免使用玻璃、塑料等易损材料。照明灯应使用LED光源,尽量采用反射式照明,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可避免灯泡的直接而被人盗窃或破坏。在绿植布置上,应选取抗旱和耐活的植物,避免大面积使用稀有珍贵品种,草皮应选取耐踩踏品种,减少盆栽花卉拼摆式图案和造型的使用,降低偷盗行为的发生。尽量因地制宜利用近郊区项目现场存留的植被、地形和溪流,保持场地的原始生态系统,增强场地的自我修复能力,营造舒适惬意而便于管理维护的休闲游憩环境。

参考文献:

郊游教案篇(9)

来自国家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报社、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等部门的七位旅游专家担任《规划》评审委员会委员。

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区长助理胡安玉参加了评审会议。

会议由市旅游局副局长张玉涵主持,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致欢迎辞。

评审委员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课题组的《规划》文本和图件展示和汇报后,逐一进行了会议评审发言。

专家评审意见认为:该《规划》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结构清晰,体例科学,图件完备,符合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

旅游主题与产业目标定位准确,功能分区合理,产品设计科学,项目规划富有创意且十分详细,规划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采取的“4162的技术路线、SWOT-P分析、旅游形象系统设计、线路营销,旅游项目黑帝城、齐鲁武当山,旅游产业中的旅游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以及规划体例结构富有创新性。

同时,《规划》能够依据区位特色,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为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评审专家还对《规划》中诸如法规依据、与周围城市衔接、非优势旅游地区如何打造度假目的地和大企业参与旅游事业等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

最后,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本规划是一部国内同类规划中具有领先水平的区域旅游规划成果,同意通过评审。

会议结束后,区委书记杜永光会见了评审专家。

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

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自2003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

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找准结合点 ,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

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目前,全区共有部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教育报记者赵晓雅、中小学教育管理杂志记者林清华,全国15个省(市)80多个县(区、旗)教育局业务局长、教研室主任、校长、骨干教师和我区区直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委办主任及各课题组成员,共计约500人参加了会议。

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区人大主任韩建安,区政协主席张秀岭,区委副书记于良,区人大副主任王真海,区委、纪委书记刘勇,区委、常务副区长、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晓黎,区委、组织部部长杨继英在主席台前排就坐。

山东中泰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崇海,副区长韩建岭、刘堪林,区长助理胡安玉,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区财政局局长胡乐华,区长助理龚广奇,区长助理、区发改局局长张学贵出席会议。

会议由区人大副主任王真海主持,区委副书记于良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村庄整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意见》,中泰集团、区建设局、永安乡党委政府等3个单位就完成西郊生态植物园建设第二阶段任务作了表态发言。

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在充分肯定西郊生态植物园前段建设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指出:西郊生态植物园和市中新区建设是创造枣庄历史的工程,是造福东城区全体人民的工程,是保持市中区持续繁荣的工程。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对市中长远发展和对全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加快工程建设。

要坚持适度超前,确保拆迁补偿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要加大对被拆迁户从回迁安置到补偿、补助、社保、就业、医保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坚持依法操作和有情操作,细化拆迁方案,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岗,倒排时间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好规划设计关和质量安全关。

坚持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确保把西郊生态植物园和永安新型社区真正建成群众的满意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政工程。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把握好政策口径,阳光操作,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

各指挥部要进一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郊游教案篇(10)

从一个荒凉的小镇,到如今有30多万外来人口的城市,燕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很多宣传中,都说燕郊是“京东名城”、“北京的后花园”等等,但是极少有人说“河北燕郊”、“三河燕郊”。其实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是地地道道的“河北兄弟”。正像人们所说的,目前“心在北京身在冀”的燕郊只是北京东郊的“睡城”。

燕郊距天安门直线距离大约30公里,西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港120公里,身处京津唐都市圈核心地带,同时也将是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焦点之一。

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燕郊最先享受到了北京利好政策的“福音”。北京送给燕郊的第一块蛋糕就是土地价格释放带来的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公开的数据显示,2002年燕郊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均价为1000元左右,到了作为阶段性顶点的2007年,均价达到每平方米5200元。5年时间内,房价涨幅翻了4倍,年均涨幅超过30%。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由于政策及奥运概念的过度透支,燕郊房价紧随北京跳水。然而时间不长,北京新的规划政策出台再次刺激了燕郊。除此之外,对当地楼市的另一利好政策来自2011年北京市出台的“京15条”。 其中,北京户籍家庭不得购买第三套商品住宅,非北京户籍家庭不得购买第二套住宅,以及非北京户籍无法提供五年以上社保、纳税证明的不予售商品住宅的规定,这个被认为是造成北京市区和周边板块市场行情冷热不均的重要原因的政策使得北京区划内被热炒的通州、顺义等地房价大幅跳水。

受宏观房市影响,燕郊曾出现短暂低谷,然而由于北京限购政策不适用于河北,大量被限的置业、投资需求最终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燕郊、香河、固安等北京周边城镇。

“最初还在燕郊和北京间犹豫,那时丰台、大兴的一些小户型还能够承受,“京15条”出台后,燕郊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在有了买房的想法后,“北漂”王齐一度跑遍北京各大周边郊县考察房源,他笑称自己“一到周末,就带着媳妇北京郊县一日游”,但北京的限购规定出台后,他将长长的备选房源名单几乎删完,最终还是落户在自己熟悉的燕郊。

一河隔开两重天

燕郊和北京仅有一河之隔,这条河的名字就是潮白河。尽管潮白河的最宽的地方还不到500米,但是东西两岸真可谓“一河隔开两重天”,在交通、教育、医疗和产业发展上,燕郊都没有真正沾上北京的“光”,反而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在燕郊的30多万外来人口中,他们多数是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燕郊睡觉。交通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从燕郊开往北京的812路公交车每次“挤”过最拥堵的路段,到达省界附近时,乘客们都会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今天上班终于不会迟到了。”

王齐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与妻子在燕郊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天花费近四个小时跨省上班,至今已快4年。每天与他们一道“同甘共苦”的,就是这近30万人的进京“大军”。

尽管早高峰时公交车发车间隔不到1分钟,但依然难以满足需求,公交车站经常排起100多米长的队伍,每天挤公交、抢上车成为一场体力活。北京往返燕郊的11条公交线路、2000班次,日输送乘客12万人次,依然难以满足30万上班族的每日往返。再加上,燕郊进京单靠一条102国道,导致早晚高峰、周末拥堵严重,7公里的路程有时要花费2个小时。尽管交通的压力让人抓狂,但是对于在燕郊居住的“北漂“来说,较低的房租和消费是留住他们的原因。

不管是“环首都经济圈”,还是“京津冀一体化”,对于燕郊来说,相较于其他地方,光有区位上的“近”还不够,还要“通”,也就是交通的一体化。

近年来,关于燕郊要修轻轨的传闻不绝于耳,如果北京轻轨一旦跨过潮白河,这一小步,将成为燕郊对接北京、融入首都的一大步。届时,将大大缓解燕郊与北京之间的人流压力,有效改善燕郊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将提高产业投资的热情,促进京津冀资源共享和共赢,进而促进两地经济融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除了交通压力,燕郊短时间内大量人口的涌入,也导致燕郊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配套上跟不上“节奏”。就拿教育来说,近年来每年新增小学适龄儿童2000多人,初中增加1000多人,相当于每年要新建一所中学规模的学校,另外班级超额现场严重,教室里课桌椅摆得密密麻麻,大部分班级都超过80人,一些班级一度超过90人。学校管理压力大,师资紧缺矛盾尖锐,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等难以有效开展。另外,燕郊每年新增100名教师才能满足适龄学生增长的需求,但受困于乡镇建制的教师编制人数,新配备100名教师几乎是“天方夜谭”,一些学校只能增加教师工作量并聘用编外教师。

把家安在燕郊的赵林希望京津冀一体化不仅仅在交通上带来改变,他想要的更多。现在他在北京工作,但是房子在燕郊,孩子在天津上高中,妻子则在廊坊工作。对于目前全家“分居”的状况,赵林更多的寄希望于未来:“一体化后,我能不能享受北京的各项福利?孩子将来升学是不是可以畅通无阻?一体化能否先把高考分数一体化了?这可能代表了很多人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盼。

除了交通、教育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外,医疗问题也是燕郊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燕达医院是燕郊的唯一一个三甲医院,但是和北京这么近,却出现了北京医院人满为患,而燕郊的三甲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现在北京各医院人满为患,设备和医生都是高负荷运转。北京大医院里有的设备我们这都有,甚至一些设备北京没有的,我们也有。北京医院里的核磁检查有的要排队一个月,可我们的核磁检查等医疗设备都闲置着睡大觉。”燕达医院副院长周怀龙说。究其原因是燕郊的医院不能用北京的医保卡,很多看病的人只能跑到河对岸的通州或者燕郊北边的顺义去看病。尽管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推行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通过选择1家至3家异地定点医院解决异地看病问题,但异地报销结算依然是个难题,尤其是大病、慢性病的参保人,异地看病报销个人负担重、手续繁琐、报销周期长等问题成为很多人的心病。

针对这个问题,燕达医院曾经跟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朝阳医院洽谈合作,计划将需要做检查的患者用大巴车拉到燕郊做检查,一方面缓解北京大医院压力,同时提高自己设备使用率,然后双方利益分成。但面对行政区划和医保政策阻隔难题,这一双赢的设想很难顺畅跨过潮白河。人们希冀在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下,看病难的问题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目前,国务院医改办已就“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要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对于承载首都人口和产业外溢的周边地区来说,医保省际“漫游”、异地即时结算或许不再遥远。

随着北京确定向天津和河北疏解医疗等资源,京津冀协同正逐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河北一些基层干部和研究人员认为,燕郊目前的民生难题,将来环首都的其他县市可能也会遇到。要破解难题,既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作出协调和调整,也需要河北省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在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方面作出调整。

燕郊产业发展困局

回顾燕郊的行政划分,可以发现频繁的变动给燕郊带来了更高的规划和建设风险,被称为廊坊“北三县”的三河、大厂、香河由于被京津两个大型城市包围而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间飞地,“北京不投资,河北也不敢贸热投资”,夹缝中的燕郊缺乏与河北的经济联系,也就一直游离于河北经济发展的主体之外。

于是,缺乏“政策关怀”的燕郊,更愿意将未来的命运交于北京,和周边的通州、顺义一起寄望区位要素能在北京不断调整的卫星城市规划中得以释放。

长期参与燕郊产业园区招商的龙创基业(三河)企业服务中心总经理高富强表示,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包括互联网、人才等支撑不了部级开发区体系,是造成燕郊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世界范围内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实践,卫星城的发展演变往往经历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睡城”,产业郊区化、具有半独立性的“辅城”,郊区城市化、不再依赖母城的“新城”,和以区域城市化为特点具有辐射力的“带城”四个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能否进一步推动燕郊的发展,使之成为产业郊区化、具有半独立性的“辅城”甚至是“新城”、“带城”呢?答案还未可知,不过从北京周边的发展现实来看,即使作为区划外的卫星城,燕郊也不再是唯一。

在河北辖区内,分布着除三河燕郊外以固安、大厂、香河等为主的诸多邻京小城,并先后成立了河北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市固安工业区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工业园区等多个省级经开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语境下,各城域使尽解数力争从北京外溢要素中分得一杯羹。

与大兴一河之隔的固安在北京两次南城行动计划、首都新机场规划方案出台的刺激下,谋划建设了60平方公里的空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空运为依托的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及以现代物流、航空服务为主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着力打造京南的“空港之城”。香河基于十余年的产业积累,依托家具产业基地、香河家具城和物流园区,已经形成产销一体、具有完整生态产业链的“中国家具之都”。大厂在2007年与北京首钢集团、北京金隅集团合作后,将集团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落户,建设成“首钢大厂装备制造业园”和“金隅新型建材园”。甚至天津的武清,通过引进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的方式,在该地区开发了大规模的以艺术社区和养老社区为主题的卫星城建设项目,其开发逻辑同样是寄望作为北京的卫星城,以获得一个理想的区位溢价。

今天看来,在这场具有同样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通过错位发展谋求与北京对接的卫星城博弈和竞争中,燕郊好像也很难拿出更具竞争力的资本。

一体化的未来充满想象

在2010年底燕郊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揭牌仪式上,46个单体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项目同时开工,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燕郊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并称将在未来20年内力争达到与中关村齐名,形成“西有中关村,东有燕郊城”的两大科技城“鼎足而立”的局面。

燕郊开始大规模的招商引资。虽然长时间以来燕郊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诟病为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土地经济,实际上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导,土地价格较北京很有优势。

但是很多企业在这里“落脚”之后,却导致了员工的流失。很多人一听说去燕郊就辞职了,对在北京有房的人来说,到单位的时间成本太高,还有就是觉得从北京到燕郊太没面子。另外,燕郊虽然规划建设了“燕郊大学城”,这被视为未燕郊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但实际的情况是,且不论这六所二、三类院校能提供多大意义上的智力支持,大部分当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还是进入北京。

人才的匮乏、产业配套滞后和产业链凌乱成为制约燕郊园区经济的原因。不少人士认为,现在燕郊并不具备大规模吸纳北京溢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尽管在2009年燕郊政府就在《燕郊地区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燕郊要形成北部科技城、南部健康城,沿东外环高新技术产业带、潮白河旅游休闲商务带,商业中心、商务会展中心的“两城、两带、两中心”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区涉及旅游度假、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金融商贸和仓储物流区等。

但是此规划被质疑,一个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否具有足够的涵养能力来承担如此之多并且关联度不高的城市功能。能否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如何协同整个京津冀的发展成为摆在眼前最关键的问题。

“最坏的情况是,每个产业都想发展,每个都变得不伦不类。”一位北京城市研究学者忧虑地表示,“传统的开发区是以工业为本,如果固守在传统的思维里,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不能孤立、自我地看,而应该放在大的区域环境中来看。”

上一篇: 党校培训个人总结 下一篇: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