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30 21:27:14

玉文化论文

篇(1)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曹雪芹在运用烹茶用水时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雨雪水是“天泉”,是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鲜爽,自然可贵。况且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红楼梦》中写到了妙玉煎茶用水的情节,她煎茶时非常讲究水质,请看第41回: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突出妙玉烹茶是用“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其意当然是为了让妙玉显示自己的高沽和不同流俗。同时也借妙玉表达自己在鉴水上的主张。刘姥姥认为雨水茶“淡”,宝玉则赞雪水烹茶“轻浮无比”。这里的“淡”和“轻”都是品茶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这不但需要味觉上的细腻,而且也需要精神上的契合,否则就不能体会。曹雪芹对水的见解代表着清代文人鉴水的倾向。

二、论器:崇尚古道(以古为美)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具之美。在传统茶文化里,器与道是相通的,因此,历代的茶人对茶具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写茶具了。妙玉一口气拿出数种并不常见的珍贵茶具,有“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以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晋王恺珍玩”的“ban(左分右瓜)瓟斝”和镌着三个垂珠篆字的“点犀qiao(上乔下皿)”。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谱,我们还找不到一件茶具能与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贾府是国公爷的后代,宝钗是皇商的后代,见识广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论起茶具来,则显得知识贫乏得很。在《红楼梦》中。妙玉究竟给贾宝玉等三人泡了什么茶并没有说,可见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茶而在器。在作者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一种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这正代表了清代文人对茶具的审美倾向。同时,它也表示着陆羽所创立的“因茶择器”原则到了清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了。

三、择境:注重美感

冯正卿在他的《芥茶笺·茶宜》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如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吟诗,激发诗思等。

妙玉可以说是条条具备,四十一回中紧接着贾母饮茶后的着力描写:“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已茶呢……”’于是四人一并边说笑一边饮茶。因为是“知己”,妙玉不惜拿出了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水来招待。外边的贾母、刘姥姥等人均不在其列。而且因为刘姥姥的到来。妙玉甚至要打水洗地,还要叫提水的小斯将水放在门外。茶是至清至洁之灵物,当然讲究洁净。但妙玉的“洁”实际上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而这恰恰是清代文人茶文化的最为主要的特征。

篇(2)

南阳是我国最大的玉器交易集散地,玉文化产业成为南阳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势头已经出现。以玉文化为载体的玉文化旅游如何促进南阳经济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1.南阳玉文化旅游的条件

1.1南阳玉石资源丰富

目前南阳查明的宝玉石资源矿产地50种,100多处,占全国宝玉石332种的15%,其中宝石产地33处,玉石产地24处,彩石产地25处,砚石产地2处,观赏石产地25处。[1]南阳有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又有物美价廉的西峡白玉、汉白玉、水晶、玛瑙、虎睛石等,成为南阳玉雕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2南阳玉雕业初步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南阳玉雕遍天下,这是对闻名世界的南阳玉雕的真实写照。目前,南阳玉雕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南阳现有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独资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码头、主要港口、旅游名胜区都有南阳人创办的批零商行。在北京、广州、昆明等地,还有南阳人创办的珠宝玉器一条街,形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年销售各类玉雕产品近1600万件,占全国玉雕行业总量的60%~70%,其产品及独山玉原料,年均产值在15亿~20亿元。[2]

1.3中国最大的玉文化旅游市场正在形成

南阳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2003年,南阳创建的全国第一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已有省内外30多家旅行社将其纳入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3]

南阳市卧龙路形成了玉雕一条街,目前入住商户已达100多家,形成了高档的南阳玉雕工艺品大市场。南阳玉雕博物馆是集餐饮、游览、旅游购物、展览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设施。此外,南阳火车站珠宝玉器批发城,南阳市玉雕大世界,三顾缘玉雕商城等也都初具规模。南阳市城区商店都有玉器专柜,铺面沿街林立,处处可看到玉器闪烁的灿烂光辉。

1.4镇平玉雕经济构建新的产业结构

“村村都有机器响,家家一片琢玉声”,这是对“玉雕之乡”镇平县的真实写照。镇平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集散地,除了独山玉之外,其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和缅甸、阿富汗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10万人,加工企业达4000多家,形成了20多个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块状加工销售带,年产值达10亿元。

1.5南阳国际玉雕节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档次高、展出品种多、客商范围广。

通过玉雕节,南阳人把触角伸到海外,把眼光瞄向国外大市场,依靠南阳玉雕产品的一流质量,利用口岸转口、自营出口和在国外设立销售窗口等多种形式,把成批成批的玉雕产品销往美、日、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8亿多元。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1.6南阳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南阳玉文化获得了蓬勃发展。对独山玉矿进行了普查和详查,证实其为我国独有的优质玉矿基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宝玉石学会,标志着我国玉文化事业在南阳率先树起了大旗;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南阳,连续多年举办宝玉石学术交流会,《宝玉石信息》报创刊于南阳宝玉石学会,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率先开设了《宝玉石鉴赏》课程,并成立了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及玉文化网站,建成了全国首家独山玉博物馆,对玉文化的科学研究、教育与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连续举办了八届“镇平国际玉雕节”和五届“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使南阳玉文化叫响世界。

2.南阳玉文化旅游的意义

2.1玉文化旅游是发扬南阳优秀文化的需要

南阳地处中原腹地,各种文化在这里融会交流,特别是积淀深厚的玉文化贯穿南阳历史。南阳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玉文化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南阳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南阳的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4]

2.2玉文化旅游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阳玉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集群,带动从事玉雕设计、加工、销售、包装等行业的人员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目前,石佛寺从事玉雕生产的人员近5万人,镇平县从事玉雕生产的人员近10万人,整个南阳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也不下20万人。除了推动产业本身的发展外,玉雕业还带动了旅游、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兴盛,成为富市、富县、富镇、富民的一个大产业。

2.3玉文化旅游是南阳人民的世纪梦想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办,国际珠宝产业和国际珠宝重要市场向亚洲转移,中国的玉雕业将出现重大商机。因此,应该说,乘势而上,首先是看到并且充分利用南阳自身的优势,做大做强玉雕产业,进而把南阳建成“中国玉文化旅游之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重大机遇,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也是1000万南阳人民的世纪梦想!

3.南阳玉文化旅游对策

3.1立足中国玉文化背景,创新地发展南阳玉文化旅游

首先,在中国玉文化背景下,挖掘玉文化的浓厚底蕴,使之与现代文化接轨,像传统玉文化中玉器的装饰品、殓葬品、吉祥物、德行操守、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的内涵便是挖掘的对象,关键是要有品位,上档次。其次,用先进的时代文化指导玉雕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玉雕产品设计理念,促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研究制作一些体现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典故的玉雕艺术品,在玉雕工艺品传统设计和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以文化促发展,极大地开拓玉雕市场,从而达到引领时尚,引领消费的目的。

3.2多元化产品齐头并进,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南阳发展玉文化旅游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产品多样化。玉雕作为玉文化的载体,在玉文化旅游中十分重要,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大众化和艺术化的矛盾,可以使其两方面同步发展。二是玉文化旅游和传播是南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南阳有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南阳玉雕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和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等玉文化载体,加之玉文化市场庞大,对促进玉文化旅游大有裨益。

3.3整顿经济秩序,优化玉文化产业投资环境

“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造成玉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无序,诚信度较低等,部分损害了南阳玉文化旅游市场的信誉和产业发展。玉文化旅游市场的任何混乱,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制约玉文化旅游及全面的招商引资,必须严肃对待。其一,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玉雕及玉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和鉴测队伍,依靠国家标准,规定市场秩序。其二,建立更加简化、细化、标准化的质量、价格标准。其三,要强化市场规范的手段,这些措施可极大提高消费者信心,对南阳玉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帮助。

3.4注重玉文化旅游形象设计,重视并保护知识产权

南阳作为一个玉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要重视产业和产品的形象定位和设计。一靠宣传。形象定位为“产品齐全,信用至上,中高档精美”;宣传口号可为“南阳—玉文化的乐园”等;宣传的途径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建立玉文化旅游网站,宣传南阳,联系销售,招商引资,树立形象。二靠措施保证,如以“南阳制造”为标准,达不到标准不许使用;注明生产者商标;强化防伪包装等。

3.5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玉文化旅游发展

南阳是全国旅游先进城市,享誉海内外的独山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南阳可以“独山—卧龙岗—白河游览区”为环线构建南阳市城区玉文化—汉文化—现代文化的旅游圈。

南阳应恢复玉街寺、独山女神庙,塑造卞和崇玉像。“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可能就是独山玉,传说卞和就是南阳人。由此,我们可以在独山建立卞和崇玉像。

可依托独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一个高起点、高品位、大规模的珠宝玉石产业园区。但建设一定要上规模、上档次、环境美、功能齐全,并使其成为集旅游、珠宝玉石加工、会展、信息和原料交易的多功能市场基地,成为我国中部的珠宝玉石交易中心,成为未来南阳新的亮点和形象展示点。

3.6建立商会,促进玉文化旅游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南阳的玉雕企业,绝大部分为小型私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极其有限。通过建立商会,可促进商家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监督,促进自我、行业、政府互相监督体制的完善。同时可促使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开发资源。如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对高档玉料的垄断,一方面可统一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可共同出资,收购和参股国内外一些重要玉石矿床的开采,确保南阳玉雕行业的原料供应,避免受制于人,使南阳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找出南阳的优势和劣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推进之。只要南阳玉文化旅游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高治国.“南阳翡翠”独山玉[J].中国宝玉石,1993年第3期.

篇(3)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07-02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代男子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女子“将翱将翔,佩玉将将”,今人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足证玉之文化亘古亘今。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亦是先民玉文化的真切反映,本文即对此进行探究。

一、“玉”的概念

古代讲“玉”与今人概念不一致。当代把“玉”划为珠宝一类,以亚洲宝石协会定义,玉分软玉和硬玉两种,以硬度系数区分,软玉狭义上是指和田玉,广义上包括岫岩玉、南阳玉、酒泉玉等十多种软玉,硬玉只指翡翠①。然而在古代,实则玉与玉石概念混用,今天所谓“玉”是古代玉种类中的一部分。今考古发掘成果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石之美”者已然证明古人的“玉”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若勉强定义,则它应该包括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翡翠、绿松石、玉髓、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等。

当谈及《诗经》之玉文化时,有两个问题应当明确,即玉的产地和古人所推崇的玉。首先是玉的产地问题,《诗经》成书应算到春秋时代,所以谈及玉的产地就要对春秋战国及以前的玉的产地进行分析。如适才所讲和田玉即产自新疆、南阳玉即产自河南,古代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也不发达,故一地用玉最初多是本地自产的玉②,良渚、红山两处地质资料鉴定大抵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玉也流传开来。乃至春秋战国时代,“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③,秦王嬴政更是“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④。这样推论,《诗经》所反映的年代的各地用玉不应当局限于特定的产玉区和玉石种类,这为下一步考虑古人推崇什么样的玉确定了范围。提到古人推崇的玉,《说文解字》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⑤,这个注解从多个方面表明玉的特质,如其触手温润、少有杂质、声音清脆、不易损坏和豁口不伤人等,这些方面既是对玉的物理性质的规定,也是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玉石的鉴别。综合上述特质,古人在以玉言美、言德时多是推崇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玉。

二、《诗经》中的玉

(一)祭祀用品

《大雅・朴》提到“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该篇是描述周文王兴师时在郊祭祀,臣子奉璋。又《大雅・云汉》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此处是讲周宣王时发生旱情,祭祀求雨,然而礼神的玉器都用尽了,神灵仍不听其言。《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⑥,璧、琮、圭、璋、琥、璜即六种祭祀的玉器,这六类玉器颜色形状不尽相同,分别对应不同的方位,《周礼》注解中又提到周人的祭祀习惯为祭天焚玉,祭山埋玉,祭水沉玉,祭人鬼藏玉等。

(二)等级礼制

《小雅・斯干》“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讲生男孩后的习俗是为其穿戴衣裳,并以玉璋供他佩戴把玩,以期将来能够显贵。《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葱珩”讲方叔穿着周王赐的命服,衣裳华丽,所佩戴的玉发出的声音,“葱珩”即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佩戴的玉。《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⑦,又记“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⑧,礼制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玉器,使得等级的区分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红山和良渚文化中可见璧、琮等而未发现等级标志明显的圭、璋,及至商周各代文化遗址中,可见璧、琮、圭、璋、琥、璜六器遗存,这说明随着历史的演进,礼制和等级制度逐渐出现并表现出来。

(三)君子美德

《卫风・淇W》“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君子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如同玉器的雕磨,《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讲君子性情温和如玉。“玉符”、“玉德”是衡量玉的两大标准,古人赋予玉人格化的魅力,称其具有五德、六德、十一德等等。如《说文》中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礼记》讲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⑨。玉石是美好珍贵的,它的性质是温润且容不得瑕疵的,古人崇玉,更比德于玉。

(四)美人、美饰

《召南・野有死》“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讲女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写男子之美似玉;《卫风・淇W》“有匪君子,充耳L莹”卫人以玉为耳饰,《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女子的组佩在行动过程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诗经》中关于以玉来比喻美人或者讲美人以玉为装饰品的例子不胜枚举。以玉为装饰品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盖因玉是石之美者,古人装饰十分看重玉符(即玉的颜色)。《四库全书・喻林卷》有“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淳漆,此玉之符也”,清人《玉纪》提到“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C,蓝如靛沫曰碧,情如苔藓曰?,绿如翠羽曰,黄如蒸栗曰q,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J,黑如墨光曰,白如割肪曰,(玉以雪白为上,白如割肪者,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玉符”在当代使用时是表示玉的颜色的术语,然而这一概念起初却表示玉制的信物,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春秋时代无玉之颜色这一义项,但这并不妨碍先民用玉进行装饰或者比喻美人,因为玉石符合先民的审美需求。

(五)赠答、祝愿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以玉石为赠答之物,《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赠人以佩,《秦风・终南》“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以鸣佩之声祝愿佩玉之人长寿安康。玉因为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美好希冀,故而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物品。

三、文化内涵

《诗经》所见先民玉文化是双轨的,一是生活化的玉,一是神圣化的玉。

由于玉具有多种颜色和性质,它从旧石器时期就被当做装饰使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玉也被视为私有财产的一种,玉的馈赠也寄寓着人们的情感。《诗经》中以玉装饰人、以玉比喻美人、玉的赠答皆是源于此类。

至于玉的神圣化,古人崇玉最早可以追溯到对石的崇拜。基于先民对玉的崇拜,玉卜、玉葬、玉祭也随之出现,进而有了“玉神物”的概念。有学者对 “玉神物”进行探讨,提出“玉神物”的三层含义:“⑴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外壳,既可以是最高神灵,也可以是‘神物’,都是先民崇拜对象;⑵玉是神之享物,也就是供神灵吃的食物;⑶玉是通神之物,巫以此上飨神灵,下达神灵的旨意。不论对玉神物作何诠解,都不能背离玉为神灵之物体……崇拜玉也就是为了事神享神,祈求神灵保佑,获得福祉,以避灾难。”⑩《诗经》中所见的祭祀用玉即是先民玉崇拜的直观反映。

因为先民崇拜玉,玉在这种崇拜中地位上升,逐渐演变到以玉为尊。除了宗教性质以外,政治首领也把自己的统领地位和玉联系起来,或是言说天命神授,制作玉为玺,视之为传承;或是制定礼制将不同等级的人加以区分,以不同的类别和形状的玉的使用划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或是大谈仁义道德,以玉类比君子之德。《诗经》所见先民玉文化既是对原始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原始文化的发展,如从玉的规格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的加强等,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先民生活具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即红翡、绿翠、紫春、墨翠等.

②或本地并无玉矿而从外地引入.

③战国策・秦策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④昭明文选・谏逐客书.

⑤许慎撰(汉),徐铉(校订本).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⑥⑦周礼・春官・大宗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篇(4)

一、《荷》系列――神秘与庄重

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见识到了那个荒远的边城世界的民俗,村民对于神仙圣灵、傩神巫术、叫魂放蛊等的虔诚和敬畏,而黄永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楚文化追溯上去,是一种充满感性、悟性的巫鬼文化,它很少受儒家文化的浸染,是一种天马行空的鲜活的文化形态。”[1]

黄永玉的绘画作品中有着千形百态的荷花的形象,他与荷花的情缘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童庆炳指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所有经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 [2]他本人在受访中曾多次回忆到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个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当时太小了比较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一动不动地呆两三个钟头之后。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从根底下这个视角来画展现。来自童年的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创作以及他对荷花的钟爱。

黄永玉的荷花别出心裁。张大千,姚龙顺,齐白石,山人都曾曾画荷,虽形态各异,但是在整体都还算雅致。而黄永玉的荷花却有几分鬼魅的色彩。湘西苗族人民众多,苗族有“36堂鬼,72堂鬼”之说,名目众多的“神”“鬼”,万物有灵。在黄永玉的作品中,常常使人能感觉到超出画面之外的灵性。如在《夏荷》《故乡荷塘》等作品中,成片的浓郁的青黑色底色营造出一种神秘、幽暗的氛围,其间闪现着明快的白色印记,很容易将它与阴森恐怖的原始山岭和鬼魅似的形象联系起来。原本压抑的画面上,点缀上几多娇艳的红荷和挺拔的荷茎,整幅画的生机便跃然纸上。池塘里生长的枝蔓上伫立着一只远眺的水鸟,也添了几分灵气。画面上动植物的细致刻画很好的平衡了画面并打破了画面的紧张与压抑,使得整幅画看起来多了几分灵性以及和谐之美。

二、《山鬼》――浪漫与绮丽

从《楚辞》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楚文化的浪漫、多彩、热烈奔放的品格以及楚国人民浪漫、多情、自由的性格,崇尚人格独立和尚武精神的个性。“神”的存在之于湘西人,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常识”,黄永玉对于湘西的民俗事项耳濡目染。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次对“山鬼”进行艺术化的再现。

在《山鬼》这一绘画作品中,画面呈现出三个形象,位于画面的正中是一个通体红色形象,张着血盆大口,口露獠牙,面部表情狰狞。它摇摆着自己的尾巴,腹部及腿部有好似豹子的装饰纹样,头顶有一白色女性山鬼端坐。兽豹的存在震慑周围的一切,以保全山鬼。山鬼坐在红色兽豹的头上,皮肤细腻,长发及腰,面容姣好,眉眼之间含情脉脉,静静地等待恋人。山鬼后方有一通体蓝色的兽物形象,身手矫健悬浮半空,圆形鼓眼,同样恐吓着周遭的一切。“楚地巫风炽盛,楚人通过巫风的幻象化和狂欢化思维,设定了一个以美娱神、以色娱神的视觉艺术世界。”红蓝两只兽物位于画面的斜对角线上,比例突出,冷暖对比强烈,色彩丰富且富有想象力,从而表现使画面凸显张力和紧张感。黄永玉不仅对三个人物进行了刻画,而且对于周围的环境也进行了细腻的处理。笔墨所到之处,使得荒野丛林的荒凉感和神秘感跃然纸上。黄永玉对于画面的营造匠心独具,画面焦点四周环绕着盛放的白花,这些花不仅点缀了画面,缓和神秘气氛,使得画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凌宇曾归纳,“楚文化的特质,可以概括为直觉的思维方式,强烈的神话意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黄永玉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于山鬼的描绘也充满了浪漫气息和如烟似雾的神秘感。

三、《罐斋杂记》――自由与诙谐

在巫风盛行的湘西世界,祭祀祈神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来说,其民众一直沿袭着氏族社会的祭典祀仪,从未因迁徙等原因而中断过民间祭祀的香火;而对于其他地域的民众来说,民间祭祀则被人为的中断过。”一直沿袭的迎神赛社的祭祀祭祀活动是狂欢式的。这种生活最突出的表现特征是全民性和反规范性。因为“狂欢式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人们不是消极地看狂欢,严格地说也不是在演戏,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过活,只要这种规律还起作用。”

民间祭祀活动,以娱神兼娱人。在湘西生活的人们,也养成乐天的精神,达观的态度。黄永玉在《罐斋杂记》中描画了八十多中动物,从动物的角度对社会进行讽刺与鞭挞。用充满智慧的幽默面对生活,图文并茂,线条轻松,造型简练。绘画风格可谓自由,不羁。《辞海》对幽默的解释应该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罐斋杂记》用寓言的手法,来嘲弄社会不良现象,调侃周围的朋友,告诫年轻人。如“老鼠”的自白“我丑我妈喜欢”这幅画创作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代,虽然全国各族人民不再清一色灰色服装,但都紧绷着脸。人们不懂得幽默,而黄永玉却大胆的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动物语录。如“蛾”的自白:“人们!记住我的教训,别把一盏小油灯当作太阳。”飞蛾扑火是它的生性悲剧。黄永玉的幽默,不止是逗人一乐,更是智慧,是哲思。

综上所述,黄永玉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与楚巫文化所张扬的那种博大、自由、浪漫、率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楚巫文化不仅是黄永玉艺术创作的基石,也是黄永玉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生产经营档案。生产作为种子生产经营的重要部分,建立生产档案,有利于保证基地制种、加工环节的溯源,保障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购买者各方的利益。有利于国家关于种子工作建立生产经营档案部署的实施,有助于推进种子生产管理法制化。其次,玉米生产档案是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承载着重要的生产活动信息和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立卷、保管、利用,有利于开发利用生产档案中的有用信息和原始数据。再次,玉米生产档案建设,对玉米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有促进作用,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利于加强基地制种、加工各个环节责任的层层落实。

2玉米生产档案分类方法

可按照玉米品种进行立卷,将每个品种基地制种、种子加工过程的记录进行整理立卷。在基地制种、加工活动结束后,整理工作记录便生成一个品种生产档案。每个品种生产档案可分为三个大类,即基地制种档案、加工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其中加工档案按照加工工作的3个时期,即调入期、加工作业期、销售之前的贮藏期进行收集整理,即收集整理调入期工作记录、加工作业期工作记录、贮藏期工作记录三部分。

3玉米种子生产档案的收集内容

3.1基地制种档案收集内容

3.1.1品种信息记录作物种类、品种名称、亲本来源、亲本纯度。3.1.2基地情况记录生产基地名称、基地地力情况、基地地点、基地面积、按地块写明父本、母本前茬作物、总体隔离情况。3.1.3制种工作记录按照播种、花期预测与调整、母本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去杂去劣等工作环节记录日期和工作方法[2]。3.1.4产地气象及病虫草害记录记录生产时的气象情况和种子生产田间病、虫、草害情况[3]。3.1.5收获记录收获种子数量(kg);种子抽检质量结果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检验记录;检验负责人等。3.1.6责任单位记录生产负责单位和技术负责人都应记录在册,以备管理和查询。

3.2加工档案收集内容

3.2.1品种调入期记录调入日期、调入数量(kg)、包装规格;调入种子质量检验结果,即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检验记录;检验责任人记录;仓储责任人。3.2.2加工作业期记录种子加工作业情况,即按照晾晒烘干、脱粒、精选、包衣、包装等步骤分别记录加工方法、责任部门、责任人、作业时间、作业地点。如有包衣要标明种衣剂名称和剂量;种子加工作业后情况,即以kg为单位记录加工种子数量、合格种子数量、不合格种子数量、损耗数量、不合格种子的处理情况、处理责任人;加工作业后种子质量检验记录及检验责任人[4]。3.2.3品种贮藏期记录需要记录贮藏地点、仓库类型、库号、堆垛方式、堆垛高度、贮藏时间,即入库时间和出库时间、种子贮藏期间温、湿度记录、4个月一次的种子质量检验结果记录、检验负责人、贮藏负责人记录等。3.2.4生产管理和品种实物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包括《制种合同》《制种方案》及检验、检疫证明和其它需要说明情况的材料等。加工完成后的玉米成品需要装袋封存入档,以便检查核对等。

4生产档案收集时间

玉米种子生产过程由基地制种期、加工期组成。种子加工期由品种调入期、种子加工作业期、种子贮藏期三个工作时期组成。生产档案可在每个时期结束时进行收集;生产管理档案则按照随时收集的原则进行收集整理。随着每个品种的全部生产工作的结束,收集而来的材料就会生成一个品种的玉米生产档案。

5生产档案保存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5年修正)第三十六条中规定档案保存期限由国务院农业部、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暂未给出明确规定。建议暂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正)第三十六条二款一年生品种生产档案可保存至该品种销售结束后2年执行。

6生产档案的管理

6.1库房及设施要求

生产档案的库房和设施要求与农业科研档案库房及设施要求基本相同。但品种实物可拍照留存,并在其后标明品种名称、规格、年份及储藏位置,照片与同一品种其它档案一同保存在生产档案库房中。品种实物档案则需要标记清楚生产档案卷号、编号,放置在低温干燥环境保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存入低温冷库。

6.2生产档案制度化管理

以制度抓管理。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6环节。按照不同环节,分别制定管理制度,如生产档案的收集制度,详细规定出收集时间和收集内容;生产档案的保管制度,应明确库房环境要求、档案保管的四不原则(即不散、不乱、不丢、不坏);生产档案利用制度等相关制度。

6.3生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玉米生产档案最终目的是服务科研、生产。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提高生产档案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搭建数字信息化服务平台来实现。在草业研究所网站中增设作物生产档案栏目。生产档案栏目设置作物品种生产档案板块,该板块可根据权限,查阅品种的档案全文和档案目录;品种咨询板块,可对某作物品种提供在线咨询,以利成果转化;还可提取生产档案信息,设置品种制种板块,介绍不同品种的制种方法;设置品种加工板块等。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与质量化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档案的数字化一方面可以保护档案原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快速检索,提高利用反应速度。通过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置不同查阅权限,在保障档案服务效率化的同时兼顾生产档案的保密性[4]。

6.4生产档案的利用与编研

6.4.1问题溯源的依据生产档案是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由于档案具有凭证作用,所以生产档案在制种、加工产生纠纷时,可以作为溯源的依据。6.4.2生产档案的成果转化每项科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玉米生产档案也不例外。根据生产的逐项环节收集而来的档案材料,立卷入册就是一项玉米品种的标准化制种、标准化加工的技术母版。可作为育成的玉米品种配套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或者单独进行成果转化。在维护科技研究保密性的基础上,生产档案的内容越健全,标准化程度就越高。

7结论

玉米生产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生产管理的法制化。由于玉米生产档案是生产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科学性。如何将玉米生产档案更好的运用于实践,完成成果转化的华丽转身,仍需后续研究加以充实改进。玉米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实现种子使用价值的重要环节。各环节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效果均影响最终流向市场的种子质量与经济效益[5]。玉米生产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基地制种、加工环节落实责任、层层把关,逐项记录有利于玉米种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玉米种子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管理保障。

作者:杜优颖 杨国伟 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

参考文献:

[1]陆莹.浅析企业档案目标管理的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3(2):57-58.

[2]杨敏,王相琴.种子生产与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柴树桔,王冰林,张东起,等.加强种子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种子世界,2009(8):28-29.

篇(6)

近些年来,随着除草剂品种的增多及化学防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化学除草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而根据田间杂草分布、栽培技术及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是解决玉米田杂草危害的关键,不但会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与时间,而且会降低耕种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玉米田化学除草可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

1玉米播后苗前进行封闭处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小麦收割后或地表进行整理完毕,杂草出土较少或未出土,已经进行玉米播种后可采用封闭处理。应用的除草剂以酰胺类、均三氮苯类除草剂为主,比如乙草胺、异丙草胺与阿特拉津的混剂。目前市场上表现较好的除草剂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地表喷雾,让药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层厚1cm的药土层,在杂草出土时碰到药土层,经幼芽或幼茎吸收,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因此,应用以上产品进行杂草防除时要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要破坏地表,喷药时应倒退行走,做到喷洒均匀;否则可能影响药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气、土质、地表情况、使用技术及用量等因素影响较大,经常药效表现不稳定。但是玉米做封闭处理对于玉米的生长起关键作用,作物前期与杂草争肥争水的能力弱,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长,同时更大程度上限制了杂草的出土,为后期杂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杂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时可以配合天闪(200g/L水剂)进行综合除草(即封杀结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杂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闪应在玉米播种后立即使用。

2玉米苗后早期进行茎叶处理

如果由于农时或天气原因等影响了前期用药,或者因为天气、麦茬等原因造成封闭不好,在玉米苗后早期出土的一些杂草,也能够进行化学防除,从而控制早期的田间杂草,比如烟嘧磺隆系列产品。具体品种有玉农乐、金玉老、玉米见草杀、玉之盾等,同时根据田间杂草情况也可与盾隆(氯氟吡氧乙酸)等产品混用扩大杂草谱,防治阔叶杂草。

由于玉米田间杂草品种的不同,以及各品种的农药针对的标靶杂草不同,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

如烟嘧磺隆对香附子与禾本科杂草效果理想,而对阔叶杂草效果较差;盾隆对阔叶杂草效果好,对禾本科杂草效果差,要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选择合适产品来进行杂草防除。

在玉米苗后茎叶处理全田喷雾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用药安全。进行苗后用药因用药不当会出现药害现象,如白化、矮化、卷心等症状出现(首先需分辨是否是因病虫害引起的)。发生药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大用药量;二是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用药;三是与其他产品混用;四是用药时间不对或玉米品种受限制。以烟嘧磺隆为例,施用时期为玉米苗后二至七叶期,不能用于甜玉米、制种田玉米等,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用药前后7d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等,所以在使用玉米苗后产品时,在向经销商询问的同时,应用时更需要阅读产品标签的内容,以确保能正确用药。相对苗前封闭性除草来说,苗后用药受环境影响较小,是未来玉米田除草的方向。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苗后除草剂的使用可以采用顺垄喷雾,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使用技术。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主要的好处有以下几点:首先玉米田苗后顺垄喷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剂对较为幼嫩的玉米叶片的伤害;其次除草靶标是生长在田间的杂草,田间漫喷,玉米的着药面积更大,不仅浪费药液,更重要的可能会降低防除效果,顺垄施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升除草效果。

3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处理

因前期用药不理想或雨水过多新生杂草又产生危害,此时仍可以使用天闪或玉米见草杀、金玉老等产品进行定向喷雾,这时玉米已经较高(60~80cm高),采用行间定向喷雾,既可保护作物,又能除掉所有杂草,天闪(200g/L水剂)属灭生性除草剂,在应用中需注意不要将产品喷到作物上,在使用时应加喷雾防除罩。影响天闪药效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在配制时用水的清洁度问题。为了提高药效需要用纯净的水配药,不要使用河水、井水等含杂质较多的水,应使用自来水,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天闪见效迅速,几个小时即可看到杂草死亡。

篇(7)

2增加有机肥投入,科学配比施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玉米生长发育需要土壤中有足够的肥料资源,即良田沃土。增加土壤有机肥投入,科学配比施肥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吕梁市农田土质是以黄土层为主的壤土和沙壤土,较肥沃农田主要集中在平川地带。据农田耕作层养分测定:有机质含量约在0.5~1.8g/kg,全氮含量约0.3~1.1g/kg,有机磷含量8~10mg/kg,速效钾140~160mg/kg,均属自然肥源低下水平。因此,必须增加农田肥料投入,为玉米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1增施有机肥料

农田增施腐熟化的有机肥料(秸秆沤制肥,猪、牛、羊、鸡圈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和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与水分的渗透贮蓄能力,使土壤特性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了土壤养分,提高了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率和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获取良好收成。一般公顷产量1.2t玉米的农田,有机肥投入量应在1.5~2.25t/hm2。秸秆还田也是补充农田有机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2.2科学配比施肥

在农业各项增产措施中,化肥所起的作用约占30%~50%,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起到了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肥源三要素,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研究表明,氮磷钾施用缺少其中某一种,即抑制了玉米对另外两种肥料的吸收利用。玉米生长发育对氮磷钾的需求配比有一定的要求,经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可大大提高各种肥料元素的有效利用率。一般公顷产量1.2t玉米的农田,每公顷需纯氮300~375kg、五氧化二磷120~150kg、氧化钾300~360kg、硫酸锌22.5kg。综上具体而言,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应在播种前结合耕地每公顷施入农家肥1.5~2.25t和缓释复合肥750kg及锌肥22.5kg作基肥。此外,在拔节期至抽雄前,结合浇水公顷施氮肥225~300kg作追肥。这样可基本保证玉米一生中对肥料的需求量。

3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建立高效作物群体

玉米最终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内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者乘积值的大小,合理高效的作物群体可使三者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即该品种群体最好产量水平。不同品种的株型结构及生态特点有所不同,其适宜的密植程度也不同。种植密度较低时,不能充分利用自然光能,造成光能资源的浪费,相应生物产量的积累不能达到最佳值,最终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种植密度过大时,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变差,植株不健壮,不利于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的积累,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反而减少。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大多为紧凑耐密型品种,据国内部分吨粮田玉米群体及产量结构调查:公顷种植密度在7.5万株左右时,其每穗粒数为740~800粒,千粒重为311~330g,单穗粒重为210g,公顷产量达1.5t以上。玉米吨粮田需要优越的土、肥、水条件,根据吕梁市农田实际情况,总结近年来当地玉米高产田的实践经验,一般公顷产量1.2t的地块,其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7~6.0万株,不低于5.4万株/hm2,行株距比例为50cm×(33~35)cm。

4管理简易科学化

4.1适时播种

历史上当地春玉米播种期为4月下旬。最新研究表明,玉米在无霜期允许的条件下适当迟播可提高玉米产量11.4%~25.27%。其原因是:适当迟播使玉米苗期不受低温影响,生长速度较快,发育良好,在抽雄吐丝期的需水旺期正好与当地自然降水高峰期相遇,使玉米一生处于相对优越的环境条件中,相应产量提高。因此,当地春玉米适宜播期可放宽至4月25日至5月10日,特殊情况还可推迟1周,均能正常成熟。

4.2化学除草

合理科学施用除草剂,可使玉米生长期前2~3个月内基本无杂草,达到省工、省钱和高效。实践表明,在播种后出苗前这一阶段,应用40%乙莠水悬浮除草剂每公顷2250~3750g加水750kg,或用玉袖除草剂每公顷1500~2250g加水750kg,均匀喷雾封闭地表,除草效果良好。地表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除草剂使用的除草效果,即地表湿度大时,除草效果好,湿度小则效果差。种植户可见机行事。

4.3浇好拔节水及开花灌浆水

玉米是高产作物,也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之一。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在玉米一生中抽雄吐丝灌浆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和关键期,依次为拔节期,苗期需水量较少。因此,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实际条件与自然降水情况,结合追肥浇好拔节水和开花灌浆水。

篇(8)

本文以汉代组玉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西汉南越王墓出土11套组玉佩,分析其形式、结构、特点,再运用历史的、文物的、考古的方法,对汉代组玉佩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比其他时期的组玉佩分析得出汉代组玉佩的特色内涵。进一步对汉代组玉佩的用玉制度、功能、佩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汉代组玉佩的发展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历史还原。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组玉佩概述、南越王墓出土的组玉佩研究、汉代组玉佩制度研究等几大部分。

关键词:汉代;组玉佩;南越王墓;佩式;功能;用玉制度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第一章 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目标及意义 6

1.3文献综述 7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0

1.5研究难点 11

第二章 组玉佩概述 12

2.1组玉佩概念 12

2.2组玉佩结构 14

2.3组玉佩历史源流 16

第三章 考古出土汉代组玉佩资料研究 18

3.1汉代组玉佩总述 18

3.2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研究 23

3.3从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看汉代组玉佩特色 33

第四章 汉代组玉佩制度研究 34

4.1汉代礼制与文化对用玉的影响 34

4.2汉代组玉佩佩式研究 35

4.3汉代组玉佩的功能用途研究 38

4.4汉代组玉佩用玉制度研究 40

第五章 结论 44

5.1研究结论 44

5.2研究不足 45

参考文献 46

附录 48

致谢 5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汉代社会文化背景

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朝,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年之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直至公元220年结束,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和东汉,这是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汉代都有很多创新成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文化下,汉朝人格外重视礼仪等级制度,甚至在其文化生活的玉器使用方面,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日常礼制和祭祀丧葬中都一直出现玉器的影子,这是玉器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当时社会背景如下:

参考文献

[1]傅乐成.中国通史(上)第八章内朝的产生 [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93

[2]古方.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J].中原文物,2003(5):55-61

[3]百度百科. 汉代玉器[EB/OL].

[4] 杨天宇.礼记译注?玉藻第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中华书局,2011年

[6]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M]. 中华书局,1989年

[7] 朱熹集传. 诗经 [M]. 三秦出版社,1996年

[8]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 [M]. 1949

[9]罗博健.两周玉组佩考 [J]. 文博,1987(4):32-35

[10] 俞樾. 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之十?玉佩考[M].凤凰出版社,2010年

[11]陈艾丽. 浅析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D].西安美术学院,2010(03)

[12] 季兆山, 张煜. 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分析[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王炜. 两周时期组玉佩研究 [D].厦门大学,2005(06)

[14] 百度百科.冲牙 [EB/OL].

[15] 李宏. 玉佩组合源流考 [J].中原文物,1999(1):63-93

[16] 王黎琳. 徐州出土汉玉概论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3):37-41

篇(9)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0-02

一、扬州玉雕综述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根据地域差异,形成了若干派别。大的流派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包括北京玉雕、南阳玉雕、新疆玉雕等地域流派,南派则包括上海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地域流派。这些派别各具特色,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扬州琢玉历史悠久,成就令人瞩目。据相关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显示,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于汉、唐、清时期出现三度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著名的《大禹治水图》山玉便是在此雕琢完成。

俗话说,“天下玉,扬州工”,这是人们对扬州玉雕的赞誉。扬州玉雕,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雕流派,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

目前,扬州玉雕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继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屡获大奖。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扬州现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玉雕大师队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这些玉雕传承人们为扬州玉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扬州玉雕的宝贵财富。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扬州玉雕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如今,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和艺人们普遍面临成本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扬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现在的原料价格要比以往涨了很多,这造成了制作成本极大的提高。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由于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和思维,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技艺的学习,扬州玉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抢救。

二、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研究扬州玉雕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玉雕的巨大社会作用,对玉雕技艺及玉文化层面的研究自古有之。对扬州玉雕的研究,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扬州玉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扬州玉雕的研究有很多,正是因为它有巨大学术价值,所以才吸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它。

其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一方面,通过研究扬州玉雕的技艺传统和文化传承,可以找出传统玉雕留给后人的工艺经验和文化线索。即通过对扬州历代玉器实物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扬州玉器的发展脉络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扬州玉雕艺术资料库,有助于保护并继承扬州传统玉雕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借鉴一些宝玉石加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提出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为扬州玉雕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创新性,打造精品玉雕市场。

三、研究现状

玉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有关其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玉料的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玉的方法,清代李澄渊著《玉作图》,共十二幅图,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详细记录了当时治玉的工艺。

现代社会中,对于玉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已超越了工艺研究的局限,它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许多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共识。近些年来,对于玉雕艺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宝石学等领域:

考古学领域:例如著名的学者杨伯达著有《中国古代玉器精华》一书,初步探讨了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各时期古玉艺术的不同特征以及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客观条件及其内在基因。

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类的著作较多,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玉器中凝结的中国文化传统。

宝石鉴定学领域:对玉石材料进行物理学的专业研究。

艺术品鉴赏方面:如麟冰、刘露所著《玉器中华古玩通鉴》、钟见慈著《玉器鉴赏》等,这类文献主要是从收藏学的角度探讨古代玉器人文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玉器文物的经济价值。

关于工艺经验方面的介绍:如陈咸益著《玉雕技法》赵永魁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徐琳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等。

在研究了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论文库的所有相关书籍、专著、论文之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扬州玉雕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研究不少,但多是短篇论文,少有专著,不够系统和全面。

其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玉雕作品的鉴赏、玉文化的探讨、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以及对玉石材料的物理研究,而针对扬州玉雕艺术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种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类学早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即研究往往从收集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开始,而在国内,即便是对于某一种特定地方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田野资料其实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对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仍然薄弱。由于玉雕工艺的特殊性,技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即使在科技进步的今年,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的制作可能也要花费数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要记录下工艺的点点滴滴,实在不易。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旦涉及玉雕工艺,多是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有臆断、浮夸。此外,对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工艺”这最基本的造物环节,也可能出现偏差。

例如,《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和《玉雕技法》这两本书,都属于教材用书,其中关于玉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全面,但涉及工艺制作的章节,都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明显地体现出玉雕工艺研究领域的薄弱现象。

笔者认为,详尽的工艺描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察者对工艺的描述、艺人对工艺的描述、观察者通过实践后的感受。只有具备此三方面,工艺的描述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有效的。

此外,对于玉雕工艺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记录”,而是为了在工艺研究中发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层面内涵。即,扬州玉雕的产生、发展、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人如何利用“玉雕”来解决社会群体问题?扬州玉雕背后潜藏着什么群体造物思想?产生于扬州的玉雕起源、历史、社会结构工艺、造型、变迁、传承、制作、销售模式是什么?在不断出现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的情景下,作为区域文化,如何在嬗变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以及由以上疑问所衍生出的其它问题:对于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学术指向应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究竟由谁保护?而这些问题同样是扬州玉雕亟待解决的。

五、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开拓、发展扬州玉雕艺术,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激活在当代新背景下的传统玉雕新生命。其最主要的突破口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增长点。概而言之,有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玉雕艺术进行文化传统、文化个性的确认,以使其在趋向统一的当代文化氛围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其二,对于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以上两层含义同时包括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内涵,即:

首先,借鉴和发展传统玉雕文化是发展现代玉雕艺术的根基。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社会中,大机器工业生产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玉雕艺术作为少数不能被取代的手工技术,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正在于这些非物质的工艺传承和文化内涵。前人的具体玉器创作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他们看待玉雕创作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对于发展现代玉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玉雕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玉雕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总之,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只有坚持“继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扬州玉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定能够使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中心.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注中国玉器、关注北京2008奥运会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天坛祈年殿前正式向全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蓝本的北京奥运会徽宝,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印章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结文化。

事隔四年,在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了世人关注的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式样,“金镶玉”设计方案各国设计师179件应征有效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中华玉文化再次与奥林匹克精神结缘。

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金牌镶白玉,银牌镶青白玉,铜牌镶青玉,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玉的色泽与金属质地在这里交汇,珠联璧合;东西文化因素在这里相融,相得益彰。奖牌把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复合”而成,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性能上、品质上的完美结合。奖牌挂钩由西汉双龙蒲纹玉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具有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2007年11月14日,北京奥组委揭晓北京2008残奥会奖牌样式,奖牌的设计创意、造型、大小与北京奥运会奖牌相似,都采用了“金镶玉”风格。奖牌会徽周围镶嵌着玉,玉的色泽根据金、银、铜奖牌的变化,分别为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是女神,背面是玉,而残奥会奖牌正好相反,正面是玉。

若以2004年雅典28届奥运会为参照数(当时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比赛),北京奥运会的规模、盛况不会亚于雅典28届奥运会,金、银、铜奖牌总数近1000枚,加上北京残奥会奖牌3000枚,共有4000枚奖牌。用和田玉琢制29届北京奥运会徽宝,以美玉镶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是中国玉文化历史上继东周“和氏璧”后又一历史性大事。中华玉文化将伴随奥运会东风传播到天涯海角,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会亚于伴随中国文物传到西方产生的“汉学热”,必将在世界上掀起一股“中国玉热”。

焦点:玉器探源有成效

无论是玉文化的传播,或是玉器市场的规范,均离不开玉文化的研究和探索。2007年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玉器起源及其相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着力尤其多,主要表现在玉器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拓展、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研究专著的顺利出版等方面。

玉器考古。2007年中国玉器考古令人兴奋和注目的是凌家滩遗址的第五次考古发掘。2007年5月18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经过3个月左右的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成果,发现凌家滩文化墓葬4座、灰坑3个,还有可能与制作玉、石器有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

据已披露的材料,此次玉器考古探源研究至少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成果,有的还是突破性成果。一是遗址内继续发现大量的玉料或边角料,还有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表明凌家滩遗址不仅是一个礼仪玉器聚集使用场所,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玉器生产场所,全国罕见。二是玉器、石器品种仍以钺、璜、环、芯、锛为主,说明凌家滩遗址玉器使用有特定的组合和规范,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准。 三是出土特殊型玉器与墓葬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出土8件保存完整玉钺墓葬,以及与巨型玉猪相关的随葬200多件器物大型墓的发现,清楚地表明,凌家滩遗址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以及特殊人物甚至利益集团的出现。四是成群玉钺墓葬的出现,把巢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时段定得更正确。五是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中国第一玉猪”的发现,把中国大玉器制作使用历史提早到5000年前,需要改写中国玉器史、雕塑史、动物史等。六是这些玉器资料及相关遗存的发现,不仅清楚地显示,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探索地。

学术会议。2007年相继召开了三次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同样集中在玉文化的起源、传播以及影响等方面。

2007年炎热的盛夏,两个红山文化玉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型学术会议几乎同时在北方召开,而且均以“论坛”的形式举办。

其一,7月,由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和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召开,70余位海内外学者专家以会。会议旨在深入研究发掘牛河梁玉文化精髓,让世人更加了解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牛河梁遗址的神奇风貌。通过讨论与实地考察牛河梁遗址1、2、13号地点特别是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以会专家学者认为,牛河梁遗址有完整和独特的布局体系,是远古中国古国时代的重要古国,是中华玉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另一个重要的红山文化学术会议,“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于8月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海内外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红山诸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北方旱作农作物起源与环境考古、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红山文化玉器与礼制系统的形成、红山文化为主线的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研讨。赤峰所在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六大文化区系的重心。红山文化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月,第四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大会围绕“古代香港与东亚――玉i与白陶起源”进行,分设“中国东北、黄河、长江流域玉器起源”、“日本、俄罗斯、越南玉器起源”、“东南亚玉器及其他”、“玉石器研究方法、矿物及工艺”等专题展开研讨。

专著出版。田野调查、考古以及学术会议、实验分析的高级形式,应是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岫岩玉》、《古玉起源探索》是2007年中国玉器起源研究两部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著作。

沸点:玉比金贵近千倍

为作此文,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对亚洲玉器市场进行了一定范围和层面的询问和调查,发现2007年玉料、玉器价格,在2006年进入合理水准的基础上,大幅上升,可以说是2007年度全球物价涨幅最大的物品。玉器生产、经营人员普遍反映,玉器需求从未如此大过,玉市从未这样旺过,玉价从未如此高过,玉器行业前景从未这样看好过。主要表现在和田玉料疯涨、优质玉器通涨、乾隆玉雕高涨、古玉普涨四个方面。

和田玉料疯涨。由于许多人并未真正懂玉器,2007年大肆炒作资源日益稀缺的新疆和田玉。翻开2007年的报刊,打开2007年的网站,“最后的和田玉”、“疯狂的石头”、“稀世羊脂玉”、“和田玉10年涨价千余倍”等醒目文字不断映入眼帘,令人兴奋,令人心跳,令人疯狂,也令人恐惧,令人失望。和田玉在若干年前 “按堆论价”、三年前 “按克论价”交易规则基础上,现在是“按克论价”与“按质论价”、“按皮论价”、“按块论价”并重。眼下好一点的和田籽料,一般是1克值千元人民币,一级籽料白玉或羊脂白玉更是价高无货。带红、黄色皮油性十足的和田玉籽料,一般是按皮、按块论价,甚至重量、品质并不重要,贵得已经离谱。据2006年10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安徽某公司董事长用160万元“赌”到一块长近1米、重达90.2公斤的和田玉籽料,通体包裹一层枣红皮天然沁色,天窗部分露出洁白细腻玉质。据说一位上海买家出价3000万元被拒,估价超2亿元人民币。近期估价1.8亿元人民币的新疆和田玉原石在扬州新世纪大酒店公展,宣称展品国内顶级。自古就有“新疆玉,扬州工”之说。价值如此高的和田玉原石在扬州集中展出,希望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其中一块重达10余公斤、形似“金元宝”的红皮白玉原石,新疆客商称,20年前他以万元价格收藏,现在出手价格至少1200万元。新疆和田玉料价格之贵,由此可见一斑,称为“疯狂的石头”确实并非言过其实。

优质玉器通涨。和田玉料的疯涨,直接带来玉器市场特别是白玉市场价格的普遍上涨。一方面,扬州、苏州、上海、广州等地玉雕工艺发达,从事玉器精品生产的工艺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玉器原材料忧心如焚,他们现在主要利用库存玉料雕刻玉器,因而利润空间非常大。一旦库存玉料用完,需要新购玉料进行加工,等米下锅,利润就会大大缩水,甚至带来行业风险,眼前获得的利益可能还会付之东流。面对高价玉料,一些设计水平较高、加工能力较强的玉作坊,开始接受来料加工,收取设计、加工费,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玉器经销商笑逐颜开,只要优质白玉器,即使是普通小挂件,销路也非常好,以往300元左右的小件玉饰,现已涨到3000元以上。一些玉雕工艺师的作品更贵,白玉把玩件10万元以下的基本见不到货。

乾隆玉雕高涨。前几年价格一路高涨的乾隆玉雕,2007年继续高涨,并不断创下新高。在香港苏富比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4624.75万港币成交,超出预估价的两倍,亦破了中国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圆形御玺,以温润乳白的羊脂白玉精琢而成,印钮高浮雕围绕寿山图符游动的双螭龙,印面以篆体浅阳雕“太上皇帝”四字。据印体侧面阴刻文字可知,此印是乾隆皇帝85岁,卸任后改当太上皇帝时制造,有200多年历史。拍场竞投相当激烈,第一口叫价900万元,5分钟内叫价42次,有10多个买家参与竞投,最后由一位中国大陆收藏家收入囊中。

“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尽管同时兼备了珍贵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价值,同时也具备了珍贵文物的权威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拍出如此高的价格,除了收藏界继续厚爱帝王文物外,与新疆和田玉料价格的高歌猛进也有很大的关系。

古玉普涨。前几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有时甚至走下坡路的古玉价格,2007年情况大为改观,从国内国有大型博物馆文物征集部门、文物商店、海外拍卖市场了解到,古玉价格上涨幅度较快,仅是人们感觉到没有和田玉料疯狂。主要原因,由于国家文物政策限制,国内古玉市场受控制,除个别拍卖公司特许拍卖外,大多拍卖行、古玩经营部门不能经销古玉。这种表面上保护文物实际上不起作用的政策,并没有限制古玉的交易,更无法阻挡古玉价格上涨的趋势,仅是改变了交易方式而已,由明变暗,由公开变私下。国家文物征集部门反映,现在品质好一点的古玉根本看不到,即使找到,开价也是高得很,上百万元的古玉还达不到三级文物的标准。

相反,2007年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古玉几乎都是主打拍品。纽约佳士得2007年“中国陶瓷、玉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特别推出来自多个私人珍藏的玉器,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器,其中一件编号84的18世纪 “瓜瓞绵绵”纹耳白玉盘,估价18至22万美元,盘内运用浮雕技法刻两个结在藤蔓枝叶上的瓜果,以及展开翅膀的蝴蝶。另一件编号68的明代大型卧牛玉摆件,估价20至30万美元。此卧牛用大型玉石雕琢而成,玉质呈灰绿色,带浅褐及黑色石纹,表面部份带褐色皮。玉匠巧用天然不规则的石形刻画出扁平的牛头,牛身屈膝卷起,牛头搁置于盘绕身下的后足旁,牛头上的五官及尾上毛发刻纹细致,神态栩栩如生,可归入巧色玉雕范围。

香港历来是中国玉器市场的福地。2007年除创造中国玉器拍卖价世界纪录外,中等规模的古玉拍卖专场不断,一批非常好的古玉纷纷面世。笔者近日趁赴港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亲眼、亲手观察了“崇源抱趣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玉精粹”专场,发现所有上拍玉器真实可靠,品质上乘,估价适中。正如公司执行总裁季崇建先生所云:此次场所拍卖“为海内外藏家们开启了一条见证古玉的时光通道,这通道既神秘又美好,其中所收商周至汉前古玉59件组,造型独特,含义深刻,有极高的历史与收藏价值。”镂空和圆雕古玉估价普遍较高,一件商代白玉鹦鹉佩,估价150万港币;一件西周黄玉镂空龙纹佩,估价45万港币;一件战国至汉代白玉双龙首谷纹璜,估价70万港币;一件汉代白玉出廓镂空螭龙纹玉璧,估价150万港币。一件罕见的商代白玉圆雕虎,更是不愿将估价和盘托出,而是要“估价待询”,卖家不花数百万港元不会到手。

总之,无论是国内新玉料、新玉器市场,还是海外古玉市场,加上受国人特别青睐的缅甸翠玉市场,中国玉器自2006年步入“玉无价”时代后,2007年全面进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历史新时期,优质和田玉价格首次接近甚至超过优质缅甸翠玉。

疑点:机构、专家“水货多”

在玉事活动频繁,玉器市场一片叫好声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和谐不协调甚至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是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专家失误、权威失语的现象,可以看作是2007年玉事活动的疑点。

机构失信。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主要表现在国家珠宝玉石检测机构降低了和田玉的检测标准。人人知道的和田玉,被2004年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搞乱了。按现行“标准”,“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颜色洁白的玉料”都称为“和田玉”,既包括新疆和田玉,也包括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不仅扩大了和田玉的范围,还搞乱了和田玉的概念,忽略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对和田玉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无视和田玉玉料的工艺特性。可以说,这不是个“国标”,而是个“乱标”。按这个标准做的检测报告,产生的后果严重,文化部门、工艺部门基本上都不认可,因为许多报告中的“和田玉”,相当部分是青海玉、俄罗斯玉,有的是比青海玉、俄罗斯玉还次的白玉。如果还以这个标准执行下去,失去的不仅是珠宝玉石检测的信誉和权威,毁掉的可能是一个珠宝玉石检测行业,殃及的是整个玉石行业以及中国玉文化。

专家失误。机构失信,必定带来专家的失误,既有珠宝行业专家的失误,也有文物鉴定部门专家的失误。现在的专家似乎都是“超男”、“超女”,靠的不是实力,靠的是头衔,是传媒,是包装,方法是“走穴”。一些圈内圈外名不见经传的“专家”,一下子成了“知名专家”,上电视,进广播,开讲座,南下北上,上窜下跳,忙得不可开交,结果是越说越乱。假的说成真的,次的说成好的,新的说成老的,常有之,好像他们是评判法官,掌握生死大权,行为轻率,达到了令人耻笑的地步。近日报载,前些时候炒得热火朝天的原计划在北京拍卖的4件“国宝”级文物,3件已被认定赝品。问题是这4件“国宝”,事前都经过北京与湖北专家的鉴定。著名作家肖复兴近日为此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时评,称“专家度量着社会的良知”。专家要成为专家,社会良知是底线,职业道德是根本。

如果说专家因为学识浅薄,功力不够,假的说成真的是常事、常理,而把真的说成假的,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些事确实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某些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专家,吃的是“皇粮”,常以权威自居,而他们的行为常令人失望,某些人连考古出土的战国、汉代标准形式的谷纹玉璧、龙纹出廓玉环都看不懂,还混迹于江湖。笔者窃以为,国内大量非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精品流失到海外,与某些专家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些玉器是被某些专家认定为“工艺品”而允许出境的。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学无术、业务不精、缺乏责任感的专家清理出队伍,有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权威失语。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已没有权威专家了,其实不然,有真眼力、真本事的权威专家还是大有人在。因为机构的失信,因为专家的失误,因为商业的炒作,因为社会的浮躁,这些具真本领的权威专家远离喧哗,暂时“失语”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保持了学术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以上一些现象,可以说是2007年玉事活动景象中的乱象,尽管令人遗憾,但也无碍大局,因为这些“疑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毕竟还是玉文化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玉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瑕疵,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规范,学人行为的检点,一些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特点:开启玉器新时代

上世纪末,针对田野考古层出不穷的玉器发现,根据东汉袁康《越绝书》中“以玉为兵”的记载,学术界提出了中国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一个“玉器时代”的观点,并且为世界六大文明系统中所特有。据学者们对“玉器时代”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玉器是各文化圈的重要内涵,不少地方玉器的数量与质量均超过石器;二是玉器是重要的礼仪用具,礼仪形态与玉器形态可以配套,进入礼仪社会;三是玉器是社会生产力、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一些玉器形态和玉器内涵,为青铜文化所吸收。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有时又是轮回的。时隔4000多年,中国仿佛又进入了“玉器时代”。当然现在的“玉器时代”与4000年前的“玉器时代”不能相提并论,性质不完全一样,但玉器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观察新“玉器时代”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玉器国际化。通过现代奥运会将中国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

二是玉器标准化。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总数超过4000枚,每个品种超过300枚。同时,还生产了2008方北京奥运会“典藏版”玉徽宝供藏家收藏。这是中国琢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为今后玉器的标准化生产积极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三是玉器市场化。玉器的市场化是随着玉器的世俗化、大众化逐步出现的,但历史上的玉器产业从未有过现在的规模,市值已达数千亿元。

上一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下一篇: 生产安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