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5 19:57:21

icu护士个人总结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8-02

睡眠对于恢复体力、脑力的疲劳,增强免疫力,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睡眠障碍是指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的睡眠困难,如入睡困难,容易早醒,睡觉惊醒后再入睡困难及睡眠过度等症状[2]ICU护士作为一项特殊的并且高应激性的职业,长时间的工作和轮班制度容易导致护士睡眠障碍。职业倦怠是一系列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症状,是个体对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迟缓反应[3]。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和生理,也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增加[3]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发展,而睡眠障碍是个体在职业倦怠状况下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是在探讨ICU护士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对改善ICU护士睡眠质量缓解职业倦怠,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对本市两所三级院合医院从事ICU护理1年以上的护士,按照技术职称进行分层抽样,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分别按33.00%的比例抽取,其中抽取护士36名占34.29%;护师35名,占33.81%;主管护师31名,占29.05%,副主任护师3名,占2.86%,共抽取10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38名,占36.19%,女性67名,占63.81%,年龄20~55岁(32.25±8.19);工作年限1~35年,中位数为11.50年。婚姻状况:已婚66名,占63.18%;未婚38名,占35.71%;每月夜班数10~12次,102名,占97.14%;1~2次占3名,占2.86%。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4]问卷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18个条目。每个维度按0―3分4个等级计分,0分为无,3分为很差。累计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好,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差。

1.2.1.2 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采用0―6分评分。包括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EE)9个条目,0―54分:去人格化(DP)5个条目,0―30分: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0―48分。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评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请ICU护士按要求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单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ICU护士睡眠质量总体状况

PSQI总分(6.19±3.48)分,与国内正常人群(3.42±3.5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52,p=0.000)。ICU护士睡眠时间为4~12(7.31±1.36)h。71名ICU护士睡眠质量较好,占67.62%,34名ICU护士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占32.38%,95名ICU护士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睡眠的烦恼,占90.48%。其中67名ICU护士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是轮换班次,占该人群的70.00%,占被调查总数的63.33%。

2.2 ICU护士PSQI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ICU护士睡眠质量问题较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PSQI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P

3.2 ICU护士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睡眠质量是衡量人心身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表2结果显示,ICU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表3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情感耗竭与PSQI的7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去人格化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说明ICU护士睡眠质量越差,其在工作中更多表现出烦躁、易怒或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或丧失工作热情、对患者冷漠、麻木不仁等消极态度。而消极的态度与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睡眠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受到阻碍,得不到满足时,可导致人体心理功能发生变化,其中情绪状态的改变发生最早且较为敏感同时每一种情绪变化都可能影响睡眠,尤其是长期或过度强烈的情绪因素可产生睡眠障碍,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表3结果还显示,个人成就感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说明伴随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加重,个体工作中认知能力和神经明显下降,导致工作效率低,出错率增加,影响护理质量,增加负性情绪,更多体验到挫败感,导致职业倦怠更为严重。

总之,良好的睡眠质量对ICU护士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提高个人成就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厚平,王小云,2009年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睡眠质量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3):199-201

[2] 叶广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2)

1.2调查工具包含自行设计的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监护室工作年限、工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用工性质8项内容,及谢宝国等编制的职业生涯高原问卷[9]。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包括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3个维度。层级高原4个条目、内容高原6个条目、中心化高原6个条目,共16个条目,其中12个负性条目,4个正性条目。采用Likert6级计分法,正性条目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2、3、4、5、6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均分≥4分,可以认定为出现了职业高原现象[9],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高原状况越严重。该问卷中的层级高原是指个体在当前组织中进一步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一种状态;内容高原是指个体不能从当前工作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当前工作产生厌倦;中心化高原指个体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调动的可能性很小[10]。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92名ICU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经评定,得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结构效度为0.8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本研究员为主,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协助问卷调查工作。应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详细解释研究意图、填表细则及每个条目的含义等,并向研究对象承诺资料的保密性和匿名性,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4统计学分析将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双人进行数据输入和查对,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年龄21~47(29.60±4.61)岁,工龄为1~26(7.85±5.18)年,监护室工作年限1~22(6.15±4.51)年。男48名(23.4%),女157名(76.7%);大专66名(32.2%),本科139名(67.8%);护士64名(31.2%),护师83名(40.5%),主管护师及以上58名(28.3%);已婚107名(52.2%),未婚98名(47.8%);正式员工84名(41%),聘用员工121名(59%)。

2.2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得分(3.76±0.74)分,层级高原维度得分为(4.26±0.97)分,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为(3.97±0.94)分,内容高原维度得分为(3.22±0.99)分。

2.3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人口特征之间的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性别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仅在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男性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的得分高于女性护士;已婚状态和未婚状态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同样仅有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未婚的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高于已婚护士;不同用工性质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聘用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4分,远高于正式在编护士,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但其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却低于正式在编护士;不同学历层次的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职业高原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专和本科学历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及职业高原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表1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职称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职业高原总体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职称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而内容高原维度,随着ICU护士职称的上升,内容高原得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升高。

2.4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ICU护士职业高原的相关性分析对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3个连续人口统计学变量,采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与内容高原(P<0.01)、职业高原(P<0.0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工龄与中心化高原(P<0.05)、内容高原(P<0.0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监护室工作年限又与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层级高原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进一步分析。

2.5人口统计学变量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用工性质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法:大专为1,本科为2;职称中护士为1,护师为2,主管护师及以上为3;男性为1,女性为2;已婚为1,未婚为2;正式为1,聘用为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中以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层级高原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1.339,P=0.219,按照0.05的检验水准,不能拒绝H0,因此认为所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没有意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不足以影响层级高原维度的得分。其他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婚姻、职称、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及其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用工性质、职称、工龄未进入方程,对职业高原及其维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职称、婚姻、年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中心化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和监护室工作年限呈负相关;婚姻、年龄与内容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内容高原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职称、婚姻、年龄均与职业高原总体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职业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

3讨论

3.1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高原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整体处于职业高原的潜高原状态,其中层级高原维度得分最高,高于4分,进入职业高原。对于这个结果,笔者认为,这可能与ICU护士普遍认为目前职业生涯的垂直流动可能性小有关。这种垂直流动,在我国护理行业大环境中看来,主要包含了行政管理职务上的晋升和技术路径中的上升两条途径。从护理管理模式来看,护理行政管理路径以直线式结构为主,技术路径以金字塔式结构为主,这两种垂直晋升路径中,越是向上护理管理岗位和技术职称名额越是有限,正是这种局限,令得护理人员的垂直发展存在瓶颈,因此层级高原得分高。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最低,表明ICU护士在重症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有机会得到充实,能够保持较好学习态势。原因可能与ICU护理工作内容有关,首先重症医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拥有先进、复杂的诊断、治疗、监护设备与监护技术,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ICU护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工作职能不断扩展,专科护理工作内涵不断延伸,为ICU护士新知识、技能的获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最低。由此,笔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可以把握ICU的专业优势,积极协助护士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以延迟ICU护士内容高原的产生。

3.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高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3.2.1年龄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中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职业高原总体、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维度均有影响,呈正相关,对层级高原维度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为,ICU护士年龄适宜在22~35岁,因该年龄段者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工作热情高,有足够能力及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愿,发展潜力大,所以医院、科室更倾向于提拔年轻护士,相比于年轻的护士,随着年龄的增长ICU护士体力、精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在完成日常高强度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很难保持足够的精力继续进行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护士们的工作经验不断得到丰富,知识累积也相应的增加,再提高的空间较小,如果科室以及医院不能或者很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其对新知识技能获取的难度必然增加,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内容高原的感知也很可能愈加的明显。年龄愈见增长,护士们的体力、精力受到影响,工作热情也在慢慢减退,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够,对新事物接受、创新和应变能力也会相应变差,能力提升相应的也会受到限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组织核心位置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其在组织中横向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感知中心化高原也就难以避免。但是对于层级高原来讲,因为医院的组织管理、晋升模式的限制,年龄的影响因素表现的并不那么显著。

3.2.2婚姻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已婚和未婚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者高于已婚者,即未婚护士相对已婚的护士,知觉到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流动更加困难。同时回归分析也显示,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均与婚姻负相关(P<0.01),可见婚姻对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的得分有显著影响。结合ICU护士的职业背景分析,笔者认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是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加之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护士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未婚护士身在异乡,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生活中需要独自处理诸多琐事,工作中又只能独自面对监护室工作的各项压力,更易于感知职业高原。且未婚在一线城市又同时意味着不稳定,生活或者职业上的变化较多,流动性较大,相比之下,已婚护士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生活状态更加稳定更容易得到组织的信任,比较易于流向组织核心。另外有研究认为,进入婚姻的女性对工作和职业的投入降低,母亲角色成为生活的重心,形成“看重家庭弱化工作”的状态,本研究调查中女性占76.6%,处于此状态的已婚女护士很可能在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的感知也出现了相应的弱化。

3.2.3职称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说明对于处于初级护师职的ICU护士来讲,因组织核心位置有限,且多被更高职称者占据,移动可能出现了停滞。同时能够改变这种停滞所需准备中的向更高一级职称晋升,因为要求的条件更高,职称晋升难度越来越大,更加加重了护师职称护士的中心化高原感知。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显示,随着职称的上升高原得分增加,说明职称对于ICU护士知觉内容高原有显著影响。职称越高,所能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越少,容易对当前的工作产生厌倦。但是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职称在内容高原维度未进入方程,究其原因,可能因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职称对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而被其他因素所取代。

3.2.4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3显示,经回归分析,监护室工作年限只在中心化高原维度进入了方程,并对中心化高原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在监护室工作时间的增加,ICU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逐渐完善,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意味着随着监护室工作年限的累积ICU护士得以具备更强的实力向组织核心靠拢。究其原因,ICU是一个专业性强的科室,监护室工作年限长是ICU护士理论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有力保证,利于护理人员向组织中心移动。

3.3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弱化年龄、职称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婚姻对职业高原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对策。

3.3.1组织方面

3.3.1.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招聘新护士、接受其他科室护士轮转、增加护工等途径,改善ICU护士不足现状,努力实现(3~4)∶1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休息时间,以利于自我充电,减轻护士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缓解年龄带来的不利影响。

3.3.1.2规范层级管理,增加核心职位的设置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按层级给予护士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加技术途径上升空间;推行组长带班制,设置带班组长职位,采取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符合竞聘条件者竞争上岗,唤起护士适度的危机感和提升ICU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组织中心流动以缓解职称对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的影响。

3.3.1.3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岗位轮换加强ICU专科护士培训及各种ICU专职护士培训,如仪器设备专职护士、呼吸机治疗专职护士、造口护士、PICC专职护士、营养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等,使ICU护士在不同的专职领域中成为专家,在新的角色中找到挑战性,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有利于减轻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的消极作用,更大的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对中心化高原的有利影响;采取护士轮岗制,避免长期固定某一职位主观上产生倦怠或客观上不公平的状况发生,同时岗位的轮换更加利于护理技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3.1.4帮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鼓励ICU护士进修学习、参与科研和撰写论文,鼓励晋升职称,支持在职提升学历。护理管理者协助ICU护士评估目前状况,设计个性的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以克服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3)

1 引言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模型等均表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作用。ICU是集收治危重病人的科室,有资料显示护理危重濒死病人或护理危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压力较大,本文针对ICU科室护士这一特殊群体作一探讨研究,以提供指导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选取苏州地区3所医院中的ICU科室护士为被试。ICU科室护士44人,非ICU科室护士36人。其中ICU科室护士具体情况如下,男2人,女42人。被试年龄21~48岁,平均30.50±5.81岁;工龄1~26年,平均9.52±6.69年;中专7人,大专26人,本科11人;已婚30人,未婚1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部分。支持分越高,表明支持情况越好。

2.2.2 SCL―90心理健康问卷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2.2.3 总体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25个问题组成。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2.3 问卷施测 所有问卷在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心理健康的教育程度和婚姻的比较 分别以心理健康总分和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以教育程度和婚姻为自变量作方差分析。分析均显示;教育程度和婚姻的主效应不显著,教育程度与婚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2 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见表1和表2。

3.3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相关分析 见表3。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c)-00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rotation cognition, role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ICU nurses. Methods 156 ICU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job rotation scale, role stress scale and job satisfaction scale revised by Wen-Hsie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s of nurses, job rotation, role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59 questionnaires, 155 valid questionnaires taken back,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97%. The average score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65.80±10.03) points, each dimension scores: internal satisfaction was (18.68±3.69) points, value commitment was (15.78±2.70) points, hard promises was (16.75±2.44) points, retention commitment was (14.59±2.94) points. Nurs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had different job satisfaction (P < 0.01);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nd departm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job satisfaction (P < 0.05). The job satisfa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job rotation cognition and negatively with the role stress (P < 0.01). Conclusion Nursing administr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CU nurses' job rotation cognition and role stress evaluation; rationally planning the job rotation of ICU nurses, improving the positive cognitive of job rotation, to promote the benefits of job rotation; regulating nurses' role stress and improving the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Key words] ICU; Nurses; Job rotation cognition; Role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护士工作满意度是护士对其工作中各个方面的一种主观的评价,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ICU是专门收治危重病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单元,患者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突出,工作满意度低。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ICU疑难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1]。因此,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尤为重要。ICU护士的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尚无文献从实践角度探讨分析。本研究拟通过分析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充分了解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制订以人为本的管理规范,帮助护士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8月20~28日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59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职的注册护士;②护龄≥1年;③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实习护士;②因病假、产假等原因不能完成问卷填写的护士。符合纳入标准的155名研究对象中,男11名(7.1%),女144名(92.9%);婚姻状况:已婚66名(42.6%),未婚89名(57.4%);第一学历:中专27名(17.4%),大专94名(60.4%),本科及以上34名(21.9%);技术职称:护士82名(53.6%),护师56名(36.6%),主管护师13名(8.5%),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2名(1.3%);本专业工作时间:3~10年63名(46.4%);所在科室:综合ICU 54名(34.8%),内科ICU 24名(15.5%),急诊ICU 22名(14.2%),心脏ICU 30名(19.4%),新生儿ICU 25名(16.1%)。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填写采用统一指导语,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说明研究目的和方法,取得支持和合作。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结束后当天收回。不能当天收回的问卷请护士长协助,于一周内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5份,有效应答率为97%。

1.2.2 研究指标与测量工具 ①ICU护士基本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护龄、学历、职称、职务、岗位、所在科室、本专业工作时间。②岗位轮换认知:采用岗位轮换量表(job rotation scale)测量,该量表是台湾学者Ho等[2]根据Campion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用来测护士对进行岗位轮转的感受。量表采用1~5级评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③角色压力:采用角色压力量表(role Stress scale)测量,由台湾学者Ho等[2]根据Kahn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用来测量个体面对特定的角色所表现出的压力水平。包含3个维度: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负荷,共计9个条目。量表采用1~5级评分,分值越高,个体的角色压力越大。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0.82、0.81,在本次研究中一致性信度为0.76。④工作满意度:采用工作满意度量表(job satisfaction scale)测量,该量表由台湾学者Ho等[2]根据Judge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包括内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及留职承诺,共计17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85分,用以测量受试者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分越高,护士满意度越高。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等连续变量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情况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不同,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大专及中专护士,已婚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未婚护士,新生儿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综合ICU及内科、急诊、心脏IC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情况

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65.80±10.03)分,各维度得分及维度的条目均分见表2。

2.3 护士轮换认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护士岗位轮换认知得分为(24.74±4.45)分,护士岗位轮换认知与工作满意总分呈正相关(r=0.272,P < 0.01),与内在满意度(r=0.184,P < 0.05)、价值承诺(r=0.211,P < 0.01)、努力承诺(r=0.265,P < 0.01)、留职承诺(r=0.283,P < 0.01)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2.4 护士角色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护士角色压力总分为(25.81±5.30)分,其中,角色模糊得分为(9.42±1.65)分,角色冲突得分为(8.44±2.29)分,角色负荷得分为(7.95±2.72)分;护士角色压力总分和3个维度得分与工作满意度及内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留职承诺4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 < 0.01)。见表3。

2.5 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人口学特征、岗位轮换认知和角色压力的相关分析结果作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岗位轮换认知和角色负荷是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 < 0.01)。见表4。

3 讨论

3.1 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为(65.80±10.03)分,总体上对自身工作较满意,ICU 专科业务较强,使其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有价值感和工作热情[1]。各维度得分中,留职承诺维度的条目均分较其他三个维度低,说明ICU护士可能存在离职倾向。ICU护士长期从事危重患者抢救工作,应激事件较普通科室多,长期处于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促使其离职。条目均分最高的维度是努力承诺维度。本组研究对象中,工作1~3年者有83人,占53.5%;未婚者89人,占57.4%;年轻未婚护士居多,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较小,在工作中护士有足够的精力与体力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其专业的努力承诺得分较高。

3.2 不同学历、婚姻状况、科室的ICU护士工作满意度不同

在本次调查中,ICU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所在科室相关。护士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刘保萍等[3]研究也表明,不同学历中本科护士的个人发展满意度低于专科和中专护士,但柏兴华等[1]、李莉等[4]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护士职业满意度较高,在“工作的控制与决策权”、“职业发展机会”方面认可度高。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士分层管理,不仅向高学历护士提供与专业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空间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还应对学历不高的护理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以提高、壮大并稳定护理队伍。

婚姻状况和护士工作满意度具有相关性,未婚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要高于已婚护士。与李莉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已婚ICU护士除了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以外,还要面对许多繁琐家庭事务,且承担更多的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ICU集中收治疑难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经常需要加班,因而影响到其家庭生活,可能引发工作与家庭之间冲突,导致工作压力增加,容易产生工作疲乏,相对于未婚护士更易引起不满,工作满意度也就更低。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量,使其兼顾工作与家庭,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不同ICU护士工作满意度不同,综合ICU护士工作满意度最高,新生儿ICU护士工作满意度最低。新生儿ICU收治体重较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等病情危重新生儿,工作量、工作强度、技术难度并不比其他ICU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专科特点,无法为医院创造更好更多的经济效益,薪酬相对低[5]。薪酬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个人对物质满足的需要,也是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外在体现,是个人成就与社会地位的象征[4]。新生儿ICU作为综合医院的必备科室,医院应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维护新生儿ICU护士权益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提高护士对工作的主观热情,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3.3 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于岗位轮换认知的认同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且与内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及留职承诺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岗位轮换又叫做工作轮换或职位轮换[6],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人在工作任务之间有计划的移动。它包含了两种方式,即部门内的轮换和部门间的轮换。与部门内部岗位轮换相比,跨部门的岗位轮换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角色,被用于激励员工、培训员工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识别员工特质进行人岗匹配[7]。医院内护士跨部门岗位轮换主要方式是年轻护士规范化轮转,轮转培训对年轻护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为医院培养多专业的护理人才。李秀川等[8]在文献中报道,轮转培训可以缩短人才成长周期。秦彦荣等[9]报道,本科毕业护士轮转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培养和提高了本科毕业护士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管理能力,有助于其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护理部教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轮转培训能降低护士重复同一工作的枯燥感并刺激创造产生,提高护士的知识和技能[10];亦可提供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才全面评估的机会,识别人才的特质进行人岗匹配,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但是护理工作是高度专业性工作,在实施岗位轮换前,除了给予相关专业训练课程外,应辅以工作指引,强化对新任工作流程的熟悉度。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科室性质和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轮岗周期。合理的轮岗周期对确保护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护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十分重要[11]。“轮岗”是一项激励与风险并存的管理方式。陈俊春等[12]研究岗位轮换对护士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发现,轮岗护士长有更多的躯体不适表现、人际关系处理不佳、精神紧张焦虑,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轮岗组。因此,护理管理者在关注轮岗带来的成效等积极作用时,不能忽视轮岗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应做好轮岗后护士支持系统的构建,使护士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满意度。

3.4 护士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角色压力总分及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3个维度得分与工作满意度及内在满意度、留职承诺、价值承诺、努力承诺4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角色压力可以负向预测工作满意度,其中角色负荷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角色压力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状态结果:高的工作紧张水平,低的工作满意感,低的组织承诺,低的工作绩效。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组织里长期处于高紧张、低功效的状态,他会倍感无力,对工作失去热情,其所服务的对象也会埋怨他的不称职。试想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他怎么还可能会对工作抱有很高的满意度呢?这样恶性积累下去,那么其以后的努力程度和服务质量也必然难逃角色压力这种消极后果的不良影响。因此,对护士的角色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该对员工的角色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关心角色压力大的护士并引导他们对自身的角色压力进行调节和疏散,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以此降低其服务破坏行为,降低服务破坏带给组织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及角色压力的评价;合理规划ICU护士的岗位轮换,提高护士对于岗位轮换的正向认知,促进岗位轮换益处的发挥;调节和疏散护士角色压力,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柏兴华,张晓春,苏兰若.ICU护土职业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48-150.

[2] Ho WH,Chang CS,Shih YL,et al. Effects of job rotation and role stress among nurse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L]. BMC Health Serv Res,2009.http:///1472-6963/9/8.

[3] 刘保萍,陈海英,李建青,等.护士满意度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9-11.

[4] 李莉,曾丹.大型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5):348-350.

[5] 伍心莲.某市医院儿科护士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3,1(下旬刊):39-40.

[6] 肖志颖.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543-550.

[7] Casad S. Implications of Job Rotation Literature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actitioners [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2012,25(2):27-41.

[8] 李秀川,叶平,李玉洁,等.CCU轮转培训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9-1350.

[9] 秦彦荣,王学艳,靳燕芬,等.本科毕业护士轮转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40-41.

[10] 唐静萍,皮红英.初级职称护士轮转培训调查[J].医学院学报,2014,35(8):867-869.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5)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6)

横向分析国外的重症护理教育情况和发展,可以知道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雏形就已经在部分国家出现,在ICU内负责病患护理的护士都需要经过重重严格的专业考试与护理能力测试,除此之外,这类组织还负责培养重症监护护士,并制定教育认定制度,规定护士必须得到重症护理注册护士资格才能担任重症护理工作。

ICU护理工作包含了大量非常专业的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这就对护士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其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进行多种监护急救操作,具备优异的心理素质,能和病患以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还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医院在选拔护理人员的时候,应注重对高学历和年龄的选择,选定的护士需要经历内科、外科、心电图室等科室进行学习实践,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进人ICU工作。通过对现有ICU护士的调查可知,大部分护士目前都意识到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无法胜任ICU护理工作。所以,目前医院需要做的及时建立重症护理教育培训体系。

2 ICU护士培训对策

2.1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教育体系与培训模式 重视教育培训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培训所需的师资与技术都需要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投入大量的资金满足培训所需,把培训成果同护士的职业评定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让培训管理向着规范化与法制化迈进。可以按照区域划分,建立重症护理委员会,经常提供重症监护学习班,通过对护士的培训提高重症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该注意搭建重症监护网络,体现资源共享意识,让ICU护理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而帮助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2.2 ICU护士资格培训及认证 目前对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进行认证是规范护士执业行为的基本方法。通常做法是规定护士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同时对培训机构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通过对学员的培训与考核,促进ICU护士培训教育的规范化,推动我国ICU护理水平发展。

2.3 ICU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能提高ICU护理的质量IC U护士接受培训后,护理质量缺陷率明显降低(P

由于ICU部门具有高风险、高技术的特性,而且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加严重而且复杂,病情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治疗期间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还伴随着侵入性治疗与各类留置管道。目前业内对ICU护士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做了规定,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应用设备的能力、掌握和应用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能力、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对具体培训流程作出规范、系统的标准能帮助护士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ICU护理技能。通过对接受了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身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某种角度减低了职业风险,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对ICU专业护士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可以将ICU护士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也可以进一步推动ICU内护理知识的传播。

2.4横向培训 ICU护士的横向培训是指通过短期有效的培训,使其具备在多个相关lCU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国外,面向ICU护理人员的横向培训已经得到了医疗部门的肯定,已经投入了实施,比如:在美国盐湖城的犹他(Utah)健康科学中心的大学附属医院,内部的各个护理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时间为3 w的横向培训计划,医院内的每名护士都可以申请到培训机构的ICU进行独立工作。在国外,对护士正式进入ICU工作的要求时非常严格的,要求护士必须经过8~12个月的专业知识能力培训,而且要求培训机构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培训资格认可。而在国内,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无法实现对每位护士进行长期的专业能力培训,所以,通常采用的是对工作时间较长的内外科护士进行短期的培训,以使其能达到ICU护理的需要。

2.5成立监护小组对人员培训进行管理

2.5.1 ICU I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培养 CNS指的是那些获得了学士或硕士学位的护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职责就是为临床护士提供指导。当前国内严重缺乏师资,因此可以考虑从临床护士中培养CNS。培养这一类型的专病专护人才可以帮助各医院实现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

2.5.2护理人员核心才能的培养 最为ICU护理人员最为重要的技能,核心能力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护理专业发展,核心能力可为护士提供临床上持续有效的技能指导,培养核心能力的时候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部分初步掌握ICU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的护士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工作,如常见的器官移植监护组、深静脉置管组、心脏监护组、压疮护理组、呼吸机管理组等,以此组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全面的专业护理团队,可以大大提升ICU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

2.6成立以ICU为中心的重症监护合作网络 合作网络的建设应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以ICU和CCU为主线,认清普通病房同ICU之间的特点,结合特点对其进行功能划分,以便系统地对各专科ICU进行有效的管理,定期实行绩效考核,获取ICU护士的反馈,组织ICU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国内的经济水平在持续上升,全国范围内各个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还是处于稳步上升的局势,医院也逐步开始将注意点投向了ICU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各界也对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始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这种局势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常规化、系统化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提高ICU专科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重症监护力量,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 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03:270-274.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069-0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严重的院内感染[1],发生率为43.1%,病死率高达51.6%[2]。机械通气患者集束化方案(ventilator care bundles,VCB)最早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IHI)提出[3]后,VAP预防策略不断完善和发展,2014年美国卫生保健流行病学会、美国感染疾病协会(AHEA/IDSA)对2008年VAP预防策略进行更新(简称“新策略”)[4]。为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ICU护士VAP预防策略认识及执行情况,笔者于2016年10月对我院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ICU护士共374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直接为ICU患者提供服务的护士,同意参与调查者。排除实习、进修、休假或其他原因不在岗护士。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参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5]和美国《急重症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策略(2014版)》解读[4]内容,自行设计ICU护士VAP预防策略认知行为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知识、态度和行为4部分组成。知识问卷18个条目,均为单选题,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态度、行为问卷分别为35、16个条目,均采用Linkert 5级评分法,赋分1~5分。问卷经5名资深护理专家审定评价,CVI为0.866,Cronbach's系数为0.944。得分越高,表明知信行情况越好[6]。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通过微信向各ICU护士长发送问卷链接,再下发至科室成员群中,题目均设为必答题,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并提交问卷。共收回问卷374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74名研究对象中男40名,女334名;平均年龄为(28.49±4.74)岁;工作年限为(6.89±5.20)年,ICU工作年限为(5.60±4.41)年;综合ICU 209人,专科ICU 165人;汉族256名,少数民族118名;学历为中专31名,大专223名,本科及以上13名;护士162名,护师186名,主管护师20名,副主任护师6名;轮定科护士245名,小组长/带教老师113名,护士长16名;能级分布未定岗21名,N1 176名,N2 147名,N3及以上30名;有专科证207名,其中,部级40名,省/自治区级146名,院级21名;近3个月培训

2.2 o士VAP预防策略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

问卷总得分为(197.70±12.96)分,标准化得分为(69.86±4.58)分;其中,知识得分为(8.84±1.92)分,标准化得分为(49.14±10.66)分;态度得分为(121.05±7.28)分,标准化得分为(69.17±4.16)分;行为得分为(84.75±11.29)分,标准化得分为(75.34±10.03)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个条目见表1。

2.3 ICU护士VAP预防策略知识、态度、行为单因素分析

知识方面,不同科室、年龄、职称、能级、总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专科证级别、有无专科证ICU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态度方面,不同学历、职称、能级、总工作年限、专科证级别、护士类别、有无专科证ICU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行为方面,不同科室、民族、职称、总工作年限、专科证级别、护士类别、培训总次数、培训学时ICU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ICU护士VAP预防策略知识、态度、行为间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知识、态度、行为三者呈正相关关系(P < 0.05或P < 0.01)。

3 讨论

3.1 ICU护士VAP预防策略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本调查显示,我院ICU护士VAP预防策略知识标准化得分为(49.14±10.66)分,低于赖文娟等[7]的研究,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动力床是否降低VAP发生率、早期行气管切开是否降低VAP发生率、指南推荐机械通气患者首选肠内营养的方式3项得分最低。研究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对预防VAP、缩短上机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或降低病死率均无明显影响[8]。指南也认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气管切开不影响VAP发病率(2B)[5]。鼻肠管营养和动力床的使用,前者因科室未完全开展实施较少,后者因费用高昂应用受限,新策略列为基本不推荐的措施。

我院ICU护士VAP预防策略态度标准化得分为(69.17±4.16)分,低于周瑞红等[9]研究。从得分最低3项可看出ICU护士在正确理解指南上欠缺。机械通气患者床^抬高禁忌证包括低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低心脏指数者[10]、部分颈椎或腰椎骨折者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11]。预防应激性溃疡[12]和细菌过滤器使用[13-14]均为指南或新策略基本不推荐措施。科室应加强指南解读,更好地保证VAP预防策略实施。

我院ICU护士VAP预防策略行为标准化得分为(75.34±10.03)分,最低得分前两项与周兰平[15]调查结果相近。调查显示,声门下吸引的执行率仅为40%[16]。而本研究声门下吸引执行不好与科室没有广泛开展有关。早期康复方面,患者往往转出ICU或转至康复科后才进行康复治疗[17]。美国一项调查表明,仅有10%的医院制订了ICU开始PT的规范[18]。由此可见二者是目前医院普遍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已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19-22]。本研究中,接触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不同部位手卫生执行情况不一样,前者执行率高,后者执行率低,提醒管理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3.2 影响ICU护士VAP预防策略认知、态度及行为的因素及其相关性

不同职称、工作年限和专科证的ICU护士VAP预防策略认知、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认知、态度及行为三者间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发现,不同学历、职称、总工作年限和ICU工作年限护士中,低层次护士知识和态度虽得分不高,但行为方面较高层次护士积极,存在知信行分离情况。在近3个月的培训学时和培训次数中,培训学时及次数多者在态度和行为方面优于培训学时及次数少者,而培训≥6学时及培训次数≥11次的护士较培训3~5学时和培训次数6~10次的护士在知识得分上不升反降,这需要管理者找到科室最优化的培训频次和强度。

综上所述,ICU护士VAP预防策略知识缺乏,态度一般,行为有待提高,且存在知信行分离现象。提示科室管理者需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护士认知,注重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并且需要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及多学科共同努力[23],促进信念转变,规范VAP预防措施行为。

[参考文献]

[1] 郑培培,许翠萍,褚梁梁,等.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护理行为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10):3630-3631

[2] 丁彩云,杨梅,朱健华.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7-20.

[3]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Getting started kit: prev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how-to guide [J]. Critical Care Nursing Quarterly,2006,29(2):157-173.

[4] 陈胜龙,陈纯波.美国《急重症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策略(2014版)》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2015,35(7):591-594.

[5]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43.

[6] 王运华,薛晶,黄芳荣.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健康知识与健康功能损失及情绪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 30(7):29-30.

[7] 赖文娟,管玉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集束护理的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6,14(15):1590-1592.

[8] Wang F,Wu Y,Bo L,et al. The timing of tracheotom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Chest,2011,140(6):1456-1465.

[9] 周瑞红,刘寒秋,马雨慧,等.对护士医嘱执行记录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25-626.

[10] 徐婷婷,王维维,马雨慧,等.重点环节干预对提高ICU护士床头抬高依从性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5, 13(3):1843-1845.

[11] 何秀霞,黄雅丽.ICU护理人员对重症患者床头抬高30°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4,6(4):361-363.

[12] Alhazzani W,Alenezi F,Jaeschke RZ,et al. Proton pump inhibitors versus histamine 2 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rit Care Med,2013,41(3):693-705.

[13] Garibaldi RA,Britt MR,Webster C,et al. Failure of bacterial filte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neumonia after inhalation anesthesia [J]. Anesthesiology,1981,54(5):364-368.

[14] Lorente L,Lecuona M,Málaga J,et al. Bacterial filters in breathing circuits:an unnecessary cost?[J]. Critical Care,2002,6(1):1.

[15] 周m平.对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3631-3633.

[16] 陈静.人工气道患者声门下吸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4):181.

[17] 潘鹏飞,石卫华.重症监护病房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4):411-414.

[18] Hodgin KE,Nordon- Craft A,Mc Fann KK,et al. Physical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2009,37(2):561-568.

[19] 杜艳彩.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19-120,126.

[20] 杨冬梅,方园园.“急救时间窗”理论在急诊新护士教学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3):98-100, 119.

[21] 董金芳.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 9(3):66-69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8)

ICU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特殊性要求ICU专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重症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监护技术。心律失常为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表现,也是重症监护的主要项目之一[1]。ICU护士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时识别和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可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院在2011年承担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对学员进行了心律失常识别能力的系统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2期共121名学员,来自广西各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5名(86.78%),二级医院16名(13.22%);综合ICU 74名(61.16%),专科ICU 47名(38.84%);年龄21~42岁,平均(28.60±4.06)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2~24年,平均(7.67±4.72)年;在ICU工作年限5年19名(17.70%);职称:护士37名(30.58%),护师67名(55.38%),主管护师16名(13.22%),副主任护师1名(0.82%);最后学历:本科以上54(44.63%)名,大专63(52.07%)名,中专4(3.31%)名。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及内容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为集中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学习,第2~3个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第1个月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中,对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共安排18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10学时。实践内容采取分小组教学,应用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分组上机练习,同时自行编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让每位学员课后进行分析练习,上交课后作业。

1.2.2 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工作科室、学历、职称;(2)接受ICU专科知识培训情况;(3)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4)系统培训对自身识别心律失常能力提高情况;(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等。

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在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践需要基础上,从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中选取图型10幅,每幅图判断正确计1分,判断错误不计分,总共1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越高。

3 讨论

3.1 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系统培训的必要性 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全程监护和救治的场所,心电监护是ICU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未经培训的临床护士几乎都不能识别心电监护波形[2]。成守珍等[3]对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调查数据显示,ICU专科护士曾接受过培训的占69.1%,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仅占37.6%,培训方式以科室为主,24.7%护士参加的是零散的培训,而且有2.4%的护士以自学为主。在本研究中,占85.1%的ICU护士未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仅为(3.21±1.99)分,说明ICU护士在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上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工作中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乔安花等[4]的调查则对获ICU资格认证护士的胜任力较满意,但在临床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急危重症监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徐洁慧[5]提出ICU护士对抢救知识和技能、危重患者监护知识和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可作为培训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时,加强对心律失常识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系统培训后ICU护士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明显提高 ICU护士都具有心电监护的临床经验,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比例低于60%[6]。本研究表1显示,培训前ICU专科护士对心律失常的类型识别存在不足,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正确识别率较高,分别为84.3%、58.7%,其他的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正确率均不到60%;其中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识别正确率不到10%,主要是这些心律失常相对少见,ICU护士缺乏相关心电图知识而影响对心律失常的识别。系统培训后,学员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由培训前的(3.21±1.99)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19±1.31)分,且10个条目回答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培训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要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正确识别,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心律失常需要记忆内容较多,抽象,涉及的相关知识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本研究调查显示占37.2%的ICU护士认为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难度大,62.8%认为是缺乏学习技巧和经验。因此,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的临床应用。在本院举办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模拟教学软件对学员进行培训,先由教师讲解心电监护各种心律失常判断要点及技巧,再由学员在计算机上反复自行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考核和随机考核,结合课后的心律失常图谱分析练习,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满意率为97.5%。

总之,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重视危重患者监护技术的系统培训,以提高ICU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满足ICU临床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68-870.

[2]高菊梅,纪炜,韩智,等.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71-72.

[3]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41-3044.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4-1196.

[5]徐洁慧.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培训需求量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1,11(6):9-11.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9)

进修学习是提高中高级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方法之一 [2] 。它的带教管理显然不同于一般护生的带教管理,更注意对进修护士分析研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慎独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注重发挥进修护士的主观能动性。icu进修与大、中专护士带教有异同,现从进修生的角度探讨一下icu的带教管理工作。

1 做好环境介绍,减少进修护士的陌生与不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进修护士来到icu,作为一外来人员,除了自己应积极主动作自我介绍外,icu的带教管理者也应热情地向进修人员作科室的环境、物品的管理摆放、科室成员等介绍,让进修人员有一种被接纳的归属感。同时进修人员也要认识到环境的熟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熟悉,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不要为自己设置太大的心理压力。

2 确立进修目的,制定进修学习计划

因派送进修人员医院的规模大小、icu类别、进修时间的长短、进修人员能力的强弱等差异,进修目的也会存在差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带教管理者应充分与进修人员沟通交流,根据进修人员的气质类型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指导一一合作型模式拟订进修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进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保证进修的有的放矢。当然学习计划不是一成不变,而应随时按照pdca循环及时调整-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处理;也要结合病房的情况合理安排。但最终一定要完成进修护士的a级目标。

3 带教管理进行计划性的组织实施

3.1 设定目标的优先次序―abc管理法 a级为最优先(必须完成的)的目标,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c级为较不重要(当前工作使用较少)的目标。在带教工作中首先完成a级目标,然后转入b级目标,若时间允许可开展c级目标。icu的特点决定了它的a级目标:掌握各种监护与治疗仪的使用、管理。监护参数与图象的各临床意义分析,心肺脑复苏技术和复苏药物的使用。b级目标:icu病区特殊的危重病人监护记录方法,多专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对病人病情的总体分析与认识。c级目标:依据具体情况自行拟定,如:了解医院先进的管理体制……

3.2 对进修护士能力的培养

3.2.1 分析研判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进修护士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对临床有一定的认识,带教比护生易,一触即通。 因此对带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a级和b级目标的内容,还应有一定的带教方法,要充分发挥进修护士的思维判断力,要求进修护士应随时作到“三w”即三个why―“为什么要这样做?”“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临床表现”“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为什么?”。通过“三个w”的训练,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进修护士对病人病情总体分析和认识的能力,也适合当今循证护理发展的需要。带教者可运用思维训练法中的反思学习法与病例讨论法带教进修护士。

3.2.2 提高进修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 [3] 。icu是急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提高进修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icu带教的重要内容。p-i-g教学法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p(probˉlem)问题,d(discuss)在查阅资料和自学的基础上讨论,gguidance)老师给予总结和指导。这种方法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把机械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学到老师长时间累积的临床经验的精髓。随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愈来愈强,可使前瞻性护理逐渐变成可能。

3.2.3 责任意识、慎独精神的培养 icu与普通病房不同,首先是病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其次是没有陪伴,病人的一切事务均由护士与护理员协助完成。这就要求进修护士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带教老师应要求进修护士统筹安排时间,严格三查七对,随时检查自己行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是一个标准的示范。

3.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循证护理的不断发展,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护理将成为历史,现代护理实践需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5] 。遵循的证据是科研结果,临床经验以及病人的需求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6] 。对于在icu进修护士的带教也应按照循证护理的要求进行带教,这是由icu在医院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地位决定的。首先要转变进修护士的意识:按常规工作固然不错,但要接触并学会利用新科研成果,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安排查阅专业资料时间,使其有接触新科研成果的机会。第三,按时完成《进修护士工作计划完成记录》,培养归纳、总结、推陈出新的能力。这是对进修护士应有的带教内容,是由进修这种继续教育方式所决定。

3.3 定期检查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 带教老师可以通过督促进修护士自我检查、相互检查,护理技术操作考核,随机抽查等措施检查目标的达到情况,及时反馈进展和问题,以便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进修护士工作计划完成记录》以保证各项工作评价的及时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3.4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修管理中,进修护士作为“社会人”,应教会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乐观应对方式被认为是最佳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 [7] 。带教者为进修护士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目标的早日完成。

当然短时间的进修学习掌握的新仪器、新设备、新的急救技术的程度有限,带教者所能教给进修护士的只是一种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的方法。需靠进修护士掌握方法后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护理人才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群体性的特点。因此进修护士与带教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同时能适合所有进修护士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一般教学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进修护士与带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本文就进修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随着icu的不断发展,医院对icu建设的重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护士进修icu。随着icu对进修护士的带 教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进修护士的教学方法将是完成进修计划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彭刚艺.急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

2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5.

3 庹焱,周秀华,陶红.护理专科.急救护理学教学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3):29.

icu护士个人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1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ccupational stress survey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CU nurse in community hospital. Methods 52 nurses from ICU and 258 nurses from non-ICU in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 Lianzhou City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who received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Occupational stress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ccupational task score (task overload,task discomfort,task ambiguity,task conflict,sense of responsibility,working environment,total score),individual response score (business stress response,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interpersonal stress response,somatic nervous reaction,total score) from ICU nurse in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higher than non-ICU nurse (P

[Key words] Community hospital;ICU;Occupational stress;Current situation survey;Influence factors

职业紧张是指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客观要求和个人适应能力间的失衡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长期处于职业紧张会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还会降低工作效率,这是目前职业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层医院ICU护士不同于其他职业,具有工作压力大、接触人群多、工作环境特殊等特点,属于职业紧张的高危人群[3-4],由此诱发的相关疾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同时会降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各个基层医院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失,这将不利于医院的长久持续发展,需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分析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相关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针,本研究开展此次调查,以促进职业紧张状况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连州市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基层医院ICU护士52例,年龄为21~52岁,平均年龄为(30.7±5.6)岁;护龄为1~34年,平均护龄为(10.9±4.3)年;学历水平:中专护士7例,大专护士27例,本科及以上护士18例;职称水平:护士13例,护师20例,主管护师16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3例;任职方式:在编27例,合同制25例;工作性质:常白班7例,白夜倒班45例;婚姻状况:已婚40例,未婚12例。基层医院非ICU护士258例,年龄为20~53岁,平均年龄为(30.9±6.1)岁;护龄为1~35年,平均护龄为(11.0±3.9)年;学历水平:中专护士31例,大专护士134例,本科及以上护士93例;职称水平:护士68例,护师96例,主管护师73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1例;任职方式:在编139例,合同制119例;工作性质:常白班41例,白夜倒班217例;婚姻状况:已婚199例,未婚59例。两组基础资料(年龄、护龄、学历、职称、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护龄≥1年;经护士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排除标准:实习生;进修生;离职进修护士。

1.2方法

给予基层医院ICU护士和非ICU护士职业紧张调查表评定。

职业紧张调查表评定标准[5]:参考Osipow编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和修订的《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包括职业任务评分(300分)、个体紧张反应评分(200分)、人体应对资源评分(200分)。其中职业任务评分包括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6个维度,分数越高,职业紧张越明显;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4个维度,分数越高,紧张反应越明显;人体应对资源评分包括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4个维度,分数越高,个体应对能力越强。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以P

2 结果

2.1基层医院ICU护士和非ICU护士职业紧张量表评定结果的比较

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任务评分各个条目、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各个条目均明显高于非ICU护士的(P

2.2 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职业任务分析,年龄、任职方式、护龄、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紧张反应分析,年龄、学历、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人体应对资源分析,年龄、护龄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表2)。

3 讨论

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而专科护士是指某一特殊或专门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特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要求其对系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应用能力较高,对临床护理、教学、会诊等相关知识相当了解。基层医院ICU护士承担着多个角色,不仅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还是危重患者最直接的观察者和抢救者,其护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救治患者生命的成功与否,因而工作压力很大[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任务评分各个条目、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各个条目均明显高于非ICU护士的(P

压力是机体对外界压力源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可诱发相应的神经与内分泌改变,当压力源持续存在时,机体的适应性会明显下降,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同时职业紧张出现后,护士的身体状况也容易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其日常工作能力,还会大幅降低护士的生活质量[10]。王书会等[11]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职业倦怠会造成护士产生消极性,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缺勤率明显增加和人员流失率显著提高,因此为了确保医院护理的服务质量,要重视护士职业紧张问题的解决。

诸多研究显示[12-13],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与多个因素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从职业任务分析,年龄、任职方式、护龄、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紧张反应分析,年龄、学历、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人体应对资源分析,年龄、护龄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4-15]:从职业任务来讲,年龄越高,护龄增长明显,职业紧张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因为护士专业知识增加和工作经验积累,会提高护士的身份和地位,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后,护士会逐渐成为骨干力量,这就需要高龄护士承担更多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还会增加其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出现了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增加了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各级医疗机构的护士严重不足,聘用编外合同制护士的现象较多,同时这些合同制护士是目前临床医院值夜班、加班的中坚力量,平时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考试以提高自身技能,使得精神压力明显增加,其职业紧张风险也会明显增加。从个体紧张反应来讲,随着年龄增加,工作经验也会明显增加,很多护士都想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这种个体紧张感会由然而生,强迫护士产生职业紧张。基层医院ICU护士的学历参差不齐,在职称晋升、培训进修时会受到明显制约,低学历护士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提升学历,职业紧张感会明显增强。任职时,合同制护士工作压力大,但薪酬较低,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较为担忧,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职业紧张感。长时间值夜班,也会让护士身心疲惫,对工作产生倦怠,都将会增加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从人体应对资源来讲,年龄、护龄的不断增加,会让护士的临床经验大幅提升,护士也会承担更多、更重、风险更高的工作,而下班后,护士还要承担家庭角色,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护士没有更多的时间娱乐和休息,各种任务接踵而至,而个体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这样会增加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状况较严重,可针对影响因素,制订有效的措施以减轻其职业紧张感。

[参考文献]

[1] 高茹茹,柳晓琳,张冬梅,等.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9-91.

[2] 黄建美,刘华纯,宋香茹,等.医护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及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 29(4):492-494.

[3] 刘夕珍,徐蕾,史广玲,等.13所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2):10-14.

[4] 柯春霞,许一凡.ICU科护士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研究及应对措施[J].西南军医,2015,17(4):464-466.

[5] 朱文芬.重庆市主城区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9.

[6] 陈琼妮,李乐之.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430-432.

[7] 陈丽羚,赵惠芬,李春燕,等.泉州市ICU护士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2):1147-1149,1151.

[8] 魏小妹,李大登.重症监护室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50-1452.

[9] 单学栋,吕翠,高丽霞,等.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职业紧张状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48-3650.

[10] 李煜.驻军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对职业生活质量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1] 王书会,孙梅花,高慧萍.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6-18.

[12] 史广玲,刘夕珍,朱玲,等.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37-539.

[13] 余帅.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7639.

上一篇: 大队辅导员述职报告 下一篇: 民用建筑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