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专员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9 06:38:01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1)

1.难预测

人员需求不能科学预测。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尚不能科学地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结构等进行预测。造成人员流动导向性不强,与配置需求结合不紧密,造成人员无序流动,人力资源形不成有规律的流动态势,内部市场配置效能低下。

2.总量大

用工总量偏大。该公司2014年末按照核定定员核算,超员率超过60%,呈现整体严重超员状态。

3.不均衡

结构性超缺员依然存在。按单位层级划分,呈现“县公司超员配置,市公司和省公司支撑实施机构缺员或满员配置”的格局。县公司层面,整体超员85.4%,处于严重超员状态。省公司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层面,整体超员10.9%,处于满员配置状态;市公司本部层面,整体缺员9.1%,处于一般缺员状态;按专业分类划分,呈现“知识密集型高端业务缺员配置,劳动密集型低端业务超员配置”的格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物业后勤专业用工配置率最高,超员率分别为132.2%和117.7%,规划、信息通信、大运行等专业均处于缺员配置,缺员率分别为38.2%、27.5%和6.4%。

4.难调剂

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难以实现。一方面人员调配机制不健全,工作中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规矩,工作不够严谨,审批制度不健全,事前无管控,事后无考核,由此带来的职工内部矛盾较多。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于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激励约束不够,对于从超员向缺员的正向人员流动无激励措施,对于逆向的人员流动亦无管控措施,造成了人员无序流动,后勤等专业超员情况愈发严重,公司整体人员配置情况更加不均衡。

二、解决方法

1.通过需求预测技术,量化内部人员配置矛盾和需求

首先根据各专业的业务发展需要,预测各专业的用工需求。一是依据专业需求预测设备台帐对各专业结构用工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二是运用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中的“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各专业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三是利用“专业弹性系数”对于二者之间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小幅修正,做到差异率为零。

(1)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模板包括输电、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调控、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和送变电施工等专业内容。各年度数据统计口径必须保持一致,数据整理操作包括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和统一数据量级。

(2)指标筛选与降维。在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时,各专业关键驱动因素与用工总量的相关系数可酌情下调,但一般不低于0.85;然后通过公因子分析,进一步减少各专业建模过程中自变量的数量。

(3)专业结构建模。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模型设计:根据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和服务类人员的工作内容特点,不适用于采用关键驱动因素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经营类采用定额标准法,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采用比例法(以技能类为基数)进行专业建模。业务指标选择与公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通过对公因子F与实际人数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各专业模型拟合曲线,进而预测出未来年度的用工人数。

(4)补员配置。综合考虑各地市公司和下属工区的专业配置率,将预测到的各年度用工增量额度分配至各市(县)电公司及下属工区和其他二级单位,逐步平衡各单位、工区用工配置结构。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运用不同的补员办法。一是经营类补员,由于经营类用工数量变动弹性较小,结合需求预测结果,保持用工数量不变,全数补充自然退出人员。二是管理类和技术类补员,总体原则向低于平均配置率水平的地市公司倾斜,以逐步平衡各地市公司的人员配置结构。

(5)技能类补员:补员配置公式如下

ΔYi=ΔY*Xi/(X1+X2+X3+...+Xn)

X=地市公司专业用工数量*(1-N)

其中,ΔYi:某地市公司分配至某工区补员总量;ΔY:某专业补员总量;N=地市公司总量配置率*专业配置率。限制条件:N>1,不补员,也不减员;专业配置率大于100%,不补员,也不减员。

最终,通过“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的专业人员用工总量之和与“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由此验证结构预测模型科学合理。根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明确年度人员配置导向。

2.全面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盘活人员存量

(1)建立内部市场配套制度体系。制定了公司十项配套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组织调配、岗位竞聘、挂职(岗)锻炼、人才帮扶、临时借用、劳务协作等6种人员配置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流程规范,明确了薪酬待遇标准,同时对员工转岗培训和退出岗位提出了统一要求,全面规范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

(2)充分利用内部市场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根据“三定”制度标准和人员配置现状,各单位定期超缺员信息,主要包括超缺员情况、配置计划、完成进度等内容,促使超员单位和专业自我严控用工总量,引导超编人员向缺员单位和专业流动。硬性规定所有人员流动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全盘规划、实时监控,有效避免逆向流动和无效流动。

(3)加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按照“先内部优化、后跨单位调剂”原则,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针对调控一体化、远程集中抄表等公司发展新形势,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合格后充实到新业务或缺员岗位。二是择优从严控制员工向上级单位岗位流动,鼓励超职超员人员到供电所、生产一线工作。三是员工由生产岗位向管理岗位、辅助岗位向关键岗位、本级单位向上级单位调整的,原则上实行内部公开竞聘。四是严禁超计划、超比例、超权限用工,缺员单位推广非核心业务外包,超员单位加快推进长期职工置换主营业务核心岗位其他用工。

3.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体系,激发内部市场运行活力

(1)与单位工资总额挂钩。将职工工资总额直接与超缺员挂钩,按人均工资的20%核减超员工资、30%核增缺员工资。

(2)与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挂钩。在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关键指标中设置“人员配置到位率”指标,重点考核超员率降低成效。

(3)与同业对标挂钩。在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中设置“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评价指数”指标,主要包含“超员优化率、专业间用工配置均衡率、专业间用工配置优化率和内部市场参与率”4个分项指标。重点考核结构性超缺员的优化情况、人员配置的均衡程度和内部市场的参与程度。

(4)建立内部市场运行看板,强化过程管控。围绕内部市场关键指标,依托内部市场信息平台数据源,月度将各单位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排名,并将对比结果采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直观的进行展示,充分利用这一“曝光台”将各单位通过内部市场解决超缺员问题的成效进行“比武打擂”,充分激发内部市场对于员工配置的调节和优化作用。

三、实施效果及发展前景

1.人力资源需求实现科学预测。一是为公司内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性导向,为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集约配置效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二是通过结构模型预测得到未来5年各专业用工需求,统筹考虑不同单位的发展战略和企业运营需求,按照补员优先级将不同专业补员总量科学合理地分解至各单位不同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导向。

2.用工总量实现连续负增长。公司通过严格劳动用工管控,持续盘活人员存量,劳动用工集约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用工总量连续负增长。2015年末,较2014年末减少用工4818人,较2013年末减少用工7124人,整体超员率从2013年的72.4%下降为当前的55.7%。

3.跨单位、跨专业调剂更加合理。完善员工流动配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对单位)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对个人),依托信息平台及员工流动运作方式,有效突破体制、地域、收入差异,实现公司系统员工跨区域、跨单位,由超员向缺员单位、由冗余专业向紧缺专业的正向有序流动,有效建立起与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机构及人员配置,逐步实现人与业务的有效统一,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专业间、单位间用工配置更加均衡。专业层面,2015年末,实现了检修、运行、营销、物资4个专业的超缺员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预计2016年末,实现除后勤和农电外其他专业的超缺员率均控制在3%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单位层面,2015年末,县公司层面超员率由2014年末的85.4%下降为68.5%,市公司缺员率控制在10%左右;预计2016年末实现省、市公司层面基本达到平衡配置,县公司超员率下降为55%左右。

参考文献: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2)

一、医院人事统计工作的作用

1.提供基础数据,便于领导管理决策。人事统计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医院的人事情况,为预测医院的发展、判断医院竞争力提供基础数据,为领导决策和制订规划提供了必要服务。领导根据统计信息,就能掌握规模、职工结构、学科优劣以及与兄弟医院的对比等情况,也是检查医院各项工作计划贯彻、执行情况的重要途径。

2.掌握人才状况,便于结构调整。人事统计可以提供医院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各学科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通过人事统计的分析可以调整各学科用人计划、专业设置,通过对临床专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工资收入及总数的统计分析,加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3.通过分析,及时检查改进。人事统计过程实际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不仅是体现一些直观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数字内在联系和变化,通过整理分析医院的发展趋势,设计今后的工作,规划未来。通过对医疗人员工作量、科研成果的统计,对医疗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检查和改进工作。

二、现阶段人事统计工作的不足

1.重视不够。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完成报表,统计数据资料只是人员的状态、规模在数量上的变化,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分析较少,对工作指导性不够,无法支持统计资料利用分析的开展。

2.手段落后。医院人事统计工作基本上仍然是以手工统计为主,通过计算机单机录入后进行数据处理,生成上报文件,对计算机的应用停留在报表处理阶段,对统计信息的管理还没有摆脱手工处理的方式,存在效率低、信息共享性差的问题。

3.专业人员缺乏。从事医院人事统计工作的都不是专职统计员,由负责医院人事或工资工作的人员进行兼职统计。虽然熟悉医院人事工作业务,但未参加过统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岗位培训,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统计的方法和手段掌握不够。

三、加强人事统计工作的措施

1.加大数据信息的采集力度和广度。对医院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审核、汇总,并纳入计算机管理,形成基础数据。对人员的增加和减少,学历、职称、部门的变化等情况进行随时登记,及时更新;对每一个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继续教育、业务工作量建立起个人业绩数据库,并完成各类统计报表,扩大了人事统计的外延。

2.确保咨询职能的发挥。人事统计工作者对医务人员信息进行及时正确地分析和迅速有效地反馈给管理者,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通过人员信息掌握全院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并借助人事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结果调整各专业用人计划和岗位设置;通过对临床专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工资收入的统计分析,出台了医疗技术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通过对工作量、科研成果进行统计,评价医疗人员的工作质量;通过对某项工作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总结和检查出其中好的作法与不足,及时跟进一些措施和制度。

3.强化岗位实践。医院人事统计不能只满足于数字准确,更要熟悉医院人事工作,发挥直接占有统计资料的优势,应用医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人事数据信息库,并将医疗、科研、后勤保障等系统与之相连,达到资源共享,建立完备的人事统计数据库,以备各类信息数据的传输、查询及分析,从而随时随地收集各部门与人事有关的信息资料,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转化统计分析成果,使统计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对于提高人事统计工作的水平及工作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F426.92;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对工程企业来说,项目人工时是衡量整个项目乃至整个公司效率和成本的关键指标。 做好每个项目的人工时填报及统计工作,建立各类项目的人工时定额,可以为企业承接新项目提供报价依据;参考同类项目的人工时定额,可以制定项目的人力资源计划,使资源负荷达到最优;人工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控制环节,通过人工时控制可以有效控制项目人工成本,为项目创造更大盈利;项目人工时的统计分析,也为参与项目的员工提供了绩效考核的依据。因此,做好人工时的管理工作,对工程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工时管理流程

(一)人工时填报

人工时填报是人工时管理一系列流程的基础,需要各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将其实施到位。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为了方便人工时填报及统计,公司在ERP系统上开发了人工时填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首先由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内容、合同要求等情况进行项目WBS结构分解,有需要的话可将套图作为最底层WBS,系统将WBS结构自动转化为FBS任务,再由设计人员在各项任务上填报工时数,填报人工时的工作要求设计人员每天执行,如有意外情况需在一周内补齐,完成填报的人工时需定期提交上级主管领导审核通过。与此同时,系统中还开发了计划与控制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任务供项目管理人员填报相应人工时。

人工时填报的初期,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项目经理没有及时做好WBS分解工作,致使设计人员在填报过程中选不到任务;设计人员填报工时比较随意,填报数据不能反映其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了体现工作饱满度,故意虚报人工时,造成项目人工时汇总时得出的数据偏大。针对以上问题,应对员工强调人工时填报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领导对填报数据严格把关,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逐步规范人工时填报,为人工时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建立标准的人工时定额

人工时定额是项目人工时估算的依据,无论是衡量项目效率、控制人工成本还是优化人

力资源都需要定额作为基准。建立适应本企业的项目人工时定额,是人工时管理的重要一环。人工时定额可分为项目人工时定额和专业人工时定额。

1、项目人工时定额

以钢铁项目为例,钢铁项目尤其是大型钢铁项目子系统庞大,参与专业多,但是同类项目、同规模项目具有一定可比性。类比多个同类项、同规模的项目,可归纳出该类型项目各子系统的人工时定额,为日后从事该类项目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表1为某规模高炉项目按子项各专业人工时定额表。

2、专业人工时定额

专业人工时定额反映的是各专业在最近一段时期内的生产率水平。具体可用各专业人工时率来衡量,人工时率即每个人工时能完成的工作量。为了使指标量化,工作量用图纸折合A1数,各类文件及非图纸工作量折算成A1数来计算。实际工作中,可统计各专业一定时期内(三个月、半年、一年或三年)的工作量总数及人工时总数。则可得出一定时期内某专业的人工时率=这一时期工作量总数/同期内人工时总数。人工时率可以衡量该专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及成本;比较当前人工时率和标准人工时率可以衡量当前的项目效率、优化项目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各专业的标准人工时率,为各类项目的人工时估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时定额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类项目的经验积累,各项技术研发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都会给生产率、人工时定额带来变化,因此,人工时定额需要不断积累各项数据,定期调整,让不断更新的人工时定额为项目管理决策、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人工时数据的收集、整体、统计是非常平常繁琐的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长期积淀下来的各种标准定额、模板是整个企业的宝贵财富,能够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这项工作需要得到全体员工、各专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使之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

二、人工时分析利用

(一)人工时估算

项目的人工时估算可以采取专家经验判断法、类比评估法及定额推算法等,几种方式可以相互比较、相互参考,得出较为准确的估算。

专家经验判断法是由从事过多年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总设计师等对项目整个工期、总人工时做出粗略的判断。通过多年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例如在整个项目中,项目管理(包括总体协调、进度控制、质量管理等)人工时可能占到总人工时的10%-15%;在项目前期,包括项目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工艺专业的人工时比例为30%左右等等。

类比评估法是找到几个类似项目,比较得出该项目大概所需的人工时。不过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使同一类型、同一规模的项目,由于合同范围不同、部分子项不同、项目的地域差别等都会造成人工时的变动。因此,专家判断或类比分析都是得到一个粗略大概的估算。

定额推算法是根据现有项目工作量、项目定额及人工时定额推算而出。首先应根据招标文件或是已签合同明确项目的工作范围。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对招标文件进行消化,以明确项目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技术要求、技术规范以及业主的特殊要求等。

确认好项目范围及内容后由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的主要设计人对项目进行工作结构分解,根据定额估算在每项活动中需提交的文件资料的数量(包括文字说明及图纸量),然后根据各专业的人工时率等估算所需人工时。

工艺专业的专业人工时定额为5A1/人月,由此可推算出各项活动的人工时。汇总可得工艺专业总人工时Q。根据该类项目的定额,工艺专业人工时占整个项目人工时的比例约为33%,因此项目的总人工时为3Q。

使用定额推算法估算项目人工时还应注意: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要确保各项工作不遗漏、不重复,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定额是人工时推算的基础,但是应根据项目的差异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调整,得出较为精确的估算值。

(二)人工时的综合利用

人工时估算可为项目的人工费报价提供依据;通过测算一段时期内的专业人工时定额,可有助于各部门、各专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专业人工时定额,同样可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为奖金分配提供基础数据;各项目每月的人工时消耗, 也可折算成人工成本,按月度、年度进行统计分析,为项目成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语

工程企业的人工时管理,可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意义重大,但人工时管理的基础工作十分琐碎,数据的积累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予以利用。坚持不懈的做好人工时管理各环节的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支持与努力,才能将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4)

1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现在高校已经都配备了合适于学校自身管理的学生管理系统,并成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和管理工作的不断重置和细化。同时,由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的党建工作室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党建管理系统就显得不可或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本文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党建管理工作为例进行了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2 研究综述

2.1 系统概念及内容

保中医专学生党建管理系统是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总体成本。B/S架构管理系统方便、快捷、高效。他的主要特点是: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成本低、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2.2 系统建设的原则[1]

(1)面向用户的原则。(2)使用模块化设计。(3)此系统的设计主要使用快速原型法。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管理部门及管理角色分析

(1)管理部门。保中医专学生党建工作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处)来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和具体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有: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党委组织部、学生党总支、各系党支部。(2)管理角色。根据保中医专党建工作开展的业务需求,学生党建管理的主要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系统管理员、校党委管理员、党委组织部管理员、学生党总支管理员、系党支部管理员、系年级管理员、班级管理员、学生。

3.2 系统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1)学生党建管理介绍。根据保中医专学生党建工作分析,本系统业务流程包含:学生对本人入党申报相关信息的录入查看;各级管理员对申报入党学生信息的添加和修改审核。(2)学生入党流程。[2]学生入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和校党委制定的相关流程进行。对学生进行入党前的启蒙教育,接受学生的入党申请书,系党支部为申请人指定或学生自己联系入党介绍人并同申请人谈话教育,系部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份子考核期满后报送学生党总支进行审核,学生党总支报送校党委审核公示确定为发展对象,对发展对象进行培训考核,学生个人写书入党志愿书审核确定为预备党员公示,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观察审核为正式党员。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分模块设计,通过使用系统使大量繁杂、重复的工作快捷、有序、规范同时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实时动态、准确、完整地提供学生党员团员信息,保证我校在学生党建工作管理的质量,为学校提供数字化、合理化的学生党建工作管理信息及处理平台。

4 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稳定性、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扩充性、安全性。(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保中医专学生党建管理系统是在充分分析党建工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此系统预期达到的目的确定了系统由以下六个子系统构成。设置管理模块;查询使用管理模块;入党管理模块;数据统计模块;信息模块;关系接转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给定的硬件、软件环境,针对现应用问题,设计一个较优的数据模型,依据此模型建立数据库中表、视图等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1)概念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概念数据模型,主要在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阶段使用,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利用实体关系图来实现。它描述系统中的各个实体以及相关实体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特性和静态描述。数据字典也将是系统进一步开发的基础。概念模型一般先画出组织的局部E-R图,然后将其合并来进行表现[3]。(2)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产生的概念数据库模式变换为逻辑结构的数据库模式。即把E-R图转换为数据模型,这里以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来进一步讨论逻辑结构设计方法,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包含两个步骤:将E-R图转换为初始的关系数据库模式;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再对其进行数据库表设计。

5 结语

通过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在功能分析、系统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文献,权衡与考虑多方面因素上进行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并通过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效的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5)

“高知识群体”一词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高知识群体的入党问题被写进十六大报告。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到十七大报告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再到十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些都说明了党中央一直以来对高校高知识群体的党员发展问题的重视,加强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党管人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

为更好地探讨、培养和发展高校的高知识群体入党的途径,笔者牵头成立了专题研究团队,采取基础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方式,对高校高知识群体党员及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在吉林大学开展。

一、基础数据

1.各类党员比例。教职工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2.6%;学生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6.4%;离退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5%;其他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

2.教工党员中各类人员比例。专任教师占教工党员总数的38%;专业技术人员占教工党员总数的31.6%;管理干部占教工党员总数的21.4%;工人占9%。

3.教工党员中各级职称党员比例。正高职党员占教工党员总数的13.5%;副高职党员占教工党员总数的19.5%;中级及以下党员占教工党员总数的67%。

4.专任教师中党员年龄分布比例。35岁以下党员占专任教师党员总数的35%;36-45岁之间的党员占专任教师党员总数的28.8%;46-55岁党员占专任教师党员总数的23.4%;56-59岁党员占专任教师党员总数的9.3%;60岁以上党员占专任教师党员总数的3%。

5.学生党员中学历分布比例。研究生党员占学生党员总数的60.8%;本科生及以下党员占学生党员总数的39.2%。

二、问卷调查

1.对已经入党的高知识群体党员做入党动机调查。调查显示,有66.5%的党员要求入党的原因是追求信仰;有13.3%的党员是因为工作需要;有7.6%的党员认为入党能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有9.5%的党员是考虑有利于个人下一步发展;另有其他3.1%的党员认为无所谓,就是看大家入党自己也跟着入党了。

2.对没有入党的无党派人士做的调查。认为入党太麻烦、条条框框太多的占64.5%,认为参加党组织活动会影响自己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占31.3%,其他原因的占4.2%。

3.对各级党委的人才政策认同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6.8%的人认为现阶段的人才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发展的美好愿景,认同并坚决拥护;有16.4%的人认为基本满意,在个别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余人认为说不清楚或对自己无所谓。

综上所述,高校高知识群体党员及党员发展有如下特征。从基础数据来看,一是高校中高知识群体党员比例偏低,特别是在教工中尤为明显;二是高知识群体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比例高。从调查问卷来看,高校高知识群体人员的入党积极性不高的占有很大比例,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的原因,有的认为自己能搞好学术、培养好学生就是最大的贡献,入不入党无所谓,有的认为入党是年轻同志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好意思入党;另一方面,从党务工作本身来看,可能存在少数基层党组织对高知识群体党员的发展工作不到位、方法单一、缺少主动性以及引导不够的原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马磊,邹功江,那宇辉,古银华.浅谈新形式下高校高知识群体党建工作[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77-02

我国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过程中,对图书馆的评估通常着重考查生均阅读面积、总藏书量、生均册数、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比例等一些硬性的指标,而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和利用状况很少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借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对图书馆馆藏建设进行特色化分析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

目前我国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近几年来,出于办学基本条件检查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短时间内突击购书,对办学产生的文献需求和读者阅读需要还缺乏深刻了解,馆藏建设工作没有起到提高馆藏质量、完善馆藏结构的作用。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企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在图书馆新馆建设时期,一次性集中采购了大批量图书,现有入藏图书共计40 164种,174 009册。由于该高职院校属于工科高职院校,以机械、电子、自动化专业为主干,但是馆藏资源结构分布并没有彰显出本院的专业特色。例如,属于“工业技术”(T)的专业书籍,目前馆藏种类和册数分别占馆藏种类总数和馆藏总册数的27.9%和22.5%;其中代表机械、电子等专业书籍的种类数和总册数在全馆馆藏中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显然入藏过少。尚未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馆藏结构,亦未彰显出本院的专业特色。造成此类情况的原因在于,本馆的馆藏纸质资源,大多为新馆建馆时,一次性采购而来,既没有时间充分考虑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也没有能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编制度。

因此图书馆应把文献资源的建设,作为自身工作的中心。必须要建设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和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即做好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工作。

二、特色馆藏的建设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由于各方面原因,各高职院校图书馆还不具备一定规模的较高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的特色化馆藏资源,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尤其重要,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与侧重点。具体来说,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特色化、专业化”原则。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并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巩固优势专业和发展新专业。图书馆在建设与发展中,应注意改变传统思路中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馆模式,充分考虑满足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科研的需求,根据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配置图书,建设凸现学校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

2.“藏用并重,服务读者”原则。图书馆藏书应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平台,使图书馆进一步服务于素质教育。

3.“复本控制”原则。根据该类图书在同一时间内的借阅需求宏观控制图书复本。尽量减少价格较高、读者人数较少(专业规模小)的图书复本数。

4.“便于选书、购书”原则。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按照“中图法”分类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管理。但由于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需要各系(部)密切配合,因此,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到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的29个专业,可大致归为“社科、艺术”类、“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等三大版块,因此图书馆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可依据三大版块的划分来进行资源建设工作。

三、特色馆藏建设的策略

(一)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进行馆藏建设

专业特色馆藏主要表现在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特点,根据专业和学生所占比例,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费。计算公式如下:X(分配比例)=Y(专业文献所占比例)×[(专业数÷学院专业总数+各专业学生数÷在校生总人数)÷2]。具体地说,馆藏比例的分配,必须要考虑到各专业类文献占图书馆总文献的比例,然后还需要综合考虑专业数所占比例及学生数所占比例,建议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权重。

因此,图书馆在每次购置图书时,必须根据学院最新的动态,专业数和学生数的变化,根据上述计算公式,适当调整比例,以保证购置适合我院读者需要的书籍。

(二)建设属于本院自有的馆藏资源

“高职院校图书馆自有馆藏资源”主要是指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包括本校师生撰写与编译的学术著作、论文、讲义、手稿,特别是本校师生在各类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校领导在校内外高层论坛上的演说;科研规划以及学校的一些史料等学术性文献,它体现了本校优秀科研成果,图书馆应该重点收集、重点建设,逐步融入馆藏。

(三)合理使用经费,构建图书馆专有的信息资源库

在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大潮中,各种数字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优先收藏的对象,图书馆应将其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应结合本馆馆藏,精选符合学院专业范围内的各类数字信息资源,构建图书馆专有的信息资源库。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图书馆文献供需矛盾,提高图书馆满足师生需求的能力。

四、建立适合高职院实情的文献资源建设制度

(一)采编的定义与重要性

图书馆业务工作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组成的,一般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服务等几个部分,我们通常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称为“采编”。目前各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地把采编工作重视起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一整套正规的采编制度,虽然在购书前图书馆也编制了购置方案和计划,但具体采购工作仍以查阅供货商的书目为主,简化了按实际需要考察订购图书质量的过程,并且新进图书的编目、加工工作现均由供书商负责。这种做法弱化和淡化了采编工作在人们,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目中地位,造成采编工作可有可无的印象。实际上采编工作是图书馆必不可少的重要业务,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优劣。

(二)建立机构,统筹文献资源的建设事务

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实际上是负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工作,由于其始终处于后台状态,因而,统筹建设全院的文献资源工作,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可考虑在学院层面上建立“图书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图书馆内则设立专门的采编岗位,指派专人负责采编事务,馆长的领导下协调全院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图书工作委员会”由院领导挂帅,图书馆馆长协助其工作,具体成员包括:图书馆采编工作负责人、各系部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

(三)设计采编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

在建立了学院负责文献资源建设的相关机构后,应按学院的具体情况来规划、设计采编工作运作的流程,以期学院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能够规范化、常态化。

1.“图书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的规定,图书馆每年都应按比例购置图书,所以,该委员会应定期(每年一至二次)召开会议,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的需要、读者的需要及文献市场的状态等原则来制订本年度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可根据如下几方面内容来制订:A、本年度招生情况。根据本年度招生情况,计算在校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数,并根据“指标”中人均册数及总册数的规定,预算本年度预增加图书的总量。B、本年度专业设置情况。根据各系部负责人提供的材料,测算各系部专业数及学生数在全院所占比例,并据此估算资金比例。C、本年度学科建设情况。根据各专业负责人提供的材料,掌握各专业本年度最新进展,并据此整理出各专业所需要的最新文献信息资源。D、学院经费情况。根据学院年度经费状况,最后计算购书经费及配置比例。

2.根据会议精神,采购文献资源。在“图书工作委员会”制订出年度计划后,图书馆采编负责人将根据计划,具体负责采购事宜。A、征订目录。根据各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经验,制订预征订书目是各馆采编人员的首要工作。采编人员将根据“图书工作委员会”制订出的年度计划,并结合本馆现有馆藏进行,最后按实际情况制订出征订目录,已确保图书馆对各类有价值的学术性文献进行系统收藏。B、现场选购。制订出征订目录后,采编人员应积极与各供货商联系,参加各种规模的图书展示会或是赴图书批销中心、大型书店选购图书,并由书店将选中的图书配齐做好图书数据打包送到图书馆。现场选购可直接接触新书并评判质量,避免了只凭书目挑书的缺陷,并且保证了到货率,直观性强。C、网络选配与馆际合作。随着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院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在增加、对文献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图书馆未必能循正常途径选配到一些较为冷僻的、出版年代较久远的文献。在此,采编人员可通过“网络选配”,即网上订购读者所急需的、较为冷僻的资源;或是通过“馆际合作”,即寻求兄弟院校的合作,借阅我们所急需的、循正常途径无法购买的资源。

3.编目、加工。编目与加工工作仍可交由供书商负责,即供书商委派加工人员上门,按照图书馆方的要求,对新进文献分类、编目、制作标签等一系列加工,保证其处于可流通状态,并自备材料。这并不意味采编人员无事可做,其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A、审校MARC(书目数据)MARC。数据是新进资源的身份象征,由供书商提供。该数据直接影响到日后统计的精确度与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因此,采编人员首先需要对MARC进行审校。B、监督、配合加工。加工人员上门工作时,采编人员应与其加强配合与沟通,并做好监督工作,以保证加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4.验收。验收是采编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对进馆文献的质量起着把关的作用,关系到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和为读者服务的效果。所以,在加工工作完成后,采编人员一定要重视最后一项验收工作,认真做好分析、研究和总结。

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现状的特色馆藏建设业务流程,有利于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更有利于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图书馆应在工作中进一步创新优化资源建设工作,使馆藏文献资源更加贴近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更能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从而使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7)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 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 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 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 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 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 经费和r&d 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 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 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 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 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 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8)

由于涉及两处工作地点,故总结时从两方面进行。

月1日—月5日:在专卖店实习

月15日—今:区域物流专员学习

二、专卖店实习期间

月1日—月5日:在太子专卖点实习。

实习职位:储备店长。

主要实习内容:

1、销售以及导购技巧:销售是店铺一切工作的宗旨,上升到公司的角度,销售更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终端自然就要有过硬的销售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2、仓库以及库存管理:这包括仓库的货品管理,以及库存数据的管理。这其中涉及整仓、盘点等。

3、收银操作:熟悉收银操作软件,以专业与热情服务收银台前的每一位顾客。

4、终端陈列学习:合理的陈列势必带动销售,陈列的终极目标也是为销售的提升做铺垫。陈列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用心去观察、去欣赏、去揣摩。做好店铺的陈列是店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5、店铺各项报表(单据)的学习与制作:如店铺的销售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进货单、横调单、退仓单等的学习与制作。

总之,店铺工作的一切宗旨在于销售业绩。在确保销售的前提

下,如何更规范、更合理地运营店铺成了店铺工作的重要事项。

三、区域物流专员

从储备店长到区域物流专员,两个截然不同的岗位,要的是从更高的层面去学习、分析并不断地从中总结工作的经验,最终以合理的建议、可行的方案在终端推行,从而提高店铺的业绩,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期间主要学习事项如下:

1、EXEL应用软件的熟悉:与物流专员整天打交道的莫过于那些繁杂的数据,EXEL无疑是良好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对于物流新人来说,学会并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一工具显得至关重要。

2、分销(百胜)系统的学习与操作:物流工作的基础软件。日常中所有的工作事项都离不开分销软件的支持:根据物流中心排单下通知单、渠道间横调开空单以及从软件中统计、提取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3、表单的分析与简单报表的(更新)制作:物流玩的不是数字游戏,关键的是数据背后的事实与现象。因此,作为物流专员就必须透过数字的本质看现象。每一份表单制作出来总有它的使命,要的是我们去发现、去提取。刚接触物流,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还在于对现成表单的分析以及对各类报表的更新。

4、渠道间横调的学习与实务处理:这是日常工作中最常有的工作事项之一。渠道间的横调为的是让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满足终端、满足业绩的需求。这一过程更多的要物流专员去沟通、去分析横调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所谓的沟通表现在于调入方和调出方的协调上;分析,就是要考虑渠道间的横调要求是否合理,物流专员要如何利用沟通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这一系列的工作都离不开分销软件的数据支持)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9)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 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 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 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 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 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 经费和r&d 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 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 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 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 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 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oecd科技工业司的经济分析与统计处与非成员国是在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方面进行合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10)

一、贵州省酒店业从业人员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规模快速增长。2000年后,随着贵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据《2010年贵州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贵州拥有星级酒店214家,到2009年增长到323家,平均每年增长近15%。同时,酒店从业人员数量也大幅度增长,根据2010年贵州十二.五旅游人才规划调研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酒店从业人员数量为2.6万人,到2009年已达到8.6万人,平均年增长46.2%,并且酒店从业人员总数在旅游行业和部门中一直占居首位,2009年从业人员数量占整个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33.5%。

(二)从业人员学历与专业结构状况。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二.五人才规划对旅游人才的定义,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均称为旅游人才。根据以上定义,贵州酒店业旅游人才总数从2005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省各行业、部门旅游人才总数的首位,2005年酒店业人才总数为9753人,占当时全省旅游人才总数的56.3%;到2009年酒店人才总数达到31377人,占全省旅游人才总数的57.3%,人才数量年增长44.3%。但人才数量与从业人员总数比较,比重并不理想,十一五期间,平均比重仅为37.02%。从人才学历结构分析,2005―2009年大专学历从业人员平均占整个酒店业人才的81%,本科生大约占19%,而研究生学历为数甚少,到2009年仅8人,并全部集中在贵阳。

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省酒店从业人才所学专业结构呈现出管理类学科占据强势,约占所调查学科的42.5%,其他略占优势的学科依次为市场营销7%、信息与通讯工程或计算机技术5.7%,财务管理4.7%,而星级酒店奇缺的外语类人才占全部调查总人数的不到0.1%。

(三)从业人员地区分布状况。根据各地州市酒店业调研结果分析,贵阳市、遵义地区、黔南州、黔东南州是酒店从业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2005年―2009年从业人员占全省酒店从业人员总数平均每年达到76.7%,并且贵阳市从业人员总数自2005年来一直居各地州市之首,到2009年止,从业人员总数占全省酒店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6.1%。铜仁、毕节、六盘水地区分布最少,三个地区所占比例还不足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8%。黔西南州酒店从业人数增长较快,但从业人员绝对数量规模较小,反映这一地区酒店业发展迅速,但从业人员总量匮乏的情况。

(四)从业人员流动情况。根据各地州市调研结果显示,在全省各旅游行业和部门中,酒店业从业人员的流失率达到各行业之首,平均达到40%以上。特点呈现出:餐饮部员工流动性较大,客房部、前台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小;22岁―27岁年龄阶段员工流动性较大,35岁以上员工流动性较小;毕业生在工作1―3年的时间内流动性最大,学历越高、职称越高者流动性越大等特点。

(五)从业人员培训状况。由于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行业内部都较为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等培训制度相对其他旅游行业较为完善。其中,中低层员工培训主要以酒店内部培训为主,由于行业内部从业人员流失率过大,为节约成本,大多酒店采用定期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训,而中高层培训主要以短期脱产培训为主。一般情况下,星级越高,内部管理越严谨、经营越正常的酒店,越重视员工的培训。

二、贵州省酒店从业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流动性过大,对酒店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目前省内各旅游行业中酒店业人员流失率已占据各行业之首,大量的从业人员和人才流失,一方面会造成酒店内部一系列的成本损失(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离职成本),对工作绩效带来干扰,对酒店内部的士气、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以及相互的合作也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不利于整个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而根据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导致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1.员工观念,包括对酒店服务行业的传统偏见,员工对酒店未来工作机会的预期和评价过低等;2.酒店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缺乏对各层次从业人员有吸引力激励机制;3.来自外部优越工作环境的吸引。

(二)酒店业整体发展不成熟,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而造成酒店从业人员转行的占整个问卷比例的68%。目前全省酒店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1.缺乏和忽视对基层员工的激励;2.激励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员工知晓率也低;3.薪酬福利与其他行业比较缺乏竞争力;4.精神方面激励不足,培训重形式,轻效果,对员工潜能开发不够。虽然酒店意识到员工专业素质对营运质量造成的直接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员流动性高与酒店投入培训成本形成矛盾,致使酒店内部培训过于简单,培训效果差,造成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对本职工作认可度低,最后导致员工离职的恶性循环。 5.激励缺乏公平性,奖惩不分明:6.酒店企业文化匮乏,员工缺乏深层次的精神激励。

(三)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现代酒店的运营。现代酒店业的运营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更讲求酒店内各部门工种的专业化配合。因此,从业人员有无酒店专业背景知识,是否经过相关培训等,会直接影响酒店所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而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全省酒店从业人员中63%为大专以下学历,并且多数为高中、初中文凭,缺乏酒店专业的学科背景。大专以上学历的酒店人才中,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占42%,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中的一个小分支,该学科在国内起步也较晚,对口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导致真正专业对口的从业人员比例更为稀少。此外,与酒店商业运营相关专业如外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专业从业人员也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全省酒店业的正常良性发展。

(四)从业人员分布不均,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和高星级酒店。调查资料显示,全省酒店从业人员过于集中于贵阳。2009年贵阳拥有星级酒店为55家,占全省星级酒店总数的17%,而从业人员却占整个行业从业人数的36.1%,并且所拥有的人才总数也占据整个行业人才总数的37.6%。全省其他地州市拥有83%的酒店,却仅仅只拥有64%的从业人员,酒店数量与从业人员配备比例在地区间出现较大差异。此外,全省大专院校教育部门每年培养的酒店人才80%都集中输送到贵阳及其他省外大中城市的4星以上酒店,因此造成酒店业从业人员虽然自2005年来大幅度增长,而地州市一些3星级以下酒店(包括3星级)常出现从业人员短缺的怪现象。

(五)省内酒店业人才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落后。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急需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才。而目前酒店从业人员供给市场的现状表现为数量增长较快,而人员质量欠佳,大部分酒店始终处于人才奇缺的状态。从人才供给方面分析,目前贵州共有旅游教育培训院校(专业)45所,其中本科层次不到10所,且70%集中在贵阳市,其余为大专和中职层次。2009年贵州省各类旅游学校及专业招生总人数不足6000人,除去非酒店相关专业,以及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粗略估计大专院校每年能向社会输送的酒店专业人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30%。此外,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在省内更是不到10年的新生事物,因此,教学培养硬件与软件上都非常欠缺,表现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少,多为其他专业转行,缺乏双师型教师,并且教学过于理论化,缺乏实操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实训设备简陋甚至缺乏等,导致毕业生难以很快适应酒店实际工作,进一步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酒店人才供给的规模与质量问题,已成为贵州酒店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三、对策及建议

(一)外部大环境营造向酒店输送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大通道

1.政府政策引导。基于贵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政府政策应向相关方向有意识进行倾斜。通过政府行为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酒店专业人才;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奖励省外和省内酒店专业相关毕业生留驻本省酒店行业工作;各地州市政府定期为当地酒店行业举办招聘会,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政府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和人力,聘请国外或国内酒店业知名专家为本地区酒店业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或组织专业培训师进驻酒店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政府应多鼓励、扶持建立社会性质的职业培训学校,以解决公立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压力等。

2.市场规律调节。通过酒店人才市场的供求调节机制,多成立社会性质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通过社会和市场渠道,增加对酒店服务人才的供给量,减缓现有旅游教育培训院校培养压力。

3.完善全行业用人制度,营造良好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目前国内、省内酒店都存在员工流失率高,从业人员短缺的现状,其中重要根源之一是国内酒店业起步晚,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导致。因此要解决从业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规范、完善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行业步入成熟期是酒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改善培养模式。在现有的旅游教育培训院校增设与酒店相关的专业,增加每年的全省招生人数。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培养计划,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快实训室建设,多与本省酒店签订实训基地,多增设实训课程,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现有教师去酒店实习基地挂职培训,或聘请有较高职位和多年酒店管理经验的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以解决“双师”不足的问题。

(二)提升酒店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降低从业人员流失率

1.构建“以人为本”和“能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对于劳动密集的饭店企业来说,饭店企业的员工是饭店经营运作的基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饭店企业文化是饭店企业减少员工流失的基本和核心的工作内容。同时也要顺应行业的时展,在深入揭示以人为本立足点的基础上,看到人的能力在确立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认识到只有以人的能力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认识到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的价值。

2.完善优化薪酬福利体系。薪酬制度直接反映酒店的物质激励。公平性、具竞争性、透明化的薪酬制度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可实行多元化和分层的薪酬福利制度,以及建立宽幅交叉薪酬制,真正实现酒店内不同层次员工薪酬待遇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3.重视员工精神激励。在重视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特别是针对中高层次员工。具体举措包括: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是中高层核心管理员工,建立酒店与其共同的利益机制;重视员工的专业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潜力,认同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对酒店的忠诚度等。

4.合理设计工作内容,减轻员工工作压力。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合理设计和规划,保证工作的多样性、工作任务的丰富性、挑战性、职位的自等,减少员工因此而引起的工作压力,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及环境,从而降低员工流失率。

参考文献:

[1]郭满女. 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梧州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高教论坛.2011年6月第6期

[2]达滨.兰州市星级饭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2010年

上一篇: 工作项目总结 下一篇: 班长班级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