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师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7 10:43:26

屈老师教案

屈老师教案篇(1)

屈:恩,4/1比多少才=0。75?呃,哦哦,是3/1!

小:不是吧,(凑向李越)是4/3吧?

屈(捅捅其他学生):是3/1?

生:(摇头)不对,是4/3。

师:(拿着教鞭狠狠的抽响讲台,顺手拿过屈同桌的本子)大家停笔,现在开始对答案。李越,你来讲第一题。

屈:(缓缓站起)4/3比3/1=0。75……

生:(连连摇头,摇得像拨浪鼓,异口同声的说)错了!是4/3!

屈:不对啊,我验算过的,是4/3啊!啊啊啊,讲错了……

小:(打断屈,奸笑一声)大家都听到了啊,他说是4/3!

(教室里笑声四起)

屈:我讲错了嘛,老师,你评评理!

师:好好,停,大家做4/3的请举手!

(生全举)

师:(转向李越)好好,是4/3,李越,你改一下。

屈:不是……

师:改!你写错了也就算了,还不认错,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像你这种人该怎么办?去劳改?去负荆请罪?去……(此处省略N字)

屈:(“激动”状)好!“举世皆挂我独生,众生皆错我独对”!我……我……(说着晕倒)

屈老师教案篇(2)

我们就像一艘驶向大海的船,带着美好的憧憬,在漫长的岁月中,会有风平浪静,也会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当和同学交往受到委屈时,我该怎么办?当老师误会我时,我又该怎么办?在“安全”两字中,我又该怎么去保护自己?……《小学生平安100分》一书给了我许多许多答案。

我知道了当我在伙伴中受到委屈时,我该把自己感到委屈的原因合理地、婉转地提出来,让对方重新想一想,得到一个公平的结果;也可以找好朋友或老师家长倾诉一下,听听他们会怎么说,心里会好受些。

当老师误会我时,要先耐心地听老师把话讲完,事后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老师讲清楚。记得有一次,快要期末考了,班主任张老师布置好作业就外出了,然后由陈老师来管理我们。陈老师为了不让我们这些做好作业的同学影响其他同学,就让我们出去玩了。不一会,张老师回来了,看见我们在外面玩,便把我们赶进了教室,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并扣了我的行为分,当时我真的感到十分委屈,不知该怎么办。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我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屈老师教案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词语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所要教的词语,为学生创设对话语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境对话中把握词语的深度,深化对词语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海伦·凯勒》一课时,对于课文中“不屈不挠”这个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理解它的本质内涵的。

师:同学们,“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

生1:“不屈不挠”就是在困难面前很坚强的意思。

师:那么课文中写了谁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呢?

生2:课文中写了海伦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伦的“不屈不挠”?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一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生3:海伦是一个盲人,她为了学会“水”这个单词的写法,一次又一次地去摸盲文,直到摸得她的手指头都出血了,她还是坚持摸。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不屈不挠”。

生4:海伦为了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都是用手去摸老师的嘴型,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学会为止,这样的精神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

以上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屈不挠”这个词语置于文本对话的语境中,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读这个词语时,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本质内涵。

二、创设比较语境,把握词语的精度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都很到位,特别是词语的运用都很精确。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比较的语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词的精妙。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感受中形成很强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的。

在引导学生读到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两个句子:(1)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2)它在群山之中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纷纷举手发言。

生1:老师,这两个句子中相差了一个词语“无奈地”。

师:不错,你很细心。那么,你们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有影响吗?

生2:我觉得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没有影响,两个句子的意思差不多一样。但是……(这个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是呀,句子的意思是没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什么变化了呢?

生3:老师,我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句子意思虽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整个句子的感彩变化了,加上“无奈地”这个词语以后能说明瀑布的枯竭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惋惜之情。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对比的语境,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奈地”这个词语给整个句子情感色彩所带来的变化,从而体验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创设还原语境,把握词语的本意

汉语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词语的意思更是发生了一些引申和变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还原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把握词语最原始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少年王勃》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孤鹜”一词的。

师:同学们,作者在课文中用“孤鹜”这个词对“一只野鸭”进行了描写。你们觉得“孤”字是什么意思?

生1:在古文中,“骛”就是指鸭子,所以这里的“孤”应该是指一只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观察,“孤”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你们再查一查字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2:“孤”是由“子”和“瓜”组成的,“瓜”在字典中是指没有根的瓜,而“子”的本意是指没有父亲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孤儿”。

生3:所以“孤鹜”就是那只独自飞翔的野鸭。

屈老师教案篇(4)

爱哭的孩子一般比较敏感,缺少安全感。当案例中的孩子被批评后确实感到委屈时,老师也可以拥抱他,并对他说:“你如果真的感到委屈,想哭就哭吧!”孩子爱哭,不是一句“勇敢点,男子汉不哭”就能很快缓解的,老师对他的感受认同和宽容会让孩子获得安慰,于是,委屈似乎变得可以忍受。但是教师切记不要给孩子过分的同情,更不能答应其无理的要求。

妙招二:采用幽默

老师可以用幽默的口气,笑眯眯地对他说:“你眼睛上的水龙头打开啦,就像老师上次讲的故事里的爱哭的小河马一样,我们快点拿个盆子来接水,阿姨洗碗需要水、老师拖地需要水、小朋友洗手也要水哦……”或者拿个镜子给他照照,“瞧瞧你自己,是不是变成小河马啦?”这种幽默并利用镜子的作用,可以让孩子把镜子中的自己当作其他正在哭泣的孩子,从这个角度体验:他哭泣时,别人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多数时候,孩子会自动中止哭泣。不过,要判断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幽默手段。如果发生对孩子而言较有“杀伤力”的事件时,一般不适合这样做。

妙招三:设置情境

可以把孩子的故事编成童话剧,让别的孩子演爱哭的小动物,这位孩子演其他的角色,结束后让大家讨论,让他明白爱哭的孩子会让人觉得厌烦,从而会失去很多朋友,同时,也要让他从第三者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常哭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妙招四:适当引导

孩子会用哭作为武器,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只会用哭来表达。老师可以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要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别人才知道你的愿望,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表达,只有让别人理解了你的想法和要求,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妙招五:适时鼓励

对于案例中的孩子,老师不要随便给他贴上一个“爱哭孩子”的标签,不要当他的面和别人谈论他的哭,以保护他的自尊心。尽量少出现像案例中描述的批评或严厉教导,多用鼓励和表扬,在鼓励和赏识的气氛下,孩子会与老师越来越贴心,孩子则更愿意与你交流,你的想法,他会更愿意采纳,孩子也会变得更温和。当他哭的次数变少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你最棒,老师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相信孩子们会高兴地重复做这些事情,直到行为定型为止。

妙招六:定制规则

屈老师教案篇(5)

案例主题

要不是浔阳江上“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消弭了“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琵琶女的心灵隔阂,就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浩叹。同理,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很受学生欢迎。如果能用恰当的流行歌曲在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搭建起桥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和作者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应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愿。

案例描述

因人教版必修2《离骚(节选)》一文比较诘屈聱牙,所以我尽量将文章的意蕴定位在通俗易懂的层次,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欣赏、学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流行歌曲《一个人的精彩》营造氛围,调动阅读意愿,在这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阅读、小组合作探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体悟作者历经变故,依然对理想不离不弃的勇敢。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词句,体悟作者的“勇”不言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因此课堂便紧扣“勇敢”二字,按以下步骤展开:

(一)导入

播放经剪裁的歌曲《一个人的精彩》,并在屏幕上显示原歌词(附文后),以渲染遭遇失恋后,努力向前的勇敢,调动起学生读懂文本的欲望。

师:这首歌曲,为什么叫《一个人的精彩》?

生:面对失恋,女主人公勇敢地走出阴霾,走出了一个人的精彩。

师:是的,直面挫折,生命将因挫折而精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走进屈原,看看他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又是如何让生命散发光茫的。

(二)课堂探讨、分析

1.感知、分析第一段

(1)齐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

师:屈原为什么哭着感慨人生非常艰难,他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

分组合作讨论、明确:“謇朝谇而夕替”(他失宠了,被楚王抛弃了)

(2)分析屈原失宠的原因

师:为什么楚王要抛弃屈原呢?请找出原因。

分组合作讨论、明确:灵修浩荡、众女谣诼谓余以善淫、时俗工巧

(明确后齐读“怨灵修……以为度”)

(3)分析屈原失宠后的选择

师:失宠后屈原有何内心感受?

分组合作讨论、明确:“吾独穷困”的痛苦、“伏清白以死直”的决绝

(明确后齐读“郁邑……前圣之所厚”)

2.感知、分析第二段

师:快速找找写诗人很行为艺术的穿戴的语句

明确:“制芰荷……芳菲菲其弥章。”

(明确后一生读“制芰荷……芳菲菲其弥章”)

师:失宠后,屈原穿戴得如此另类,是自甘堕落吗?

分组合作讨论、明确:另类的打扮正是为了张扬“鸷鸟之不群”、“余独好修以为常”的品格(哥采的不是花,是理想)

(三)小结

根据屈原的抉择,师生一起修改《一个人的精彩》的歌词(附文后)并在屏幕上显示,再次播放剪裁的歌曲作为结束语,试图造成余韵袅袅的效果。

(四)板书设计

上课过程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学得比平时投入。回答问题比平时积极多了,对文章的理解似乎也更快更准确。当我提问“失宠后,屈原穿戴得如此另类,是自甘堕落吗”时,我已经做好了利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引导学生理解“香草美人”的比喻义了;可是学生并没有给我机会,他们很快的就回答出“哥采的不是花,是理想。”

案例结果

第二天准备上课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刚进教室,班长便说:“老师,我们觉得用《一个人的精彩》演绎《离骚》好像不很到位,应该用《出卖》、《一个人的精彩》两首才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接着他解释:“第一段写作者理想受挫,陷入人生的困境,不正因为楚怀王把他给“出卖”了吗?第二段展现作者‘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坚强,《一个人的精彩》再适合不过了。”

我发现,学生主动深入而细致的体会到了作者那理想受挫的苦闷,以及痛定思痛后的勇敢。为了鼓励他们以后再接再厉,脆在课堂上和学生听起了他们所说的那首歌曲,并详细介绍屈原得宠、被疏远、被流放的经过,以期加深学生对屈原“勇”不言弃的理解程度。

案例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的有效程度决定着学习的效率。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老师如果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硬要把自己对文本的体悟,强加在学生身上,只能吃力不讨好。在这“快餐文学”盛行的环境下,如果文言文教学能走近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可能调动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欲望。走近的方式有很多,这堂课只是本人的尝试,感觉效果还不错。

将流行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至少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用流行音乐渲染氛围。开课前,播放与文本相关流行音乐可以渲染气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并让学生隐约感受到文本的内容。

②用流行音乐理清文章脉络。文本的感情总是起伏变化的,在不同的感情点,选用不同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文本。

③用流行音乐收尾。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一定的个性体悟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体会“点歌”让学生在歌声中再次将自己的体悟与文本进行印证,从而加深体悟、提升体悟。

④对歌曲进行必要的剪裁。一堂课的时间很宝贵,同时一首歌曲并不是整曲都适合文本的意蕴,针对文本的意蕴对歌曲进行剪裁,可以提高歌曲和文言文的融合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屈老师教案篇(6)

每到教师家访时,家长往往为是否送礼而纠结。家长既想通过送礼让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又担心加入送礼大军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那么,家长究竟是否要给老师送礼呢?

1.教师为“礼”所累。正如案例二中的徐老师一样,很多教师为家长送礼所累。有些家长送礼太“执着”,总是想方设法地把礼物送给孩子的老师,使孩子的老师疲于应对,为“礼”所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幼儿园都明确规定“教师不准向家长索要收受财物,不得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如果家长强行送礼给教师,则会导致教师因违规而受到处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大多数教师并不希望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被“收礼”的恶名所玷污,在他们的眼里,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

屈老师教案篇(7)

基于此,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灌输知识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知识,二是变教师发问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人本化管理。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思案”这一载体走进了语文课堂。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关注学情是我们不变的坚持。总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学思案的引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的漠视几乎从未改变,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学生要么浮光掠影地看一下,要么直接忽略,所以每一节课学生几乎都是以“零预习”的状态走进课堂的,这样的课堂有效性势必大打折扣。

“学思案”的引入将预习落到了实处,学思案分为五大板块,其中“我学我记”、“我学我问”和“我学我思”三个板块是课前预习内容,“我学我用”和“我思我疑”两个板块是课后巩固内容。

其中“我学我记”板块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我学我思”板块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落实,“我学我问”板块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三个板块的预习内容就使得学生预习真正有效起来。

这是教师要下功夫的地方,精编“学思案”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根据《离骚》这篇课文的特殊性,“我学我记”“我学我思”这两个板块设置如下内容:

我学我记:

(一)了解屈原和楚辞

1.简介屈原生平

2.简介楚辞

3.小结

我国诗歌传统――①《诗经》代表着现实主义;②《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合称“诗骚”,或者“”。

(二)解题

1.简介写作背景

《离骚》作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怀王16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失左徒之职,又因多次上疏,终被流放。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由于其中铺漫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诗。

2.解释“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遭遇忧愁,抒发心中感慨。

(三)基础知识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苗裔 孟陬 揆 肇锡余 扈辟芷 汩搴 o骐骥驰骋

2.重点句子翻译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背诵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我学我思

(1)你认为屈原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2)诗人诉说自己美好的出身,是在炫耀自己吗?谈谈你的理解。

(3)《离骚》中写了很多香草树木,结合本文看,诗人有什么寄寓?

(4)作为现代中国的青年学生,你如何看待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以上内容学生要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完成。因为有了这个载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由于对语文的不重视而没有预习走进课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

顾泠沅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大因素之一就是“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体会”,所以在课堂上鼓励教师少讲精讲,那么其内容源自哪里呢?主要源自教师批改“我学我记”和“我学我思”中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我学我问”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直接在“学思案”中给予回答或面授)。而且通过批改教师会发现哪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薄弱点,在课堂上要重点强调。

比如“我学我记”板块中重点句子的翻译中,第(2)、(5)小题学生普遍翻译不准确,“我学我思”板块的第1、3题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这就给课堂提供了最真实有效的信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这样选择教学内容就有详有略,学生不会的详讲,学生会的就略讲或者不讲,因为源自学情所以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三、教学流程安排的有效性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既要考虑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各种生成情况,所以个别环节会由学生来完成。

如这就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你觉得能实现吗?屈原认为能实现吗?依据源于文本。这一环节比较简单,主要在前一个环节理解屈原的理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重点在对“内美”和自我修养自我价值两方面,从而引出内外兼修是屈原对自己的高度自信,这既是他实现美政理想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根源。

整堂课的流程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既有像这个例子一样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环节,又有教师重点参与点拨的环节,课堂最后还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答疑,如果仍有问题则写在“我思我疑”板块中上交。

屈老师教案篇(8)

1972年11月我从黑龙江公安部“五七”干校调回秦城监狱201区工作后,得知201区关押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屈武。他给我的印象,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状态很好,待人也和善,尤其是他说话底气很足,是位深具骨气的人。在我同他接触交谈中,知道他是陕西人,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是他的老丈人。至于他为何被关进秦城,我自然不知详情,只是听他说是因为历史问题被审查的。我记得他对我说过以下一些话:如说“专案组非要把我打成特务,其实我是一个秘密共产党员”。“我在大革命时期先是入,后入共产党,我的情况最清楚”,“我向专案组的人说如果你们不相信,可以去问总理嘛!从此再没有人来审问我,就这样我被关押在这里好几年,也无人过问。”等等。

屈武是在1974年国庆节前夕离开秦城监狱的。那天晚上秦城来了一辆“红旗”轿车,车上下来的是专案组的人,还带来一套新的服装,说是来接屈武的。那天晚上是我值班,我立即从监房唤出屈武到审讯室,专案组的人向他宣布: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接见你(刘延东任主任的《统一战线人物志》第491页记载:1974年9月29日,国庆25周年前夕,在最后审订参加国宴人名名单时,特意将屈武的名字列入补充名单。这样屈武得以恢复自由,结束了6年零1个月的囚禁岁月。――编者注)。屈武听到这一信息,竟激动得流下眼泪,一时塞语,过了一回才说出“谢谢”两字。接着他就换上专案组带来的西服,在登上“红旗”车前和我紧紧握手告别。

后来,我得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得到,后他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担任民革中央主席等要职。这位我敬重的老人于1992年6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师哲在狱中刻苦学习

师哲是1966年关押进秦城的第一人,一直关在201监区,因他在狱中的代号是6601,究竟是否是“”刚开始进秦城的,我就记不清了,当时只知道他是的俄文翻译。对他为何被关押进秦城,我当然不清楚,因工作纪律也不允许过问的。但我内心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在管理上对他特别关照,比如放风时不让他进放风场(一个天井),而是带他到院内空地活动。201区植有20多棵苹果树,树里行间有一部分空地,我们就利用这些有限的空地种一点辣椒、小葱等蔬菜,这也可让关押人员作适当劳动,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可是师哲没有体力劳动的技能,我给他铁锹让他翻地,他也不会。我就教他怎样用脚蹬才能使上劲,他就学会了翻地。

我在与师哲接触交谈中,他也曾对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一些问题,如他曾问我说:“你们这里关押的都是犯罪的人吗?还有无罪的人没有?”对他提出这种敏感问题,我不好解释,只能对他说:“这可能是国家政治的需要吧!”还劝导他说:“希望你正确对待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把身体搞好是关键,也可以说这是对待任何问题的政治资本”等等。后来,他又提出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要解决,如要求给他笔墨纸张。因狱中有不允许使用钢笔的规定,我就给他毛笔、墨汁和纸张,满足了他的要求。

屈老师教案篇(9)

“幼儿园啊?不记得了,实在没印象。小学?在扬子二小,因为父母都在大厂区工作,就近入学的。那时我和屈梦璇是同班同学。”杨梦辰说。屈梦璇很惊讶:“啊?同班同学?不会吧?我怎么不记得了?”然后两人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旁若无人的热烈讨论,最后异口同声道:“算了,小学的事也太久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初中的我们也记不清了。”这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的一段话:“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放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

那么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呢?既轻松又紧张。说轻松是因为南外中澳班的老师以外籍教师为主,他们非常宽松,绝对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在后面督促你,逼着你学习,作业也几乎没有硬性的,如果你不做,要么没人知道,要么知道了也不管你。而且到了高三依然是一个星期30节课。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这些都是普通中国学生难以想象的。真的这么轻松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在为期14个月的中澳班课程里,商科要学6门课程:经济、法律、会计、商科数学、IT与专业英语;理工科则要学5门:物理、化学、工科数学、IT与专业英语。这些专业涉及了西方名校大学一年级的内容,全部是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选派的外籍教师用英文教授。

“与传统教学不同,预科班的教学氛围更开放,变支配为主动,放手让你自主去体验学习。”杨梦辰说外界对西方国家的教学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数学很简单。“不是这样的,国内中学的数学教学面相对比较窄,但钻得很深。而西方中学数学面很宽,涉及到很多大学的内容,虽然同样的内容没有国内钻得深,但想想听老师用英语讲函数曲线是什么概念吧!”“我们工科数学比商科数学还要更难一些。”屈梦璇补充说。

“那么你们具体是怎么学的呢?”记者问道。答案有些出乎意料,杨梦辰说:“其实我基本上是不听老师讲课的,老师对我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答疑,我一般都靠自学。每天放学回家就写作业,我们的作业量不固定,一般一两个小时就做完了。然后就上网查查资料听听歌。如果要用英语写论文的话,可能要从中午12点忙到晚上12点,放假两三天都要耗在上面。”“商科不是要学法律吗?不是有很多东西要背吗?你都是怎么办的呢?”记者不禁问道。“很简单啊,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每天学了多少就看多少,毕竟是英文教材,是要巩固的。但平时我不会去一字一句地背,而是去记忆系统性的东西,考试的时候灵活运用。”

同样的问题也抛给了屈梦璇,她的回答比较常规。“我没她那么夸张。我很用功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做题。工科要求记忆的东西不太多,除了公式。而只有大量做题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真的掌握了,什么地方还有不足需要弥补。”

屈老师教案篇(10)

叶澜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或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在学习的过程也许超过了你预设,也许滞后了你的预设。”教师备课时,会对课堂内容进行多种预设,只有预设,才胸有成竹。然而,学生是鲜活的人,教学中有很多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案,按部就班,不注意学情变更,必然陷入沉寂、无味、机械的沼泽。这时教师要关注学情,敏锐地扣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起点,借助评价的媒介,调整预设,做到“以学定教”。

一、调整流程,顺势评价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甚至在上课之前已经完全掌握,并不稀奇。这时教师要灵动地抓住学生的“实然状态”,弹性地变奏流程,纳入横节生枝的信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达到更好地互动、交流的效果。

如,教学拼音“d”,教师出示“d”,问这是什么?学生答“d”。看来学生已经会读了,老师脸上闪现了一丝尴尬。然而,老师还是说:“这是锣鼓,很像d。”

而另一位低段的语文老师却处理得很好:“你真棒,老师没教过你就会了。你是跟谁学的?”“是幼儿园老师教的。”学生自豪地回答。老师急中生智:“那好,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等会儿看谁也能当小老师好吗?”“好”听得出这声音充满了自信、自豪、与快乐。

老师预设的知R,学生已掌握,强行按预设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第二位老师能及时调整了预设的教案,巧妙地因势评价,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学,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灵动地扣准承接点,顺水推舟,化解尴尬,让课堂充满生机,且更具活力。

二、变奏流程,启迪评价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当课堂突然横生枝节,学生思维火花造成课堂的断层时,教师切勿恼怒、责备,要运用教育机智评价,在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同时,启迪智慧。

如我执教《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当读到“报纸上称我们中国人是鸭蛋队”时,全班学生突然“轰”地大笑,“笑死了,竟然是鸭蛋”、“真没用竟得了“鸭蛋”……面对这尴尬的处境,我明白学生笑是原因“鸭蛋队”好笑,他们不懂这“鸭蛋队”背后隐藏的屈辱史!只有攻破“鸭蛋队”才行。于是,我放弃原本设计的教案,迅速在脑中组织备课时网上查到的近代中国体育史资料,说道:“你们觉得好笑,可这难道是中国队员愿意、故意吗?要知道,当别国队员提早到达时,中国队员因为没有飞机,只能乘轮船漂洋过海,当他们抵达时,已是比赛最后一天;当别国队员休息时,中国队员因为盘缠不够,只能在沿途国家“义演”,凑点路费;当别国队员吃着有营养的饭菜时,我们的中国人吃的是发了霉的干粮呀!此时这‘鸭蛋队’带给你的仅仅是好笑吗?”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没想到到中国贫穷到这个地步,让别国得了便宜还嘲笑我们。”“原来是国家的贫穷,才与“0”画上等号。”“我明白了洗刷祖国的屈辱,可能就成了容国团拼搏的动力。”……

学生笑场时,教师没有训斥,而是抓住旧中国腐败、贫穷、落后的历史,进行情感引导,形成他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屈辱感。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容国团,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让师生在互相接纳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因此教师正确地评价,理性地引导,定能启迪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的开发,情操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整合流程,借题评价

课堂是生成的,经常性地出现突发事情,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借题”发挥,别具匠心地将其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联系起来,可取得“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效果。

课文《匆匆》表达的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在一次比赛课上,课还没上完,下课铃声已响了。正当大家遗憾之际,该老师灵机一动,说:“时光易逝啊!我们还来不及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还没来得及品味,铃声就响了。同学们,珍惜时间吧,莫让时光匆匆而过,到头来却一事无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课堂已硬生生地被打断,遗憾已定,教师适时的评价,巧妙地将课堂知识与现实情景“移植”和“嫁接”,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时光果然易逝,要惜时。文章主体已然升华。

面对课堂节外生枝的东西,担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不要怕,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预设教案,引导好,会是一堂“柳暗花明又一村”精彩纷呈的课堂。

精彩的口头评价,能激起学生课堂的自信,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催生学生认知的欲望。教师唯有深钻,挖透,多想,方可达到信手拈来的点化境界,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保健方法论文 下一篇: 工作项目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