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方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6 18:54:12

保健方法论文

保健方法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47-03

SummaryonDesignTheoryandPracticeofHealthcareGarden

HUANG BAO-baoCUI Rui-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n healthcare garden of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lthcare garden and the foreig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learn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anwhile,healthcare garde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Finall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ealthcare garden in the hope of that the paper could play a helpful role in healthcare garden designing in future.

Key wordshealthcare garde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experience;problems;outlook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拓展。园林不仅承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功能,而且更担负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保健型园林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4]。近几年来,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应用逐渐从在公园、疗养院、医院等场所发展到人居环境的各个地方。保健型园林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使环境更加适于人们居住,最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5-8]。国内近几年也对保健型园林进行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以优化和组合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实践。

1国内外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

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有专门培训这方面人才的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的研究领域,由医疗专家和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创造一种保健的环境[9],服务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国外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解重在对健康的恢复作用,而国内注重保健型园林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国内对保健型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程绪坷[5]提出保健型园林这一种园林形式,才逐渐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牛泽慧和徐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对保健型园林做出如下定义:保健型园林是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以医学与环境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运用来营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园林[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对国外保健园林经验学习上,该文对保健型园林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总结:保健型园林作为一种潮流在城市各种公共绿地中进行设计应用,充分体现园林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它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文化知识,以医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为指导,通过园林的各种构成元素在“循证设计”[10]的方法论指导下营造的具有保健功效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这里循证设计中的“证”不仅包括现今专家在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所研究出的成果,也包括在实际实践中对保健型园林建设已存在问题吸取的经验教训。国外的康复园林和园艺疗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2.1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备比较完整的营造理论,而且国外保健园林比较倾向于园林自身对健康的恢复作用。

2.1.1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基础,康复景观、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的传统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作为指导,着重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消除就医过程中的压抑情绪,充分发挥治疗的功效。环境心理学最初出现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1]。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③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2]。

发展相当成熟的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对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广义的园艺疗法包括通过五感(视、 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13]。“五感”的用语最初见于佛教中的 “五根”,一般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视觉的,因为人的信息来源约80%源自视觉。由于医疗花园的特殊作用,园艺疗法中五感刺激的环境设计,将障碍人群融入一般人群考虑,充分开发除视觉以外的对景观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一起在同一区域共同体验环境。Marcus和Barnes在《疗养花园》一书中指出,设计成功的疗养花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4]:①不同类别的空间。包括适于个人独处的空间和适于群体交流的空间,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从而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减轻压力,多用绿色材料;②多用自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③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④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⑤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自然的光线、声音则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⑥避免复杂抽象的景观。对于复杂抽象的环境,比如较为神秘复杂的环境,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但是对于身体或是精神需要疗养的人来说却难以忍受;⑦应避免复杂抽象的园林要素。在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15]文章中,介绍了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原则:创造更多锻炼和运动的机会、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融于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安静、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性、探索性、目标点、私密性、全景、易于维护。

2.1.2自然环境健康绩效的两大经典理论。1990年WT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健康的新定义标志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两大经典理论:一是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解释康复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本能的益处;该理论认为人们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压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二是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解释了景观复原作用的机理。该理论认为人们长时间的注视自身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会导致人们神经中枢抑制机能过度使用,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环境具有天生的向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注视[3],即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疲劳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两大经典理论的研究说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甚至是观看自然环境的图片均能减轻压力,提高诊疗效果,促进心理健康[16-17]。

2.2国外保健型型园林实践研究

国外保健型园林与中国不同,其更重视园林环境的治疗功效,营造大量具有治疗作用的园林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富人或疾病人群,服务的范围较窄,常为私人服务。针对患病和残疾人建造的保健型园林,例如医院附属花园。国外有不少医院设有附属花园,它们改变了医院中生硬冰冷的气氛,营造有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例如疗养花园、五感花园、康复花园。园艺疗法园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是对保健型园林的一种发展,同时近几年保健型疗庭院建设成为了欧美发展的一种热潮,例如禅宗花园、沉思花园、纪念性花园、野生生物花园等不同的保健型园林形式都进行了实践与应用。

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在保健型园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直到1990年,上海园林局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指出了“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并提出保健型园林这种类型[5-6],此后国内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由于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国内保健型园林理论实践研究有其特有的特点。

3.1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3.1.1在造景元素方面。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我国有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而园林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植物。因而大部分专家把重点研究放在保健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养生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件上,力图把植物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其中主要根据植物对人的五感的功效对植物以及群落进行分类。李红武根据保健植物释放保健物质这一特性,结合园林美学的理论,给出园林保健植物定义:园林中的保健植物,是园林中那些含有抗菌素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散发有益人体健康气体的活性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具有保健、治疗、抑制或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身心健康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18]。李伟强等介绍保健植物的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触摸型、味觉型)及其保健作用:首先,视觉欣赏产生不同心理,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其次,杀菌有益物质的挥发起到的保健作用;最后,丰富的药用资源也具有保健作用[19]。殷利华等较详细地列举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并提出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20]。杨振华等根据康体植物的康体功能和其不同侧重点,将能用于营建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植物分为以下4种:杀菌消毒类,提神醒脑类,通经活络类,润肺养心类[21]。朱炜总结近几年学者对保健植物的研究,包括分类及其应用。提出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利用的对策:继续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内含物研究,认真探究保健机理、加大园林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园林保健植物引种驯化、积极倡导“森林浴”和“园艺疗法”,努力营造保健型园林绿地[22]。贾平等总结观赏性保健植物的园林应用:营造保健生态社区、营造保健型室内空间、营造保的公共活动场健型地、营造保健型风景区(目前流行的“森林浴”、“生态旅游”等这些基于保健型园林理论而建立的)、园艺疗法的应用[23]。王 等通过归纳康复性园林绿地中植物的作用,提出植物群落生态设计、保健性设计、运用传统五行学说理论设计及意境设计等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设计手法,并从抗污染、杀菌、保健、碳汇林树种等多方面总结北方可选用的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对北方建设康复性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4]。刘志强等提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首先,建立芳香植物专类园;其次,建立植物保健绿地;再者,建立盲人服务绿地;最后,建立夜花园。芳香植物运用到园林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建立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香气浓度的控制(地形的控制)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25]。李允菲提到利用色彩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颜色的运用种类通常为3~4种。因此,在利用彩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不能过于繁多,以免出现凌乱无序的感觉[26]。

3.1.2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外的思想不同,我国的保健型园林的指导思想以传统的五行理论作为指导,着重植物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国内文献理论主要通过将景观与阴阳五行和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对应,由于在园林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作一对应;还有文献研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儒、道、佛三教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今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传统丰富的养生智慧正在被研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牛泽慧等将园林景观特性与阴阳五行相对应,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一一对应,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细分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健康机能(包括身体上与精神上)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1]。杨 欢等试将传统中医理论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并从阴阳平衡的应用和五行的应用2个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框架与导则[27]。许 慧等回顾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他指出无论哪种养生法都离不开环境的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古人利用环境养生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无论是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还是在园林品赏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一门养生艺术,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借鉴[28]。

3.1.3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由于国外保健型园林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国内在保健型园林的发展研究进程中经常吸取国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园艺疗法、康复型园林、疗养院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外理论和实践上述已经讲述,这里就不在解释。

3.2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研究

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保健型园林的建造形式主要是居民小区和植物保健园,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上海进行的实践比较多,例如上海市陆家嘴地区居民小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依照人体脏器所对应的不同保健功能植物,将植被分别栽种到金、木、水、火、土5组不同的区域和方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星新村进行创建保健型生态园林的尝试;上海万里城生态保健社区的景观优化设计更是保健型园林的典范。近几年分别在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保健型园林建设的尝试。

3.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存在的问题

国内保健型园林发展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相对不足,再加上国内人口多、医疗条件较差等很多基本国情,致使其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理论不系统,主要研究植物的保健功效,对园林其他要素的保健功效研究很少。理论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设计。其次,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及人才培训机构,国内主要在居民小区进行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保健型园林的应用实践单一,而且只有园林设计师在根据保健学理论基础上独自完成,理论经验不全面。再者,虽然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论研究进步很多,也吸取很多有用的养生保健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把保健型园林放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无法提高大众保健意识的作用。最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很好的对应,即有很多空洞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实例不多。由于实践不足且区域严重不平衡、反馈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将使用者的需要结合到理论和实践中。

4对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总结保健型园林发展趋势,将对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园林中的各组成要素,而非仅从植物自身考虑,要综合运用植物的各种功能,不能只强调运用植物的嗅觉保健作用;应综合运用园艺学、医学、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还需要园艺师、设计师、理疗师、游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保健园林的研究与实践。②保健型园林形式不单单在居住小区或者医疗机构中出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绿地中。例如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中,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也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会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发展到更多的较发达地区,成为一种更加适合大众的公共园林形式。③随着当前全球高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14年,高龄人口的比例将占20%[8]。因此,保健型园林的规划将会充分考虑中老年这一群体,对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园林将会成为关注焦点。④“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应用中,甚至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即人性关怀的细节处理。同时大众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运用到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实践中。⑤保健型园林中的“参与性”应该得到提高。让人们在自身体验中得到修身养性的结果,例如旅游项目“劳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⑥充分开发应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智慧和经验。

5结语

通过对国内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华,丰富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建设,同时吸取对保健型园林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发现存在问题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发展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6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3):18-19.

[2] VELARDE M,FRY G,TVEIT M.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2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199-212.

[3] SCOPELLITI M,GIULIANI M.Choosing Rest orative Environ ments Across the Lifes 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423-437.

[4] 刘自稳.健康,一个急需重视的课题[J].健康,2004(2):8-9.

[5] 程绪坷.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的探索[J].园林,1990(1):4-5.

[6]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1版.上海:园林杂志社,1993.

[7] HANSMANN R,HUG S,SEELAND K.Restorati 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8] 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1(4):108-109,114.

[10] 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11] 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8-21.

[12] 自考365.《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EB/OL].(2008-05-11)[2011-09-18].2006-04-/2008-05.

[13]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

[14] MARCUS C C,BARHEA M.Healing Gardens: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15]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16] ULRICH R S.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EB/OL].(2009-07-10)[2011-09-18].http://省略/SymposiumUlrich.pdf.

[17] HARTIG T,EVANS G W.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1(23):3-26.

[18] 李红武.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5):186.

[19] 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7(4):146-148.

[20] 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技,2005,8(4):50-53.

[21] 杨振华,秦华,黄丽霞.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0-31.

[22] 朱炜.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林业科技,2010(4):108-110.

[23] 贾平,王广生,黄泽飞,等.观赏型保健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77-180

[24] 王,张金丽,王超.北方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研究[J].北方园艺,2010(14):113-117.

[25] 刘志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91-93.

保健方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1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47-1

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广大农民健康、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全国数以万计的卫生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第一线上,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工作程序。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各地医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始终未能实现完全统一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我们仅就吉林省东辽县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实践,围绕规范化管理的课题,进行几个方面粗浅的探讨。

东辽县地处长白山余脉,属半山区丘陵地带,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预防保健工作运作起来很难集中操作,给预防保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农村传染病发病偏高,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启用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以来,全县的预防保健工作逐年好转,各种常规疫苗的接种率逐渐上升,从1986年平均接种率的85%上升到2005年平均接种率95%以上。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却相继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逐渐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一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程序及反馈模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理论实践反馈+修正理论修正实践”的正螺旋发展的前进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资料管理是关键的一环。资料不仅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修正的依据和指导实践的准则。

我县的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管理模式如下:

二规范化管理总体理论

规范化管理理论分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

县里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结核病防治所、卫生进修学校分工负责一级网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流行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心血管疾病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卫生监督所制定饮食服务行业卫生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妇幼保健站制定妇幼卫生保健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结核防治所制定结核病防治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卫生进修学校制定农村卫生人员技术管理理论及培训办法。

一级网络通过文件或责任状形式把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下发到二级网――乡(镇)防保站,并在各项工作实践的资料积累活动中接受信息反馈。

二级网――乡(镇)防保站按照一级网下发的文件及实施办法制定实践细则,并做好资料积累,及时反馈信息。

三级网――村卫生所(或乡村医生),根据乡(镇)防保站制定的实践细则具体实施预防保健实践活动,并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

2、制度管理――为保证网络管理的正常运行,各级预防保健网均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一级网站、校、所拟定各种理论管理标准、考核、评价办法。

(2)二级网按一级网制定各种预防保健措施实施办法、操作规程、监测程序、标准及奖惩细则。

(3)三级网依据二级网的实施办法及工作细则进行实施,收集好资料,及时反馈信息。

3、资料管理。

(1)一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各种管理理论制定依据,各种反馈信息存档,修正理论依据及修正内容,考核及评价存档。

(2)二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各一级网单位下达文件、预防保健各种制度、操作规程、监测程序及监测结果、社会效益评价显示。

(3)三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细则,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实践数据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

(4)规范化管理要实行标准统一的各类表、卡、册、簿、证,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计量单位。

各种考核、评价也采取统一的时间,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标准。各种监测均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评价方法。

三规范化管理的自身评价

规范化管理自身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保健方法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7-02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上海市嘉定区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JKK0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的人员不断流入上海地区,随之孕产妇也不断流入,从而给上海地区尤其是城郊接合部的母婴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这些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我们在2008年设计该课题,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

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德兰・雷林格尔(Medeleine Leininger)首先提出[1]~[7],它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根据患者对健康、疾病、护理、保健、照顾等的认识和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过程中,从而满足患者身心及精神文化的需要[1]。

在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对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50例外来孕产妇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调查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的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与应用常规护理的50例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情况,现将具体的方法与取得的结果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对象在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100例外来孕妇中按便利抽样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夫妇双方出生地均非上海市(非上海市户籍);②居住上海<1年;③夫妇双方的父母均健在;④本次妊娠属于第一或第二胎。排除标准: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其中对照组50例,实践组50例,以孕产妇来院前后列入对照组与实践组,其两组外来孕妇均知情同意,在年龄、学历、职业、家庭状况、家庭生活、孕周与孕次等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其100例孕妇,年龄18~30岁,平均22.7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5%),初中65例(65%),高中20例(20%),大专以上(10%);婚姻状况:已婚83例(83%),未婚17例(17%);家庭生活:夫妇一方在上海生活9名;夫妇双方在上海生活71名;夫妇双方与子女均在上海生活20名;职业:普通工以上30名(30%),自由职业11名(11%),无职业59名(59%)。

2方法

2.1孕产妇进行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护理的方法

对照组:按医院制定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实践组:首先护理人员经过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培训班的培训,然后参与护理,通过护理人员与孕产妇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在互相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取得互相理解、支持与信任,逐渐使孕产妇及家属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康复的相关保健知识,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2.2研究工具

其“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为自行设计,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的意见、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本区外来孕产妇的特点反复修改而成,在正式问卷调查前,对其内容效度与重测信度进行评定,测得内容效度为0.84,预试验的重测信度为0.83。

问卷内容有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生活等。第二部分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知识需要的情况,内容涉及知识的来源、需要的方式等,围产期保健知识与需求、固有文化及影响情况、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问题,一共有12个条目,采用三级记分法,从“非常需要”、“可能需要”、“不需要”分别记2、1、0分。总分值0-24分,分值越高,表示孕产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欲望越高。

2.3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进行前后比较。

3结果HT

根据“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所得分值,比较实践组与对照组的情况,其t=2.72,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表1:外来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

4结论

实践组外来孕产妇比对照组外来孕产妇更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其接受更容易、更迫切。

4.1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基础是建立有效沟通。因此,首先,体现在当孕产妇来院时热情接待、自我介绍、环境介绍等,使用孕产妇与家属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从而,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然后,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提高计划的执行力;最后,使孕产妇与家属逐渐意识到,护理人员与其共同保护孕产妇和胎儿(婴儿)的安全,逐渐让孕产妇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健康的相关保健知识,真正达到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这与张亚妮[8]等的报道也相一致。而区别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处处感到医院的命令与强制,从而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的抵触情绪,最终与护理人员建立有效沟通,达到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4.2孕产妇与家属更容易接受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关键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孕产妇及家属的文化差异。由于50例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来自全国19个省,其中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用常规护理,往往因地域不同、文化习惯不同,沟通交流难以深入,不能收集有效促进护理效果的信息,在杨艳[9]、曹晓东[10]得的研究中也提到。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其效果就不同,孕产妇与家属容易接受保健知识。因为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孕产妇与家属的生活习惯、、民族特点等,尊重其文化准则、信仰与生活方式等,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共同讨论分析那些旧观念、旧思维,提出正反两方面优势与缺陷,逐渐认识到怀孕生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相关的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来保障孕产妇与婴儿的健康与安全,真正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4.3孕产妇与家属更迫切需要保健知识

Leininger跨文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的飞跃ZI[11][12]。此次研究尊重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更细致、更尊重孕产妇与家属的特点与要求,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磋商与协调的方式,让孕产妇与家属深深体会到知识缺乏带来的被动与无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有的孕产妇与家属主动与护理人员探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的注意事项、饮食配置、饮食习惯对孩子是否影响、何种食物促进孩子的发育,以及孕期如何进行活动等,这些足以说明孕产妇与家属迫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为全面推广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Future directions translculture nursing in the 21s centur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1977,44(1):19-23.

[2]王玉琼,李晓玲.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我国现代护理[J].护理研究,2000,12(14):231-232.

[3]施楚君.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4,10(6):538-539.

[4]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0-112.

[5]黄霞,李继坪.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5,11(22):1932-1933.

[6]张亚妮,段敏霞,梅娜,等.浅谈跨文化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3):119-120.

[7]李玉芝,赵志清.跨文化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J].天津护理,2006,14(6):360-361.

[8]刘逸文,李继平.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4):1336-1337.

[9]杨艳,赵爱平.跨文化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19-23.

保健方法论文篇(4)

一、基于中医学理论的保健食品的搭配原则

(一)结合中医文献,科学搭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健康也愈发重视,而保健食品也愈发被人们重视。保健食品是指在说明处标明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的服用并不适应所有人群,保健食品有其特有的使用人群。并且保健食品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服用保健食品对机体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对身体健康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中医知识的重视,中医理论知识也被应用到保健食品的开发中。中医学理论首先被应用到保健食品的搭配之中,形成具有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保健食品搭配原则。在保健食品搭配中首次通过翻阅相关的中医学文学,了解中医学习的内涵,再制定其中的搭配内容。在我國饮食保健历史悠久许多中医学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在《吕氏春秋·尽数》、《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等中都明确的记载了我国饮食保健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保健食品搭配的过程中,首先应结合中医学进行参考,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搭配内容。同时在结合中医学理论知识调整保健食品的搭配过程中,应做到中西结合,科学搭配。即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可以利用病理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西医学,从而使保健食品以中医学理论为搭配原则,以西医学知识进行检验与探究,从而促进保健食品的研发。

(二)原料功能健康,食品来源明确

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通过中医学文献了解到中医饮食保健食品的功能性较强,且其保健功能种类全。经过科学探究发现中医中的饮食保健食品其保健功能可以满足各种保健需求。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不同,调整其原料。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应确保其食品来源明确,形成绿色搭配原则,即做到搭配过程透明化,健康化。并且让搭配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的展现出来,进而做到绿色化搭配。同时在把中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保健食品搭配的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食品监督,做到科学化生产,并把所需的每一样原料都用科学化的手段检查其毒理与药理,进而确保保健食品的安全性。

(三)符合配伍禁忌,食疗为主

在保健食品搭配中应用中医学理论知识时,应重视其配方中的药物配伍禁忌,虽然用于保健食品中的中医药物与中医食品大多数的性质都比较平和,但仍有少数具有温热寒凉的特性,通过调整原料中的配伍方法和用量,进而抵消了其温热寒凉的特性,从而让保健食品更好的搭配。如对于一些滋腻、壅滞气机的原料可以用以山楂、莱菔子、砂仁、陈皮等进行调整。同时在进行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应以食疗为主,充分发挥中医学理论中饮食保健的基础,进而减少配伍禁忌的产生。从而提升了保健食品搭配的安全性。

二、基于中医学理论产生的保健食品研发理论

(一)整体与辩证相结合

基于中医学理论研发保健食品研发,应结合中医理论基础探索保健食品的构成。首先在保健食品研发中可以应用中医学中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学中特有的理论知识,即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肺腑之间互根互用,气血之间互相循环。并且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机体。因此保健食品的研发也应遵循整体观这一原则。以中医中的整体观分析病症,再用整体观研发保健食品。同时还应用中医学中的辩证理论对保健食品进行研发。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可以通过中医食品与中医药品的不同特性,发挥其特有的保健功效。即在研发过程中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保健食品的研发,让保健食品在研发过程中具有相应的针对性,细化其保健功能,进而让保健食品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保健食品在某一方面的功效。

(二)“扶正”与“却邪”共同应用

在保健食品研发中应用中医学理论中的“扶正”思想。中医“扶正”思想是指调补脏腑的气血阴阳,从而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应用“扶正”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帮助保健食品对病症的外因进行研发,通过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进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中医学中的“却邪”思想也被应用到对保健食品的研发之中。中医“却邪”思想是指通过利水、化瘀、祛痰、泻火等方法去除身体中的病邪,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应用“却邪”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帮助保健食品对病症的内因进行治疗。即让保健食品具有减肥、降脂等功能,进而达到对认同“却邪”的目的。

(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中医学中治未病分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种思想。未病先防是指在病症未出现之前,就对病症进行预防,应用未病先防的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通过对病症的相通性的研究,把因相同病因引发的病症整合在一起,研究具有针对性的保健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思想目的。同时在保健食品研发中还应用已病防变的中医学思想,其保健食品的研发方向是针对已有病症,利用中医学保健食品,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或加重,进而促进了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保健食品搭配与研发中应用中医学理论知识,已愈发普遍。保健食品在搭配过程中合理利用中医医学文献,形成科学化的搭配方法,并在制作过程中确保其原料来源明确,功效强的特性。同时利用中医学习理论知识推动自身研发,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食品,让保健食品具有健康性与绿色性的特征,从而促进保健食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保健方法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5-01

引言:高中生的心理很容易受自身客观因素与外部环境影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其又长时间在高压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心理很容易出现扭曲,这就突显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为前提,根据实际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保证其心理健康。

1.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优势

所有的高中教学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班主任负责班级各项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展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发现其内心的波动。而高中班主任会负责学生三年的管理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展开教育工作。如果是由专的心理教师负责教育工作,就会因为缺少教育的连贯性,无法及时给学生指导[1]。

2.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分析

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交谈法、讨论法、换位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优势,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2.1交谈法。交谈法是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的展开交流,改变两者的关系,建立平等的交流,给出相应的教育措施。班主任运用交流法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选择课下的时间进行交流,选择一名学生进行交谈,也可以组织多名学生,此时,教师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朋友的身份与角度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答遇到的问题[2]。交谈中,班主任不要一开始就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是要让学生自己阐述,如果是多人交谈,则可以让其自主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信息,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出回答。同时,还要保证不泄露与学生谈话的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

2.2讨论法。讨论法的应用主要是在班会中应用,班主任会把与高中生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班会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讨论[3]。在讨论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调节者,控制班级讨论有序进行,把控节奏。

比如,以高中生是否该谈恋爱为讨论话题,让学生自由分成两派,一派持支持观点,另一派持反对观点,指派两名学生分别记录两方提出的各项观点,正式展开讨论后,两方的学生会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提出的观点。讨论时间达到20分钟后,班主任让学生停止讨论,对两方的讨论进行分析,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

班主任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其对这一观点真正的理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会讨论中来,从而进行心理教育时用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要防止学生使用过激的言论,避免讨论出现混乱,确保讨论的秩序。

2.3换位法。班主任运用换位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与其他人换位思考,从不同的立场分析,有不同的心理感受[4]。通过这种思想教育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对行为的分析,了解当事人的心态,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

比如,班级内的一名女学生来找我谈话时,一开始只是简单的闲谈,并未说出自己真实的困扰,随后通过我的引导,渐渐说出了自己面临的问题,她说:"我发现自己无法控制的自己的脾气,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会让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随后说出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事情,课上学习与课下讨论中,她都会与朋友或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但同学因为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认可这一观点,导致双方出现争执,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别人认可时,她回答:因为我的答案是正确的。此时,我会让其扮演与她交谈的学生,我则是"她",模拟谈话的场景,让其直观的看到自己当时的状态,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发现自己的交谈中存在的不足,学会换位思考,改变自己主观的态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让其保持健康的心理。而交谈法、讨论法、换位法这三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班主任利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两者的沟通,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森,陈伟.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教师,2013,33:18.

保健方法论文篇(6)

目前,武汉市各独立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保健课有其课无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几乎为零、十分不理想。经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合理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相应的对策,扩展出多样化、多层次,综合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为保健班学生考虑的益身益智的,提高自信心的有实效的大学体育保健课程,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保健课程的改革和做出陈旧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针对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学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100名体育保健课学生和体育保健教师进行调研。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网站;并查阅体育保健班相关的文件、期刊、书籍等,关键词以“保健课”“保健班”“保健”等,收集和该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67篇,还在国际互联网上查阅、搜集并整理、仔细研究分析大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为该研究的论文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调查问卷制作之前,查阅了很多关于保健班、保健学及注意事项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心里之类的资料,根据本学院保健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2.3逻辑分析法

在资料收集整理基础上,结合了自己对普通学生的教学经验和体育保健课的授课经验,进行思考、归纳、逻辑等方法,把所有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全面考虑问题并逐一解决。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调查的方法回收问卷,再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院校保健课的教学开展现状。从师资结构来看,独立院校教师组成多数为青年教师,也能说明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水平很有限;从教学设计方面来说比较固定与单一,体育保健专职教师都是自发总结编写授课教案,教学内容、目标及目的;从教师的保健专业来说,比较薄弱,经验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从以上几点来说,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水平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对残疾等群体的保健知识技能。2.2独立院校保健课教学现状。教学思想是授课的主导意识,起着方向盘的作用;教学任务和目标及内容的制定是价值体现,也是教学任务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分重要。经过问卷调查,在调查的体育教师中选择体育与健康第一、增强身体发育生长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6人,选择率为74%;选择增强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4人,选择率为68%;选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自觉参与锻炼的教师,选择人数为19人,选择率为54%;综上所述:体育保健课应该把指导思想放在首位,以增进健康和终身体育作为重点,恰好符合我国《体育法》的规定,但是,培养学生人际与团队合作的选择率较低,选择的教师只有10人,占28%,这就说明武汉市独立院校的体育保健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2.3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分析。学校体育是非常烦琐、相互交错,又相互联系复杂的整体系统工程,包括许多不同因素,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精神。所以,学校体育不可避免,也是发展趋势的必然,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单纯靠教学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是不可能实质性的解决问题。体育保健课是学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就少不了课余体育运动及活动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相互配合是少不了的。从而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的顺利完成,达到体育保健课的标准使其更加完善。2.4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情况。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普遍认为体育保健课的器材欠缺,体育保健课程上实践的场地不固定及不足、器材等不能满足体育保健班的需求情况。体育保健班学生的授课,场地和器材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改进,有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感觉到使用器材有些困难;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学院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可以达到教学的基本标准,只有少数教师认为不能满足保健课的要求。所以说,要想把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教授得更好,这就也对独立院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达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3发展对策

3.1加大体育保健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体育保健力度是很有必要的,能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情况,也清楚了进入保健班的申请程序,给特需学生解决疑问,同时也提高了体育保健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体育保健管理体系。3.2给予体育保健生更多关怀。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所以体育保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每次安排少量人数建立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和身体状况等进行记录备案。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关爱与尊重学生,尤其是行为和言语的攻击必须杜绝,真正关注和重视保健班的每一位学生。3.3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调整,要把运动按摩及运动处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来提高体育保健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上课后的效果,学完后对自己有帮助,保健学生就会提高学习、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会明显增高,所带来的效果是保健学生形成了较好的习惯,主动参与运动的人有所增加。3.4鼓励体育保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保健课学生的体育学体要求是和国家的标准相同的,只是要求的难度和内容有一定的改善,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保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保健班学生也同样需要,只是强度没有普通学生的量大,强调体育健康的保健类课程占课的主要部分。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该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也会提升,使体育保健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就会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自身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信心得到了提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张凤仙 余朝阳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栋.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8):71-72.

[2]苏海滨,尹伊.内蒙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150-151.

保健方法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8-0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

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保健方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2-03

预防保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健身强体的有效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中医预防保健尤为珍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精神理念;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医预防保健,利用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保健活动;通过精神内守,文化修养,体育运动,饮食调节,药膳保健,导引推拿等方法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

1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是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于外。意在强调,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避免过度情志活动;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与神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说明预防保健中精与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处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急剧加快,工作压力难以承受,为之带来的心理负荷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诱发亚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内守,就是要强调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妥善安排,避繁就简,安神定志,淡泊名利,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1.1 恬淡虚无,静身养性 精神内守,重在静身,静身才能养性,养性才能神情镇静,内守不乱;当然,精神内守,清心寡欲是其关键,心清自然明,寡欲神不乱。《黄帝内经》从医学预防保健角度提出了论点:“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些论点强调了静身养性,恬淡虚无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对外,顺应自然变化,防止外邪侵袭;对内,心神宁静,真气存之,抵御疾病的发生。还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自己眼前的条件,切勿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要保持静身养性,恬淡虚无的最佳精神状态,提升清贫而不失节,富贵而不乱淫的高尚品位;“甜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2 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精神内守在强调恬淡虚无,静身养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心胸旷达、宽以待人,前者为防微杜渐,后者是亡羊补牢。因为,人们在紧张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难免与人发生矛盾,如:语言交流时的无意中伤,处人接物时的厚此薄彼等,均能损害对方的利益,这时应做到心胸旷达、宽以待人,有足够的包容性。孔子曰“仁者寿”又云“仁者爱人”,明确肯定了宽以待人之美德与长寿的关系;在个人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交往中,要加强修养,从善如流、宽容大度,从而促进心神安泰,气血畅顺,身体健康。

2 文化修养

中医预防保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性的文化,后来所做的一切是对其的肯定与发扬,中国悠久的历史表明: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历史的执着,是有着渊源文化的。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最具权威之大作《灵枢》、《素问》、《伤寒论》等,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文化修养对认识理解中医典籍的养生内涵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掌握运用中医预防保健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

2.1 文化修养的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通过研读古代典籍,增加对我国历史、文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古汉语水平,减少文字障碍,便于通读中医有关养生学古籍,掌握其中养生保健知识,准确理解气血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等丰富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于中医养生保健,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位84岁的老中医读书感言:“我一生的爱好是读书,有空即读,只要一拿起书,什么烦恼杂念都抛到九霄云外,所谓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矣。”这位名老中医通过对中医古籍的研读,既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又保健了自己的健康。

2.2 文化修养的广泛性 对于广大年轻读者或文化基础较差的一般人来说,研读理解中国古典医籍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全身心的投入到该活动中,恐勉为其难。对于这类人员来讲,可根据自己兴趣特点,涉足书画、文学,音乐、艺术等活动,于快乐中健身,于健身中焕发激情,愉悦身心,取得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和谐统一,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保健目的。

3 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保健常识,因为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供给肌体所需营养,带走废弃垃圾,有利于肌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同样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黄帝内经》也很重视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健身运动,应值得注意:不能强调绝对的剧烈运动,要视个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情况决定其运动的形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否则,如同雪上加霜,冰盒盛水,可起到相反的作用。

3.1 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一般体育运动是指身体健壮、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可适当做些活动较剧烈的运动。如打球、游泳、爬山、骑车等运动,此项运动除了加强安全防范,一般再无特殊要求,运动者根据自己的体力,掌握运动程度及时间即可。

3.2 患者的体育运动 此处所指的运动者是指患有一般性疾病,这一部分运动者虽能和健康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表面上没有异样区别,但是,由于患有某些疾病,如轻型心血管疾病,血管瘤,消化、泌尿系统疾患等。对于这类人员运动,要清楚自己所患疾病程度,明确适应自己运动的形式及运动量;从医学角度判定,心脑血管、血管瘤、肝肾、胃下垂等疾病患者,不适应做剧烈运动,只做散步、踢毽球、太极拳等一般性运动。

3.3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类人群表面上好似健康人一样,或者自己不肯承认心理等方面的异常,医学治疗中也不能强迫,而且疗效也不显著,若通过运动或心理咨询等方法,会妙手回春,立竿见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运动。 这类人群通过各项体育运动:一方面,可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逐步培养健身强体的信心,合理引导、晓以利害,取得成功。

4 饮食保健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根本物质,是人类的首要生活条件,但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因素,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医学上“病从口入”说的就是饮食致病因素。这里谈的饮食保健,主要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饮食卫生等方面,对人的健康影响。

4.1 饮食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极广,饮食习惯也随区域的格局而形成了湘辣、川麻,南方嗜甜、北方偏咸的饮食特点,由于传统习惯或生活的适应性等因素,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没有影响健康。但是,临床上常出现因偏食、偏味而引起的消化性疾病,需引起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乃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鼓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利害关系,还认为:过食辛辣炙会酿成火热之体,造成体内阴阳失调,从而使体质衰退;现代研究,饮食偏嗜可使体质向不良方向转变。

4.2 饮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病理性体质转变为生理性体质,如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营养即全面,身体可健康。若偏食偏饮,则造成膳食的营养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警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里讲的即是偏嗜饮食所引起的身体疾患;当然还应拒绝人工合成或含有不良添加剂的饮食。

4.3 饮食卫生 从中医预防保健方面讲,饮食卫生可分为过食生冷、热饮和饥饱无度所带来的不利于健康的情况。一方面过食生冷饮食损伤脾胃,重者呕吐、泻泄、腹痛不舒;轻者造成脾虚体质,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正气受损,邪气必凑,酿成疾患;过食高温热饮,刺激食道及胃部黏膜,引起局部病变,罹患肿癌等疾病。另一方面,饥饱无度,同样影响机体健康。偏食过饱、伤饮伤食、消化不良或者肌体代谢障碍,营养过剩,身体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随之而来,脂肪肝、冠心病不期而遇,行动迟缓、气喘吁吁,从而不再轻松愉快;饥饿减肥,营养不良,瘦骨嶙峋,风雨不挡,久之引起厌食症,造成营养障碍,体质下降,阴阳失衡,百病乃生。现代研究表明:呈饥饿状态的人其体质易转变为,此举应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5 药膳保健

是药三分毒,这已被人们所熟知,这里所讲的药膳保健,是中医通过合理科学的中药饮食配制烹调,介于饮食疗法与药物治疗之间,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保健,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系药物与饮食于一体,增强了营养,减少了长期服药的痛苦,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了扶正祛邪,保护肌体的目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保健须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食用,不可靠意测,揣摩,甚至盲目的食用,否则,易引起阴阳失衡、抱薪救火的不良后果。

5.1 慢性病的药膳疗法 药膳保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慢性病的特殊疗法,它具有口感适宜,易于食用,作用温和,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的治疗与营养的双重效应。如:眩晕、失眠、疲乏等虚弱性疾病,可选用益气养阴类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当归、生、熟地、黄精、二冬之类。食用的药膳有:枣米饭,山药汤圆、淮药面、白茯苓粥、玉竹心子、归芪鸡等之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祖先早就认识到了用谷、蓄、粱、菜相配合来调养身体。

5.2 辨证论治施药膳 药膳虽有口感舒适、作用温和的特点,但在使用时,必须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根据饮食者或慢性患者具体情况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论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选谷组方或选食配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四季施膳,寒热温凉,虚实补泄等对症调治,须引起注意。除上述外,还有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因而必须辨证施膳。

6 导引保健法

保健方法论文篇(9)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保健方法论文篇(10)

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性已不存在争议:微观上,健康保险可在医疗支出发生时减缓人们必须考虑医疗服务价格产生的精神压力而提高效用;宏观上,医疗支出对健康的边际产出较高,可提高老年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各国(地区)商业健康险在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地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愈发受到重视。日益深化的改革和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应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市场配置作用,2014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以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理论上,我国商业健康险理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健康保险(包括短期和长期)属于“第三领域”保险,这意味着健康险的经营主体最多;另一方面,有理论研究表明保险公司产品多元化程度会显著正向影响成本效率,即保险公司会通过产品多元化经营摊销经营成本。反观实践,我国商业健康险业务发展滞缓:健康险保费收入总量在保费总收入中占比不高,且健康险经营(供给)主体数并未随保险经营体总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因此,探究其发展滞缓的原因成为促进我国现代(健康)保险服务业自身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逻辑起点:国际上有国家通过对需求方税收优惠以扩大需求,2015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决定正是为了“扩大需求”,但这可能只是一种促进健康险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保险服务业发展阶段特性决定了供给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供给视角对此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已有一些文献对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滞缓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营与发展战略不明、核心技术不足”,“社会医疗保险的挤出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相关理论、采用定性的研究范式,相对而言缺乏实证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根本在于认清供需双方的特征和市场发展基本规律,健康保险产品固有的价格需求弹性直接影响需求,我国保险服务业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理论上在这一阶段的业务发展多为“供给拉动”模式;故“如何释放市场供给体对健康保险业务的供给”成为我国商业健康险业务发展的关键之一。区别于以往的文献,本文认为保险公司逐利本性和竞争理论可成为探究健康险滞缓原因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一般而言,内外环境的压力和企业逐利的本性驱使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进行竞争。该理论对分析主要健康险业务由非专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实践极为适用,若经营健康险能促进各类保险公司经营绩效,那逐利的各类非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会坚持多元化经营策略,增大健康险的供给;反之则减少或退出供给。因此,从供给视角探究我国健康险滞缓的原因成为一种可行的重要研究路径,这也构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可能的研究框架与理论创新之处。

随着Chames和Cooper等对非参数数学规划边界的发展,效率研究快速发展。Cummins和Weiss多次进行了不同方法对美国保险业进行效率分析,成为国际上分析保险行业效率的主要和权威研究者。国内对保险业效率的研究随着保险市场的成长而逐渐受到重视,多用DEA或两阶段DEA进行保险公司或行业效率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等多个方面。对文献梳理后发现,保险公司效率评估中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将寿险和非寿险公司进行分类评估。但现有文献的样本量一般不大且缺乏行业间或行业内的比较,几乎没有专门对健康险行业的文献。

相对而言,探究整个保险行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多,而关于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随着保险业务种类的丰富,有研究开始关注业务结构、多元化经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Meador等基于美国寿险业的实证研究认为分散经营多品种的保险企业(即产品多元化经营)比集中型保险企业更有效率,此文献开辟了业务结构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影响研究的先河;黄薇基于不区分“产寿”性质的混合公司样本的效率研究涉及产品多元化问题;刘志迎研究表明,车险业务比重对财产保险公司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许莉的实证研究表明,产品多元化与财险公司绩效有着非线性关系。针对健康险业务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张强春认为主营寿险对健康保险有销售协同效应,多元化经营对健康险业务具有促进作用。

二、经营绩效的评估实证

Pelter F.Drucker将企业绩效定义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Seherer和D.Rose认为绩效包括“生产和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多维内容”。广义的绩效内含了效率的概念,而狭义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效率的影响。因此,经营绩效以效率力基础。效率主要应包括投入产出效率、X-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类型,其核心研究主题是怎样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Raw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经营主体会优先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不是重新组合;因此,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效率评价的主要指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二)》则直接将效率定义为“资源配置效率”,强调在资源和技术条件限制下尽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运行状况。Farrtll M.j的研究表明价格独立影响效率,自此技术效率成为衡量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借保险公司技术效率表征公司的经营绩效。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

当前用于评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非参数数学规划方法相对于参数法可避免设定误差,并能够实现每个决策单位的最优化,主要包括随机边界分析和数据包括分析。Cummins对保险业效率的研究表明,在方法的选择上数学规划方法的得分与常规绩效度量指标的相关性优于计量经济学方法所得的分数。因此,本文选择基于规模报酬可变DEA模型的非参数方法,利用DEAP 2。1软件实现。

(二)样本公司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1.样本公司的选择。

围绕研究目的,本文将近年来健康险业务规模在平均值以上或业务规模变化不大的公司筛选作为备选项;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产寿险公司的比较,将属于同一保险集团或有独立的产寿险公司作为备选项;结合健康险“第三领域”的业务特性将专业健康险公司作为财产和人身保险公司的共选项;最终将样本分为非寿险公司组和人身保险公司组。兼顾数据的完备性、业务特征和样本公司资本属性,最终选择了人保寿险、国寿股份、平安人寿、英大人寿、中意等28家人身保险公司作为样本(中资12家,外资16家);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太平财险、永安等21家非寿险公司作为样本(中资16家,外资5家)。从选择样本公司的健康险业务规模特征来看,除太平养老和昆仑健康保险公司在2009年、招商信诺在2010年和2013年、和谐健康在2011年出现了明显波动之外,所选样本近5年来健康险业务规模稳定,适合做长期分析。

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投入指标:劳动力和金融资本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两个投入指标(Weiss、Cummins、Feeher、Berger等)。大量文献将营业费用作为投入指标之一(CLlmmins,黄薇等),另有些文献将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指标之一(Fukuyama,黄薇等),本文认为这符合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规模成长期的实际。最终,本文将员工数量、金融资本量(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营业费用(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和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指标。

产出指标:目前文献较为一致的选择包括“保费收入(Fecher、魏华林、田新民等)和赔付支出(Cummim and Zi、黄薇等)”,但还存在一定争议:(1)关于赔付支出的构成:考虑到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经营特性,在赔付支出一项中,本文最终确定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包括退保金及给付一项,而非寿险公司仅指赔款支出一项。(2)关于投资收益是否应作为产出指标:其他条件不变,本文试验结果表明投资收益对样本公司效率均有较大影响。最终,本文确定了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和差异化的赔付支出作为产出指标。

最终,投入产出指标样本空间的人身险组和非寿险组分别共计140个和105个决策单元,投入指标4个,产出指标3个;数据均由作者根据《中国保险统计年鉴》(2009―2014)整理得到。

(三)经营绩效评估实证结果

1.分年度评估结果。为了探究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采用规模报酬可变一期DEA的multi-stage评估方法对各样本公司分年度进行效率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比较来看,非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普遍高于人身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这与前期一些未加入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文献研究结论一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比较基础。

2.经营绩效变动趋势。为能从截面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样本保险公司的效率进行评估,本文用Malmquist评估方法对效率进行分解并描述经营绩效变动情况。Malmquist指数用于描述DUM在两期之间的全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变动情况。Gmsskopf取几何平均值将Malmquist指数界定为:

其中,样本期间人身保险和非寿险公司各效率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两组样本在2010―2011年度均出现较大下降,这与前文分年度测算结论一致,说明将两个样本组进行比较分析是可行的。

三、健康保险业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尽管本文关注的是健康保险规模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但在研究中不可排除其他因素。从以往文献和前文研究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与宏微观因素相关。Cummins利用美国人身保险公司的数据发现,公司规模、营销方式、所有权和人力资本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有较大影响;姚树洁用中国1999―2003年的数据验证了Cummins的研究结论。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产权特点和公司国别性质对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也逐渐被关注。田新民等的研究发现。国有寿险公司的年均经营效率值高于非国有寿险公司,外资的经营效率高于中资;结合研究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结论上提出相应的假设,将健康险业务规模作为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解释变量之一。

(二)基本假设和模型设定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样本选择、研究目的和内容,将下述6个因素作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解释变量,并提出表2中的若干基本假设。

(三)Tobit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t和i表示年份和样本;被解释变量效率值EFF及其对数值LNEFF由前文DEA估测得出;解释变量数据由各年《保险统计年鉴》(2010―2014年)得出,RATE表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样本公司保费收入比例;LNASSE3S为公司总资产对数,衡量公司规模;ZX表示公司的营销渠道,用哑变量表示,如果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依靠直销(大于样本平均值)则取1,否则取0;CB表示公司类型,用哑变量表示,属于中资公司取值为0,外资或者中外合资公司取值1;EDU和LNEDU分别表示学士以上的公司员工占比及其对数值,用以衡量样本公司人力资本。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四)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对整个保险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鉴于健康保险具有“第三领域”的业务特征而专业健康险公司兼具“产寿”两类公司经营特性的基本条件,本文将两组样本合并,剔除可能引起多重共线的非寿险组中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作为总体样本(225次观测)。通过实证结果的比较,最终选择检验结果通过了多重共线性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具有较高解释力(P>ehi2在10%以下,rho较大)的模型:非寿险公司样本组适宜选择模型1,而人身保险公司样本组适宜选择模型2,总体样本组适宜选择模型1。为进一步挖掘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本文采用了逐步删除回归方程中非显著性解释变量的方式进行逐步回归。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梳理如表4所示。

根据实证结果,非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公司营销方式;(2)集团化的组织形式;(3)人力资本结构。其中人力资本略不显著(显著水平在15%以下),集团化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影响,而直销方式对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随着非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删除,本文关注的健康险业务规模对非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呈现出非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对而言,人身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公司资产规模;(2)集体化的组织形式;(3)人力资本结构。其中:公司资产规模显著正向影响人身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集团化对人身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与非寿险公司相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结构对人身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随着非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删除,本文关注的健康险业务规模对人身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出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显著水平15%以下)。

总体样本组经营绩效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集体化经营和人力资本结构对保险行业经营绩效影响较大,均与经营绩效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本文关注的健康险业务规模对整个保险业经。绩效产生非显著的负向影响。

四、结论、启示与建议

健康险的经营特征决定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与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均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借鉴前人研究,通过多次试验筛选出较为科学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公司经营绩效评估,试图通过分析健康险业务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探究我国商业健康险供给不足的原因。

上一篇: 法制宣传月工作计划 下一篇: 屈老师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