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毕业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4 16:19:26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篇(1)

比赛规则调整改进轻松参赛分享感动

本届摄影大赛作品征集将从5月5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并将在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之后举行颁奖典礼。无论是EOS用户,还是博秀PowerShot和伊克萨斯lXUS的用户,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均可以参赛。

摄影毕业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39-02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摄影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在之前已有的课程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的摄影课程为例,探讨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办学特点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摄影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摄影课程作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是本专业群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让以往习惯了素描、色彩,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并且在今后的艺术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摄影来观看、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计。摄影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程后续开设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通过摄影课程的前期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好符合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根据传媒艺术系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此课程定位为: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作用。摄影课程的开展,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中相关的专业如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与行业接轨,因此多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毕业证和上岗证。因此,传媒艺术系改变了以往书面考试的方法,而是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得国家劳动部门所颁发的摄影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后期制作、动画摄影等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二、摄影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与传统艺术院校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导向来进行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注重学生间作品的交流讲评;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采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课程设计理念。摄影课程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摄影基础技能的提高。摄影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及内容、任务开展教学环节,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职业能力为主,并通过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关系,积极与各类摄影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使学生易于接受,寓教于乐。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布置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后进行交流讲评。教学环境的理实一体化设计:运用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情景教学,循序渐进;课堂讲授,作品欣赏,讲评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以提交作品的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取代以往的书面考试形式,强调在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摄影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摄影常识,能准确使用各种数码相机,参与摄影实践,满足一般工作场合的图片拍摄要求,最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摄影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求职就业掌握一门技能,满足一定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在摄影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与普通艺术类院校还是有所区别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块。在理论教学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目前知识够用为原则,只讲授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而一些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接触比较少的内容则被排除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之外。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和课后把相机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熟练使用各种相机;面对各种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充分实践,能够完成基本的图片拍摄。

(二)课程内容组织。一是课堂讲解结合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摄影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三是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难度进阶,每个部分都结合日常的实际案例展开。摄影课程是对整个摄影行业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摄影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摄影工作的过程要求而制定的整体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能力递进原则,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摄影课程按照摄影实例和工作过程设立了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的项目模块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安排。

(三)课程的针对性。江苏城市职业学

院摄影课程主要是针对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所拍摄图像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略微有所调整:对于广告专业,加入广告摄影基础知识、影棚拍摄的方法;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加入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的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则偏重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对于装潢专业,加入适当的艺术摄影技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四)课程的适用性。摄影课程的开展,适用于本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五)网络资源。在摄影课程开设的同时,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QQ群与学生及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与学生保持交流,并且在知名摄影网站上设立专业讨论版,不定期开展摄影作品的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在摄影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实训的内容,从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到各种题材的拍摄技巧,从摄影构图、光线的运用到拍摄体会,告诉学生即使同一题材、同一拍摄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拍摄手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最新购买的专业数码相机和灯光影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相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校园周边进行摄影拍摄指导。此外,还可在系内成立摄影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图片交流和摄影展,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摄影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暗室工艺,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图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加大摄影后期处理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教师自身摄影实际拍摄的经验,从案例分析、实际拍摄出发。这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起以往明显提高。

(二)实训条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拥有专业暗房,大型灯光影棚,多组专业影室灯具,尼康、佳能共计40余台当今主流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高标准设置的专业苹果电脑机房,专业扫描仪和打印输出以及相关的印刷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摄影实践拍摄需要。在摄影理论学习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摄影器材,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大作业的拍摄,并参与课外实践,通过机房中的专业电脑完成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与相关的影像输出。

(三)工学结合。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习同样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现与南京多家摄影工作室、相关摄影企业、图文制作公司、后期印刷企业建立了校外合作关系,并设立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过程搬到校外课堂来进行,让学生接触到当今最新的数码拍摄与冲印设备,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间去。

摄影毕业总结篇(3)

和许多从事其他专业,半路出师的摄影师不同,彭年生是正儿八经的摄影专业出身。早在1972年,他就在第二商业学校(今武汉商院)学习摄影,这是时期武汉市最早开设摄影专业的学校。1989年时,他还去武汉大学新闻系继续深造了艺术摄影专业。自1984年起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彭年生在编辑和出版行业以正编审的级别编辑过7本不同类型的杂志和各类书籍。

通过出版媒介的平台,彭年生接触到了许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精英翘楚,遂萌生了为他们拍照,以影像纪录人物的念头。“我专事拍摄人像有30年了,在编辑工作中接触到各种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特别是老一辈的学者,他们都是无形的宝藏。”用影像拍摄名家的计划就此产生,彭年生也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机缘和他们沟通交流,再捕捉合适的时机,用镜头拍下他们的风采。

彭年生的所有人像摄影照片都采用黑白照片的形式。“比起彩色,我觉得黑白色系虽然含蓄,但其实是一种更激情的艺术。因色调单纯但层次变化更为细微,所以能够更专注地将人物的内在气质展现出来。”彭年生认为,彩色的数码相片显得一览无余,无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艺术性相对也大打折扣了。彭年生在选择自己的拍摄对象时,做了缜密的考量。他拍了各种在其领域有所造诣的杰出人物,其地域遍布湖北直至全国范围。有些人已趋高龄,或者其从事专业不为人知而被忽略。“我这项工作,某种程度就是一种抢救保护式的措施。”

比起其他类型的摄影形式,彭年生始终钟爱人像摄影:“我觉得人像摄影的难度更大,作品的生命价值更长――作品是和拍摄对象的影响力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或者是风景摄影作品需要的是好的地点、时机,就能出效果很好的片子;而静止的人像摄影,则需要摄影家在对拍摄对象外形特征把握得当,并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捕捉到拍摄对象的气韵神态、职业特征和背后的精神面貌,其难度是其他题材的摄影作品所无法达到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彭年生计划将本地艺术家的拍摄工程扩大到全国范围,“纪录历史这种事情,虽然看似默默无闻了些,但总得要人来做。人物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人是历史的见证

彭年生早年任职于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副社长之时,接触了许多活跃在湖北地域的艺术家。在过去20年,他拍摄的湖北地区的艺术家就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全国范围内的得有四代了。既有像已过世的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这样的学术泰斗前辈,也有类似王尊这样年轻的第4代后起之秀的艺术家。“我自己本身也做艺术品拍卖,是嘉宝一品拍卖的艺术总监,对艺术有自己的鉴赏观点。”彭年生说,“有些艺术家现在尚未成名,但有极强发展潜力,我也会选择他们,而我的摄影作品正是为他们做了一次见证。”

武汉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曾是“85新潮”思潮的重镇所在,聚集了一批异常优秀的艺术家。彭年生的艺术家肖像从上世纪90年代直至当下,展现了艺术家群体在不同时代大背景发展下的不同状态,也纪录了艺术的当代史。他说,90年代早期的那些还年轻的、崭露锋芒的新锐们,在数十年的历练后都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那些纪录下他们早期青涩的影像就显得异常珍贵。“在早期,都是小年轻的画家和艺术从业者――90年代的傅中望多年轻啊!现在是湖北美术馆的馆长了。当年初出茅庐的人,20年后的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

彭年生拍艺术家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通常都会去艺术家的工作室旁观艺术家工作的状态,以选取最佳拍摄时机。艺术家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工作会显得更自如,在画室这个相对孤立却最能释放自我的空间里更适合展示自己的艺术特质。

“画家们性格迥异,每人都有各自的特征,这是非常有趣的。”彭年生凭直觉选取的那些有潜质的艺术家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若日后能成大器,也是对自己摄影作品和艺术眼光的映证,从中获得的满足感自然不言而喻。

相对艺术家,湖北两院院士的拍摄就显得更为有纪录历史的意味。院士相对来说不似艺术家或公众人士那样为广大受众所熟悉,他们更多人是在相对狭窄的领域中终身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各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从事的科技领域虽然前沿且必不可少,但因其专业的复杂和专业性,即便是媒体给予报道,抑显得非常生僻而让民众无法企及。摄影是一种直观的方式,通过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和人物让受众能更直接地与被拍摄对象构成交流

彭年生说,这些院士虽然从事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专业,人物却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从事的行业尖端,但每人都有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从事光纤行业的喜欢听古典音乐,工科行业的喜欢文学和摄影,很多人甚至为自己的爱好投入十几年的光阴,完全可称得上是半个专家。拍摄这些院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许多人已是高龄,彭年生笑称,自己是在保护这些“国宝”级别的人物,留下的影像不仅是一个人物的图像记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图说:

01.李碧红(1974-) 油画家 2011摄

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02.杨立光(1917-2000) 油画家 1990摄

湖北武汉市人,1940年毕业于武昌艺专,曾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主席。

03.魏光庆(1963-) 油画家 2005摄

湖北省黄石市人,油画家。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教授。

04.吴丈蜀(1919-2006) 书法家 1990摄

四川省泸沽市人,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05.张仃(1917-2010) 中国画画家 1990摄

辽宁省黑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漫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任理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06.方秦汉(1925-)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 2002摄

摄影毕业总结篇(4)

拍摄微电影不需要投资商,一台摄像机甚至手机,一群好哥们,一台装有后期软件的电脑,有了这些工具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就是微电影的最大的优势:成本易控制、灵活性高。再加上新媒体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播出环境,配合移动互联网,结合碎片化时间,突破了观看场所的限制,几乎可以在任何平台上播放。而且目前微电影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收益方面也是可观的。

2校园微电影的现状

校园微电影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校园为主要背景或题材拍摄的微电影,一种是指代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第二种。校园微电影一直是大学生的最爱。有大量优秀的作品诞生,同样有更多质量不足的作品。不专业是校园微电影最明显的特点。演员演技浮夸,剪辑方面跟不上节奏,常常切换到错误的机位,经常呈现出让人不舒服的错误的构图,对光线的运用较差,等等,都是校园微电影的常见问题,可以总结为不专业。

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创作也具有着很多优势,拍摄者从来不需要去考虑市场商业需求,或者是支付拍摄团队的工资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创作,纯粹的创作,更多的结合着导演自己的思想,去自由的拍摄,拥有一个相对于社会来说单纯得多的环境。

校园微电影的题材往往比较扎堆,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小插曲,情节往往是男女主角相恋,男主追求女主遇到坎坷,而且都会有一群好哥们相助等,创新意识在校园微电影中体现的很差。

3校园微电影拍摄的实践经验以及经验总结

把微电影拍摄和传统电影的拍摄经验结合起来,代入到成熟的工作流程中,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制作效率以及成品质量,这是笔者对这次微电影拍摄活动的总结。

微电影《Time》是学校工作室为毕业生制作的一年一度的毕业季电影,因为个人比较熟悉电影的制作流程,也掌握了一些前期拍摄以及后期特效的技术,所以就由笔者担当起了导演、编剧以及后期的职位。

时长只有6min,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微电影的制作参考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流程以保证效率及质量。电影在开拍前经过了7d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不仅画出了详细的分镜头表,甚至还为电影创作了动画预览( Pre-Visualization)作为参考,根据演员的时间定制了详细拍摄计划。拍摄7d,余下的时间都在进行后期制作。

特效作为本片的亮点,有着大量的特效镜头,包括5个三维的CG镜头,20个遮片绘景(Matte Painting) , 以及55个镜头的调色。使用Premiere剪辑,After Effect制作合成特效,Mooch。追踪,ads Max三维建模,Photoshop制作Matte Painting以及模型贴图处理,Vary渲染CG镜头,最后通过Magic Bullet调色,然后回到Premiere中进行最后的输出。

微电影从开始到最终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成本更是控制在了200元以内。达到如此高的效率无不得益于前期详尽的准备,以及对于传统电影工作流程的融入。

摄影毕业总结篇(5)

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杨磊作为新华社派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唯—名摄影记者,常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当年摄影记者的驻外名额非常少,为了争取向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派驻一名摄影记者,总社摄影部做了很大努力。当时摄影部有意派杨磊去,为此他准备了一个月参加英语考试,之后不久,就被派往内罗毕。

在一个不太了解的国家工作,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走在街上,总会有很多双好奇的眼睛注视你—这种成为“老外”的感受非常奇特,也让杨磊感到不安。在一开始的工作阶段,他总有束手束脚之感。初来乍到,杨磊为了听懂“非洲英语”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直到逐渐熟悉了当地环境,才越来越主动和自信。

新华社虽然在非洲派驻记者,却极少到战乱或者形势不稳定的地区采访—“确保安全”一直是新华社驻外记者采访的首要原则。内罗毕的治安状况并不好,记者们除了必须的外出采访或集体活动,晚7点之后是不允许外出的。到第三国采访也必须得到北京总社的签批,到不稳定的国家采访更是难上加难。

虽说纪律和限制是如此之多,但杨磊在驻内罗毕的两年期间,还是到近20个非洲国家做了采访。他曾端着相机在枪声如麻的多哥首都洛美街头战战兢兢地走过,也曾坐着只有十几个木头座椅的小飞机降落在索马里临时首府乔哈尔高低不平的黄土机场,还眼睁睁看着津巴布韦反对派用大棒击打自己的汽车……

因为杨磊从不满足于被动等待分配任务,而是擅于主动创造和抓住各种机会。

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时至今日,战争还没有结束。2004至2005年,索马里临时过渡政府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逐步建立。杨磊坚持采访、拍摄了过渡政府在内罗毕的所有活动后,终于和政府高官们有了一些“交情”。2005年6月底的一天晚上,他与索马里过渡政府的外长在内罗毕一家咖啡厅聊天,得知第二天他们将回索马里参加独立日活动,就提出和他们一起进入索马里。外长犹豫了一阵,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是新华社记者在索马里内战14年后第一次进入这个“非洲之角”。

2006年1月,非洲联盟第六届首脑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吕国增应苏丹政府的邀请访问苏丹达尔富尔。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近年来,随着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此地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毗邻的国家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随行的杨磊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进入达尔富尔采访的中国摄影记者。

向前迈一步

在非洲的诸多采访经历里,杨磊最难忘的就是多哥暴乱。

多哥是西非小国家,2006年初,多哥举行总统大选,结果势力强大的反对党仍然输给了执政党,两方立刻在首都洛美发生武装冲突。反对派在全城的主要街道上堆放轮胎放火燃烧,阻断了交通,洛美全城浓烟滚滚。而早已做好应变准备的武装部队迅即冲进城内进行镇压,街道上枪声大作。杨磊不顾危险,在总统府附近采访、拍照,在交通完全阻断前赶回分社及时发稿。给总社发了一组大选结果的照片后,杨磊背着相机又走出了洛美分社的铁门。政府军在全城实行,四处抓捕戴黄头巾的反对党分子。反对党不甘示弱,用砍倒的树木封锁了通往其大本营“绿区”的街道,在马路上和政府军对峙。处在“绿区”内的中国驻多哥使馆也遭到了冲击,就连大使也受了轻伤。

最惊险的是,杨磊的相机一天之内被政府军士兵抢夺了三次,而杨磊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机智,一次次保住了手中的相机。第一次他正拍摄在路边巡逻的士兵,一个黑大个上来就抓住杨磊的相机,杨磊赶紧把相机带套在脖子上不松手,与黑人士兵厮扭在一起,眼镜也掉了。这个士兵竟然还解下腰带高高举起,想抽杨磊,幸好被另一个士兵跑过来推开,杨磊这才保住了自己的相机。第二次,杨磊正在拍执政党的支持者和政府军士兵拦截一辆美国使馆的越野车,这时士兵们发现了他,便喊叫着冲过来。杨磊急中生智,瞬间向别的地方连拍了十几张照片,然后向过来查问的士兵展示了几张街景照,成功蒙混过关。第三次,杨磊有了经验,动作也快,士兵还没来得及说第二句话,他就掏出10美元塞过去,避免了一次盘查。

杨磊认为,做摄影记者,一定要有“再向前迈一步的勇气”,不论是正常采访还是突发事件,有勇气才会主动出击,才能争取到采访机会。

好照片的两要素

杨磊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一生从事新闻。受父母影响,杨磊也希望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多累积一些经历。

杨磊回忆,当年父母的书柜中多是文学、历史、新闻类的书籍。耳濡目染,杨磊也自小喜欢读书读报。当年杨磊的父亲其实一直希望儿子可以学医,甚至高二分科时还逼着他进了理科班。但杨磊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终于在高三时又转到文科班。高考之后,他报考了口碑很好的兰州大学新闻系。

1997年7月,杨磊大学毕业,适逢刚成立的新华社重庆分社招文字记者,他顺利被录取。分社组建之初亟待成立摄影采访室,杨磊借这个机会向分社领导申请转为专职摄影记者。

杨磊当上摄影记者不久,来总社参加新入社记者培训。培训结束那天,新记者们每个人都领到两台尼康FM2相机。杨磊接过相机摆弄了一会儿,马上报告说:“老师,我的相机坏了……”管器材的人拿过来一看,笑了,原来相机还没有装电池。

当年还是对摄影一无所知的“菜鸟”,在摄影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来,成了今天的摄影记者杨磊。

在杨磊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首先需要洞悉新闻内涵,而摄影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要准确地用影像把新闻用最合理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出来,同时使其具有感染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责任心”是驱使杨磊用心拍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采访机遇相对更多 ,如果不用心拍摄,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职业,每一幅作品,都会面向媒体和受众,所以必须要经得起受众检验。此外,能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能不能坚持到事件的最后一分钟,这些都体现着一名摄影记者的用心程度。时代特征和画面的独特性,这是杨磊认为好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两者不可或缺。

在实践中成长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2010南非世界杯、广州亚运会等等重要的新闻现场,都留下了杨磊的身影。杨磊也在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拍出了一些佳作。

1999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假球案件—“渝沈之战”,主场比赛的重庆隆鑫队与沈阳海狮队在这场比赛中被判定为踢假球。赛后,杨磊在球员休息室外拍下了一群武警护卫“铁帅”—重庆队韩籍主教练李章洙—的照片,为这场假球和当年中国足球联赛中极其猖狂的假球和黑哨现象作了耐人寻味的注脚。这张照片被《人民摄影报》评为当年最佳体育和最佳人物照片,同时获当年中国新闻奖铜奖。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磊租车从重庆开进四川灾区,于当晚进入都江堰并发回报道。他是新华社除四川分社以外第一个进入灾区核心地带的其他分社记者。杨磊在现场拍摄了《还有谁是孩子的亲人?》,当时医护人员都认为孩子的父母已经遇难。照片后,刊登照片的多家报社不断接到社会各界要求领养灾难遗孤的电话。人们把这张照片张贴在灾区,所幸三天后,孩子的父母又通过这张照片找回了孩子。

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杨磊主要负责拍摄举重项目,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残疾人的举重是躺着做仰卧推举,在场内拍摄席上很难拍到运动员的脸。他查阅了之前残奥会的照片,拍摄效果也欠佳。在仔细了解和熟悉体育场环境之后,他决定在体育场楼顶正对运动员的地方架设了两台遥控相机,加上自己在记者席上的一台,三机同步拍摄,做到了运动员的精彩画面基本不漏。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报道,杨磊被指定在天安门广场的最高点拍摄大全景,需要在45米高的消防云梯车上工作。45米的高度比人民大会堂还要高出一截,细长的云梯支架把他“顶”到了天上,狭小的工作台随风晃动,一不小心就要摔下去。这样的工作环境更考验摄影师的专心与意志。杨磊通过接片的方式,将阅兵和庆典的宏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他的作品《和谐盛世》成为新华社国庆图片展览中的首幅照片,另外一幅《世纪大阅兵》也被评为社级好稿。

杨磊对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报道,几乎可以出一部关于南非世界杯的“百科全书”。除了精彩的比赛画面,赛事环境和风土人情等等细枝末节也都汇聚在杨磊的相机里。最特别的是,他还在世界杯主办城市之一开普敦进行了航拍,这是其他各大通讯社都没有选择的拍摄角度。

2012年杨磊被派驻新华社洛杉矶分社。在美国,他感触最深刻的就是面对各种采访机会,记者的坚持是至关重要的。

一次在盐湖城的世界杯短道速滑比赛,杨磊先后写了5封邮件申请采访,直到比赛开始前3天才得到采访资格。刘翔在尤金的世界田联钻石赛,他也是多次申请才得到采访机会,最终拍到了刘翔夺冠的精彩瞬间,还拿到了社级好稿。201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记者名额锐减,已经拍了十几年奥斯卡颁奖的新华社也差点被组委会拒于门外。洛杉矶分社写了多封邮件申请,反复申述,最终争取到了报道机会。

遗憾与展望

说到经历的遗憾之事,杨磊特别有感触。

2002年,亚洲议长年会在重庆召开,杨磊的任务是拍摄主会场。在会场里拍了半小时后,他溜出会议厅拍摄场外花絮,而参加会议的朝鲜和韩国的议长就在此时在会场内进行了一次握手。由于擅离职守,杨磊没有拍到朝韩议长握手的珍贵画面。正是通过这次遗憾,杨磊明白了坚守现场的重要性。

在2006年多哥暴乱后的第二天,杨磊只身开车去拍摄大使馆被砸的照片,回来的路上,他看见不远处的一座加油站旁,一名士兵正在鞭打一名跪在地上的年轻人。杨磊犹豫片刻,最终没敢下车拍摄。让他事后懊悔不已的是,当年“荷赛”(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一幅获奖照片拍的就是这个画面。提起此事,杨磊说自己“为胆怯付出了代价”。

伴随着工作中的这些遗憾,杨磊也在一步步成长。“新闻发生的瞬间无法复制,没有人能永远不错过精彩的镜头。这种遗憾总是伴随着我,我能做到的只是让这种概率减到最小。”

说到目前的局限和未来发展,杨磊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勇气,更持久的耐心和更灵动的智慧。

“我的计划分两方面,一是走更多的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作为通讯社的记者,我有机会走进更多的新闻现场,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领域。一个摄影者应该有宽广的视野,我的视线也许受媒体的局限多,跳出一个框架,也许视线所及会有更多美景。”

“我的另一个计划是,掌握更全面和前沿的图像处理方法,探索图片多媒体化的制作,让我的照片不再仅仅是照片,不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存在。”

其实在图片多媒体化方面,杨磊已经开始有过一些尝试。杨磊特别建议摄影的同行们,不要轻易删掉暂时用不着的照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高清影像就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绝佳素材。

摄影毕业总结篇(6)

本着对摄影的热爱,笔者在法国求学多年中,对法国高等摄影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着重总结出了法国当代摄影高等教育的四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摄影教育的方向,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摄影高等教育应该在高职普通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并应有完整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学位教育的巴黎学,还是造就摄影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行业高校,乃至私立摄影高校,都要求人学者必须持有在综合性大学读完普通大学课程后获得的结业证(DEUG)。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教育程序,相反,它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摄影专业教育不能替代一般文化素质,而摄影从业人员却必须具备大学水准,这无疑是个矛盾。在中国,这个矛盾是用进人大学后,以一年左右的公共课解决的。但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的科技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一点不但应引起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应为我国各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所注意。尤其是各门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材体系都还缺少自己的特长。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作为一个普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一点摄影摄像知识,连最起码的照相知识都不懂,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应该说这是不健全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鉴于此,建议我国高职考虑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立摄影知识教育。

二、摄影高等教育应适度、应突出人文定位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这一点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但在法国,哪怕是完全进行职业教育的摄影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美学”、“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还显得相当稚嫩。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各类型摄影课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如何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者更为罕见。可以说,专门的摄影人文教育队伍,几乎是个空白。这种状况,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因此,开展摄影人文研究、培养我们自己的摄影人才理论专家和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议高职学院和大学考虑派出教学骨干到法国巴黎大学第学摄影和多媒体系、国立高等摄影学校等摄影高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进修,实地了解情况。至于派教学骨干赴法进修则更是一条捷径,可以直接改善我国摄影高等教育师资的结构。同时,也为我国摄影职业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摄影毕业总结篇(7)

导演:刘栩嘉

制作时间:2013年7月

作品类型:剧情片

前期设备:SONY A99、珂玛 CM-LED5500K

后期软件:Adobe Premiere CS6+AE CS6+PS CS6

选题缘起

很多时候,好的取材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就是最简单的。拍摄时值毕业季,大批毕业生,当然也包括我,都在乐此不疲地拍摄各种服装风格和感情基调的毕业照,很快我们就想到了拍摄毕业照这种活动本身就十分符合我们PhotoVideo从动到静的画内外动作特征。PhotoVideo从媒介特性上兼容了图片与活动影像,动静结合将活动影像的讲故事能力与照片的纪念意义有机结合,简直是为毕业季的学生量身打造!

导演构思

选定“主题毕业照”的大方向之后,我们确定以“学生、服装、校园取景”为表现重点,做单元剧情,时空从民国跨越到现代,顺时线性链接结构全片。具体来说,剧本构思按剧情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民国期间的一堂美术课。北大楼前,有人做模特,有人在广场上作画;男女老师从中指点,休息期间讨论学术问题。通过外景与人的和谐关系展现师生情谊和治学氛围。扮演老师的演员就是我们学院的老师,两位老师零度表演,学养丰富、书卷气浓厚,行动与表情的节奏沉稳和缓,从外形到综合气质都比较适合本段落的情节设置。

第二部分讲述一男两女三个民国学生之间的故事。展现民国女学生之间的闺蜜情和男女学生之间懵懂青涩的恋情。本片段落式结构,总长度也不过5分多钟,每段故事的银幕叙事时间则更短,在这么短的时间讲故事,人物容易立不住,所以直接套用了《西厢记》的人物关系结构,赋予时代性的新的故事发展走向和结局。

第三部分描绘出战争年代国民士兵和军官与爱侣分别奔赴战场的惜别景象。剧本创作和实际执行对接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意外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本片的其他段落都是先创作好故事情节后选择演员、确定分镜方案,而这个部分则是先确定大概故事风格,选定演员,再“量身定做剧情”。这个部分的演员是整体素质最强的一组,特别是杨疏影和黎邦志属于我们主动联系的演员,是当我确定剧情走向之后立即从脑海里蹦出来的人物。本段在整体统一的送别征战主题内又细化为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分别化用了秀禾和耀辉(《橘子红了》)、以及蔡锷与小凤仙这四个人物形象,一方面确定演员表演方案,另一方面也使得故事性更强,演员表演更有信念感。两个小故事通过军统女兵串联起来,产生了联系,又通过军统女兵和耀辉的关系散射出画外的遐想空间。

第四部分是一组(两个)并列的故事。这种并列关系首先体现在时空关系上:新思潮运动时期和当代;其次体现在人物对应关系上:地下抗战戏宣传小组和摇滚乐队、旗袍女和芭蕾女;再次体现在人物活动的对应关系上:戏剧与摇滚(戏剧和摇滚是大学生最具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性社团活动,具有自由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旗袍女的冷艳封闭和芭蕾女的热情互动(时代基调的象征);除此之外,场面调度、镜头、人物构图、人物动作、速度等方面都在为这种对应关系的主题服务。

剧本构思完成之后,本片的特殊主题与特别形式决定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做好:美术。美术的实现角度有很多:选景、化服道、灯光、后期等。我们主打的美术元素是服装和选景。服装增强视觉美感和主题性,场景选择美化环境视效,展现南大风情。因为剧组预算和物资、人力所限,现在的初剪成片可以看出在化妆方面略显粗糙,这个是拍摄阶段的遗憾无法弥补,在我构思之初有过结合动画的想法,也因为技术水平限制作罢,现在我觉得在初剪的基础上,后期调色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希望能够更加凸显影片的形式特点,为主题的鲜明性、故事性和视觉体验更好地服务。灯光照明和造型方面在目前条件之内做得比较好,我们特意设置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的第一部分为夜景戏,除了满足照明方面的需求,也给了灯光造型很大的创作空间,强化环境、强调动作、营造特殊氛围(比如第四个故事第一部分的舞台构图及调度效果,通过舞台三点光的照明方式得以实现)。

摄影毕业总结篇(8)

“这部作品以三对不同类型的男女同学毕业前的学习,生活为线索,反映毕业生所面临的工作和感情的问题,同时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贝壳”是北科的谐音“贝壳之恋”的恋,是爱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对学校的感情。”说起《贝壳之恋》的拍摄直到现在该剧的编剧兼导演张伟还觉得不可思议。在两个月之内拍摄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对于这些从来没碰过DV也没有剧本创作与拍摄经验的新手,的确是大挑战。

对母校的爱成就“第一人”

在谈到为什么耍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张伟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想毕业前留给母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事物同时也给同学留下美好的回忆;二是北科当时还没有谁拍过部DV电影,我想做第一个第三嘛,当然是想尝试下做导演的感觉。

这部片子最后成了张伟本科毕业之前献给母校北京科技大学的份大礼。对于学习工商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DV也从来没有学习过电影创作的张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极重的礼品。

于是,离毕业还有两个月时张伟开始筹拍《贝壳之恋》。“当时其实也没有想好拍什么,只想拍一些反映毕业生生活,学习,感情,的片段,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找了一个搭档一起构思,成立了摄制组。那时我们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开始自学拍摄剪辑,张伟激动地说,“当时有浓厚的兴趣和澎湃的激情,促使我和我的搭档一起去挑战这项工作,接触DV之后也不觉得特别难,记得当时我们经常上网看别人的拍摄经验和技巧,看别人拍的DV短片,从中学习怎么用镜头说话,怎么用灯光等。大家边学边做就连《贝壳之恋》的名字也是大家举手表决的结果,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剧组的主创人员白天拍摄,晚上就起讨论第一天要拍摄的戏。刚开始我们想过要自己写剧本,但因为时间太紧来不及写,就参考了《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里的点情节加以改编,融入我们自己的故事元素和创意,成了《贝壳之恋》。

学生“大片”的诞生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部绝对“大片”仅摄制组核心人员就有十多人,参加演出的有50多人,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演出,还不包括来自其他各系的群众演员,谈起经验张伟说:“要得到大家的支持,首先要得到老师的支持。我们首先把这个想法跟我们的辅导员说了,他非常支持,随后我们写了一份倡议书,表明我们的想法和这个活动的重大意义发给每位同学看,希望他们参与,结果同学们特别踊跃我们原来认为的最难的人手问题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解决了。”

在拍摄过程中学校也给予了他们大力的支持不仅解决,经费的问题,且在场地及设备等方面也是有求必应。这部电影还在学校举行了首映式,结果大礼堂全场爆满,在学校引起轰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出席首映式的校党委副书记说,这部电影将载入学校发展史册”谈到这段令人自豪的往事,张伟很是激动。

在首映式之后《贝壳之恋》热度节节攀升,做成了光盘,在校园内出售,当时辉煌的“销售业绩”成了北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部片子的销售额几乎把当时投入拍摄的所有费用都收回来了,“本院的好多同学都是一人买好几,张用来送人。本专业的同学我们赠送其他则是以10元或15元套出售。10元的是黑白封面的包装15元是彩色封面的包装。因为这部片子确实很有纪念意义,很多学生都愿意买,不少是看了首映之后自己不仅买,还介绍同学朋友买。

这部片子生动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状态,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和困惑,剧情和创意都非常不错但作为第一次拍摄这部电影在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这也是张伟感到遗憾的地方。但是瑕不掩饰,这的确是部可圈可点的好片子,从在学校的热烈反应就可见一斑。

贝壳DV电影协会

大四时,张伟放弃了保本专业研究生的机会考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出于对DV的热爱他,与搭档龙根星在2005年3月成立了贝壳DV电影协会,后来学校原视频中心与之合并改名为现在。“贝壳视频协会”。

创社之后张伟拍摄了学校的一些大型晚会,学校活动的纪录片等,自己也继续创作了一些短片,社团还创立并举办了学校DV大赛,评出了学生DV金贝壳奖。承办了电视剧《谈谈心,恋恋爱》的校内首映式,同时也不时与外面的公司和团体接触拍摄广告片,宣传片,MV等。这些活动的收入再加上学校的资助使DV社的经费相当充足。

在DV社的众多活动中,最令张伟难忘的还是与水木年华合作摄制的MV《少年维特的烦恼》,说到与水木年华的合作张伟十分自豪,“当时水木年华的一个忠实歌迷找到了我,把她的想法告诉了我,希望我们协会去拍这个MV。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参加了水木年华的几次歌友会,说服水木年华跟我们拍摄是比较棘手的事他们特别忙,一开始也没完全同意参加我们MV的拍摄,我们就拿出《贝壳之恋》的片段给他们看,找机会和他们谈,说我们的想法,最后他们答应让我们试一下,水木年华MV拍完之后,我们又为水木年华公司旗下的天空乐队拍摄了一部MV《我们走过的路》,当时《新京报》也对此作了报道。

“贝壳”之后,天空更宽广

张伟后来在学院任党支书,团委科技部副部长等职,还去了西门子公司实习,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在做了一年多DV社长后,张伟退出了协会,毕业后,张伟成功地应聘到了上海宝钢浦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作。

摄影毕业总结篇(9)

蜷川实花可以说是没走多少弯路,直接确立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无疑令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备感羡慕。

很多人好奇蜷川实花为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和永远的风光无限。也有很多人认为蜷川实花的摄影作品不是艺术,毕竟没有哪一位艺术家是没有吃过苦头的,艺术家总有创作的寒冬和无名的积淀期。这位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摄影师将会讲述,即使没有痛苦的蜕变与长期的捶打,艺术家的理想同样可以完成。

可能会有很多人去探寻原因,希望从其创作心得中得到某些建议。然而,当这一期待从心而生的时候,独立创作作品的意图也变得荡然无存了。

平坦的摄影师之路

从儿时起,我就想成为一名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艺术家,希望能创作一些令自己兴奋、感动的作品。虽然现在名片上印的是“摄影师、电影导演”这样的称呼,不过最开始我没有想过非要做一名摄影师。受父亲(日本电影导演蜷川幸雄)的影响,我有意识地要成为一名在经济上独立的女性。考虑到艺术家这个职业很难养活自己,因而我进入了就业容易的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进入这个专业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自由度更高的职业有着一种执着,摄影恰好是最适合我自我表现的媒介,我便开始拍了很多照片。

在日本,从事商业摄影,一般会进入某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作为实习生积攒实力后可独立工作;从事艺术摄影,则要慢慢沉淀,期待在某一天得到公众的评价。我的情况算是比较顺利或是特殊。从来没去过摄影学校,也没给其他摄影师做过助手,我一开始便靠自学拍出的摄影作品在比赛中拿到了奖项,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得到评价。

1990年代,日本正好处在一个愿意把各种摄影工作交给风格独树一帜的新人的好时候,完全不考虑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只要有自己想要表现的独特世界观,有实力在某个摄影比赛中拿奖,就会有摄影工作。在美术领域,因为出身大学有名而得到极高评价的事情是没有的。东京艺术大学很难考,但并不意味着东京艺术大学的毕业生之后的艺术道路就会十分平坦。在博物馆工作也许需要看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但作为艺术家,无论是京都的艺术大学或是某个地方上的艺术大学毕业的,都是无所谓的。而且,日本的青年文化的媒体都很关注在摄影比赛中获奖的新人。虽然工作的报酬不是很高,但我一开始就接到了很多能够彰显强烈个人风格的摄影工作。

现在和我一样活跃在一线的摄影师们,大家基本上都是最早在某个摄影比赛中拿到奖项之后,正式开始摄影工作的。不过,可能因为只有我是作为一名艺术摄影师的同时,还在商业摄影方面得到了评价,所以得到的工作和来自社会的关注才会比较多。

艺术追求和商业需求的冲突并不存在

我喜欢艺术摄影,也喜欢商业摄影,应该算是特殊的个案了,一般艺术摄影师不常拍摄商业照片。艺术摄影师只拍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表现的照片。我认为随心所欲拍出来的照片收在自己的写真集中就可以了。商业摄影条条框框很多,比如,3月几日几点要到哪里去拍某位明星,而且要在几点之前拍完等等。我非常愿意去接受、克服这些限制,因为有很多摄影表现是在各种要求和限制之中才能迸发出来的。在拍摄商业摄影照片时,大家的需求和欲望会成为我关心的另一个方面,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总是可以带着兴奋的心情去拍摄一些健美茶广告之类的照片。因为照片是可以反映出摄影师心情的,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看连自己拍的照片都不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

现在是消费社会,在这个充满各种碰撞和流变的社会,会有来自各方面的期待和压力,剥夺了拍摄自主作品的那种悠闲。我在承受疲惫不堪和紧锣密鼓的摄影工作的同时,可以依旧保持自己的世界表达和创作观念,自己的能力也会随着这些历练得到很大的提升。虽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非常大,很多地方是我无法适应的,我工作室的员工们也不太愿意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去,但我几乎不拒绝来自中国的摄影工作。我拍过章子怡、范冰冰、李宇春,也拍了《兰陵王》的剧照和鹿晗的MV。因为在中国我能感受到一种压倒性的外力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我自己的力量也会相应变强。在中国的工作总会有各种突况和不期然的变化,但从结果来说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另一方面,因为我拍商业照片的缘故,在作品被承认为艺术之前,我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自己的照片有段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摄影集卖得好,来看摄影展的人也很多,我就有了想要在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念头,那大概是2003、2004年的事。但当美术馆拒绝展出我的作品的时候,我很惊讶。我心想“为什么来看摄影展的人那么多,美术馆会拒绝展出我的作品呢”,现在想来当时美术馆不认为我的摄影作品属于“艺术”吧。为了自己的作品得到正确的评价,我签约了东京的小山登美夫画廊,周遭对我的认识也渐渐有了变化,2008年在日本举行了巡回展,也在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蜷川实花展 D地上之花、天上之色D|京歌剧城美术馆、雾岛艺术之森、西宫大谷纪念美术馆) 。去年在台湾MOCA TAIPEI的「蜷川实花展也是我沟通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下来的。比起商业设施,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美术馆中得到展示。

强烈的个人世界

我的个人风格很多来自我母亲蜷川宏子的影响。她现在是一名拼布艺术创作者,我照片中的色彩感可以说几乎是来自她的作品。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觉得从事这个行业最重要是当和所有人不一样时,坚信自己的世界观。我最开始拍照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女性从事这个行业的,那曾是一个我去买相机就会被行注目礼的男性的世界。而且,大家都在说,“这个地方要对焦”、“这样拍才能拍出好照片”诸如此类的话。而我拍的照片几乎是完全没有遵循这些摄影知识和原则的。我也因为过于自由,个人受到周遭的批评,有人认为我的照片没有获奖资格,也有人打电话来我家说我的电影很糟糕。很多人讨厌我,同时也有很多人喜欢我。面对这些评价,我需要的做就只是坚信自己的诉求。为了保持自己的世界风格我很少看其他视觉作品,电影也仅仅看与自己的摄影领域比较远的宫崎骏的动画片而已。

刚才已经提到过了,我最早是从摄影比赛中得到关注的,之后在商业摄影的工作委托中一般就已包涵了对我个人创作风格的期待,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一切都是源于我的作品,有时需要我作品中色彩感强烈的部分,有时需要我作品中色情的成分,我所要做的便仅仅是从自己的世界中把这些元素抽离出来。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有因为拍摄商业照片而委曲求全失掉自己的坚持。但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候客户会要求我拍摄大红色的摄影作品,我不想要拍摄这样的东西,就会问对方为什么会提这样的要求,对方自然就会回答我说希望我能拍一些热情且不乏张力的作品。这时我就会选择红色的花盛开在白色的背景中,再询问对方的意见。客户往往会赞同我的意见。我只要抓住对方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我的自由发挥了。

我在拍摄《恶女花魁(さくらん)》 (2007年)的时候,有一些男同事理解不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除了我是第一次拍电影以外,周围的人都经验丰富,总是有人告诉我电影应该怎么拍。在这种情况下,相信自己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当时我无视了所有的意见。可能正因为这样,我最后才能完全聚焦到自己的追求上来吧。后来执导《狼狈(ヘルタ`スケルタ`)》 (2012年)的时候就顺利得多了,大家是看了《恶女花魁》认可了我的世界观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找到我的。明年我可能会拍摄第三部电影作品。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去年在我父亲去世前一个月我一直拍一些风景照片,今年5月份会出版一些挑战以前风格的摄影作品集。我也想尝试一些黑白的摄影作品。现在摄影器材日新月异,摄影技术早就不再是问题的焦点了,摄影要关注的是你是如何看世界的,这个被拍摄的对象是在哪方面吸引你的。这些表达必须都是源于自己的内心,不然就会让人感觉似乎是从哪里抄袭来的。如果没有个人风格这样的利器在手,从事艺术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拍照片和电影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好恶。但我在开发摄影App(CAMERAM),设计一些时尚服饰的时候会考虑使用者的心情。如果我是使用这种App的人,如果我是穿这样婚纱的人,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商品。

是女人、是摄影师

摄影毕业总结篇(10)



一、我国新闻传播新闻专业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截止2011年新增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现已有十几所高校设有博士点,近百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开设在各类学校的本科点近千个,每年超过3万毕业生。这是招生规模扩大和该专业属性所得结果。



传媒业作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多媒体、影视公司都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源。而在我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供质量,增进效益”的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传统报刊媒体的停办,电台媒体等对人员队伍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其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得知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后者更是毕业生能够敲开单位大门的重要砝码。但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背后的事实,却是大批高校在实际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时身上最大的“硬伤”。回顾十几年前,很多学校在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设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势必造成基本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以实践动手能力著称,但是传媒行业是一个大包容的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才人加入,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毕业生在忧虑新闻传播类专业质量不佳的同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背景较好的毕业生。这使得虽然部分实践能力较好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增加,而那些因实践课少,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更加无立足之地。



总之,在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等多方面影响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令人堪忧。



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立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有6届毕业生,将近300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方面,设有传媒教研室,专任教师8人,其士教授2人,在读博士2人,副教授1人,共有两个非编实验室。2009年成立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闻周报》、《文传新闻》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视频节目近70多期,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实践的理想平台。



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虽然就业率高,但专业对口的不多。现列举2012届毕业生58人就业去向:在报社、电视台、网站等传媒行业就业的24人,占毕业生人数约41.4%;升学2人,考取公务员、社区党建组织员和村官6人,教师(含特岗)5人,其余则在企事业从事文秘相关工作。这是我院历届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最高比例,不足一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在这不足一半的数据中,能够在岗位上坚持至今,不到三分之二。高就业率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就业能力颇强,但低专业对口率,却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分析低就业专业对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调整策略,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专业能力不够突出



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毕业生想在就业之争中取胜,过硬的专业能力是重要法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一项基本专业能力,如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拍摄,用非线性编辑设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等各个环节,大部分毕业生能独立完成这些专业技能,但还需加强。在此基础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主持、播音、摄影、写作等特殊就业能力。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感兴趣,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二)就业期待值过高



作为地方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之一。因此,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区内外基层单位就业。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因专业背景缘故,较多毕业生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就业,以便专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一是自身专业能力欠缺,二是地方就业机会较多,竞争较小。如2011年,到我院招聘的各县市广播电视局不下十家,招聘人数近20人,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因地域因素或其他因素放弃机会。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够谨慎,甚至部分考生只看专业名称即填报,完全不顾其他。



入学后,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接触,逐渐对其感兴趣。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仍无法增加专业兴趣,则根据所处的学院的其他专业,如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或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方向)选择了教师或秘书等岗位。实际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竞争秘书等岗位时,其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吸引了用人单位,而该专业毕业生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也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在文案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就业途径多样化的表现。



三、解决广电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毕业生自身、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团队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鼓励自主创业四条策略,以提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运用团队教学法



随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经济、政治、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深入,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成为了必要。除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外,更需要团队教学法。目前使用较多的团队教学模式有团队合作模式、联合学习社区、共同研究模式和团队分散型四种。这些模式既可以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又可以发掘和锻炼学生的兴趣特长。从点、线、面三维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就能增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既可以训练和加强就业基本能力,也能强化特殊就业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高校电视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学;二是通过与校外媒体进行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实习锻炼;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园平台如电视台、校报、记者团等,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媒体从业是否合格的标准的形势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如摄像机操作和后期编辑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技能。我院传媒教研室运用视频新闻中心这一平台,把教学课程与实践平台挂钩,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并通过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的创新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在任务驱动方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栏目制作,并让学生负责校内公开课程、讲座、国培、会议等重大教学活动的摄像工作。此外,选送能力较强学生到市内各大传媒机构实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院近三年来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形式上,低年级集中授课,高年级以讲座、座谈等方式。在低年级集中授课中,按照培养方案学时,由就业指导师和学科专业教师授课。在高年级讲座或座谈形式中,主要邀请传媒行业相关人士或刚毕业校友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求职和就业情况。这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另外,我院配以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新生入学后,经过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谈话,建立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记录表中有几项重要的信息,如兴趣、特长、专业潜质、目标、缺点等,并每个学期进行更新。这些表格将由各任课教师使用,并进行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目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形成了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职业导师,每个老师均进行着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学科专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服务团队,既能在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均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眼光向下”,以基层锻炼来求得发展。



(四)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下,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使毕业生谋求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地市级地方摄影摄像公司尚未形成产业,而且高水平不多,但是需求量大,因此市场环境较好。毕业生可以利用以掌握的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创业。我院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涉及各年级学生的创业团队,除了包揽校园各种摄影摄像业务外,以开始面向社会。该创业项目成立至今,已开始盈利,这是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上一篇: 毕业实习自我鉴定 下一篇: 教研组长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