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教育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2 07:18:00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1)

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推动领导干部从政从警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从政从警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从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看,加强从政从警道德建设是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承担着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殊职责。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一支“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从公安机关的职权特点看,加强从政从警道德建设是坚持公平正义,服务社会群众的迫切需要。公安机关集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于一体,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次权力使用,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自由、权利和生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说,公安机关权力大、责任重、风险高。我们要从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殊性出发,采取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殊监督措施,加强对公安机关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真正用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上。

从公安机关的队伍现状看,加强从政从警道德建设是预防腐败、建设廉洁警队的重要举措。从近期我局发生的违法违纪情况看,确实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令人担忧。我们治安部门,承担大量行政管理职能,接触社会面广,接触阴暗面多,只有我们全体领导干部不断地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警方针,持之以恒地抓好廉洁警队建设,才能真正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治安队伍。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开创治安工作新局面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示范者、诚实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作为公安机关的一名领导干部,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把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执法为民作为“官德”的核心,恪守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坚守从政从警道德就要坚定信念、服从大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也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各种历史关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既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体现,更要把实现徐州公安工作“七大奋斗目标”、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徐州置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大局中定位和谋划,解放思想抓机遇,凝心聚力促发展,推动治安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2)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召开“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动员会,对照鲁炜反面典型和我市“杨、方、曹”案例,本人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重温入党誓词,有如下深刻体会:

一是讲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尽心尽责。永远记得入党的那个庄严时刻,当我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对党忠诚”四个字写进了我的生命中。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工作21年来,我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自觉把忠诚于党铭刻在心,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不违规、不逾矩,清白做人,做到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不破底线、不碰红线,为党的事业和我所从事的工作倾心履职尽力。

二是严纪律,增强作风、时刻警醒,不忘遵规守矩。遵守党的纪律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遵规守纪,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鲁炜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六大纪律”等项项违反,严重破坏了纪律规矩,“杨、方、曹”无视党纪国法,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案例,深深地触动着我,也更加坚定和要求我在工作中要更进一步严守纪律规矩,做到思想不麻痹,精神不懈怠,工作不松劲。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时刻警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不拉帮结派,不搞团团伙伙,不搞个人小圈子,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廉洁自律。

三是立政德,明大德、严守公德,做到修身正心。《礼记•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明德至善是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追求,总的来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和光明的德性。通过学习,以案自鉴,审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树牢“四个意识”,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思想改造,自我解剖,找问题、查不足、补短板,不断完善自我,修身正心。今后,我将以此次专题警示教育为契机,重点对照“六聚焦六整肃”,谨言慎行,时刻用榜样、楷模对照自己,以反面典型警醒自己,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凤台做出新贡献。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3)

要正确对待名利,把握关键环节。很多事实表明和证实,不能遵守纪律和规矩的党员,必将失去民心,也必将走上坎坷的历程。基层卫生监督员在防腐防变的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环节和时刻,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上做起,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受党培养的卫生监督员,就要时刻牢记铁的纪律具有严肃性、权威性、不可挑战性。我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把各种条令、禁令、条例、制度、规定要刻在脑中、留在心中,经常提醒警示自己。

要自身作则、严以律己。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就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学习教育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迅速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本职工作为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通过严格执法办事、文明执法和热情服务践行从警誓言。以主题教育为推动力,促进卫生监督工作上台阶。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4)

一、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1952)与它所在各州的分支机构共同组成。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是隶属于德国内政部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最高行政中心,其工作的进行是在内政部长的领导下全方位展开的,最终对其负责的是联邦总理,总理向联邦议院就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负责。它的工作目标任务是通过尽可能宽泛的信息传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民众正确分析和认清政治事件的真实本质,加强公民民主意识,培养民众参与政治合作的能力”,联邦中心由管理部、计划和原则问题处、五个工作组和东西方论坛组成。同时,由经过联邦议院投票同意建立的管理委员会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确保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监督管理体现为:管理委员会确保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施行的教育工作的政治立场要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并且要遵循“超党派原则”。所谓超党派原则,就是指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不能使单个党派的意志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基本法的民主和多元化根本原则。同时,在遵循管理委员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管理委员会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计划等这些重大事务进行监督,这些重大事务的实施取决于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如此,从根源上就确保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牢固地与国家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对战后德国意识形态确立、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养成学生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政治基本知识的教育,加深学生了解和把握本国的民主制度和基本价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完成政治社会化,并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精心系统的设计。在德国《高等学校总法》中,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守法精神、崇尚人性、民主与自由、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例如,在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自我行为培养其责任意识,对自身行为负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使他们具有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贡献的精神。【2】近些年来,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过去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发展和以“个人为本”,现在追求国家理念、勤勤恳恳、勤奋刻苦、遵纪守法、互助友爱和以“社会为本”。另外,德国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和个人主义色彩。

三、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社会参与能力。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向儿童提供各种政治制度和关系的具体观念,并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文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时期和二战后联邦德国时期,相应的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以“国家至上”、“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培养“驯服的臣民”和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为主。总体而言,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具有诚实、尊严、责任感等品质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二战后德国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和教育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肃清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实行“民主化”、“自由化”。德国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加强对学生精神的陶冶和人性的磨炼,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参与和价值评判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时,创新教育载体和手段,应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四、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法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前提下传授学生基本的政治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政治关系的洞察力,应用自己的知识分析政治事件的本质,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见解,培养正确分析和判断政治事件的能力。【4】在明确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要求学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按四个步骤进行,包括熟悉专业领域、选择教学观点、阐明主题和规划教学过程。每个步骤的实施都是以当时发生的重要时事,热点话题为课程主题,从主题导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知识,形成自身的判断。德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德国高校非常注重考试这一环节,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培养计划范围内的必修课和必选课,只有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给予毕业,考试这一环节保证了德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了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

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高校各学科、各专业是德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德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像中小学那样,既规定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目,又严格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把民主、自由价值观等教育渗透于高校文学、历史学、工学、教疗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德国高校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贯于他们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6】

德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多数由兼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学者组成,这样的队伍性质基本上是一个服务团队,其成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人员也相对稳定。德国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除了自身要求学识渊博、思维严谨、心思缜密外,最主要的是能教导学生知识累积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生存能力。德国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修养,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要清楚明了“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的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7】杰出的教师通常具有典型的教师品质,德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之前会精心准备课程教学计划,对所教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教学过程,做到学生通俗易懂。教师教的不仅是知识,还要教学生怎么做人,德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他们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细节行为,都在教导学生应具备的品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团队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等组成,在学校设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的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类机构。专业人员都获得了相应专业所必须达到的专业知识。比如,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学位,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培训,他们责任意识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采用课程指导、个案分析、面对面交谈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弥补自我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自身潜在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自身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同时,德国还会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社会实践,德国高校把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德国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社会服务等形式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国内大量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对学生进行民主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8】通过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让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其中,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德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发展,重视网络平台教育的建设,利用新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及其各州所在机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建设专业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创建专门的网站,开辟话题专栏,并邀请社会和各高校的权威专业人士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就当前的社会重大事件深入剖析其社会根源、心理原因及严重后果。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引导。德国高校利用大众传媒,随时随刻向学生灌输德国民主自由价值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五、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德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给我们重要启示。

1.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隶属于德国联邦内政部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组织和管理之下,这样就确保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领导体制是由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高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领广大青年将来投身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2.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来进行教育,而且教学内容和方式显得枯燥,没有新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各学科、各专业紧密结合,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国除了理论课的教育外,其他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没有。我国高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同时结合其他课程,深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课外,德国利用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德国全方位渗透的教育方法,我国在校内应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优势,结合校外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本上是一支服务性队伍,在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团队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等组成,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较高,构成人员合理,人员知识全面。【9】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多数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班级团委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构成。而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就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训练,大多数的专职辅导员只是“半路出家”,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国应借鉴德国高校的一些做法,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复合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投入,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熏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

4.在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团队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等组成,在学校设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的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类机构。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没有设立专业性的咨询机构,即使有心理咨询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但由于组成人员专业知识有限,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同时,学校的课程教育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外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一些误解,导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甚微,发生了一些因心理问题而令人痛心的悲剧事件。因此,我国应借鉴德国学校的一些做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把积极心理学和幸福课程引入课堂教育。建设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设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利用大学生热衷的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专栏,设立学生心理博客,在线回答学生当面不敢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引导。教师应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引导方法,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5.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传统方式,而德国高校充分运用其高度发展的大众传媒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德国的做法,利用大学生青睐的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同时,利用大学生热衷的人人网、学校BBS论坛、广播站、电脑电视和手机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想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时事热点与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路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网络公开课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把教育内容与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我国高校可以通过这些新的网络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载体和手段,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进行教育。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参考文献

【阮一帆,傅安洲.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2】汪宗田?熏傅安洲.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7,(1).

【3】【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范林芳,傅安洲.德国政治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比较研究,2004,(6).

【5】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练建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丁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析英美思想道德教育,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

美国高校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1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也保持着自身的主旋律,主要内容为: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公民教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美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美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利用宗教、博物馆、纪念馆、节日庆典以及政党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来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历届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使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广泛性与间接性。美国的历届政府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教育政策,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想宣传,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广泛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呈现出间接性的特点,通过持续的渗透,使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强大的作用。(2)思想道德教育的阶级性与社会适应性。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会体现出教育的阶级性,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其教育的内容和政策又不尽相同,体现出了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3)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指导性。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尊重个体的国家,这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表现为政府对道德教育不横加十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要求安排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4)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理论性,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程度相当高,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各种理论加以应用,使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2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措施。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教育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显现出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二,对个体和自主的强调,可能会纵容某些学生的恶劣行径。美国教育过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自由发展,使得美国教育更趋向于自由式教育,也就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会纵容部分学生的恶劣行径。第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存在问题。美国教师队伍也存在由于工作繁重、薪金较低而出现的不稳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

1 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第一,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宗教传统。从1912年颁布的英国公立学校德育大纲来看,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个人的责任义务;(2)关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就业问题、消费问题以及婚姻、爱情和家庭的问题;(3)一些英雄和名人的情操;(4)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5)参与社会服务及福利事业;(6)其他与道德不相符合的内容。

第二,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下五种形式予以实施:(1)通过宗教教育来实施。开设相关宗教课程和各种集体礼拜活动,来宣传相关的内容。(2)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及学科渗透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3)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活动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4)校园文化熏陶。英国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行的熏陶作用。(5)制度养成。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养成学生道德行为。

第三,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1)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英国很多学校都是教会开办的,宗教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科学化教育形式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使得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点。(2)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并重。英国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又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渗透。(3)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性。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内容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4)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利用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各种社会机构,充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5)严格的管理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制定督导制度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转贴于

2 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英国的宗教传统也受到了其他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宗教影响不断削弱。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英国要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仍需要时日,因而英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罚的现象较为普遍。英国学校的体罚现象比较普遍。这也说明英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处在由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向科学思想道德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第三,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这与英国教育的传统有关,英国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上,长期采用放任态度,虽然英国政府现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政府的表现和客观要求仍有差距,这也要求政府管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更科学化,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政府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第四,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少对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导致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而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英两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改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我们要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需要,建立起为现实服务的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挥政治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性和延续性。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安排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起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其公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化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6)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7)

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政策的理论原则、政策理想、意识形态和评价标准,因为“价值观念主要由政策理论、政策理想、意识形态和政策评价标准组成的”①,从教育取向中可以考察出一个政策的理想目标和带有倾向性的价值追求,也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政策理论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在西方,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个人权利是伦理道德的基本立足点;而在我国,整体利益则成为基本的伦理要求”。②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整体利益,我国学校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政治的向前发展,经历了由政治取向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演变,取得了可喜的转变,但是仍然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还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教育“以人为本”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由教育培养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德育更是如此。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教育应该转变单纯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样一种“以物为本”的价值观,重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需要,改变那些不符合人性需要的价值和规范,树立为人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要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重标准。

一、德育目标依政治而定,但德育实践勿随政治而动,提高对德育规律的认识。

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需具备的规格,教育目标是教育主体目的性的具体化,体现了教育主体的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所以教育目标带有直接的阶级性,“政治权力集团将控制教育中培养的人的规格,使其与自己的政治目标相适应,当做一件重要事情,也因此使教育培养的人的规格,成为一个政治问题”③。德育的社会价值在于使得未来的社会主人具备统治阶级的道德和政治要求,实现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统治利益;其个体价值在于完成个体的政治生活化,融入社会生活中,完善道德认识,健全人格。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德育目标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政治服务,德育目标要依政治需要而定,这是由德育的本质所规定的。

目标由政治而定,并不等于德育实践要与政治变动保持一致,因为德育作为教育现象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不能把学校德育纳入到社会德育中,更不能把学校德育当做社会政治运动的场所和工具,即使是政治教育,其本质也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政治教育不是政治宣传”。④颠倒两者的关系,则会带来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失范,的教训就是最好的说明。学校德育应该遵循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用教育的原则和方式进行德育实践,把学校德育当做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所以德育不能闻政治之风而动,变成政治活动的传话筒和盲目附庸。

在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除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忠于社会需要之外,德育目标的制定还应关注受教育个体的道德需要,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的人本转向,就是要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出发,为学生的生活与工作的实际需要考虑,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的角度确立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在价值取向上真正实现向“以人为本”的彻底转变。真正“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一定会从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大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在德育方法上找出合适有效的方法,在德育内容上增加一些与大学生生活意义相关的,对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有益的内容。

二、尊重学生个体需要,义务与权利相结合,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

在我国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中,培养合格公民是一致要求,但是,中国的公民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的“子民”、“臣民”,学生的公民权利和意识比较淡薄。

这种状况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中国的教育价值体系中没有重视学生的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在个体的义务和权利关系的认识上,仍然是义务第一的教育导向,德育实践中很少谈个体责任和权利的教育,所以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没有关注公共政治,关心国家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觉悟和责任,也没有科学合法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失序并非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但“我国至今未能解决好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与重建,这些问题并不是源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的缺失,而是由于这些思想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内化导致的”。⑤新的价值伦理坐标的确立与内化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无法达到的,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公民意识是民主法制社会伦理秩序的内在支撑,公民教育便是新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现代公民成为新时代的要求。

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首先,需要在认识上强化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看待的意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的受教育者,而是寻求自由和发展的独立个体,肩负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重大责任,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成为更好的公民。其次,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的这一总体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内容。“从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公民教育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为了加强学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忽冷忽热和时紧时松的现象,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要求,应当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强化的内容,要将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日益成熟的现代公民。”⑥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兼顾心理、道德教育,整体协调大德育。

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德育实践中,往往演变成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中的另外几个部分置之脑后;只重视德育课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日常德育途径的作用。加上德育的特殊政治地位,所以,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非常危险的,必须改变学校德育中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大德育,德育教学代替德育工作的现状,整体协调大德育的状况。整体协调大德育就是要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做统筹安排,正确恰当地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朱小蔓教授的“球形比喻”建构了新的大德育框架,认为整个德育的展开方式是立体化的,品德处于球心位置,也是整个人发展的核心支架,统摄其他德性要素。其他德性要素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与球心保持合理位置与状态,避免无序与混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大德育的政策困境提供路径。实际上,在我国学校德育中,问题的核心在于政治教育的意味过重,道德教育途径过泛,学校往往推卸和漠视道德教育,而把政治教育作为政治任务被迫抢抓。由各育之间的关系来看,学校德育应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政治社会化的实际中;不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在学校德育的政策制定上,在关注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制定和颁布一些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政策文件,使道德教育的地位在政治教育主导的状态下,可以改变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等作为学校德育系统的有效补充。政策上需要合理与完善,而更关键的在于政策要落到实处,虽然我们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德育政策执行力度较弱的困境,但是,必须建设和完善政策。

注释:

①陈振明著.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85.

②姚晓春.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两个伦理问题.上海教育科研,2001(1).

③马凤岐著.教育政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2.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8)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

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2]方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孕育的产物,又是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服务的。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相对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宗教方法主导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宗教紧密结合,教育方法主要是宗教方法。第二阶段,权威方法主导阶段。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强调权威管理和教育,权威教育方法起主要作用。第三阶段,学科方法主导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到现在,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将各种学科理论应用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超越经验,表现出明显的学科特征。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道德认知发展方法。道德认知方法论是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法体系。一是道德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的两难问题开展讨论,引发认知冲突,达到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二是公正团体法。这一方法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2、价值澄清方法。价值澄清方法论,重视现实生活,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对西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较大。3、社会学习方法。社会学习法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一是榜样法。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二是强化法。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奖励、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4政治社会化技术。政治社会化不仅有可能使国家自身的合法性权威得到普遍的承认和接受,而且还可能降低社会统治成本而有利于社会稳定。5、隐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正式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教育形式。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差异

通观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双方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家国一体”。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二)教育方式不同

2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3],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我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23伦理方式的传承性和宗教方式的传承性的差异

中国古代强调伦理方法的传承性,儒家伦理和伦理方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它具有专制性、等级性、保守性和封闭性,这是应当加以批判的。但是,儒家重伦理、讲道德的传统,儒家所提出的许多伦理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应继承和发扬。

西方国家则强调宗教方法的传承性。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伦理与宗教结合也一向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做到运用形式各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要学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灵活地进行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集体意识、文化意识和时代感等等。使受教育者不再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差异比以往更加复杂,观念上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工作的关键来抓,要善于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研究群众心理、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善于感情投资,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在领导和群众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此外还要适当的启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平等的讨论中沟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既要灌输,又要渗透[5]。

(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下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四)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阶级社会中的人总是有政治倾向和政治观念的,不存在没有政治观点的“中性思想”。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制度永葆青春。而我们国内却有一些人主张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内容,这显然是对当前政治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现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思想政治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我们从孩提时代接受的本土文化,其实它的许多成分当初也是从别的文化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来的,当初也是颇具争议性的,正如汤林森所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的是:我们的集体想象内涵以及我们心目中确定不移的过去的文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势必会影响到我们心目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而这是每个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9)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利益追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以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范例,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及要素特征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这方面的专门论述相对较少。学者蓝江等人曾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必须从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遍大众出发,以培养参与社会实践的公民为目的,采用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来有效地开展思想宣传和教育”。李轩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生活在社会有机体里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价值取向的最普遍的全体大众的认知并与之相匹配的过程”。陈志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是“对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有效补充,是通过在课余活动、日常生活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卢岚则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这一概念,指出“草根”一词具有“群众的”、“基础的”、“平民百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其草根性存在的现实根基”。

另一方面,自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当代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要素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素、过程、结果有机联系、复杂动态的完整运行系统。其中,要素是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实施和结果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基本要素的大众化。只有充分发挥各基本要素的大众化效能,并且通过各基本要素紧密关联和互动作用,才能最终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应当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着手,在分析、总结其各自特征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实践中加以整合,发挥其应用功效。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教育者的大众化意味着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传授者的角色不仅来自传统精英化色彩浓厚的专家、学者、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来自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体现出教育者的平民化。

“‘平民’的根本含义应当指那些普通的民众,即最平凡的公民”。由普通民众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与取代,相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的教育主体拓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精 英化的一些缺陷与不足。

首先,教育者的平民化有助于优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效果。通常而言,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较深的理论功底,以理性的思维进行系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是精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特点和优点。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精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众之间的身份差距、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和训导式灌输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疏离,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事实上,“平等,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光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是否进行真理的阐释、知识的传授,还取决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取决于教育者能否真正为教育对象所认可和接纳。

平民化的教育者所具有的平实亲切的平民身份极大地淡化了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拉近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建立起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对于教育对象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例,全国道德模范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楷模,是思想道德规范的引导者、教育者。但与传统精英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同的是,他们来自群众,而且绝大多数是来自基层,他们是群众评选出的教育者,是群众身边看得见、过得硬、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优化,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其次,教育者的平民化有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知到行的最终转化,离不开情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情感是个体内在或外显的主观情绪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使认知内化和行动外化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对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传统精英型思想政治教育者常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偏重于理性的灌输和抽象的说教,却缺乏与教育对象之间真情实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普通民众能够胜任教育者之角色,则往往不以理论见长,而重在以情取胜。一方面,与教育对象相同、相近的生活环境或状态使他们更易对教育对象予以自觉的情感关注;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又使他们具备了能够激发他人积极情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感化力量。人格魅力是指个体高尚的人格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一种自然的、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这种内在、持久的影响力可以促成教育对象心悦诚服的情感认同和共鸣。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在于教育者极具亲和力的平民身份、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更重要的在于教育者以其感人的事迹、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发起人们由衷的尊敬、钦佩、景仰、赞赏之情,其身体力行的表率、表里如一的言行具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正是在情感力量的作用之下,人们接受心灵的洗礼,自觉提升思想道德水准,激发学习、效仿热情,从而顺利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施加影响的对象。教育对象大众化是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领域和受众范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直接面向大众,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所以又可称为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对象全民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社会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自觉关怀,本质上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传输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针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教育,它还应当是针对社会大众的全民教育。实现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最大范围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时代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多社会成员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不再隶属于某一具体的单位,具有很强的独立活动性;而另一方面,很多单位由于性质所限,也并无党政部门的实际领导。因此,以具体的单位为依托,由单位党委部门集中组织领导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整体需求。要想将游离的社会成员重新吸纳、聚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位化、部门化的封闭性局限,以全体社会公众为直接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恰恰是全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为它面向基层,面向全体大众,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均纳入教育对象,实现了广泛的全民学习和参与。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对于全体民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均有重要的意义。

3.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统领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大众化要求正视社会发展现状和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不同社会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彼此区别的标志所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鲜明的共产主义方向,规定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根本目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因此,要想实现根本目标,就应当有步骤、分层次,使其与社会发展现状、与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紧密结合,使教育目标阶段化、现实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化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该规律指出,“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 的高度”,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对象从低层次、不自觉的“实然自我”向高层次、符合社会期望的“应然自我”的转变过程。教育对象在此过程中能否认可、赞同教育目标并愿意为之而努力至关重要。如果教育目标不看对象、不分层次、要求过高、跨度过大,忽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差异,必然会脱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现实,使其“实然自我”与“应然自我”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导致教育对象丧失学习兴趣,放弃自我追求,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缺乏现实性,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范作为对普通群众的道德要求,因而显得过于“远”、“大”,过于理想。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具有不同的层次,应当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对于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当要求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体现先进性;而对于普通群众,则首先应以基本的道德规范加以要求,循序渐进,体现广泛性。如果忽视教育对象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现实,强行“齐步走”、“一刀切”,必然会从根本上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应当说,教育目标现实化是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特点。因为它旨在“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而这一目标既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关联,又十分符合广大群众的思想品德状况实际,具有努力、超越的现实可能,有助于群众提升现有思想道德水准,进而向先进目标迈进。

4.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客观依据。教育内容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呈现生活化样态。

“生活世界”是西方学者胡塞尔提出的概念,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转向。胡塞尔批判了理性与价值分离的科学世界导致的危机,提出日常的“生活世界”是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主张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寻求人的本性存在和价值。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世界造成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的要求与反映。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显地存在着泛政治化、抽象化、理想化的弊端,表现为过多地着眼于国家、政党、社会的政治性需求,着力于抽象理论的论述、阐释,沉迷于高不可攀的道德宣讲、说教,却从根本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根基,忽视了对生活世界的人文关照。事实上,“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世界中主体性存在的生命个体,本质上是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源自生活、关注生活、融人生活,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

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还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建设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最终是为了生活的向前向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不是对自在生活形态的简单描画和消极适应,而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自觉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追求,建构主体精神世界,通过引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帮助改善其现有生存状态、提升生活品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显而易见,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教育内容生活化的生动体现。它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作为评定道德模范的标准,其实质是以此作为教育内容,对群众进行深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而社会公德是现实社会中人人都需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原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家庭美德是维系幸福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它们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典范,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崇高品质孕育、体现于平凡、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激励、带动更多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提升道德水准、实践道德生活、充分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5.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条件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真正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众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关怀,实现教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化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思想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方法人性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最终促进人的价值提升和人性完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榜样示范法的充分运用,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性化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性化要求教育方法关注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契合人的心理需求。需求是价值实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信、行等心理要素共同作用、均衡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关注人的心理变化,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才能取得深入人心的教育实效。以往的榜样要求重在突出阶级立场、革命精神、共产主义道德风范等方面,因此,榜样的塑造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拔高倾向。而在社会大众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如果还继续沿用以往的榜样塑造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契合了人们把握时代、关注生活、求真求实的心理需求,在榜样的塑造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活动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是当今社会我们身边生活着的普通民众,他们没有以往榜样“高、大、全”式的遥不可及,却如邻里朋友般真实可亲。他们的凡人善举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和震撼,他们的榜样示范也因此更为切实和有力。

政德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大德育”观念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树立和实施“大德育”观念,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又应重视教育对象的重点

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仅指受教育者。而青少年和领导干部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即关注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同时也要突出重点。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社会的所有成员。重视对社会成员的品德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所持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古代的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明确提出德育是治国安邦的措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育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在我国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所办的学校中,“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蔡元培在“临时教育会议”演说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认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美国教育家杜威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可见,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的道德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目标。

在实践上,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对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他所做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2001年10月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被作为全体公民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被提了出来,成为指导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针。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十分关注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深刻体现了这一理念。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十分关注青少年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由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青少年来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思想政治变化迅速,容易受到不良错误思想的影响,需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培养。而他们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实现,应此,我们应站在历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诸方面力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方面,国外也有不少好的经验。比如在美国,高校对思想政治课就十分重视。近20年来,商科一直是美国大学里的一门热门学科。商学院颁授的学位差不多占全美学士及硕士学位总数的1/4,作为一个如此热门的专业,商学院在教学及管理上都非常及时地反映着市场的变化。它对社会和商界的新要求所做的最积极的回应之一就是普遍开设必修的道德课。这一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一度担任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沙德,1998年从自己的财产中捐出30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如何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整个课程。这一措施的核心思想是要商科学生把眼光放得远大一些。斯坦福大学的柯克·汉森教授说:我们必须权衡我们的决策对各方面得失的影响。不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商业管理人员不了解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新课程的目标是迫使学生讨论一项行动的所有后果,看清它对世界全局的影响。社会学家阿未蒂·埃齐奥尼要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辩论两个题目:一是利用迎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以制造人为的需求是否符合道德;二是高级经理人员将政治捐款倾注于当选者以扩大其公司的影响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可见,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社会的未来。

就领导干部来讲,他们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许多具体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风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而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社会的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应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工作,规范行为,严于律己,做好人民公仆。

二、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又应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不加区分,在学校中则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德育,从而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的一项社会活动,是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等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人的其他素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就思想政治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将其和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教育内容的时候,应避免以往那种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西方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反映当代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有其特定的内容。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我国,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教育。三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建设广泛性与现实性的体现。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就体现在要立足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针对地进行“三观”、“三德”、“三个主义”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应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多样性。就其实施来讲,就有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运用的一般方法;特殊情况下运用的特殊方法;复杂情况下运用的综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具体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上一篇: 选调生工作总结 下一篇: 财务副主任履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