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3 11:01:34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1)

我县处于大六盘生态经济核心区,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水源涵养基地。近年来,随着马铃薯淀粉企业加工业不断发展,用水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马铃薯淀粉企业耗水量持续增加,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日益加深。淘汰生产工艺落后马铃薯淀粉企业,对改善我县环境质量,对确保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的马铃薯淀粉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生产工艺落后的马铃薯淀粉企业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约着我县的污染减排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的马铃薯淀粉企业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工艺落后马铃薯淀粉企业淘汰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工作原则。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进淀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产能落后的马铃薯淀粉企业,促进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二)总体目标。到2012年底前,对全县年产5000吨以下马铃薯淀粉企业,全部淘汰;到2013年底前,对年产5000吨至10000吨(不含10000吨)的马铃薯淀粉企业,全部淘汰;2012年开始,对年产10000吨及以上淀粉企业进行重组和升级技术改造,开工建设废水深化治理工程;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实现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组织领导

为扎实做好淘汰生产工艺落后马铃薯淀粉企业工作,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淘汰生产工艺落后马铃薯淀粉企业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对此项行动工作负总责,统一指挥协调此项行动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系各成员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保障措施

(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担负工作职责,督促产能低下企业按期完成淘汰任务、拆除生产设施装置,防止生产设施装置转移重建。要统一行动,加强配合,结合各自职能,对产能低下企业做好彻底断水、断电、拆除主要设施和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工作。对于不按要求完成的企业,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生产设施装置。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要加强督检查,确保淘汰任务落到实处,并将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县人民政府。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2)

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精神,做好2021年钦州市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确保规范实施和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扎实做好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动态监控,为指导生产和技术推广以及准确研判粮食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标任务

(一)续建水稻监测点1个。

(二)续建马铃薯监测点1个。

(三)实行动态监控,形成监测报告。对水稻、马铃薯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动态观测、监控,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和气象资料分析以及主要病虫害、自然灾害发生为害情况,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农作物生态监测报告并及时和上报,为各级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和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科学研判单产,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及时梳理汇总分析监测点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观测数据,做好产量预评估,重点对早稻、晚稻的单产情况作出预判(与上年单产对比增减),并结合面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三、建设内容

(一)选好监测点。水稻监测点设在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马铃薯监测点设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监测用地面积:水稻监测点20亩,马铃薯监测点10亩。

(二)观测数据记载。通过种植我市主推的3~5个品种(种植品种及种植时间尽量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便于数据分析有对比性),从播种至收获,对其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定点定期定时观察记载。

1.水稻。早、晚稻主要开展育秧、秧苗素质、主茎叶龄及分蘖消长、生育期和积温、幼穗发育进度、叶绿素含量、冠层植被指数、叶层氮含量、叶面积指数、经济性状(如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观测、考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和照片存档,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2.马铃薯。主要开展播种期、出苗期、出苗率、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等物候期观测,植株形态特征、结薯情况、经济性状、病害调查及霜冻发生、为害等情况观测、考察,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三)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观测。通过对每个监测点开展1~3项新技术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解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栽培措施,水稻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特征、特点,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指导我市农业生产,并形成对比试验报告。

1.水稻监测点。早、晚稻都选择广粮香2号进行观测,开展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对比试验。

2.马铃薯监测点。选择荷兰15号进行观测,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比试验。

(四)灾害性天气调查。结合定点观测,调查了解本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包括低温寒害、高温热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调查灾害发生时期、程度,作物受害面积、程度、所处生育期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五)气象资料收集。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当地农作物生育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积温(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等气象信息,并与常年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动态变化对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产量结构的影响。

(六)数据分析上报。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四、进度安排

(一)实施方案制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在2021年2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经报局领导审定后,报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备案,并同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数据报送。

1.监测数据报送。作物生长期间,在调查当日或次日,将填写原始调查数据的调查表、分析对比情况及有关影像资料一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报送。在早、晚稻返青期、够苗期和收获前15~20天,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块茎快速膨大期,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每造作物第三期苗情简报,需对当季平均亩产量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在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完成当天,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信息网上,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打印纸质材料报送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

3.粮食单产研判结果上报。提前做好预测产工作,结合面上生产情况,对本区域(本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作出预判(本年度单产结果及与上年度单产对比增减情况),形成单产预测结果报告,并填写附件9(根据预测产调查,主要填写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四要素)。早稻、晚稻单产预测报告及附件9,分别于6月25日前、9月30日前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项目田间查定。项目实施期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3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承担、实施单位以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监测地点进行项目查定(每造作物一次),可以结合田间测产一并进行,并形成查定报告(经专家签字确认)。其中,马铃薯监测点查定工作应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

(四)项目结题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专家对农作物监测项目进行验收,对全年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出具结题验收意见。水稻监测点项目在2021年12月15日前完成结题验收,马铃薯监测点项目在2022年4月20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五)及时报送项目总结材料

2021年7月3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上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上半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1年12月1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下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2年3月底前,马铃薯监测点报送项目查定报告及我市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六)严格报送项目年度绩效考评台帐资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在2021年12月25日报送水稻监测项目绩效考评台帐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到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2022年在5月中旬前报送2021/2022年度马铃薯监测项目绩效考台帐资料。项目台帐包括绩效考核自评表、实施方案、原始观测数据、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试验小结、工作总结、查定意见、结题验收意见、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影像资料和其他相关材料。

五、规范经费使用

(一)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自治区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0〕52号)规定执行,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桂农业发〔2017〕112号)精神,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确保资金按工作方案及时使用;安排专人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严禁挪用和超范围支出,做到专款专用,防范和降低廉政风险。项目结题时要出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三)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元,其中水稻监测点7万元、马铃薯监测点7元,主要开支方向:

1.水稻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购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计划投入310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3000元。

(3)支付人工劳务费,计划投入30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2.马铃薯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补助365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1500元。

(3)支付苗情监测劳务费,计划投入26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六、按规定完成考核指标

严格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要求执行,按时完成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绩效考评指标。

(一)2021年完善续建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2个(水稻、马铃薯)。

(二)每个监测点在每个作物生产周期各形成3期以上本区域苗情和生产动态监测报告,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上,同时报送自治区农技推广站。

(三)项目管理规范,措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有专人负责,监测报告达90%以上,漏检漏测次数少于规定次数和应检应测项的10%以内,并形成全年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数据台账。

七、实施管理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崇华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成  员:凌启昌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

米世光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

梁菊秀   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

韦东胜   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陆和远   浦北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

胡成武   钦北区那蒙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有胜   浦北县江城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由米世光同志任组长,成员有梁玉祥、农振平、施春婷、蒙 清。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项目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水稻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马铃薯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

(二)制定试验方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结合监测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试验方案,方案包括监测作物的计划面积、监测品种、品种布局、播种期,观测布点所在乡镇村屯名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具体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并按时间要求及时上报实施方案。

(三)科学严谨搞好观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安排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科学、规范、严谨做好苗情动态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并整理、归档形成全年监测数据台账。同时及时整理分析当地农作物动态监测数据,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形成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及时上报监测材料。水稻生长动态监测工作从春季播种开始,至秋季收获结束,为两个生产周期;马铃薯生长动态监测从秋季播种开始,至第二年春季收获结束,为一个生产周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材料。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须实时上报。

(五)强化考核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加强督促检查,计财科要加强资金管理,钦北区农业农村局和浦北县农业农村局要密切配合,确保按照自治区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结题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将验收材料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附件:1.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2.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附件1

 

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面积20亩,实施地点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委那桩村,该村地处钦州市西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雨量充足,常年平均降雨量2080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地势开阔向阳,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栽培水稻的高产区域。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超级稻、优质杂交稻、优质常规稻品种各一个进行试验,早稻品种为:特优7571、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晚稻品种拟为:中浙优9号、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移植时采用机插栽培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每个品种为一处理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每亩用种量2.0kg。

(二)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对比试验。早、晚造均选择野香优莉丝进行观测,试验设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田块面积约3亩,每个处理为一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亩用种量2.0kg。

三、技术措施

(一)培育壮秧

试验育秧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经浸种催芽后,将种子播于机插秧盘中,每亩用秧盘22个,选用优质育秧基质,播种后适时喷水,保持基质湿润,保证秧苗生长水分。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可适当喷施水液肥,促进壮苗。移植前3-5天喷送嫁药,看情况施送嫁肥。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提高办田质量,施足基肥。移栽前1天,结合犁耙田每亩施用基肥:商品有机肥250kg、复合肥25公斤(氮磷钾含量15-15-15%)、钙镁磷肥25公斤。犁耙田时要开好四周田边沟以及十字沟(工作沟),整平田面,田面保持泥皮水为宜,水层过深或缺水都不利于禾苗生长。

2.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数。亩移栽密度:手插秧规格为20cm×16.7cm,抛秧规格为每亩22个秧盘秧苗,机插秧按30cm×12cm,亩基本苗数控制在6~8万苗。

3.水肥管理。追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时,追分蘖肥,亩施尿素15kg、氯化钾8kg。穗肥在晒田复水后,大约在5月上旬(倒2叶长出时),亩施尿素5kg、氯化钾8kg。齐穗期后依植株长势情况决定是否喷施叶面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g加尿素250g兑水50kg喷施。水分管理:按水气平衡原则进行管理,插后至分蘖期够苗前保持浅水层,在亩苗数16万时排水晒田,晒田以晒至田面开裂,叶色转淡黄,茎叶硬直为止。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周,排干田中水。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全面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福寿螺、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防治推广应用频振式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并注意鼠害、草害防治。

5.适时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方式进行收割,机械粉碎稻桩回田。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职责到人

项目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联系电话13977793085。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他成员配合开展相关工作,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钦北区那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1.定时观测上报。从播种至收获,对上述试验处理的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进行定点观察记载,做到每5天观测调查一次,并在当天或者次日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及时分析报告。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钦州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附件2

 

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设在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六桥村,面积10亩。项目监测点地处浦北县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3℃,无霜期限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并且雨热同季,集中于6~8月份。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浦北县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之一。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马铃薯品种三个进行简比试验,品种为:荷兰15号、希森6号、雪川红。田块面积约5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一致。

(二)不同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田块面积约5亩,选择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主要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三、技术措施

(一)切种消毒催芽

选用脱毒马铃薯种,用小刀在种薯底部小切一刀,以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然后将切好的种薯用消毒液浸一下消毒,捞出风干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催芽,当芽长出1cm左右,即可按出芽点用刀切成合适薯块,稍凉干切口,便可种植。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整地和施肥。在晴朗天气,田块水分适宜时,用旋耕机打田整地,整地前每亩全田均匀撒施50kg石灰,再利用大中型旋耕机翻耕2次,尽量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硫酸钾复合肥100kg,中微量元素肥10kg,施肥方法:商品有机肥全田撒施,其他肥料全部条施。施基肥时配合使用一定量的佳尔康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病虫害、改善土质等。

2.种植。

(1)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双行种植,规格为行距20cm、株距25cm,按“品”字形摆种(种薯不接触肥料),每亩种植密度为约5500-6000株,种后用起垄机进行机械覆土、起高垄(包沟畦宽90cm,畦高30cm)作畦,要求畦面、沟底平直。最后再用机械盖膜、覆土。

(2)露地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一致。

(3)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改用稻草替代地膜覆盖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方法一致。

3.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久睛无雨,要及时适量灌水,水层深以畦高的1/3为宜,并且在第二天排干水,以保证早出苗和苗齐苗壮。在生长期间遇大雨时,及时清沟排积水,防渍沤损坏种薯,影响马铃薯生长。

4.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早、晚疫病预防,早疫病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霜灵锰锌(杀毒矾)、氢氧化铜(可杀得)等药剂800~1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晚疫病可用银法利、福帅得、杜邦“g露”等农药喷防治。同时,根据田间调查,若发现其它病虫害发生,要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避免马铃薯受到损失。

5.做好防寒抗冻工作。霜冻和冰冻灾害对马铃薯影响很大,在霜冻和冰冻的易发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对应有效措施,提前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防止灾害天气对马铃薯的伤害,保证马铃薯安全,获得丰收。

6.适时收获。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适时收获。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项目由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联系电话13977756968。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2021〕9号)规定,在项目工作中,实施责任人和监测点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田间观测调查记载等工作,按时报送数据材料,做好项目田间查定和结题验收,结合面上生产和气象情况,科学分析,整理拟写出监测报告和冬种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3)

一、引论

甘肃中部(简称“陇中”)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不多,农业结构不甚合理。同时,陇中黄土丘陵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并且又是甘肃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本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失衡,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甘肃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推动甘肃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陇中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各区域都以“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各自区域的农业结构,可依然逃不出区域间结构雷同的厄运。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区域农业结构在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在产业层面上不停调整,伴随着这种调整出现的不是比较优势理论设想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是农业效益下滑,农民增长速度减缓。农户不断为建设新产业和放弃旧产业进行各种投入,承受越来越大的风险,却始终难以从调整中获得预期的回报,即调整的成本很大但效益低下,“不调等死,调整找死”是这种情形的生动写照。

2、仅以比较优势来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具体表现在为:完全以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农业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完全按动态比较优势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虽有可能是农业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自我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化增长的状况;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发达地区相比,依托传统比较优势建立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因各种无形壁垒无法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竞争的要求:农户的小生产无法与农产品的国内外大市场相接;专业化水平低的农户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在产品功能、质量、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以及营销方面进行的多元化、深层次、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竞争;农户的经营活动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最多把眼光放在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包装这些环节,无法顺应市场经济中品牌、物流日益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陇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陇中旱作农业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的过程,其指导思想应是促使某一产业从初级竞争要素生成、积累高级要素,进而生成具有价值性且竞争者难以模仿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从动态上着眼于一区域的某一产业其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而非从静态上研究该区域内大农业所包括的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因此以已初具产业体系雏形、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定西马铃薯产业为分析对象,通过农业核心竞争的其中三大要素的分析来研究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农业产业做一尝试,为从整体上把握甘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甚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初步的基础。

1、从市场服务体系看,当发展马铃薯产业成为定西市政府明确的战略决策时,面对既有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又是资金、技术双低门槛的绝好产业发展机会,农民却并不积极,“政府让你种啥,就千万别种,因为第二年大家肯定扎堆种,那价格准跌,洋芋准积在手里,你准傻。”此时政府并未怪怨农民“不领情”,也未单纯地靠行政手段逼迫农民种植马铃薯,而是以“政府不仅要告诉农民什么有市场,更要帮助农民的小生产抵抗住大市场的风险”的思路,制定了“两手抓”策略:一手抓中介服务,扶持发展农村产业合作经济组织,配用农村致富带有人和市场谈判高手;一手抓终端市场,主动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运输保障,在保护价收购的同时,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

2、在中介服务上,通过政府的扶持,定西市先后成立了180个各色马铃薯协会,它们在种植、加工、储藏、外销等层面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政府扶持建立的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四大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后又发展了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会川两大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了众多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32个中、小型市场和185个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3025名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遍布全市乡村的1821个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外地客商评价“跑过内蒙、陕西、云南等很多马铃薯原产地市场后”,认为“定西市尤其是安定区的马铃薯收购市场最为规范”;政府通过鼓励扶持本地大小经销商,将定西马铃薯营销网撒向国内外市场;政府不仅搭建了定西马铃薯信息网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将全世界的厂商、消费者与定西连在一起,而且直接举办会议来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马铃薯产业: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成功召开三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2004年召开定西首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签订鲜薯购销合同38项近100万吨,精淀粉购销合同全国11项4.5万吨,签约金额达7.83亿元,2005年召开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签约56项,签约资金9.06亿元,2006年召开的定西2006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签约43份,签约资金9.06亿元。

3、在终端市场上,为制定合理的保护价,定西市政府专门派出17批调查组奔赴广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农副产品终端市场进行行情调查,搜集马铃薯的供求信息,分析市场差价,倒退成本,确定让收购商和农民均有利可图的最低收购价;又将保护价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传达,通过广播、电视、广场和车站的电 子报价屏幕等手段尽可能广泛的告知农民,运用车皮配载权督促收购商执行保证价,支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在马铃薯收购旺季以保护价敞开收购,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由于政府积极调控市场,马铃薯产地价格逐年上升,2006年比2005年每吨增加100元以上。

4、针对马铃薯不论良种还是商品薯都易烂的特性,定西市政府提出“深挖窖、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启动了马铃薯储藏体系建设工程,仅2006年一年,定西市就安排马铃薯储藏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25万元,根据供需对象的不同,重点进行了恒温贮藏库、千吨级自然通风式贮藏库、百吨级窖窑群、农户小型贮藏窖四种类型贮藏设施的建设,截至2006年,定西市贮藏窖达80.03万眼(座),总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

5、为保证马铃薯的运输,定西市狠抓公路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于2004年形成了覆盖绝大多数乡村的公路网,实现马铃薯出土就能装车;同时,积极争取省政府、铁路部门的支持来增加铁路运量:争取到的每天8个车皮的车皮运载主动权,保证了马铃薯的外运;发送的马铃薯专列,在实现生产基地与终端市场直面对接,提高了马铃薯到达终端市场的速度以保证马铃薯品质新鲜的同时,在终端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增强了定西马铃薯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6、在资金方面,鉴于产业主体实力弱,争取项目和银行贷款难,定西市政府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融通信贷资金。2004年定西市与省农发行签订信用贷款协议,在此后3年内为定西市提供总额为1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支持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06年定西市向省农发行争取良种基地建设贴息贷款指标4700万元,并确保农发行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保证了马铃薯良种调运的顺利进行;截至2006年,农发行为定西市马铃薯育种累计发放信贷资金13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育种龙头企业从种苗茎尖脱毒开始的梯级研发、生产;2005年省农牧厅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马铃薯产业,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解决定西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水利配套项目资金70万元,支持马铃薯产业机械化耕作项目经费100万元,10万元支持安定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技术。资金的输入为壮大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落户定西的许多马铃薯加工企业立即抓紧时机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进入又一轮加速发展期。2006年定西市还安排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25万元。另外,定西市政府还在建立行业良好的竞争秩序方面进行了探索,制定了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组建了甘肃首家马铃薯淀粉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统一抽检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报告中提出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这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6-02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年降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5.3 ℃,年平均降水量350~500 mm,无霜期仅有100~150 d。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小杂粮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西吉县利用农业财政项目扶持,对种植的马铃薯、特色蔬菜开展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 目标任务

1.1 病虫害监测

按照“三固定、四统一”的原则,对各测报对象进行系统观测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范围,使农作物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以达到有效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的目标。

1.2 马铃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以马铃薯重大病虫害为主,通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域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5%~20%以上,平均减少用药15~30次/hm2,节省农药与人工成本300元/hm2以上;统防统治率达到90%,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效果平均提高10%以上[1]。

2 项目建设地点

2.1 病虫测报

选择在西吉县南部的兴隆镇、西部的震湖乡、东部的火石寨乡设立系统监测点,开展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蚜、玉米蚜虫、黄矮病、粘虫、芹菜斑枯病、小麦吸浆虫、小地老虎、黑绒金龟甲、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12个全区监测对象和当地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

2.2 马铃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在震湖乡孟湾村马铃薯高产示范区建立马铃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区。

3 项目建设内容

3.1 病虫测报

系统观测:在3个不同生态区域和县城基地根据作物布局设立4个系统监测点,在监测点内根据不同作物建立相应系统监测田,利用黄盘、诱蛾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佳多虫情测报灯等观测仪器和田间定点调查,从3月15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开展黑绒金龟甲、麦蚜、黄矮病、小麦吸浆虫、小麦条锈病、粘虫、小地老虎、小麦白粉病、玉米蚜虫、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芹菜斑枯病等12个主要病虫监测工作。

病虫鼠害普查工作:每种病虫害始见后立即进行1次普查,以后每隔10 d进行1次(鼠害春秋2季各普查1次),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情况。普查方法:在3个生态类型区,各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乡,各乡选3个代表村,各村选3个代表组,各组选5户农户或5块田块进行调查统计。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株,统计各种病虫鼠害的发生、被害株率、危害程度、发生面积。10月上中旬,在全县范围进行锈病、白粉病、麦蚜、玉米螟、小麦吸浆虫、黑绒金龟甲等主要病虫害越冬基数的调查[2]。

病虫鼠害发生发展趋势报告:根据病虫害监测调查情况,利用历史资料、气象资料,结合病虫发生动态综合分析,及时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同时,通过农信通、电视预报、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社会,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做好病虫害监测调查的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利用“宁夏农作物有害生物信息报送系统”及时向总站上报病虫害发生信息。填报小麦条锈病、小地老虎、吸浆虫、马铃薯早、晚疫病等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的周报,在重大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实行日报制度[3-4]。

3.2 马铃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3.2.1 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通过统一供药和统一进行防治的方式,在高产示范区开展防治。

3.2.2 主要示范内容。推广青薯9号脱毒种薯333.33 hm2,降低早晚疫病和病毒病的危害;推广配方施肥技术666.67 hm2,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用农科院“薯兴”拌种剂拌种333.33 hm2;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开展杀灭地老虎、草地螟、金龟子、蛴螬成虫等试验;田间悬挂黄蓝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试验;结合示范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预防马铃薯早晚疫病;用72%甲霜锰锌、72%霜脲锰锌(克露、赛露)可湿性粉剂、25%瑞凡悬浮剂等药剂1 500g/hm2,或1 000亿枯草芽孢杆菌300 g/hm2喷防早晚疫病;在病虫害发生期,组织召开防治现场会、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宣传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让广大农户适期、科学防治。

4 体会

在病虫害实施示范区建立病虫观测点,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预报,有效指导大田统防统治工作。在防治关键季节,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应举办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规范病虫害统防统治行为。在示范区要推广灯诱、以及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病虫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实现农作物高产增效[5]。

5 参考文献

[1] 吕雪鑫,谢明杰,姜健,等.海洋微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12):40-45.

[2] 赵中华,杨普云,周阳.2013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成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4(3):21-24.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5)

土豆亦“饭”亦“菜”

土豆是主食还是菜品?各地居民的意见各不相同。在有着“马铃薯之乡”称号的甘肃省定西市,居民蔺奔奔告诉记者,土豆在当地就是一种主粮。“我们把土豆洗净放在大锅里蒸,半个小时后土豆皮胀裂,叫‘开花洋芋’,可以直接当饭吃。看自己口味,可以撒上白糖或盐等调料。”

家住甘肃省武都市的郭潇月,非常喜欢一种叫做“洋芋搅团”的小吃。“把土豆蒸熟去皮,倒在结实的木桶里,用木棒槌反复锤砸成年糕状,浇上辣椒、葱末、韭菜等调料,加醋或酸菜浆水,一份搅团就是一顿饭。”

炒土豆丝,这道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的菜肴,曾被网友冠以“国菜”的头衔。而在台湾新竹人陈宜廷的印象中,他们很少把马铃薯当成主菜。“我们主要把马铃薯当配菜,配合牛肉、鸡肉、猪肉、胡萝卜炖煮,也会配在烩饭里,切成小块淋上汤汁,如果是西式吃法,会有焗烤马铃薯,还可以做成沙拉、薯泥。”

“法式土豆沙拉要加蛋黄酱,德式会加黑醋和黄芥末。”在法国巴黎读书的学生王谦牧说,欧洲吃土豆,或烤熟做主食,或做成沙拉、炸薯条、薯饼等小吃。

纵观各地的土豆吃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认为,在《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中,第一条要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第二条则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铃薯在蔬菜之列;但在传统意义上,由于马铃薯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 族维生素,所以土豆与大米、小麦、玉米并称四大主粮。

变身馒头面条米饭

近日,在中国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研讨及成果展示会上,记者见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制的马铃薯主粮产品。配好固体汤汁的马铃薯米粉,用开水泡一下就可食用。除了米粉,还有马铃薯全粉制成的面条、馒头、复配米。

“马铃薯复配米是用碾碎的大米、小米和玉米,与马铃薯全粉混在一起,经热挤压、干燥之后做成的,在外形上与普通大米没有区别,蒸熟之后还能做炒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介绍,他们还把马铃薯全粉制成汤羹类食物,还有米肠、糕点等小吃,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

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室看到了马铃薯面条加工机。打开电源,加入原料,机器就可制出最细1 毫米宽的马铃薯面条。“小麦有黏性强的面筋蛋白,但马铃薯没有,所以马铃薯面条易断,加工有难度。2014 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的研发,适合国人饮食习惯,方便长期食用。”

张泓介绍,传统加工的马铃薯淀粉提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马铃薯全粉则保留了土豆中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在目前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中,马铃薯全粉含量达30%~50%。“如果用纯粉,可能会出现烧心、胃酸的症状,我们希望能尽量提高马铃薯全粉的含量,目前已研制出马铃薯全粉含量为55% 的即食米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介绍,目前马铃薯主粮产品已走出实验室,第一条马铃薯面条生产线正在筹建中。马铃薯高纤面、早餐面、冷冻鲜切面将于今年8 月进入市场。他认为,未来20 年~30 年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目前全国马铃薯产量为1.5 亿吨,我们希望在未来3 年~5 年,让全国1/3 的马铃薯变成主粮化产品。”戴小枫说。

“天天吃蒸煮土豆、炒土豆丝,显然不现实,要是有方便的马铃薯主粮产品可以考虑,但价格要亲民。”一位健康科普类媒体编辑表示。

科学食用才能更健康

张泓告诉记者,欧洲的两大主食是小麦和土豆,而我国最早的粮食是稻米和小米,由于营养成分齐全,土豆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

“相对一般的主粮来说,马铃薯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同时富含丰富的钾、镁及β胡萝卜素。100 克的新鲜土豆中含有342毫克的钾元素,小麦粉为190 毫克,大米是103 毫克。由于钾可抑制钠的吸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有益,并且能量低,每100 克含热量76 千卡,可预防高血脂。”何丽说。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介绍,综合目前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土豆替代白米、白面主食会引起糖尿病风险上升的问题,同时土豆是一种超高饱腹感的食物,把它加入减肥餐中,替代其他低饱腹感的主食,对控制体重是有益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发挥土豆高饱腹感的效果,如果每天食用油炸薯片、薯条,或是奶油土豆泥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土豆做主食的同时,我们也鼓励食物多样化,米面杂粮杂豆都要兼顾,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要对总量有估算。”

何丽说。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6)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26-02

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可以客观地评价鉴定马铃薯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市场价值,故做好区域试验、防止试验报废,对参试品种影响极大,一旦出现某品种在几个参试点报废的情况,轻则导致该品种无法参与数据汇总,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其优良特性,重则令其失去参试资格从而无法获得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1-2]。因此,如何做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避免区试的报废,是区试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1 报废原因

在马铃薯区域试验的方案上明确规定了判定试验报废的标准,2012年湖北省马铃薯品种区试方案明确规定“各试点应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执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试验作报废处理:①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试验的意外终止;②未按方案执行的试点;③区域试验3个(含)以上小区缺株率超过15%或误差变异系数超过15%;④某试点块茎平均产量低于全组所有试点块茎平均产量50%;⑤未按时寄送《湖北省马铃薯品种试验年终报告》或电子邮件的;⑥其他严重违反马铃薯品种试验技术规程和严重影响试验科学性的情况。”

归纳总结后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人为的原因,另一个是非人为的因素。上述情形中所述的第1条就是非人为因素所致;第3、4条则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非人为的因素:若因种薯的数量不足、质量太差或是试验地点气候出现极端异常情况导致出苗不正常,虽经移栽、补苗仍然无法达到标准的出苗率,从而影响到块茎产量的就属非人为因素所致,而由于区试人员的疏忽、未能及时发现试验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的则属于人为因素;而第2、5、6条中所述情形就完全是人为因素所致。

2 解决措施

面对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情况,区试人员只能想方设法采取一切补救措施,以尽可能减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却无法完全避免马铃薯区试报废的可能;而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情况,则要求区试人员在试验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得本着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试验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任何人为原因导致的试验报废。由于区试人员要完整地参与区试的每个环节,下面分步骤讲述各个试验环节中为避免马铃薯区试报废所应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

2.1 阅读方案,明确要求

拿到区试方案后,要认真仔细地加以阅读,弄清方案中的每个具体要求,明确试验的目的和各个关键环节。

2.2 选址

马铃薯区域试验的田间布置和管理应有利于在试验结束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评价。宜选择平坦的或阳面的缓坡,要求地面平整、排灌方便、肥力均匀一致、有代表性。试验地四周要求无高大建筑、树木等可能遮光的物体,试验地内及周围不能种植高秆作物以防局部荫蔽且必须无工业废气废水污染。试验地必须安全,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不受人畜干扰和损害。整块试验地前作要一致,否则难于控制因前作营养特性和施肥差异而引起的地力不均匀,前茬是烟草、辣椒等茄科作物的田块不能作为马铃薯区域试验用地,试验地周围也不能种植其他茄科作物。了解试验地前茬作物施用的除草剂种类:2012年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试就出现了天门试点因前茬除草剂的残留药害,而导致马铃薯发芽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试验方案要求的发芽率而造成的试验报废现象,故选址前必须深入了解前茬作物的详细信息,包括作物的种类、除草剂的剂型、施用农药的类型、时间及其对试验有无影响、影响程度等。

合理选址可以保证各小区的栽培管理措施、生长发育情况基本一致。播种之前试验地块应耕翻、耙细,要求田块基本水平,土壤松、细,确保田间无杂草及异物。宜昌市试点的马铃薯试验田地势平整,田块周围设有排水沟,但因宜昌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地理特征,在遭遇连续多日的暴雨时会有田间滞水的情况出现。2013年5月下旬,由于持续1周的特大暴雨,周边公路上的水不断流入试验田,导致试验田出现严重滞水现象,虽然在水退后进行紧急抢收,但在收获和考种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烂薯,对田间产量等试验数据的统计有较大影响。故而在试验田选址时除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应尽量避免选择周边公路高于试验田的地块,以确保整个试验周期尽可能少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2.3 选种与编号

种薯的数量必须充足,各重复的所有小区及四周的保护行要能保证足量播种;种薯的质量必须保证优质,原则上要求严格精选重量为50 g左右的种薯,保证大小和来源一致,不用纤细芽的种薯和烂薯,确保试验全苗。试验用的种薯必须分品种作好标牌,避免混杂。

试验原则上采用整薯播种,若需切块播种,则每个参试品种必须都切块,每个切块必须带1~2个芽,切块时应淘汰病薯、烂薯,切刀要消毒并及时更换。

若参试品种提供的是由大薯、小薯混杂而成的种薯,则必须保证种薯在所有重复的相应小区内均匀分布,即每个对应小区内种薯的大小、多少均应一致;若是出现人为的疏忽,使得几个小区中的种薯随意分布,例如一个小区中几乎全是大薯,另一个小区中几乎全是小薯,则容易出现相同品种不同重复的几个小区间产量相差过大、遗传变异系数过大而引起试验报废。在具体操作时,最好是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中,通过计数和称重的方法,保证每一个品种在各个重复的数量和质量相同。

选种就是要保证各小区的出苗率基本一致,不能有明显的差别。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小区的缺株率,出苗不齐的小区要及时从保护行中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移栽补苗,保证各小区出苗率均在85%以上。补苗应在3~5叶前带土移栽并浇透定根水。

2.4 田间种植随机区划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即一个区组中每个品种都有同等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小区上,避免任何主观成见。随机排列与重复相结合,就能提供无偏差的试验误差估计值。注意避免同一品种排列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上。另外,试验排列时要考虑到土壤肥力均匀度及坡向等差异。

小区划线时留好四周保护行及走道,确保小区土地与重复的走向垂直、小区面积大小一致及重复的土地方向垂直于肥力走向。

2.5 播种与施肥

播种时应选择晴天,以避免冻害。播种时要严格按照区域试验方案和田间种植计划图进行,分品种、重复插好标识牌,标好株距、定点播种,确保种薯种植得行平竖直及统一的播种深度。种薯要轻拿轻放,保证芽完好,正常出苗。注意认真核对种子袋与小区的标识牌,防止错播、漏播。同一组试验播种完成后,统一按5 cm左右的厚度盖土保墒。

试验用的底肥要求是氮、磷、钾含量均大于15%的进口复合肥料,施肥时应注意肥料与种薯间相互隔离,防止因肥料接触种薯而导致烂种。追肥则应结合中耕、锄草、培土进行。肥料要用细土盖好以免挥发。

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在施底肥及追施苗肥时,要按每个小区的面积准确称取每个小区的用肥计量,各小区应分别称取、分别施入,保证每穴的施肥量均匀一致。由于出苗情况受土壤墒情、疏松度、通气条件、肥力等的共同影响,因此保证田块小区的情况一致和肥力均匀特别关键。

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随时随地控制各类随意性的操作,如播种时的抛扔、伤薯,施肥时估称总用肥量后凭感觉随意撒施而造成的种肥混杂、每穴肥料施用严重不均,除草时不够细致碰伤块茎等违规操作均应坚决禁止。

2.6 中耕除草及其他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避免苗草争肥。生长期内适时培土、灌溉、施肥、防治虫害。各小区栽培管理要求一致,同一管理措施应在同一天内完成,以确保栽培管理措施对各小区的影响一致,避免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

2.7 收获

马铃薯成熟后、收获前应准备好工具及存放场所,抢在晴天收获。成熟期差异不大的,力求一次性收获;若成熟期相差太大,同期收获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采用先熟先收、后熟后收的原则。收获时要细心、准确,各品种、各重复要做好标记,各小区分别装袋,袋内用标牌标示,避免人为差错。收获过程中力争挖掘、捡拾干净,减少试验的产量误差;在挖掘、捡拾、堆放、搬运等作业过程中,尽量减少马铃薯块茎的机械损伤,以保证小区产量数据的准确与真实。

2.8 田间调查及实验室考种

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准确、不间断地记载,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生长期内如果有特殊天气气候或发生了影响试验的特殊事件,必须如实记录事件详细经过和对试验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如抗旱浇灌、遇涝排水等),并及时函告省级主管部门和试验主持单位、汇总单位。实验室考种则应做到客观、及时、准确、细心,严格按照区试方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汇总后将《品种试验调查记载表》《品种试验年终报告》上报相关责任单位。

3 参考文献

[1] 杨芬.如何做好农作物品种区试[J].农村科技,2008(7):24.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7)

(一)实施原则

坚持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规模推进。通过补贴地膜、种子和覆膜起垄机械,实行技物结合,做到良法与良种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确保各项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总体任务

2012年计划在全县16个乡镇推广全膜垄作马铃薯栽培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对照(不覆膜)亩增产4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00万公斤。

(三)示范点任务

实施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全膜垄作技术与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保护耕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中心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的工作。2012年建立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示范面积3万亩(其中:县级示范点9个)。

(四)目标进度

2012年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12年1月开始,2012年10月31日结束,具体进度安排是:

1、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底。各乡镇负责完成对农户的宣传发动,规划示范点及面积落实,上报农户种植落实花名册,县农技中心编制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种子管理站及早做好种薯的联系和调运工作;县乡两级技术部门要完成对乡村技术骨干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供销、农机部门做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供应工作。

2、2012年3月上旬。县上召开顶凌覆膜动员大会。县财政做好地膜的采购和发放供应。各乡镇进行宣传发动、发放地膜、建档立卡工作,并召开村组干部大会督促农户及早完成顶凌覆膜;技术部门要做好起垄覆膜的现场指导工作。县上派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

3、3月10日至4月10日。东坪、天堂两个乡镇在4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其余14个乡镇在4月10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

4、4月11日至4月底。4月中、下旬组织农户做好种薯处理,破膜播种等工作,做好迎接省、市验收的准备工作。

5、5月上旬至9月30日前,各乡镇组织农户做好放苗、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的病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6、10月1日至10月31日前,技术部门要做好测产、典型调查、效益分析、经验总结以及向农户提供销售信息等工作;做好营销服务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做好县级考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主推品种

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马铃薯新品种,品种以陇薯3号、青薯2号、青薯3号、克新6号为主,要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指导农民选购,尽量做到统一供种,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50%,脱毒种薯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马铃薯良种率达100%。

(二)主推技术

各乡镇要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形成综合抗旱增产技术体系。

1、全膜垄作栽培技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是我县旱作农业推广的核心技术,该项技术集雨、保墒、节水、抗旱、增产,而且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技术应用率达100%,全膜覆盖率达100%,顶凌覆膜率达100%。

2、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积极推行马铃薯专用肥和旱地宝拌种技术,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100%。

3、土壤深松耕技术。深松耕可以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同时还能起到抑制地表蒸发的作用。示范点技术应用率达100%。

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在项目区乡镇布设病虫监测点,系统监测马铃薯疫病、环腐病、金针虫等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组织群众统防统治。示范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100%。

5、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要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投入品市场管理,严禁高度、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投入生产,确保马铃薯的质量。

6、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深松耕、机械起垄覆膜、机械收获、机动喷雾器防治病虫害等农机化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开展试验示范研究

1、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品种抗性鉴定田间试验,明确不同品种的抗性情况,为品种的合理布局、提高病害防治能力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马铃薯肥效试验,筛选马铃薯最佳施肥水平,完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调查。摸清我县主要窖藏病害种类及发病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4、开展旱作注水补灌技术示范。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是我省抗旱节水的又一项新成果,该技术具有节水,使用灵活,实现水、肥、农药一体化使用的特点。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有效控制土传病害为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是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农牧、财政、扶贫、供销、农机、商务部门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调度,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种植技术顺利推广。各相关乡镇也要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认真抓好任务落实、地块规划、农资调运等各项具体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地膜补助。每亩补助地膜6公斤。5万亩共需地膜300吨,折资约360万元。其中省上补助75吨,需县补助225吨,折资约270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和农户自行解决。

2、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按每亩5元的标准对种植乡镇再给予奖励。

3、种薯补助。全膜垄作马铃薯种植和脱毒种薯生产共6万亩,县上每亩需补助60元,共需资金360万元,重点用于旱作农业示范点和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4、注水补灌机械购置补贴。市上分配我县注水机械40台,按照每台2500元,需补贴资金10万元。

(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县政府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对相关业务单位、帮扶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一并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设施农业验收及考核办法和县旱作农业项目考核办法》的通知(县委办发〔2010〕125号)精神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县上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抓示范点、一般干部包村包组、技术干部包抓技术指导的目标责任制。

1、县级联系领导责任。县级联系领导要高度重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切实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加大协调指导力度,督促乡镇全面完成任务。

2、乡镇责任。乡镇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乡镇的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技术培训、物资调运发放、销售信息服务、废旧地膜回收等工作。建立农户地膜、种薯、农机具供应花名册,确保地膜、种薯、农机具入村到户。及时向县旱作农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技中心)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告制,从2月下旬开始,每周星期三下午5点前报到县农技中心,直至春播结束),年中、年底上报项目半年和全年总结,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完成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3、相关部门职责。财政局负责补助资金的统筹调度和地膜的采购供应;宣传部、商务局、广电局要加大对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重点加强对马铃薯产品的对外推介宣传,帮助解决农民解决销售问题。气象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乡镇、农户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对旱作农业造成损失。组织部、纪检委、县委办、政府办要加大对乡镇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乡镇按照建设进度全面完成任务。

4、业务单位责任。各相关业务单位要根据各自技术服务职责,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供销社要根据生产需求,及早做好化肥调运供应和废旧地膜的回收;农机局做好农机具配套供应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农技中心做好全县技术骨干的培训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种子管理站和马铃薯原种场做好脱毒种薯的供应工作。

5、帮扶部门责任。各帮扶部门要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深入乡镇村组,主动帮助乡镇解决在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示范点建设、起垄覆膜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乡镇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强化宣传培训。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是一项新型抗旱增收技术。要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紧紧围绕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在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农户的培训。要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的宣传培训,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使广大种植农户都能较好的掌握这一技术,达到每村有一名农民技术员,每户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明白人。同时组织农技干部,深入乡村农户,实行蹲点包干,包抓技术指导,确保大面积推广技术不走样。实施科技入户,县上确定1名首席专家和2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项目,每个技术人员在示范区联系科技示范户20户,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400户以上,辐射带动8000户以上,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观摩学习,在马铃薯生长的时期,各乡镇要组织本乡镇的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到周边乡镇和周边县区进行观摩学习,开阔眼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对比分析来增强农民群众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信心,推动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膜和起垄机械的供应与管理。对省、县统一供应的地膜,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张榜公布,并以户为单位发放供膜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农膜入村到户。对配发的起垄机由乡镇农技农经站登记造册、加强管护、统一调配使用。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8)

通过试验,筛选出我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农药品种、剂量、防治适期以及农药交替使用的最佳组合。

二、试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银法利。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银法利(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按每亩75ml用量,即每喷雾器(16公斤水)加入1袋银法利(25ml),折合成小区用量。

2.富民1号、2号。定西市富民公司生产的新型防病增产药剂富民1号、2号,配方及使用剂量参照说明。

3.甲霜灵锰锌。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用量按每亩100g折合成小区用量。

(二)试验设计

总试验由3个不同的发病时期试验组成,即发病前期、发病初期、发病中期,3个试验分别设在3块相邻或较近的地块。各不同发病时期试验分别采用供试材料中提供的3种农药及规定剂量,以加清水为对照,共4个处理,设计重复3次,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不得小于50m2。

1.发病前期防治试验。田间发现零星发病中心当天或第2天进行。有马铃薯晚疫病自动气象观测仪的县区,根据观测结果,应于第三次侵染完成的当天处理试验,隔20天再施第二次药,共施药两次。

2.发病初期防治试验。田间病株率达到10%时进行。“银法利”只喷一次;其余两种药剂隔10天再喷一次,共施药两次。

3.发病中期防治试验。田间病株率达到50%时进行。“银法利”只喷一次;其余两种药剂隔10天再喷一次,共施药两次。

三、防治示范

(一)银法利防治示范。根据市农技总站年试验,银法利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好,且持效期长。五县区可在安排试验的同时,开展示范防治1000—3000亩。施药最佳时期为田间病株率达到10%左右,用量为每亩75ml(3小袋),加水50公斤喷雾。

(二)富民1号、2号防治示范。根据省农牧厅年月日马铃薯防病新农药推广论证会议纪要,富民1号、2号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病和增产效果。因此五县区在做好试验的同时,开展2000亩的防治示范。方法是:富民1号50克/亩,富民2号25克/亩,混合稀释喷雾,每亩喷施药液量为50公斤。防治时期:一是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喷药保护;二是根据生产厂家介绍,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10天,每亩用富民1号50克兑水50—60公斤喷施,共喷4次。

(三)甲霜灵锰锌防治示范。年省农牧厅分配给五县区的甲霜灵锰锌大部分没有施用,要全部用于今年的防治工作,每个县区示范防治1000—3000亩。方法是:从发病初期开始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100g,每隔10天喷一次,共施药3—4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五县区要将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年农业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及早制定防控方案,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每县区示范面积不少于6000亩。要尽早落实技术试验示范方案、地点,开展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技术问题,为确保今年全市马铃薯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二)加强监测预警。五县区农技中心要及时安装调试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小气候自动观测仪,确保正常运转、发挥作用。要采取定点监测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办法,执行5天一查、7天一报的监测制度,准确晚疫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预报,确定施药的最佳时期,科学指导大田防治工作。要结合晚疫病发生实际,适时启动防控预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多方筹措资金。马铃薯晚疫病往往需要连续防治2—3次才能见效,防治费用较多。因此,五县区政府要及时解决防治工作经费。市财政要安排监测预警及试验示范补助经费;五县区财政要安排监测预警、农药采购及试验示范补助,以确保示范推广工作的实施。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9)

山东是马铃薯生产大省,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产逐步上升,良种普及率和脱毒薯应用量迅速扩大。在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出现了马铃薯专业生产县(市)、专业生产乡(镇)。马铃薯已成为一些地区支柱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充分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马铃薯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任务目标

**9年山东省选择6个县(市、区),建设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每个片面积1万亩。具体创建地点和任务目标为:

三、承担单位与分工

由省农业厅生产处、省农技推广总站具体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并组织落实。成立省级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小组,组织开展高产创建专题培训与指导,组织高产创建检查与测产评比等工作。

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根据部、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万亩示范区,制定操作技术规程,成立高产创建活动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包括组织县、乡级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技术培训,组织新品种(系)引进;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落实到户、到田,技术和物资服务到位,确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9年1月至2月初。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做好催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9年2月上中旬至3月上旬。2月上中旬大中拱棚播种,2月下旬小拱棚播种,3月上旬地膜播种。

第三阶段:**9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现场指导,4月上旬对基地村技术管理技术培训。

第四阶段:**9年5月。上中旬召开产销联谊会和现场观摩会,下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测产验收。

第五阶段:**9年6月。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示范推广的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为确保项目区的种植质量,提高种植水平,项目区内采取统一机耕、催芽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设施栽培。

1、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鲁引1号、荷兰15号、早大白、克新系列、东农303等高产抗病品种。

2、采用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示范田全部采用脱毒G2、G3良种。

3、提高耕耙质量。基地内实行统一机耕、整地,要求耕深20~25cm,土壤上松下实。

4、切块催芽、药剂拌种。每亩需种薯150kg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保有1~2个芽眼,重量25~30g。晾干刀口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cm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药剂拌种可减轻由于种薯带菌造成的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可用50g扑海因50%悬浮剂混合高巧60%悬浮种衣剂20ml,加到1升水中摇均后喷到100kg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

5、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拱棚种植于2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于2月下旬播种。亩播种在4500株左右。起垄双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25cm,株距20~25cm。起垄单行栽培,行距70cm左右,株距20~25cm。

6、科学施肥。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15-12-18)100公斤。

7、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的防治。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厅王培泉副厅长任组长,厅生产处解洪起、省农技推广总站曲召令为成员。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保证按计划要求顺利实施。山东省农科院王培伦研究员、省农技推广总站徐兆春研究员、高中强研究员等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吸收项目涉及乡(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

2、强化协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协作,按照省制定方案的要求,做好项目落实和对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领导小组组长和技术小组组长双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季节包片督导;技术小组要建立联系点制度,按照作物包片指导,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

3、建立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档案。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各示范县(市、区)和有关承担单位都要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收集保存好图片、文字、影象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全程的工作、技术档案。

4、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各示范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努力筹措和用好高产创建活动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实行专帐支付,建立资金管理档案。

5、采用科研、推广、生产及相关企业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模式。在高产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育种、栽培技术和专家优势,结合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优势,把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服务及时到位。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10)

一、我国马铃薯价格波动现状

2005年以来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面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鲜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图:

(图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一可以看出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9年至2010年上涨6.5%,2011年至2012年价格指数下跌7.3%;面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6年至2007年上涨7.6%,2011年至2012年下跌5.8%;蔬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10年至2011年下跌16.7%,2011年至2012年上涨15.3%,蔬菜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为粮食、面粉类大宗农产品的2.5倍左右;在笔者实际调查中发现马铃薯价格的波动幅度远超过蔬菜的波动幅度,调查结果显示优质马铃薯的价格波动在30%以上,而差质马铃薯价格会超过50%;以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价格波动状况为例,马铃薯种植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超过80亿斤。在2010年之前马铃薯批发价格的最低标准都在1.0元/公斤左右。但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马铃薯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价格竟然超过2.4元/公斤,创历史最高。然而就在薯农们还没弄清价格为何突然暴涨的时候,紧接着的2011年,马铃薯价格急转直下,最低时竟然只有0.36元/公斤,直到年底也没有超过1.0元/公斤的历史均值。

二、马铃薯价格波动剧烈的原因

(图二)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季度最大震荡幅度为2011年第四季度下跌7.1%;薯类生产价格指数季度震荡最大幅度为2012年第四季度上涨16.9%;蔬菜生产价格指数季度最大震荡幅度为2012年第一季度上涨13.4%。整体看来生产价格呈稳定下降趋势而马铃薯价格超出粮食和蔬菜价格的波动幅度,由此生产成本并不是主导价格的原因;

马铃薯生产周期长、质保期短、产量大的特点和面粉相比面粉的原材料小麦的种植面积广、生产规模大、上市分散,而马铃薯和蔬菜相比产量大上市时间集中和小麦相比种植户分散没有形成农业合作、保存成本高、分销期集中突然而大量的马铃薯上市也是造成价格波动的原因。信息不流通,我国的农副产品总量庞大,产品的种类丰富,但是这种庞大的总量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种植户的产量组成的。 农户了解不到农产品完整生产信息,他们能够了解到的只是片面的、单纯的价格信息,缺少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信息的指导。(例如:农产品主要生产地的种植规模、预期的生产总量、库存总量、市场的需求量等)

其次,就是农副产品产业链中。在农产品从种植户到消费者手中的中间环节,种植户和中间商之间的利益和信息之间是冲突矛盾,对于小宗农产品而言由于市场总量小给中间商提供了控制市场的操作机会。例如:大量的囤货积奇、抛盘打压、集合各方面的游资对农副产品的价格进行恶性的炒作等等。造成富了中间商人穷了农民的结果,这些行为也是农副产品价格每年起伏不定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发展途径分析

基于以马铃薯为例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和原因和分析,归结其价格波动的根本因素在于种植品种和种植规模决策的信息和销售信息的闭塞。因此,针对性开展对农产品的互联网化思考。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上游农业生产

1.菜农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直销模式。菜农将自己种植的产品在平台上展示销售。优点:菜农和消费者分享中间环节的利益。菜农可以得到高于收购商给出的价格从而增加收入,消费者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得到新鲜放心的蔬菜。

2.菜农可在云平台选购种植蔬菜所需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

优点:菜农可以解决种植问题治疗病虫害,降低种植风险保证预期收益。1.3菜农可连同土地受雇于云平台 根据合同规定对蔬菜生长流程进行管理操作。优点:规避价格风险,通过土地的出租和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收益。

(二)中游数据管理协调控制

1.包含仓储物流、清洗包装、以及农产品会展和蔬菜品种和数量的大数据分析指导农民种植。优点:通过对蔬菜消费数据收集分析指导菜农品种和规模的决策,同时沟通上下游的信息,避免农民盲目跟风种植而造成的滞销问题。建立销售渠道,通过物流和仓储对蔬菜进行清洗包装储存和运输为下游提供优质放心的蔬菜。

2.投放具有明确品种、质量和收获时间和收获价格的标书供给菜农根据自己的的生产能力投标。投标菜农可以放心的种植蔬菜而不用担心增产不增收或者有蔬菜而没有销售渠道的问题,实现订单式种植。

(三)下游销售

与超市、社区、饭店和蔬菜深加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对中间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优点:降低超市、社区、饭店和蔬菜加工企业单独对蔬菜产品选购加工和运输保存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云农平台了解到蔬菜的种植情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总结

本文以马铃薯为例,以数据的形势展示了蔬菜价格近几年的波动情况,从整体上分析了蔬菜价格的波动原因,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蔬菜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对其价格进行研究并保证价格的稳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希望文章中提到的解决方法可以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切实的解决农产品种植和销售问题,也可以让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新鲜的农产品。(指导老师:李锡玲)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 方燕 2003年6月

【2】《中国重要农产品-供求变化及其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徐雪 2014年12月

上一篇: 质量标准化管理 下一篇: 退团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