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地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3 01:42:14

属地管理论文

属地管理论文篇(1)

1.2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房地产交易中,权属登记管理缺失现象普遍严重,在人的一生当中,离不开衣食住行,住是排在第三位的,由此可见,住房在老百姓生活中占着相当重要的比例,人民群众辛辛苦苦一辈子买了一套房子,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财产,之后却发现买的房子没有房产证,从而导致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给自己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打击,这是因为老百姓对待房屋和土地权属问题不够了解。在我国房屋权属不健全的问题非常突出,在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权属登记、档案管理等存在着多头行政、机构复杂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权属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将会做得更加规范,更加成熟。

2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规范化对策

2.1房地产交易规范化管理的对策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下去,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要把土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研究;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要有一个统筹的计划和安排;对我国耕地的征用必须慎重,坚决制止和杜绝一切个人及单位未经任何部门批准进行征用土地,以此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

2)我国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公司、房屋销售公司都应肩负着社会责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房地产交易环境。房地产进行转让、抵押时,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的土地使用权应同时转让和抵押。房产权与地产权是不可分割的,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则,才能保障房地产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2.2房地产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的对策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及时、准确地对房地产权属进行登记、审查、确权并发放房地产权属证书,就是为了保护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要搞好城乡建设,首先要了解城市土地的自然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居住房屋的情况,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就是要及时地、全面地、准确地提供房屋资料和信息,为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房屋作为人民群众一生中最重要的财产,应该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在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房地产交易后的权属登记管理出现了纰漏,对人民群众的私有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为当地政府一定要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对权属登记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根本上防止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使房产权和土地拥有权高度统一,坚决杜绝土地和房产分开持有,使人民群众的房屋私有财产更好地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要完善权属登记保障体系,全面细致的做好权属登记,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稳定,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我国的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将会越来越规范化,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2.3运用先进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大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力度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已基本运用了先进的、科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管理系统,取代了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工模式的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的管理办法。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进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既能查询又能登记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一个上下贯通、资源共享、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大大提高了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4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实现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从我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特点来看,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互依赖的,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是房地产交易的基础,房地产交易管理是权属登记管理的延伸,房地产交易需要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的资料和信息,而房地产交易的最终结果是权属登记、发证。对房地产交易的管理也就是对房屋权属买卖的管理,房屋产权的登记是市场交易的行为实现。因此,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联系密切,密不可分。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必将影响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等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必将制约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一体化管理。因此,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必须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工作,必须搞好窗口服务,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方便人民群众,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实现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对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原则,真正做到使人民群众乘兴而来,满意而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一体化管理将成为房地产交易的管理模式。

属地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属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门对经济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科。然而,尽管会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高,会计学依然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门对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其学科属性这一关乎会计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国内,关于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比较权威:其中一个是1993年7月1日实施至今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3745—92),它将会计学设在一级学科(790)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790.37)。即归属于经济学;另一个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们则将会计学归属于设在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即将会计学归属于管理学中。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诸多学者各执一词,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陈德刚先生曾说:“会计学科属性是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决定着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发展能否健康持续”。倘若学科属性不能得以明确,那么会计理论研究就会方向不定,处于艰难摸索的境地;反之,如果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能够被早日确定,那么会计学理论的研究定位及系统规划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会计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基此,本文拟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论述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提出。很多会计学和部分出色的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为这一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其1953年出版的经典名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就曾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利特尔顿,1989)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斯、佩顿、利特尔顿等人,先后借鉴、引入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提出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这种观点虽没有直接揭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但已经非常充分的认识到了两者的高度关联。这就为经济学属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不得不说,这些经济学概念的引入确实指导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且深入持续地改变了会计实务。这其中十分典型的例证就是1968年,鲍尔和布朗首先开始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会计学理论。在此之后,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学进行实证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1970年,德姆斯基和费尔特姆应用信息经济学撰写的会计研究论文,“模型在信息评价中的使用”,开创了分析性会计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会计领域又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产权理论、管制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研究的发展也正日益依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则更为明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芝加哥大学会计系的一大批教师与学生都开始进行会计学的科学化。经过大约三十几年的发展,实证了当代会计研究前沿中的两个主要范畴分别是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而这两者都非常明确地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之上,这就充分体现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综上所述,无论是名家断言、会计历史,还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有力地支持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论。

2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其中最明显的有力证据就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在西方很多国家,会计学专业普遍被设立在商学院内,这一设定无一等于认同了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我国自1997年至1998年的,“学位、专业目录”颁行之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拿到的学位都是管理学学位。管理学自从二十世纪初产生之后,它的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并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对成本核算的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等观点,于是变动成本法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变成了决策会计中分析、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基于以上各点,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有较为充分的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会计学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

上述两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属性的重要观点和证据,两者看起来都非常合理。那么,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到底是上述两个部分中的哪一个呢?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属性的这些支持性观点和证据绝不是偶巧合。想要求得明确界定,首先就要弄清上述两者的使命和界限,然后再看经济学、管理学的中是否有会计学的位置。首先,关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界限: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管理学则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我们还需要审视经济学、管理学的体系中果真有会计学的位置。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和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会计正是关注组织资源运用的管理过程。而对于经济学来说,如果没有对外会计,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就不可能正常发生更不可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外会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性,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

4结语

只有认识到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会计学才可以被准确定位且长远规划。以对外会计为例,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其使命和目标,以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来指会计理论的研究,并且在充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构对外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明确尽然有其重大的作用,但单单掌握这些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系统地对其进行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把握住会计学在经济学中的节点,达成会计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J].管理世界,2009(06).

属地管理论文篇(3)

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原理,才能真正充分地从西方企业管理中分离出它所蕴含的同社会主义管理具有共同属性、应予吸取的一切有益的内容;才能真正地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引进与吸收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管理学界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存在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成为我们引进先进管理的理论障碍。

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般把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概括为“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1]即“任何社会的企业管理都具有二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二重性分别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指挥劳动)以及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监督劳动)两种管理职能。‘指挥劳动’……表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监督劳动’……表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2]这种管理理论简单地把自然属性等同于共性、一般属性,是我们可以向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习和借鉴的部分;把社会属性等同于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性或阶级性,是我们应批判和抛弃的。把管理的二重性理解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把管理的共性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属性的观点,离开了马克思的本意,是对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的误解。它阻碍了我们充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管理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尤其是社会属性中的先进经验,从而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其实,“管理的自然属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管理二重性的论述中并没有出现过,它只是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加进去的。在马克思看来,管理本质上是对共同劳动的指挥和协调,是对人的(不管是被他人所管还是劳动者自己管理自己)管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对管理的二重性是这样论述的:“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3]马克思还指出:不能“把从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他认为,管理既具有一般性质,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具有特殊性,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表现为:一方面,它是一般劳动过程本身所必要的条件,是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受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的制约,受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性质制约。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管理二重性是特指“管理的一般职能”同“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的“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3](23.367~36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列宁认为,无论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还是从企业的局部来看,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它是一切较大规模的共同劳动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它又是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所必需的条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都包含了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按其一般性而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最新成就”。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就是泰罗制,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

至于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马克思和列宁也有过论述。人所共知,列宁不止一次地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监督的重要性。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操作程序的控制,都需要监督。这些方面同资本主义管理无疑存在着共性。对于“指挥劳动”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资本指挥劳动”、经理和监工“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3](23.367~369)。而且认为,指挥和监督劳动既可以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的职能”,也可以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所引起的职能”[3](25.433)。由此可见,指挥劳动的职能不是什么“管理的自然属性”,同样可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而“监督劳动”即“管理的社会属性”中也有其共性。版权所有

因此,本文认为,对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应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的“自然属性”或叫组织技术属性更为确切,是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组织与分工协作关系,主要是发展生产力。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在组织技术属性方面没有区别。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决不限于其自然属性或其技术方面,合理组织生产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职能。

第二,管理的社会属性除了包括有与社会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等相联系的阶级性之外,也包含着共同性。其共同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属于市场经济,而且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必然有其共性。(2)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性的,其社会性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抗的阶级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是反映着人的一般社会性,如社会交往、友谊、自我价值观、归属感等。这正是近年来西方企业管理的重点,我们应加以借鉴、吸收。如果把管理的共同性仅仅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属性,认为这才是可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那就会阻碍我们从管理的社会属性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总之,如果我们把企业管理的共同性等同于管理的自然属性,把生产劳动过程看成是单纯的技术过程而忽略其社会性方面。这样一来,就不仅否认了生产力的组织与调整方面的共性,也同时否定了生产关系与企业文化、上层建筑的调整方面的共性。而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现代西方企业界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重大的调整与改革,甚至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吸取许多重要经验而在管理现代化方面走在我们前面。如果我们不能引进现代管理,我们就会犯极大的错误。我们在彻底抛弃那种认为只有管理的自然属性中才具有共性的观念的时候,更应该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中去研究管理的共性。现在我们管理落后,主要还表现在管理的社会性方面,而且,只有在管理的社会性方面把握现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才会在管理技术方面达到先进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633.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700.

属地管理论文篇(4)

1 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研究现状及实践成果

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运作程序、公众参与、质量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在权属管理方面,余震国教授等提出了包括权属调整、权属界定和权属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自中共中央在99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中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国内学术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新型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模式正逐步确立。土地开发整理的运作方式也经历了项目法人下移、验收权审批权下放、支付方式统一和项目变更审批权分级下放等方面的重大调整,逐步走向规范化、模式化。

2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统筹工作有待加强

10年间,我国虽然出台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在内的多项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法令条例和政策,但对于土地开发整理整个行业如何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显不足。集体表现在:土地开发整理发展目标不明确,行业监管体制不健全,开发整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2.2 行业管理亟待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有近一半的县没有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专业机构,相关工作多由国土资源部门承担。根据500万元的投资额应配备1个监管人员的测算经验,我国需2.5万名基层监管人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机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监管责任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等问题。此外,由于国家暂无土地开发整理市场管理方面的法规,项目承担单位在选择机构时经常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

2.3 地方政府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内涵的认识片面,以为被整理土地30年内不得转作他用的原则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基层进行开发整理工作所需费用一般不能列入预算当中,导致相关机构无法获得稳定经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愈来愈难;国家规定的新增费使用条件严格,地方政府迫于补占平衡压力,往往是选择易开发整理的土地优先用作补占平衡。

2.4 基础研究和权属管理研究亟需加强

我国虽然在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和基础理论方面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相比较于其他领域仍明显不足,尚未形成一个主流理论。从行业相关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数量来看,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创新源泉和学术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整个行业在社会的影响力有限。此外,土地开发整理的权属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多数依靠行政管理操作,严重影响了权属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

3.1 进行发展战略研究

坚持把保护耕地红线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展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并以此推动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应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统筹规划工作,将规划目标分解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适度加强调控力度。

3.2 改革管理模式

建立资金投入产出评价模型,将资金投入与基建数量、土地破碎降低程度、新增耕地面积等指标相结合,以此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以量化考核的问题;要将专业资金统一管理,切实解决资金落实困难问题,推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还要注意加强建设用地的整理,制定相应商业运作模式及激励政策,可以尝试将建设用地与土地收购储备统一进行管理。

3.3 推进“管办分离”体制改革

当前国土资源部门的行政管理与专业机构的监管工作并立,责任不明确,需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制定两者的对接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要研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机构的管理规范,解决地方政府落实经费难问题,拓宽经费渠道,增加监管人员数量;还应制定土地开发中介机构管理方法,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管理,想方设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3.4 加强权属管理

一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权益量化研究。对权属调整种类、土地质量评价方法、量化指标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权益纠纷提供科学依据,真正维护参与各方的权益;二是加强权属管理法律建设。通过此途径解决法律缺失问题,为权属调整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开发的权属调整工作。以权属调整为重要手段,提高土地的集中度,改善城乡景观,优化土地利用率,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平台,提升土地开发工作成效,增强该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3.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急需建立一支土地开发整理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国家当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选择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学科建设,以国家当前需求为主导,以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结合社会的研究机构,积极培养土地开发整理的专业人才。其次,应当在政策上加大鼓励支持力度,激发相关研究机构的工作热情,凝聚整个社会的智慧,持续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理论、技术标准等研究向前发展;同时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差别管理政策、权属调整规范、质量评价方法、发展目标、建设标准、权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应当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学术交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以举办土地开发整理高层论坛等形式学习吸收国外的土地开发经验,出版土地开发整理普及性书籍,使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真正为群众接受。

4 小结

所谓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土地的产权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维护资源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土地调整措施。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简单从事,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充分尊重民意,将工作做到各方满意。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注意采取先进的技术解决权属调整,同时调动相关各方积极性,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属地管理论文篇(5)

1.1 借还过程中对文献识别的方式单一,危及馆藏文献的安全

利用现行的计算机借还管理系统办理借还手续时,为确定借还手续是否有效,工作人员必须完成三道工序:①利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每册文献上的条形码;②人工核对每册文献是否与数据库记录相符;③人工判断文献是否被损毁。

利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条形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由于书目数据库中的大多数数据生成于突击回溯建库阶段,存在着较多误差;另外,读者为了达到个人占有个别文献的目的,常常调换文献上的条形码,致使借还记录不相符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执行第二道工序也很必要。馆藏文献在库房内或被读者借出后,常常被人为损坏,因而,第三道工序也不可少。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借还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对文献进行人工识别的第二和第三道工序往往被忽略,而执行的仅仅是第一道工序。这样一来,馆藏文献要么被“偷换”,要么损毁,借还记录也不吻合,工作人员常与读者发生纠纷。

1.2 借出过程中对读者识别的方式单一,损害读者利益

当前,为确保读者持本人的借阅证借阅文献,工作人员在办理借出手续时,必须核对证件上的照片是否与持证人相符;为提高借出手续办理效率,必须利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证件上的条形码。

证件一般要使用多年,而照片并不经常更换,使工作人员常难以分辨真伪,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办理借出手续时核对照片仅仅是一种形式。因证件被改动、证件未及时挂失而被盗用等原因所引起的文献丢失而拒绝赔偿的矛盾时常困扰着管理人员。当出现矛盾时,工作人员往往把责任推到读者身上,要求读者赔偿。读者利益受损的同时,图书馆的信誉也急剧下降。

1.3 借还服务量的增加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借还量普遍上升,有限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由于读者活动规律大致相同,图书馆几乎每天都有高峰时段。在现行的管理系统环境下,只有增加人员和设备,才能缓解这一矛盾。在高峰时段配备人员存在一定的浪费,每天临时抽调人员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增设大量设备又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但不建立一个读者快进快出的借还通道,服务质量又必然大打折扣。在传统服务不能削弱,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投入,服务对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图书馆现有人财物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如何走出困境,已成当务之急。

1.4 文献防盗辅助系统在开架管理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随着馆藏文献的开架,图书馆书库管理引入了采用测重原理和测磁原理研制的文献防盗系统。

值得指出的是,以独立系统存在的测重系统已实现了数字化,通过对每个出入库房的渎者进行检测所获得的重量属性值,对借阅管理的意义已超过了防止读者“窃书”的意义,但未引起人们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笔者认为,将对文献和读者证件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所得的结果作为计算机系统建立读者与所借文献一一对应关系的主要依据是以上问题产生的症结。

类似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银行采用先进的属性检测技术,研制了自助存取款机,对拥挤的用户群体进行分流,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缓解了各营业厅柜台的压力。我们可以借鉴银行的做法,应用基于属性论的检测技术,调整现有工作流程,建立馆藏文献自助借还集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Self-ABRS),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

2 Self-ABRS系统简介

2.1 Self-ABRS的功能

Self-ABRS系统是集馆藏文献借还和防止人为侵害为一体的、由读者自主办理馆藏文献开架借还手续的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它是图书馆计算机集成化管理系统中工作任务最繁重、功能最强大的一个子系统。

利用该系统,虽然印本文献的借还依然离不开对读者和文献的个体检测,但读者作为主体参与文献借还全过程,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由于该系统集成了指纹、重量和条形码识别技术,因此大大提高了对个体对象识别的精度,有效地保护了馆藏文献和读者利益,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Self-ABRS的基本流程及原理

归纳起来,传统馆藏文献借还管理包含了无作为流程、借书流程、还书流程、有借有还流程4个基本流程。Self-ABRS将全部再现这4个流程。

说明:单箭头表示读者运动方向,双箭头表示数据交换。

2.2.1 无作为流程 所谓“无作为”,是指读者未产生借还行为,其流程包括对合法读者和非法读者两方面管理的内容。

当某读者进入设于书库出入口的安全检测区时,便对其进行综合检测,获取指纹,并输入数据库以识别读者身份。若是合法读者,则允许进入,同时检测该读者体重。Self-ABRS系统此时生成一条临时借还记录BR,并为该读者的指纹及其体重建立属性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4个流程中,对读者和文献的属性检测,全部是由读者与检测设备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承担了建立读者和所借文献对应关系的属性整合任务。工作人员始终处于辅助工作岗位,处理诸如读者辅导、读者教育、过程监控、纠错等事务。

要实现上述功能或超越现行的图书馆流通管理系统,Self-ABRS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重新建立馆藏文献和读者属性整合模型;②重新选取属性检测系统;③所选属性检测系统向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

3 Self-ABRS的理论基础——属性论

没有事物的特征,人类就没有对事物的思维。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的加工,才建构起关于该事物的思维的”[1]。从事物的属性到事物的特征,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属性检测和属性整合是完成这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3.1 事物属性与特征

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性质[2]。事物的颜色、形状、运动、重量、结构等信息,都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属性是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事物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人们将这种特殊性称为特征,即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2]。

“给定一(组)特征可确定其对应(或定义)的事物”,是人类识别事物的基本原则[3]。由于事物范围的广泛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对的、可变的。换言之,“范围扩大,普遍性转化为特殊性;范围缩小,特殊性则转化为普遍性”[4]。这说明,事物的特征不是轻易就能确定的,只有在事物运动过程中才能把握其特征。从事物的属性到事物的特征,必须经历一个从属性检测到属性整合的复杂过程。

3.2 属性检测是寻求事物特征的前提条件

属性检测是通过人类感知系统或技术设备拾取事物属性值,从而形成语词或非语词属性描述,例如,传统的馆藏文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的建立,就是对文献属性和读者属性所作的能够为计算机接受的语词属性描述[5]。

属性检测技术是人类思维的非生命形态模拟形式,因其相对稳定和人工不可比拟的高效率而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献借阅管理过程中对读者证件和文献条形码的检测,就是属性检测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Self-ABRS采用的测重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也属于该种技术。

笔者在此讨论属性检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找出以供识别的事物的特征。当然,从管理层面上看,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属性检测技术必然由模糊走向精确。

3.3 属性整合是获取事物特征的关键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特征。这说明,对任意两个事物,至少存在一个使两者相区别的特征[1]。

属性整合是对属性检测所获得的事物属性值进行比较,以形成事物特征的处理过程。要对一组事物进行识别,它们之间必须要有可比性,即共同拥有的属性。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共同拥有的属性值的差异,是不同事物的可比较点。基于此,我们可建立起识别事物的模式,本文称之为属性整合模型。给定一组具有多种属性的检测对象,其每一种属性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每个模型包含一个或多个变量,若将检测到的值对应该模型中的变量,便可形成个体检测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值的集合。通过对同一组每一个对象相对应的属性集合进行计算,可生成个体检测对象的特征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事物属性值的差异,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特征。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始终受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中,因此,属性整合就是一个由多属性到单一属性模型,由多变量属性模型到单变量属性模型的过程。

属性检测的结果不能简单地作为识别事物的唯一依据,属性整合的结果才能形成事物的特征。属性论回答了图书馆当前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为推进图书馆的高效管理,构建Self-ABRS系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4 Self-ABRS贴的关键——读者与文献的属性整合模型及属性检测技术

4.1 读者属性整合模型及其属性检测技术

读者具有社会的和生物的两种主要属性,对读者身份进行识别的方法一般分为“基于特定物品、基于特定知识、基于生物特征”等三种。实践证明,前两种方法由于“存在携带不便、容易遗失、或者由于使用过多或不当而损坏、不可读和密码易被破解等诸多问题”[6],因此仅在馆藏文献非人为侵害状态下具有实用价值。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体具有多个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征集,例如手型、指纹、人脸温谱图、虹膜、视网膜、声音等。因此,Self-ABRS选取读者单一的生物属性作为建立读者识别的属性整合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指纹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应用得最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唯一的、持久不变的指纹”[7]。目前,“作为发展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也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以其安全、简便、快捷、准确、可靠的特点已经得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认同”[7]。指纹识别技术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对馆藏文献人为侵害行为[8]进行防范和简化借还程序,而且大幅度减轻了证件管理工作的负担。因而,国内各科研机构或技术开发公司所研制的指纹识别系统是Self-ABRS对读者进行认证的理想选择。

相应地,读者数据库的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的社会属性集合,转变为社会属性和生物特征互为映射的多属性集,宣告了为每位读者制作证件的历史即将结束。

4.2 文献属性整合模型及其属性检测技术

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是“人通过一系列认知和创造过程之后以符号形式存储在一定载体(包括人脑)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不依附于人的物质载体”[9]。当某种文献制作完成时,它便具有了一系列固有属性:序列化信息符号、记录和描述方式以及物质载体的外观、材质、重量等。当文献载体进入馆藏流通后,文献属性中又增加了馆藏业务注记、书标、条形码等馆藏属性[8]。

借还管理系统要求快捷准确地检测每种文献,这是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对于日常借还管理所面对的普通文献而言,载体的信息符号、记录方式、描述方式、材质等属性,包容于每册文献的成百上千的页面之中,将它们作为检测目标实用价值不大;而业务注记、书标、条形码等集中在每册文献的局部位置,易于快捷检测,具有识别个体文献的作用,因而可作为属性检测目标。此外,馆藏文献的重量也可作为检测目标,但仅以此作为检测目标仍达不到识别全部馆藏文献的目的,因为虽然属性整合模型的建立是以属性检测技术为基础,并依托了现有的技术条件,但必须采集文献的多种属性值,才能尽量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换言之,即扩大检测范围,突出事物的特殊性,以反映事物的特征。Self-ABRS采用馆藏条形码、重量、可视外观的“1+1”或“1+2”的组合,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条形码读取技术早已在图书馆使用,以防盗为目的的测重仪所采用的重量传感器已达到区分1/4张16开普通纸张的精度,指纹识别视图识别技术业已成熟,这些技术条件为研制馆藏文献条形码、重量、外观视图综合检测设备提供了支撑。今后,不论是采用“条形码技术+重量检测技术”、“条形码技术+外观视图获取与识别技术”抑或是“条形码技术+重量检测技术+外观视图获取与识别技术”,都是区分个体文献的可靠方式。

4.3 借还过程属性整合模型及处理技术

馆藏文献的借还管理是一个运动过程,它反映出的依然是物质属性。其各个环节属性值的变化情况,即是该过程是否符合既定原则的特征。

相应地,由读者社会属性集、读者生物特征集、文献条形码集、文献重量集、文献视图集等互为映射的属性集合,构成了Self-ABRS借还过程有效完成所依赖的数据库。

读者和文献属性整合模型的确立,有效属性检测技术的应用与集成,并辅以适当的容错技术,构成了本文第二部分所述的以读者和文献数字信息为纽带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Self-ABRS系统。

5 结语

基于属性论的属性检测技术在馆藏文献借阅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将引导该领域内继图书馆自动化、e-book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新。Self-ABRS系统超越了当前的人工与计算机辅助借还管理系统,超越了人为侵害管理系统,它将图书馆员从程序化的繁重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管理成本,为将更多资源转向数字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用于读者属性检测的图书馆指纹认证系统,自2004年4月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十分理想;而另一个能够支撑Self-ABRS的子系统——图书重量真伪鉴别系统,经笔者所在图书馆近期首次试用,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预言,完整的Self-ABRS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作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 冯嘉礼.一种思维建构与模拟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属性论简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2):1-7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66,266

3 冯嘉礼.思维、智能与属性论方法(续).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4):1-6

4 江汀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19

5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人工智能协会.人工智能辞典.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2:143

6 张敏贵,潘 泉等.多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与控制,2002,31(6):524-528

7 杨向东.指纹识别技术在银行卡业务中的应用.华南金融电脑,2003,11(4):25-26,18

属地管理论文篇(6)

[DOI]10.13939/ki.zgsc.2016.29.2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开设院校已达120多所。本文在阐述各院校该专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专业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对该专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益处。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等差别较大。

笔者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统计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专院校开设此专业,其中华北19所、东北12所、华东和华中各25所、华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

在124所院校中,其层次我国高校按办学层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类型我国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差异度比较大。从学校类型看,有的院校属于综合类,有的属于理工类,有的则属于农林类,或属于师范类、财经类等;从办学层次看,有的院校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为中央部属,有的为省属,有的是全国重点院校,有的是省属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有两种情况:或原来是中央部委属重点大学,后来国家办学体制调整时没有进入“211工程”行列,而被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这类大学一般来说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一般都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属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另一种是各省市公布的省属重点大学,在该地区省属高校中实力排前列。,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学,有的是省属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层次统计,其中,亚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国家重点或省重点院校48所,一般类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类型统计,在124所院校中,综合类院校37所、农业类院校22所、师范类院校17所、理工科类院校32所、财经类院校15所,此外还有1所政法类大学。与此相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均差异甚大,如综合性重点大学师资相对雄厚,表现在:具有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高、主持部级重点项目、参与实践项目运作等,而一般类院校中这类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从而,不同学校与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同。

12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差异度也较大。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两者兼顾三大类。有的专长于土地信息与工程技术,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具有特色,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再者,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仅为本科开设,如一般类院校;有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有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均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尽管124所院校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其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和问题,即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理论与实际要求,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1 文科化倾向明显

在专业定位上,受发展背景及有限教育资源的影响,一些如财经类、师范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合并或移转而来,相应地,师资力量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和转变,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这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遗留原有财经、师范等院校的文科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设备如实验室缺乏。

2.2 实践教育不足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中实践性知识传授不足。特别是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教师是从原有其他相近专业调整和移转而来,实践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关实践运作知识涉及较少。第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缺乏。第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少甚至缺乏细致的设计。

2.3 新兴技术等教学内容补充和更新滞后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院校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还不够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土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应用性培养缺乏,整个培养环节存在低层次重复教育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2.4 所培养人才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理论上,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理论而非纯理论,主要表现在:各类理论知识普及和理论问题研究均应立足于对土地各类属性的掌握和描述,并应随着土地各类属性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土地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层面仍在探讨和争论,不过,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整体上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不足是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层次的建议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高校的发展宗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求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时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3.1 丰富培养方案,避免文科化倾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重要环节上均应符合该学科综合性、边缘性要求,除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制度学等公共管理类的文科性质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增加现代技术类、工程类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

办好学校和专业,关键是师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既古老又新兴的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可采取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出国或出省访问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努力缩小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关于土地科学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在实际办学中,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科学基础理论,还同时要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深造、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特长培养等诸多因素。

首先,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针对土地资源资产管理领域时势性强、政策多变的特点,尽量采用最新教材,并及时增加新内容;最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应考虑采取由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四层次递进式教育。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其中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土地部门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土地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舞台,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7-51.

属地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管桩;防腐;接地;中性;电流;阴极保护;牺牲阳极

Key words: pipe;antisepsis;touchdown;neutral;current;cathodic protection;sacrificial anode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31-03

1管桩现状概述

1.1 管桩现状防护技术的问题管桩作为建筑桩基之一,由于其成桩质量及检测可靠,施工进度快且承载力高被广泛用于中高层建筑中。但由于管桩是工厂预制成形,对于超过成形桩长的地基需在现场驳接,驳接的办法就是焊接或卡接或粘接,并以电焊连接居多。众所周知,碳钢以铁为主要成分,铁在空气中、水中、在泥地中极易生锈。可以想象没有有效的防腐措施时,其桩基接头很难保证在泥土及水中经过若干年不腐烂断裂,对于建筑寿命要求使用期达70年以上的中高层建筑来说,如何能确保在地震或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管桩这样的深基础牢牢嵌固至深层耐力层上而不倒便成了现实而又复杂的问题。

解决管桩的接桩桩头腐蚀与断裂问题,是摆在建筑专家面前头痛的问题:一、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与理论。中国没有,国外也没有。日本在使用管桩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如何解决管桩问题,也显得非常牵强;二、现用一些防腐办法与措施就理论上也难自圆其说,也没有可靠的例证,所采用的办法无非是外涂防腐材料、改焊接为卡接、用硫磺胶泥粘或干脆采用不锈钢接头,更有人提出外加铁皮等办法,其实这些办法从理论上就经不起推敲;三、是管桩是重力打击进入土层的,施工过程中与周边土体有强裂的摩擦,再好的涂料也难保不破,而从理论上来讲,对于受防腐措保护的构件,只要有漏护的地方,其腐蚀会更快。

因此,对于大量使用管桩基础,如何解决防腐问题不但是关系广厦千万间安全使用问题,也是摆在建筑技术上不能不解决的迫切问题,本人从参加工作接触管桩时始就着力探索解决接头防腐问题。至此,我认为最好是采用电法保护,不但理论上是有完整的学科理论,而且在工程中也有大量的成功应用,只可惜没有用到管桩的防腐上来。因此本文就管桩金属接头如何采用电法防腐的原理及综合利用防雷接地体的办法与措施展开讨论,不但解决了管桩防腐问题的本身,籍此理论还可扩展到综合接地、中性电流应用、雷电应用、及节省牺牲阳极方面的研究。

1.2 地质微粒化学成分与金属化学作用分析土体为不稳定的导电体及特殊负荷装置,在不同条件下通电能力及机理不一样,进一步来讲与其地质组分环境三相有关,但从主要机理来言,除了静电传导以外,伴随着电位变化的主要是土体中的电离、电化及化电电相变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阴极保护方面来看、电子与离子之间电荷交换离不开阴极所在的具体地理环境的考量,只有有效的金属阳离子的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方能给阴极以覆盖金属层的办法予以保护。

泥土为 固粒水及空气三相成分组成,水及空气很容易直接造成金属氧化腐蚀载体.固粒成分中,如从其原始成的机理而言是蒙脱石伊利石及高岭石,从微粒成分来讲,存在现有大部分金属成分的盐或离子,显然是构成金属构件生锈腐腐的重要电化腐朽因素。因此,从电化防腐方面着手寻找解决办法时,更应就某一环境条件下具体的金属离子或盐分,这样才能相对设计出采用牺牲阳极的所用阳极金属,这是在探究电法防腐技术时都需要引起注意到的问题。一般地层中,大到处主要存在如下的金属离子:

Al3+、Fe3+、H+、Ca2+、Mg2+、K+、Na+

上述从左至右也是离子交换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在后面的阴极及阳极选区用的金属时是必要参考电化指标。

2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

2.1 原电池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化电设备,对应极板上的金属活性决定了其阴阳极性,还原性强.容易得到电子和吸引阳离子,显阴极特性,外电路显正极;相反为阳极,外电路显负极。阴极(Cathode)是电化学反应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得电子的极,也就是发生还原反应的极。阴极总是与阳极( Anode )相对应而存在的。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原电池极板的构成:主要是按金属活性组对:

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活泼性强的金属就是负极――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金属是负极――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c.金属与化合物,金属是负极――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

d.惰性电极,实质是氢为负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2.2 电解池负极的构成电解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设备,先有电源决定了其正负极性,及对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吸附能力的极性,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决定吸附阳离子还原的为阴极,相反为阳极。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当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容易被还原。在水溶液中,铝之前的金属的阳离子不可能被还原。

2.3 金属活性比较表(摘录)如表1所示。

2.4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共同阴极组成与述语对照如图1。

3工程防腐应用

工程中利用原电池原理对被保护的埋地金属构件作为阴极,选择在排在被保护极金属前面的金属为阳极,这就是牺牲阳极的保护法。

工程中利用电解池原理对被保护的埋地金属构件作为阴极(负),处加直流电源的方法是常用的电法保护另一种有并行措施。

在工程中不泛采取以上两种措施并用的保护办法,主要有外电源阴极保护为主,牺牲阳极保护为辅的电法保护。

但在建筑工程的桩基中仍无人应用这一技术。单从技术角度而言,无论采用外电源阴极保护为主还是牺牲阳极保护办法都是可行的,如果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办法,不但在技术上更加可靠,而且也可以减少阳极金属的耗费。由于管桩结构构造的特殊性,在传统设计中总是将管桩与基础承台、结构柱及框架紧密相连。在电气设计中、往往将管桩作为建筑电气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接地体或是电气的综合接地体,由于作为接地体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的是交流电、雷电时为浪涌形的直流冲击电,无法用于对管桩实施电法保护。

要想有效利用中性点电源或雷电,重要的技术措施:一、必须是直流电;二、固定极性或经整流后方向性选择电流极性。

由于其构筑了良好的电气通路,显然对采用电法保护是十分方便的。实际上既可以单独的牺牲阳极也可以采用外加电源。但管桩作为建地基又是良好的接地体,更重要的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设计为综合接地体,这样至少与中性点交流电、雷电相关。为了利用管桩这一电气特性及对管桩的全面保护,经过长期研究,完全可以采用“外加电源阴极保护为主,牺牲阳极保护为辅的电法保护。”----“综合电气阴极保护技术”。

3.1 管桩结构与接头

3.1.1 管桩结构如图2所示。

3.1.2 电气与化学特性从管桩结构可以看出,管桩桩端均是由钢环盘组成,用于管桩受力筋的锚板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焊接驳长所需的管桩,为了锚入承台,桩芯按设计植入桩芯锚筋锚入承台,在承台中,又经常成与用作引下线的柱筋相连,因此在部分情况下,管桩很自然地被用作接地体。但,我们也注意到,按过往的设计接地时并没与桩受力主筋接通,另外作为普通接地极,由于其通过的电流是交流电,对于原电池或电解池所界定的阴阳极性方面,总是交错周期变化,因此没可用的定性极,致使其电化方面没有变化的效果,只是起到了导线体的作用。

相反,我们采取与管桩主筋后,则从上部结构及接地系统至桩尖到大地将成了良好的接地系统,又假如,我们晶闸管单向通性的整流桥的部分功能时,是完全可以将所接桩体的在通过脉动直流时,将其极性予以设定,使其直流通过时总是流入或流出,这就相于原电池及电解池的直流极性,如果将被保护的管桩恒设置为电流阴极端时就实现了我们所要的阴极保护的功能装置。

3.2 接地与管桩阴极保护原理

3.2.1 外加电源的极性分析与设定因为不管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阴极总是在接受导线中的电子及池中的阳离子结合产生还原反应,使金属离子子析出覆盖在原金属表面而免遭腐蚀破坏,因此从外电线路来看阴极总是在低电位下流入电子的极端.,与电流方向相反,是负荷端。所以其整流方向应设为自低电位至高电位反向导通。以上是对(电子相反向流出)整流极性设置与判定,显接地中性点交流电整流后高电位点作为电流入方向。显然另一半的正弦反相交流电时,整流后低位刚好应显阳极,其整流通向也应相反。如果,我们将这一直流另设一接地端,就是相当于电解池的阳极,上面的阴极因电流不能反向导通仍保持第一相的阴极极性,这样就可以将接地线及电流一分为二,外加电源的特殊的阴极保护装置。

3.2.2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原电池原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很清晰地界定了阴阳极,作为被牺牲的阳极材料必然接在与上面的阳极相对应的一端。这然仍然通过中间导线构成了完整原电池联结即牺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一直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大量用于工程保护设施上。

3.2.3 牺牲阳极(原电池原理)外加电源阴极保护及综合接地极的综合保护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个保护原理共用一对阴阳极,彻底解决了两套电法保护的统一的接线方法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整流装置,将变压器等接地中性点交流整流为一分为二反相电流分别流向阴阳两极。构三极一体的完整接地保护系统。

意义:一、保证了接地系统中性点原有工作性;二、充分利用了无效接地电流的功效;三、两种保护原理并用于同一套系统工程中,接线简单节约成本;四、使受保护体处于双重保护之中质量最好,运行经济可靠。五、将使一直没用得到解决的管桩防护问题第一次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这是本文主要目的。

属地管理论文篇(8)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使得原本在民族藩篱隔阂下的主权国家紧密联系,使散居各地的人们建立起彼此互通有无的“地球村”。全球化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信息的瞬时传播便利创新思想的相互借鉴,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仿制”、“贴牌”、“冒牌”甚至“抄袭”现象的泛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若要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必然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经济全球化给知识产权带来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伴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呈现嬗变之势。国际社会虽然缺乏国内那样有组织的政府,缺乏对所有民族国家行使权威的超国家组织,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际社会是有法律秩序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法律体系是一个松散的、碎片化的规则集合体,不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拓展,知识产权国际统一法运动不断升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相关立法运动正深入到国内立法活动的传统领域。从知识产权的产生、效力到权利的期限,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到超地域性、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垄断性到公益性、社会化,从纯粹的私有财产权到与人类生命健康权的关联关系,等等法学论文,凡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存在知识产权国际统一立法的痕迹。国际知识产权法软性约束的形象正在被改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知识产权立法无法化解的三对矛盾: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普遍保护的需要、各民族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歧异与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形成的主权冲突,均仍困扰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保护事业,其中以主权为最大桎梏。

一、属地管辖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根据一国法律创设的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并不当然在其他主权者领土上被承认为权利。这是主权在知识产权领域最常见的注解。主权原本是一个国家政治学概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主权的来源――公意――进行解说后,写道:“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由此,我们将主权的特性之一概括为“主权不可转让”。在卢梭的著作里主权是对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诠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国际法上,主权是一个法律术语,是对并列存在的国家人格的高度抽象小论文。所以,在国际法学者眼里主权对内是最高的、对外则是独立的。在一国之内,主权所及之处,没有较之更高的权威。主权对内、对外的两个方面中,以对内的向度为我们考察的基础。对于他国的知识产权在内国是否应当给予保护,需要求助于属地管辖权。

就此而论,主权不对知识产权的设权行为发生直接的调整与约束作用,是需要借助知识产权保护权为中介手段的,沿着“主权――管理权――知识产权”而起作用。传统国际法对主权进行二分结构的划分,分割为“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需要申明的是,此处的划分是人为的,是纯粹基于理论探索的方便。因为实质上主权是不可以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基于属地管辖权的措施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认可制度,比如,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发明、商标是否予以承认、外国专利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中国人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客体限制及审批,等等。属地管辖权的行使在不违反该管理者所属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与公约义务的时候,其效力是不容置疑的。

二、属人管辖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当论及属人管辖权的时候,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主权者对位于主权者领土之内的和旅居非本国领土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依凭何种根据确立其随人所至的管辖权力?卢梭在论述主权权力的界限时写道:“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只不外是一个道德人格,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法学论文,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存它自身;那末它就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公约也赋予了政治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正是这种权力,当其受到公意指导时,就获得了主权这个名称”;“凡是一个公民能为国家所做的任何服务,一经主权者要求,就应该立即去做”。按照卢梭的理解,国家的各个成员有服从主权者管辖的义务,这是主权者对其公民行使属人管辖权的正当理由。在现代国际法的视野里,属人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对人管辖权力的自然衍生。也就是说,既然一国公民通过国籍的纽带与其母国发生政治的和法律的联系,那么,当位于本土之时,母国对之行使管辖,顺理成章。即使居于海外,也不得因地理距离的阻隔,而误认为主权权力因空间范围的阻滞而失去效力。对于法人,情形与自然人类似。当一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属人管辖权也对之当然发生控制、约束及保护作用。

具体到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而言,当一国自然人到海外发表著作,或一国的公司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使用在母国登记注册的商标或专利,比如,中国温州某打火机公司在欧盟境内设立分厂,其使用在中国注册的商标的行为仍然要受到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管辖,也即属人管辖。至少,欧盟在考虑是否赋予其商标权效力时,必然要考虑到根据中国商标法创设的“既得权”问题。这也是为国际知识产权条约法规范与国际惯例所肯认的。其理由就在于此等知识产权主体与母国之间的“人身性质的”法律联系。

三、知识产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活动的属地性和属人性的时候,我们是以主权可分为假设前提的。事实上,对主权作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的划分,是基于逻辑的需要,并非现实存在的可量化、可切割的权力的。再者,当我们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管辖权的属性时,我们还隐含了一个推论:一国的属地管辖权与另一国的属人管辖权是平行的、不冲突的。这个推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的情况是,当一个国家在其本土主张属地管辖时法学论文,其主权权力所及的对象同时包括了本国的和外国的知识产权持有者。换言之,一国的属地管辖权必然触碰另一国的属人管辖权,甚至有不可调和的危险。比如,对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所得报酬的税收征纳关系的调整,就会发生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激烈碰撞。外国知识产权持有者根据税收来源地原则要向东道国承担所得税的缴纳义务,与之同时,它还是其母国的纳税人,要向其母国就同一所得承担纳税义务。在两个主权者没有达成意志的妥协与安排之前,这种管辖权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如何协调知识产权跨国保护领域的管辖权冲突呢?这是现代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谜题。就单个国家的主权而言,它是在其领域范围之内的最高意志,是全体人民意志的联合;对外,主权则是主权者身份的表征,是此法律人格者区别于彼法律人格者的符号。由于“平等者之间无管辖”,主权者的意志都具有最高的地位。因此,作为主权者意志的外化形式,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若发生冲突,唯一可行的方案是主权者意志的相互妥协、协调一致。鉴于此,国家之间的知识产权协议成为了最好的工具小论文。双边的、区域性的或者全球性的知识产权条约在特定主权者之间将产生法律的约束力。若缺乏此类条约,在具体事项的管辖下不可避免地发生抵触与冲突。

四、结论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主权者意志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主权权力效力运行的自在空间。那么,保护知识产权的管辖权是否可以脱离孕育其效力的主权者而让渡给其他主权者或主权者之集体,统一加以行使呢?我们认为,此类权利是可以让渡的。因为代表公意的主权意志可以转换其表达形式。基于意志表达方式的可转化性,此类权利的可让渡性也就不难证立了。事实上,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有了让渡保护知识产权的若干先例。比如,欧盟成员国通过区域性条约的形式从组织成员手中受让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制定权。尽管欧盟获得的管辖权并非彻底的、全面的权力,但是它的成功运作至少表明了主权者意志是可以转化表达形式而让渡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功推动并缔结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同样验证了一个命题: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利完全可以经主权者意志的协调一致而向主权者集体让渡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保护知识产权之权利可让渡”,并非是指知识产权的保护权一定要经让渡才可产生其实效;再者,此类权利的让渡是有期限的、附条件的让渡,这种让渡是暂时的,并非永久的、不可回复的让渡。因为一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可以选择退出该组织而收回其管辖权。比如,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而中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原成员国的约束力,或者自愿取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会员资格而不再承受其约束法学论文,等等。

要破解主权对国际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的桎梏,还有一条可行的途径――协调主权者意志。在民族国家林立的国家间社会倡导主权的协调有“弱肉强食”的危险。但是我们主张的不是主权的协调,而是主权运作方式、主权者意志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即由单独表达主权意志转化为由主权者集体表达。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制定、知识产权的行使、滥用权利的监督与惩治等领域,已经树立了协调主权者意志的范例。

属地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47-03

1 引言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开展“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创立了地质公园这一新名词[1]。1995年,原中国地质矿产部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明晰了地质遗迹类型和保护级别[2]。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云南石林、河南嵩山和江西庐山等11处国家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共六批次批准了218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其中云南省内有10家。

由于属于保护地的一种,早在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之前,国家各机构分批建立数量繁多且多种属性的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保护地。不但国家旅游局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对园区进行划分,有些地质公园申报了世界自然遗产或者世界地质公园,有些还加入了国际洞穴协会等组织。大多数国家地质公园有2套甚至4套之多的牌子,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

2 云南国家地质公园的多重属性和管理

2.1 云南国家地质公园发展

近10年来,云南省共建立了10家国家地质公园(图1)。其中,第一批有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4月);第二批有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2月);第三批有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丽江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第四批有云南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第五批有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8月);第六批有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11月)。

2.2 园区保护属性

由表1看到,有5个保护属性的1家(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有4个保护属性的1家(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有3个保护属性的4个(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云南丽江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国家地质公园);有2个保护属性的2个(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有1个保护属性的1个(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2.3 园区隶属管理机构

有表1看到,有3个主管部门的5家(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国家地质公园);有2个主管部门的4家(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丽江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有1个主管部门的1家(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图1)。

3 多重属性和管理分析

3.1 设立的时间因素

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于1931年设立,是我国最早的公园,而且是第一批部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拥有的属性是最多的,管理机构也在第一批次;其他列入部级风景名胜区目录的国家地质公园,拥有的属性和管理机构也较多。

3.2 据省会远近因素

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和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分别位于昆明市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和宜良县,拥有的属性和管理机构为最多(图2)。

3.3 旅游黄金线因素

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黄金线路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旅游线路。位于该线路的国家地质公园中,五个至少有三个保护属性,全部至少有两个管理机构(图3)。

3.4 地质遗迹类型因素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对10家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划分。地貌景观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属性要远高于以古生物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表2)。

4 结语

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云南地学旅游的开创者,拥有世界级的地貌景观,拥有的保护属性和管理机构是最多的。其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列入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属性和管理机构相对其他较多。昆明至国家地质公园园区的距离,存在一个交通通达性的问题,或多或少对保护属性和管理机构设置起到一些作用。云南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古生物和地貌景观两大类,其他五大类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类型是空白。

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多重属性和管理是历史形成的问题,出现了制定政策法规多样、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人员监管任务繁重和低效管理保护弊端。本文希望从因素分析的基础为问题解决和地质公园均衡发展得出一些结论。

参考文献:

[1] 赵 丁,赵 逊.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J].地球学报,2002,23(5):463~470.

[2] 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陈安泽.论国家地质公园[C]//.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八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陈安泽,姜建军,赵 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八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属地管理论文篇(10)

当你升任团队管理者后,你一定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不同的人会对“成就”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当然,这样的下属越多,团队取得的成就越多,作为团队管理者的你的成就也就越大。 论文网

对“管理者最大的成就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这句话所包含的是一种团队管理理念。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靠一夫之勇去单打独斗,而是要带领团队一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员工成就的取得是实现目标的前提,而实现目标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换位思考,你在团队领导岗位上最希望不就是得到自己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赏识吗?希望在自己的舞台上有所成就吗?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把“让自己的下属获得成就”作为团队管理者的工作目标,也是一种团队管理艺术。它可以让团队的员工感到你对他们的关爱,营造团队员工的归属感,有效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你的下属信赖你、拥护你,支持你为团队建设付出的努力,乐意在这样的团队中奋斗。在这样的团队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干,充分发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和聪明才智,提升员工成长的速度。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自己的属下在你的帮助下不断成长,你能不为之而高兴吗?这难道也不正是你所期望的吗? 论文

上一篇: 厨师总结与计划 下一篇: 稽查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