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6 17:16:22

校外实习论文

校外实习论文篇(1)

1.从学校角度来看,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

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

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外实习论文篇(2)

2.实习基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实习基地,学生的身份虽未改变,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相对封闭的校园,拉近了同社会的距离。实习初期新鲜感过后,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表现为生活自律性降低,生活态度出现变化,懒散情绪,寝室卫生恶化等;在适应实习节奏后,部分学生又会认为自己是实习生,实习基地的好坏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而做事拖拉,工作没有热情。同时,由于一些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在实习岗位上不能与同学老师很好沟通,同样也无法取得好的实习成果。

3.考研、就业与实习的矛盾调查显示,实习期间学生违反纪律,影响实习效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考研复习和求职面试。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把考取研究生作为一种就业方式。以此,在实习的第一个学期,很多同学擅自脱离实习,回到学校或是在家中复习备考。进入春季,正值各类招聘会召开的时候,很多实习学生又都在准备求职材料,参加各种招聘会,没有心思实习,也造成了实习效果的降低。实习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实习,才能更好学会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因为备考复习、求职就业等原因忽视了实习,往往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锻炼,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长期如此,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基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

1.民主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大学生心灵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成长,作用于言行,教育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突出、个性十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支持。所以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性原则,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师生平等,在相互尊重中完成教育管理工作。遵循民主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对于离开学校教育大环境、需要更多自主管理能力的实习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2.差异性原则与各类青年群体比较,大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不同个体对成长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源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这样的差异将对教育管理实效产生影响。工作中,要从不同学生实际思想状态出发,在把握群体思想状态前提下,根据每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对在实习基地的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更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异,提高管理水平。

3.灵活性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学生工作是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过程,是通过沟通交流,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的过程。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的过程,丰富多变的情感决定了在教育管理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实际,用不同工作方法,灵活开展工作。对正在实习的学生,其学习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其学习方式更远离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实习基地的学生管理更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灵活应用在工作中。

三、校外实习基地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1.学生实习前的教育准备工作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基地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老师,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外,还要通过老师建立的各种平台来完成。因此,同学生密切联系,保证沟通平台的畅通格外重要。学生实习前,要做好学生详细信息,尤其是通讯信息的整理,做好各种网络联系工具的普及和调试,建立并试运行信息网站、移动飞信等网络平台。这些准备工作,有利于把学校相关信息和重要通知及时准确传递给每名同学,拉近实习学生与学校的距离,有利于老师真实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管理,更有利于突破空间障碍,在手机等网络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将关爱传递到每个学生。

(2)实习前的教育活动。学生实习前,要专门召开动员会,对实习基地的自然情况、实习安排、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实习考核模式做详细介绍和解读,使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清晰认识,消除茫然和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实习基地负责教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期间的生活常识和专业学习方法,并对实习基地周边交通、生活设施等做以简要介绍,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其他困惑;还要以实习队为单位,召开学生座谈会,让来自不同班级,但在一个基地实习的同学互相熟悉、相互认识,并帮助同学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好好实习的信心,并最大限度获取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为后续管理教育提供依据,对存有潜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心理干预;要开通所有沟通联系渠道,增强学生归属感。

2.实习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发挥优秀指导教师的管理作用。在实习基地选拔思想政治水平高、责任心强、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有很深了解的优秀职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和师生交流,保证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心理上无所担忧、学习上认真细致,整体上达到实习要求。充分发挥基地指导教师的管理作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习初期,指导教师利用向学生介绍单位文化、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以及帮助学生熟习环境等机会向学生提出思想和学业上的要求,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早日进入实习角色,增加学生对实习基地的亲切感和主人意识;指导老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针对每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评估,来帮助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增强学生在实习中的兴趣和自信;同时指导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都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长,这种隐性教育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实习兴趣,完善职业规划。针对以上指导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定期组织基地指导教师来校参观、学习,了解大学生生活环境,掌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管理作用。

(2)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管理作用。实习基地也是大学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坚持在党员中开展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全面发挥管理作用。要在学校和实习基地党组织监督指导下,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群体,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针对实习开始后,学生身处不同岗位,不同科室,难以找到统一时间开展活动的问题,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平台作用,创新建立网络上的党组织活动模式和教育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党团组织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实习基地可以在实习队中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3)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作用。“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实习基地,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学生思想政治状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要有大幅度提升。一方面,通过建立党团组织,以点带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实习队的集体职能,充分发挥其中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较高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带领集体开展自我管理,在集体中,学生干部可以代替老师履行部分管理职能,同时要勤于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代替老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检查。

校外实习论文篇(3)

高师地理专业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必要性

1。1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的自然地理实习教学较普遍地缺乏以河口、海岸带为主的内容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1—2],通过完善的野外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毕业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所需要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3—4].多年来,国内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都非常重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选择的实习区域大都以山地、平原等陆地环境为主(特别是对位于内陆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较少有成熟的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笔者工作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在以往的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习区域也是内陆的山地和平原,没有涉及到河口、海岸带与近海.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内容长期集中在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变化等方面,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实习区域和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新一轮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更加重视海岸带资源、环境及其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4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山东省开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使用新教材,在高三开设宇宙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7门地理选修课,新开设的7门选修课程中海洋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4门课程较多地涉及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新一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要求高师地理专业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地理过程的教学.对海洋和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沿海地区我们的教学更应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重视进行海洋、海岸带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可以完善我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

2、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的选择

2。1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原则

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宜的实习教学地点和适当的实习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有:

(1)实习内容与高师本科自然地理教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本科自然地理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所以实习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包含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此外,实习内容还应该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

(2)提高学生中学地理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原则.作为多年来传统的以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指导中学课外地理实践教学能力.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野外实践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顺利地组织中学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选择与青岛本地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指导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目前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只能是对内陆地区山地、平原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有效补充,不是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实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另外海岸带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时间较短也决定了选择实习内容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选择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地点应主要考虑以下2个原则:

(1)代表性原则.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在野外指导学生对实习点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观察、调查、采集标本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达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胶州湾海岸带范围内选择实习点时,应该首先考虑实习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变化是否能够反映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规律.

(2)可到达性原则.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学生实习的主要收获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需要强调实习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在胶州湾海岸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的前提条件下,实习点应该选择交通便利、实习过程中不会受到海浪、潮汐等危险自然因素影响的地方,有效保证参加实习的学生、教师人身安全的地方.另外,实习经费有限和实习时间短的限制也要求实习点要具备较高的通达性.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自然地理实习经费普遍紧张,实习地点交通条件差引起的实习投入加大可能会影响实习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的确定

由于海岸带与内陆地区存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胶州湾沿岸进行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应选择与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有较大差异的实习内容.

按照本文提出的选择实习内容的3个原则,初步确定实习内容如下:

(1)胶州湾海岸带自然环境的一般考察,通过考察认识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如在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方面,认识胶州湾海岸带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胶州湾沿岸各地岩性地层划分及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地层出露情况、地质构造和地貌;根据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将海岸带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上带;根据潮间带、潮上带地面组成物质和植被差异将胶州湾海岸带划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等类型.在典型岸段、河口进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快速调查,结合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研究胶州湾海岸带湿地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区系构成.

(2)参观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了解由中科院组织建设并负责管理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构成及在提供基础监测资料促进科研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环境监测的项目,特别是河口和近海水质的取样过程和分析技术,海岸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动态监测技术,波浪、潮汐、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海岸带水文、气象过程的监测技术.

(3)针对“十一五”开始建设的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大沽河河口和胶州湾沿岸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试验区,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自然保护区申报和建设条件,研究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社区参与方式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胶州湾海岸带湿地水禽数量观测和水禽栖息地环境条件分析,认识海岸带湿地水禽的环境指示意义及观测、环志、保护方式等.

遵循代表性原则和可到达性原则,实习点的选择方法是以重要实习点为核心、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实习路线,实习路线贯穿实习点.在实习过程中,沿实习路线指导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一般的考察,使学生对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实习点指导学生进行详尽、深入的考察或参观见习.本文拟设定4个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点,自青岛市区沿胶州湾海岸分别为李村河河口、红岛、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大沽河河口及胶州市营海镇潮上带盐沼湿地分布区.

3、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过程的实现方式

3.1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现场参观是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核心环节.为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野外考察、现场参观,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应该大量搜集实习区域的各种文献资料、图件(如地形图、航片、卫片、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图等),通过阅读、分析和归纳资料对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组织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沿实习路线对设定的实习点进行预查,确定在各个实习点应该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准备好实习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设备(如数码照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流速仪、水质取样器、pH试纸、蒸馏水、植物标本夹、植物检索表、体视显微镜等)和材料[5],在实习开始前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仪器使用培训.

实习过程中,教师对要指导学生在实习路线的典型地段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过程进行必要的考察,使学生对海岸带类型、入海河口和海岸湿地等典型景观类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测量,完成标本、样品的采集、初步鉴定和记录,野外填土、摄影等.在以学生参观为主的实习点,要组织好学生认真听取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确保参观结束后学生能掌握胶州湾生态试验站的海湾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监测技术和监测的意义.

3.2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

传统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的感性认识对实习区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或综合实习报告.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改善实习的效果,计

划在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课题设计应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的范围不能过大,应该以学生能利用实习期间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在结束实习2~3周内完成为宜;二是课题研究内容难度要适宜,要确保课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完成项目研究既能巩固实习效果,又不会因题目难度过大学生没有能力完成,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丧失兴趣;三是选择研究性项目要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保持大致相同,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项目研究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项目研究报告的学术水平.教师应在如何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写作方法方面做认真的指导.

本文初步拟定的胶州湾海岸带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研究性课题如下:胶州湾海岸带生态过程变化研究,胶州湾海岸带局部岸段自然灾害研究(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风暴潮等),填海对胶州湾海岸带环境的影响[6],胶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及建港条件分析,胶州湾海岸湿地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及植被保护,胶州湾海岸湿地水禽生境多样性及其变化,胶州湾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制图,大沽河河口N,P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等.除教师提供的实习研究性课题外,还应该特别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性课题,教师帮助学生对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生实习后自己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特别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立锋.长白山作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分析[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1):63—65.

[2]程东来.野外实习的意义、作用和建议——以自然地理实习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09—111。

[3]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2002,(3):22—26.

校外实习论文篇(4)

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实施“2+1”的教学模式。[1]

我校也采用了“2+1”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教学现状让人堪忧。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

1.1 从学生角度观现状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的一年时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校外分散教学阶段,第二学期为顶岗(毕业)实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成绩评定依据校外分散教学指导手册(简称蓝皮书),每个专业的内容不同。采用面授、网上指导、网上辅导答疑、讨论、自学等方式教学,教学地点是企业教学或者网上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四点任务:

1)在企业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真实的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学课题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学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学中要贯彻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方针。并逐步要求学生做到:在没有企业指导老师帮带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

4)要求学生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4个模块的前三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是选修模块。

虽然给出了四点要求,但是在考核时仅仅考核了第四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难直接体现在蓝皮书中,导致学生本阶段的实习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

在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提交顶岗(毕业)实习手册(简称黄皮书)和论文作为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本阶段的实习任务为以下四点:

1)在企业顶岗实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在顶岗(毕业)实习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通过顶岗(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

4)学生要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5个模块的前四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毕业论文),职业拓展课属选修模块。

同样是四点要求考核只考虑到了两点。对专科层次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学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实习单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确实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文,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好抄袭、拼凑,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实习后期,学生还需提交企业调查表和就业协议书,提交企业调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桥梁,表现满意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开设订单班,委培班等,对表现并不满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便于继续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调查表并非企业负责人在填写,而是学生自行填写好内容后给企业负责盖章而已,很难达到其本来的目的。

以上资料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两次快递回学校给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

1.2 从实习指导老师角度观现状

根据学校对教师个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学期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40人左右。在整个实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经常与学生联系开展各类校外教学活动及实习指导。指导老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记录学生的实习信息,每周向部门校外教学负责人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实习单位异动表,即周报表。并同时在纸质版的校外指导工作手册上做好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未做到这点。学生刚走出校门,实习岗位变动较大,需要老师通过手机,微信或者QQ随时跟踪。实习中期,岗位变动不大,有些实习指导老师没有与学生联系直接更改周报名称就将数据上报,造成这一阶段实习数据的不准确及师生联系不及时。一本150页左右的校外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经常出现的状况是40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记录,压根没起到随时有情况随时登记的作用。手册厚重老师不可能随身携带,而学生经常在下班时间才有空联系老师,造成记录延迟也不奇怪。一则通知发给全部学生,则记录时内容要在老师的笔下记录40多遍,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兴趣。

在就业跟踪阶段,根据往年的经验,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至少会被跟踪四次。往往到最后,频繁的就业核查电话会使企业厌烦,影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2 改进措施

当今社会,人手一手机,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校外教学的手机APP,那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对本系统框架进行理论架构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系统有管理员用户、实习指导老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四类用户。模块有个人信息模块、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实习报告模块、就业信息登记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实习基地建设模块、交流沟通模块、意见建议模块。

1)在个人信息模块,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输入,完成人员快速定位,即使中间更换了实习老师,也可以继承上一位老师已保存的各类实习信息继续完成工作。

2)在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实习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户模式下汇总显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数据自动更新汇总,不再需要老师每周一报,更不需要填写繁琐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记录,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3)在实习报告模块,学生可以用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扬长避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指引。

4)就业信息登记模块用来统计学时的就业信息,方便老师统计核实就业情况,管理员用户可定期将就业信息更新到省就业信息系统中。若单位信息有变化,学生只需进入就业系统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复的打电话给企业确认。

5)对于和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应用企业用户登录合作企业模块,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6)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利用系统现有的企业资源方便学部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

7)通过交流沟通模块,师生的教与学变得简单了。学生不需要随时关注着QQ或微信,不用再交片面的蓝皮书和黄皮书了。

3 结束语

校外实习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12-04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相关政策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早在199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规定:“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005年教育部再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除了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1],导致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几近流于形式。

二、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1 909所,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数量剧增。独立院校的大量出现,高校在校人数接近3 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数字后面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是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必要场所,通过实习环节可以了解专业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相关作业环节、主要设备仪器、主要技术管理方法等内容。

(一)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环节

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教科书中讲述的各种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等内容,没有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而在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将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对现实问题再思考与再分析,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物流类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择功能完善的物流企业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对物流活动的某个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

(二)实习是增强学生动手合作的必要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基础理论教育、参与校内各种社团、参与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之外,就是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目前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2]。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过程中,实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合作完成每个实习作业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实习是引导学生熟悉环境的必要阶段

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前期调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综合考虑一个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生产经营状况、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生产规模大小等因素,最终确定为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将来面临的工作环境不胜了解,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方面能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将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由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重新择业的现象发生。

三、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型企业把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作为社会义务和责任看待。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制,形成了合资、并购、股份制等多样化的企业经营形式

校外实习论文篇(6)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校外实习论文篇(7)

2改革与实践基本做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第四学期暑假及第五学期的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进入有关企业进行岗前实践,在第五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用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形式是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根据工作岗位自主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二种也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所采用的形式。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主要针对第一种形式,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先按照第一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二是利用第五学期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于学校与企业距离相对较近,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真正地共同参与指导。表1为我校学生2013年~2016年机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表,学生在按照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后,可以根据所从事岗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校内指导老师提出更换课题,指导老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更换选题,一旦确认,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2)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在采用双导师制时,其中一难点就是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我们主要依托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鉴定所可以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调试工等48个工种的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高级工以上近4000人,其中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培养机电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占全市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我校2013年~2016年开展机电类企业培训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自企业一线、分布在一些不同的机电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将机电专业毕业生按照其个人意愿及这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全过程负责第四学期暑假、第五学期周六、周日的岗前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工作。(3)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我们采取了双线管理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一线为“学校—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另外一线为“企业—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具体实施前,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校企双赢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先后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明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机床厂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效的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选题的确定、设计(论文)的指导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学校与企业同处于一个市区,两个指导老师的沟通,论文的指导均可方便的进行。

3取得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构建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2)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有所用,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3)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跟岗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优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互动”。

作者:史明亮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07,27.

校外实习论文篇(8)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时间划分,3年在校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教学模式无疑调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下面对“3+1”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 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 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 “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校外实习论文篇(9)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校外实习论文篇(10)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

1.1 从学生角度观现状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的一年时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校外分散教学阶段,第二学期为顶岗(毕业)实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成绩评定依据校外分散教学指导手册(简称蓝皮书),每个专业的内容不同。采用面授、网上指导、网上辅导答疑、讨论、自学等方式教学,教学地点是企业教学或者网上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四点任务:

1)在企业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真实的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学课题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学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学中要贯彻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方针。并逐步要求学生做到:在没有企业指导老师帮带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

4)要求学生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4个模块的前三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是选修模块。

虽然给出了四点要求,但是在考核时仅仅考核了第四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难直接体现在蓝皮书中,导致学生本阶段的实习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

在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提交顶岗(毕业)实习手册(简称黄皮书)和论文作为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本阶段的实习任务为以下四点:

1)在企业顶岗实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在顶岗(毕业)实习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通过顶岗(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

4)学生要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5个模块的前四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毕业论文),职业拓展课属选修模块。

同样是四点要求考核只考虑到了两点。对专科层次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学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实习单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确实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文,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好抄袭、拼凑,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实习后期,学生还需提交企业调查表和就业协议书,提交企业调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桥梁,表现满意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开设订单班,委培班等,对表现并不满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便于继续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调查表并非企业负责人在填写,而是学生自行填写好内容后给企业负责盖章而已,很难达到其本来的目的。

以上资料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两次快递回学校给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

1.2 从实习指导老师角度观现状

根据学校对教师个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学期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40人左右。在整个实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经常与学生联系开展各类校外教学活动及实习指导。指导老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记录学生的实习信息,每周向部门校外教学负责人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实习单位异动表,即周报表。并同时在纸质版的校外指导工作手册上做好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未做到这点。学生刚走出校门,实习岗位变动较大,需要老师通过手机,微信或者QQ随时跟踪。实习中期,岗位变动不大,有些实习指导老师没有与学生联系直接更改周报名称就将数据上报,造成这一阶段实习数据的不准确及师生联系不及时。一本150页左右的校外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经常出现的状况是40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记录,压根没起到随时有情况随时登记的作用。手册厚重老师不可能随身携带,而学生经常在下班时间才有空联系老师,造成记录延迟也不奇怪。一则通知发给全部学生,则记录时内容要在老师的笔下记录40多遍,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兴趣。

在就业跟踪阶段,根据往年的经验,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至少会被跟踪四次。往往到最后,频繁的就业核查电话会使企业厌烦,影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2 改进措施

当今社会,人手一手机,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校外教学的手机APP,那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对本系统框架进行理论架构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系统有管理员用户、实习指导老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四类用户。模块有个人信息模块、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实习报告模块、就业信息登记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实习基地建设模块、交流沟通模块、意见建议模块。

1)在个人信息模块,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输入,完成人员快速定位,即使中间更换了实习老师,也可以继承上一位老师已保存的各类实习信息继续完成工作。

2)在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实习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户模式下汇总显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数据自动更新汇总,不再需要老师每周一报,更不需要填写繁琐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记录,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3)在实习报告模块,学生可以用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扬长避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指引。

4)就业信息登记模块用来统计学时的就业信息,方便老师统计核实就业情况,管理员用户可定期将就业信息更新到省就业信息系统中。若单位信息有变化,学生只需进入就业系统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复的打电话给企业确认。

5)对于和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应用企业用户登录合作企业模块,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6)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利用系统现有的企业资源方便学部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

上一篇: 医学高级论文 下一篇: 学生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