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8 05:05:07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篇(1)

绪论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理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别,掌握国内投资法、海外投资法以及国际投资公约的基本规则,对澳门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及澳门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现有法律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澳门的投资环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传统区别

当投资者们看到哪里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当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二、澳门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指足以影响国际资本能否有效运行、能否发挥资本的基本职能以及资本能否增值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投资环境是一个有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环境,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制的、文化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乃至民族意识、人民心理、历史传统、风尚等各种条件和因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法律投资环境是投资环境中最具有决定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是投资能否进入、能否被允许进入一定行业领域进行经营以及能否受到保护与鼓励的前提条件,也是投资者目前权益和未来权益的根本保证。

(一)自然环境

澳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即位于珠江三角洲口岸,离广州东南面90海哩(144公里),香港西南面40海哩(64公里)。人口44万左右。澳门土地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9.1平方公里,凼仔岛6.33平方公里,路环岛8.07平方公里。澳门虽由一个半岛和两个离岛所组成,但交通很方便。澳门全境南北距离11.9公里,东西距离7公里。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所组成,并以两度现代桥梁及一条堤道将三地相连(现又将兴建第三大桥)。经澳门关闸可直达中国大陆,关闸乃澳门通往中国大陆的闸口,位于最北的一个区,还有一个设于路凼填海地段的新闸口,已经启用落成,大大纾缓澳门与大陆两地人货的流量。澳门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吹来自北方大陆的东北季风,干燥寒冷;夏季吹来自南方海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温暖潮湿。不同季风的控制及其交替,便形成了自然季节的变化。年平均气温是22.3℃,最热是7月,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是1月,月平均气温14.5℃。澳门的雨量相当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2030毫米,是华南沿海多雨地区之一。

(二)基础设施

澳门是亚洲其中一个基建设施最完备的现代化都市。便利的国际机场、完善的道路网、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亚洲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及垃圾焚化炉、珼代化的办公大楼、高质素的酒店和高效率的劳动力,让居民和游客都可享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便利。

(三)经济环境

澳门实行自由港和自由经济政策。澳门在回归后仍然保持其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货物、资金和利润可自由流动。再加上澳门经营成本低、税制低、生活指数低、基础建设完善和金融体系稳定等优点,而成为投资者的一个理想创业、营商之地。澳门是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和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准会员,到目前为止,有160个国际公约及多边协议在澳门生效,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是澳门的一大特色。在香港开埠之前,澳门曾经是东方最大的贸易转运地之一,也是欧洲人前往中国及日本经商的必经之地。目前,澳门已形成旅游业、出口加工业(以纺织和服装为主)、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这四大产业对澳门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澳门经济的一大支柱。澳门从以纺织品为主的制造业经济社会,转型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城市。自从澳门的制造业面对邻近地区的竞争而有所放缓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及服务业成为本澳最重要的来源。由1992年起,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出口产值。旅游及相关行业所聘用的雇员占本澳劳动人口30%,连同业,共占澳门地区生产总值的40%。2001年由海、陆及空路进入澳门的旅客总数超过1,000万人次。数据显示,澳门的旅游业在回归后,已摆脱亚洲金融风暴及治安问题的负面影响,并迈向稳定的增长。

澳门的业有悠久历史,自1962年起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取得专营权,根据专营合约规定,专营公司每年均须向政府缴付税,税率高于其它行业及专营项目,经多次修订后,现为专营公司总收入的31.8%,税目前占澳门政府收入约40%。特区政府目前已透过顾问公司,研究并确定了最有利于业开放和整体社会发展的方案,并增发了赌牌。有力地推动了及中介机构、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二是出口加工业。澳门的制造业由于受到邻近地区工资成本较低的影响,近年发展步伐放缓,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较高科技发展,以保持竞争能力。此外,传统工业的制造商亦积极开拓较高质量及货值的产品市场。2000年贸易顺差超过2.88亿美元,较1999年上升78.4%。本地产品出口及再出口分别录得13.5%及30.1%的升幅。澳门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及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英国,以及中国内地、日本、香港和澳洲等,出口货品以成衣和玩具为主。本澳进口商品的主要产地有欧盟各国、美国、中国及日本等,包括消费品,例如食物、饮料、烟草等,此外还有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燃料及油等。

三是金融保险业。澳门拥有稳定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货币、财务、保险金融投资等业务的运作由澳门金融管理局负责监管,并担任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角色。澳门特区直至2000年底拥有逾33.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一项逾13亿美元、由原来土地基金转交特区政府的储备基金。两项储备既可为支持澳门元的兑换能力作重要的保证,亦为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提供一定的资源。目前澳门元实行与香港元挂钩的制度,亦即间接与美元挂钩。汇率参考了美元兑港元的联系汇率。每103澳门元兑100港元。澳门的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迅速。

(四)法律环境

一是“一国两制”、高度自治与澳人治澳。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基本法保证了澳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并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澳门实行高度自治与澳人治澳。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权力。

二是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的投资政策服务。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的使命是:促进本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促进澳门与世界各地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如:一站式服务、经贸推广活动、申请居留、资料查阅、离岸服务、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

三、澳门的投资环境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澳门要将现行以业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成为、观光、文化、度假、保健、商务、会议、展览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业,就必须加强对澳门潜在的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要充分利用澳门在历史上曾是中西文化交汇枢纽,具有“博物馆”式的城市风貌和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突出澳门作为亚洲的“欧陆小镇”的特色。充分利用和发挥澳门现有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重点搞好旅游配套,将是能保存原有特色的,投入少、见效快的可行性策略。

在发展策略上,澳门应加强整体城市的发展规划,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以西湾——议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一带为主轴的历史古城区加强保护、重建工作,强化其南欧风格和休闲情调。

澳门还应在继续办好现有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如国际音乐节、国际艺术节、国际烟花汇演、国际龙舟赛等一系列大型的国际性活动。同时还要重点兴建一些小巧玲珑的、具丰富文化内涵的主题景观,致力将澳门建设为具欧陆风情的亚洲旅游度假中心和中小型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澳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其与广东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珠海在旅游方面的合作。目前,珠海市已决定将毗邻澳门的横琴岛开发为“国际特别旅游区”。澳门应积极加强与珠海的合作,研究联合开发横琴岛的可行性,使澳门的旅游业的发展与横琴岛开发配合衔接,以避免形成正面竞争达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益,将澳门建成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税制和鼓励方面。澳门的公司利得税最高税率只为15%,比香港、新加坡及国内都要低。但在很多地区,如国内会对外资或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或鼓励投资行业有税收减免。在澳门方面,只有制造业项目可申请50%的利得税坚守优惠。所得补充税的减免应扩大到其他行业,其申请的审批程序和标准应更制度化及具透明度。

小结,通过对澳门投资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对澳门经济、环境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小凤,黄崇。投资银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

国际直接投资篇(2)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66-03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起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的部门结构也经历了资源开发――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国际投资这种发展变化的是产业的国际转移。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从外在形式来看,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本文主要讨论国际直接投资于国际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来实现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我们可称之为国际产业投资。

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完成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因此,两者之间在理论基础、经济动因、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共同特征,下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战后,随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其有关理论也在时间中不断演进,经历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从静态演变到动态研究的完善过程。由于国际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也多借鉴国际投资理论,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两者之间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1.产品创新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由于前期高研发投入和高生产成本,产品生产也尚未标准化,消费群体主要为高收入群体,因此该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

2.产品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需求增加,产品逐渐标准化,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结构被削弱,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增强。由于产品基本定型,仿制增加,加上发达国家市场扩大,要素价格低于原创新国,加之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不利影响,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以就近占领当地市场并出口发展中国家。

3.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样式等都已经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因素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凸显,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生产区域,其产品可供应本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如果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之所以向国外转移产业是由于跨国公司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劣势。当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变动时,企业的生产成本随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对变化,导致产品生产地点的变动,从而决定了该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位置的变化,这样,随着发达国家供给优势的丧失,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周期和各国的比较优势变化结合起来,从一种动态的角度说明了发达国家从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到进口的发展过程,其所建立的产品生产区位的转移模式对于产业转移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边际产业理论和雁行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从宏观经济因素出发,考虑了国际分工原则,较好的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具体来说,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边际产业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而接受投资的国家接受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因此,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和接受投资的国家都有利。投资国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了两国的贸易,而东道国亦从对外直接投资中接受了新的产业的国际转移,有力的促进了本国的产业升级。从实践上,该理论也有力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亚洲出现的以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即所谓的“雁行模式”。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首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邓宁出版了名为《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的论文集,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最完备的、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综合型国际生产模式,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里的“通论”。它不只限于讨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且力图解释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J.克莱格)。特别是区位优势因素的加入有助于解释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实现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它国企业没有或者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一是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有价值资产(原材料、先进生产技术等)的拥有或独占;二是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技术、信息、管理、营销、品牌、商誉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和自然性的市场不完全性(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交易成本等)。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会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丧失或无法发挥,企业通过内部化可以使其优势获得最大收益。区位优势是指生产地点的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东道国的地理位置、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现实的与潜在的市场需求、运输与通信成本、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政府的调节与干预程度、优惠政策、文化差距,等等。当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较大时,企业就会从事国际生产。邓宁认为,区位优势不仅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也决定着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当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类产业的区位优势凸显时,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密集涌入,必然带动了该产业的国际化转移。

从以上理论的分析介绍中,不难看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密切联系。虽然上述各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其最核心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由后人不断完善,从而成为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产业转移的思想基础。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是国家间在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存在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决定了通过国际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国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比封闭状态下更大的收益。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着动态变迁,所以,产业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进行发生着国际性的转移。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因为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决定了其成本不同部分的权重的变化由技术到价格到成本的转移,使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从发达国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比较优势的转移有力地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边际产业论的提出更是直接借鉴了比较优势理论,只是在该理论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动态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但是,东亚产业转移的雏形模式本身就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体现与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虽然似乎没有比较优势的影子,但是各国的市场结构、基础设施、政治法律体系完善的进程比较实际上也是比较优势的体现,正是这些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的变化,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

二、经济动因

虽然国际产业转移不完全由国际直接投资来带动,带有国际产业转移性质的直接投资也只是企业众多直接投资行为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在当代,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结果。所以,在经济动因上,二者亦有共同之处。

(一)从微观的经济学角度产业的国际转移实际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根据理性人假设,企业会根据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理性的选择其产业组织方式。在外国市场的需求增加或要素供给发生有利于其增加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就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该产业也逐渐从比较劣势国家转移到比较优势国家。

(二)从宏观的供给条件、国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局部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因为技术的扩散等原因,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出现了重合产业。所谓的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重合产业及其技术构成的相似性,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国外技术设备、工艺及其扩散决定的。在相同的生产函数下,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成本或低资源供给成本就进一步诱发了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业导向行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投向特定行业,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经济动因。此外,东亚以雁形模式成功地完成了部分产业的国际转移也是同他们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韦尔和托拦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则从局部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这些理论,较为成功的解释了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

三、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以上分析较为粗略的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两者又有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产业转移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密切联系在一起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一些实力雄厚的巨型跨国公司战略结构随着价值链增值部分的变动和产业赢利空间的大小在不断调整。表现在:一方面,随着制造业总体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跨国制造业公司纷纷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环节转向客户服务环节。另一方面,一些未转型的公司也将传统的制造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将经营重点放在研发及售后服务环节。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布局的安排。遵循着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将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给那些具有专业能力的外部供应商,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促成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此外,历史上,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带有线性推进的特征。多数企业都是遵循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顺序开始其国际化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更多的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新的技术与新的市场进入方法,从而使产业转移出现跳跃性。

(二)从中观的产业层次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表现出转向趋势和产业转移跳跃性

一直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都是制造业的转移。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的投资开始出现技术创新导向型投资,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研究开发和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增加。例如,微软等大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世界著名银行,金融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

(三)从宏观的国家角度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也受到各国产业政策的影响

例如,行业导向型政策影响下出现的行业集聚,使该行业达到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这种内在比较优势吸引了跨国公司主动的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转移到投资国。

此外,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对于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跨国公司来说,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应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和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较不发达国家的供应商。根据价值链的定义,生产的含义不仅限于制造过程,而是广义的增值过程。在制造业领域,这种增值过程包括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服务业中,增值过程更是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部阶段。由于市场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提供可能,因此,跨国公司就会按照各国的特点和优势,在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前提下,分别把各个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

四、中国如何应对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

对于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应对,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从其效应上考虑,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卢根鑫认为,就其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言,表现在五个方面: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国际产业转移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转移中的固有级差、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固有产业级差、就业结构变化中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固有级差、产业转移引起的价值盈余增长的非均衡倾向。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剑,既具有提升产业结构、引起就业结构变化等正面效应,也会导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等方面保持级差,以及污染和有害产业的扩散等负效应。但从总体上看,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日本、东南亚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历程,我国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及广州的迅速崛起,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范例。

参考文献

[1]逄增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经济评论,2004,(1).

[2]刘辉煌,杨胜刚,张亚斌,熊正德.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求索,1999,(1).

[3]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1994,(4).

[4]石东平,夏华龙.国际产业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J].亚太经济,1998,(10).

[5]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3,(6).

国际直接投资篇(3)

二、产业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所带来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高度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建立起庞大的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在生产优势上的差别,把不同产品的生产以及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分布到不同的国家,使一个国家的生产与众多国家的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使得有些产业部门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它们的生产遍布全球,不同的零部件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因而产品多国籍化,产品销售网也具有全球性。这类产品具有多国籍化、产品销售网具有全球性的产业,可称之为“国际化产业”,而促使国际化产业生成的过程即产业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us?鄄try)。因此,产业国际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的一种直接结果或成就,已实现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个或几个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在这类产业中,机电工业占主要地位,如汽车和电子产品,此外还有食品加工、纺织和服装等行业。这些行业在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转让中占重要地位,并主要由跨国公司控制,国际竞争也主要在它们之间展开。

三、FDI对产业国际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市场经济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全球性调整和转移,以及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和重组。这场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是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即FDI所推动的。

(一)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或在周边国家之间进行,如今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不仅资源配置时空范围大大拓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和转换比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结构调整更为明显。以从事国际生产为主,同时也是推动产业国际调整的主角跨国公司的数量变化为例,其数量的急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国际调整日益深化的趋势。

(二)FDI已日益成为产业国际化和国际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

以反映企业参与国际化生产经营深度的跨国指数指标变化为例,199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从51%上升到65% (2003年)。与此同时,全球FDI在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流入量分别从1988年的103.64、 527.76、 466.5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40.57、 4514.7、 5320.32亿美元,由此可见,FDI的规模流向和结构的迅速变化,对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乃至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各国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以德国为案例,分析FDI对投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统一后的德国努力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寻求新的定位。在约十年世界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德国保住了欧洲经济大国的地位。在重要的科技领域,德国有着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但在微电子技术市场上和生物技术方面,德国已明显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德国政府和产业界已重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德国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经费大幅增加。例如,1994年德国拜耳公司在美国加州伯克莱的工厂,追加了1亿美元用于已投入3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发。1994年德国在美国的跨国公司研发支出为245亿美元,占德国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10%。而且从1980年-1994年每年以近10 %速度递增。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研发费用占企业科研总支出的95%,尤其是在微电子、计算机、制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带动了德国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表明,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变化紧紧跟随着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且也在不断地适应全球的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国内产业的国际化。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三种情况,即有时领先于德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时与德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有时则滞后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如服务业)。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外直接投资都对德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速度和规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德国产业结构向高度化转变

德国虽然有现代化的工业基础,科技实力较强,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产品提高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各国都有其相对技术优势和弱势。近几十年来,微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恰恰暴露出在这个领域的弱势,包括微电子在内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的比重日益下降。在这种形势下,德国政府立即调整科技政策,加大国家对微电子等高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不仅如此,德国大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经费。在1990年全球2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中,德国最大的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以41.32亿美元在非美国跨国公司中位居榜首,与美国跨国公司相比也排在第3位,正是由于德国跨国公司在微电子技术方面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对出口和投资夺回了失去的市场,才使得德国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成为可能。

(二)对外直接投资加快了德国各产业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国际直接投资篇(4)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37-03

1创新资本的涵义和特点

11创新资本的涵义

创新资本是通过创新及相关投资而凝结的企业创新才能,是企业不断更新发展的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环境、创新品质等的总和。在本质上,创新资本是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价值,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无形资产[1]。作为创新才能的企业创新资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资本、管理创新资本、制度创新资本和市场创新资本。

12创新资本的性质

创新资本将会比其他资本更具有优势,因为创新资本的运用,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创新资本的结构和质量会影响创新资本的价值,越是完善结构的创新资本,其价值就越大;越是高质量的创新资本,其价值就越大。创新资本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具有价值增值性,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增值性是创新资本的本质属性[2]。

2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和特点

21国际直接投资的涵义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一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办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大原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同时具有有效经营权的投资活动。

22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以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为出发点,分成创建新企业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以分公司与总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相同为出发点,分成横向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

23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实体性:国际直接投资要求投资企业必须在外国具有企业实体,直接对各类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性:国际直接投资是直接获得企业经营的权利,不同于间接国际直接投资,是通过间接参与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而获益。渗透性: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能够渗透于被投资国的每一个行业跨国性。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是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从而获得利润。

24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241获取先进的技术

从整个国际投资结构来看,投资企业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升级,需要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被投资企业转移。因此,被投资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引进技术,加速工业化的发展。

242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管理经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给被投资企业带来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通过专门培训,提高了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生产效率。间接影响主要包括投资企业给被投资企业带来积极的示范效用和先进经验。

243完善被投资企业的制度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使得被投资企业的制度在不断交流中逐步完善。

244开辟和扩大被投资企业的市场

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被投资企业进入了国外市场,从而能够在国外市场中参与竞争。

3创新资本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31创新资本下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

创新资本下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函数中有两种性质的变量:一种是创新资本本身,而创新资本本身又包含创新资本结构和创新资本质量两个变量;另一种是创新资本需求。即:

国际直接投资=f[(创新资本结构,创新资本质量),创新资本需求]

国际直接投资与创新资本的结构、质量和创新资本需求都呈正相关,即当创新资本需求一定时,创新资本结构越完善、创新资本质量越高,则国际直接投资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当创新资本结构、质量一定时,对创新资本需求越大,则国际直接投资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2创新资本条件下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则

321国际直接投资必须是围绕创新资本为主体的原则

未来是创新时代,创新资本又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唯一具有优势的投资手段,其他投资手段都不如创新资本,拥有创新资本的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就会具有竞争力,就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322创新资本的结构与国际直接投资所获得股份相适应的原则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创新资本的结构会影响投资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会影响投资企业获取被投资企业的股份。

323创新资本的质量与国际直接投资所获得股份相适应的原则创新资本的质量水平影响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所占股份的多少,而投资双方都想在投资中获利,所以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必须要遵循创新资本的质量与国际直接投资所获得股份相适应的原则。

4利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条件与机制41运用创新资本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企业有创新资本。因为只有当企业具有创新资本之后,才会有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的可能。企业有创新资本的需求。因为只有当企业需要创新资本,那么拥有创新资本的企业才能够投资成功,才会有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可能。完善的创新资本市场。因为创新资本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手段,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需要明确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那么就需要有相应的创新资本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通过设定的指标体系,评价创新资本的价值,为投资双方企业提供参考[3]。

42运用创新资本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创新资本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力,所以需要对创新资本进行评价。创新资本评价体系包括企业创新资本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资本水平、企业制度创新资本水平、企业管理创新资本水平和企业市场创新资本水平。

企业创新资本水平=

国际(国家/同行业)先进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资本水平=

国际(国家/同行业)先进技术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技术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

企业制度创新资本水平=

国际(国家/同行业)先进制度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制度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

企业管理创新资本水平=

国际(国家/同行业)先进管理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管理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

企业市场创新资本水平=

国际(国家/同行业)先进市场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市场创新资本的市场价值

43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实现方式

首先,企业运用创新资本在外国创办新企业,打开了外国经济市场,为未来进一步国际直接投资打下基础。

其次,企业运用创新资本增加对原有企业的投资,提升原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地把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运用到生产之中,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7]。

最后,企业运用创新资本对外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通过合法的投资渠道和方法,获取被投资企业的股份,最终实现控制被投资企业。

44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系统内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出现问题能不断协商解决,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其机理如下图所示。

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运行机制

5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方法

51了解创新资本的需求

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调查不同企业对技术创新资本的需求程度,因为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国际直接投资。若需求越大,则占股份越多;反之,则越少。

52评价创新资本的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投资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本进行评价。如果技术创新资本水平越高,则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获得股份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53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谈判

在了解了企业对技术创新资本的需求,也评价了技术创新资本水平之后,就需要投资双方企业进行谈判。根据被投资企业对技术创新资本的需求、技术创新资本水平两个指标,来商定投资企业能获得多少股份。

6创新资本条件下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规律

61创新资本结构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规律

创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拥有创新资本的数量构成。

从投资企业来看。企业创新资本结构越完善,与其他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相反。因此,投资企业的创新资本结构的完善程度,与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成正比。

从被投资企业来看。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资本结构越完善,则对创新资本的需求就越少;反之,则相反。因此,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资本结构的完善程度,与企业对创新资本的需求成反比。

62创新资本质量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规律

创新资本质量是指创新资本的价值水平,包括国际水平创新资本、国家水平创新资本、行业平均水平创新资本等[4]。

从投资创新资本的企业来看。如果企业创新资本处于国际水平,则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最强;如果企业创新资本的质量居于国家水平,则能力较强;如果企业创新资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则能力较弱;如果企业创新资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则能力最小。

所以,投资企业的创新资本质量的高低,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成正比。

从被投资创新资本的企业来看。如果企业的创新资本处于国际水平,则没有创新资本的需求;如果企业创新资本的质量居于国家水平,则有较小的需求;如果企业创新资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则有较大的需求;如果企业创新资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则需求最大。

因此,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资本质量的高低,与创新资本的需求成反比。

63创新资本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整合规律

企业创新资本的结构和质量,决定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企业必须使其创新资本在结构上和质量上,都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对创新资本整合的过程,也就是对国际直接投资整合的过程。

以投资创新资本的企业为出发点。创新资本的结构越完善、质量越好,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越大[5];反之,则越小。所以,投资企业创新资本结构的完善程度、质量高低,与运用创新资本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大小成正比。

以被投资创新资本的企业为出发点。创新资本的结构越不完善、质量越低,进行创新资本整合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时间越长;反之,则相反。因此,被投资企业创新资本结构的完善程度、质量高低,与企业进行创新资本整合的成本大小、难度高低、时间长短成反比[6]。

国际直接投资篇(5)

一、前言

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还不能完全的解读我国现在的对外投资模式以及原因。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研究出正确的、符合企业需求以及国家需求的对外投资理论,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的顺利。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才真正的形成具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美国学者)是该理论公认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将垄断优势理论提出来的人,该理论是国际投资理论发展的标志。在同一时期,维农的贸易理论、卡森、拉格曼、巴克莱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相继提出。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英国学者邓宁说明了一个新的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应当有几个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也就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唯一的、国外的企业不能够得到的某种资产,使得企业具有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等优势;内部化优势,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免不得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竞争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会引起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产品的竞争不够充分,所以为了使得企业所有权方面的优势得以保存,而且企业在交易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要小于进行内部化转移所收获的利益时,该企业就要选择进行对外投资;区位优势,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一般会受到地理所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慢慢的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不仅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后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猛。这种趋势使得国际生产体系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使得部分工业化国家想要进行对外投资以收获更大的收益,并且这种欲望愈演愈烈。在同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很多的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有效的、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比如说:小泽辉智(日本)所提出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等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理论认识

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前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企业所进行的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资本过剩,明确说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罢了。但是我国企业在经济刚刚有起色时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过剩无关,并且由于我国国内没有非常充足的建设资金,因此吸引很多的外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不但体现在动因上,还体现在投资所获得收益的价值判断上。

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前提是国内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样会提供给各个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形成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优势。然而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状态,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非常完善、完美的产业结构,而且整体产业素质还不是非常高,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外直接投资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国内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层,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强度化,我们反过来要利用国际生产体系来提高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层面。

四、中国企业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一定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并愈演愈烈,使得交易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国外也可以进行交易;使得世界市场联合了起来。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成为了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捷径以及重要方式,而且企业对外投资占企业优势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在这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其作用不只局限于发挥以及利用已有的优势,还在于怎样构造一个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对外投资与国外、国内市场相融合、贴近,得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提高技术累积的速度,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去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原因了。

(二)对外投资具有很多的不同类型,投资企业一定要对其加以区分

投资企业想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类进行区别,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动机以及本企业的优势进行考察。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动机类型:寻找市场、寻找效率、寻找资源等等。企业要根据其所决定的对外投资动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区域进行选择,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进行研究分析时,企业要将投资的动机以及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的解释企业所进行的各种国际投资行为。

五、小结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很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产品销往了世界各地。为了使我国的对外投资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进步,我国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审批程度、完善各相关法规,使得我国的投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大。

参考文献:

国际直接投资篇(6)

当今,亚洲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辉煌?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如何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值得研究与探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运用来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国经验理论与实务.对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国际直接投资篇(7)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国际直接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等。因此,如何利用好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就成了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国际直接投资,是现代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经济实体作为投资人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经营,以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为核心、以拥有持续利益为目的,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一种长期投资活动。

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以获得持续利益。

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1)横向型投资;(2)垂直型投资;(3)混合型投资三种类型。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即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创办新企业;(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投资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因突发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政府行为直接引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动,对投资者的利润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不得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政策风险、经济政策风险、国有化风险和战争风险。

2.汇率风险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遇到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三种:交易上的汇率风险、折算上的汇率风险和经济上的汇率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东道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或者经济环境如市场、价格和经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以及投资者自身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预计不足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一般由价格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和技术风险组成。

三、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第一,投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有学者预计2006年~2010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2%。第二,制造业对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第三,民营企业成为生力军。

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使其承受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目前我国外汇资金不很充足,企业集团化不很完善,内部诸多权利关系还没理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小规模为主,在风险防范方面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并且我国缺乏权威性对外投资的评估机构,评估流于形式,致使对外投资中风险投资成份增多,危险随之增大。因此我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四、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1.政治风险防范对策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影响极大,如何有效的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者来说至为重要。

从国家方面来讲,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比如,积极与他国签订双边投资促进与保护协定;成立专门的官方担保机构给海外投资企业办理海外投资风险保险;积极推动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最后达成一致,积极推动多边投资保证机构的建立,将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护工作纳入国际保护体系中等。

从企业角度来说,政治风险的防范更主要的是企业的自我防范。首先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尽量减少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采取积极有效的海外投资策略.比如投资分散化;投资主体分散化;适时调整融资方式;运用撤资战略以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等。

2.汇率风险防范对策

汇率风险防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于汇率变动而给跨国企业的国际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1)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的防范

①利用套期保值法。把汇率变动使企业蒙受的交易风险用套期交易成本的方式固定下来,全额冲销交易风险和部分折算风险。而能否完全抵消折算损失,主要取决于对汇率的预期是否正确。

②选择有利的进出口计价货币。在对汇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软硬币。硬币是指汇率坚挺且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软币是指汇率疲软且有贬值趋势的货币。一般的说,当从对方国家进口商品时对方国家货币是软币则尽量争取用对方货币结算,当对方国家货币是硬币时,尽量争取用本国货币或第三国软币进行结算。

③平行贷款。两个不同母国的跨国企业彼此向另一方的子公司贷款。这种交易绕过了外汇市场,所以不会引发汇率风险。

(2)经济风险的防范

调整销售收入及投入资金的币种组合,使得未来销售收入的变化与投入资金成本的变化两者能够抵消。跨国公司应当将经营业务深入到多个国家并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将其生产、销售、原材料和零部件来源地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使一种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可以部分弥补另一种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3.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以及对之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在投资中尽可能的避免它或设法以其他因素抵消它造成的损失,必要时改变投资流向。常用的风险规避手段有:①改变生产流程或产品;②改变生产经营地点;③放弃风险较大项目的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对东道国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重点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工作对后来的风险规避策略选择很重要。

(2)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风险抑制在防范技术风险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高新技术领域非常少,因而技术风险一旦发生影响较大。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趋势会越来越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风险的防范上也急需加强。

(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投资者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利益的前提下自行承担下来。这种风险防范措施会使投资者为了降低风险而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4)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投资者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把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适用于公司经营风险中的大部分风险,如财务风险、技术风险、销售价格风险等。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国际资本流动研究[M].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6.13-17

[2]孔淑红 曾 铮:国际投资学[MJ.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05-310

[3]张晓虹 郭 波 施小蕾:新编国际投资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5-306

国际直接投资篇(8)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缓慢到迅猛,再到平稳发展。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条件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下面,本文将对中国、美国、日本对外投资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1、美国凭借垄断竞争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1960年就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并与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了垄断优势论。他归纳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第二,存在不完全市场,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凭借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投资重点是高新技术和垄断产业,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以技术密集而非以资金密集为基础,依靠工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取胜。这种垄断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性的产业或产品,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分析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指出,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依靠新产品的技术差距,为获取垄断利润而进行海外投资。具体地说,其一,这种直接投资是高度技术革新和高度垄断的产业,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因此,大部分跨国企业要在研究开发和宣传方面花费许多资金,所以多数又是巨型企业。其二,从美国工业品贸易的地位看,其在技术革新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资本丰裕并不是原因。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更多地依靠价格的竞争力,而美国的出口则主要依靠产品的差异化。

    2、日本依托边际产业转移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学者小岛清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着名的边际产业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从己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日本企业是通过对邻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利用邻国较低人均收入的比较优势的先行者,如198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吸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19%,而相比之下只吸收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6%,欧盟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3%,正是这种投资方式引起了“雁行”发展模式,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非制造业。这是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它与日本战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有关,当时的日本主要向发达国家投资,目的在于确保对其经济至关重要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小岛清认为,日本型海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资本、经营能力和技术知识等经营资源的转移,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一方面,可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天然资源、农产品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另一方面,可以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日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而且“日本的海外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以后最有希望的出路,也是中小企业遇到困难时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他认为,日本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如果投资国首先将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移植过去,那么,中小企业就容易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3、中国旨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对外直接投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发了对外直接投资这个新生事物。那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将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国际竞争的规律。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概括为美国型和日本型。如果以美国型或日本型为标准,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从整体上说,我国既没有垄断性的产业,也不需要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但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可能在单纯的国内竞争中得到提高,而必须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使之尽快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资金和技术,我国企业必须尽决走向世界,在学习和演练中成长壮大。这种学习和演练的企业,投资规模比较小,整个国家的投资总额也比较少。1996年以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在发达国家为200万-1300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为100万-300万美元左右。

    我国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国际合资合作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技术、管理及营销方法;第二阶段是在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去演练,提高素质和拓展市场;第三阶段是在积累能力和优势的基础上到国际经济竞争的大舞台去跟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企业较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合资或者合作,还有少数企业到境外进行合资或合作,通过在合作中学习,初步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律和国际企业管理的方法。现在,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演练”阶段,要独立地到国外市场和经济环境中去演练和拓展。这就是我国的演练拓展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从现阶段看,它立足国情,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的综合性优势和不成熟性特点相结合的特征

    与多元地区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相联系的大国综合优势,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它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的发展中小国,而是综合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优势。在这里,本文将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小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进行比较。

    1、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金、技术及规模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高投入和高技术产生高效率,加之母公司和子公司交易的内部化,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2)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利润再投资的比例也比较高;(3)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广阔的市场;(4)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呈现软化趋势,其重点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和被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之处。从不同的方面看:其一,我国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规模经济和内部化优势不明显。据统计,我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额约10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其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技术或市场,而非劳动力资源,到发达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技术与市场,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市场与自然资源。从相同的方面看,我国也在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走向高级化。

    2、中国与发展中小国的比较

    从一般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1)利用成熟的适用技术开发传统产业,适应小规模市场;(2)以传统和习俗为纽带,开发特色产品,以适应特殊的市场环境;(3)利用较低成本优势,节约劳动力、管理及营销方面的费用,形成较低价格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普遍具有上述特征,但发展中小国与发展中大国有所不同:前者是仅仅具有这些特征,而后者除了具备上述特征以外,还具有发达国家的某些特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表现出一些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其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既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面向发达国家。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寻求技术动机的加强,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增长将快于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其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既重视开发传统产业,又重视开发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高级化,我国的跨国企业开始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海尔、华为集团就加大了对技术和项日研发的投入。其三,我国也开始实施企业集团化经营,以获得某些内部化优势。跨国集团的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行政组织形式及组织内部交易节约运行成本,体现了组织的内部化优势。

    3、综合性的优势和不成熟性特点相结合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其一,总体的条件是不成熟的,也缺乏很明显的优势,因而不可能以充分的成熟的条件和优势为依托;其二,局部的条件是成熟的,某些企业和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有可能以局部的成熟条件和优势为依托;其三,不是完全以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且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潜在效益和“演练”的综合性效益为目标;其四,并不完全以市场为驱动,还存在一种政府政策的驱动力,是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的统一。

    然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没有优势的。我国是一个大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差异性或不平衡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垄断优势,在有的方面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适用技术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大国综合优势。是通过整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优势。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适用技术优势。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也不排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技术知识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了它们得以在国外生存的竞争优势。企业为了适应小规模市场而发展的技术有一个最为显着的特征,那就是劳动密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为适用技术优势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篇(9)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地位;发展历程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表1是1992-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从表1看出,2003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拐点,可以以2003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即1992-2002年和2003-2011年两个阶段。1992-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处于低值盘整期,如1992年和199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只有40亿美元和43亿美元,1993-2000年我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均又回落到20亿美元左右,到2001年虽然上升到69亿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不足30亿美元。

从2003-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摆脱了自1992-2002年低值徘徊的状态,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虽只有28.5亿美元,但2004年便翻了一番,达到55亿美元,1995年又超过了百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每年均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其间,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2008年相比上升幅度较小,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国际市场形势不明朗,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但2010年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2011年达到746.5亿美元,是2003年的26倍。至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已具备相当规模,在全球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中成为紧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中国香港之后的第六大对外直接投资经济体。

数据来源: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数据来源于2003-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增长率的数据根据上述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基于1992-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增长率来看,也可以划分为1992-2002年和2003-2011年两个发展阶段。在1992-2002年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非常不稳定,跳跃性非常大。如1993年的年增长率为7.5%,但1994年又急剧下降为-53.49%,1996-1998年虽然处于增长阶段,但增长的幅度较小。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长率又分别急剧下降为-29.60%和-47.37%,之后的2001年又从波底急剧反弹,增长率高达590%,但2002年又处于负增长。因此,从1992-2002年的第一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极不稳健,忽高忽低,发展得非常曲折。在2002-2011年的第二阶段,虽然每年的增长率高低不齐,但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发展较快的是2005年和2008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22.91%和110.90%。最低的年份是2009年,增长率只有1.11%,这主要是因为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国际市场形势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

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地位,表2为1998-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自1998-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地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4年,第二阶段为2005-2008年,第三阶段为2009-2011年。

国际直接投资篇(10)

发达国际的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有溢出效应,使东道国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结合国内研究与发展活动可以提高一国创新能力。技术外溢的途径主要有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和联系效应。七十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通过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得出对外直投应从本国有比较劣势而东道国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开始。而自从MacDougall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FDI的溢出效应问题,许多学者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Globerman对加拿大的研究、Blomstrom等人对墨西哥的研究都证明了FDI溢出效应存在。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如Harris与Robinson。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沈坤荣等。

1987-199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FDI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潘文卿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表明外资还未产生正溢出效应,甚至产生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

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理论方面发展并不完善,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Kogut 和 Chang 运用实证分析,得出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美国的技术的结论。赵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引起的要素生产率变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刘凯敏、朱钟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TF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是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

虽然很对学者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于我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也很少同时研究IFDI与O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可以将创新看做一种生产函数,因而可将创新能力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AKαLβ,其中f表示创新能力,K表示R&D的资本投入,L表示R&D的人员投入,A表示影响创新能力的其他因素。本文中,用IFDI和OFDI代表A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而设定如下模型:

lnI=β1lnK+β2lnL+β3lnIFDI+β4lnOFDI+ε

其中,I表示1995-2010年的年度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K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L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I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O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

(二)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

由于模型中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模型估计前要先进性平稳性分析。本文采用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lnK、lnL、lnIFDI、lnOFDI都是一阶单整的。

2、模型估计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发现lnOFDI不显著,将其去掉后,结果如下:

lnI=0.5942lnK+0.6683lnL+0.6738lnIFDI (1)

t检验值 (9.4778) (4.3182)(13.9139)

调整R2=0.995788

3、协整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原模型的残差项平稳,所以lnI、lnK、lnL、lnIFDI、lnO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二: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分析证明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确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还无法确定时间序列数据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其因果关系。

表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R&D经费投入、R&D研究人员人数以及IFDI都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而OFDI不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通过本文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一国创新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上一篇: 仓库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端午节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