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5 06:23:45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1)

大学生消费群体本身基数较大,还在不断增长中,引领着青年群体消费风尚,同时对本区域的地方产业结构变动提供参照。关注大学生群体各个方面的特点,对于大学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一)调查概况

调查内容:将大学生消费各项支出作为调查分析重点;调查时间:2015年9月5日――2015年9月15日;调查对象:约30000名学生所在的Y市大学城;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总量:在Y市大学约30000人的总量中,取调查样本总量为1100 名,其中有效回收率约为90.9%,即1000份为有效问卷。

(二)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情况:采用取头数与中位数的方式计算平均值,可得出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平均数=200×8.3%+300×21.1%+500×49.6%+700×29.8%+800×8.8%=606.9(元)。预估Y市30000名大学生月平均饮食费用支出总额为1820.7万元。

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情况:采用取头数与中位数的方式计算平均值,可得出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平均数=50×22.1%+75×43.2%+125×26.4%+150×8.3%=88.9(元)。预估Y市30000名大学生月平均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为266.7万元。

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情况:采用取头数与中位数的方式计算平均值,可得出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平均数=100×23.6%+150×34.1%+250×32.1%+350×6.4%+400×3.8%=192.6(元)。预估Y市30000名大学生月平均娱乐费用支出总额为577.8万元。

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情况:采用取头数与中位数的方式计算平均值,可得出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平均数=100×72.3%+150×23.6%+200×3.4%=114.5(元)。预估Y市30000名大学生月平均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总额为343.5万元。

大学生消费费用月度总支出情况:据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绝大部分在饮食、娱乐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便利、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更新,大学在交通通信费用上的支出也占一定比重。

调查小结:由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来源一般是家庭父母,所以在消费渠道和消费额上有所克制。但是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变动,大学生参与兼职的途径增多,兼职主动性大幅提高,收入来源有增加趋势。同时消费观念也有所变化,对于个性化消费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总体上对于大学生消费空间的拓展还是较为乐观的。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一)相关理论分析

理论上,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联系紧密,但同时大学生消费行为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大学生消费行为内容和大学生消费方式和水平。那么这时,大学生消费行为对于产业结构的反作用较小。大学生作为消费方较为被动,只能在现有产业结构提供的产品里进行选择,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与否无从自主决定,因此局限了消费状况对于产业结构的能动作用。

动态上,大学生个体消费行为影响虽小,但叠加后将对宏观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动因辐射中,市场需求变动也时时发生,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进行服务供给,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

(二)相关实践分析

表5显示,饮食消费支出是大学生消费行为支出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总消费额中占比达到60.51%。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将越来越大,那么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将水涨船高。显示出大学城所在的Y市餐饮行业还存在着较大发展空间。现阶段,Y大学仅设有数个校内食堂,菜色等提供的比较单一。可以预见的是:在校内扩大食堂规模,并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在周边开设特色餐饮店,将会取得较可观收益。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F713.55 [文献标识码] B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之一,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消费意识和特点。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一代人,他们新型的消费观也必将备受瞩目,新型消费观可能从中衍生,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与此同时,他们一些超前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审视。理财作为一种技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在以后的社会中,理财将作为一种作用不容小觑的能力,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

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全体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群体中的一支“主力军”,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从一定角度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未来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月生活费情况的结果反映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与以往相比,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消费基数在不断增大,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正在大学生消费领域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富消费等。消费观念正确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月生活费的相关情况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月生活费总额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水平集中在800~1500元这个区间内,生活费水平在8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体的8%,1500~2500元的占14%,2500元以上的仅占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致位于800~1500元这个水平上。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也更加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正因如此,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取学费,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定金额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或者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并且锻炼自己。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还是以父母供给为主,但相比历年情形,大学生通过做兼职方式来赚取生活费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22%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兼职经历。4%的大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或得了一定资助,2%的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作为获取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的去向主要分布在食宿、购物、交际等方面。但相比较以往,大学生消费更加多元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分不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餐饮食宿方面,这一比例占到总消费额的59%,总消费额的18%用于交际娱乐,在近年来,这一比重正有所增长。通讯网络费用占到大学生总消费额的13%,这一比例也正在逐年增长。此外,总消费额的10%用于教育学习。

(三)大学生的“预付消费”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不再囿于时间的框架,超前消费的形式也开始为大学生所接受,一些大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预付消费”。“预付消费”和超前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超前消费具有很强的享乐色彩,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消费方式。而预付方式是一种健康的新型消费方式,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对预付消费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预付消费,有33%的人对预付消费持无所谓的态度,26%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所占比例最多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可以接受,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的总体情况

大学是了解理财的起步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和演练尤为重要,它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理财习惯。理财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完成财富累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财而实现的。没有科学、适当的理财,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财投资,对于精神财富相对富有,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情况

如何更好的理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理财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些大学生己经开始尝试自己理财,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理财训练。

大学生理财目的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有23%的同学理财目的是盈利。17%的大学生理财是为了今后消费更合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管理金钱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财道路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大学生可利用资金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获得盈利,改善生活。

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

图6反映了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由图可知,有71%的大学生只知道有哪几类理财产品,具体不了解。15%的大学生一点也不了解,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而只有5%的大学生很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以上表明,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薄弱。若要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理财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大学生理财的现状也将关系到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理财进程顺利运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大学生理财能力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自身理财能力的评价中,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财能力,73%的人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19%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仅仅是一般。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的还是大多数,说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一般。

(三)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理财在近些年来形成了一股热潮,不知不觉间,理财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项事业。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理财这个概念,然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就要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大学生对理财能力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能力的需求较大。有15%的人认为理财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73%的人认为理财的作用很大,仅有6%的人认为作用不大,6%的人认为无所谓。

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理财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较为明朗。他们表示,建立家庭账户体系,实现家庭现金管理是理财能力的一种体验。而对外投资理财要考虑到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和自身的承受程度,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法。

三、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分析

经调查分析,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比较理性,但也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攀比心理、冲动消费、他人引导等。

(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问题反映

1.消费差异性的体现。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在大学生月总消费量的统计中我们发现,76%的学生消费水平在800~1500元,仅有2%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理性消费,消费观念也比较正常,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现象只是个别存在。另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镇群体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

2.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二)大学生的理财观念的问题反映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特殊,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和理财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首先对大学生可支配费用进行调查并整理如下数据:91%的大学生表示对可支配费用的结余不满意,一般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全部生活费的6%左右。

其中,我们也对大学生如何理财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3%的同学基本局限于将生活费活期存入银行,只有6%同学进行了理财投资。由此我们发现大学生理财存在如下问题:

1.理财观念薄弱。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是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活费得来源,生活费的用途也普遍局限于把将钱存入银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不但花钱没有计划,甚至有的大学生奢侈浪费,缺乏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不能够深刻了解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的理财意识相当匮乏,甚至可以说并不具备应有的理财观念。还有同学认为理财就是炒股,基金,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风险过大,这些都是对理财的误区。

2.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或者把生活费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考虑其他的投资渠道;或者把钱大量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行情不好时往往会带来较大损失,导致以后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还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极端性。

针对大学生理财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合理制定投资计划,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适合的理财产品。虽然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局限较多,而投资理财产品收效又较低。但是大学生仍旧可以通过深入学习理财投资,合理规划个人可支配收入,掌握理财技巧,不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最终获得投资理财的益处。

[参 考 文 献]

[1]丁妍华,杜玮璐,李晓伟,李莹莹.当代大学生消费理财现状调查与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6)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3)

调查显示,居民每个月在各类主要媒介的月均消费总额为166元。具体的媒介消费金额,按照从高到底排序如后面的表1。

由表1中可见,居民主要的媒介消费支出花费在新媒体上,手机月均使用费用达到了49.4元,占到了媒介消费总额的29.8%,互联网媒体的月均使用费达到了46.6元,占到了媒介消费总额的28.1%。新媒介的消费金额要远远多于印刷媒介的消费。用于手机增值服务的金额为7.2元,占到了手机使用费的14.6%,这说明居民花费在手机媒体功能的支出还较少,大多数支出花费在了通讯功能上。居民付费电视月平均消费金额为15.5元。印刷媒介的月均媒介消费金额较少,报纸和书籍的月平均消费金额分别是15.3元和15.5元,杂志为10元。受众每个月在电影院的观影消费金额为13.7元。

报纸的消费金额结构

有37%的人月均消费金额为0元,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没有购买过报纸,其中有一部分靠借阅或是赠阅的方式接触报纸。另外还有20%的受众每个月在报纸上的支出在1—10元。还有22%的受众每个月在报纸上之处在11—20元。(见图1)

杂志的消费金额结构

有58%的受众每个月在杂志上的支出为0元,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阅或是赠阅的方式接触杂志。另外还有18%的受众每个月的支出在1—10元,以目前市场上杂志的价格估算,他们每个月购买1—3本杂志。月均消费在10元以上的受众仅占总体的24%。(见图2)

书籍的消费金额结构

有59%的受众每个月在书籍上的支出为0元,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阅或是赠阅的方式接触书籍。另外还有19%的受众每个月的支出在1—20元,以目前市场上书籍的价格估算,他们每个月购买1—2本书籍。月均消费在20元以上的受众仅占总体的22%。(见图3)

电影院观影的消费金额结构

调查显示,有82%的受众月均消费为0元,而消费金额在“1—50元”,以及“50元以上”的受众分别占到总体的9%和9%。这说明电影消费主要是由少部分“影迷”或“电影爱好者”推动的,这部分人群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见图4)

互联网的消费金额结构

本次调查发现,有48%的受众每个月消费互联网的金额为0元,这说明在所有居民中,网民的比例还较低,只有52%的居民通过付费的方式接触互联网。在天津市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但是,在互联网消费的人群中,消费金额在“51—100元”的人最多,占到了总体的29%。100元以上的重度消费人群也达到了13%。(见图5)

手机的消费金额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手机月均消费金额为0的居民占到总体的15%,大多数居民有使用手机的习惯。其中,大多数的手机消费集中在“1—30元”和“31—50”元,分别占到了总体的31%和29%。月消费在“51—100元”的人占到了总体的18%,在“100元以上”的人占到了总体的7%。这说明,大多数天津市居民是手机的活跃用户。(见图6)

从增值服务的消费来看,有62%的受众没有使用过增值服务。与占总体15%的非手机用户相比,说明还有47%的手机用户没有使用过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大多数增值服务的用户的消费区间在1—10元,占到了总体的21%。另有9%的手机用户月均消费在“11—20元”。月消费额在“20元以上”的人仅占手机用户的8%。(见图7)

付费电视的消费金额结构

整体来看,使用付费电视的受众占到了总体的60%,有60%的电视收视群体是付费电视的受众。其中消费金额在11—20元的用户最多,占到了总体的44%。(见图8)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4)

一、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1.身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在对城镇居民消费身心效益进行评价时,其主要由10个指标共同构成,并且能体现出消费情况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具体的计算可依据下列公式:①健康用水普及率=健康用水居民数/城镇总人数;②燃气普及率=燃气使用人数/城镇总人数;③城镇人口密度=城镇总人数/城镇总面积;④医护人员人均负担系数:城镇人口总数/医护人员数;⑤主要道路行车密度=机动车总量/行车道路长度;⑥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城镇道路面积/城镇人口数;⑦教育投资支出比=教育总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总支出;⑧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公共交通运营车标台数/城镇人口数;⑨每十万人交通事故伤亡率=交通事故伤亡总人数/城镇总人数;⑩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消费支出。

2.城镇居民消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也主要由10个指标构成,并且能体现出消费情况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具体的计算可依据下列公式:①住宅消费单位成本=住宅总消费支出/住宅总面积;②服装消费支出比重=服装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③肉类消费支出比重=肉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总支出;④家庭住房购买力=住宅平均购买价格/居民家庭年收入;⑤绿化覆盖率=绿化面积/城镇总面积;⑥上网居民比重=上网居民数量/居民人数;⑦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交通通讯支出/消费总支出;⑧居民消费产出比=GDP/消费总支出;⑨劳动生产率=GDP/劳动总人口数;⑩单位教育投入产出=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支出。

二、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综合评估分析

1.居民消费效益组合评价与数据处理的方法。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2014年我国8个省市调查后的城镇居民消费效益情况,文中所有的指标体系数据都是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对于部分由于某些因素影响而难以收集的指标,则选择其相近值进行替代。

组合评价法的主要思路是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法与熵值法等评估方法得到的消费效益评估结果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最终的组合评价值,依据组合评价值情况进行排序,其中涉及到的组合方法包括Borda法与均值法。

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综合分析。(1)子系统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主成分法科学分析了样本数据信息之后,经过一系列计算,从而获得各个子系统中城市的得分情况及具体的排名,结果见表1。从表中居民消费的身心效益进行分析,位于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与天津,而从居民消费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多数身份均处在东北地区,其中前3位的分别为上海、北京及浙江。

(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组合评价。通过均值法、Borda法两种方法分别对居民消费效益进行组合评价,得到两种组合评价法排名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两种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前3位依然为上海、北京与天津,这与上述单一的评价结果数据具有一致性。

表2 两种组合评价法的排名情况

三、结论

依据组合评价法中的均值法进行组合评价与单一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可以将这种方法得出的排名情况作为最优的排名结果。其中,位于前3位的分贝为上海、北京、天津。经过全面而科学的分析后能够发现,我国的东部城市居民消费和西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有着很高的消费水平,但相对来说中部城市居民则消费水平偏低。通过这种存在的东部、西部消费效益高,而中部消费效益低的现象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效益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出一种“U”型的分布关系,但如何认识到这一分布情况演变的规律与形成的机理依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3:109-115,206.

[2]曾光.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2010年省际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70-78,162.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5)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6)

19世纪中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叩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 历史 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其传统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步人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①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实证 分析 和动态分析 方法 ,就近代中国消费需求总量变动和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实证分析,说明中国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 规律 ,辨析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模式。

一、消费需求的变动对总需求的贡献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它的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具有重要 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个人消费需求始终占绝大比重,而且其变动方向也与总需求变动方向大体一致。因此,可以说消费需求变动与总需求变动密切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30年中,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尚处于暴力扩张和争夺殖民地与市场的资本积累阶段。外来的机制品井未能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插.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尚未解体。但随着列强国内劳动生产串的曼著提高,外来 工业 品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从中国取得更多的种种特权和便利,才促使中国传统经济基础开始分解。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近代工业肇始产生。便于资料的选择.我们将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视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表1 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和政府支出与总需求变动比较 单位:%

说明:AD、PC、PG分别代表支出法下总需求、个人消费需求、政府渭贯支出,AD%、PC%、PG%分别代表AD、PC、PG的增长率。

一般说来,在正常条件下(例如价格水平一定),消费需求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受下列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是可支配收入水平;二是边际消费倾向(MPC);三是消费的示范效应。如果消费倾向不变,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那么,消费需求必然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假如收入水平相同,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用于消费的支出就多,对消费品的需求就越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其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高收入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常常是低收入者消费行为的导向器,努力进行“模仿”,并力图尽快“赶上别人”的倾向是消费“示范效应”的典型反映。

与个人消费需求变动不同的是政府消费支出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由1887年的1.04%增至1936年的5.3%,但上升幅度甚微。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近代化过程中,随着政府 政治 和经济目标函数及行为的加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逐渐提高,特别是在实行强制式制度安排的国家中更是如此。[4]因此,必然造成总需求结构中政府消费支出所占总需求份额和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但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政府消费支出变动虽较为激烈,但与总需求变化的关联程度较弱,二者并未呈现同步波动态势,这表明政府消费支出对总需求变动的贡献力不如个人消费需求那样大。

综上所见,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与总需求变动密切相关,二者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基本同步,这表明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对总需求变动具有重要影响。成为总需求变动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动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无论是宏观经济 理论 还是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都证明,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增长会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消费者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已具有了较多近代化意义上的消费者行为特征。这种特征集中地表现在近代消费者随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消费意识和消费欲望不断增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就近代中国经济总体而言,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变动趋势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按照 现代 经济学原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增加,而只会导致膨胀,甚至导致膨胀与短缺并存。但如果资源约束不存在,即在既定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能力尚未充分利用之前,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强度,需求增加将导致供给的增加,其中占总需求三分之二的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意义。

表4 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上表中数字不仅显示出消费需求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的方向基本一致,而且还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增长幅度。这说明。在近代经济发展中,消费需求总量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刺激总供给增长的经济效应。

就近代中国政府消费支出变动对经济增长而言,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消费支出对国民收入上升的乘数效应日渐显著。按照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现存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政府消费支出的增长可以导致大于几倍于其本身的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这个由于政府消费支出增长而引发的扩张过程,可以用“乘数理论”来说明。乘数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变动)看作因变量,把政府消费支出看作自变量,阐明政府消费支出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国民收人变动的数量关系。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政府消费支出引起更多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效应”(muitiplier effecf)是客观存在的。

表5 近代中国政府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消费支出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社会总产出的扩张和收缩的变动过程。政府消费支出的乘数与其边际消费倾向呈正向运动,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大,乘数的作用就明显。表中数据反映了这种关系,由此可知,政府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对国民收入的波动起着一定的牵动作用。

三、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动与近代 中国 市场供给的变化

表8 近代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1873—1936) 单位:%

随着近代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总需求和消费需求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结果是,使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量逐步显示出来。同时,与同期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虽然近代中国物价的迅速上涨与西欧中世纪后期的价格革命有相似之处,但其波动的幅度和涨落的速率明显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这对近代中国工业化是有利的。较之西方国家,它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较小,而在周期的繁荣时期,慢性的通货膨胀也起到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加速资本积累的作用。

四、消费需求的上升与投资需求的变动

消费与投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会发生相互作用。西方 经济 学中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或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当收入增长,消费需求上升时,会带动投资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为了缓解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就必然增加消费品生产,这就要求增加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投资的增加又要求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也得增加投资。这说明,消费需求的膨胀会引致投资需求的膨胀;反之,收入减少。消费需求下降时,会带动投资需求以更大的幅度减少。因此,消费需求具有诱发投资需求同向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西方 工业 化国家经济 发展 的 历史 表明,在存在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出靠需求来引导,靠投入来维持是一种必然现象。就近代 中国 而言,在其经济近代化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运行机制作用日益增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自主选择虽然受到强经济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但与传统 社会 相比,的确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特别是消费者主权具有的实际经济意义明显加强。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上升要求产出上升,进而诱发投资需求上升的连锁反应日益显著。

因此说,无论从 理论 上还是实际上.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持续增长条件下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所产生的投资需求相应增长的经济现象在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产出总量的增长过程,更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变。 现代 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从新古典经济学仅仅重视供给方面的因素,扩展到结构转变的需求方面的因素。可以说,随着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引致产业结构转换的一个重要动因,这一新的思路和 方法 已经深深地 影响 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牵动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转换

随着经济近代化的起步和不断增长,近代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时期。虽然这种结构转换同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较是很缓慢,但它确实是存在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换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表9 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单位:%

资料来源:据刘佛丁等著:《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中数字 计算 。

(二)牵动“霍夫曼比例”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霍夫曼定理”是以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名字命名的关于工业化发展 规律 的理论.他通过对近20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长期变动趋势的 分析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般国家工业化过程大体要经历“霍夫曼比例”从高到低四个阶段,而在工业化程度极高的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将降到1.0以下。[18](P59—60)

表10 近代中国“霍夫曼比例”的变动

资料来源:①—③据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甲表2、3计算;④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科学 出版社1955年版,第105页;⑤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93页。

(三)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

一般认为,资本品工业比重及其增长速度的相对增加是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亦有学者根据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提出工业化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为消费品工业占绝对优势阶段;第二阶段为资本品工业相对增加阶段;第三阶段为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均衡增长,而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地位阶段。如上所述,近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亦出现了上述第一、二阶段的状况,这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在近代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和消费增长诱发投资需求的牵动作用日益增强,以及对生产资料的生产更快增长的依赖程度也不断上升,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即总供给得以较快增长的产出效应客观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近代中国消费需求具有诱发投资需求进而牵动“霍夫曼比例”重新上升的产出效应,同时,生产资料较抉增长又是需求结构变动牵动供给结构变动和供给增长效应的又一具体反映和体现。

[ 参考 文献 ]

[3]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4] 张东刚.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与变迁[J].南开经济研究,1994,(5).

[5] 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杜.1997.

[6] 刘佛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7]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0.

[8] 臭承明.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工农业及 交通 运输业产值的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4).

[9]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內市场[M]。北京: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85.

[11]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2] [英]蒂姆·赖特.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煤矿业[M].北京:东方出版杜.1991.

[13]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 工业 发展(1840—1948)[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杜.1984.

[14] 王玉茹.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15]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0.

[16] 张仲札.十九世紀八十半代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粗略估计[J].南开经济研究所事刊.1987半增刊第1集.

[18] 插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05。

[19]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1]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费料:第4辑[Z].北京:三联书店.1961.

[24] 朱大经.十粤来之电力事业[A].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C].北京:中华书局.1948.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096-03

导言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上,“90后”是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的年龄比较轻,群体比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上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首先,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走入社会,经济上尚未得到独立;其次,年轻人的自控力也相对差一些,他们的消费很多是受到外界或者周围人的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1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其中男生209人,占总人数的45%;女生258人,占总人数的55%。按照家庭所在地分为城市、城镇和农村。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来自城镇的学生有114人,占总人数的25%;来自农村的学生有258人,占总人数的55%。按照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考虑到大四学生出去实习的比较多,故此次调查没有涉及大四学生。)其中,大一学生共计191人,占总人数的41%;大二学生共计174人,占总人数的37%;大三学生共计102人,占总人数的22%。

二、“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

(一)合理性消费是主流,同时存在非理性消费

从整体上看,讲求实际、量力而行是大学生的主导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相对理性。有70%的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600―1 200元之间,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的。月平均消费额在600元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1%,这部分同学可能会略显拮据,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仍有9%的学生出现超越自身家庭经济能力的攀比性消费现象,甚至出现奢侈性消费,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享受性消费偏高,轻视精神领域消费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基本性消费支出仍占较大比重,人际交往消费、恋爱消费支出过度。具体表现在享受性消费偏多,发展性消费偏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月平均花费中,除吃饭和生活必需品消费外,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比重过高,远远高于购买学习资料和参加技能培训的支出。

(三)消费心理不成熟,盲目消费现象严重,缺少规划

由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普遍缺乏理财能力,消费观念还不成熟,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月光族”和提前消费的现象,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2%的学生表示有记账的习惯,表示只记录较大开支或断断续续记账的同学占48%,而表示从不记账的学生比例则高达40%。可见,大多数受访学生在消费时缺少规划,经常储蓄和进行理财的仅占受访学生的极少数。消费心理的不健全,引发了盲目攀比消费和从众现象。

(四)消费个性化、时尚化、符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物质消费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关注流行趋势,乐于体验新事物,希望在消费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个性化消费一方面给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促使生产者不断推陈出新,发明创造,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出他们敢于冒险,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愿意走在时代前列。彰显个性、追求时尚、虚荣心强等因素促使“90 后”大学生在消费时呈现出个性化、时尚化、符号化的特点。

三、“90 后”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比例失衡,享受性消费偏高,轻视精神领域消费。(2)消费差距大,两极化明显。20%左右的学生每月消费支出除了吃饭已所剩不多,而有些学生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甚至高消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消费水平两极化明显。(3)理财意识和能力薄弱,“财商”缺乏,储蓄意识淡薄。(4)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协调,攀比性、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5)“人情消费”呈现大众化趋势,奢侈之风日盛,浪费现象严重。(6)缺乏自立自强意识,过于依赖父母。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90后”大学生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生活,全方位地接触社会,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受到了巨大冲击,互相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普遍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难以抵制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8)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纬度上来看历史并不久远,高等职业教育自19世纪80年代初兴起,此为其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持续蓬勃发展时期,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由此便诞生了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在此形势下,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以及对未来*市体育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第二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立信会计学院以及*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第二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立信会计学院,以及*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通俗来说,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一经形成,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动机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的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原因,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因此,在对目标群体体育消费行为调研时,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是应用最广的两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调研者推测某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时总是要了解其消费观念和动机。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强身健体,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有关,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种教育培养模式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更注重体能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项目过程中会较多的考虑其是否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9.5%,10*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20*元~3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600元以下、40*元~5000元之间,以及50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数据中得知,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这说明*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商家而言,充满了巨大的商机。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6-03

1、前言

追溯国内高职院校的起源,沿着时间的脉络来看,发展历史并不久远,19世纪80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起步,可视为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高职教育高歌猛进地持续蓬勃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相媲对,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便由此诞生了。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学者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几乎所有的都是针对本科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

因此,借鉴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指导修正,编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的问卷,对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当前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南通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对优化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通市高职院校在校普通大学生。因为体育系学生的专业原因势必会影响数据,造成分析结果和结论的偏差,所以调查对象排除高职院校体育系学生。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南通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搜集查寻,对各种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95.3%,有效率为93.1%,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19对数据进行录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态度

“态度”作为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针对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方式行动的习得倾向,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当今消费的时尚重要部分,高等职业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体育消费态度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通过分析南通市四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体育消费态度调查显示:认为体育消费非常有必要的占30.5%,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正常的占55.7%,很少人认为体育消费是奢侈生活占13.8%。

由此可见,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3.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其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各有不同,笔者根据调查将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总结为:首要的是强身健体(77.2%),其次休闲娱乐(64.8%),再有社会交往(32.4%),最后是审美追求(22.6%)。

以上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注重体育的功能,他们认为体育运动促使他们健身娱乐,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健身和体育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

而且通过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男女的消费动机有着明显的差异,男生比较偏向于追求运动满足感和社会交往,这说明男生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并想以体育运动为桥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女生追求审美以娱乐至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女这种差别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符合,也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追求的价值有所不同有关。

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应注重身体练习重在参与,选择体育消费项目应以健康为主。

3.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向是从体育消费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消费结构由内部的构成因子和各因子所占总体的比例所构成的,体育消费结构可以分为有形性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和无形性体育消费(娱乐型体育消费),细分可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有形性体育消费是针对有形实物产品的消费(运动服装、球、球拍等小型体育用品以及运动饮料体育期刊上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高职院校男生体育实物购买型体育消费占46.2%,女生有形性体育消费占34.4%,在有形性体育消费方面男女生有着显著性差异显,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舍得用体育用品来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无形性体育消费可以分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型体育消费。

学生们主要通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培训班等各项体育实践活动来参与体育活动,其所所支付的费用称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

调查得知,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总消费的39.6%,女生占总消费的58.2%。此项消费的男女生显著差异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女生不爱动或者努力学习的同时想要健身美体的原因,同时说明男生更乐于免收费用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观看欣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与电视转播等项目支付费用的消费称为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4.9%,女生占3.8%,所以男女在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无显著差异。

调查研究其原因:

一是所调查的四所院校皆是地方院校,高水平的体育表演与体育赛事甚少,学生参与消费的机会少;

二是所调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受经济条件所限,商业性的体育赛事消费又过高。

学生所购买体育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及上网等费用称为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结果表明,男生占9.5%,女生占7.9%,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了与体育运动,注重训练效果,但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在购买各种体育所支付的费用称为型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男生占2.5%,女生占0.8%,所占比例最低;体育并不受学生们欢迎,也许是由于学生们的消费观念所导致的。

在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发现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大多数参与娱乐型体育消费,对于观看体育赛事等高消费的项目是很少的,其高消费能力偏低;而且娱乐型体育消费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娱乐消费欲望大于女生。这些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明娱乐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需进一步拓展。

3.4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二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务产品的数量,从量的方面体育消费水平能够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时间段的水平。

从调查结果来看,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700元~1000元之间的人数占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1001元~15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700元以下、2001元~2500元之间,以及25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以上数据中可得知,500元~2000元是南通市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区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

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而言,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存在巨大的商机。

3.5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由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质和学生们消费观念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和校内的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导致了体育课获得的信息量与其参加的这些体育项目的不平衡,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与现实参与的矛盾。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男女青睐的项目也大不相同,但是主要集中在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男生喜欢力量型对抗类的集体项目,例如舍友,班级校内的团体比赛与课余时间的篮球活动,还有羽毛球、乒乓球、散打、足球、网球;女生较男生则偏向于健身美体塑形减肥的体育项目消费,如乒乓球、健美(身)操、羽毛球、体育舞蹈,所以在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4、结论

(1)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22-02

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尤其是酒类消费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并引导其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行为是嵌入于个人关系之中的,而经济行动者们又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起着促进的作用。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因此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分析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特点及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位于700元~1 200元之间,占70%,生活费位于700元以下的人数为10人,占20%,生活费在1 200元以上的占1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支出总额为700元~1 000元之间,处于较合理的范围内。但是,酒类消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调研,最高月消费总额约为最低月消费总额的4倍。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大学生的酒类消费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啤酒的消费最多,其次为葡萄酒、红酒。这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啤酒的价格较低,这正好与大学生现有的消费实力相匹配。另一方面,红酒、葡萄酒象征着品味,因此特别受女生欢迎。大学生消费酒类的频率为半个月一次的较多,每次的饮酒量大都是两瓶以上。

调研结果还显示,女生酒类消费支出普遍少于男生的支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娱乐活动上,男生的酒类开支要比女生多。男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啤酒,白酒次之,而女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葡萄酒、红酒、米酒等,啤酒次之。

(二)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社交活动成为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动机。大学生的酒类消费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扩大人际交流圈,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社交活动对酒类消费的需要极为强烈。调查显示,大学生通常会在周末、聚会、请朋友吃饭等场合饮酒,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与长辈间的饭局上饮酒,通常饮酒的场合为餐厅和娱乐场所。虽然很多大学生并不提倡饮酒,但是还是随着文化潮流在各种情况下、各种场合饮酒。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喝酒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

2.理性消费观念不足,消费决策的追附性强。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进行酒类消费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同时,时尚和名牌受追捧。这个群体追新求异、思想活跃、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时尚酒吧、KTV深受大学生欢迎,而这些场所酒类消费多以红酒为主。

3.饮酒过度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酗酒。国家有关部门及各高校对大学生饮酒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有些大学生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经常饮酒过度。据调查,每年高校都有很多大学生因饮酒过度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常有学生因饮酒过度而醉倒在草坪上,影响极为恶劣。类似这样的事例每月都会发生几起。平时酒后打架骂架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毕业生离校的六七月份,饮酒带来的问题更是不胜枚举。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一)社会网络嵌入理论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关系嵌入性是指行动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纽带来获取信息。结构嵌入性解释了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多维总体性结构问题,强调行动者通过网络所处的地位来获取信息。资源并不是均匀或随机流动的,行动者是按照其所处位置点而有差别地占据资源或结构性地享用资源。文化嵌入性指个体对区域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上一篇: 安全工作措施 下一篇: 年中安全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