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9 10:47:46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1)

(一)培养目标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掌握机床操作、产品工艺编制、设计制图、产品质量检验、设备检修维护以及产品销售等能力,能够在机械设备操作工、机械工艺员和制图技术员等岗位从事操作、工艺编制、设计、检验、检修维护和销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要求有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以及公差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熟悉金属切削机床;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有关知识,熟悉典型零件工艺编制;掌握數控机床的指令系统,熟悉典型车、铣削件的程序编制;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熟悉三维造型;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受力分析,以及轴的设计计算。从专业上看,本培养目标包括数控、模具、机械三个方面;从学生专业能力看,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二)课程结构分析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需求岗位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系统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专业大类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为支撑平台,以选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课外学分模块为补充和提高。总学分不低于166学分,专业选修(拓展)学分不少于4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不低于12学分,课外学分不低于8学分。公共课程总学分33,专业大类课程总学分42,专业主干课程总学分22,专业方向课程总学分12,专业拓展总学分4,公共选修总学分12,总学时3084,实践总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数的百分比为51.88%。 

我国机械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外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类课程结构。其专业主干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共10门课程。 

现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四层的“四阶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通过数控仿真教学模拟企业操作环境;通过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等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系统训练本专业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顶岗实习由专任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院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理念。 

现在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的基础课程,给学生两年后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和普通高等院校机械专业雷同,我认为这样是不合适的。因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研究型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本质的区别,课程体系结构应重新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机械类课程间的有机融合 

课程融合不是不同科目内容的混合并列,而是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二)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学院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各专业聘请1~2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研讨。与学院、系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坚持以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宏观上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微观上按照工作过程对各专业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讨分析,确定了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了各专业的学习领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上是机械类专业有关课程结构问题的初探,改革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2)

1.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及特点

国外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重视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在高等院校中正式建立机械电子专业的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以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丰桥技术科技入学生产系统工程系和英国勃莱德福的制造系统工程系;另一种以产品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静岗大学光电机械学科。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机械工程系的学者认为:过去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今后,社会和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能够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领域的人才。这个系设有电子机械基础理论、电子机械应用设计、超精密加工、电子机械测量、集成机械工程等5个教研室。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设计与制造系统专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计考虑了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他们认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有关传感技术,数据转换、传递与处理技术,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的操作与控制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等知识,已成为现代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他们在专业教学中增设了以下一些课程:机械工程学、机构与信息、信息化生产系统、CAD/CAM、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信号与图象处理、系统管理、机电一体化、系统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工业综述、工业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技术等。

我国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机电工程专业是依据各校归口行业应急的需要,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调整而设置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明显带有“机靠电”或“电靠机”的倾向。而课程设置,尤其是体现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尽管如此,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率先渗透,这一时期系统性教育结合进修性教育培养出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对改造企业的老产品、旧设备和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以及学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许多高校对机械电子工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立足于原有专业的改造,彻底更新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该专业教改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入手,以“精密机械设计”“传感器”“微机及接口技术”等核心课程为结合点,链接反映学科新兴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如在精密机械设计分支中,增设了“精密机械CAD、仪器CAD”等课程;在传感器分支中,增设了与提高产品质量休戚相关的“仪器可靠性设计”和为加强电路系统设计能力的“精密仪器电路”等课程。与此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已经步入产品化阶段,出于光、机、电、智能伺服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增设了“仪器光学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总体分布趋于合理,较充分地体现了先进性、及时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机、电、计算机技术“三足鼎立”之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自始至终是与学校211工程发展规划以及教改立项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积极因素、发挥综合优势,哈工大将校内原“精密机械及仪器制造工程”专业、“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以及机器人研究所、现代生产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合成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集科研、教学、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不仅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上为专业教改奠定了基础,而且合一化机制自身所具有的自动反馈功能,更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保证。重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学时少、针对性强的特点,经适当搭配后,与统设专业基础课组织,不仅形成了“机电控制和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制造”两个专业方向(这与当前机电工程专业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分别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相吻合),同时,突出了知识传授与工程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1)基于机械电子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延伸和扩展,基于机械电子工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宽口径、广适应”的原则,专业方向以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两个大方向来划分。

(2)站在市场经济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总体高度上来权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摒弃以往单纯强调课程自身完整性的作法。对专业基础课,要削枝强干、精心搭配;对专业课,要反应现代科技水平,突出新、简明、实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适应经济新机制的管理方法。提倡三结合,gfl: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要体现机与电的结合。

2.机械电子工程课程设置

借鉴国内外髙校设置机械电子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院自身特点及地理优势,总结我院第一届机械电子工程办学经验,在“保证基础、突出主干、注重能力、增强适应性”培养原则的基础上,修改机械电子工程教学计划。建议课程设置如下:

(1)保留通识教育课程。

(2)修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保留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与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整合为一门课,压缩学时:加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具体将电子技术改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并增加电工部分的电路分析;加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增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

(3)修改专业课程设置。保留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将数控技术与制造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整合为一,改设为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增加学时,增设数控机床与编程,增设机器人技术。

(4)合理设置选修课。对任选课可按照“宽而浅”的原则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一般每门任选课以20~30学时为宜;对于跨专业的任选课可采用讲座方式,一般每门课程的讲座时间10〜15学时为宜,以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扩大视野、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

3.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在大学的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6跃;通过实验及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贴近了工程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尤为重要的是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研究。

3.1 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评估要求为标准,建议我院机械电子工程实践分为3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全过程,且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目的与要求,各阶段的基本内容下:第一阶段为实践认知阶段,本阶段教学主要沿工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展开,使学生通过参观、调研、资料查询检索、采购与经济核算、动手拆装、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大作业的实践,得到一个真实的较完整的工程经历,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对机电结构的感性认知,并结合有关的机电工程导论课使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基础实践阶段,使学生通过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等环节,了解制造与控制的基本工程知识与设计过程,训练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践阶段,把工程设计与机电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机械设计与机电控制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结合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首先通过机电系统综合实验的yii练,然后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与锻炼。

在实践时间安排上,除了在学期末安排一段集中时间实施外,基础实验采用单独设课的形式;专业综合实验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实验进度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

3.2 机械电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设置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的特点,建设机电系统综合性实验平台。设计符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方案,充分突出综合性实验的主体作用,提高共享性、开放程度和效率。

机电系统综合实验是机械电子工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汁、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知识来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通过学生亲自、独立完成一系列较有针对性的小设计小制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实践以及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得到比较实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题目是从教学、科研、生产实际课题中提炼而出,每种题目由一至两名教师负责辅导,各班学生分为4〜5种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题目。如机械电子的具体综合实验题目可以设为:①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应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与研制;②爬楼轮椅的设计和实验模型的设计、制作;③单片机控制电梯教学模型;④带闭环控制功能的单相交流伺服电动机调速系统;⑤单相调速电动机控制的机械手;⑥单片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在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与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时间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一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又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的设备在集中实验时不够用,空时又闲置着的矛盾,较好地发挥实验设备的效能。

3.3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设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快速度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不仅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更宽、素质全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维护与使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毕业设计的效果。为此,毕业设计要着眼于市场,选择科学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实战”题目,将新技术运用融入技能培养之中,同时让同学们接触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在实战演练中不仅增长技术才干,而且感受到市场竞争的严峻。

建议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指导教师,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基础。坚持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真题真做,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将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科研成果联系起来。少数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做,由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不仅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亲生经历企业实际的工程训练过程,对现实社会有直接的了解,为今后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遵循“来源于实际,还原于实际”的指导思想。

4.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运行、试验、开发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他们既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综合调试能力,从而能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机械技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及其现代技术,实现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优化设计方案,研制出高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机电产品和系统。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

(1)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学生在学习机械类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电类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接口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习。

(2)加强实践环节,建设机电系统综合实验平台。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3)

1医疗器械行业人员配备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第12号令、《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15号令、《关于执行(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4]498号)、有关精神,对于开办第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求初级以上职称或者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少于10% ,及开办经营企业应具有与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专职质量管理人员。

2我省医疗器械行业在全国的地位、经济比重以及竞争的态势、和地方经济的关系

截至200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已达到10447家,其中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7953家。我省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全国的10%,共有961家,其中二、三类企业648家,职工总数39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200多人,一类企业313家,职工总数21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人。2005年底全省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即卫生机构共有125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9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7个。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5个,乡镇卫生院2162个。

3我省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医疗器械学科专业涉及宽

医疗器械属于交叉学科,产业结构复杂,所需学科专业丰富,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涉及专业范围广泛。从调研情况看,其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和医学两大学科,主要专业包括生物工程、材料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电气信息、化学工程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

3.2 医疗器械专业岗位复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及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特点,我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工作的岗位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医疗器械管理工程技术岗位、医疗器械质量工程技术岗位、医疗器械生产工程技术岗位、医用安全工程技术岗位等。

3.3医疗器械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按国家有关要求,我省961家生产企业,所需6500多专业技术人员。调研的情况看,我省医疗器械行业医用卫生材料生产企业、医用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医用电子仪表生产企业、临床检验及医用化验生产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应配备人员相差较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医疗器械行业长足发展。

3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职称得不到有效解决,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

我省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61家,其中二、三类企业648家,职工总数39000人,其中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4500人;一类企业131家,职工总数21000人。其中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2900人。经营公司6000多家,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约12000人,全省卫生机构共有12549个, 一般来说,一家医院设备科人员3-5个不等,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约10000人左右。

4对策与建议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4)

可以说重使用与轻管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管理思想。诸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并未编制非常完整且严格的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机制,关于机械设备的台账及对应技术资料档案和维护管理记录等方面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施工企业往往只是注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却忽视了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尽管进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关于机械设备保养机制来对人为性各类活动进行制约,并未将责任落实到人,以至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极为混乱。或者是具备些许制度却并未严格执行,导致维护管理水平偏低。

1.2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弱及机械管理意识薄弱

建筑施工往往是战线长及参与人员和设备装置调动非常频繁,诸多施工单位领导人员对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方面意识非常薄弱,总是为了要降低管理部门人员的编制,以降低人力资源的相关成本,任意缩减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或者是让其他施工管理人员来兼任对应机械管理人员。长此已久,也就导致了专业化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极为缺乏,而且所兼职的管理人员素质往往达不到所需要的标准,导致机械管理方面工作存在极大的空白,或者是工作中相互推诿及设备无人管理。

1.3维修设备缺失及维修人员技术偏低

诸多施工企业并未构建较为健全的设备维修车间,以至于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现今设备制造精度不断提高及结构持续复杂化与控制技术不断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总是很难凭借以往经验而及时发现安全故障隐患的存在。某些维修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偏低及质量意识较差,并未进行先进知识的更新,往往会使用之前的经验来进行工程机械维护工作。相关机械设备装置在出现故障时,很多的维修人员没有责任心,并未在本质上处理故障问题,仅仅关注表面问题的处理,进而导致对应设备故障开始持续扩张及发展,并总是存在相互责任推卸的问题。

1.4机械应用不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流动性极大,一些操作人员对于施工技术及设备的应用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短期聘用的相关人员,通常培训时间较少或者是仅仅关于操作的培训,并未涉及保养方面的知识培训。往往会为了要赶工程进度,机械总是处在超负荷运作状态,或者是各种违章操作等,这些都加快了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策略

2.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及规范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想要落实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就务必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顺利展开的,并实行定人定岗职责及全方位综合性管理。并且构建非常健全的机械设备档案,强化统一化管理及设备技术性资料更为详细。定期进行设备检查,技术档案应该安排专人保管。

2.2强化机械设备应用及维护人员专业素质及意识提升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技术含量也持续提升。这时就需要施工及技术人员持续学习各类新型技术与知识,以便于能够科学的应用机械设备。关于施工企业机械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专业化技术素质及意识的充分提升,就务必要充分增强各类新型技术的培训力度,并选拔与培训懂得机械管理方面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升职员技术水平来适应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3弹性机械设备保养机制

机械设备的保养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进度及完成,所以务必要严格落实机械设备日常保养及定期保养机制。因为工程机械往往是类型极多且机型复杂和产地不一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制造工艺及材质差别,不同机械运作状态和作业对象及环境或者是各个施工企业维修条件及操作人员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将企业自主维修及厂家专业化维修有机结合,达到不同设备、部件是不同维修方式以及相同设备不同使用情况使用不同维修方式。相关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该依据保养说明书编制切实可行的保养计划,并进行技术交底程序,务必落实抽查及督导保养工作。

2.4构建奖惩机制

把机械应用及管理水平和施工人员所显示的经济效益有效挂钩,依据所规定的操作或者是接连几个周期都没有出现安全性故障或者是机械应用未出现损坏等人员给予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奖励,对于时常违反操作的职员给予一定惩罚,促使其通过教育进行一定程度改正,充分确保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 农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trinity;mode of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24-02

0引言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农机化)专业是我国高校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传统专业[1]。目前,由于不同学校面向区域、自然环境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农业机械的应用与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专业发展模式。但作为人才培养的农机化专业,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亦有很多类同之处,本科专业的人才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2~3],所不同的是,各高校为了体现特色和各自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不同,在“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之前加上诸如“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机械化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运用、评价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等限定性定语,界定了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点。长期以来,各高校为我国的农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农机人才,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海南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使农机化再度成为富有时代特色的热门学科[4]。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形成了“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工轻农”等理念,出现了专业萎缩,报考生源锐减等现象,在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培养新形势下能够迎接新的挑战的农机科技人才,是摆在农机化本科教育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在总结几十年农机专业办学经验基础上,结合海南大学的专业特色,围绕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总目标,提出目标层次逐渐递进的“三位一体”的塔形培养模式研究,真正实现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要求。

1“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内容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体系=基础阶段+专业理论+综合训练”专业培养模式。模式中,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初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理论阶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放在学生应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基本的实践技能,综合训练阶段则强化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农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在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区域农业特色与农业机械匹配的对应关系;二是利用大机械平台,建立机械工程与农业机械课程体系对接通道;三是与时总结、与时俱进和与时资源,将科研成果及总结,并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另外其它学科资源也应及时溶合到本专业学科中来,扩充本专业学科。

2.1 基础阶段本阶段应重点培养农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大一时重点突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大学物理》、外语水平、计算机基本能力及相应的文理学科知识的交融贯通,还应开设更多的全校性选修课以满足更广大同学的需要,从不同方向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阶段应对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为后面专业理论学习的阶段铺下良好的基石。大二、大三时,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有《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此学科的兴趣,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思想。

2.2 专业理论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程模式要向综合大学看齐,突出其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选修课程模块要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要融入前沿知识,体现学科的综合交叉,突出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5]。

学习本专业特有的特色专业课,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运用管理学,掌握CAD技术,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初步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设计和经营管理、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并了解国内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3 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阶段需要把前两个阶段知识运用于此,通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创新设计,通过创新原理、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产品的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得到很好的锻炼[6]。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课程体系可以随之调整,该专业培养目标基于机、电两个主线为该专业培养方向,机械方面主要以产品设计过程为主线,面向产品设计过程环节,又把机与电相互结合起来,做到既对立又统一。加强学生对软件技术和实践的学习,通过不断探寻新事物,多参加学校的机械实践活动,观摩实验,参与专业讲座,用于开发自己,或者多动手参与案例的开发,增加实习时间,参与企业的实践学习,试着动手创作机械化设施。

3农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1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海南大学农机化学科2009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学科建设,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农机化人才的重点。海南大学农机化学科于2008年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应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钻研兴趣。力求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现代制造技术和Pro/E等应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建设按“先基础,后专业”的建设原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并向省级精品课程发展。

除了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各种统编教材,为反映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教研室老师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先后自编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技术》、《农业机械专业英语》、《农机新技术》等教材,该系列新教材更能反映本专业的特色和发展动向,更加符合现代农机化专业教育的要求。

3.3 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在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尽早投入到生产、科研、社会实际中去,近年来,在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如“传统机械加工的金工实习基地”、“先进制造实习基地”、“农业机械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与校外有关单位的合作,已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的生产实习基地设在海南金鹿拖拉机厂、海南机械一厂、营根机械厂、海南齿轮厂等厂。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增强了服务农机化事业的决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可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主要实训项目有车工、铣工、钳工、磨工、焊接、数控加工技术、数控铣、数控车、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和电火花穿孔。通过示教、示范、实际加工和综合创新制作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以及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课程实验环节上增加了创新设计、农业机械虚拟样机仿真设计、农业机械造型设计、机械精度综合设计等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达到90%以上。

3.4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每学年都会聘请国内、外农机化领域的教授、专家进行讲学,通过面向学生举办农业机械学科发展专题系列学术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学术前沿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提高专业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尽量结合生产、科研实际,以接触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实战”训练。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开展创新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

4结束语

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实验项目的加强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培养体系更能体现海南大学的特色,而且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全国性的力学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等科技竞赛活动中,该专业的学生都获得了奖项。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因此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好评,本科就业率达到98%以上。今后在办学中,继续坚持特色,强化优势,以农业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适应现代设计制造一体化学方法测的学科综合运用能理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牛盾.把握重点,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2000,(2):2-3.

[2]徐凤英,区颖刚,马瑞峻,陈震.高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农机化研究,2003,(1):227-228.

[3]张桃林.农机化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1):7-9.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7)

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以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目标,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农机化教育培训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期间,规划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其中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科技人才队伍80万人次以上;实用人才队伍,450万人次以上。要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要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加快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应用

要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等。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未来五年,农机试验鉴定要大力提升鉴定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8)

水稻是武鸣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总种植面积3727351112。据2011年统计,全县全年水稻采用机械化作业77249hm2,其中机耕面积36182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7.07%,机收面积31123hm2,占水稻总收获面积的83.5%,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综合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1.88%,居全市第一。从总体上看,水稻生产机插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是很低,目前已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提高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关键是提高育插秧机械化水平,结合武鸣县水稻生产农机化发展情况,今后要以继续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突破发展,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一、武鸣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概况

机插作为水稻高效栽培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韩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我国部分地区也基本实现机械化。由于生产体制和地形条件制约,武鸣县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比较低,特别是栽植环节,虽然推广应用了抛秧技术,基本解决了“三弯腰”问题,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耗工多,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2006年以前,武鸣县的机插还是空白,自2006~2007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来,开始在部分镇试验示范。2006年早稻农机部门开始在双桥镇进行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0.8hm2,晚稻又在双桥扩大两个点和城厢、太平、陆斡各一个点共16.67hm2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早、晚稻扩大示范面,在双桥、太平、城厢、甘圩、锣圩、仙湖、陆斡、罗波、两江等9个镇搞了19个示范点共完成机插面积206.67hm2,其中太平镇朱董村86.67hm2。2007年通过示范点影响和购机补贴扶持,全县农民共购买高性能插秧机47台,两年共49台;其中久保田SPU-68C型1台、科利亚2ZK-6型1台、久保田SPW-48C型14台、井关PC6型33台,这些插秧机全部投入各镇进行机插作业。2007年单机机插面积最多10.67hm2,最少1.33hm2。机插基本了达到“浅、匀、直、稳”的技术要求,农户满意率达95%。

2008年,武鸣县以农业部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建立了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在水稻生产大镇双桥、太平、罗波组建三个分中心,3个示范区,19个示范点,每个示范区面积66.66hm2,共200hm2。通过现场会和县、镇、村三级培训,基本掌握机插育秧技术的农民达6000多人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推动,全县机动插秧机总量达129台,完成水稻机插面积1780hm2,机插水平达到5%,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目前己辐射到全县13个乡镇。

2009年,在完善和发展各种机插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水稻机插连片作业示范,首先建立了6个重点示范镇,18个示范村来带动全县机插连片作业。单是罗波镇,全镇就完成机插面积400hm2,涉及全镇所有村,全镇机插水平提升到25%。陆斡、仙湖等部分镇也多次召开机插秧推广现场会。当年就在全县建立86片连片机插示范片,带动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4000hm2,机动插秧机总量达226台,掀起全县水稻机插的热潮。

通过几年来的示范推广,至2011年底,全县拥有机动插秧机373台,其中通过购机补贴,农民购买机动插秧机累计361台,主要分布在城厢24台、太平37台、双桥57台、甘圩2台、宁武1台、锣圩29台、灵马4台、仙湖18台、府城42台、陆斡104台、两江5台、罗波35台、马头3台,全年完成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

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断推广,水稻机插作业服务组织也开始发展起来,在2008年武鸣县开始成立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第一个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共有160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大部分机动插秧机都纳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成水稻机插服务的一支生力军,通过机插服务队代插服务、大户机插协作服务和合作社一条龙服务,逐步开拓机插作业服务市场。

二、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武鸣县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两年来,这项技术还是未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采用,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稻机插水平仍很低,仍然有一些比较突出的新、老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主要有:

1 农户的水田不集中,过于分散,不成规模,使用机插育秧技术受到限制

武鸣县种植水稻的土地主要来源生产队分到农户的责任田,责任田以不同田垌按人口平均分配,连片种植的耕地被众多人口分割为零星小块,两分三分,一亩两亩,东西南北,肥瘦好差各自一块,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同一田垌又分配有不同的镇、村、屯的田块,参差不齐,连片种植面积少,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同时,全县水稻生产还处在传统的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没有种田大户,也制约了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机插水稻育秧环节较为繁琐,农民不易掌握,制约了水稻机插秧的快速普及

自2006年,武鸣县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以来,探索出适合本土化的育秧方法已有多种,基本满足机插要求,但从育秧的质量上看,所育秧苗有些达不到插秧机使用要求。由于机插育秧环节较为复杂,农民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他们主要是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按照各自的育秧习惯,手工播种的密度、均匀度、床土的厚度、秧苗管理、秧块尺寸大小等不严格按照机插育秧的农艺要求,育出的秧苗秧苗有疏有密、高低不齐、粗细不匀、缺苗等,机插时导致漏插、漂秧,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影响插秧机的使用效果。同时,我县目前育秧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千家万户摆盘、个体单独育秧作业的水平;由于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床土,全县现在还未建立工厂化育秧中心,推行水稻工厂化育秧是近几年推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 机插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后,服务能力还不强

武鸣县的机插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服务组织大多是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组织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装备结构、作业能力等还没有走上规范化,组织协调能力差,管理不到位。组织成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机插作业质量难以保障,影响机插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4 售后服务不到位

插秧机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对插秧机售后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设立“三包”服务联络点,缺乏维修技术人才,修理更换用的零配件难找。农户对插秧机的保养和维修没有得到保障,插秧机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解决,挫伤了农民买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的主要措施

1 加强行政推动,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县政府要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一项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借鉴国内外水稻生产主要产区的做法,结合武鸣的实际情况,制定武鸣县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该项技术农机推广工作经费,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的插秧机购置补贴、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项目的攻关,加大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机插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确保该项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把该技术的推广工作融入政府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调动农机系统各方面力量,落实工作责任,为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要把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配齐配强农机专业科技推广人员,建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农机、农业、水利、财政部门达成共识,互相支持,共同联动,着重加强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由农机部门主要承担机插和技术培训,农业部门主要承担育秧环节的技术指导,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2 改革创新,建立“工厂化育秧+机插服务+农户”的契约模式,走推广经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路子

在武鸣县,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单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家家户户都购置插秧机不现实,单家独户进行机插育秧已经不适合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插秧产业经营模式,这才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和途径。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如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的农机局,借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东风,扶持本区的14个符合政策要求的育秧基地,对拟建的水稻育秧棚65个进行补贴,充分调动该区农民发展水稻大棚育秧的积极性,扩大水稻大棚育秧面积,加快推进本地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二是在城厢、太平、双桥、锣圩、仙湖、府城、陆斡、罗波等水稻种植大镇建立简易工厂化育秧基地,与农户签定育秧合同,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商品秧,农民育秧不花时间又没风险,同时解决分散育秧技术难题,为插秧机的使用提供良好的秧苗。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加快推进水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具的应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每个村由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组建机插专业服务队,在育秧前与农户商定实行有偿服务,签订作业合同,作业面积、作业时间、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和作业质量等事项,按市场经济原则,调节利益关系。这种从育秧开始直至栽插结束,采用技术承包,走推广经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路子,不仅能把机械化育秧和插秧有效的结合起来,还能明显提高水稻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和和经济效益,使育插秧机械化生产环节逐渐实现系列化、标准化,也有利于水稻的“五统一”(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割)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3 研制本土化水稻专用育秧基质,攻克机插育秧难题

随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育秧环节的取土难、秧苗素质不稳等问题日益凸显。而基质育秧技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已经普及,我国部分地区的试验示范,取得良好的效果。水稻育秧基质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残体等为原料,经过多种有益微生物群发酵后,接种生防菌和促长菌,并根据水稻营养生理特性和壮秧机理,按科学配方加以肥料缓释剂、微量元素、粘结剂、保水剂等物质而成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无毒无害绿色专用基质。使用基质育秧不仅不用到田间取土,克服了田间取土带来的杂草、土传病害、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而且育出的秧苗素质高,水稻长势好,是一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育秧的重要途径。农民使用水稻机插育秧基质育秧,只要“播下种,浇上水”就能育出健壮秧苗,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广西是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加工过程的残渣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今年,广西将采用盛产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加工残渣,配制本土化的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进一步探索适宜广西机插育秧基质及生产成本,彻底解决水稻机插育秧难的问题。现在,广西正在开展自行研制的水稻基质试验,不久将会成功研制出适宜广西机插育秧用的优良基质,这将大大促进广西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4 大力推行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政府统一规划,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水稻专业种植户。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通过扶持来鼓励承包连片开发,比如像甘蔗生产,武鸣县各糖厂就出台了50亩以上连片开发由糖厂出机耕费;吨糖田建设由糖厂补助机耕费、化肥和农膜。这些措施使我县出现了众多的承包种植甘蔗专业户,大的几百亩连片,小的有十亩、几十亩,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水稻也一样,可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为当地规模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改变目前小块、分散、人工耕作为连片、集中、机械化种植,依托规模经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劳动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5 发展和壮大机插服务组织,推进水稻机插技术的快速推广

5.1加强机手培训,提高机手素质和服务技术水平

从插秧机作业入手,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机插服务组织,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加强对机插组织中的机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大力培养机插和维修能手,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为机插服务组织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5.2加强对机插服务组织的监理

地方政府和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对机插服务组织的管理,积极引导机插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执行行业规范,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制定栽植质量标准和规范收费标准,促进机插服务组织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3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对发展较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机插秧组织进行扶持,同时适当提高机插秧补贴,促进机插秧的推广和机插秧服务组织的壮大。

5.4加强宣传典型,促进发展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9)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由于是多学科的综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学课程都来自于以上几个学科,希望利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培养出知识面较全面、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

从人才培养层次上划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本科层次上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是学校独立设置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由于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申请较难.目前在全国本科高等院校中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只有三十多所,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另一种是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这种学校数量众多[M.

2旧版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各年级学生(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交流后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2.1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专业学习内容齐全,宽口径实现较好,但宽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教学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2.2与各年级同学座谈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较多,同类同性质科目存在,有重复之嫌疑,跟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课程较多,应当做适当精简.

2.3在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04版培养方案的某些课程的设置纯粹照顾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关系不够紧密,兼顾不到科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激情得不到最彻底、最完全的释放和发挥;学生的钻研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发现如何能够做到在宽口径的同时能够有所精,确实是一个难题.综合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明确一条贯穿专业学习的主线,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该主线,同时,该主线与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还能够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研究的能力.

3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的几个思路

3.1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3)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诊断、控制与仿真的基本能力;(4)具有新型机、电、液、气等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5)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技能;(6)具有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6.

3.2厚基础,重实验,强能力.工程实际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工程基础十分必要和迫切.机械电子工程这个学科是一个工程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本次修改培养方案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和前提,加强设计型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我们的课程设置为两大模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1学分,516学时),外国语言文化(3学分,256学时),艺术与人文学科(2学分,36学时),哲学与社会科学(5学分,232学时),科学技术与社会(2学分,32学时),基本技能训练(学分,72学时).在总学分和总学时都有较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模块得到加强.

专业教育分为:相关学科基础(2学分,240学时),机械工程基础(25学分,460学时),计算机与控制基础(7学分,312学时),专业课(9学分,16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4学分,58周).

专业教育部分总学分由04版的81学分调整为88学分(不包括毕业设计环节).其中理论课学分由04版的54学分调整为62学分,増加8学分;集中实践学分由04版的27学分调整为26学分,减少1学分.专业教育部分总学时由04版的1072学时调整为882学时.其中必修课学时由04版的700学时调整为680学时,减少20学时;选修课学时由04版的372学时调整为202学时,减少17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由04版的27周调整为26周,减少1周.

3.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应由浅入深,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安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层次进行,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基础专业知识的认识.对于初学者而言,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十分必要,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第2—4学期安排了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让学生能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并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

2)资料查阅和提炼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期间各种专业论文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以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第5学期安排科学研究训练,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门知识的掌握.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6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能让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体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机械电子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当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第7学期安排基于工程棚专、麟合训练—数控技术专业综合训练和机器人技术专业综合训练.通过专业综合训练,使学生全面、深入、综合地将所学各科理论和技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基于以上认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科学研究训练、创新设计、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1)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内实习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专业技能,我们重点在校内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部、计算机实验中心开展实践,为学生实训提供的实习环境,并指定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计划制定、实践动员、过程指导、总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校内实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感性认识,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仍不能取代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接触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将逐步建立机械电子工程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3)进行定期讲座、辅导等方式完成研究性实习.如科学研究训练,主要采取讲座、调研、撰写文献综述等形式进行,主要采取导师指导的形式.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育人的目标,满足社会对机械电子工程人才的需要[783.

4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案修订总体思路是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体现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机械与电子跨学科之间的结合的特色,加强在机械制造、控制工程基础和工业控制技术的研究、学习.

课程体系设置时加大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方向主修课程量.以机械制造基础和控制工程的内容设置为主线,通过设置专门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PLC等),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外语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机和外语等基本技能.

新版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4.1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与教师科研方向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明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数控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培养方案得到落实和强化;同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将相关课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方向主线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结合教师相关科学研究方向的成果开设实践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在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突出体现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和方向课核心地位

专业基础课中核心课程为:控制工程基础A、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为: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A.

4.3必要课程整合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主要包括04版培养方案中的机电传动与控制(2/40)和机电系统设计(2/50)整合为机电系统设计(3/56)等.

4.4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増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仿真技术、专业综合训练等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机电系统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篇(10)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我们,特指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还是认识不是很够,可能老师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潜在问题,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专业认识的实习周。我们要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对机械工程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理论课专业概论课,我们已经对机械工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进入工厂之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基础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 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老师还说,目前工程机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设备可以完成人们所想到的任何工件,大型设备的专业化也在逐步加强,国内外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工程机械有小型化、家用化的趋势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与电工合二为一。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我们需要学的基础科目有: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 等。

上完了这两节的基础课以后,在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三个班分别参观了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与北京现代汽车厂两个地方。

周三那天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可到了北京现代以后,天就放晴了。在向导的 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有关宣传片,听了关于展车的相关介绍,又参观了总装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总装车间。一千多米长的生产线,经过工人师傅准确而迅速的操作后,在OK LINE 最后出来的就是成品车。

自动化认识实习心得范文【二】

一、实习目的

1. 通过亲身接触自动化设备和实验器材,并且通过老师及工厂人员的讲解,对自动化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2.加强对企业技术操作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技术操作进行初步分析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见识电子控制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维护等过程,理解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动态与专业前景。

4.通过一定的实践认知实习,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做好铺垫。

5. 让我们了解到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自己实际的工作能力,领悟到现实工作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朝哪一方面发展,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

1.实习地点: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时间安排:

8:30 由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出发

9:20 到达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参观

11:00 返回学校

三、实习单位介绍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冶连铸,CCTEC),是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MCC)发起设立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xxxx年,中冶集团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80位。中冶连铸总部设在武汉,是国内最大的以连铸、板带冷轧与表面处理为特色的冶金专业化技术工程公司;xxxx年7月,中冶集团宣布,中冶南方合并中冶连铸,自此,中冶连铸成为中冶南方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方坯、板坯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板带冷轧与处理工程和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心得。中冶连铸现依托集团各项优势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从事国内外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连铸核心业务有:EPC工程总承包,事业部具有专业化连铸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能力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类连铸机(大小方坯、圆坯、矩形坯、异型坯、扁坯、板坯、薄板坯等)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一条龙工程总承包及单项服务;技术服务,事业部依靠专业化连铸技术研发实力,为客户提供连铸生产工艺、品种开发、生产工艺诀窍、铸坯质量问题诊断等相关技术服务;设备维护服务外包,事业部具有专业化连铸设备制造、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提供连铸设备维护服务外包,为客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人力资源实力:xxxx年初,公司已有职工854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496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101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83人。公司在北京设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每年研发费用占营业额的5%,研发实力强大。中冶连铸拥有专业的设备制造基地中冶易新科技,设备制造能力强大。主要机械、电气设备在公司内部制造完成,产品质量和交货期有保证。

事业部/子公司:连铸事业部、海外事业部、北京科贸、斯瑞普科技、中冶易新科技、中冶重工。

四、实习内容

1月5日我们到了中冶易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实习开始,由公司员工李华刚师傅带领全班同学对公司各个车间进行专业性的参观,在车间里李师傅对同学们参观中的疑问进行了专业、技术性的讲解。在参观过程中,李师傅针对我们专业对他们车间采用及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我专业知识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各个车间各司其职,但又紧密联系,比如做一台轧钢机,它需要各个车间的配合,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最后的零件组装要求毫无差错,精密准确。

对于李师傅介绍的一些简短又新鲜的名词如铜排总、分控制机PID等,同学们疑惑百出,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李师傅耐心的为我们在专业技术与知识方面进行了解惑,电子产品本来就更新速度快,在技术研发方面需要什么,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专业的发展前景怎样等问题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因为他做该公司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大学生他很了解,对我们在大学中应掌握的技能都做了一些要求,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在他们产品中占据的地位进行了解惑,让我受益匪浅。

五、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我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从事电子工作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应该拥有一颗随时接受考验的心,迎接未知的世界。

上一篇: 德能勤绩总结 下一篇: 人事管理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