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2 17:27:34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1)

一、课程设计方法和思路

以汽车机电维修岗位为依据,分析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行动领域;按照汽车维修生产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系统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学习领域开发团队,深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调研,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按照能力的特点与教育规律,采取逐步提高的方式,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地位与作用。①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发动机中每个系统、机构或总成维修的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化课程。

2.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讲座、成立车迷协会、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以“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作为基本任务,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评价试验;发动机各机构、系统及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发动机的总装调试、修竣检验及综合故障诊断等。使知识与能力达到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

2.课程结构。①课程结构,即以汽车发动机中各个系统、机构或总成的维修为工作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教学基本单元(模块);而对于每一项目(模块)采用综合化的组合,即将每一系统、机构或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综合一起,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②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作为基本任务,课程内容的组织以项目为导向,课程模块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③学习领域设计。发动机拆装与调整学习领域依据汽车维修行业的真实工作过程,选择发动机各总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共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单元。④课程实践教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能力的关系明确;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能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就学会了相应的技能,因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60%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程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现代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采用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模块和项目教学)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与技术服务结合起来;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2)

国际考试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考试机构非常关注人的发展,大多拥有先进的考试测评技术、不断拓展的考试评价服务领域和规模相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并且建立了全方位的考试测评体系,为国家、为教育、为学校、为个人提供权威、科学、丰富的教育考试测评信息。1.形成了“关注人的发展”的考试理念在考试理念上,国际专业考试机构都非常重视公平与质量,非常关注人的发展。例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通过提供公正有效的评价、研究及相关服务,促进教育质量和平等(Toadvancequalityandequityineducationbyprovidingfairandvalidassessments,researchandrelatedservices)”[1];美国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CollegeTest)定位为“帮助人们在教育和工作中获得成功(Helpingpeopleachieveeducationandworkplacesuccess)”[2];英国剑桥大学考试机构原名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niversityofCambridgeLocalExaminationsSyndicate),2005年仅以“剑桥评价”(CambridgeAssessment,CA)名称出现,其定位为“通过肯定成就鼓励人的发展(Theencouragementofpersonaldevelopmentbytherecognitionofachievement)”[3]。可见,将考试作为评价手段,而非简单地作为“升学考试、资格考试”,给被试者相关方面的客观评价,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鼓励人的发展,是发达国家专业考试机构的共同理念。2.应用了先进的考试测评技术在考试测评技术方面,国际专业考试机构均以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为指导,以题库和数据库为基础,大规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考试评价服务。通过研究和应用先进的考试测评技术,使考试成绩报告内容更加丰富,测评结果更有针对性,服务方式更加便利,考试测评的业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其考试理论方法及其测评项目对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3.不断拓宽考试测评服务领域在考试测评服务领域,国际专业考试机构不断拓展服务面,从终结性考试向过程性评价延伸,涵盖了高校新生选拔、中学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发展和专业性向测评以及政府政策咨询等诸多方面,服务对象从学生、学校向政府、社会扩展,业务范围涵盖考试服务、科研、评价、教学产品开发和相关服务。作为专业考试机构,他们承担了许多社会机构的具体考试测评业务。4.有一支高素质的考试测评专业人员队伍在人员队伍方面,国际考试机构都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例如,英国CA有1600余名雇员;美国ETS现有2700多名雇员,其中1100名是资深研究人员。同时,这些机构还聘用了数以千计的外部专家。这些专兼职人员的专业领域包括:考试项目设计、各类试题开发、教育统计测量、教育政策分析、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正是高素质的考试测评专业队伍,使得他们总能走在世界考试测评领域的前列。分析国际专业考试机构,他们都具有先进的考试测评理念、高技术含量的考试服务产品、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卓越的考试研发实力、周到精细的优质服务,以及相当规模、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其中很多方面非常值得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借鉴学习。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3)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榆阳教育强区,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普(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直属机构。

第三条 确立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一)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修程序取得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

(二)“联片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第四条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联片研修实行工作组长主持下的片区校长联席会议制,由组长学校校长按照职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

二 教研网络与层级职责

第五条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工作平台。

(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本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研训制度;注重方法创新,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合作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教学咨询、教学管理、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开发校本研修的各种文本、电子资源,健全校本研修档案,构建校本研修工作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二)成立联片研修工作组,建立联片研修工作机制。

依据学校区域分布、规模大小、学段特点等原则,将全区中小学划成片区,组建联片研修工作组,联片研修工作组下设学科研修指导组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健全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执行机构。

榆阳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划(表格略)

联片研修工作组接受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指导联片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实行区、片、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形成“三级二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第六条 明确层级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一)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全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制度建设,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重大教科研活动和专题攻关,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区教研室、区进校、区电教馆是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健全研修网络,完善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管理办法,策划安排校本研修、联片研修活动,为校本与片区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等专业支持。真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贴近校本、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与一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

(三)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负责督促检查所联片学校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织机构和研修制度建设,按相关规定要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检查评比制度,形成联片研修运行模式和工作流程。积极协调和指导校际、乡镇际联片研修活动,负责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乡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以及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

(四)中小学联片研修工作组由片区组长、成员学校校长和联片教研员组成,是片区研修的指挥中枢,负责联片研修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对片区所辖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调研指导和建议督查职能。片区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联片研修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

(五)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使校本研修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制度措施、有实施规划、有评价考核、有经费保障、有激励机制。

(六)教研(科)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日常管理。依照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和方案制定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与进程表,提交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承担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评选教师的教研成果,指导校内各层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计划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研常规: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课题、计划、活动、总结、成果等进行检查、记载、评价;学期末对全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奖励与改进意见。

(七)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学期研修计划,组织和督促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说课议课、集体备课、教研反思、专题研究、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校本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四定三有”:即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问、定人员(主持人、主讲人、中心发言人等),有记录、有小结、有考评,使预定目标落到实处。

(八)兼职教研员协助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和学科教研员开展咨询、指导活动。带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专题研究,主动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三 研修内容与工作方式

第七条 实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

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特提出“一功五化”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锤炼教学底功:三个类型(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研究型教师基本功)拾阶而上;三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后备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次第展开;三种方式(发现新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

研修方式采用“自我研修式”扬长补短、“师徒结对式”同伴互动、“竞技比武式”增强动力等。

(二)转化教学理念:教师确立四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三落实”,落实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落实“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为扩大学生经验而展开、为学生获得新经验和理性认识而结束);落实课后评价与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

研修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式”提高认识、“以学论教式”转变行为、“评价反思式”长善救失等。

(三)内化课标教材:明确课标要求(课程功能地位及基本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诸项建议课标设计思路及总分目标);通晓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体系教材宗旨任务及知识板块单元章节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材内容及设计意图);掌握教材教法(新课程倡导的新教法学习引进的好教法继承传统中的好教法提炼自己的创新教法);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考试。

研修方式采用“观摩研讨式”对比分析、“分类磨课式”提炼升华、“测查问卷式”考评把脉等。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抓三要素(备课、上课、反思);学生活动抓三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学困生开展“教学会诊”;引导教师以“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

研修方式采用“案例剖析式”指导实践、“同课异构式”鼓励创新、“调研诊断式”反馈提高等。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管方向,更新理念,落实机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管理工作基本方向,重点在“三破”、“三建”:破除应试教育的“唯考分是问”,破除妨碍课程改革的陈规旧矩,破除压抑教学民主的权力滥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二是管过程,夯实常规,动态调控(狠抓落实,既有规范要求,又留创新余地,力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着力点在“两个控制”:一是教师的教学流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管教师,鼓励拔尖,整体提高(着眼点在“两业”,一是敬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四是管学生,勤学巧学,导“星”入“轨”(注重学习品质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小结”这五个最基木环节分别细化出操作要点,反复要求,强化训练,使之习以为常,在每一个学习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学习周期)。

研修方式可采用“流程控制式”检查常规、“评教评学式”教学相长、“激励策进式”评优树模等。

深化校本教研:树立一种理念(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增强两种意识(发展意识、研究意识);把握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掌握四个步骤(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运用五种方式(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既要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应大力倡导紧贴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施这个办法,去反思这个办法的成效,依此形成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常态。

研修方式采用“课题驱动式”群体参与、“问题转化式”沙龙交流、“成果展示式”比学赶帮等。

第八条 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研修。

(一)当前我区联片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

1.研究教师全员培训,解决观念转变、教学有效、教研有为等新课改带来的三大基本问题。

2.研究新课程的教与学,破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转变教与学的行为。

3.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破解实施新课程的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设。

4.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解决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和谐发展的校本文化构建问题。

(二)校际合作、联片研修的工作方式

1.区级层面加强示范式引领带动。确定“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构成全区校本研修工作的骨干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联动辐射作用。

2.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研修。针对各片、校研修工作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以片区内强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共同提高。

3.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以学科教研组为阵地,接受片区学科研修指导组的指导,强化学科研修,重点扶持弱科,实行点面结合式联动。联动方式采用“师徒结对”、“课题合作”、“自主联合”等。

4.学科层面加强跨校式研修。在农村中小学以联片方式开展跨校式研修,将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的相关学校教师组成一个研究群体,能者为师,兼任组长,主持开展研修活动,以消除学科研修工作的“盲区”与“死角”。

四 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

第九条 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依照《榆阳区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切实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规程一并实施考核。

第十条 各片区、学校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校校彰显成果”的研修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在校本研修与联片教研方面,除区上统一进行绩效考核外,要切实加强自查自评,重点突出“四查四比”:教师自查,比个人反思的深度;联片工作组自查,比互动引领的广度;学校自查,比发展变化的幅度:联片互查,比互补提升的高度。

第十一条 区教育局将学校校本研修绩效考核成绩按5%计入督导室对校长年度考核之中,个人校本研修学分与评优树摸、晋级晋职挂钩。

五 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程和《榆阳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管理、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关制度。

(一)工作制度

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课题申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常规检查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二)档案制度

1.组长学校建立联片研修档案: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每学期活动计划,工作组与学科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分工,每次联片主题活动记录及小结,教师参加联片研修的心得体会,每学年片区交流展示材料及成果等。

2.成员学校(含组长校)建立校本档案:①校本教研档案(校本教研长期规划、学期计划及活动安排;各级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研究过程记录、阶段性成果或结题资料;校本微型课题选定、主题学习内容与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运用;教研组活动的年规划、期计划、周安排及工作总结;汇编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育叙事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②校本培训档案(学校教师阶梯发展培训规划,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安排及内容记录;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写实及考评记录)。③校本管理档案(落实“三规一则”及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要求;教师备课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作业设计与批改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学科素质测评试题及成绩统计表、学情分析资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优秀课例光盘;优质课件;校本课程开发资料)。

3.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在“一功五化”校本研修中的训练计划与纪实;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纪实;个人申报立项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过程记录及成果应用;个人听、评、说课记录及参加教研组、片区教研活动的感想、反思、随笔;个人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反思、总结等。

第十三条 加强领导,夯实措施,构建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布署、检查、总结教育科研、校本与联片教研研修工作。区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和各联片研修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研修强校意识,求真务实抓研修,做到有工作布署、有过程指导、有质量督查、有总结评价。学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责任,履行好校长在校本与联片研修中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经费投入。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4)

聘任制是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岗位的科学设置是实现人员聘任制的关键和前提,不能科学合理地定编设岗,实现人员聘任制就是纸上谈兵,只能流于形式。岗位管理作为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努力实现的方向。

2006年,人事部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提出:“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007年5月,人事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指出明确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全国高校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

国家关于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文件出台,为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高校教师岗位的设置制度

教师岗位的设置应该按照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探索学科梯队发展的新组合,科学设计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岗位结构,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国家编制控制相一致的原则。虽然国家在编制方面的控制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学校很难脱离上级行政部门控制,而且编制也是衡量学校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要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型、规模、层次的编制规定,确定教师岗位的比例结构、高级岗位数和岗位总数。

2.与学科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原则。大学要根据学科在教学、科研、服务方面的工作量及对各级岗位的需求,合理安排好一个学科发展所需的梯队,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3.与学校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学校要确保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校重点课程的建设,在岗位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同时,学校也要确保一般学科的正常发展。

4.与“动态调整,逐步到位”的原则相一致的原则。岗位设置要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学科的整体规划,动态调整,逐步到位。学校应根据现状对上岗人员提出某些限制,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的差距。要留有一定的空缺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二、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实施的一般程序

1.岗位设置。岗位设置是教师聘任的关键环节,只有岗位明确,才谈得上是聘任。学校根据所获得的资源、市场需要和学校优势先设立学科、专业,然后根据学校的类型和专业要求设立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岗位,并确立合理的结构比例。专业和岗位的设置还应依据环境变化在数量上进行动态性增减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岗位责权利不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够明确合理。对于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基本上是待额评聘制,教师一般只要具备任职资格学校就给予聘任并终身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聘任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造成了“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的现状。

2.确定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是政府为发展教育而制定的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资格要求,学校还应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专业岗位和不同层次岗位的具体任职资格。从教学科研任务工作的特点出发,通过岗位特征分析和描述,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说明岗位承担者应该至少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素质才能胜任该类教师岗位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为以后招聘选择和聘任什么样的人提供依据。

3.因岗配人。教师岗位特点是聘任教师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聘任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岗位要求,选择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因岗配人能够满足三种需要:首先是数量需要,即有多少空缺岗位,就配备多少教师;其次是结构需要,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组合,就选择具有什么样能力结构的教师;最后是任务需要,如讲师能完成岗位任务,即使待聘者具有教授职务,也只聘为讲师,做到岗能对等。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的岗位总数,并根据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比例分配。教师队伍的结构指标一般包括学缘、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等,由于学科机构与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有关,因此岗位设置既要保证传统优势学科稳定发展,又要考虑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职称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校教师的总体教学、科研水平,对于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和高级职称比例是教学科研能力的必要保证。年龄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老中青结合的橄榄球形态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持续增长良好的表现。学缘结构则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教师的整体质量,学校的强势专业必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授。根据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岗位总量计算和分配是高校岗位设置的关键任务.高校作为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首先是确定其专任教师总量和决定因素,但同时也适当考虑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教师岗位总量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在学科与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等方面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具体岗位设置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利益,同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即有侧重点地制定条件。

因岗配人是聘任教师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教师管理由身份聘任发展到岗位聘任,实现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化。职务聘任没有完全脱离身份管理,而岗位聘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契约精神的体现。

4.完善考评机制。相应岗位人员的工作动力在于制度激励和管理,对各类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是保证岗位设置管理成效的关键。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考核一是要全面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校应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以契约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按照契约履行职责,不仅可以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同时还能激励广大教职工不断努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人事薪酬制度。多种分配因素,将以岗定酬、以绩定酬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激发各类岗位人员的活力。三是要完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在吸取以往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办法,使之客观、公正、公平,便于实施。同时鼓励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能上能下;调整评审资格条件,打破学历、资历、地域的限制。在相应岗位的聘任过程中,要适度给予政策引导,相对保持人才职务、年龄结构和业务素养方面的梯队配制,防止引入人才外流产生或加剧断层现象。 转贴于

考核是评价大学教师现实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对教师在任职期内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促进学校完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方式和思路。为大学教师的聘任、续聘、晋升、调薪和奖惩提供依据。为教师的合理培养和使用提供依据。但目前考核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考核主体来看,很多高校的学术评价机构依附于行政机构,不能独立,权责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对立。从考核过程来看,“重科研不重教学”的问题比较明显,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要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若对教师的考核数量重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科研工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对学术研究过于强调量化标准的结果,使教师注重“短、平、快”科研成果,原创科研成果相对减少甚至不能产生。认为只有科研才是学术,教学只是学校工作的附属品,这对很多将教学作为学术的教师来说有失公平,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考核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既要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又要尊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规律,采用弹性考核机制,尤其是尊重同行评价。

5.规范合同管理。根据不同层次岗位、不同聘期人员,完善长、中、短相结合的聘期合同管理制度,认真选择长期合同的起点,探索高级岗位长期聘任制度。积极促进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为“能上”创造条件。解决“能下”问题需要决心,要从根本、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入手。在进行岗位的评聘后,高校应在协商一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以书面形式明确人员受聘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责、工作条件、岗位纪律、聘任合同变更、合同期限、合同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针对不同岗位,以合同的形式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规范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并以合同书内的内容作为今后岗位考核的主要对照依据。按照契约履行职责,让广大教职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激励为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用人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同时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人员的规范管理,提供受聘人员比较合理灵活的流动空间。

三、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

岗位设置管理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而言是个进步,但仍是校内行为。目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仍然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法律政策不健全、人员观念滞后和用人机制准换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校内建立既能激励全体职工,又能保持关键人才和骨干人才收入分配稳定增加,真正使工资体现的保障、激励、调节职能发挥最佳效益,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合理确定工作收入差额。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把好用人关口,新进人员的整体水平要高于现有人员水平;同时要加强用人成本意识,积极发展流动编制。

岗位聘用工作,涉及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因此,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情况和反映,对在实施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预案。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对于搞活高校用人机制,全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制度的广泛推广和深入贯彻不会一蹴而就,要在国家人事政策和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实现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转换和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ISBN978-7-81067-725-7.

[2]刘献军.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2009.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教师聘任 岗位设置 人事制度

聘任制是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岗位的科学设置是实现人员聘任制的关键和前提,不能科学合理地定编设岗,实现人员聘任制就是纸上谈兵,只能流于形式。岗位管理作为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努力实现的方向。

20 0 6年人事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提出:“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007年5月人事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指出明确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全国高校在用人制度的改革,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

国家关于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文件出台,为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教师岗位的设置制度

教师岗位的设置应该按照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探索学科梯队发展的新组合,科学设计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岗位结构,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国家编制控制相一致的原则

虽然国家在编制方面的控制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学校很难脱离上级行政部门控制,而且编制也是衡量学校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要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型、规模、层次的编制规定,确定教师岗位的比例结构、高级岗位数和岗位总数。

2.与学科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大学要根据学科在教学、科研、服务方面的工作量及对各级岗位的需求,合理安排好一个学科发展所学的学科梯队,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3.与学校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学校要确保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校重点课程的建设,在岗位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同时,学校也要确保一般学科的正常发展。

4.与“动态调整,逐步到位”的原则相一致的原则

岗位设置要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学科的整体规划,动态调整,逐步到位。学校应根据现状对上岗人员提出某些限制,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的差距。要留有一定的空缺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二、教师岗位设置实施的一般程序

1.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时教师聘任的关键环节,只有岗位明确,才谈的上是聘任。学校根据所获得的资源、市场需要和学校优势先设立学科、专业,然后根据学校的类型和专业要求设立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岗位,并确立合理的结构比例。专业和岗位的设置还应依据环境变化在数量上进行动态性增减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岗位责权利不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够明确合理。对于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基本上是待额评聘制,教师一般只要任职资格学校就给予聘任并终身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聘任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造成了“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的现状。

2.确定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

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是政府为发展教育而制定的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资格要求,学校还应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专业岗位和不同层次岗位的具体任职资格。从教学科研任务工作的特点出发,通过岗位特征分析和描述,制定岗位职责说明说,说明岗位承担者应该至少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素质才能胜任该类教师岗位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为以后招聘选择和聘任什么样的人提供依据。

3.因岗配人

教师岗位特点是聘任教师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聘任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岗位要求,选择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因岗配人能够满足三种需要:首先数量需要,即有多少空缺岗位就配备多少教师。其次结构需要,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组合,就选择具有什么样能力结构的教师。最后任务需要,如讲师能完成岗位任务,即使待聘者具有教授职务,也只聘为讲师,做到岗能对等。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的岗位总数,并根据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比例分配。教师队伍的结构指标一般包括学缘、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等,由于学科机构与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有关,因此岗位设置既要保证传统优势学科稳定发展,还要考虑的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职称结构从一定程度反映本校教师的总体教学、科研水平,对于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和高级职称比例是教学科研能力的必要保证。年龄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老中青结合的橄榄球形态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持续增长良好的表现。学缘结构则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教师的整体质量,学校的强势专业必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授。根据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岗位总量计算和分配是高校岗位设置的关键任务.高校作为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首先是确定其专任教师总量和决定因素,但同时也适当考虑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教师岗位总量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在学科与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等方面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具体岗位设置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利益,同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即有侧重点的制定条件。

因岗配人是聘任教师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教师管理由身份聘任发展到岗位聘任,实现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化。职务聘任没有完全脱离身份管理,而岗位聘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契约精神的体现。

4.完善考评机制

相应岗位人员的工作动力在于制度激励和管理,对各类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是保证岗位设置管理成效的关键。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考核一要全面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校应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以契约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按照契约履行职责,不仅可以能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同时还能激励广大教职工不断努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要建立科学的人事薪酬制度。多种分配因素,将以岗定酬、以绩定酬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激发各类岗位人员的活力。三要完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在吸取以往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办法,使之客观、公正公平便于实施。同时鼓励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能上能下;调整评审资格条件,打破学历、资历、地域的限制。在相应岗位的聘任过程中,要适度给予政策引导,相对保持人才职务、年龄结构和业务素养方面的梯队配制,防止引人才外流产生或加剧断层现象。

考核是评价大学教师现实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第一,对教师在任职期内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促进学校完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方式和思路。第二,为大学教师的聘任、续聘、晋升、调薪和奖惩提供依据。第三,为教师的合理培养和使用提供依据。但目前考核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考核主体来看,很多高校的学术评价机构依附于行政机构,不能独立,权责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对立。从考核过程来看,“重科研不重教学”的问题比较明显,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要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若对教师的考核数量重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科研工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对学术研究过分强调量化标准的结果,使教师注重“短、平、快”科研成果,原创科研成果相对减少甚至不能产生。孤注一掷认为只有科研才是学术,教学只是学校工作的附属品,这对很多将教学作为学术的教师来说有失公平,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考核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既要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也要尊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规律,采用弹性考核机制,尤其是尊重同行评价。

5.规范合同管理

根据不同层次岗位,不同聘期人员,完善长、中、短相结合的聘期合同管理制度,认真选择长期合同的起点,探索高级岗位长期聘任制度。积极促进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为“能上”创造条件。解决“能下”问题需要决心,要从根本、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入手。在进行岗位的评聘后,高校应在协商一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以书面形式明确人员受聘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责、工作条件、岗位纪律、聘任合同变更、合同期限、合同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针对不同岗位,以合同的形式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规范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并以合同书内的内容作为今后岗位考核的主要对照依据。按照契约履行职责,让广大教职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激励为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用人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同时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人员的规范管理,提供受聘人员比较合理灵活的流动空间。

三、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

岗位设置管理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而言是个进步,但仍是校内行为。目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仍然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法律政策不健全,人员观念滞后和用人机制准换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校内建立既能激励全体职工,又能保持关键人才和骨干人才收入分配稳定增加,真正使工资体现的保障、激励、调节职能发挥最佳效益,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合理确定工作收入差额;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把好用人关口,新进人员的整体水平要高于现有人员水平;同时要加强用人成本意识,积极发展流动编制。

综上所述,岗位聘用工作,涉及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因此,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情况和反应,对在实施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预案。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对于搞活高校用人机制,全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制度的广泛推广和深入贯彻不会一蹴而就,要在国家人事政策和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实现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转换和人才队伍持续可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ISBN978-7-81067-725-7

[2]刘献军.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2009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多采用以纸和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随着考试类型和考试要求的不断增加,教师忙于到处找试题、组试卷、忙印刷、组织考试、批阅试卷、统计成绩等,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而对成绩的分析统计停留在平均分、及格率等表面层次上,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医学院校的传统考试方式也将面临着创新变革,其中一种先进的考试方式是基于Web 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它比传统的考试方式更具有以下优势:考试形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机自动生成试卷;自动阅卷快速准确;节约考试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此,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将是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同时,作为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数字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构架与开发平台

当前,在网络数据库访问技术上,主要分为B/S模式及C/S模式,也有使用B/S 及C/S 混合体系结构的。对于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用户的应用程序界面比较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易于管理和维护,而且开发效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与具体平台无关,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设备和服务,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系统资源的冗余度小,可扩充性良好,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而C/S 模式需要开发客户和服务器软件,此种结构的考试系统主要适用于工作组规模的运行,要在更大范围去使用则难以实现。并且由于相当部分功能集成客户机上,使客户机的功能日趋复杂。其开发、、移植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繁琐。故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选择B/S模式的体系结构。

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体系,三层是把中间层(Web应用服务层)加入到客户与服务器层之间,客户端仅负责提供用户界面,当需进行数据库访问或复杂计算时,客户端向Web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Web应用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或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SQL命令,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最后由Web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采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实现应用服务与数据服务的分层分布,较好地实现负载上的平衡。

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对开发平台或工具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开发系统的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对一种开发工具的评估,除了要看它对设计模式、对象结构以及管理的支撑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具体的使用环境、结构体系、开发方法、开发群体,以及工具的适用情况。

因SQL Server 具有超强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并且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仅受服务器硬盘空间的限制,同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网络考试系统的需求,故本系统选择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

三、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系统问题与系统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把用户需求完全化及精确化。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完成考试中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且达到考试智能化,是作为一个在线式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系统应该具有的性能需求如下:

采用开放、动态的系统架构,将先进的网络应用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结合。在考试之前建立有关的医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库,并设置考试参数及信息。考生进入系统应该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因考试环境主要在机房,考生之间的距离很近,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试卷的题型和题量都应一致,但考题并不相同,试卷应从网络服务器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从本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用性上考虑,在考试内容设计上,题型不但要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试题,而且要有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试题。对于题型在数据库中的保存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评分问题及考试时间控制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考生选择提交试卷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批阅试卷,并将成绩保存。最后,考试系统还应当根据考试情况对试题区分度及难度进行评估,以及试卷信度的分析等。另外,在线网络考试系统管理应该能够方便的操作管理。

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由于数据库技术具有对数据处理量大、数据类型复杂,以及对数据的存储、检索、维护、分类、统计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且网上考试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不论是试题、答案,还是考生信息都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库独立于程序而存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本网络考试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前面对系统需求分析,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情况的详细研究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并对考试系统各数据项及数据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实世界概念模型的抽象,可以确立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的主要实体为:学生、教师、考题及管理员,并简要地设计出E-R关系图,最后转化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以便在数据库中建立表结构。

五、总体结构设计

本网络考试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学生操作子系统、教师操作子系统及管理员操作子系统3个部分,分别面向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操作子系统主要为学生参加考试报名、在线考试及查询成绩提供服务;教师操作子系统是为教师管理试题库、配置组卷方案、批阅试卷、考试成绩分析及试题试卷分析提供服务;管理员操作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信息平台,包括人员管理、成绩统计查询及系统维护等。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各操作子系统流程图及模块实现细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总结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成试卷的速度和成功率,还可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采用更加有效的算法。为了检测学生运用Office 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并让考试系统能够自动判定学生的上机操作内容,并给出分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VBA接口。另外,由于现在还不能全面解决网络考试的作弊行为,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还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考试活动,但是它完全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因故不能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和超前或滞后选修课程的学生。

总之,作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以后产生的网络考试系统,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例如,网络考试管理方法制度的研究、网络考试软件的开发、网络考试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对网络考试主观试题的有效批阅等等。

参考文献: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7)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基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特殊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乃至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还必须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必须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它们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当前,除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外,还存在着部门和行业办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培训等其他培训机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培训体系,为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特别是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甚至无序竞争的现象。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三是加强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时刻保持坚强的党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要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树立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要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身,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要逐步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教师职业证书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积极探索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要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上一级党校、行政院校、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进修、业务交流、课题攻关等活动,积极落实五年轮训一遍骨干教师的计划。三是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专职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到先进单位去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学习交流,在增强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四是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理论优势,围绕新的教学方针,围绕教学对象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为基本框架,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干部教育特色的优势学科。从重点学科的设置、二级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教师的定位、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去操作实施。教材建设要按照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总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一纲多本、编审分开,逐步建立开放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不同班次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抓紧推进精品系列教材工程。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种制度。坚持从严治校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贯彻“精、深、实、新”的原则,坚持个人、集体、学校三级备课制度,严把入口关;严格课堂讲授规范,保证授课质量和效果;加强教学专题、招生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在科研上,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课题、调研、成果转化等各项管理规定,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在学员管理上,强化党性锻炼手段,推行学时学分制,建立完善培训档案;与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建立学员跟踪考核、监督约束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服务、行政后勤、机关党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必须联系实际创新思路

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因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适应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在创新路上多做文章。

要创新培训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应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紧迫意识。中央接二连三对干部教育培训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充分说明新阶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级党组织和培训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精神,千方百计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好。二是强化使命意识。党校、行政院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不断把干部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位从事干部教育事业的同志,都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认清形势,努力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尽心献力。三是强化机遇意识。各级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这一重要机遇,乘贯彻《干部教育条例》和《规划》的东风,积极推动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软件、硬件建设,壮大自身实力,赢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先机。

要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采取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考察调研相结合等,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供多样化的途径。校内学习要坚持多种形式方法齐用并举,把统一课堂与分类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体授课与个性研讨结合起来,把以料下单与按需施教结合起来,把新颖形式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授、有交流,有灌输、有研讨,有统一课堂、有自主选修,有共同要求、有个性需要,做到生动活泼、严肃有序。

要创新培训班次设置。要按照《规划》要求,适应差异性培训需要,推行分阶段、分研究方向的小班培训模式。在分类别、分层次设定班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在同一个班次设立不同的研究方向,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编成不同的小班。在具体教学实施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公共课教学、分研究方向教学、问题研究等几个阶段,由几个教研部门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分类指导学员进行研讨和论文写作,努力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赋予讲授式教学以新的内容,扩展其新的形式,焕发其新的活力,使其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式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广大学员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增加讲授内容的科研含量和研究成分;督促教师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事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提高授课艺术和能力。要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训效果。要把强化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从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广大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必须在求实效上下工夫

大规模培训干部最终要落实到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上,规模达不到不行,只讲规模不讲质量也不行,要讲求质量、效益和规模的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加强培训求实效上下工夫。

要坚持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是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要教育广大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三是坚持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要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形成和保持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周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8)

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1、 管理劳改、劳教工作。

组织、领导劳改、劳教工作,确定监狱、劳教场所的设置、分布和犯人、劳教人员的安置;指导、督促和检查监狱和劳教场所,正确贯彻执行劳改和劳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或者审定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重大决定;制定和审查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监狱和劳教场所不断改善和改革管教制度,提高改造水平;总结和推广劳改和劳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监狱和劳教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违法乱纪的管教干部予以纪律处分;管理劳改和劳教单位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和任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 管理律师工作

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审查律师协会章程,负责律师资格的报考,考试工作;授予律师资格和批准律师执业证书;决定律师事务所的设置和律师队伍的发展;制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对律师违纪进行处罚,取消严重不称职律师的资格;制定律师收费的具体办法;总结和推广律师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律师工作发展规划。

3、 管理公证工作

领导公证处工作,确定公证处的设置、公证人员的编制、机构和考核制度,任免公证处的正副主任;监督公证处的收费标准和财务支付,对公证人员进行纪律检查;总结和推广公证工作的先进经验。

4、 管理司法干部培训

确定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指导政法干部学校的工作,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总结推广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5、 管理法学教育工作

确定法学教育的方向,制定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协调全国法学教育,协同国家教委指导全国法学教育;管理部属政法院校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督促和检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审批基建计划和重大财务开支,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组织编写全国法学教材。

6、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调查研究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

7、 负责组织法制宣传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各类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出版法制报刊和法律书籍,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

8、 负责司法外事工作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6-03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人才强校,师资为重。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凸显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国务院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围绕国家共同关注的主题,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并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努力开创师资建设工作新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对师资队伍管理的基本情况逐项进行调查了解,结合调研情况和报告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期为实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一、“1+54321”管理模式的内涵

2010年以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提出了“1+54321”管理模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一个方案”――绩效考核方案为总的纲领,“五种精神”、“四项要求”、“三个及时”和“二个整改”从师德、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工作要求,以实现最终的“一个目标”,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标准高、有专长、能创新的师资队伍。“1+54321”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在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它从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质量、学术成果、立功授奖情况、部门党支部推荐、群众评议和党委研究等十个方面设置了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标准定位清晰,各项考核指标严格按照量化评分执行,使得师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序进行,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干部选拔任用、聘用入编等许多棘手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有利于解决师资队伍内部矛盾,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的成效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自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着眼于打造高水平的警察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教师整体素质突破增长。具体表现在:

(一)师资总量增加,队伍结构优化。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师资队伍教师建设工作别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出台并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措施,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给予配套资金补助支持,努力改善原有的师资结构。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师资队伍总量不断增加,至2012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加至253人,同比增长45.4%。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层次均有所提升。首先,职称结构优化,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职称,职称结构层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正高同比增长22.22%,副高同比增长30.61%。随着职称层次的提高,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警体和侦查专业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其次,学历层次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学校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一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多方式、多办法、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加,博士学位实现了零的突破。最后,队伍结构年轻化,各年龄段职称结构趋向合理。治安系原来教师队伍偏老化,多正高、副高,讲师1人,助教1人,出现高职称多、年轻人少的结构倒挂现象。随着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队伍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警体部12个副高,无硕士,通过实行创先争优激励机制,副高人数增长2人,讲师人数增长,还有一批老助教也转变观念准备申报讲师。这样,随着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的提高,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在各专业、各年龄阶段分布更加合理,有效完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学校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转变工作作风,师德素养提升。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重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坚持以党风建设带动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五种精神”的培养,倡导教师自觉发扬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用心工作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和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抓思想转变、抓师爱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通过深入开展“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教育活动,努力将师德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规范行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师德全员培训学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建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群体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机制,在广大教师中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教育形象。当前,学校实行公务员薪酬制度,不以课时计报酬,仍有不少教师勇挑重担。广大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三)全力抓好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赛和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2012年8月,学校组织选拔教师参加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按照“全力以赴,积极参赛,以赛代训,以训促改”的指导思想,通过组织参与和层层选拔,最终在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参加现场教学的4名教师分别在治安类专业、侦查类专业和警务技能类专业教师比赛中取得了一、二、三等奖。学校荣获专科学校组团体二等奖,成为唯一跻身团体总分前5名的西部院校,赢得了全国同行的敬重和赞誉。这种以训代赛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促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和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一大批,同时促进了学校各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校内狠抓教学,坚持教学技能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广开渠道互相借鉴经验,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校大力推行听课、评课制度,通过校领导听课、系部领导听课和教师互听等多种形式,每月对各系部听课情况进行通报,列入考核范围,强化了系部对所属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也促使教师互相学习,查找不足,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2012年9月首次组织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的教师参加公开课比赛,在此基础上评选校内讲课能手。坚持教学技能公开,一是督促参赛教师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二是给其他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进行检验,可以发现问题以及时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学校重视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各系部为新聘教师指派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指导教师,帮助其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尽快提高。通过指导新聘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大部分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岗位角色,融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当中。

在教改方面,标志性教学成果有所突破。一是省部级教学成果实现零的突破,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新增了一个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与各级公安机关新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三是教材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编了一批自编教材,并与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建立了合作编写教材的机制。

(四)强力推动科研,科研工作有新进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积极促进教学科研活动,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鼓励他们学术上争当领头雁,促进科研立项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学术科研团队建设。近年来,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套资金暂行规定》,对职称晋升、项目课题、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和高等级科研成果等科研成果实施配套资金资助支持,科研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培育了两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编写了《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教程》自治区高校重点教材,部级立项一项和省级、厅级立项一大批。同时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车间,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战”的良性互动。禁毒和治安专业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研转化科研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全区公安机关调研文秘岗位大比武暨优秀调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步入新台阶。通过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均有所改善;在教学技能和科研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教师队伍中基本形成了学术上争当领头雁、讲课争当排头兵、管理争当总导演、建设争当顶梁柱的良好氛围。

三、努力方向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已初显成效,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甚至广西全区本科院校相比,该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离升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学校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改良管理措施,完善相关的制度,进一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创建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为主,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师德师风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通过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树立典型,赶有目标,激励、鞭策后进,让其有危机意识,化危机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在每一位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清晰定位的基础上,为每一位教师设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培训计划,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和素养。对于需要提高学历层次的,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积极申报职称,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以不同的奖励。对于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到基层参加锻炼,通过顶岗、挂职锻炼、开展司法鉴定服务、参加考试等方式,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对于需要提高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者“传帮带”的形式,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根据不同的专题实施针对性的提高,达到业精技强的目的,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改革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将管理模式落到实处。实施“1+54321”管理模式是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它与传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有着重大的区别,在新旧管理模式交替实施过程中,可能不知不觉就沿用了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完善职务聘任、绩效考核、工作量和奖惩等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使创新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建设方面,目标定位要高标准、高要求,以升本为契机,找准目前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避免以点概面,只注重个别教师个别专业的管理,要做到点面结合,达到全面改进师资队伍管理的目标。在科研方面,高品质高水准成果不够,核心刊物较少,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在教学成果方面,公安实战应用存在差距,要结合公安院校特色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努力实践教学练战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胡章记.实施“1+54321”管理模式 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蒋玉莲.“1+54321”――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新模式探索纪实[J].广西教育,2011(9C)

考研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构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广西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以来,广西地方高校积极参与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按其性质和形态划分,主要有人才服务、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内容。那么,如何验证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服务水平?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有助于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三大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的共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必须相互配合,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来引导广大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本文通过对南宁等地的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就构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一、构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是广西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效能的重要保证

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服务社会职能的绩效工作应该纳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其对引导高校从盲目的、被动机械地服务社会转向真正主动、富有成效地服务社会,由片面服务到全方位、多渠道服务指明了方向;同时,其有助于高校社会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必将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是高校服务社会效能的重要保证。

(二)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广西地方高校注重服务社会产出与效果的实现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产出与效果主要从高校毕业生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效果等方面来评价。毕业生的质量反映了高校教学活动的成果,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可以用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率、获得学位率、首次就业率、人职匹配率等指标衡量;科研成果反映了高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的绩效,包括教师科研成果、学生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社会效果评价主要反映了高校的品牌、特色、声誉、社会服务能力,学生教师满意率等。因此,这些项目指标对教学科研成果的实现、学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高校服务社会的产出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定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广西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目前,广西很多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开展科研、向企业转让技术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例如:广西大学狠抓一批直接服务广西、服务北部湾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校市合作,加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研究,为广西产业振兴、北部湾开放开发和广西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崇左市建立全面战略合作联盟,为地方提供金融、贸易、管理等人才培养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同时,学校的科研和服务项目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又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和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形成校地共赢的良性循环。因此,实施科学规范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密切广西地方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广西地方高校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求得更大的发展,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二、广西地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绩效指标的权重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指标权重的给出多遵循历史经验,人为因素较多,缺乏可操作性、时效性、现实性,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大学绩效管理的需要。

(三)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脱节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与奖励惩处等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广西很多地方高校对教师采用的是“德能勤绩”式考核办法,这类考核实质是没有“明确定义、准确衡量、评价有效”的关键业绩考核指标,比较简单粗放,缺乏量化。而且考评结果并不直接与教师的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只是为了完成年度管理程序,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使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处于脱节状态。

三、构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绩效评价的目的不明确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依据目的的不同,主要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总结性评价通常在每年度或每学期进行,评价的结果通常用来作为聘任、晋级、加薪、奖励等人事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性评价具有发展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广西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混为一谈。不能针对不同的目的,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结果常常是总结性评价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而形成性评价也远远没有实现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转贴于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广西地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指标体系存在不健全、不系统等问题。现行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调查,考核指标经过全体讨论并公示的学校所占比例很低。教师绩效指标虽然大都包括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内容,但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参与社会服务、奉献精神和自身发展等方面考虑较少。

(三)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

政府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有利于促进政府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引导地方高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在政府管理方面,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明确政府定位,以效率为核心,实行科学的评价导向工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执政水平的提高,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世界政府管理的先进水平,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必要选择。因此,我们

认为广西地方政府要将广西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应建立服务社会科学的评价导向机制。

首先,科学的导向评价机制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评价,一是在政治层面上,要紧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治国方略进行评价,支持国家战略的实现。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紧扣地方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和改革目标的思路、政策、保障措施是否到位,与国家政策、目标要求是否相一致等进行评价。三是在工作层面上,要紧扣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进行评价,以地方高校重点工作目标为指标重点。

其次,评价体系要能体现多样化标准,以指导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服务社会。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不一样,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社会不同实体对高校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不一样。所以,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才能突出指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最后,对地方高校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体现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认同度,如学校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同度、公众的认同度、报考的第一志愿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人职匹配率等;要反映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大批技术强、质量高的应用型人才,指导研发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产品,构建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等,建立高校服务地方专项奖励基金,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使参与广西新发展活动的地方高校和企业乐于创新,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地方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1.明确绩效评价的目的。广西地方高校管理者在制定高校教师绩效指标体系时,首先要依据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实证研究、全员调查等方法,围绕高校的基本职能,设计绩效指标的权重,确定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还是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提高工作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用来为学校管理者作决策参考。要达到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的目的,需要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应是在总结性评价基础上进行过程评价。确定评价指标之前,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健全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将学科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与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专业建设,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为社会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努力构建适应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培养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科学研究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与企业、区域的联系和对接,突出科学研究的应用性。不能过分强调,而应该用项目参与指标考核,突出项目,尤其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横向项目;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加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等。三是服务社会方面。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很多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开展科研、向企业转让技术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上一篇: 员工奖罚规章制度 下一篇: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