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7 00:53:20

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1)

2、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学、影视经典鉴赏、电视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摄影摄像基础、电视摄像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音响学、色彩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概论等。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2)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1-02

进入21世纪后,传播媒介再次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网络传播的急速覆盖,今天的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时代。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延伸”的精辟论断,早已在当代媒介不可阻挡的变革中,变得愈发清晰和真实。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媒介融合”已然成为媒介生产和传播必然的方向。“简单地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观众(读者、观众、听众、网名、手机用户等)”[1]。尽管“媒介融合”的确切概念和特征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某些争议和困惑,但近几年国内传媒行业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合作以及整合中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可见,“媒介融合”是当前国内外传媒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问题。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媒介生态的革命,与此相应的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高校传媒类专业中招生数量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专业之一,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为:专门为广播电视系统或其他部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在未来联合作业、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全媒介”信息生产平台上,这一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拓展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接受“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传媒教育的挑战,是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课程安排中,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两个部分。课内实践主要指在广播电视采访、电视摄像、电视新闻写作、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主持等实践性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要设定相当时数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类实践教学一般在课内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内容动手操作。而课外实习一般需要学生深入传媒工作一线,在专业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工作。

在理论上,课内实践是课外实习的基础,课外实习是课内实践的补充和巩固,二者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深入了解传媒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课内实践和课外教学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很多高校资金紧缺,实践教学设备落后,与媒体的技术设备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已经过时的理论,操作的是已经被淘汰的机器,进入社会媒体实习后很难适应媒体的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够直接进入媒体的操作流程。即使有的高校教学设备能够及时更新换代,但还是受资金所限,数量上依然不能够全面满足所有学生需要。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实践教学时数缩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无法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多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师资很少。这样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中,教师数量和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分身乏术,很难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此情形下,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实践技能掌握很缓慢。再次,媒体快速的变革和机制转变也带来了难以接纳大量实习生的问题。绝大多数媒体工作强度大,运转速度快,大量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很难找到有时间和精力的指导教师,造成实习生没有机会参与媒体实际工作的窘况。

可见,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传媒工作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走向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无法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我们真正地在头脑中了解传媒领域当下发生的这场以“媒介融合”为方向的革命。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表现特征可描述为五个方面:一是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二是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三是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四是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五是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2]。根据这些表现特征,我们能够肯定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媒介工作中,不再仅仅是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他们将更多地面对“全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成为音频和视频的内容生产者。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增加更多新媒体实践课程

在媒介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扩充实践内容,以此改变之前很多实践类课程受条件限制,重理论轻操作的现状。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把理论融入实践中,在实践操作中讲解理论知识。比如非线性编辑课程应在电编实验室中开展教学,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够结合非线性编辑理论,以熟悉新闻片、纪录片、艺术片等各类视频作品的编辑规则和环节。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与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相适应,增加更多新媒体类的实践课程,像“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都应该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

(二)将“自媒体”打造成学生课余实践的平台

今天,“自媒体”的出现有力地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格局。自媒体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出声音,进行传播。虽然自媒体的大量存在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等,但它弥补了大众传播信息只能单向流动的缺陷,实现了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自媒体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博客、微博、日志、个人主页和微信等等。高校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是自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一类群体。因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和制作视频、制作网页、拍摄微电影等,这些内容健康向上、信息翔实可靠的作品都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调动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成立教师带队的学生工作室

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熟练业务技能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管理上难度很高。因而,多数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都只用于课堂教学,不对学生开放。在课堂之外,学生找不到可以随时继续课业实践的设备。我们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全面开放实验室,在课堂下为学生提供继续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来巩固课堂的听课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创作好的作品,走出校园,参加各类比赛,争取在比赛中多交流,多学习。另外,在实验室开放的前提下,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高校,可以探索另一条延伸课堂教学的实践途径,就是成立特定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工作室。这样的工作室可与校内外的相关部门、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音频、视频产品。在完成“订单”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会获得大幅度提高。

(四)夯实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媒体间的合作

很多高校一直以来也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但由于重视不够,实习基地建设多年没有推进,造成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类型有限,无法满足实习需要。这样,继续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打开思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未必就一定是电台、电视台,除了电台、电视台之外,网站、报社、各行业各单位的传媒中心、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实习基地。其次,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与之签订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争取媒体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由于很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媒体实际工作经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因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应与媒体保持密切接触,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在媒体兼职和实习的时间,使在职教师掌握最新的媒体实践并有深入研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这个专业能否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努力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真正地培养一批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明确、知识积累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的广播电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2]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4)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在形态、内容、传播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使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新闻传媒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新型传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种单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媒介终端,它们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新兴的一切媒体都被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整合到一个媒介终端上,移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信息传输的同步化。尤其是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与平板,民众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大量新闻素材,这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的。在这种情形下,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大量出现,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习惯转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那些以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几大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传播规则正在受到挑战。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讲授已经陷入一种困境: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明显过时了,但是新的关于网络传播的理论却还没有形成,只有现象的讲解,而且讲解性的描述也是过时的,因为赶不上传播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数字媒体,媒介形态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对此做出迅速准确地回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根据媒介大势和市场环境对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变。

二、对教学的构想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存在两种专业建设模式,一种是以校内中文专业主要师资为依托建立的专业,另一种是以地方媒体业务精英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这两种模式导致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在教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误区。在第一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其主要师资来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自有师资。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 课时的严重缩水,从而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严重后果。在第二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在地方传媒精英组成的专业师资引导下,学生被引入到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少理论创新,表现出上手快、但是后期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的倾向。这两种认知误区都受专业师资来源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理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据学者调查称,美国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课程占1/3,人文科学课程占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效显著。这说明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通过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大多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目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广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成了“专业课程”。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来看,课程体系比例总体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体现了广电专业一贯的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说,注重通识教学,拓宽学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教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媒介融合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和文学的交叉不失为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将来还可以考虑开设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广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精一门通数门的地步。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媒行业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开始迅速申报并正式开设编导专业,近些年来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其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资金设备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传统式的理论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简介

工作坊,即workshop,最早来自于欧洲时期。工作坊的理念来源是工厂制度,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工厂学徒的过程,学生是学徒,教授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师被称作形式导师,主要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教授技术的教师称为师傅,主要负责实践课程的指导。学生实践需要场地支持,于是日常实践场所——工作坊就应运而生了,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称作“工作坊式教学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比如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业实习等,其应用目的都是想要最大限度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往往差强人意,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做到边做边练,加之实践课程的学时设置在整体学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就业途径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进入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第二种是进入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第三种是进入影视传媒公司或新媒体网络公司。实行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们在项目训练中挖掘兴趣点,寻找未来就业方向,了解行业基本情况和运作流程,对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部门工作有极大帮助。目前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创新,工作坊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实践模式,应该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

三、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操作

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与其相匹配的部门,比如摄影工作坊、后期编辑工作坊、新闻工作坊、配音工作坊、微电影工作坊,等等。工作坊的目的是辅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并且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从事行业的基本工作流程,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在工作坊中,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按照所教授课程的特点以及自身专长选择并担任指导教师,由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大三学生担任工作坊负责人,工作坊按照自身特质进行细分,划分为小组的形式,由学生们投票选出组长,其他同学担任组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能力在不同的学年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工作坊,熟悉所从事的业务种类,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一)摄影工作坊

摄影工作坊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学校和各大学院的会议摄影,以及各类晚会、各大校园活动的摄影,同时承接外界活动以及个人艺术写真等,组织同学参加各大摄影活动以及比赛。小组划分包括风光风景摄影组、大型活动及会议摄影组、人像摄影组,每位同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跨组活动,负责会议摄影的同学主攻方向是新闻摄影,在今后的就业环节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台等方向,承接外界活动以及个人写真的同学则更多地追求艺术性的创作,今后的就业更为灵活。

(二)摄像工作坊

摄像工作坊主要职责是承担学校以及各大学院会议摄像,以及各类晚会、各大校园活动的摄像,拍摄微电影作品,承接外界婚庆、会议等各类活动。小组划分包括各大活动与晚会摄像组、微电影摄像组等。各大活动与晚会的摄像今后在择业的过程中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技术的锻炼上,拍摄微电影作品的摄像组同学则更加注重视听语言的训练。

(三)新闻工作坊

新闻工作坊主要负责收集各类校内新闻,以《通化师范学院院报》和通化校园广播电台为依托,进行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新闻在传媒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有很多同学会进入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的新闻部门工作,因此,学会采访、撰写稿件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后期编辑工作坊的主要职责是对照片和视频进行剪辑和包装,包括学校各大活动或者各个院系的活动照片以及视频,各个院系晚会的LED背景视频素材的提供、配合做好其他工作室各种视频的剪辑工作,可下设字幕组、音效组、特效组、包装组等不同的组别。旨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后期制作软件,后期工作是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一环,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明显。

(五)网络新媒体工作坊

网络新媒体工作坊主要负责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微博与微信校园公共账号的运营,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在微博和微信上对学校进行宣传,比如学校新出台的各项政策,教务处的考试通知,学生处的活动通知,各个学院的新闻动态等进行及时的通知与宣传,对校园动态、学校趣闻等进行汇总,及时进行更新,同学们也可以在上面进行留言和求助,让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动态,更好地服务师生。

四、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考核制度

工作坊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改革模式,为了使其顺利地贯彻落实下去,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应该将其划分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施行学分考核制,并且给于指导教师相应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成绩的考核方面,应该将平时的实践表现和实践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赋分,根据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考核指标,具体考核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采取自我评价、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工作对象满意度调查评价结合起来,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上交其所有完成的作品,给出一个综合评定的分数。并且随机抽取两位工作对象,邀请其做问卷调查打分表,以考察其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最后核算成学分的方式计入每位学生的毕业成绩当中,成为学生就业推荐的一个指标。

五、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成效探究

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够鞭策专业课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但是目前的教学环节中往往脱离实际而只注重理论的内容,很多就业部门对毕业生的反馈都是欠缺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编导从业人员基本能力与素养的考核标准,而大学作为最佳的学习阶段,大学生更应该抓住一切实践的机会,在工作坊模式下不断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项进行主攻,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会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个实践项目的练习,反观理论学习的遗漏和偏差,查缺补漏,为今后的就业增添砝码。

(二)搭建学生就业平台

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理清目前的就业现状,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正式就业之前就能感受到行业气氛,了解工作流程,夯实理论与实践能力是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在工作坊的工作环节中,同学们通过头脑风暴激荡出智慧,在高谈阔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拓宽了思路,开拓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了解到行业内容,并且热爱自己的行业,才能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不同的工作坊针对学生的兴趣设立,内容广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基本能力,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习惯了采用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讲台上辛苦讲课,而学生出了校门仍然一无所获,这其中突显了严重的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学习质量差,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够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思维,师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展开思想上的碰撞,学生可以将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给予更加细致而专业的指导,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渠道,促进师生关系,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六、结语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前景良好,行业发展速度快,相应的人才需求量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需求水平的提高。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独辟蹊径,匠心独运,但由于其起步晚、发展时间尚短,目前还不成熟,想要在高校中贯彻落实下去还需要制度的完善与师生的合作,不断调整方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猝不及防,稍不留神就会落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军.基于“三室一体化”下的全方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6)

所谓的实践教学它是能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在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广播电视编导的领域涉及很广泛,有采访、编辑、编导、主持、后期制作、音响设计、编剧等工作,这些工作实践性都很强。因此,为做好这类实践教学,就需从这几方面开始:

1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为培养出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要把实践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上。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就成了关键。以建设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科学的发展能力为核心,以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实践,根据所学的知识最终独立完成一些作品,做到学以致用为落脚点。通过增加一些实践的课时来保证学生获取相应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对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完善,抛开以老师为主的教学观念,开始陆续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但这又与自由发挥的创作有些不同,老师有明确的创作要求,为此,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会对其作品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见解,这也锻炼了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无论是在学习理论还是在实践,都会需要他人的协助。因此,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帮助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怎样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为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以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二者缺一不可。若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就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若教师对实践不重视或对学生没有责任心,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能力。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就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采取一定的教学制度,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开阔学生视野

为加强实践教学的成效,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与国内外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在与外国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对探讨作品的印象,在创作层面上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当然对于学生有利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采纳,而不利的地方应积极去商讨,最终给与解决和完善。同时,也应不定期的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影视创作人到学校进行讲学,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风采。另外,外国学生也会与本国学生进行共同创作,或者作为交流生去相互学习。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发展动力。

4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影视作品大赛

比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实践。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有机会锻炼各种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去弥补,去学习。而对于作品得到入围的学生来说,会得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一层次的学习机会,会使学生的在创作上开创一个新的领域,为以后的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学校始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同时,学校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这样为学生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赛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为获得机遇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同时在创作的层面上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5开放实验室,使其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

创建开放的实验室,这对于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有好的创作灵感时,就需要借助实验室这个平台来把想法变为现实,把这份灵感变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来呈现给观众。从而这个实验室就变成可供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基地。另外,实验室不单单是为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它也担任着为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任务,因此实验室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创作还是对教师的科研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推动力。所以,学校都会把演播室、非线性编辑机房、视音频工作室等实验场所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免费开放。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影视作品在学生及教师的手中一一为观众创作出来,最终有些会拿到电视台中播出被观众所喜爱,有些还会获得各种奖项。

6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实习的平台

学校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因为社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环境,无论是实习、假期实践还是毕业实习,这种校外实习都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的自身生存和社会竞争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就单单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外的实习单位莫过于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等媒体单位,因为这些单位有助于学生去社会上接触到专业的创作团队,亲身经历到比校园更加严格的,正式的,新式的影视制作过程。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加强学校与校外媒体的联系,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社会实习平台,让大批的学生走出去去社会实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结论:学校要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做好,就要做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而这些必须以培养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国内外交流平台的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做为出发点,在技术上做到与时俱进,在思想上做到开拓创新,最终达到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方元 单位:大庆新闻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周合兵,杨美珠、孙峰.开放实验室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

[2]高丽静,李凡.实践教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2004,3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7)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专业之一,是为了适应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部门的新闻采、编、录音、摄影及有关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在2003年汉语言文学(新闻方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培养毕业生五届,目前还有在校学生四届。学生们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基本技术,并能借助现代传播工具进行独立的广播电视的新闻采访、拍摄、录音、编辑制作等工作。

区别于以研究性教学为目的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本科教育阶段更侧重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地市级电台、电视台以及报社等新闻媒体,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单位的宣传部门、杂志社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学生毕业进入单位工作以后,用人单位会要求新进员工直接进入一线工作,这就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考验。针对这种需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此方案以学年为单位,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心理状况以及所开课程,设置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

一、一年级学生的技能训练

一年级的新生,初来乍到,虽然录取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但是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或是随大流,别人报什么自己也也报什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还不了解,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一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多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如《新闻学概论》、《摄影基础》、《影视作品分析》、《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电视摄像》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所开课程以及技能训练的目的都是侧重于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有多点了解,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对新闻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视听语言的思维模式。为一年级学生设定的训练项目为“新闻消息写作”、“限定题目拍摄单张照片”以及“语音、发声训练”。这些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摄影摄像技能以及普通话播读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生采、编、播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将在一年级下学期举行主持人大赛以及图片摄影展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能打破独自学习的知识壁垒,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通过实践检验学习,通过实践激励学习,通过实践督促学习,通过实践明确学习。让学生们人人参加、人人融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二年级学生的技能训练

二年级的学生,在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后,对本专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初步掌握了一些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自身的兴趣方向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开始有所选择。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大众传播学》、《非线性编辑》、《普通话语音训练》、《报刊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播音与主持艺术》、《报纸编辑》、《电视编辑》、《电视音乐音响》、《言语交际》、《公共关系学》、《演讲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开课程以及技能训练的目的都是侧重于对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音视频编辑能力和播音与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在一年级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设定的二年级技能训练的项目为“新闻专题写作”、“DV短剧拍摄”以及“新闻播音训练”。这些项目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们的新闻敏感度,提高他们新闻采访的能力、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摄影摄像技能和音视频编辑水平,以及对播音主持,特别是新闻播音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二年级下学期将突出专业特色举行DV作品大赛,鼓励学生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导演,自己做演员。从前期策划、创作、筹备,中期执导、表演、拍摄、协调到后期剪辑、配音、合成,让学生们都参与其中,真真切切的体验一把做电视人酸甜苦辣。通过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找出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重点,做到学的不盲目、学习有中心。

三、三年级学生的技能训练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后,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传播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开始从理论学习走向初步实战,进入媒体开始为期六周的专业见习。在媒体实习期间,学生们慢慢对自身发展有了较为明确专业定位,对知识涉猎的也开始有所选择、有所针对,有些同学在专业见习后仍坚持到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继续学习实践。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视专题与栏目》、《电视广告学》、《新闻评论写作》、《电视节目制作》、《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电视节目研究》、《中外新闻作品赏析》、《新闻传播理论原著选读》、《平面设计》、《社会调查》、《深度报道》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开课程以及技能训练的目的都是侧重于提升学生们对媒介的分析能力、影视语言的叙述能力和播音的表现力。为此我们设定的训练项目为“新闻评论写作”、“《新闻一线》节目的制作”以及“文艺作品演播”。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新闻事件分析、评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摄影摄像技术和音视频编辑水平,初步具备影视语言的表达、叙事和思维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将分组加入《新闻一线》的拍摄,成为校园记者,定期拍摄、采写、编辑校园新闻,并在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和电视节目制作专题学习网站上播出。在三年级下学期将举行优秀新闻作品的评选活动,从一年的《新闻一线》节目中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个活动既是对一年来《新闻一线》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激励。学生在一年的实践中要身兼数职,不仅要自己策划、找选题,还要扮演摄影记者、出镜记者、文字记者、播音员、编辑等多重角色。通过一期节目的制作,多方面、各领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检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四、结语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8)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专业:金融学 、教育英语、 商务英 语 、 汉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教育管理、 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 、 小学教育 、 经济学 、 广告学、法学、现代文员、护理学、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建筑施工与管理、药学、电子商务、汽车、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管理、旅游、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药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9)

报名时间

招生计划

专业及方向

考试时间及内容

黑龙江

东方学院: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0451-86655180

1月8-9日

两个方向合计5人

广播电视编导

1月10日上午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影视评论(占70%)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

 

1月10日下午

面试:按报名先后考查文学艺术知识(占30%)、展示才艺(占70%)。考生在声乐(美声或民族)、器乐(除钢琴)、舞蹈、播音主持(按命题)四类中自选才艺

天津

72中学: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7号。

022-24322743

1月13-14日

内容同上

内容同上

1月15日

内容同上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育才路15号。

0773-8996357

1月19-20日

内容同上

内容同上

1月21日

内容同上

山东

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楼A区一楼大厅: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0532-86080517

2月18-19日

每天8:30-17:00

80人

广播电视编导

2月20日9:00-12:00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影视评论(占70%)

25人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

 

2月20日9:00-10:00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

广播电视学专业篇(10)

政策层面。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央逐渐减少对广播电视单位的财政拨款,要求广播电视单位充分认识到其产业性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媒介营销,获取更多的收入成为各个广播电视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卫视大战”、“团剧大战”的背后,无一不反映着媒介营销的重要性。而在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实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发展。2010年7月1日,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包括北京、上海、绵阳在内的12个城市入围。至此,“三网融合”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政策方向。媒介营销在政策层面上进入了跨媒介营销时代。与之对应,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也应作相应调整,在“三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让学生适应变化后的媒介生态,获取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市场层面。“三网融合”打破了此前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的准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广电企业可经营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信息传播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下已不再是台的传播而成为跨媒介平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视频、语音、数据业务的综合载体,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生活、资讯、服务、通信的综合信息平台。媒介正在出现融合,媒介市场竞争正在由寡头垄断向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转变,广播电视将与电信、互联网在诸多业务上展开竞争。因此,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必须对正在变化的市场状况有所认识,从培养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入手,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层面。在当前的“三网融合”推广工作中,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竞争与合作无疑贯穿始终。在提出和规划下一代电信网络(NGN)及广播电视网(NGB)的同时,广电部门的数字电视,电信部门的IPTV、3G分别成为当前各自重点发展的媒介。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试点城市的IPTV电视用户数超过了400万户。3G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G3”、中国联通推出了“WO”、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等各自不同的品牌与服务。但无论是数字电视、IPTV、3G、NGN与NGB,它们的核心点都是跨媒介的平台整合技术。因此,未来的广播电视营销也将不单是广播电视单独平台的营销,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该对基于3G、NGN及NGB平台的营销都有自己的了解。因此,高校对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内容层面。“内容为王”,内容是媒介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也是媒介营销的重要内容。在“三网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一大重要特点是非组织内容生产商的出现。所谓非组织内容生产商,我们认为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DV、摄像头、微博等非传统内容生产手段的普及,个人、论坛跟帖者、微博者及关注者等都在有意无意中成为观众内容的提供商。他们之间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内容生产手段可能是非传统的,但他们数量众多,有着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制造内容热点,然后引来众多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在成为观众的同时又会成为创造者,会对最初的内容热点进行添加、充实,后来者与最初的热点内容制造者之间、后来者之间,内容制造者与观众之间、内容制造者之间往往会进行互动。整个内容会不断根据观众的爱好进行改善、发展,最后在众多参与者的力量下以很小的投入制造出规模相对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因此天生具有相对广阔的市场。人们会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能参与的作品、自己能与创作者争论并影响它改变的作品。因此,这类内容具有较高的“用户黏着度”,更有市场潜力。而这类非组织内容生产往往跨媒介平台进行,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营销,更需要我们学生具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现阶段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缺失

课程设置方面。相对于媒介市场的不断变化与高速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课程设置严重忽视。不少学校仅仅开有和其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同样的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很多学校甚至连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也未开设。跨媒介营销的课程与新闻写作、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课程相比处于不对等的位置。而跨媒介营销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目前这种课程设置状况与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必须加以改革。

专业师资方面。目前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师资一般由各级高校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构成,有的甚至是中文专业或其他专业出身,对媒介营销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工作范围一直局限于学校,缺乏在媒介市场摸爬滚打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缺乏对跨媒介营销的切身体验,无法对学生进行跨媒介营销的教学与指导,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不能围绕狭窄的专业来安排课程,教师应紧跟“三网融合”的发展,能够指导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实践,掌握相关的跨媒介营销技能,获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便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但是,目前具备这些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的高校教师还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多着眼于新闻采访、节目摄制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对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而针对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就更少。即使已有的媒介营销实践教学也多处于广播电视专业教学的从属地位,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各个学校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手段很多,但是各自的营销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少数几个实习基地,使用的案例往往多年不进行更新。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实习也时常抱有应付的心态,平时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的跨媒介营销业务中,最后实习结束后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公正评价,往往简单按学生意愿写个实习鉴定了事。学生的实践过程多流于形式,很少能体会到紧跟时代不断发展的营销手段,更不用说针对跨媒介平台的产业链进行媒介营销的相关实践了,学习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进行适应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需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办学指导思想的物化和具体化,也是教学体系构成中的关键环节。当前跨媒介营销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此任务下,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可采取三种模式:

首先是独立模式,即专门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如四川外语学院专门开设的“媒介融合营销研究”课程,华中科技大学为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媒介市场营销等。

其次是交叉模式,即为适应跨媒介营销的需要,在不完全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情况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间媒介营销课程的交叉选修、互补互融。如华中科技大学从2003年开始,在传统的4个专业间实现相关核心课程的互选。

最后是融合模式,即将相关的跨媒介营销专业内容整合到融合新闻教育知识体系中,构建“复合课程”。例如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加进跨媒介营销的内容等。

构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跨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构建含三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跨媒介营销认知子系统。通过指导学生了解跨媒介营销产业链上的内容生产商、内容集成商、平台运营商、网络传输商、终端开发商等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情况与跨媒介营销的基本知识,对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现状与市场挑战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知。二是专业实验室系统。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实践网络跨媒介营销、数字电视跨媒介营销等相关流程,让学生对从前一跨媒介营销认知环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对跨媒介营销基本技能进行进一步提升。三是跨媒介营销实习系统。学校与相关跨媒介营销企业进行配合,组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习任务,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跨媒介营销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业务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专题实训改革:通过紧跟市场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实训来加强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建立第二课堂学生兴趣小组、校内媒体等,通过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校内跨媒介营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设立与跨媒介营销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最后完善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高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要有开题报告、中期指导、最后检查考核;有督促,有经费,有目的,有可行的操作方式和最终成果,充分运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平台来达成最后的实践目标。

加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的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相关媒介的运作,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线媒介营销人员中引入适合从事跨媒介营销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广播电视跨媒介营销实践,以此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互补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需要采取开门办学的方式,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在高校与媒体间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

增加紧跟跨媒介营销市场发展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市场营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使用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展跨媒介营销技巧,形成解决各种营销实际问题的相应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一是要建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跨媒介营销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案例库。案例库要兼顾到跨媒介营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市场现状,对老旧的案例要及时进行更新。二是案例教学要面向实际运用,要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让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三是案例教学要注意创新性,跨媒介营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没有人能全面预知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新的挑战和开拓将贯穿跨媒介营销的始终。我们的案例教学应对此有所认识,适当设置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跨媒介营销市场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亦之:《视频时代的跨媒介营销价值》,《广告人》,2010(6)。

2.陈少波:《对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上一篇: 段考成绩总结 下一篇: 教师德育研修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