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5 06:23:23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护理

高压氧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些年来,随着高压氧治疗的循征医学发展,使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人们不再只单单享受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全身心的关怀和照护。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本科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高压氧的治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10月需行高压氧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42~81岁,均为意识清醒患者,采用单人氧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2ATA,10天为一疗程。

2护理

2.1治疗前的护理

2.1.1治疗前访视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由于对高压氧治疗知识了解不详或不了解,患者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甚至拒绝治疗。虽然有些患者也可以从其他人员口中得知,但更希望得到专业性的指导。为了使家属放心,病人安心,在行高压氧治疗的前一天,由高压氧护士到病房对首次入舱的患者进行访视。通过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动态、心理精神状况、有无禁忌症等。护士应大方,亲切,对病人看,问,触,耐心地介绍高压氧治疗的特殊性,作用,疗效和治疗中的配合。教会病人至少一种开放耳咽鼓管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建立情感支持,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恐惧,疑虑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1.2治疗前的准备指导患者进舱前60分钟内勿进食过饱,要排空大小便,更换全棉衣服,禁止携带任何易燃易爆,带电,易损物品入舱。对首次入舱的患者若无禁忌症时可用1%呋麻液滴鼻。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也应积极与其交谈,充分尊重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1)⑴,应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护理。护士检查好各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护理安全。因高压氧对全身血管(除椎动脉和肝动脉外)有收缩作用,在治疗前给予扩血管药物,在血管扩张状态下行高压氧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口服类扩血管药宜在治疗的前20分钟,舌下含服或静脉用药在治疗前的5~10分钟左右使用[2]。

2.2治疗中的护理

2.2.1加压期护理热情帮助患者进舱,协助其采取舒适卧位。关闭舱门后既告知患者开始加压,由于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患者易产生幽闭恐惧综合症,此时嘱其平静呼吸,通过视镜孔察看患者,使其知道护士就在身边,增加安全感,消除恐惧心理。用清晰平和的语言指导患者张口,吞咽,捏鼻鼓气,促进耳咽鼓管开张。对患者的配合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在表压压力0.03~0.06MPa期间加压速度要慢,询问和观察患者有无耳痛等中耳气压伤表现。

2.2.2稳压期的护理稳压阶段常见的反应是氧中毒。护士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每5~10分钟窗口巡视一次,患者如有出冷汗,面部抽搐等氧中毒先驱症状应及时处理,症状严重者紧急出舱。

2.2.3减压期的护理开始减压时要先告知患者,嘱其注意保暖,忌做屏气动作,不要用力咳嗽,以防肺气压伤,以匀速缓慢方式减压出舱。

2.3治疗后护理

2.3.1打开舱门时,护士首先笑脸相迎,肯定患者的表现,告知下次治疗时间。观察有无四肢疼痛,耳痛等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告诉其前几天吸氧有些疲劳及耳膜不适,要好好休息,充足睡眠,多饮水。关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治疗效果,通过观察,交谈,发现病情转好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患者,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高压氧虽是一种具有多种作用的全身心治疗方法,但也仍需配合其他相关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疗效,护士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免患者期望值过高,过度依赖。

3小结

本组患者中未发生因不适应而中断治疗的现象,也没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护士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的病情,心理变化以及患者的需求等了解更多,能及时地反馈给主管医生,护士更好的成为了医患沟通的桥梁,也加深了医、护、患之间的信任,使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患者满意度均得以提高。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2)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71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了CPR。其中,在抢救时限30min内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者50例,占复苏总例数的70.4%,此为初期CPR成功率,另外21例CPR未成功。初期复苏成功后,18例与24~72h后病情平稳转入加强医疗科继续治疗,8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9例因处于各种疾病的终末期于3~20d死亡,15例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抢救并于20h内死亡。本组终期CPR成功率(在初期CPR成功后存活24h以上者)为49.3%。

2 二医二护配合法

2.1 内容“二医二护配合法”是指再CPR过程中必须有2名医生和2名护士参与,且该4位医护人员均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1名医生负责气管插管,为插管医生;另1位医生负责胸外心脏按压,为按压医生;1名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插管,为配合护士;另1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及给药,为非配合护士。一般来说,应挑选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作为配合护士,而年资低能力相对较弱的护士作为非配合护士。同理,将年资高能力强的医生作为插管医生,而将年资低能力弱的医生作为按压医生。

2.2 方法(1)当得知有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时,立即由2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1个临时抢救小组,迅速将抢救车推至抢救现场,快速将患者移至抢救床上,摆好复苏,使前胸充分暴露。以上操作应在30s内完成。(2)1名医生(按压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另1名医生(插管医生)先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氧,以保证患者充足的氧气吸入[1];同时,1名护士(配合护士)迅速连接好叶片与喉镜,导丝插入气管插管内(导丝前端不能露出气管插管的斜口端),备齐牙垫或口咽气道1个,10ml注射器1个、2条长35~40cm的胶布粘于患者床头,并快速打开多功能监护仪将血氧饱和度指套套在患者手上,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以上操作30~60s完成;另1名护士(非配合护士)迅速用粗套管针建立2条外周静脉通路。(3)在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时,配合护士应迅速连接好负压吸引器与吸痰管,准备随时吸出喉咙部的痰液、血液、分泌物,以便于插管的顺利进行。另外,遇见患者喉结突出时,配合护士可用力压住喉结,以利于气管插管顺利通过。操作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如在2min内仍未插入气管插管应暂时放弃插管动作,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压给氧1~3min,待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后再进行操作。气管插管成功后,配合护士立即将导丝拔出,用一次性注射器吸5~10ml空气,立即向气囊内充气,然后迅速连接气管插管与简易人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同时于胸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误入一侧主支气管,并将牙垫或气道置于上下牙之间[2]。之后,有插管医生确认合适的插管深度,配合护士进行妥善的插管固定。(4)此过程是与(3)骤同步进行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的医生每2min检查1次脉搏,在第1次检查完脉搏之后,迅速将已连接于监护仪导联线的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便于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及时判断按压是否有效。(5)气管插管成功后,插管医生予简易呼吸气囊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配合护士准备呼吸机,按顺序连接好所有线路、打开各开关、添加好湿化罐里蒸馏水等之后,配合护士接替插管医生继续进行人工呼吸,插管医生则调节呼吸机参数并连接于气管插管,给患者以机械通气。如患者还未恢复有效心律,则由2名医生轮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2名护士应共同完成留置尿管、吸痰、给药、护理记录书写等工作。弱插管后患者已恢复有效心律,按压医生应及时做心电图并记录准确时间。此时,2位护士应将患者的双上肢约束(防止患者突然躁动导致意外拔管),剪掉全部衣服,绑好血压计袖带,盖上被子注意保温。(6)复苏成功后,由1名护士继续配合医生进行深静脉穿刺等工作,另1名护士则完成留置胃管、微量泵给药等工作。(7)CPR成功后,2名护士需及时清理抢救仪器,并及时补充抢救药品,并进一步共同完善抢救护理记录。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高压氧;神经衰弱;护理

为探讨神经衰弱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的护理方法,我院高压氧治疗中心2005年1月—2009年5月共治疗68例神经衰弱患者,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住院神经衰弱患者68例,其中男22例,女46例,年龄18~60岁,平均41岁。病程均为1~4年。排除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者且实验室、ECG、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均正常的神经衰弱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2 治疗方法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高压氧治疗,在舱内用空气加压至0.25mPa,然后戴面罩吸纯氧,2次共60min,中间休息10min,最后分阶段减压出舱,全程125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常规治疗,采用刺五加、硝基安定等中西药治疗,并辅以针灸等理疗措施。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

1.3 护理方法 针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时的护理。

1.4 结果

1.4.1 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病前工作及学习能力,每日睡眠6~8 h,停止治疗后1年随访未复发者。好转:部分症状减弱或消失,每日睡眠不足6h,失眠已基本控制。无效:症状无好转甚或加重。

1.4.2 治疗结果 治愈28例,好转30例,无效10例。

2 讨论

2.1 神经衰弱定义病因 是一种以脑力和体力的虚弱为特征的神经症,是因脑皮质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所致,表现为精神易兴奋,但易疲劳以及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和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主要因为社会心理因素如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过度紧张、过度劳累、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但很大程度与个体素质有关,性格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易紧张容易得病。

2.2 心理特点 焦虑、多疑、悲观。

2.3 高压氧治疗机理 氧分压增高,血氧含量大幅度增加,脑组织能获得充足的氧供,脑细胞有氧代谢旺盛,葡萄糖利用率增加,从而使失调的大脑皮质的生理活动逐渐得到恢复,自控能力增强,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神经衰弱患者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反应强烈,通过护理人员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严谨的工作作风进行护患交流,稳定患者的情绪、淡化患者角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配合,是高压氧治疗成功的关键。应用心理学[1]知识指导患者学会调节心理平衡,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外向型患者,我们必须听取患者的叙述,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利用治疗护理时机对患者进行开导,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会支持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对内向型患者,我们热情主动与之交流,诱导患者将痛苦倾诉出来,使心情得到疏泄,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健康教育 入舱前向患者介绍高压氧治疗的知识、原理、治疗程序,了解高压氧治疗的性质、特点、适应证及疗效,氧舱结构,熟悉治疗环境,使之信任和接受治疗。高压氧治疗短时间内效果往往不明显,必须经历多个疗程的治疗后方见效。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知晓此病可通过治疗、改变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而好转或痊愈;了解该病由于长期工作负担、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积极配合治疗可治愈,同时通过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争取家庭对患者理解和心理支持,进一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治疗时护理 对首次进舱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必要时家属或护士陪舱。新老患者座位交叉安排,以利相互帮助,交流经验;舱内根据患者爱好播放音乐,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恐惧、紧张情绪。教会开通咽鼓管方法:吞咽、张口移动下颌、打哈欠和捏鼻鼓气等。舱门紧闭后,通过监视器、话筒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沟通,认真听取患者的感受,多与舱内患者交谈,使其感觉护士就在身边。如果有耳痛时,立即停止加压,让患者做好调节动作,直到耳痛消失。稳压阶段患者相对稳定,但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动作、表情,有的患者治病迫切,呼吸动作过深过快,以为吸氧多治病快,其实不然,过度的深呼吸易造成呼吸肌疲劳,支气管受到强大气流冲击,使患者产生不适。减压至出舱阶段,告诉患者有耳部不适的原因,做好咽鼓管调节动作,切勿咳嗽及屏气,注意保暖[2]。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4)

在ICU工作中经常遇到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吸痰是最平常的护理技术,传统常规2h吸痰1次,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因吸痰操作不当及过于频繁所造成的诸多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感染等。因此,为了探讨吸痰的正确方法,保证病人安全,临床观察100例护士的吸痰操作,得出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病例,男74岁,女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平均45岁。

1.2 气管插管87例,气管切开11例,面罩简易呼吸机2例。

1.3 100例经护士操作结果,人工呼吸囊给病人的潮气量为66~1 656ml,给氧浓度为24%~97%,给氧频率为12~52次/min,吸痰管的粗细为3~8mm,吸痰后造成病人缺氧的有58%;造成气管损伤的有9%;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有5%;只有28%的护士能够做到安全吸痰。

2 安全吸痰的依据

2.1 适时吸痰。适时包括以下4种表现:(1)病人咳嗽或者有呼吸窘迫症时。(2)可在病床旁听到胸部有痰鸣音时。(3)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警报时。(4)氧分压或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当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给予吸痰。有的病人需每1h吸痰1次甚至间隔时间更短,而有的病人则需要每4h吸痰1次,甚至间隔时间更长。

2.2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各2min,可有效预防缺氧而窒息。如果吸痰前后不给高浓度吸氧,100%会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症,所以,吸痰前后各给2min100%氧气应列为吸痰标准操作步骤。

2.3 吸痰前后适当加大潮气量,可有效提高氧饱和度。当单纯给高浓度氧气不能防止低氧血症时,可加大潮气量,其数值可为呼吸机所定数值的150%。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氧饱和度增加防止缺氧的效果,但应严密观察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100%氧气,必要时通知医生。

3 吸氧及吸痰方法

3.1 吸氧方法:(1)通过呼吸机本身设定的吸纯氧的开关,只要按下开关即可给病人吸纯氧2min。(2)通过人工呼吸气囊连接15L/min的氧流量可供100%浓度的氧气。

3.2 吸氧前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暂停呼吸机的警报系统是否完好,分离呼吸机,把充满氧气的人工呼吸气囊和气管内套管连接好,每隔5min 1次,给3~5次。在吸氧时,往往保持一只手无菌来拿无菌吸痰管,另一只手按压气囊,如果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氧浓度和潮气量,可使用有菌手和无菌手的前臂一起按压气囊,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3.3 痰液粘稠时可间断雾化吸入,可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吸出。雾化吸入是使痰液变稀薄的有效措施,可间断使用。其它在吸痰前用生理盐水滴入气管内稀释痰液。观察证明:使用生理盐水不仅不能稀释痰液,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

3.4 选用适当的吸痰管,可降低气道损伤的发生率。吸痰管适当是指它的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的内直径的一半,这样,在吸痰时空气仍可进入肺部,大大减少窒息的可能,并防止负压过大引起的肺不张。一般成年人的气管内套管直径为7~9mm,所以,吸痰管的直径应选2~2.5mm。

3.5 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 s。如果吸痰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过长,氧饱和度由原来的97%降至87%,或更低甚至出现窒息和气道损伤。如使用吸引器,应检查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80~120mmHg),如使用中心吸痰装置,也应定期查看压力,因为压力过高会导致严重的气道损伤、肺不张和低氧血症。

3.6 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如在进管时施压可引起气道损伤,禁止拔管时间断施压和在进管时施压,否则,会造成吸痰无效。因此,在吸痰管拔出时要连续施压,边吸边提旋转吸引。

3.7 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以防止污染和医源性肺部感染。

4 体会

以前的常规每2 h吸痰的护理措施多数可造成病人的气道损伤,不必要的频繁吸痰更加重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通过对临床护士吸痰方法的改进,结合ICU病人的情况,总结出以上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基本上杜绝了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从而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5)

2.方法: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为主,信函调查、电话调查为辅的方法。自拟《北京地区高压氧医学发展的现状调查表》,由我科的医生经过培训后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

3.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果用和相对数表示,运用51班邑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S户犯n刀日n等级相关分析等,以尸<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受调查率:共调查50家医院,其中有48家医院接受调查,2家医院拒绝接受调查,受调查率达%%。另外有6家医院已经停舱,不再治疗患者。得到资料的医院共42家,其中21家为现场调查,13家为信函问卷调查,8家为电话问卷调查。

2.医院的级别及分布:建有高压氧舱的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10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三级医院共17家,占总数的40.5%;二级甲等医院24家,二级乙等医院l家,二级医院共25家,占总数的59.5%。

3.科室人员的组成:北京地区共有2肠名高压氧从业人员,平均每家医院(4.9士5.4)名。其中医生85名,平均每家医院(2.0土2.3)名;护士94名,平均每家医院(2.2土2.8)名;专职技术人员27名。在所有的医院当中,5家医院没有专职医生,由神经内科或门诊医生兼顾;16家医院仅有1名医生。医生学历以本科学历居多,共58人,占总数的68.2%;博士2人,硕士17人,本科学历以上共19人,占总数的22.4%;本科学历以下共8人,占总数的9.4%。不同医院等级之间各学位人数比较有统训学意义(尸=0.仪为),医院等级与学位人数间呈正相关关系(speanl皿1相关系数为0.424,尸二0.(X旧)。医生的职称构成:主任、副主任医师33人,主治医师33人,医师19人。

4.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的专业:由内科转行来的共22人占总数的52.4%;由神经内科转行来的共11人占总数的26.2%;由急诊科转行来的共7人占总数的16.7%。

5.科室的独立性:科室独立的共25个,占总数的59.5%;附属于其他科室的共17个,占总数的40.5%,其中神经内科ro个,急诊科2个,其他科室5个。

6.建立科室的时间:70年代建舱的有2家,占总数的4.8%;80年代建舱的有1家,占总数的2.4%;90年代建舱的有30家,占总数的71.4%;2仪刃年以后建舱的有9家,占总数的21.4%。

7.科室配置的床位数量:仅有2家设立了高压氧专科病房,且病房床位在30张以上,占总数的4.8%。

8.氧舱设备:北京地区共有中型空气加压舱,20台,大型空气加压舱12台,大、中型氧舱占总数的76.2%;小型空气加压舱,9台,占总数的21.4%,个别为纯氧加压舱。

9.治疗患者情况:各家医院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的情况如下:0一5人次3家,占总数的7.1%;5一ro人次8家,占总数的19%;10一20人次22家,占总数的52.4%;20~3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30一4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40一50人次l家,占总数的2.4%;50人次以上2家,占总数的4.8%。ro家医院认为患者来源缺乏,占总数的23.8%;27家医院认为患者来源较充足或一般,占总数的麟.3%;认为充足或爆满的仅5家医院,占总数的11.9%。不同等级医院之间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患者分布: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住院患者超过患者总数一半以上的共有23家医院,占54.8%。“每周”平均门急诊量:0一5人次23家,占总数的54.8%;5一10人次11家,占总数的26.2%;10一20人次5家,占总数的11.9%;20一3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30人次以上0家。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周平均门急诊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治疗范围:多数医院的高压氧都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突发性耳聋、脑血管病、缺氧性脑病等疾病。部分医院还根据自身医院特点的不同有所侧重。

12.开舱治疗时间:工作日全天治疗的有38家医院,占总数的卯.5%;仅工作日上午治疗的4家,占总数的9.5%。其中周末、节假日也治疗的24家,占总数的57.1%;24小时急诊随时治疗的40家,占总数的95.2%。

13.危重患者的治疗:危重患者进舱行高压氧治疗有知情同意签字的共33家,占总数的78.6%。危重患者治疗有陪舱人员的共35家,占总数的83.3%;行高压氧治疗时舱内可以完成输液、抢救等操作的共27家,占总数的麟.3%。

14.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34家医院都可以治疗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占总数的81%。其中约印%的医院采用头罩吸氧,约25%的医院采用自制的弯管。

15.操舱与设备维护:在所有的医院当中,23家医院为本院的器材科(或器械科,或设备科)的技术人员兼顾,无专职技师,占总数的54.8%;19家医院有高压氧科专职技术人员,占总数的45.2%,他们既负责操舱,又负责氧舱设备的日常维护。在这19家医院当中,2家医院拥有3名技术人员;4家医院拥有2名技术人员;13家医院拥有l名技术人员。

16.治疗方案:在受调查的42家医院中,共有26套不同的常规治疗方案。使用最多的方案为:“加压时间20而n,吸氧印而n,中间休息10而n,减压30而n’’,共有9家医院使用,占总数的21.4%。其余方案的加压时间多数是ro~30~,减压时间15~35而n,吸氧时间60min,中间休息l一2次,每次5~10Inino

17.科研方向:正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医院有6家,占总数的14.3%;与其他科室合作进行临床治疗病例观察的医院有”家,占总数的26.2%。

18.工作人员的奖金收人:28家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较低水平,占总数的66.7%;13家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中等水平,占总数的31%;l家医院未说明;没有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较好水平。

讨论

1.医院的分布:由于地处北方地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仍然是冬春季节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而高压氧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北京市高压氧已经比较普及,目前各区县至少有一家医院建有高压氧舱,较多的是海淀区共8家,居民可以就近接受高压氧治疗。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的几家三级医院大多没有高压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几家医院以及部队医院多设立高压氧科,且规模相对较大。

2.科室人员的素质:高压氧科既是个年轻学科,又是个边缘交叉学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主任最大的不同在于,高压氧科主任多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仅有个别医院的高压氧科主任自医学院毕业起就一直从事高压氧科工作。其中由大内科和神经内科转行来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这些主任的加人一方面丰富了高压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高压氧谁都可以干”的假象。北京地区共有2(X)余名高压氧从业人员,远远少于其他临床科室。在所有的医院当中,少于2名医生的医院共21家,占总数的50%。医生学历普遍较低,以本科学历居多,甚至还有本科学历以下的医生。博士、硕士学历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三级甲等医院,这应该与医院的大环境有关。另外高压氧医学目前还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北京地区高压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屈指可数,博士研究生导师更是一个没有,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高学历人员不多。大多数医院的科室人员组成如下:医生1一2人;工程师或技师0一l人;护士l一2人。

3.科室的成立:在受调查的高压氧科中,90%以上是oo年代以后建舱的。数字表明,我国高压氧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90年代是我国高压氧飞速发展的年代,是逐渐成熟的时期。高压氧科以独立成科的居多,这样对学科的发展有益。可以根据医院的特点,医生的特点去发展,使之成为特色的科室,治疗病种、范围可以更广泛,更主动,更灵活。附属于其他科室的大都属于该科室对于高压氧认识比较充分,该结果显示了高压氧科与临床各科的关系,但与神经内科、急诊科联系更紧密。在受调查的单位中,仅有海军总医院和朝阳医院2家设立了高压氧专科病房,且病房床位在30张以上。朝阳医院高压氧科,是北京市重点扶持学科;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被总后勤部批准为全军高压氧治疗中心。以上两个科室在各自的医院中从规模、经济收人、科研、人才建设、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成为医院的支柱科室。但在一些三级医院,由于没有病房,病人较少,只能等待其他科室会诊的病人,没有主动权,医生业务水平提高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显著,无法进行独立的临床科研,发展很困难。因此,有条件的医院要建立高压氧专科病房。

4.氧舱设备与维护:各家医院的氧舱设备类型以大、中型空气加压舱为多,附属设备复杂,安全隐患大,技术要求高。与此相矛盾的是,北京地区共有2(X)余名高压氧从业人员,这远远少于其他临床科室,而专职技术人员更是十分短缺。多数医院没有高压氧科专职技术人员,由本院的器材科技术人员兼顾,因此,这些医院的操舱人员多是护士或医生,基本无法处理各种设备故障,一旦出现问题会比较麻烦。故障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影响正常工作。

5.患者来源:多数医院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在ro余人以下。这一方面与氧舱设备类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患者来源缺乏有关。不同等级医院之间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和周平均门急诊量差别不大。患者来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其他科室的医生不了解高压氧;患者不了解高压氧;医院大环境不理想,相当一部分科室“吃不饱”;一些患者病情较重,虽然适合高压氧治疗,但因条件限制,无法安排。其他原因还包括:高压氧治疗收费太低,人不敷出;季节因素;医保报销限制;涉及其他科室经济利益;医院成本核算体制等。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来源所占比例:大中型医院病情较重的住院患者较多,小型医院病情较轻的门诊患者较多。由于多家医院高压氧科没有专门的普通和专家门诊,患者无法挂高压氧号看门诊;而且高压氧ro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要一个或两个疗程治疗完后再挂号看门诊;再有高压氧科的就诊患者一般以院内会诊形式就诊的居多。因此,门急诊量较其他临床科室明显少,只能用“每周”平均门急诊量来统计。

6.治疗范围:除了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突发性耳聋、脑血管病、缺氧性脑病等疾病外,部分医院还根据自身医院特点的不同,治疗糖尿病足、其他有害物质中毒、烧伤、创伤、植皮手术后、股骨头坏死、结核性脑膜炎、自闭症、抑郁症、失眠症等疾病。由于地理位置、设备类型的关系,提到减压病治疗的仅有海军总医院一家。

7.开舱治疗时间:考虑到高压氧治疗疗程的连续性,多数医院周末、节假日也能保证治疗时间。由于部分医院高压氧科人员较少,因此无法完成周末、节假日的加班。上述数字显示了绝大多数医院保证了急诊随时开舱,确立了高压氧在急救医学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8.危重患者的治疗:随着医疗法规的完善,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多。各种外科手术之前,签定手术同意书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除此以外,今天的医务人员对有创检查、操作之前签定知情同意书也已习以为常,如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高压氧治疗虽然不是有创的治疗,但高压氧是在特殊装置内、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治疗,一旦出现意外,处理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伴有意识障碍的危重患者治疗之前也应签定知情同意书。一方面向家属详细交代治疗的机理和必要性,加减压的方案及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也把舱内可能出现的意外,以及意外发生后可以给予的急救处理等情况告之家属。通过这一措施,既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又避免或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一般来说,一次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大约需要2h左右,急性中毒、心肺复苏后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意识障碍的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时常常会出现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此外,患者及家属看到医护人员在氧舱里,也会感到很安心;再次,即使在舱内出现了意外情况,只要有医生在场,也会避免或缩小纠纷。因此医护人员陪舱成为了必要,对危重患者来说,陪舱应成为一种制度。其他没有陪舱人员或不能完成输液、抢救等操作的医院,为避免意外或纠纷,则严格控制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病情不稳定的不进舱。

9.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近些年,由于高压氧治疗的各种危重患者增多,也促进了舱内监护和治疗设备的发展。目前国内氧舱多为空气加压,戴面罩吸纯氧,所以,部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便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北京地区80%的高压氧科都可以治疗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这些医院多采用头罩和自制的弯管,其他的装置还包括:纯氧舱、普通导管、舱内呼吸机、改造的呼吸器等。尽管有些装置简易、简陋,甚至不规范,但解决了许多患者早期治疗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0.治疗方案:在受调查的医院中,共有26套不同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加压时间,吸氧时间,休息时间,减压时间,停留时间等各有各的方法,五花八门。如果再加上治疗不同疾病时压力的不同,治疗方案还远不止这些。例如治疗脑外伤,有些单位认为先从l.6ATA开始,逐渐加到1.SATA,2.OATA;有些单位认为直接2.OATA;有些单位认为2.2ATA一2.SATA更合适。多数医院都是人工手动操舱,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时间或速度上的差异,随意性相对较大。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证据表明治疗不同疾病使用哪个方案更科学、有效,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规范。

11.科研方向:目前大多数高压氧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从谈科研方向。但仍有少数医院正在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主要的方向有: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理、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脑复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压氧治疗、低氧性缺氧的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剂量效应、自闭症的高压氧治疗等。还有部分科室进行临床治疗病例的观察,主要的疾病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其他创伤、糖尿病足、植皮手术后、结核性脑膜炎等。

12.工作人员的奖金收人:本次调查显示,多数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入在医院中处于较低水平。高压氧收费低,成本高,支出大,收入少,有可能影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以上问卷调查的初步情况来看,北京地区高压氧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基本达到了普及,但规模相对较小;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治疗方案多样,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规范;没有专科病房,患者来源相对较少,收入不高,无法进行独立的科研,发展很困难。

对策

1.注重管理及人才培养:高压氧学会应定期举办从业人员或科主任继续教育培训班,使高压氧从业人员,特别是主任能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学习。每年争取帮助1一2个发展好的医院成立高压氧专科病房,每年争取有l一2名高年资医师成为高压氧研究生导师。定期召开北京地区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研讨高压氧医学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2.规范常规治疗方案:以北京市高压氧学会为领导,联合各家有科研能力的医院,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争取在l一2年内,通过多中心临床实践选择出科学、有效、节能的常规治疗方案,并在北京地区,甚至全国推广。

3.实现计算机控制:为杜绝人工操作凭经验、科学性不高的问题,对大中型空气加压舱逐步实现计算机控制,使舱内各项参数监测及操舱全过程自动化,使加减压更加平稳。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3例,均有明确外伤史,经影像学确诊,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3-4],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为3~8分。其中车祸伤51例,坠落伤23例,打击伤9例;年龄6~72岁,平均(34.2±3.4)岁。对照组:2008年1月~2010年1月41例,男31例,女10例。研究组:2010年8月~2012年8月42例,男23例,女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基础和专科护理。研究组由高压氧科主治或以上医师2名,护士长,主管护士,康复护理师等构成治疗小组,并进行第1次例会,评估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压力及发生高压氧不良反应的风险。会议由副主任医师1名组成,内容讨论病情,制订护理重点,高压氧治疗,康复计划,预见性护理措施等。

1.2.1 护理重点

1.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通畅是保证高压氧治疗的前提[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部分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严重的肺部感染不仅影响气体交换,而且使得部分患者治疗高压氧的治疗时间中断及延长。护理人员加强翻身叩背,雾化吸入,气道湿化及振动排痰仪治疗,尽量吸尽痰液。强调综合治疗和加强护理减少抗感染药的应用。

1.2.1.2 入舱前的准备 做好入舱前检查,进舱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有气管套管带气囊的患者,抽出气囊气体,注入4~5 mL生理盐水。每次进舱用1%盐酸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以收缩黏膜血管,减轻水肿,使咽鼓管通畅。作为高压氧的医护人员,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在进舱前首先对患者病情详细掌握,包括体温、主要用药及护理记录等,以便提前备好急救药物与物品及其他准备工作。妥善固定各种导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滑脱,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加压时夹闭引流管,减压时放开引流管。对气管切开者,入舱前1 h禁食,给予床头抬高30°~45°,防止呕吐误吸。

1.2.1.3 出舱后护理 及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检查各导管是否通畅,整理床单位,给予胃管注入温开水100 mL,排出体内氮气,预防感冒。

1.2.1.4 康复护理 早期护理干预可直接促进受损的神经元早期进人恢复期。护理组制订了系统的康复计划:对运动功能丧失或受限较明显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予维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注意各关节的活动性。在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护理康复干预治疗起到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5 预防不良反应 高压氧治疗最常见不良反应有氧中毒、减压病、气栓症、气压伤。在行高压氧治疗之前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先评估,并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将大大降低高压氧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性及连贯性。

1.2.2 教育培训及治疗方法

高压氧科经治医生,主管护士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家属积极进行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理解。高压氧治疗:由高压氧科主治或以上医师、主管技师制订单独加压方案,高压氧科医师或主管护士陪同进行首次。如无异常转入常规高压氧治疗。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适量皮质激素、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所有排除高压氧治疗禁忌证,均经7~10 d的治疗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且能搬动后拟行高压氧治疗。使用三舱七门高压氧舱群,空气加压,治疗压力0.2 MPa,加压15 min,中间吸氧30×2 min,后20 min均匀减压至0再出舱。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 d,共行3个疗程,遇有患者感染加重伴有高热时暂停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持续高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因上述并发症中断高压氧治疗的天数;比较两组经过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前后GCS评分情况,反映高压氧专科综合护理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组发生氧中毒、减压病、气栓症、气压伤等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arnola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估远期生活质量[4-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就持续高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3个疗程后,研究组持续高热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断治疗次数及中断治疗时间的比较

3个疗程后,A组中断治疗次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中断治疗时间较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高压氧治疗最常见不良反应有氧中毒、减压病、气栓症、气压伤。研究组42例中高压氧不良反应的发生为0例,对照组41例中不良反应发生为4例,分别为减压病2例,气栓症1例,气压伤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8 < 0.05)。

2.4 比较不同护理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的差别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及专科护理前两组GCS评分无差异,提示两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给予相同的治疗但不同的 护理后,研究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5 两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给予相同的治疗但不同的护理后,研究组KP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6 < 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高压氧医学以及急重症医学的发展,高压氧治疗已进入到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广泛应用于缺血缺氧性脑病、有害气体中毒以及创伤等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证实,高压氧治疗能迅速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弥散范围,增加脑组织的有氧代谢[7],改善脑微循环及缺氧,从而打断脑损害的恶性循环;能减轻炎性反应和继发性脑损伤程度,纠正酸中毒,减轻血管内皮损伤,起到明显的脑保护作用[8-11]。正是如此,使得高压氧治疗发挥了药物和手术不可完全替代的作用,目前高压氧治疗已经成为颅脑损伤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综合治疗已广泛开展,而由于颅脑损伤病变部位、损伤程度、病程、并发症、基础病不同,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专科治疗的情况更加复杂。由于高压氧对呼吸中枢及迷走中枢的抑制作用[5,12],对于脑干受损,特别是合并脑干呼吸心跳的中枢受损患者入舱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挑战。已往“异病同治”,使用统一高压氧治疗方案,这显然不能适应目前的临床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颅脑受损的程度、患者的不同情况,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制订相应的个体化高压氧治疗方案。个体化的高压氧治疗可以使颅脑损伤的重症患者既能尽早接受高压氧又确保治疗安全。

我科室在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及重型颅脑损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构建了“颅脑损伤综合救治模式”,将高压氧与药物治疗、早期康复、专科护理、神经外科随访相结合,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13]。在重型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与之配套的高压氧专科综合护理的实施,可以大大减低高压氧治疗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保证高压氧治疗的连贯性、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等多方面发挥重要。

高压氧专科综合护理模式与颅脑损伤综合治疗模式相配套,是指在颅脑损伤高压氧综合治疗过程中,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经验丰富并具有高压氧专业上岗许可证的护士贯穿“ICU向普通病房过渡期治疗,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个体化的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常规护理、首次进舱风险评估、高压氧不良反应的预防、舱内常规护理、舱内紧急事件的处理、出舱后评价等等。本研究发现高压氧专科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连贯[14-15]。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7)

[摘要] 按照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精神,根据集团安委会的工作部署,我院高压氧科以质量与安全管理放首位,就实际工作中相关安全的具体管理制度加以分析,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知识与安全素质,以保证设备、技术、操作、服务各方面的安全,从而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

[

关键词 ] 高压氧科;质量;安全;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128-03

Discussion on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Our Hospital

LU Guiling CAI Xiaohua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Shandong Province,26601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eople&acute;s government file on a current production safety work, according to the group to deploy the work of the Council,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our hospital must be placed first, specific management system related to security of practical work in the literatur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afety knowledge and safety quality of all staffs to ensure that the equipment, technology, service, operation, all aspects of security,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Hyperbaric oxygen department; Quality; Safety; Scientific management

[通讯作者] 蔡晓华(1976-),女,青岛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按照集团安委会2014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的下发,这对高压氧科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起到了进一步全面细致地推进工作。根据1999年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1];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编制,2004年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2];2005年颁布的GB/T12130-2005,《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国家标准》[3];2009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4]等法规文件以及全国其他医院管理经验,在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针对我院的现状制定了涵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高压氧科管理文件手册,将科室的管理分别以《制度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依法执业管理》、《技术操作规范》、《设备管理》及《培训考核》等进行分类,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精神,经过努力将科室的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升,也为日后常态化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中,我科进行了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的改变,按照PDCA循环理论,不断实践和完善、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精髓,将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1 制度管理

1.1 静态的制度

我们将全院的管理制度及我们科制定的管理手册一并归档,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依据。针对高压氧科的特点我们制定量《高压氧科安全管理制度》、《高压氧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制度》(附带《高压氧科质量控制目标及目标考核办法》)、《高压氧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高压氧科医嘱制度》、《进舱人员安全教育制度》、《危急重病人高压氧治疗陪舱制度》、《控制舱内氧浓度制度》、《高压氧科心理护理制度》、《高压氧科患者信息识别查对制度》、《高压氧科医疗纠纷预警及不良事件上报登记制度》及《高压氧科从业人员卫生保障制度》等。

1.2 动态的管理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组建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及院感控制小组,负责督促检查落实科室的制度落实,每周一次质量控制目标的检查,每月一次质控分析会,总结1个月各项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院感及医疗纠纷、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相应制度、流程等增添或修订,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对应的行政职能部门—门诊部每月一次对高压氧科质量与安全的督导检查,对反馈的内容进行整改落实。所有活动一并记录入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记录本。

2 医疗质量管理

2.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安排在每月第一周的业务学习时间,每半年一循环,提前半月拟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包括: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等。根据实际工作发生的状况增加培训内容,每循环末次培训结束进行半年培训内容的考核并存档。

2.2制定并检查落实工作目标

每年根据上年度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新一年的医疗工作目标,每月一次完成情况的总结分析。

2.2.1质量与安全指标 涵盖进舱人员安全教育普及率、治疗压力控制达标率、舱内氧浓度控制达标率、高压氧专科病历合格率、急救物资完好率等,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与上月环比。

2.2.2 工作效率指标 治疗舱次及治疗人次等效率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与去年同期比较、与上月比较。

2.2.3 分析与记录 对未完成目标及负性变化指标进行原因分析说明并记录。

2.3高压氧治疗质量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压氧治疗质量评价规范》,每月对结束治疗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分类评价总结并统计分析,与上月及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分析,每年一次汇总,总结分析变化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求提高治疗质量。

2.4 医院感染管理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质控小组负责,小组中设有院感监控护士负责督促落实科室院感工作。

①制定《高压氧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执行。②根据医院的总目标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年度工作计划。③每月进行一次院感专项知识培训,每季度一次考核。④每半月对科室院感工作进行一次自查:消毒隔离、手卫生执行(量化手卫生考核指标: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95%、洗手正确率100%)、医疗废物管理等。⑤每月一次氧舱空气细菌培养,检测日常舱室消毒情况。⑥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有专门的消毒隔离流程。

2.5 科室质控会

每月一次对上月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医疗纠纷预警机不良事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或修增相关制度、工作流程,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医疗安全管理

3.1全员质量与医疗安全教育

内容包括医疗安全意识教育、医患关系与医疗安全相关性的认识、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医疗技术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每半年一次,安排在科室学习计划内。

3.2 医疗纠纷预警管理

发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存在异议,或医疗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特定情况有可能演变成医疗纠纷时,按照三级发出医疗纠纷预警,并作出相对应的处置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3.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

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损害事件及可能造成病人损害的缺陷及隐患,包括诊疗的失误、环节或流程的缺陷、相关设备、设施及用品引起的损害事件,以及管理、制度或流程在内的缺陷及隐患,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收集登记上报,质控小组进行原因分析,对相关制度流程必要的增修整改,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我科安全运行,保障患者安全治疗。

3.4 防火管理

每人每舱的安全教育落实包括口头及书面材料的宣教,每个进舱人员统一更换专用防止静电的进舱服,进舱前严格检查,杜绝一切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被携带入舱。

3.5 预防气压伤及氧中毒

严格按照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筛选治疗患者,接诊医生和操舱护士负责对每位进舱人员进行高压氧治疗常见副作用的宣教,指导进舱人员掌握正确的耳咽管调整动作,告知出现氧中毒表现时的应急处理,减压过程避免屏气,对新进舱及紧张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全程的观察指导。

3.6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

做到隐患自查,填写自查登记本,安全隐患实行分级处置,重大隐患提交院区或集团安委会办理,安监委对重大隐患整改项目进行监督与通报。

4 应急管理

4.1专科应急管理

制定《高压氧科预防气源伤人的措施及应急预案》、《氧舱内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分别就舱内人员突发气胸、心跳呼吸骤停、脑血管意外及舱内火灾的应急处理制定相关预案。每半年一次演练并记录,日常工作或演练过程发现缺陷和不足及时修正。

4.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断电、停氧气、停水及信息网络中断情况,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分别就病人进舱前及治疗中采取不同的处理预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4.3 制定《高压氧科消防、疏散应急处置预案》

发生火灾时的灭火疏散救援分工职责明确;针对氧舱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停舱抢修时,制定《高压氧科设备故障及替代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医疗安全落实。

5 依法执业管理

5.1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制度

包括《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及《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对科室开展的各项医疗技术进行规范。

5.2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包括《高压氧科医疗技术目录》、《高压氧科人员技术档案》(附有各类技术人员资格证及上岗证副本)、《高压氧科各类执业人员资质与能力要求》、《高压氧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考核记录》、《各类医疗技术资格申请审批表》就人员的技术资质及能力的审核档案规范管理。

5.3 科室排班表

按照资质安排24 h的值班及听班表,保证白天正常医疗工作需求,夜间及节假日听班人员急症随叫随到,每月末周提前排出下月听值班表。

6 技术操作规范管理

依据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制定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结合该科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各类技术操作流程规范,包括《高压氧治疗工作规范》、《高压氧科医疗常规》(附《高压氧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高压氧治疗方案》及《高压氧科病历评分标准》)、《高压氧科护理常规》(附《高压氧科主班护士工作流程》、《高压氧科副班护士工作流程》)、《高压氧舱安全操作规程》、《氧舱递物筒操作规范》、《控制舱内氧浓度流程》、《高压氧科心理护理流程》、《多重耐药菌病人高压氧治疗消毒隔离流程》、《移动式吸氧装置使用流程》、《高压氧舱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等,规范各类各级人员工作。利用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培训,质控小组负责督促检查。

7 设备管理

7.1 制度管理

制定《高压氧舱保养与维修制度》,分为日常保养制度、维修工作制度及定期维修制度。

7.2 检测检验管理

各种压力仪表每半年效验一次,安全阀每年效验一次,氧舱每年请锅检所全面检测一次,各种配套压力容器每3年检测一次,各种检测结果存档备查。

①氧舱及空压机每次使用登记。②氧舱设备日常保养及压力容器定期排污并记录。③氧舱按照要求每3年请厂家进行氧舱中修、9~10年一次大修,日常的设备部件更换及维修进行登记。④设备保养维修由高压氧科专职维修人员负责,科主任及医院设备科负责监管。

8 学习培训及考核

8.1计划安排

提前半月制定出下一季度的业务学习计划,包括时间,主讲人及内容。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在科务会后,每次30~40分钟。每月第一周为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第二周为质控小组分析会,第三周为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文献学习,第四周院感知识培训或业务学习内容考核(每季度末月)。

8.2 全员参与

轮流主讲并保存讲稿,重点强调、提问讨论、领悟掌握,不走过场。每季度末次为学习内容考核,由各主讲就学习的内容重点给出测试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起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在该科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9 人力管理

根据每个员工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发挥人人参与管理的能动性,各自都有主要负责的工作,职责细化分工明确。基于高压氧科人员配置的局限,急救工作或应急事件发生,要求既要各负其责,还要有团结协作、拾遗补漏,减少工作盲区,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工作流程。科务会主张畅所欲言,问题当面呈现,对事不对人,多肯定少指责,增加团队凝聚力。本着“舒心工作,开心生活”的原则,提倡人文关怀,打造“生命方舟”服务品,创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

高压氧医学现被广泛应用于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众多医学学科领域,就201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氧舱数量已达7000台左右[5]。据报道,氧舱火灾事故中,82.61%是由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及进舱须知、违章失职造成[6],因此必须加强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科学管理必须有制度、流程、培训、考核、执行、检查、反馈、整改、落实、成效,确保良好运行,这显得尤为重要[7],管理具有实时性,随着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应按文件体系的要求持续改进[8-9]。当然,高压氧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从而获得安全保障[10]。自我院高压氧科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以来,对氧舱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好地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

[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Z].1999.

[2]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Z].2004.

[3] GB/T12130-2005 .医用空气加压氧舱[S].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Z].2009.

[5] 杨晶,高春锦.正式高压氧医学教育的迫切性[J].中国病案,2012(1397):51-53.

[6] 黄怀,李宁,翁其彪,等.中国38起高压氧舱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探讨[J].重庆医学,2009,38(8):894-896.

[7] 王海东,潘树义,肖宏,等.高压氧舱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77-79.

[8] 李光明,王强,王勇.高压氧设备的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125-126,110.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冲洗室 护患纠纷 对策

工作环境因素

护士长时间在有腥臭味的臭氧冲洗室的环境下工作,室内的空气会对人的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咽干、痰多、咽痛等令人不适等症状,使护士极易产生情绪的波动。为此,护士为了令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的臭氧产生的腥臭味,时常会打开窗户通风,这样却令病人产生很大的意见,认为会被他人发现私隐,并借题发挥,说护士只顾自己而不顾病人的私隐权的保护,结果造成病人的投诉,从而引起护患之间的纠纷,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我们知道,臭氧冲洗是一对一的服务,护理中局限于一个冲洗室的空间,没有第三者在场,所以引起纠纷后,谁对谁错难以说清,这样病人会有理无理均以投诉为借口,故意为难护士,这就让护士在工作上,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护士自身因素

首先,目前有些医生为了争取更多的病人,在病人做手术前,均让病人进行阴道冲洗,怕病人等的时间太长有意见或者担心病人说多做一种项目治疗浪费时间,为此让病人自行到冲洗室与护士提出优先冲洗的要求。其实医生根本不了解冲洗室门外排队的病人多少与否,这样做不但等的病人有意见,而且护士本身也有意见,自然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手术病人的意愿先冲洗,等候多时的病人就会有意见;如不按手术病人的意愿去做,那么医生与病人对护士均有意见,所以给护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其次,某些医生对患者冲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把关不严,如阴道流血、人工流产术后才2~3天或妊娠期的妇女,这些都不能过早进行冲洗,甚至对未有性生活史的女人,医生也要求进行冲洗,虽然护士对这些不宜冲洗情况提出异疑,但某些医生仍一意孤行,认为可以冲洗并要求护士执行,这就会产生护患纠纷,增加了护士们的心理压力。第三,护士总认为病人已交钱,就应帮病人冲冼完毕再下班,担心做不完下班或要病人等的时间太长会被病人责骂以及投诉,为此,心里只好想着动作快些,在言语上难免会对病人说。快脱裤或快穿裤的话语。由于一些患者脱、穿裤动作太慢。护士自然会焦急,当护士催促病人动作快点时,病人就会很不满意的表情,认为她们交了钱,应该好好为其服务,结果护士和病人同时都产生烦燥。这也是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病人方面因素

有些人认为护士的社会地位底,看不起护士,所以常常由于对收费或医生的不满而把怨气发泄在护士身上,特别是那些反复发作的念珠菌性阴道的患者,总会对护士抱怨医生不能根治她的疾病,这时候护士只能保持沉默。因为如果解释不好,不旦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而且不利于医护关系。另外,由于病人接受能力低,患者的随身携带物品及脱下的衣裤不按指定的地方放置,上床时将垫床巾弄到一边去,冲洗完毕未按护士指导,两掌按住垫巾,使臀与床巾分离往上干的垫巾坐一下才下床,而是臀与巾一起往上移,甚至根本不管脚踏是否顶住会阴部,一侧身就强行下床,这样弄到到处都是脏水,有时病人伸脚是容易踢到护士身上,水也沾到护士身上,有些病人还若无其事,道歉一声也没有,护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故此难免会发生纠纷。我们知道,如果阴道有炎症,常常会引起患者阴道干痛,护士上窥器时,患者就嚷痛,说护士动作粗鲁,容易错怪护士。

在为病人冲洗前,护士会按冲洗单喊病人的名字,总有一部分病人听到了也不予理睬,护士以为病人听不见,再把声音放大些,病人就会认为护士发脾气,所以护士觉得很委屈。还有些病人冲洗次数多了,就会有经验,为了省钱,开单时患者对医生讲,只冲洗不上药,但是到了冲洗室便要求护士帮她上某某药,而护士深知首要的药疗原则是根据医嘱给药,如果护士未按病人的要求去做,病人就会不高兴,甚至而骂护士。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9)

急性心梗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已经抢救成功的40例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措施作了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护 理

吸氧:病人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以改善心肌的缺氧状况,减缓心绞痛程度,可以避免梗死范围扩大,是对急性心梗病人接待处理和护理的重要环节。吸氧的方式一般为面罩吸氧和鼻导管吸氧,开始时每分钟氧流量可调至4~6L,症状缓解后可调至每分钟2~3L间断吸入,或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在吸氧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有无氧中毒症状。

建立静脉通络: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及时用药,同时,对病人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多数病人会认为输液已经开始,治病救命的药物已经应用,便产生安全感。

疼痛的处理:在吸氧的同时给病人应用有效的镇痛剂,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有利于缓解疼痛。

进行严密心电监护: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和心脏传导情况,必要时连续对病人进行监护。卧床休息,增加身体舒适感:在发病24小时内,病情极不稳定,病人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防止不良的刺激,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休息可以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身体舒适可以减少病人焦虑不安的情绪。

心理护理:急性心梗发病急,患者不仅身体上感觉痛苦,在精神上也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心理压力非常大,又由于缺乏知识,因此表现出焦虑,镇惊、恐惧、抑郁,这是正常反应,极其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护士应该鼓励患者尽量用语言表达出感受,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介绍自己和其他医护人中,使病人对医院工作人员及环境尽快熟悉起来,消除陌生感及寂寞感。护士要以镇定、自信的举止,娴熟的技术操作,对病人进行护理,以行为向病人提供非语言性保证,同时安慰关心病人,与病人交谈,并列举以往此类病人抢救成功的例子,使病人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生活护理:①戒烟、禁饮含兴奋剂的饮料,以防止发生心律失常。②摄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而增加心脏负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按摩腹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以防止因排便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③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机体的活动耐力。在病情许可和机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与护理活动的决策和时间安排,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主感。常规指定活动或锻炼项目,从能量要求低的活动开始。在活动时要注意活动与休息交替进行,劳逸结合。逐渐活动能增加心脏力量,促进侧支循环。评估并记录患者对活动不能耐受的表现,如:活动前或活动中出现的胸痛、心悸、气喘、呼吸急促、头晕、恶心及呕吐者;活动中病人感到疲劳,或情绪紧张,思想压力大:休息时心率每分钟>100次,或每分钟脉搏高于本人基础水平20次:活动后5分钟内脉搏不能恢复到基础水平;活动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发生变化;急性心梗3周内活动时,心率或血压变化超过20次或20mmHg,心肌梗死6周内活动时,心率或血压变化超过30次或30mmHg。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ung dilated suction with physical therapy in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ethod: 60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hydrati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reduction, anti-infection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 In addition to all of above, de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ural drainage, lung physical therapy, and lung dilated suc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ck-percussion andpercussion on back percussion on backroutine suctioning. After five-days’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lung func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suction, rate of atelectasis and lung infec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 Pass through the Lung dilated suction with physical therapy,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ndexes of lung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Key words】 Lung dilated suction; Craniocerebral injury; Hyoxemia; Lung recruitment; Artificial airway

First-author’s address: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Wuhan 4430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0

颅脑损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机械通气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严重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的咳嗽排痰能力进一步降低,同时正压机械通气妨碍了支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因此,及时有效地吸痰,保持气道畅通,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1]。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机械通气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2]。临床观察中发现,常规吸痰不仅不能将深部痰液吸出,改善通气功能,而且还可能因为吸痰方法、时机不当造成缺氧、窒息、肺不张等并发症[3]。为探讨有效的吸痰方法,减少吸痰并发症,本科ICU于2013年1-12月对30例严重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使用了膨肺吸痰联合胸肺物理治疗排痰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 2013年1-12月收治的严重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7~65岁,平均(45.25±10.37)岁。气管切开55例,气管插管5例。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在ICU住院时间为7~10 d,平均8.6 d。将60例患者按完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意识状态、人工气道类型、病情、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用纽邦E-360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水、降颅压、头部冰枕、抗感染、化痰及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以迈瑞T8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1.2.1 吸痰指征 吸痰时呼吸道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即吸痰动作的规范,吸痰时机的合理[4]。当患者有咳嗽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呼吸机高压报警,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应立即吸痰[5]。

1.2.2 吸痰方法

1.2.2.1 对照组 机械通气期间给予常规胸肺物理治疗,即给予翻身、叩背、MR850湿化器行主动气道湿化,湿化器内湿化液选择灭菌注射用水,并根据痰液性状调节湿化液用量。吸痰前先行翻身叩击患者的双侧背部,力度先轻后重,顺序为自下而上、从外到内,反复进行,约5~10 min。叩击后,再给患者吸纯氧3 min后,按照常规吸痰管吸痰法清除患者气道、口鼻腔内的分泌物,直至把痰吸净。

1.2.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增加自制木质支架支撑患者身体促进痰液引流、排痰仪振动排痰、膨肺吸痰联合治疗3 次,Q8H 1次。具体方法:膨肺前先予以雅思振动排痰仪行双肺振动排痰约10~15 min,然后给予3 min纯氧再给予膨肺吸痰。由2名护士(护士A和护士B)进行,护士A站在患者的右边,将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好,取下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连接处放在无菌治疗巾上,初步将患者气管内及口鼻腔的痰液吸尽后再给予3 min纯氧;护士B则站在患者的左边,首先准备好带有贮气囊的简易呼吸球囊一个,接上氧气管,氧流量8~10 L/min,待护士A吸完痰后在患者吸气时向气管插管内注入0.9%生理盐水湿化液5~8 mL,将呼吸球囊与气管插管相连,匀速挤压简易呼吸球囊,潮气量为患者平时潮气量的1.5倍,挤压频率10~12次/min[1],每次送气后屏气2 s,呼气时以较快的速度放气,使肺内部与外部之间产生压力差,以利分泌物排出[6],挤压8~10次,待听到痰鸣音后,护士A按无菌操作方法进行吸痰,再由护士B待患者吸气时向气管内注入0.9%生理盐水湿化液5~8 mL,挤压球囊至出现痰鸣音后,护士A再进行吸痰。此过程反复进行,直至痰液吸尽。

1.2.3 吸痰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均按无菌方法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痰负压150~200 mm Hg[7],每次吸痰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每次吸痰间隔时间不少于2 min,吸痰前后均吸入3 min纯氧,以免因反复吸痰导致颅内高压或肺动脉高压、支气管痉挛等[8];吸痰时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频率及幅度、血氧饱和度及面色,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气促、发绀、心律失常等症状体征;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挤压呼吸囊的开始时间与患者吸气动作同步[9];当血氧饱和度±20%时立即停止吸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5 d后潮气量(VT)、气道阻力(R)、肺顺应性(C)、氧合指数(PaO2/ FiO2)等肺功能指标变化;治疗5 d内的总吸痰次数;治疗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患者在入住ICU首日及治疗1周后均拍胸片1张)。

1.4 肺不张诊断标准 X线胸片或CT见肺线状或片状密度增高影,听诊呼吸音减低[10]。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肺不张分别为6例、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4,P

3 讨论

3.1 常规吸痰存在的不足 相关研究显示,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密闭式吸痰,缺氧是首要的不良反应[11-12]。由于低氧可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使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开放式吸痰时机械通气被中断负压吸引将肺内富含氧气的气体吸出,导致吸入氧气浓度降低,同时负压吸痰可引起小肺泡不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13]。因此吸痰时有必要采取一定辅助措施促进吸痰时所导致的萎陷肺泡复张,以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3.2 膨肺吸痰联合胸肺物理治疗的优势 膨肺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防止低氧血症的有效辅助措施[14]。具体操作是以简易呼吸球囊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接,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吸气时深而缓慢,随即有一定时间的呼吸暂停,然后快速呼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能有效地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膨肺吸痰时缓慢吸气使萎缩的肺泡复张,1.5倍的潮气量能扩张小气道,使原有萎陷的肺泡扩张,屏气一定时间可使气体在时间常数不同的肺泡之间均匀分布,肺泡充分开放,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生理无效腔,复张的肺泡稳定性和肺的顺应性增加。随着参与气道交换的肺泡增加,通气/血流比值改善,增加氧合,同时由于气道压力的降低,CO2呼出增加,有效的减少了CO2潴留[15]。本次研究发现,相对对照组,观察组膨肺吸痰治疗后肺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2 能有效地预防肺不张,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膨肺旨在脱离呼吸机时保持和调动患者的主动呼吸潜能,保持气道的扩张,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加肺的通气量,使塌陷的肺泡开放,改善了肺内气体的均匀分布[15],从而使痰栓松动,帮助痰液排除,预防或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防止肺不张的形成[1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预防肺不张、降低肺部感染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法,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3 有利于痰液的充分引流,提高排痰吸痰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木质支架可根据痰液的部位支撑患者身体维持合适的以促进痰液的充分引流,再通过振动仪排痰使终末细支气管的痰液松动排向大气道,再通过膨肺使湿化液迅速弥散到各段支气管,使痰液稀释,最后通过有效的吸引排出细小支气管末梢痰液,使排痰更有效更彻底,从而也有效地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排痰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法,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人工气道是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通道,及时有效地吸痰是保持患者人工气道通畅、进行有效机械通气治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有效措施。膨肺吸痰联合胸肺物理治疗排痰法能更有利于终末细支气管痰液的充分引流[17],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纠正患者低氧血症,更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肺不张的发生,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气道排痰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上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翁惠英.膨肺吸痰法在ICU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53.

[2]邵小平,沈锡珊,蒋卓娟.多途径联合吸痰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3A):52.

[3]俞森洋.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201.

[4]王宝丽.气管切开手术后吸痰方法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96.

[5]胡松梅.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操作新方法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128.

[6]景继勇.给予胸部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00-101.

[7]廖常菊,林清芳.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54.

[8]汪淼,宋义英,邹冬团.膨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15.

[9]章红萍,王中英.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5(2):84.

[10]石美玉.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9.

[11] Baun M M, Stone K S, Rogge J A.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pen versus closed with and without 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J]. Crit Care Nursing Quarterly,2002,25(2):13-26.

[12]Almgren B, Wickerts C J, Heinonen E, et al. Side effect of endotracheal suction in pressure-and 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J]. Chest,2004,125(3):1077-1080.

[13]张会芝,王攀峰,肖顺员.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吸痰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16.

[14]刘琼,刘敏,向清华.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膨肺吸痰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7A):1723.

[15]刘子仲,谭巧靖.膨肺与浅层吸痰法应用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3.

上一篇: 院感手册半年工作计划 下一篇: 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