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热点·关注

稀土Er^3+/Yb^3+掺杂对多孔硅结构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多孔硅,并用电化学掺杂方法对多孔硅进行稀土元素Er^3+/Yb^3+ 掺杂.利用扫描电镜和X 射线衍射光谱分析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和成分;通过对比掺杂前后以及退火前后荧光光谱的变化,分析能级变化情况和能量传递过程,认为可见光区的绿光源于SiOx (1〈x 〈2)氧化层中的Si-O 键,可见光区的红光和近红外区域的发光,源于Er^3+ 和Yb^3+ 离子之间交叉弛豫或者选择性跃迁.
2001-2005

胱氨酸钠改性TiO2薄膜及其抗血小板激活行为研究

摘要:生物材料表面固定催化活性分子,催化内源性供体释放一氧化氮(NO),能显著改善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通过聚多巴胺作为中间连接层,在TiO2薄膜表面固定不同手性的L-型或DG型胱氨酸钠获得催化活性表面,研究固定不同手性胱氨酸钠表面对改善血小板激活行为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水接触角检测结果显示,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表面固定L-型或D-型胱氨酸钠后物理化学性质相近,而两种表面的生物学性质却存在较大差异,固定D-型表面预先吸附白蛋白后表面亲水性略有增加但标准偏差较大,而固定L-型表面催化释放NO 的能力和抗血小板的激活性能均优于固定D-型表面.
2006-2009

纳米SiO2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硬化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不同掺量纳米SiO2 对硫铝酸盐水泥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即掺入纳米SiO2 使水泥砂浆早期抗压/抗折强度显著提高,后期抗折强度未出现倒缩现象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掺3%纳米SiO2 水泥砂浆2,8h,1,3,28和56d抗折强度相比空白样分别提高了44.84%,41.80%,37.85%,37.78%,42.32%和65.03%.并通过XRD、SEMGEDS及水化热揭示了强度发展的影响机理.即水化早期的微集料填充作用、结晶成核作用使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均匀密实,并促进了硫铝酸盐水泥8h前的水化;水化后期纳米SiO2 的火山灰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水泥的水化程度.
2010-2014

稀土发光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第一性原理方法是计算材料性质的重要方法.稀土发光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对其原始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介绍了近期第一性原理在稀土发光材料中的研究成果,并对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2015-2019

新型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摘要:以羟基磷灰石(HA)和钛粉(Ti)为原料,在真空下1200℃烧结3h,当HA 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40%,15%和5%时,得到的烧结体抗压强度分别为15.50,57.63和188.82 MPa.XRD 分析显示,除钛以外,烧结体中出现了Ti3O、Ti3P及CaO 等相,表明烧结体为新型复合材料.将HA 添加量为5%烧结后所得的复合材料浸泡在SBF溶液中7d后,该复合材料表面被球状HA 覆盖.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及力学性能.
2020-2023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纳米复合磁体的界面结构、交换耦合和反磁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复合磁体的磁能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前提是晶粒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换耦合作用,而交换耦合作用与软、硬磁相之间的界面密切相关. 对Nd2Fe14B、Sm-Co、FePt基纳米复合磁体界面交换耦合和反磁化的研究展开论述.在不同的条件下,界面结构的匹配性、界面原子扩散、晶间的非晶相、界面非磁性层、界面晶格弛豫等可能有利于改善界面的结构、增强交换耦合作用,进而对反磁化过程产生影响.反磁化的不可逆过程主要发生在硬磁相内,但与软、硬磁相界面特性密切相关.不可逆反磁化在-定程度上决定了磁体的矫顽力,它可通过改善界面结构进行调控.本文旨在对纳米复合磁体界面的作用深入理解并期望能对磁体磁性能的优化提供参考.
2024-2030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纳米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甲氨蝶呤吸附性能的研究

摘要:为了制备具有较高甲氨蝶呤(MTX)吸附性能的药物载体用于骨肿瘤治疗,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掺锶量的纳米锶羟基磷灰石(nano-SrHA),利用XRD、TEM 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共沉淀时间、掺锶比、甲氨蝶呤(MTX)浓度、溶液pH 值等对吸附MTX 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掺锶比对nano-SrHA 的大小及形状都有-定影响,随着掺锶比的增加,晶体尺寸变小;掺锶比影响nano-SrHA 对MTX吸收,不同掺锶比中nano-Sr0.3HA 对MTX 的吸附效果最佳;共沉淀反应时间增加有利于晶型的锐化和吸附性能的提高;pH 值为7.8的弱碱环境有助于nano-Sr0.3HA 吸附MTX,最大吸附量高达43.09 mg/g.nano-Sr0.3HA 是一种良好的MTX吸附载体.
2031-2035

Fe掺杂CdTe电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研究了Fe掺杂CdTe的晶格结构与电磁性质变化.研究发现,掺杂体系的晶格常数与电子结构等随掺杂Fe原子的位置不同而异.通过能带结构与电子态密度的分析表明,不同占据位的Fe原子表现出迥异的电子能级分布、轨道杂化等,从而引起体系电子性质与原子磁矩的显著变化.其中,替代位与间隙位Fe杂质的原子磁矩分别为3.76和3.14玻尔磁子.这一研究对深入理解掺杂CdTe类稀磁半导体的物理性质有重要意义.
2036-2040

煅烧工艺对α-Fe2O3磁性纳米纤维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结合静电纺丝和水热合成技术制备PVA/Fe3O4 磁性纳米纤维,空气气氛中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出一系列α-Fe2O3 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和超导量子干涉仪对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得的α-Fe2O3 磁性纳米纤维进行形貌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PVA/Fe3O4 复合磁性纳米纤维在600-800℃的煅烧温度区间内可获得稳定的α-Fe2O3磁性纳米纤维,纤维形貌从中空管状结构逐渐转变为沟槽状结构,纤维中的α-Fe2O3 粒子具有不同的晶粒尺寸,结晶随温度升高而变好,且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制备的α-Fe2O3 磁性纳米纤维在水处理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2041-2045

m(M)/m(P)比值对磷酸镁水泥石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摘要:采用改进的非接触式混凝土收缩测定仪及标靶,研究了m (M)/m (P)比值(MgO 与KH2PO4的质量比)对磷酸镁水泥石自收缩行为的影响,运用八通道微量量热仪、压汞仪、X 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等分析手段,分析了m (M)/m (P)比值对磷酸镁水泥石自收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磷酸镁水泥石的自收缩呈现出3个阶段的特征,即早期的迅速收缩阶段、微膨胀阶段、收缩缓慢发展阶段. 随着m (M)/m (P)比值的增大,由于磷酸镁水泥石的水化放热量降低,水泥石内部孔隙率增大,水化产物结晶度降低,水泥石结构疏松,所以,自收缩率减小.
2046-2050

固结磨料抛光LBO晶体非水基抛光液优化

摘要:三硼酸锂(LBO)晶体是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抛光后晶体表面水份残留导致晶体潮解,影响器件的使用性能.采用非水基抛光液固结磨料抛光LBO 晶体,降低水含量,研究非水基抛光液中去离子水、乳酸、双氧水等含量对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综合优化得到高材料去除率和优表面质量的抛光液组分. 研究表明,抛光液中去离子水浓度16%、乳酸22%、双氧水5%为最优抛光液组分,采用优化的抛光液固结磨料抛光LBO 晶体的材料去除率达到392nm/min,表面粗糙度为0.62nm,实现了LBO 晶体表面的高效高质量抛光,同时避免了抛光过程中水的大量使用.
2051-2054

芘掺杂对MgB2薄膜超导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芘粉(C16H10)作为掺杂物,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MgB2 超导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超导电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C16H10掺杂量的增加,晶格常数a 逐渐变小,MgB2 的晶粒逐渐细化.所有的掺杂样品都表现出比纯净样品更好的载流能力.当C16H10掺杂量达到0.2g时,MgB2 薄膜的临界电流密度(Jc)和不可逆场表现出最佳的性能.掺杂0.2g的样品在5K,3T的Jc 为1.12×104 A/cm^2,高于纯净样品Jc 一个数量级,说明了掺杂样品的磁通钉扎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55-2059

西部氯盐渍土介质中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性

摘要:为研究西部氯盐渍土介质中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性,采用实验分析、微观扫描、理论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与分布规律、氯离子对流区深度与峰值含量、表层氯离子含量时变规律以及试件表层微观形貌,预测既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处达到钢筋锈蚀临界氯离子浓度所需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沿扩散深度混凝土中自由氯离子含量与总氯离子含量均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二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氯离子含量峰值,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较小;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对流区深度逐渐加大,表层氯离子含量逐渐增加,混凝土中Friedel’s和Cl元素逐渐增多.理论分析结果显示,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扩散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减小,使用寿命预测结果与工程实际混凝土结构腐蚀情况吻合较好,预测模型可用于西部氯盐渍土介质中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与分析.
2060-2066

单晶γ-TiAl合金中裂纹沿[111]晶向扩展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摘要:为了从微观角度探索γ-TiAl合金中特定晶向的裂纹扩展机理,研究了γ-TiAl合金中[111]晶向微裂纹扩展的过程及其断裂机理. 首先在单晶γ-TiAl合金中预置[111]晶向的微裂纹,然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该裂纹的扩展过程,最终分析了裂尖原子组态变化、微裂纹扩展路径以及应力-应变情况.研究表明,该晶向的微裂纹不是沿直线扩展,而是启裂时裂尖发生偏转,表现出明显的取向效应;微裂纹以裂尖发射滑移位错以及裂尖上形成孪晶的方式进行扩展;受边界的影响,微裂纹扩展到一定阶段会在边界位错堆积处萌生子裂纹,且扩展机制与主裂纹类似;在两个裂纹尖端发射滑移位错的相互作用下,在主裂尖前端再次萌生子裂纹,最终主、子裂纹相连导致断裂;微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裂尖和扩展过程中形成的孪晶面上,并且随着微裂纹的扩展,裂尖应力值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2067-2071

氧化铁皮微观组织对热轧带钢耐候性能的影响

摘要:通过加速腐蚀实验研究4种氧化铁皮组织对热轧带钢腐蚀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0周期的加速腐蚀后,组织由Fe3O4 和FeO构成的氧化铁皮最耐腐蚀.组织由Fe3O4、共析产物(Fe3O4 +Fe)构成的氧化铁皮耐腐蚀性能最差.在腐蚀初期,腐蚀产物在氧化铁皮表面的缺陷处优先形核,随后外锈层形成.随着外锈层逐渐长大,在氧化铁皮缺陷处形成的腐蚀产物的体积变大.氧化铁皮缺陷处会形成裂纹并扩展到基体,形成内锈层的腐蚀核.在腐蚀后期,外锈层厚度继续长大,结合面处的腐蚀核长大形成内锈层,这时氧化铁皮失去保护作用.
2072-2077

亚麻纤维/玄武岩(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面形貌和DMA的性能表征

摘要:研究了亚麻纤维分别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F/B和F/G)混杂质量比对混杂复合材料(B1-B3和G1-G3)的密度、力学性能和DMA 性能. 结果表明,随BF(玄武岩纤维)和GF(玻璃纤维)含量增加,F/G复合材料的理论密度和实际密度都增加,而F/B的理论密度降低,实际密度增大;B3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韧性分别比B1 高40.7%,64.5% 和39.4%,G3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韧性分别比G1高26.3%,48.0%和58.9%,复合材料F/G弯曲强度的比强度和储存模量的比模量与F/B相当,但F/G的冲击韧性和动态热机械性能都明显比F/B更好,同时F/G混杂体系的界面结合强度更高.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亚麻纤维与UP结合较差,BF与UP的界面结合不如GF与UP,因此F/G 力学性能比F/B更好.
2078-2083

海藻/磷虾蛋白复合纤维结构与染色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海藻/磷虾蛋白复合纤维(SA/AKP),用含有戊二醛的复合阻溶胀剂与酸性染料配伍使用对复合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了上染率、色牢度、表观色深与染色工艺的关系以及染色前后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并通过FTGIR、SEM对复合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具有沿轴向均匀分布的沟槽结构,截面呈椭圆形,酸性染料对SA/AKP复合纤维具有较好的染色效果,上染率达95.71%;耐水洗牢度达3级以上,K/S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 ℃之后K/S 值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较为缓慢,染色后纤维的力学性能损失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减小,80℃染色时纤维力学性能提高了0.3%,初始模量略有降低为3.7%.
2084-2088

sPS/PBA-aP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研究

摘要:以聚丙烯酸丁酯-无规立构聚苯乙烯核壳乳胶粒子(PBA-aPS)增韧改性间规聚苯乙烯(sPS),研究了PBA-aPS用量对sPS/PBA-aPS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PBA-aPS的引入提高了sPS的韧性,当PBA-aPS含量为25%时,共混物的悬臂梁无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7.8kJ/m^3,较纯sPS提高了一倍以上.实验还采用DSC、TG、DMA 和SEM 等手段对共混物的热性能和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PBA-aPS的引入导致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共混物仍为两相结构,随着PBA-aPS用量增加,基体sPS的Tg逐渐移向低温方向;随着PBA-aPS含量增加,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略有下降,但最大热分解速率温度逐渐升高;PBA-aPS与sPS相容性良好、分散均匀,PBA-aPS增韧改性sPS 应该是PBA-aPS 的空穴化以及PBA-aPS诱发的sPS多重银纹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2089-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