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核壳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核壳吸波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吸波材料,与单一类型的吸波材料相比在结构、吸波性能和应用上有着明显优势,本文总结了核壳吸波材料的基本类型、制备方法及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自反应淬熄+表面改性法。指出核壳吸波材料有望满足新型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要求,并对今后核壳吸波材料的研究提出展望。
2001-2006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摘要:壳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药物经壳聚糖负载后,不仅能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药方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07-2012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基于聚磷腈可降解电活性材料的合成及其降解行为研究

摘要:以六氯环三磷腈为原料,加热开环聚合制备了聚二氯磷腈,再分别以苯胺五聚体为功能单元、甘氨酸乙酯和赖氨酸为调节基团,通过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两种可用于神经支架工程材料的可降解电活性高分子聚[(甘氨酸乙酯/苯胺五聚体)磷腈](PGAP)和聚[(赖氨酸/苯胺五聚体)磷腈](PLAP)。通过红外、热重、核磁、循环伏安、紫外等对聚合物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氨基酸类侧链取代基对聚磷腈降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链氨基酸类取代基的类型和比例对此高分子材料的降解行为有着关键性影响。其降解速率随着取代基比例的增加而加快,此外,随着氨基酸侧链基团极性的增加,降解速率增加。
2013-2018

掺天然磁铁矿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摘要:以天然磁铁矿粉为低成本吸收剂制备了水泥基吸波材料,采用矩形波导法测试了不同磁铁矿掺量试样的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并基于传输线与阻抗理论计算了试样的反射率.结果表明,掺天然磁铁矿水泥复合材料在8.2~12.4 GHz 频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电磁参数,表现出明显的电损耗与磁损耗.磁铁矿水泥复合材料存在2.5和8.5mm 两个匹配厚度.随磁铁矿掺量的增加,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当试样厚度为2.5mm时,磁铁矿掺量15%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最好,吸收峰值达到-14.8dB,反射率低于-10dB的频带达到2.1GHz,而试样厚度为8.5mm时吸收峰值较低,但是吸收频带较窄.
2019-2022

细菌纤维素负载TiO2用于DDNP废水光催化降解研究

摘要: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环保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能,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低廉的价格等优点。选用细菌纤维素为载体制备出具有优异形貌的 TiO2/BC 杂化纤维。利用 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负载型TiO2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最后通过测试杂化纤维对DDNP(二硝基重氮酚)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和重复使用率评价其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了该杂化材料对 DDNP 废水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2023-2027

环氧丙烯酸酯改性对水性醇酸树脂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亚麻油、甘油、苯酐、顺酐为原料合成醇酸树脂,并利用环氧树脂、苯乙烯以及丙烯酸单体对所合成的醇酸树脂进行改性,得到一种环氧丙烯酸改性水性醇酸树脂。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合成过程中每一步骤所得到的产物的结构,证明了成功在醇酸树脂链段上引入了改性链段;以热重分析和凝胶色谱考察了改性前后的醇酸树脂的性能,结果表明,偏酐与环氧丙烯酸改性后的醇酸树脂分子量及分散度都有所增加,其中环氧/AA/St改性的醇酸树脂分子量最大,分子量分布最宽,环氧/AA/St 改性的醇酸树脂耐热性能得到了改善。最后对漆膜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分散性方面,环氧/AA/St 改性醇酸略弱于偏酐改性醇酸,产物粘度也相对较大,但是其稳定性、漆膜的附着力、耐水性以及耐盐水性能等与偏酐改性醇酸相比都明显得到了提高。
2028-2032

316L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采用激光微加工技术在316L不锈钢光滑表面上进行沟槽型织构化处理。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利用柱-平面接触方式对沟槽型织构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激光表面织构参数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斑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织构试样相比,织构化表面的摩擦因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且表现得更为稳定、磨损相对轻微,这是由于所制备的表面微坑起到了储存润滑介质并捕获磨屑的作用;织构条纹的结构参数对摩擦磨损有重要影响,随着沟槽宽度和沟槽间距的增大,摩擦因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当沟槽宽度为100μm 和沟槽间距为200μm 时减摩抗磨性能最佳;此外,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对织构化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织构化处理对高负载环境下的减摩抗磨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2033-2037

复合体溶剂热分解低温一步合成NaInS2纳米片刺球

摘要:以 In(S2CNEt2)3复合体为前躯体,乙腈和油酸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采用复合体溶剂热分解法于200℃低温下一步合成了 NaInS2微米球,通过调控油酸含量,成功制备出具有纳米片刺球结构的超结构NaInS2微米粒子. XRD 和 FE-SEM 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aInS2具有斜方六面体结构,物相单一,结晶良好.油酸对 NaInS2微米球的微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少量油酸(<5mL)的加入,对产物相组成和结晶性无明显作用,但可以使所得产物由实心微米球变为由级次粒子聚合而成的多孔微米球.当油酸含量高于10mL时,构成微米球的级次粒子发生明显的择优取向生长,形成具有极大孔隙度的纳米片刺球.漫反射光谱表明,所得 NaInS2微米球对波长小于450nm 的光均呈现很强的吸收,吸收边位于450nm.然而,纳米片刺球的吸收边位于400nm,蓝移达50nm.光致发光光谱证实,样品在245nm 紫外光激发下,存在一个340~650nm的宽发光带,主峰位于340~450 nm,源于电子带间跃迁.
2038-2041

木粉含量对木粉/酯化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摘要:以甘油为相容剂,利用木粉、马来酸酐酯化淀粉和聚乳酸(PLA)进行熔融挤出制备了木粉/酯化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利用 XRD 和 SEM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断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以研究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吸水率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下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下降,吸水率逐渐增大;TGA 测试结果表明木粉的加入使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流变测试表明木粉用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粘度逐渐增加。
2042-2047

甘蔗叶活性炭对碱性嫩黄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摘要:研究了甘蔗叶活性炭对碱性嫩黄(AO)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50~310 mg/L 浓度范围内,甘蔗叶活性炭对 AO 的吸附行为符合 Lang-muir等温方程,在303~323 K 温度范围内,甘蔗叶活性炭吸附AO 的自由能ΔG<0,吸附焓变ΔH>0、吸附熵变ΔS>0,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熵增过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8),以化学吸附为主,同时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
2048-2052

水热合成LiFeP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颗粒尺度敏感性

摘要:通过控制水热法过程中的水热反应加热速度,制备了3种不同颗粒尺度的 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果表明,加热速度越快,LiFePO4/C平均粒径越小,分布越集中.当加热速率从5℃/min升至15℃/min 时,材料颗粒半径从336 nm 减小到200nm,0.1C 放电容量从154mAh/g 增至162mAh/g,而20 C放电容量则从75mAh/g 显著增大至127 mAh/g.LiFePO4/C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敏感性,特别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
2053-2056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透波层的研究

摘要:采用弓形法测试反射率,研究透波层的厚度、材质对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18GHz 范围内,厚度对其吸波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厚度分别为0.25、0.50和1.25mm 的透波层,其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37.03,-33.45和-33.22dB;随厚度的增加,吸收峰的位置随向低频段显著漂移,-10dB 的有效吸收带宽也显著变窄,分别为11.5,11和6.5GHz;与厚度相比,材质对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电磁性能影响较小.
2057-2059

铅离子对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铅离子对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抗压强度随着铅离子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硝酸铅掺量达到10%时,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的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发生明显下降。铅离子对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凝结时间没有明显影响。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过程中,铅离子对水泥体系的 pH 值影响不大,但能够造成水泥水化放热峰出现的时间延迟,水化放热的总量减少并影响主要水化产物的结晶程度。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反应后期,当硝酸铅掺量达到10%以上时,在水化产物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 Pb2P2O7的衍射峰。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固化铅离子的浸出毒性试验结果(43μg/L)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5mg/L)。
2060-2065

Cr/Mo比对FeCoMoCrZr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及磁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单辊急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 Cr/Mo比的 FeCoMoCrZr 非晶薄带,并对该系非晶合金进行等温热处理.用 XRD和 VSM研究 Cr/MO 比的变化对(Fe0.58 CO0.42)73 MO17-x Crx Zr10系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 在9~17之间变化时,所制备的合金薄带为非晶结构;(Fe0.58 CO0.42)73 MO5 Cr12 Zr10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为:Am →α-Fe(CO)+CrFe4+Fe23 Zr6+Cr2 Mo,(Fe0.58 CO0.42)73 Cr17 Zr10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为:Am →α-Fe(Co)+ Am′→α-Fe(CO)+ CrFe4+Fe3 Ni2+未知相;Cr/Mo 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合金的热稳定性,促进了退火后α-Fe(Co)相的析出.两种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幅度不同,在低于晶化峰值温度Tp退火,(Fe0.58 CO0.42)73 MO5 Cr12 Zr10合金的Ms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缓慢上升;而(Fe0.58 CO0.42)73 Cr17 Zr10合金的Ms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快速大幅上升.
2066-2069

ZTS晶体(100)面台阶聚并现象的AFM非实时研究

摘要:通过对301 K时,不同过饱和度以及掺杂2.5%(摩尔分数)尿素(σ=0.09)条件下生长的 ZTS 晶体进行AFM非实时扫描,对其(100)面的基本台阶以及聚并形成宏观台阶的形貌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ZTS晶体(100)面在低过饱和度下(σ=0.03),以基本台阶推移为主,台阶高度约为0.553 nm,近似为晶格参数a 值的一半;在高过饱和度下(σ=0.09),以台阶聚并后的宏观台阶推移为主.而在同样的过饱和度下掺入尿素则会加剧台阶聚并的程度,该实验结果很好地符合了杂质诱导产生非对称台阶动力学系数理论模型.
2070-2075

PA66短纤维用于提高聚甲基乙撑碳酸酯力学与热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分子间作用力较低、力学和热学性能较差,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 PPC/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促进 PA66短纤维与 PPC 形成氢键作用力,有利于提高PPC材料的综合性能.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PA66短纤维的羰基与 PPC 分子链中的羟基之间形成了氢键,PA66短纤维的引入提高了PPC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当短纤维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15.8%,初始分解温度和玻璃化温度分别提高了32.2和3.8℃.当短纤维含量继续增加至30%(质量分数)时,由于高含量的纤维之间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略有下降.PPC力学和热学性能的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氢键作用力的形成和 PA66短纤维受力后发生的拉丝形变所引起.
2076-2079

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石膏复合材料等温吸放湿特性及机理研究

摘要:为了分析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采用饱和盐溶液法对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的吸放湿平衡含湿量进行测试。并且采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对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结构及形貌进行测试。通过数学拟合方法,依据菲克定律以及吸放湿滞回环的表现,发现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存在着“绑定”水分,并提出了化学吸附不可逆吸放湿机理。结果表明,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外壳高分子壁材在复合材料吸放湿过程中,既有类似石膏孔隙的物理吸附,同时也存在“绑定”水分的化学吸附;“绑定”水分量随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掺量增加而增加,并且不随等温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而变化。
2084-2088

载铜多壁碳纳米管的抗菌活性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表面负载纳米铜,制备复合抗菌材料 MWCNTs-Cu.X 射线能量色散谱(EDS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铜成功地负载在 MWC-NTs表面,纳米铜分散良好.以大肠杆菌为目标,评价了MWCNTs-Cu 对水中细菌的抗菌活性,探讨了其抗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WCNTs-Cu 对大肠杆菌表现出很强的抗菌性,其中,MWCNTs 对大肠杆菌有强吸附性,纳米铜起主要杀菌作用.
2089-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