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3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高透光封装胶膜技术综述

摘要:封装材料的透光率直接影响到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从降低光学损失、提高太阳光利用率的观点出发,综述和评论了高透光乙烯-醋酸乙烯(EVA)共聚物封装胶膜改性的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改性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为太阳能组件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提供解决方案。
2291-2294

超磁致伸缩材料磁滞建模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摘要:建立有效的磁滞非线性模型是超磁致伸缩材料(GMM)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阐述了磁滞现象的特性与产生机理,将现有的磁滞模型分为数学模型和机理模型两类,并从其内在机理、历史沿革、实现难易、适应范围与限制条件等方面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综合比较评价,重点讨论了Preisach模型和J-A模型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并对未来磁滞建模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2295-2300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氰酸酯树脂/氧化石墨片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十二胺对氧化石墨片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谱(NMR)对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片(GO-DDA)结构进行表征。将GO-DDA引入氰酸酯树脂体系,制备了氰酸酯(CE)/氧化石墨片复合材料,着重研究了GO-DDA用量对氰酸酯固化反应及复合材料导热与绝缘性能的影响。DSC结果表明,GO-DDA对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降低树脂的固化温度。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体积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GO-DDA的加入能显著提高氰酸酯树脂的导热性能,当GO-DDA加入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比纯CE树脂材料提高了48%,而且复合材料仍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复合材料的SEM结果表明,少量GO-DDA的加入还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2301-2304

离子液体下N-十二烷基壳聚糖纤维的制备

摘要:以N-十二烷基壳聚糖为原料,5%脯氨酸丙酸盐和2%的尿素为溶剂,考察了纺丝原液的浓度、凝固浴的组成与温度、拉伸比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7%的纺丝原液,凝固浴为4%的硫酸铵乙醇溶液,凝固浴温度为25℃,纤维拉伸比为1.45倍。所得到的纤维的机械强度为3.785cN/dT,伸长率为11.227%,挠曲强度为1.010cN/dT,初始模量为2.704cN/dT。
2305-2308

核壳比对聚丙烯酸酯塑溶胶流变-凝胶行为的影响

摘要: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5种不同核壳比(核层和壳层的质量比分别为10/0、8/2、7/3、6/4、5/5)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核壳比对聚丙烯酸酯塑溶胶流变-凝胶化转变行为的影响,并用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镜(SEM)对乳胶粒子的大小、形貌和塑溶胶胶膜表面进行表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增塑后体系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呈非牛顿流体行为;乳胶粒子核壳比越大,增塑后体系的粘度越大,凝胶点温度越低,塑溶胶的储存期越短;频率扫描显示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凝胶体系的粘弹性模量近似线性缓慢增加,说明此凝胶体系的稳定性较好。
2309-2312

组织工程甲壳素载体支架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摘要:探讨甲壳素载体支架培养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对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作用。以自制的甲壳素膜片为材料,测定其厚度、含水量、透光率、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在甲壳素膜片上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其细胞相容性,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将其移植到受损的角膜上皮层,观察其修复作用。结果甲壳素膜厚度为0.20mm,含水量为81.59%,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均大于80%,干态和湿态下的载荷强度分别为6.56和29.85N,植入肌肉及皮下后炎症反应较轻,有利于细胞贴附,并能促进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该材料基本符合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材料的要求,为组织工程角膜支架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313-2319

环境相对湿度对高疏水性PVDF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聚偏氟乙烯(PVD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辛醇/水为制膜体系,采用粗糙基底辅助相转化法制备PVDF多孔膜。考察了环境相对湿度对膜结构、透过性能和表面浸润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相对湿度增大,膜表面孔数量增多,膜底面聚合物球晶生长更为充分,表面侧致密皮层减薄,在高湿度环境下,成为几乎对称的海绵状断面结构;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50%时,膜的气通量几乎为0,相对湿度高于50%条件下,膜的气通量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增大;膜底面的疏水性随相对湿度的增大变化不甚明显,水接触角均在130°以上。
2320-2323

3D Bi_2WO_6/TiO_2异质结型光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增强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摘要:通过浸渍法合成了3D多组分Bi2WO6/TiO2异质结型复合光催化剂,多次浸渍使TiO2粒子层层沉积到花状Bi2WO6结构的表面。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500W氙灯为光源,罗丹明B(RhB)为降解对象,进行了光催化活性测试,考察了不同TiO2复合量对Bi2WO6光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结型Bi2WO6/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纯Bi2WO6和TiO2。当复合15%(质量分数)TiO2时,所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最有效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并且光催化活性得到提高。活性提高的原因是所形成的异质结特殊的界面能够显著地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并且具有较高的光吸收能力。
2324-2328

Na_2O-B_2O_3-SiO_2玻璃的制备及其三阶非线性的研究

摘要:以正硅酸乙酯、硼酸和乙醇钠为先驱体,分别以无水乙醇、乙二醇甲醚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结合气氛控制的方法制备了Na2O-B2O3-SiO2玻璃。通过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凝胶的热分解机制、玻璃的形成过程和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600℃时制得了透亮密实的玻璃。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Z-扫描技术对获得的玻璃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玻璃具有良好的光透过率,且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为1.49×10-19 m2/V2。
2329-2332

苯酚胺类催化剂HP-30对PU硬泡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选用聚醚多元醇GR-835G、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M-200作为主要原料,苯酚胺类催化剂HP-30作为三聚催化剂,H2O作为发泡剂,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压缩性能的且表观密度为60kg/m3的PU硬泡。结果表明,HP-30不仅能起到催化作用,还能些许程度地起到发泡剂的作用。随着HP-30用量的增加,发泡体系的乳白时间、上升时间及凝胶时间均不断缩短,泡沫体的表观密度则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若此时需得到相同表观密度的泡沫体,可适当改变发泡剂H2O的用量,且6%(质量分数)以内H2O量的变化对发泡时间及体系粘度几乎无影响。HP-30用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60g/m3泡沫体的压缩性能,且当HP-30的用量为13pphp时,泡沫体的压缩强度与压缩模量分别能达0.772和30.0MPa。此外,还探讨了HP-30的作用机理。
2333-2337

TeO_2-Nb_2O_5-BaCl_2-AlF_3玻璃系统结构及光学性能研究

摘要:用传统熔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氧卤碲酸盐玻璃:(80-x)TeO2-10Nb2O5-10BaCl2-xAlF3(x=10、20和30),用密度比重天平、玻璃热膨胀仪、棱镜耦合仪、显微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组分变化对物理性能、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玻璃中AlF3含量增加,玻璃的密度和折射率减小;在Tg温度前,玻璃的平均线膨胀系数α减小;玻璃的热稳定性增强;玻璃结构中的双三角锥体[TeO4]和变形的双三角锥体[TeO3+1]以及三角棱锥体[TeO3]相对含量都相应减少;玻璃在紫外吸收边出现了蓝移现象,玻璃的直接和间接光学帯隙都增大。
2338-2342

掺CeO_2的MgO-CaO材料缺陷研究

摘要:以分析纯Ca(OH)2和Mg(OH)2为原料,CeO2为掺杂剂,利用行星球磨机混合后压制成型,经1650℃烧成,保温3h,制备了MgO-CaO材料。通过XRD和SEM对试样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CeO2掺入量的增大,CaO的晶格常数先增大后减小,试样的体积密度不断增大,显气孔率减小,致密化程度增强;在烧结致密化过程中,MgO晶粒长大比CaO更为明显,试样晶粒间的气孔逐渐减少,但MgO晶粒中的气孔逐渐增多,而CaO晶粒中未有气孔出现;CeO2促进材料致密的实质是与CaO发生置换固溶,Ce4+进入CaO晶格内,增大了Ca2+空位浓度,有利于Ca2+的扩散。
2343-2347

双相质子导体BaCe_(0.9)Y_(0.1)O_(3-δ)/La_(1.95)Ca_(0.05)Ce_2O_(7-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双相质子导体BaCe0.9Y0.1O3-δ/La1.95Ca0.05Ce2O7-δ(7∶3、6∶4、5∶5、4∶6、3∶7)。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样品在CO2和沸水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IM6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了其在空气、氩气、湿润的4%H2/Ar 3种气氛从450~850℃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复合的样品经1500℃烧结后均形成了明显的双相结构且获得了致密的烧结体。随着样品中La1.95Ca0.05Ce2O7-δ比例的增加,其对CO2和沸水的化学稳定性增加。在所研究的各种比例的复合材料中,BaCe0.9Y0.1O3-δ-La1.95Ca0.05Ce2O7-δ(3∶7)具有最高的电导率,850℃时在湿润的4%H2/Ar气氛下的电导率为2.49×10-2S/cm,电导活化能为1.13eV。
2348-2353

钙掺杂对SrLaCo铁氧体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永磁铁氧体Sr0.55-xCaxLa0.45Fe10.85Co0.35O19(0≤x≤0.35),以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以铁氧体永磁测量仪对材料的磁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钙掺杂后磁体主要由M相组成,但钙掺杂量x=0.25时磁体中出现了少量的Fe2O3相。钙掺杂后磁体的晶粒尺寸、长径比增加,当x=0.25时,a向平均晶粒尺寸(平行于试样表面方向)达到1.23μm,长径比达到2.32。随着钙掺杂量增加磁体的剩磁逐渐减小,而钙掺杂量对磁体的矫顽力影响比较复杂,当掺杂量x=0.05、0.35时磁体的矫顽力表现为减小,当掺杂量x=0.15、0.25时磁体的矫顽力明显提高。
2354-2356

模板剂对Sm_2O_3微晶的生长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SmCl3·6H2O和NaOH为主要原料,异丙醇为溶剂,借助不同模板剂对Sm2O3微晶进行可控合成。在200℃溶剂热条件下反应48h后得到前驱体,经800℃热处理1h后制得了不同结构和形貌的Sm2O3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Lambda 950分光光度计分别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不同模板剂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板剂对产物的结构、尺寸及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以CTAB作为模板剂时,制备了含有立方相和单斜相两相的、六方片状结构的Sm2O3微晶,其禁带宽度为4.828eV。
2357-2361

一种新型医用高氮无镍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摘要:研究了成骨细胞及血小板在不同氮含量的新型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表面的粘附及细胞毒性表现。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考察不同氮含量的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过MTT实验和细胞粘附实验考察不同氮含量的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不同氮含量的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对血小板粘附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氮含量的无镍不锈钢材料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形态和增殖不构成伤害,且氮含量对细胞的粘附影响并不显著;细胞毒性实验表明,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和对照组钛合金材料性能稳定,对成骨细胞的生长没有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2362-2366

碳化细菌纤维素的电磁屏蔽效能

摘要:细菌纤维素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碳化处理,将得到一系列网状结构的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碳纤维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在频率600MHz~14GHz范围内对其进行了电磁参数测试;应用电磁屏蔽理论计算获得碳纤维的电磁屏蔽效能。结果表明,1200℃碳化得到的碳纤维在频率为6~14GHz之间的屏蔽效能都大于30dB,在14GHz时最高可以达到41dB,该碳纤维密度低、屏蔽效果好,在电磁屏蔽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367-2371

Bi_(0.9)Ho_(0.1)Fe_(0.95)Cr_(0.05)O_3陶瓷制备及表征

摘要: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Bi0.9Ho0.1Fe0.95Cr0.05O3(BHFCO)陶瓷。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表明,制备的BHFCO为纯相,具有菱方钙钛矿结构,属于R3c空间点群,晶格参数较块体BFO有所减小。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BHFCO陶瓷具有明显介电弛豫特性,并在315℃附近存在反铁磁-顺磁相变。铁电测试表明BHFCO陶瓷具有饱和的室温电滞回线,剩余极化值为20.25μC/cm2。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表明BHFCO陶瓷中Fe元素仅以Fe3+形式存在。磁性测试表明BHFCO陶瓷具有饱和的室温磁滞回线,饱和磁化场强为2.290A·m2/kg,剩余磁化强度为0.476A·m2/kg。
2372-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