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杂志社
分享到:

长江学术杂志

《长江学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6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文艺学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当前语言生活热点问题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 国际刊号:1673-9221
  • 国内刊号:42-1754/H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6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9
  • 综合影响因子:0.162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长江学术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江学术杂志特稿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之儒释交涉

摘要:无论中、西,“哲学”与“宗教”本即属不同领域之事,亦有其不同之设立条件。哲学中所内涵之“宗教向度”,与宗教教义中所需之“哲学支撑”或“神学支撑”,皆须于各自之领域中,完成其建设;不当混淆。除非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存在“完美之哲学”,或存在“能为一切人所接受之宗教”,以是最终达成教法之一致。然对于现代之中国而言,却出现“哲学”与“宗教”,须同时面对相同之立论需求与压力,致使中国长期以来居于社会主流之儒家哲学与佛教,产生相近之发展;且于过程中,二者之立论,彼此相需。此一状况,实于过往未曾出现。此一中国现代“哲学”与“宗教”所必须同时面对之立论需求与压力,简要言之,即是来自西学之“知识”与“知识观”之冲击。其主要之项目有三:一为天文学,一为现代物理学,一为生物之演化论;三者皆有“实证”之基础。至于同时亦于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之“社会演化论”,则由于非建立于科学之实证,其冲击属于“历史观”,性质不同。本文之撰作取径,基本上,乃是延续作者有关中国现代哲学思惟中之“演化论议题”与“认识论议题”之研究,进一步分就中国现代之“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之发展”,论述其间所存在之“儒、释交涉”。其要旨,区分为五。前四项为:一、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之需求;二、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价值观”之改变;三、作为中国现代哲学支撑点所重构之“气论”及其所延伸之问题;四、中国现代“新佛学”发展之难题与其所抉择之路向。至于第五项,则是作者以自身之观点,说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难题所可有之解决之途。
5-22
长江学术杂志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高粱地废墟与民族式微:文学与电影中的《红高粱》

摘要:通过细致比较文学与电影文本《红高粱》,本文从“废墟”意象的文化谱系入手,隐喻性地将高粱地毁灭与民族国家式微联结起来,并进而将论题拓展到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电影,追问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废墟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
23-30
长江学术杂志文艺学研究

艺术自律与艺术终结

摘要: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预言了以言说真理为职能的古典艺术的消亡,阿瑟·丹托等人的“艺术终结论”则宣布艺术终结于“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在晚期现代性的时代,艺术终结的实质是自律性艺术的终结。审美现代性设计了一种以审美主义、署名崇拜和文本自足为规定性的艺术体制,而波普等“反艺术”和大众文化则用日常生活经验的呈现解构了自律性艺术体制。艺术自律起源于资产阶级与贵族国家争夺文化领导权这一历史事件;随着国家与市民社会二项对立趋于消散,包括艺术自律在内的普世性价值观念体系也就失去了合法性,于是出现了自律性艺术体制终结的历史现象。艺术终结论的真正内涵是自律性艺术的终结,而终结自律性艺术的真正力量是大众文化。
31-41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与先秦美学思想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出版,对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被厘定为“孔子诗论”的战国楚简《诗论》对于中国美学研究有着突出的意义,它表明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出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批评体系,除了道家美学之外儒家亦有着较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孔门诗论与《乐记》《诗序》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填补了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段空白。
42-46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艺生活》的复刊、“新生”与停刊

摘要: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月刊是建国初年仅有的几份获得复刊机会的新文学刊物之一。然而由于敏感的“同人”出身,它的“新生”几乎以全方位的“延安化”方式展开。这种面向“新的人民的文艺”的主动调整,见证了新文学期刊在新中国文学体制中的生存策略与尴尬处境,也折射了左翼知识分子在新环境中自我身份和文学认同的改变。而《文艺生活》的最终停刊,也成为当代文学版图重构中不同文学力量之间相互博弈的记录。
47-52

论《甲寅》月刊中的小说

摘要:学界在论及《甲寅》月刊对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之功时,往往以《甲寅》月刊中的小说做为有力的证据之一,但实际上,《甲寅》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新”是比照近代“小说界革命”之后的情形而言,如果以五四新文学为参照系,那么《甲寅》月刊中的小说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叙事模式,或者文字形式,所显示的则是“守旧”大于“开新”的状态。
53-59
长江学术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纬书中的西王母故事辨证——兼论道藏本《墉城集仙录》的真伪问题

摘要:汉代纬书中有大量关于西王母的叙事,这些材料对于我们研究汉代文化与汉代文学都有很大的价值,对研究道教及道教文学与谶纬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纬书文献残缺严重,后世辑佚也多有舛误,故需仔细辨别。纬书辑佚中的西王母材料也存在误引问题,尤其是《纬书集成》引自《墉城集仙录》的《尚书帝验期》材料。同时,辩证《墉城集仙录》所引《尚书帝验期》材料真伪,也可以使我们据以考证道藏本《墉城集仙录》的真伪问题。
60-66

论元杂剧中的文人从政观

摘要:元杂剧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中下层儒家文人,因此许多剧作都反映出元代文人心态,其中有不少则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从政观念,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从政观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投效朝廷的使命感,而在元代中后期这样的作品则显露出文人对于蒙元王朝的认同;第二是具有强烈功利性的从政目的,元杂剧中文人的从政理想是同他们的功利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设定与自我奴化倾向。
67-75
长江学术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艾丽斯·门罗《普露》的修辞性叙事

摘要:詹姆斯.费伦从他的修辞叙事学角度出发,紧紧围绕着“进程”(相当于传统叙事学所讲的情节但又有关键差异)和“判断”(涉及文本动力,作者,读者反应三者之间的互动而推进阅读体验的深入)这两个概念在叙事文本中的作用机制,向我们展示了在短篇小说《普露》中,门罗如何通过一种有别于传统叙事,富有美学个性的现代叙事来使人物性格而非叙事性逐渐得以呈现。
76-82

启蒙及其限度——《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的三重面相

摘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复调式的侦探小说。其中,伊万这一人物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以侦探小说在现代的生成为线索,通过解读“罪犯”,本文试图勾勒出伊万作为一名由启蒙内在传统而来的现代哲人的面目。这涉及到伊万的申辩。伊万的申辩具有三重面相,每一重面相都与形形色色的同面人相关。正是这些面相打开了死亡之上不朽的神圣空间。
83-90
长江学术杂志古代汉语研究

《段注》废、行字研究——试析古汉语单音节词书写形式的更替

摘要:分析《说文解字注》中的废、行字组,可以发现古汉语单音节词书写形式更替的五种规律性现象:一、形义关系明显的字容易通行;二、形声结构易通行;三、繁化是主要趋势,简化律的作用有一定的条件;四、废、行字多有意义联系;五、废、行字多曾混用不别。造成古汉语单音节词书写形式更替的因素来自汉字本身、语言和民族文化:一、汉字构件功能的变化与缺失;二、汉字废弃产生的连锁反应;三、汉字表词功能的变化;四、上古汉语语法的影响;五、民族文化的影响。
91-98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

摘要:服务音义的需要,唐五代佛典音义征引《楚辞章句》凡655例,其征引形式有三:(1)单引正文;(2)单引注文;(3)正文+注文。其征引目的是释义和辨字,而以释义为主。比较今本,其中存在讹、脱、倒等种种文字问题。梳理这些材料对五家音义引书研究和《楚辞章句》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99-103

方方的文学新世纪——方方新世纪小说阅读印象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方方的创作在日渐走向深化的过程中,把最初对人的生活和人性的那一点“失望”,变成对人生问题的终极追问,而将她从生活中汲取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天性中的那一点率直纯真,酿成一种面对“失望”隐忍求生的韧性的人生哲学。
103-103
长江学术杂志现代汉语研究

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

摘要: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模糊(fuzzy),应该包括语言层面的模糊和话语层面的模糊。语言层面的模糊是语言单位仅仅受制于语言系统、并不跟言语活动相联系的模糊。话语层面的模糊是言语活动中同一定交际任务、交际环境相联系而产生的模糊。为加以区别,我们且称语言层面的模糊为“模糊语言”,话语层面的模糊为“模糊言语”。本文就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分别举例证实语言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同时指出,词语或句法结构的多义性不属于语言模糊。本文着重讨论了话语中的模糊,即模糊言语。将话语中的模糊分成修辞性的模糊言语和社会性的模糊言语。修辞性的模糊言语是适应修辞需要,有意背离语言系统、改变语言单位固有意义而形成的话语模糊;对此,分别从语义偏离、实意隐藏、概念杜撰这三方面加以举例说明。社会性的模糊言语是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话语中的有关词语跟其在词汇·词义系统中的价值不同步,有差异,从而造成的话语模糊;用“重要”和“著名”这两个词实际使用情形的调查材料,对此作了具体说明。
104-112

吴语的“鲎”(虹)

摘要:吴语谓虹为“鲎”。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绘制出“鲎”(虹)的地理分布图,确认把“鲎”(虹)视为吴语的特征词之一是恰当的,并进一步梳理文献,指出“鲎”(虹)的本字是“雩”。《六书故》(南宋)的“越人谓虹为鲎”就词源而言来自《尔雅》注“虹江东呼雩”(东晋)、《集韵》“吴人谓虹曰雩”,不过戴侗时代吴语的“雩”已因经历语音演变而“脱胎换骨”,从而造成了“词源中断”(de-etymologisation)现象,所以人们才用同音的“鲎”字来记录。关于河北和湖北浠水的“鲎”,论文指出前者乃误解文献所致,后者则可能跟吴语“鲎”的溯江扩散有关。
113-122

用“来”舍“去”、多“回”少“过”——兼论语言表义的明确原则

摘要:现代汉语中,“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大概的数目”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存在着“用‘来’舍‘去’”的现象,“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方向”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亦存在着与“用‘来’舍‘去’”相似的“多‘回’少‘过’”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主要是意义的明确度高低因素。这种因素,揭示出了语言表义的一种基本原则——明确原则。
123-128

中国首个写作学博士点简介

摘要: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写作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8年开始招生。2014年4月,又经教育部核批为全国首个写作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5年将正式招收“写作学基础理论”、“文体写作”和“中外写作理论比较”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F0002-F0002

“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简介

摘要:2014年3月22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批准号12&ZD153)课题组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樱花绚烂的珞珈山举行。会议由课题组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于亭教授致欢迎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致辞。来自中日的近三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的诸多前沿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多视角的学术对话,探讨如何用关键词这枚金钥匙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世界,尤其致力于探讨关键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网·社科规划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站对本次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