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3 18:58:21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 H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0-1

“读――品――悟――思”四步教学范式,通过创设情景―――感知形象;诵读解析―――揣摩文意;比较思考―――体会诗情;扩展运用―――形成能力;以体会意境为重点,形成鉴赏力为目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思维互动,教师设疑、点拨,学生参与、思考,教与学有着相对应的各项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一范式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能够紧紧跟随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感性体悟和理性分析的飞跃和升华,在诗歌教学是必须实施的重要模式,代表了诗歌学习的必经阶段,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在有效教学的推动下,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灵性,达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体现了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这是一首极美的诗,虽是乐府旧题,但是作者张若虚却在营造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思美和哲理美。

针对诗歌自身的诗思美、诗情美和诗韵美的特质,本诗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体现了教学范式的理论构建和指导;同样的,也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范式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和完善,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好互动。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读――品――悟――思”的教学范式,确立教学目标:

同时,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样在此范式的构架之下进行:

1.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春江花月夜美好情景中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分组讨论策略:情感把握。目的是主张学生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作为教师要当好引导者、设计者、帮助者和指路人。

教学过程的把握赫然设计体现了“读品悟思”的动态构成。

第一步:导入――初识月之韵。

第二步:初读――体会音韵美 。

第三步:联想――把握画面美 。

第四步:赏析――体悟哲理美 。

第五步、感悟――体会诗思美 。

1.出示图片,加深感官体验,进行背诵。(图片分别为月升――月悬――月斜――月落的图景。)然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索。

2.比较赏析。(出示幻灯)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春式的爱情:甜蜜的思念,幸福的忧伤,纯真的情爱――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历经沧桑,辛酸凄凉,悲从中来――痛)

学生先解释,再体会情感。在和教师的对话中完成对两句诗歌的鉴赏。

3.教师总结。

第六步、拓展――比较月之韵。

比较阅读《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含蓄。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张九龄的《月夜怀远》意境宏大壮阔。起句"海上生明月"就很有气势,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具有一种雄浑阔大的气象。接着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

第七步、小结 ――重温月之韵。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2)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3)

这之后,我并没有着急进入歌曲的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江苏地区和西北民歌的欣赏,让学生猜猜哪些是江苏民歌?当一首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西北、江苏民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投入分析,专注的聆听。从地理风貌上的不同风格,到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对比,很快找出了其中几段江苏民歌,进而又归纳了江苏民歌细腻、秀丽、温柔、甜美的特点。从而为学唱歌曲时正确运用音色及情绪演唱歌曲,能唱出歌曲韵味打下了基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4)

初中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歌唱教学对学生提高素质,健康快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声,变声期中声带增长,童声逐渐消失、出现音域变窄、容易跑调、声音沙哑低沉、唱高音困难等现象,导致学生对歌唱产生心理障碍,焦虑胆怯,自信心不足。具体表现在唱歌不敢发出声音,情感表达不准确,甚至出现消极抵触的现象。这与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提问,应是指向性明确,能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从歌名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两者的结合,因此它具有音乐和文学双重特性。歌名是歌曲的眼睛,是内容和形式的概括,是词曲作者智慧的结晶。歌名或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或指明风格特点,或奠定感情基调等等,对学习歌曲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歌名切入,巧妙设计问题,一开始就设下疑问,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一、以疑引思,定位歌曲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有了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歌曲是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歌曲的歌名基本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以音乐体裁为歌名的,有赞颂祖国山河的,有描写人物景象的等等,从这些类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以音乐体裁类为歌名的,如《青年友谊圆舞曲》、《青春舞曲》、《摇篮曲》等。《青年友谊圆舞曲》,歌名直接点名音乐体裁,老师便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这首曲子的歌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然会说出心中想探究的问题:“什么叫圆舞曲?它的速度快吗?歌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圆舞曲是舞曲的一种吗?是不是歌曲会让人产生有种想一边歌唱一边舞蹈的感觉?”老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围绕着圆舞曲生成的问题开始有思考的聆听歌曲。

2.以颂歌类为歌名的,如《彩色的中国》、《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彩色的中国》,作为初中音乐唱歌课的开篇之作非常重要,教师不妨采用这样对话:“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表达你心中的《彩色的中国》?”

3.以人、物、地点为歌名的,如《无锡景》、《猎人合唱》、《沂蒙山小调》等。以《猎人合唱》歌名为例,可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你心中‘猎人’的形象是如何的?”学生畅谈后,聆听音乐,并从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展现猎人不同的形象。

歌名紧扣歌曲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歌名提问,合理定位歌曲内容,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以疑促辩,描述歌曲主题形象

1.善抓关键词。歌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歌曲情感的最高浓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歌名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利用关键词进行提问设计,促发学生的争辩,正确描述歌曲的主题形象。

①写实性

写实性关键词的特点是一看便知歌曲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判断出歌曲的主题形象。

《一二三四歌》是七年级下册一首富有激情的军旅歌曲,歌名中“一二三四”几个数字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大声朗读这四个字‘一二三四’,生活中我们在什么场合能听到别人喊这样的口号?”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说出了多种答案,“赛龙舟时,砍树时,出操列队时……”它的作用可以统一节拍和情绪。请学生用高昂的情绪喊口号“一二三四”,并说说这样喊得理由。同学们的口号形式各样,笑声不断。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设问:“歌曲中‘一二三四’的口号跟你喊的相似吗?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聆听音乐,正确描述出歌曲中以军人为主题形象做好准备。

又如学习歌曲《游击队歌》前,老师简介游击战。让学生不仅了解作战方式,并且知道抗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抗战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关键词“游击队”的理解和思考,得出结论:游击队员作战应该是非常轻巧,隐秘的一种作战方式。那你觉得《游击队歌》会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这种作战方式呢?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较弱的力度,表现隐秘。有的学生认为要用较快的演唱速度表现游击队作战的快、准形象,并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同学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聆听歌曲,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后思考,理性争辩,提出自己的理解,得出正确的主题形象!

②写意性

写意性是有别于写实的,它并不能直接揭示歌曲的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实际的演唱与欣赏,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歌曲主题形象。

如《歌唱美丽的家乡》,九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思维及文字的表达日趋成熟。但是这首歌曲的歌名关键词在于一个“美”字,家乡的美,美在何处,它不能凭空想象,只能是在聆听后才能将歌曲刻画的主题形象描述出来。笔者在学生聆听前利用关键词设问:“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贵州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它的美,美在辽阔,除了有高山、谷米、炊烟外,从音乐中你还能感受到家乡美在何处?”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辽阔,歌曲节奏自由,速度和延长音充分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美美在神秘:一个“哎”字,用较弱的力度唱出,滑音,降记号的运用,仿佛让人置身在家乡的山顶,眺望远方,云雾缭绕,家乡的稻谷、炊烟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家乡美的神秘感!用歌名中的一个“美”的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音乐中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形象并证明它的存在。

2.敢于质疑。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追求的音乐提问亦是如此。教师要从单纯的追求答案的同一性转变为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和亮出自己的观点、主见,由单一向多元过渡,尊重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歌曲所表现出的主题音乐形象。

以《长江之歌》为例,歌名中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关键词在于“长江”二字。笔者在执教时设下悬念;“你对长江了解多少?”生答:“高大、雄伟的,是我国的第一大长河!”师追问:“那你认为以长江为名的歌曲,它所描绘的主题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雄伟壮阔的主题形象。”带着这样的答案仔细聆听音乐,“歌曲所塑造的长江形象跟你心中的理解一样吗?”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先的意见,认为歌词展现的正是长江奔流不息,宏伟大气的主题形象。但有少部分学生在聆听中发现了,从歌词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所展现的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但中段“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将一位母亲的伟大,柔美的母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歌曲描绘的主题形象不仅仅是长江的雄伟,还展现了作为母亲河慈爱的一面。而支持一种主题形象的学生认为,歌词中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更加展现了长江那种雄伟的形象。正当学生争论不休时,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除了歌词,你还能在音乐找到其它证据来论证歌曲描绘出两种不同主题形象吗?”学生从演唱时力度的对比,从mf-mp的变化,验证了他们的观点。这样的质疑和争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不断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辩中现主见,辩中明是非,辩中见能力,从而激发了唱歌的兴趣,为有感情歌唱奠定最坚实的一步。

三、以疑激趣,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情由心生,没有感情的歌唱,纵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歌声依旧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歌名的设问,应抓住其音乐性,关注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对主题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用音乐表达,以音乐相伴,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带唱,把握歌曲主题情感。

(1)曲调,是指音乐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七年级下册的江苏民歌《无锡景》,教师可在聆听前设计导语:“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历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访游览,一曲江苏民歌《无锡景》将江南风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请从歌曲的曲调中寻找出江南的韵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旋律线和节奏两方面去聆听思考。全曲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大跳音程的旋律线和较为密集的节奏型,无不描绘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细腻的情感,从歌曲的曲调,明确了学生在歌唱时要把握抒情、柔美的音乐风格。

(2)力度,是指曲谱的高低强弱,也指物理概念中的力量强度。通过力度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也可以温柔倾诉的。掌握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及风格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执教九年级教唱课《念故乡》时,利用歌名“念故乡”三字,抓住歌曲的力度变化,笔者采用以“三念故乡”为情感路线,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在‘一念故乡’中,歌曲是用怎样的力度变化表现”?抓住A段力度< >变化,表现作者内心涌动着一阵阵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无法平静。“在‘二念故乡’中,歌曲的情绪有何变化”?B段力度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在‘三念故乡’中,歌曲是否用最强的力度作为结尾将思念之情推向最高潮”?音乐由p-f-p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但由不能实现的情感。通过多遍的聆听及对“三念故乡”力度变化的思考,让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将情感及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3)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在学唱一首歌曲前,准确掌握它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歌曲采用何种速度跟它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①快速,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音乐情绪。九年级下册《保卫黄河》就是以较快的演唱速度来表达人们对保卫黄河的决心。老师提问:“当日本侵略者的一把把军刀刺向祖国大地的心脏时,我们要以怎样的速度来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黄河”?此时学生回答的“快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演唱速度的表示,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表达和情感的体现。

②中速,一般表现平和、抒情的音乐情绪。用中速演唱,这是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曲采用的速度,如八年级下册《摇篮曲》通过曲名我们就可以明确它的演唱速度。在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可就歌名直接提问:“同学们觉得用怎样的演唱速度表现‘摇篮曲’的音乐主题呢”?

③慢速,一般表现较为沉重的音乐情绪。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教唱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用慢速演唱的歌曲。而延伸到欣赏课中,《葬礼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都用慢速表现音乐主题形象。

打开一首歌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歌名,透过这扇“天窗”,学生可以居高临下去领悟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对歌名进行设疑,抓住歌名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音乐课堂气氛,促进思考,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初中三年的歌曲教学只是学习歌唱的一部分,但笔者希望它能成为培养学生终身歌唱的一个缩影。带着问题出发,让歌唱美感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贝森赫兹.《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95-01

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角色。那么,应如何设计导语引入新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故事导入

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学习的主题,展开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时,笔者由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引入:“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长江中游一带,当时正值隆冬,这一带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而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烧了自家。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给周瑜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曹军。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善于预测天气,他通过预测得知这一天有东南风,故弄玄虚而已,根本就不是‘借’来的。”然后,笔者再由东南风、西北风引入季风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歌曲导入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始,适当组织学生唱歌,或组织学生听歌曲,或师生齐唱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奋、亢奋的状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前,笔者先播放《歌唱祖国》,优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开始学习中国地理;在学习《长江》时,笔者播放了《长江之歌》,由歌词引入长江的发源地等知识,展开对长江的教学;在学习《澳门特别行政区》时,让学生齐唱《七子之歌》导入;学习《中国的民族》时,师生共唱《爱我中华》导入……歌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使课堂充满了灵气。

三、诗词导入

诗词的语言优美简练,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时,请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州登月,嫦娥探乡。然后教师提问:“这首词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这样导入能感染学生,引人入胜,为授新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教学《台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余光中的诗《乡愁》吗?”然后笔者与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笔者接着问:“诗中的‘这头’指的是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母亲的游子――台湾。

四、谜语导入

猜谜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猜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寓教于乐。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前,笔者准备了与我国行政区划有关的一些谜语:(1)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2)碧波万顷(打一省名)。(3)十一逢中秋(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4)两个胖子(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5)宝地(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6)千里戈壁(打一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听到这些谜语,学生马上唧唧喳喳地竞猜起来……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五、图片导入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6)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 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 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 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7)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音乐教学亦然。在新的课程视角下,音乐教学应该“以生为本”,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为突破口,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自主自悟,让孩子们尽情拓展延伸,在音乐的天空中发现更多,享受更多,收获更多。

一、趣味引入不可或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觉每堂课伊始都充满了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欲望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真正感觉到音乐课是“一周最美好的时光”。

比如,在K少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姑苏风光》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介绍江南风景:诗人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之美,美在小桥流水。让我们摇起小船,跟随音乐再次感受江南连绵的水波: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美丽富饶的地方……

2.介绍江南丝竹(播放乐曲),欣赏江南丝竹,感受江南丝竹的清新活泼,委婉流畅。多媒体出示图片(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笛、萧、笙、小打击乐等),了解丝竹的演奏乐器。

3.了解江南地区的曲艺“昆曲”等。了解锡剧《双推磨》看一小段片段,感受它的委婉细腻。师生共同用苏州方言教学生说“山塘”,总结出“嗲”的特点。

这样的课堂引入趣味十足。通过视频、图片以及苏州方言,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为孩子们感受歌曲韵味、唱好歌曲、理解姑苏歌曲韵味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从而愉悦地进入后续的学习环节中。

二、自主合作不可或缺

好的音乐课应该基于“学”、围绕“学”、为了“学”来欣赏歌曲、学习新歌,以此组织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尽情翱翔。既然强调“以学为中心”,那么,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自悟、自练自唱就显得很有必要。实践证明,由“机械跟唱”到“自练自唱”的转变,由“单项灌注”到“自主合作”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正是新课程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例如,仍然以《姑苏风光》的教学为例,在师生完整聆听歌曲(两种演唱)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思考:前后两种演唱有什么不同?(前者用普通话、后者用苏州方言)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这种语言的特色“嗲嗲的、软软的”,教师趁机学说歌词:你好(nei hei)(ni hao)、苏州(sou zei)(su zhou)、末(me)(mo)、有(yu)(you)。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跟伴奏音乐边划船,边轻声哼唱,或者边跟钢琴边划旋律线,边用“lü”哼唱。同时,教师引领孩子们在分组在一字多音处反复演唱。最后完整地跟琴演唱歌曲,并分小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在自己认为唱得不够自信的地方,重新唱一遍。

这样的设计基于“学(学习、学生)”来实施,改变“教(教学、教师)”,通过“教”来激发、引导、带动“学”。这样的设计其实解决了“谁是课堂中心”的问题,那就是只有注重“以生为本”,才是教学改革的主路;“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才能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

三、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好的课堂应该在给予孩子们多重享受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留下余音袅袅的沉淀、思考和拓展的余地,小学音乐课堂更应如此。正所谓:“多一些拓展,让学生有机会探究;多一些深入,让学生有能力发现;多一些延伸,让学生有时间成长。”

1.江南的美不是一首《姑苏风光》能够高度概括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段来自苏州的特色音乐――《太湖美》,请大家仔细聆听,然后告诉我:这段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呢?

2.苏州评弹艺术历史悠久,它产生于苏州,用苏州方言演唱,流传于江、浙、沪一带。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演出方式有:一人(单档),两人(双档),三人(三个档)。评弹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现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中国最美的说唱艺术之一”“中国最美的曲艺艺术之一”。

3.欣赏《小城雨巷》(视频片段):绵绵的江南雨,像泼洒在春天里的茶香。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顷刻间将我们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姑娘的优美舞姿吧!

这样的拓展基于课堂,但超越课堂;基于学生,但发展学生;基于教材,但穿越教材,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的眼在洞开、情在饱满,心在扩展。好的音乐学习就应该在这样的拓展中向前挺进,以此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迷人的音乐天地中发现音乐、享受音乐,通过音乐,滋养和成就自己。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8)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户外教学法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9)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积累,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学习是在好奇、好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属于小学音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音乐学习已由初步的了解、认识升华到更进一步的探知音乐领域的调式和曲式、尝试合唱、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具的演奏等。对此,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他们打开学习音乐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江苏 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难点

1.准确运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表现歌曲。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乐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同学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一起来听!

教师范唱歌曲《杨柳青》,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师: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一样吗?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民歌,因为地域的不同,运用的又是各地的方言,所以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教师“送礼物”,引起学生的好奇,紧接着教师的范唱更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1.初听,了解歌曲的内容。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节拍、节奏。

师:《杨柳青》表现扬州人民下田耕地劳作的场景,那歌曲应该是几拍子呢?歌曲的节奏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吧!

① 解决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x.. x x x ”。

② 对加衬词末尾的节奏“x x x 0 ”做处理,在此处加拍手动作。

3.对照歌谱,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师生、生生合作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有哪些乐理知识是你不懂的,哪个乐句是你认为比较难唱的,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小声跟唱歌曲。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反复的聆听中,把歌曲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拍号以及八分休止符等乐理知识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有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始终以听为主,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再到理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1.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在读歌词中发现了什么?(歌曲的衬词很多)

师:你觉得衬词有意义吗?能去掉吗?衬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歌曲是民歌,有地域特点,衬词可以烘托气氛,抒感,要轻唱。

2.有声音位置地、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歌词。

4.学生跟琴轻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轻声演唱歌曲,音高位置不变,力度弱一些,音量小一些,能做到吗?

5.师生、生生接龙接唱,学生齐唱歌曲。

6. 讨论并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歌曲演唱得更好。

7.师生一起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学速稍快

声音:明亮轻快

8.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轻快跳跃,衬词要轻,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歌词、师生接龙、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歌词衬词多的特点及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失时机的评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和同学合作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的。音乐学习充满快乐、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学生有学下去的愿望!

四、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民歌的地域特点

师:你们真是乖乖龙地咚!“乖乖龙地咚”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来学一学。

师:扬州话说起来比较轻柔,细声细语,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吴侬软语”, 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要读成平舌音。

1.指导学生读歌曲的衬词。

虐 七 麦 石 水 嗬 产 步 哥

2.学生与教师接龙读歌词,感受扬州方言的特点。

3.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4.学生自己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后能用方言演唱歌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课设计,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真正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形成品性的殿堂。

在整个歌曲教学环节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送学生礼物为开端,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教师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再以有节奏地,有声音位置和有情绪地读歌词,一遍一遍地反复实践,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

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演唱《杨柳青》,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辨教师的范唱,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更多的是自信、轻松地学习音乐。

最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能掌握的内容。

赵云丽 陕西省宝鸡实验小学

【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整堂课,教师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围绕“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介绍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赏结合、实践探索、合作表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从教学准备―导入―展开―拓展―总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内容、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江苏民歌的地域与方言的特点,让学生在高效的音乐实践中,比较、理解、掌握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旋律特点、节奏特征等,把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落实在揭示音乐要素上,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了民歌的地域特色,喜欢民歌,爱唱民歌。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参与为手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二、落实“四基”,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熟悉旋律才能顺畅达到唱会旋律、唱会歌曲。本节课,执教者在歌曲学习环节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内容、节拍、情绪、风格特点、难点乐句等,而这些又是教师精心设计,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帮中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教会方法

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最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教会学生两种技能技巧:1.读歌词的技巧。有声音位置、音高不变、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为培养学生歌唱的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基础。2.轻声演唱方法,“轻声演唱”运用较小的音量,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集中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以上两种技巧的渗透,教师一直在示范,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眼睛看、耳朵听”的双重作用下及时掌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0)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音教会开始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各个阶层积极抗日。音教会组织了江西省公私立各级学校教职员抗敌歌咏团、江西省各机关公务人员抗敌歌咏团、省会党政军机关及学校双十节游行歌咏团,在南昌城市的街道、礼堂、公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1938年1月音教会在南昌创办了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任团长,何士德、赵定保、宋居田、张咏真任音乐指导,聘请黄若海、陈鲁南、徐廷敏担任话剧导演,吸收了南昌及外地流亡的青年学生加入该团。⑤1938年1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和几个救亡团体在南昌公安局礼堂举行歌咏演唱大会,由何士德、程懋筠指挥,各单位的歌手们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再牺牲,再前进》,雄壮的歌声激动人心。1938年2月16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发起,南昌市内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上千人的抗日歌咏大游行。1938年5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在南昌街头演出了崔嵬编剧、吕骥作曲、黄煌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裘忠恕、高孝泓、傅汝昌等主演,由于艺术形象的逼真,观众竟然被剧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从而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演出效果。1938年6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走出城市,沿南浔铁路线,赴九江、永修、新建县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在露天场地临时搭台演出,演唱《救国军歌》、《全靠俺自己》等歌曲,并演出《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等独幕剧,数以千计的观众前来观看。⑥此外,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先后同其他宣传团体联合演出数十场之多,如田汉编剧、作词,聂耳作曲,陈鲁南导演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甘铎民、胡德龙、高孝泓、傅汝昌等人主演),黄若海导演的《血洒晴空》(由黄若海、张慧主演),邵惟执行导演的《最后的胜利》(由徐廷敏、刘曼华主演)等。

二、 吉 安

1938年7月赣北的重要城市九江失陷,日军沿南浔路向南推进,南昌危在旦夕,江西省政府机关向赣南撤退。1938年8月,音教会随省政府迁往吉安,会址位于吉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内。吉安期间,音教会开展歌咏活动,组织儿童歌咏队、警察歌咏队、少女歌咏队,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编制壁报《反攻》。

音教会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共33期。专栏记录了音教会在乡村巡演的情况,刊登了宣传抗战的歌曲及戏剧作品,为抗战期间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及抗战宣传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吉安期间,音教会还深入乡村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到各地巡回演出条件非常艰苦。1938年12月音教会赴凤凰墟等地演出,一位署名为“明”的音教会成员在《村工作散记》中写到:“每天睡的是稻草,吃的是粗米饭,搭台,布景,唱歌,演戏,教歌,访问,写标语,卷行李,跑路……”⑦1939年5月7日早上,音教会曾赴遂川宣传演出,音教会成员“好像是一群伤愈将士重赴前线似的,个个精神抖爽,面露笑容,虽然在外边工作生活是比较辛苦而不安定的”。⑧一次音教会在遂川体育场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就跑到中山台上避雨,同时许多民众也来到中山台上,程懋筠忽然想起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指挥音教会的演员唱了一首《精神总动员歌》,然后又一句一句地教民众演唱,不到20分钟民众学会了这首用五声音阶写成的歌曲。1939年5月15日,音教会到上田村演出,晚上音教会在上田村萧氏祠堂里布置舞台,六盏汽油灯将祠堂照耀的如同白昼,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当天歌咏队演出了歌咏节目,接着话剧团演出了话剧《火焰》、《电线杆子》、《壮丁》,晚上11点钟演出结束,音教会的演员们“打开铺盖,在祠堂里舞台上和地下睡了一夜”。⑨

1939年6月4日,音教会第二次到遂川旅行公演。6月4日早上7点钟,音教会成员21人从吉安出发,沿着赣粤公路线向遂川前进。音教会在遂川公共体育场的中山台前高高得挂起碧绿色的幕布,一直垂到地上,前幕的上面挂着两盏丝丝作响的汽灯,一块长条白布横挂在前幕的最高处,一行黑色字从白布上反衬出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敌剧团旅行公演”,节目单挂在舞台右侧的幕上。当天晚上音教会表演了话剧《壮丁》、《血钱》、《火焰》。第二次到遂川的巡回演出期间,音教会还到距离遂川七里之外的乡村――螺溪的万家埠实验区公演,当时螺溪聚集了六百多名从安义、新建迁来的难民。

三、遂 川

1939年6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吉安市区,音教会所在地吉安乡村师范学校被炸。⑩音教会离开吉安迁往遂川,会址位于遂川竹子头下郭村庆云堂。遂川期间音教会继续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编制壁报《反攻》,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出版两期《音乐与戏剧》期刊,出版《音教抗战曲集》,建立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创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音教会到遂川后继续编制壁报,在遂川城内张贴,同时绘制壁画在乡村张贴,内容以抗战图画为主。音教会还制订了乡村家庭调查表及家庭访问谈话提要,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认识,在会址所在地(郭村)及附近各乡村,分组举行家庭访问,联络农民感情,并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到1939年8月,累计访问八十余户。为了在乡村儿童中宣传抗敌思想,音教会在郭村组织儿童抗敌歌咏队,每天除教唱抗战歌曲外,还讲述防空、国耻、卫生等常识。{11}

1939年8月7日,音教会在遂川城内省立民众教育馆遂川施教处,举行了音乐戏剧公演。{12}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音教会的提案《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经大会审查通过,提案中音教会提议由省党部、省政府民政厅、音教会合组推行国歌委员会,并成立国歌训练班,为期两周,由县政府派人前来受训,培养指导人才,由教育厅通令各县转饬各区中小学及保学音乐教师教唱国歌。中学生也有指导家属、邻居学唱国歌的责任,小学生中有音乐兴趣者可协助指导,并由国歌视察员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国歌会唱大会,检查推行国歌的效果。{13}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40年2月,音教会在遂川创办了《音乐与戏剧》杂志,由当时江西规模很大的中国合作图书社印刷厂出版,《音乐与戏剧》刊物的定位“普及音乐戏剧教育,介绍音乐戏剧著作,提高大众欣赏程度,供给抗战宣传材料”。{14}共出版了两期,刊登了一些歌曲和戏剧作品,程懋筠在发刊词中说:

当我提起笔来写这“前奏”的时候,不能不想起我们办了五年的月刊――音乐教育。它因为抗战关系,稿源缺乏,印刷困难而不幸停刊了!

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行我们的任务起见,这小小的刊物,又在艰难困苦中,以新的姿态,呈献于读者之前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永远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和意志!{15}

在遂川期间,为了解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情况,音教会开始举办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登记,建立了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并拟定筹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从事造就音乐指导人才。{16}1939年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程懋筠曾提议筹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程懋筠的提案《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提交到江西省教育厅,希望由教育厅补助经费筹办为期4个月的短期音乐教师训练班,征集中学师范高中毕业及公私立专门或大学文艺科肄业生,让那些有音乐基础的人接受训练,毕业后,计有小学或中学音乐教师之资格,由教育厅发给文凭,并分派工作,并希望教育厅函令遂川县政府及学校,解决音乐师资训练班的班址及学员住所问题。{17}

1940年至1941年间,音教会分别在遂川和泰和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有上海、杭州流亡到江西的青年,也有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4月1日起音教会在遂川、吉安、赣县三地招收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录取男女学员三十余名,5月10日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正式开课,该班教授除主任程懋筠外,还聘请宋居田、萧而化等人。{18}这次音乐师资训练班为学员开设了英文、美学、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

1939年9月的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19}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采选适合当时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一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2500元,俾早付印”。{20}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音教会于1940年9月18日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庵、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等音乐家的作品,共收录歌曲117首,对抗战期间歌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遂川期间音教会还举办过一些音乐会。1940年4月20日,音教会在吉安真源小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招待吉安各界民众,节目有音教会歌咏团的齐唱、合唱,新运总会第六医疗队的合唱,及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钢琴独奏、钢琴联弹、口琴合奏、钢锯独奏等,并有美籍教士柯逸乐、费文达两位的合奏,听众达六百多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1}

四、泰 和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南,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有“咽喉荆广,唇齿淮浙”之说。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省会先撤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泰和成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长达5年之久。1941年初音教会从遂川迁往泰和,在泰和县的会址位于泰和县上田村“临江花园”,音教会抗敌歌咏团继续在泰和开展活动,出版《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创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1941年3月15日,音教会在泰和出版了《音乐教育战时续刊》,这本刊物是《音乐与戏剧》和《音乐通讯》两种刊物合并编行,因为经费缩减和印刷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是由音教会成员手写油印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李中和的歌曲《筑路者之歌》,张咏真的《国画上之六法与音乐之关系》、张慕鲁的《怎样辨别调子》两篇文章及音训班学员的《音训日记连载》{22}。

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音教会在泰和举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23}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为战时后方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学员中屠咸若、刘凤羽、胡德龙毕业后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张慕鲁、李中和、李敏芳、蔡君豪、徐学惠、沈晓、黄荣森、程远、万滋德等前往福建国立音专继续深造。另外,还培养了音乐人才:李凤文、周柏年、陈芳梅、傅汝昌、吴兆凤、傅徵、赵诗溶、皮宪英、林国瓦、程国英、熊志成、陈敏明、李林白、陶端栉、周宇平、陈雁影、袁明、虞明德、吴善斌、朱琪星等。{24}

1941年8月,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战巡回剧团改组并入江西省戏剧教育队,与此同时,伤兵之友社评剧队(由音教会评剧班改组而成)也改组并入省戏剧教育队。此后音教会的戏剧活动大大减少。1941年前后,江西省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委员会成立,下设六个专门委员会,音乐事业由第三专门委员会掌管。从而,音教会的地位再一次被严重削弱,其工作重心转移到音乐戏剧人员和师资的培训上来。{25}这时政府对音教会的支持减少,音教会的经费困难。1943年元旦,音教会在赣县设立的分会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公私财物均遭受损失,但空袭损失的救济费始终没有着落。

五、赣 州

1943年音教会迁至赣州,在赣州期间的活动明显减少。音教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群众歌咏,辅导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举办音乐会。

在赣州期间,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拨给音教会正气中学的几间屋作为会所{26},1943年7月,蒋经国在赣州虎岗设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赣州青年学生夏令营”,简称虎岗青年夏令营,音教会参加了蒋经国举办的虎岗青年夏令营音乐会。“1943年12月25日圣诞节,音教会邀请参加驻赣州美国盟军空军俱乐部举办的圣诞节晚会,演唱基督教赞美诗,如《平安夜》、《普天同庆》等歌。程懋筠演唱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张咏真钢琴独奏《渐入佳境变奏曲》,马玲演唱《黄水谣》,熊志成演唱《漂泊者》,正气中学钟维国同学亦邀请参加演唱世界名曲。”{27}

音教会迁赴赣州后曾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据吴识沧回忆“炸毁了一架电唱机,中外名曲唱片全部炸得粉碎。我闻此讯,赶往慰问,并把我借用音教会的另一部电唱机和中外名曲唱片30张带去还给音教会。一到那里,程先生(程懋筠)正在被炸的地方察看受害情况,恨恨不已,看见我来了痛心地说:‘完了,完了,全完了,最可惜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一齐完了。’”{28}

1944年由于经费不足,迁移困难,音教会在赣州解散。1946年抗战胜利后,教育部电函江西省教育厅恢复组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但恢复不到一年(仅9个月),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被裁撤。

结 语

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音教会的发展历史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音乐教育理念、音乐理论思潮的一个缩影。战前音教会积极的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良中国传统音乐,推动江西省音乐事业的发展,其创办的《音乐教育》杂志撰稿人几乎包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有知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为音乐热点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平台。战争期间,音教会在江西境内不断转移,从战前“艺术至上”的音乐美学观转变为实用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利用音乐、戏剧进行抗战宣传,出版《音乐与戏剧》、《音教抗战曲集》等刊物。同时,音教会创办音乐师资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为江西省音乐教育队伍积聚了力量,对抗战宣传和音乐师资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眼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12522111)?演

①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中的一部分,照原文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在此感谢导师王安国教授对此部分内容的修改。

②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成立前后,中国分别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等全国性的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成立,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就识谱法及音乐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了讨论。1927年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同蔡元培提倡的大学院制度一样,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围绕着音乐教科书的编审及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工作。1934年6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举行第一次会议,抗战爆发后因委员分散,工作一度停顿,为适应战时需要,1938年音乐教育委员会重新改组。这些组织的成立对全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各省音乐教育的一般性事务是由各省教育厅下设的第三科来完成的。

③见笔者拙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研究:1934―1937》,《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④见笔者拙文《〈音乐教育〉杂志研究》,《黄钟》2013年第1期。

⑤团员:张慧、刘凤羽、万芷真、李凤文、殷勤、陶端栉、黄六明、裘忠恕、颜茜、李敏芳、程远、潘美玲、周宇平、皮宪英、林国瓦、张慕鲁、甘铎民、高孝泓、傅汝昌、胡德龙、万昌文、吉星野、蔡君豪、屠咸若、陈佩秋、陈荐南、、熊志成、周柏年、蒋协和、李中和、李曼云、朱起凤、万德滋、程国英、袁明、熊晓林、虞明德、丁立鸣、江俊、盖步瀛等。(参见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3―44页)

⑥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4页。

⑦《村工作散记》,《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期)1939年2月1日,第四版。

⑧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8期)1939年5月31日,第四版。

⑨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9期)1939年6月7日,第四版。

{10}《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1期)1939年6月28日,第四版。

{11}《本会最近活动》,《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6期)1939年8月2日,第四版。

{12}《广播》,《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7期)1939年8月9日,第四版。

{13}《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81―86页。

{14}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1期,第32页。

{15}同{14},第2页。

{16}同{14},第31页。

{17}《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1938年版,第79―80页。

{18}{21}《音乐戏剧动态》,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2期,第51页。

{19}《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66页。

{20}《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79页。

{22}因为经费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仅出版了一期,所以该日记只登载了一部分。

{23}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年第3期,第52页。

{24}熊志成《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5}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第3期)一文记述音教会是于1942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熊志成在《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9页)一文认为音教会是于1943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的,根据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材料,音教会赣县分会于1943年元旦被炸请领救济的往来公文可以判断音教会赣县分会应该是1942年设立的。

{26}笔者对音教会会员熊志成进行采访时的记录。

上一篇: 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下一篇: 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