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基于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舞毒蛾种群遗传关系研究进展1-5

摘要:在简要介绍以形态、行为、生态学为依据的舞毒蛾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舞毒蛾种群鉴定、起源、分化、入侵和扩散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分析了我国舞毒蛾种群遗传关系研究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

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农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6-9

摘要: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目前极具开发潜力的材料之一,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本文综述了这类材料应用于农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甲壳素、壳聚糖、环糊精等材料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农药对害虫天敌的Hormesis效应研究进展10-13

摘要:低剂量有毒物质引起的Hormesis效应是毒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农药对害虫天敌的Hormesis效应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低剂量农药对天敌发育历期、体重、雌虫生殖率及对天敌控害能力的Hormesis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协调害虫综合防治中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杂草稻研究现状及利用展望14-17

摘要:杂草稻作为一种稻田伴生杂草,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直播稻的推广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杂草稻的危害有加重的趋势。同时,杂草稻的抗逆性非常强,与水稻的亲缘关系也非常近,是一个极有利用价值的天然基因库,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本文就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起源、分类、防除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概述,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向日葵螟生物学研究进展18-23

摘要:向日葵螟是向日葵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欧洲向日葵螟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本文综述了向日葵螟的两个种~欧洲向日葵螟和美洲向日葵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向日葵螟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向日葵黑斑病研究进展及其综合防治24-29

摘要:向日葵黑斑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目前对向日葵生产仍存在巨大威胁。本文综述了向日葵黑斑病的病原和寄主范围、向日葵黑斑病的症状和危害、国外种传黑斑病菌的检测、种传Alternariahelianthi对种子萌发和种苗活力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有关黑斑病菌A.helianthi和A.alternata毒素的相关研究和向日葵黑斑病的综合防治。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O3浓度升高对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30-34

摘要:在加倍O3浓度的开顶式气室(OTC)中培养抗虫棉GK12幼苗30d,正常O3浓度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在苗期棉花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O3浓度下生长的棉苗上取食的过程中,C波数量显著减少,pd波首次出现时间明显提前,被动取食持续时间(E2波的总时间)明显拉长。棉蚜的取食适合度明显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加倍O3浓度对棉花叶片组织结构和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有影响。

模式贝类Helix aspersa Mueller触角cDNA文库的构建35-38

摘要:利用Trizol试剂,从实验室培养的模式贝类散大蜗牛(Helixaspersa)成体触角中提取总RNA;应用SMART技术,反转录合成eDNA第1链,长距离PCR扩增得到双链cDNA,分级分离后将片段插入XTripIEx2,再经包装完成蜗牛触角的cDNA文库构建。经平板培养及蓝白斑法检测,未扩增文库滴度达到1.22×10^6pfu/mL,扩增文库滴度达到5.6×10^9pfu/mL,重组率达到96.4%以上。挑取部分克隆转成质粒,酶切分析显示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约为500bp。经过上述工作,得到了一个高质量散大蜗牛触角cDNA文库,为进一步研究陆生贝类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及其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桃李间作对桃树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39-42

摘要:2006年和2007年,对桃李间作果园和单作桃园害虫和天敌进行了调查。通过对主要害虫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和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种群动态的比较分析,发现桃李间作可以增加桃树上山楂叶螨的种群数量;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发现,当梨小食心虫密度高时桃李间作可以降低梨小食心虫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天敌功能团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桃李间作对天敌群落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新疆麦棉间作布局及麦棉比例与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关系43-47

摘要:008年在新疆莎车县分别比较研究了棉田与麦田间作不同条件下棉田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和益害比情况。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前期(6月17日),麦-棉、麦-棉-麦、麦-棉-麦~棉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的增益作用要强于全棉棉田,控害效果明显。3种布局方式棉田和3种麦棉比例棉田与全棉棉田的天敌总数、瓢虫类天敌数量和两种益害比差异显著;3种麦棉布局棉田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4%、109.4%和113.8%;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37.4%、135.3%和173.4%。麦棉布局棉田中,麦-棉-麦-棉镶嵌式布局增益效果最好。麦棉比例1:5以上、1:1~1:5及1:1以下棉田的天敌总数分别高出全棉棉田79.1%、128.4%和121.2%;瓢虫类天敌数量分别高出全棉棉田108.7%、165.7%和176.2%;3种麦棉比棉田中,1:1~1:5的麦棉比例的增益效果最好。麦收后期(7月16日),麦田增益效果减弱,各类棉田天敌害虫发生趋于一致,差异不显著。

黄花棘豆甲醇提取液对油菜、燕麦、反枝苋和狗尾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48-52

摘要:通过室内生测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黄花棘豆甲醇提取液对油菜、燕麦、反枝苋和狗尾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棘豆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甲醇提取液对4种受体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影响,显著抑制了4种受体萌发和生长。同时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表现出较强的浓度效应。其中浓度为0.100g/mL的黄花棘豆甲醇提取液对油菜、燕麦、反枝苋和狗尾草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生长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黄皮酰胺类生物碱的提取及对7种水果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53-56

摘要: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等7种水果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该提取物10mg/mL浓度下对芒果炭疽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87.36%和84.55%。从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总碱,测定其对上述两种真菌的EC50值分别为0.78mg/mL和0.81mg/mL。生物总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新肉桂酰胺类化合物lansiumamideB,在0.08mg/mL浓度下,对芒果炭疽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3.33%和60.78%。

沿黄稻区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评价57-61

摘要:2007年和200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了河南省沿黄稻区25个主要推广品种、育种高代品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两个年份均表现为抗病的有5个粳稻(5/17)、3个籼稻(3/3)和2个旱稻(2/5)品种;但有4个品种(4/25)表现不一致。2007年17个粳稻品种中的11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4.70%),5个旱稻品种中2个表现感病或中感(40%)。2008年17个品种中有10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58.80%),5个旱稻品种中3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0%o)。2008年对25个品种的病情变化和田间灰飞虱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问的病情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间灰飞虱的虫口数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程度和灰飞虱的虫口数量并不完全一致。

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62-64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红玉苹果、红元帅苹果、张掖2号苹果、沙果、苹果梨、早酥梨、杏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雌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沙果、早酥梨、红玉苹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红元帅苹果和张掖2号苹果的影响居中;而取食杏和苹果梨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期延长,蛹重减轻,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

保定蝗区土壤绿僵菌对飞蝗高毒力菌株的筛选65-69

摘要:对由保定蝗区土壤中分离到的金龟子绿僵菌中毒力较好的10个菌株,测定了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僵虫率,并选出3株发病效果好的菌株M6—448、M5—110、M7—355,再采用点滴接种法对1~5龄蝗蝻及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飞蝗的毒力与菌株种类和蝗蝻龄期有密切关系,3株菌株对3龄蝗蝻处理5d的LD50分别为7.33×10^3、5.90×10^3、2.69×10^4个/mL,LT50分别为:3.70、5.86、7.50d;对成虫的LD50分别为5.49×10^5、5.09×10^5、2.28×10^6个/mL,LT50分别为8.03、8.07、8.57d。以毒力较高的M6—448菌株进行田间罩笼试验,10d对3龄蝗蝻校正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3.6%,与2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结果96.2%相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红树内生细菌RS261抗菌物质的发酵优化和性质分析70-75

摘要:RS261是一株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叶片内对辣椒疫病具有良好防病效果的生防细菌。通过55%硫酸铵沉淀获得的抗菌蛋白液对辣椒炭疽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该蛋白对热稳定、对蛋白酶K不敏感,但对胃蛋白酶和紫外线较敏感,在pH6.0~7.0时抗菌活性最强;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L、蛋白胨5g/L、蔗糖20g/L,适宜培养条件是:初始pH6.5、接种量5%、装液量为150mL/250mL、振荡培养72h时,产生的抗菌蛋白最多。

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分析76-79

摘要: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Mli在测定的3个年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V3b、V3c、V3d、V3e、V5、V8、V17和V193个年度的毒性频率均高于50%;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年度之问和生态区之间均基本相似,但个别毒性基因年度及生态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3a、V3b、V3c、V3e、V5、V6、V7、V8和V20在十堰以及武昌2个生态区毒性频率年度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V4b、V5(MLi)、V13、V21、V5+6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在十堰生态区检测到V2+Mid和V2+6菌株。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变化80-85

摘要: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6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测定了这些菌株对交配型、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显示A1交配型。甲霜灵测定结果显示10个菌株(16.4%)显示为敏感性,11个菌株(18.0%)显示为中抗,40个菌株(65.6%)显示为抗性。这说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晚疫病菌已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氟啶胺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在0.2033~0,7837u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85倍,平均值为(O.4781±0.0163)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83.6%的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下降,甲霜灵与氟啶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测定氟啶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可湿性粉剂、氟啶胺悬浮剂和烯酰吗啉能很好地控制晚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71%、87.00%、82.19%,而甲霜灵的为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