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植物保护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nt Protection

  • 11-1982/S 国内刊号
  • 0529-1542 国际刊号
  • 1.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植物保护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植物保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保护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近年植保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7-13

摘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植保学科领域在重要农作物病虫发生机制及控制技术、农作物病虫监测技术、超常规培育抗性品种、人为增加天敌控制作用以及农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

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14-18

摘要:综述了近10年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禾谷多粘菌生态学、传播病毒特性、超微结构特征、体内病毒粒子观察、所传播的麦类病毒种类、基因组序列测定、血清学关系、病毒自发缺失突变及其机理、病害发生规律以及抗源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进展19-22

摘要:自1988年起, 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 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 分别与25个抗性供体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的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通过基因推导分析、单体分析和SSR标记技术检测目的基因, 选育抗条锈近等基因系, 现已获得重要进展, 成功选育出8个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抗条锈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 即Taichung29*6/ Yr1、 Taichung29*6/ Yr2、 Taichung29*6/ Yr5、 Taichung29*6/ Yr7、 Taichung29*6/ Yr9、 Taichung29*6/ Yr10、 Taichung29*6/ YrSpP、 Taichung29*6/ YrKy2 .另有9个组合转育获得343个抗性稳定株系, 正检测其目的基因, 3个组合转至BC6F3, 自交纯合筛选抗性稳定株系, 5个组合转至BC5, 继续回交转育.

我国近年来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重要研究进展——非化学控害技术研究23-27

摘要: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 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 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 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 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 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 050 kg/ hm2, 平均增收约1 500元/ hm2; 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 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 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 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 hm2, 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 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 控制稻螟效果30.11%, 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 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 减少施肥30.6%、农药59.3%, 减少投入1 987.05元/ hm2.

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28-33

摘要:我国稻、麦、玉米、大豆及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田杂草有580种, 属于危害重而又难于防除的有17种, 受杂草危害较重的农田有3 580万hm2, 年平均受草害减产12.3%~16.5%(加权平均).自1980年以来, 全国化学除草面积以年增200万hm2的速度扩大, 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不到100万hm2扩大到近年来6 000万hm2.本文概述了我国农田主要作物杂草的发生危害、化学除草剂应用现状及其综合防治进展, 并提出今后杂草防除的设想与建议.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研究33-36

摘要:采用压片法HSG显带技术, 对棉铃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 描述了其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同时通过C-带处理表明棉铃虫染色体单倍数目为n=31, 染色体长度从2.05 μm至6.20 μm不等.

一株几丁质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蝗增效作用37-41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细菌, 其48 h发酵液的酶活力达到110 U/ mL.Biolog MicroStation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确认, 该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一个亚种.该菌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igenes)等量混合制成一种新的混合型生物灭蝗剂在防治蝗虫上比其单一菌株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对蝗虫平均死亡率达93.33%.

扫描昆虫雷达实时数据采集、分析系统41-46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扫描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对扫描雷达回波的VGA图像信号进行单帧采集和多幅序列采集, 经过图像处理、参数自动识别和回波的自动分析、计算后可得到昆虫活动的方位、高度、距离、密度、飞行的方向和速度等一系列迁飞活动数据.对迁飞昆虫活动实时监测, 实现该类害虫的准确预测和有效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杀菌剂对昆虫病原真菌块耳霉孢子萌发的影响47-50

摘要:研究了10种杀真菌剂在田间使用浓度的中间浓度及其10倍稀释液下, 对昆虫病原真菌块耳霉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块耳霉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浓度愈高, 抑制作用愈大.多菌灵、普力克对孢子的抑制作用最小, 与块耳霉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 是与块耳霉实施菌药合用的候选药剂.施保功、大生、达科宁3种杀菌剂对块耳霉孢子的杀伤力最大, 在两种浓度下孢子萌发率均为0.施佳乐、速克灵和敌力脱在低浓度下, 与块耳霉的相容性良好, 处理后24~48 h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中间浓度水平下, 处理后48 h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2.45%, 0, 0.其余药剂随处理时间和浓度不同, 对块耳霉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书评——《除草剂药害图鉴》50-50

摘要:化学除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面积发展很快,至2000年全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达6000万hm^2。除草剂的使用技术要求很严,常因操作不规范引起雾滴飘移造成邻近作物药害。另外,除草剂使用中,像均三氮苯类(阿特拉津)、长残效磺酰脲类(甲

一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51-54

摘要:从秦岭山区土样中筛选得到一株放线菌, 编号为NO.24, 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 离体条件下发酵液浓度2 000 mg/ L时对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或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240.1 mg/ L和350.5 mg/ L; 对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55.0 mg/ L和124.1 mg/ L.盆栽试验在浓度为6 000 mg/ L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6.13%和70.78%, 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3.93%和59.66%.对NO.24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粗分离, 其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

不同分离方法对黄杜鹃叶提取物灭蚜活性的影响54-56

摘要: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叶提取物对桔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用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获得的提取物对蚜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 030 mg/ L和5 791 mg/ L.水提醇沉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的毒力较其他萃取物强, 其LC50为1 949 mg/ L, 表明黄杜鹃叶含有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对水提醇沉提取物进行硅藻土柱层析分离, 得到的第3组分得率和灭蚜效果均优于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到的第3组分.

用克菌宝COPFORCE同时防治作物真菌、细菌性病害56-56

超高茬麦套稻田杂草发生特点、成因及化除策略57-59

摘要:1998~2001年对江苏省5个不同生态区125个麦套稻田示范点的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初步掌握了麦套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 主要表现为种类多、发生早、群体大、危害重.免耕方式、前茬余草和前期田间管理粗放是造成杂草发生严重的原因.通过试验提出了"前封后杀"的化除策略, 并研究出多项配套化学除草技术, 促进了超高茬麦套稻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几种中药材对赤拟谷盗的致死作用及其趋避性研究60-63

摘要:用中药材丁香、细辛、陈皮、吴茱萸、花椒、千年健对仓虫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作用和趋避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6种中药材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效果为丁香>细辛>陈皮>吴茱萸>花椒>千年健.当丁香与其他5种药材一起同贮或分别贮存时, 丁香里始终不见赤拟谷盗, 在千年健里赤拟谷盗分布较多, 而在其他几种药材中分布明显减少.各种中药材对拟谷盗的驱虫作用有明显差异.

卵圆根瘤象危害箭舌豌豆63-64

摘要:卵圆根瘤象(Sitona ovipennis Hochhuth)是豆科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在青海省分布广泛.一般年份该虫危害较轻, 但2003年在西宁市湟中县西堡乡发现其危害箭舌豌豆, 危害率90%以上, 尤其是前茬为蚕豆等豆科作物的被害更为严重, 给农民造成严重的损失.

玉米穗、茎腐病镰孢菌相互关系的血清学研究64-66

摘要:运用血清学方法研究了沈阳、河北、北京、吉林4个地区玉米穗、茎腐病镰孢菌在病原学上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 各地区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亲缘关系近.各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的亲缘关系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沈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之间差异明显, 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吉林玉米穗、茎腐病病原物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而河北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温度对阿维菌素(Avermectin)杀螨活性的影响67-69

摘要:研究了不同恒温条件下阿维菌素(Avermectin)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和二斑叶螨(T. urticae Koch)的致死作用, 拟合了阿维菌素对两种叶螨的毒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分别在16、 21、 26、 31℃和36℃的恒温条件下, 对两种叶螨的毒力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温度越高毒力越强; 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高于二斑叶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