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中交流的作用

时间:2022-12-31 05:20:05

青年编辑通常是指新入职或相对年轻的编辑,他们大多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承担着编辑部大部分的基础工作,虽然编辑出版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但总体知识结构新,工作上充满活力,是期刊发展的生力军和希望[1]。青年编辑的特点和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们要与同事、同行、作者、审稿专家等人群进行大量的交流活动[2]。交流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其内涵比沟通更加丰富,多方面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编辑工作效率,也促进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原因包括:1)期刊出版工作的专业性较强,难以对编辑的培养做出标准化的规定,目前国内外均缺乏针对编辑专业的完整培养体系,而不同类型的期刊对编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新入职编辑多会有茫然的感觉,需要在工作中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完成对编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期刊出版工作的实践性强,工作中会遇到不同学科分支、不同研究方向的稿件,编辑需要跟不同知识背景和性格的人打交道,稿件处理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虽然很多编辑部都有内部的管理规定,但难以保证工作会完全流程化的执行,这就需要编辑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这种综合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工作实践以及不断的交流学习;3)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以医学期刊为例,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为《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仅为14.812,而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却高达50多。刊发文章的水平与国外SCI期刊也有一定差距,青年编辑需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获取办刊经验并提升我国本土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交流意识,掌握交流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的人员结构相对较新,以青年编辑为主,自2012年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资助以来,青年编辑的工作和杂志各项排名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总结近年来本刊青年编辑的培养体会并分析交流在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和青年编辑同仁提供参考。

1编辑部的内部交流使青年编辑完成编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1.1入门阶段

编辑部内部的交流通常是编辑工作入门的第一步。由于本刊编辑相对较年轻,编辑部主任会在每个青年编辑入职时开报告会,介绍本刊的特点和办刊宗旨、编辑部人员和具体分工以及编辑部的管理规范。并由其他编辑进行经验交流,内容具体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编辑出版流程和编排规范、出版专业职称规定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报告会新入职编辑充分认识期刊出版工作的意义,了解期刊编辑的责任及道德标准,大致了解自己的具体工作,知道一些帮助自己编辑工作入门的经典教材和快速提高自己的培训班,从而有一个较明确和相对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今后的工作有了目标,而且充满了期待。

1.2实践阶段

编辑工作的实践阶段离不开资深编辑的“传帮带”[3]。新入职编辑通过观摩资深编辑的具体工作流程,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会应用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平台获取国内外相应专业知识、科研进展和热点、各学科领域专家大致的研究方向;学会应用中华医学会信息管理平台对稿件进行初审、选择审稿专家外审、退修、退稿等;学会应用相关办公、统计、图形处理和编辑软件进行稿件的修改、排版和校对等。通过几期的“传帮带”,新入职编辑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青年编辑需要保持谦虚谨慎、勤学多问的态度,在与资深编辑的不断交流中熟练自身的业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1.3定期召开科室会议

1)编辑部主任通报编辑部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近期目标、工作方法和任务的调整,使青年编辑了解下一步的工作安排。青年编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方便开展工作。2)青年编辑自主选题,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选题可以涵盖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本刊编辑部人员的基础专业较多,包括神经外科学、药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医学信息、医学英语等,各编辑从各自的专业背景角度去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使原本相对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另外编辑部主任经常鼓励青年编辑及时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研究对策。

2与作者、审稿专家和年轻学生的交流提升了青年编辑的工作能力

2.1与作者交流

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才能具备与作者、读者直接或者间接交流的能力[4]。对医学期刊而言,涉及专业方向较多,一个编辑很难掌握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所以本刊实行稿件分专业、分类负责制。有的编辑负责神经干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文章,有的编辑负责脑血管病,有的编辑负责脑肿瘤、颅脑损伤、神经影像学等。很多青年编辑不是本专业方向出身,在处理不同文章的过程中,通常会碰到新知识、新问题,通过与不同研究方向作者的交流,青年编辑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接触的同类稿件多了,自然就会“见多识广”,对该专业的实验方法、研究方向有大致的把握。青年编辑在工作中要慎重的对待每一份稿件,当作者对处理意见有问题有异议时,认真听取他们的看法,做出使作者心服口服的处理。有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态度,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自己的核心作者群。另外一些高层次、高水平、高产出作者因为有多年投稿经验,可能会非常熟悉编辑工作,加之角度不同,这些成熟的作者经常会指出一些编辑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青年编辑应积极响应,改正不足,并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了解他们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组稿工作,这样既吸引了更多的优质稿源,也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不断调整,形成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

2.2与审稿专家交流

虽然期刊现行的审稿模式为双盲审稿,但经常会遇到稿件送审后石沉大海、评审时间过长或评审人可能带有地域偏见、机构偏见的情况[5]。本刊编辑在送审前:①结合稿件内容,通过期刊自身的专家库遴选几个拟送审的专家;②通过查阅各大数据库了解上述审稿专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兴趣点,筛选研究方向与稿件内容最接近的审稿专家;③通过网络了解审稿专家的学习、工作经历,尽量避免将稿件送审给有过相同单位经历的专家,以使审稿结果更公正。送审后编辑要与审稿专家积极交流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期让审稿专家积极、严格审稿,确保期刊的高质量与高水准[6]。在与审稿专家的交流过程中,掌握好交流的时间和方法,要保持尊敬的态度。交流中青年编辑既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能为其学术作风所感染,形成自己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如果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专家遗漏的一些问题,或者遇到两个审稿专家的意见不一致时,编辑要及时客观地与审稿专家沟通,艺术地将审稿意见彼此传递,相互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并结合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长期良好的交流使编辑部与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提高了杂志在学科领域内的声誉和知名度。

3与科技期刊同行的交流开拓了青年编辑的视野

编辑部的小环境始终具有认识上的局限性,不同专业期刊也具有学术上的局限性,刊物的发展时间决定了编辑部历史经验上的局限性,国内的期刊环境相对国际也是一种局限性,打破这些局限性的方法就是不同形式的同行交流。

3.1与相近专业期刊交流

相近专业期刊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类似的作者群、专家库、读者群,在办刊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但不同的期刊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尝试与这些期刊编辑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可以获得一种双赢的局面。本刊已与多个相近专业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编辑部之间互相进行短期访问、学习,交流办刊经验和理念,青年编辑们思维活跃,相互访问时通常都提出针对性问题,切实为办刊中出现的困难提供了解决思路。

3.2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

参加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培训班是提高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8],也是青年编辑们交流的重要方式:1)通过会议与不同专业期刊的编辑同行交流,可以补充新知识、开拓视野,提升个人能力;2)积极准备会议论文、投稿发言有益于宣传自家刊物,提升刊物的知名度;3)通过对编辑出版学知名专家报告的学习,了解编辑出版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概念、新观点。本刊编辑部对青年编辑参加期刊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培训班非常支持,只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可以自由选择参会。会中需记录、学习,会后回到编辑部与领导及同事们分享会上学习和了解到的知识与信息,这样青年编辑的社交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大幅度提升,眼界更广更高,思路更活跃,青年编辑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由此开始自己写作和申报基金的科研生涯。

4与一线科研单位的交流培养了青年编辑的专业素养

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在精通编辑业务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不断提高,做一名学者型编辑[9]。这需要编辑本身即是研究者,参与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中:①与一线科研单位的交流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避免稿件审理偏差。②接近一线科研单位甚至参与其中,使青年编辑更贴近研究。与一线科研人员的交流和亲身体验使青年编辑真正了解研究工作开展、运作的规律,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困难,掌握项目运行、文章发表的一手资料,使自身的编辑工作更合理,更顺畅。本刊所在医院相关的临床科室配备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刊青年编辑定期主动与各实验室、各大课题组联系,了解重点在研项目和计划项目的情况,有意识地跟踪学科领域内研究项目,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组稿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筛选、整合科研信息,发现科研的共性问题、攻关方向和关键点,不仅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进行活动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了期刊在科技活动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

5与国外期刊编辑同行的交流使青年编辑更加成熟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一直是期刊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国内外语言、文化氛围、学术环境、期刊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别,国外期刊的管理模式和经验难以直接套用[10]。因而与国外编辑同行的交流应该是实地的、面对面的进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实情况。青年编辑具有语言优势,应该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通过中、短期考查的方式到国外知名医学期刊编辑部进行交流学习,可以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格局更完善。鉴于国外科技期刊编辑逐渐走向专业化,分学科编辑、文字编辑、艺术编辑等,每个专业编辑都有流程化的培养、考核体系,本刊编辑部也着力于完善内部考核内容,鼓励青年编辑培养和发展自身特长。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期刊是个交流的平台,编辑的工作离不开交流,青年编辑的成长离不开交流,甚至在一定角度和程度上讲编辑是一门交流的学问。相信这方面经验的交流有利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编委的遴选 下一篇: 科技期刊编辑短期培训探究
相关知识
期刊常识
期刊推荐 发表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