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8:34:44
近年来,为遏制学术不端频发的现象,净化学术环境,教育部了多个文件,但是有关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的事件还是屡屡见诸报端。2017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还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1]而随着撤稿事件的曝光,一些利欲熏心的国内外“第三方机构”,也就是学术造假的帮凶也被挖了出来,他们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的人、,甚至伪造同行评议,提供“一条龙服务”。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论文交易市场非常庞大,甚至形成了巨大的地下产业链。这些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如同毒瘤一样侵蚀着健康、纯净的学术生态,给学术生态带来巨大的危机。
一、学术生态危机的形成及特点
学术、人、环境是学术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性质的学术生态系统。杨移贻认为,学术生态系统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2]刘贵华认为,“学术生态”是“学术生态系统”的简称,学术包括学术人及学术对象和方法,它们是学术生态的主体,除此之外,对学术生态主体有影响作用且又不可分割的周围环境(物质、精神、文化与制度等)是学术的生态环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多元的、具有自组织系统特征的整体,即“学术生态”。[3]由此可见,各学者虽然表述不同,却都无一例外地将“学术—人—环境”作为学术生态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学术生态对于学术创新及学术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主体在一定的科研环境中,充分利用其中充足的学术资源,为了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而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良好的学术生态应是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和谐融洽、相互促进,学术主体不断创新,推动学术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学术主体和环境之间良性的平衡难以维持,当这种不平衡状态一直持续,影响到学术创新的进程时,就产生了学术生态危机。
二、高校学术期刊应对学术生态危机的策略
面对当前的学术生态危机,高校学术期刊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推卸责任,而应努力保持自身学术生态的纯净,进而化解当前的学术生态危机。
(一)学术主体的自律
学术道德即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通过专业的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活动,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刊发出来,可以说,学术期刊编辑也是学术主体,其所从事的也是学术活动,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应的学术道德。1.学术责任感和使命感。1906年6月,我国最早的学报《东吴月报》创刊,在其创刊号《学稃》的发刊词中明确揭示了刊物的学术性宗旨:“西士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7]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有纯粹的学术目的和严谨的精神,要坚守良知和责任,如果每一个编辑都能加强学术道德上的自律,在选稿用稿时以学术质量而不是人情关系作为衡量标准,不以是否交纳版面费作为录用条件,不以编辑的权力谋私,这样,学术期刊编辑部就能形成一种醇厚的不含杂质的学术氛围。从学术主体的角度来说,其学术目的简单端正,通过学术活动产出学术成果、学术精品,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而这一学术环境又能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活动,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使更多的成果涌现出来。2.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即约定或规定的标准,也就是对人们具有指导或约束意义的行为准则。学术活动是一项科学严谨、追求真理的活动,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尤其应遵守学术规范。虽然学术期刊编辑不是直接从事学术研究,而是将收到的投稿经过审稿、编辑、校对等环节,最终发表出来,但是可以说,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编辑都不能随心所欲,而是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大到关于文章内容的评审,国家规定了“三审制”,小到数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国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此外,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及处理,教育部等多部门了多个文件。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还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和保护作者的著作权。3.端正学术风气,杜绝学术不端。学术不端问题是当前社会和学术界的一大痼疾,严重污染了学术生态环境。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主要是因为学术主体没有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但学术期刊在其中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学术不端防不胜防,学术期刊作为第一道防线,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防止学术不端对学术生态的侵蚀。
(二)学术环境的维护和改善
1.审查制度。高校学术期刊传播的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严谨、严肃的学术信息。隐匿于学术期刊中的一些不端文献的发表,是对学术规范的公然破坏,将使个体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社会的不良效应,这种不良效应又因学术期刊的特殊性被不断扩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8]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加强对稿件的审查,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是高校学术期刊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术期刊的审查制度包括:第一,对文章内容的审查。审稿是学术期刊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稿件的审查和选择不仅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办刊思想,也是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反映。对文章内容的审查包括:文章的选题是否具有学术前沿价值,是否具有新颖性,是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否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避免关系稿、人情稿,学术期刊编辑部应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这样才能使真正学术质量高的文章脱颖而出,才能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期刊还应该严格遵守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经过三级审查,对文章的质量层层监督,从不同角度进行把关。一般来说,学术期刊每期的发文量为十几篇到三十几篇不等,而学术期刊每期收到的投稿是这一数量的十倍甚至几十倍,每一篇稿件经过严苛的审查,再加上修改和完善,才能打磨成一篇学术精品,如果编辑部能以精品意识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章,其学术期刊也必然能成为精品刊物。第二,对学术规范的审查。学术规范是学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文章即使创新性和前沿价值再强,但是不遵守学术规范,其学术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学术不端。对学术规范的审查包括:作者署名是否存在不当署名、虚假署名,文章内容是否存在抄袭、剽窃和篡改、捏造实验数据,数字、专有名称、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占据的篇幅不大,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作者和编辑对著作权和学术规范的尊重。对于没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失实、虚假标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的,编辑应与作者交流沟通,请作者核实、补充、修改。第三,利用网络技术审查。利用网络技术审查主要是针对一稿多投和抄袭、剽窃行为。如针对一稿多投,可通过多次检测,即初审前检测一次,出版前再检测一次的方法,多次、多角度、多途径审查,最大限度地遏制一稿多投。针对抄袭、剽窃行为,除利用知网的检测系统外,还可利用超星的系统进行检测。2.处罚措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致使其愈演愈烈,而且在与学术不端行为的斗争中,学术期刊编辑部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一旦发现投稿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就应积极采取措施,坚决制止。如可列出一个学术不端黑名单,将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加入黑名单,不再接收其投稿。也可多个编辑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网站或平台,将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的姓名和文章标题公布出来,号召编辑部共同抵制这些作者。对于性质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还可与作者所在单位联系,由单位对其予以行政处分。
(三)明确办刊宗旨,回归学术本位
前文已提及,学术期刊被赋予了传播和交流知识和文化的学术责任,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出,高校学报应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弘扬民族优秀科技文化,促进国际科技文化交流。这就要求高校学术期刊明确自身的办刊宗旨,为学术而学术,以学术质量作为选稿用稿的唯一标准,以推动学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利益作为最终追求目标。高校学术期刊应抛弃功利主义的思想,辩证看待评价体系,不被其牵着鼻子走,不唯“影响因子”论。应坚持学术本位,避免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学术腐败的温床和学术不端的发源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