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0:10:51
2016年9月,笔者所在单位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及39个县区人大常委会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省人大期刊通讯员队伍日益成熟、稳定。总体上看,通讯员年龄处于31至49岁之间,占到了77%,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但也存在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隐忧;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达到91.9%,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可塑性很强。但同时也发现我省人大期刊通讯员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5年以下占比达到63%,工作经验较为缺乏;传统媒体利用不充分、新媒体掌控能力较弱;工作积极性以及新闻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水平高低不平、缺乏宣传经验
从工作时间上看,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达到63.4%,6-10年工作年限的为22.2%,11-20年工作年限的为11.1%,2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为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人大宣传干部队伍虽然有年龄和学历优势,但是从事人大新闻宣传的时间较短,工作经验较为缺乏,从专业意义上说“新人”占了大多数,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增强新闻宣传专业素养、提高新闻宣传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我省人大新闻宣传大格局的现实需要。但是从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我省各级人大举办新闻培训班的频率非常低,仅有6%的人大常委会机关每年举办新闻宣传培训班;有48%的人大常委会机关不定期举行过新闻宣传培训班;高达46%,接近一半的人大常委会机关5年来从未举办过新闻宣传培训班。结合前面63.4%的人大宣传干部是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情况,从而可以得出我省人大宣传干部队伍相当一部分人自从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以来未接受过系统的、有组织的新闻专业知识培训这个结论。而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能力,对于新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也是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广大干部的迫切呼声。本次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干部素质的途径是什么”时88.8%的人认为是“规范化、制度化培训”。
二、没有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人大内刊是宣传人大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此次调查来看,33%的单位有内刊并定时出刊,24%的单位有内刊但却是不定期出刊,高达43%的单位没有内刊。另外我们发现,尽管超过85%的人大单位都会对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活动邀请媒体参与报道,但邀请的媒体类型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有95%的单位会邀请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63%的单位会邀请党报党刊的记者进行宣传报道,但却只有33.3%的单位会在都市类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为何人大的新闻宣传更偏爱电视台、党报党刊呢?究其原因还是人大新闻宣传干部及领导们的思维定式导致的,长期以来电视以其既可闻其声又可观其像的丰富、直观的呈现方式让其在日常会议报道、程序性报道中独占鳌头,而人大集体行使职权,开会是其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使得人大新闻宣传干部形成了一提起要进行新闻报道,必定首先想到电视台的思维惯性;党报党刊也以其权威性、严肃性成为时政新闻的权威消息源,成为关心时政的受众偏好的媒体类型,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关心人大工作的受众一般而言也比较喜欢阅读党报党刊,因此电视台、党报党刊成为人大宣传干部偏好的媒体类型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三、不能有效控制新媒体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舆情的主要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坐地铁的上班路上,还是在等车、午休的间歇,人们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一族总是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打开微博、微信,看看今天有哪些新闻、有哪些有意思的话题。因此,人大工作要扩大社会影响力,除了要利用好传统媒体外,更要抢占网络新媒体,获得网络发声权。从本次调查来看,人大新闻宣传干部对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掌控能力较弱。79%的人大单位已开通网站或网页,实时有关新闻资讯;21%的人大单位尚未开通自己的网站或网页用以宣传人大工作。只有26.9%的人大单位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73.1%的单位尚未开通微博、微信,丧失了在年轻受众中引导话题、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在已开通网站或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的单位中,有74.6%的单位指派了专人负责内容的更新,其余25.4%的单位并没有经常性的更新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