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丹参品质评价研究进展1077-1085

摘要: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抗血栓、抗菌、消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药的品质决定其疗效,当前随着丹参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市售丹参以栽培品为主,且栽培区域分布较广,其中山东、四川、安徽、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种植面积均较大。然而受种质、产地、栽培、采收、加工等过程中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各地丹参品质存:良莠不齐的现象。该文在系统分析丹参药材品质评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丹参品质的主要因素:种质、产地、栽培、散、加工、贮藏、商品规格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开展丹参品质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息风止痉类动物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1086-1092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主要为受体调节剂、神经递质抑制剂等,其副作用较大,临床用于治疗的药物较为缺乏。研究表明中药动物药主要含蛋白、多肽及小分子化合物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腩组织等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动物药具有活性强、疗效佳的特性,在研究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此,该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具有息风止痉功效中药动物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缺血的主要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动物药蛋白质、多肽的研究较为浅显,部分动物药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点,笔者认为动物药氨基酸、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应转移至寡肽、短肽上,采用先进的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进行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结构鉴定与药效研究.利用生物制品技术方法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肽类生物制品。该文可为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药制品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现状1093-1098

摘要:药物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与药学交叉结合产生的一门新的科学分支,近年来在药物治疗个体化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研究过程可大致概括为给药前代谢组学分析、给药后药学分析和统计建模分析3部分。首先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个体给药前生物样本的代谢表型进行分析,全面综合的评估个体差异。随后采用相应药学研究手段对个体给药后的药物反应表型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统计建模分析对给药前个体的代谢表型和药物反应表型进行比较来进行药物疗效或毒性评价、预测,为实现个体化医疗提供理论基础。该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详细综述了药物代谢组学在药物体内行为差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具体的研究流程和方法,为该方法的进一步扩展应用提供思路参考。

中药复方性味与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1099-1103

摘要: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人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药用濒危植物桃儿七种群生存状况及种实特性分析1104-1110

摘要:该研究采用野外典型样地调查法结合实验室测定,系统分析了3种不同生境桃儿七种群生存状况和种实特性,以期为促进野生桃儿七种群数量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桃儿七在大面积林间空地(种群A)和灌丛(种群C)下种群数量较多,且多为幼龄级个体;而小林隙下(种群B)种群数量较少,且多为老龄级个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表明桃儿七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种群在小尺度为集群分布而大尺度为随机分布;种群A和C在果实大小、种子数量与质量、发芽特性等方面均优于种群B。根据各种群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可知,一定光照和肥沃土壤条件有利于桃儿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因此,未来可人为营造有利于野生桃儿七种群存活的环境条件,促进种群恢复和资源量增加。

桔梗辣椒间作对桔梗根系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1111-1117

摘要:为探讨间作对桔梗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连种3年桔梗的地块进行桔梗辣椒间作试验。试验采取桔梗单作、桔梗与辣椒间作行比为3:2,4:2,5:2。结果表明,间作桔梗的主根直径和主根长均大于单作桔梗,表明间作辣椒有利于桔梗根系生长。与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桔梗侧根数,改变了侧根在主根上的分布位置,提高了桔梗的外观品质。桔梗辣椒行比3:2间作模式的边行和中行的根系鲜重、侧根鲜重低于单作桔梗,差异显著,而主根鲜重高于单作桔梗,差异不显著。桔梗辣椒行比4:2,5:2N作种植的边行、中行桔梗根系鲜重、主根鲜重显著高于单作桔梗,侧根鲜重显著低于单作桔梗,说明桔梗辣椒行比4:2,5:2N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间作显著影响桔梗根产量和根腐病发病率。桔梗辣椒4:2,5:2行比间作的栝梗根总产量和主根产量比单作桔梗分别增加4188%,8.91%和14.23%,12.贬%,而根腐病发病率显著低于桔梗单作。与桔梗辣椒行比5:2N作相比,桔梗辣椒行比4:2间作显著增加总皂苷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根腐病发病率,而主根产量无明显差异。由此得出,在连种3年桔梗的地块继续种植桔梗,桔梗辣椒行比4:2间作优势最明显。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铁皮石斛产地识别研究1118-1123

摘要:该研究采用热电离质谱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别测定铁皮石斛中锶元素以及轻元素碳、氢、氧和氮的同位素比率,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模型进行产地区分。结果表明,锶同位素比值可有效的区分浙江与其他产区的铁皮石斛样品;其他稳定同位素比值亦表现出产地差异,δD和δ18O受微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稳定同位素比技术的PCA分析能够区分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样品,在中药材产地鉴别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可望为中药材产地溯源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铁皮石斛己糖转运蛋白基因DoHT1的分离和表达分析1124-1130

摘要:该研究借助RACE技术克隆了铁皮石斛己糖转运蛋白(hexose transporter,HT)基因DoHTl,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采用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oHTl基因(GenBank注册号KUl60469)eDNA全长1586bp,ORF长l536bp,编码l条由5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56.18kDa,等电点9.08。DoHTl蛋白含有糖转运蛋白协助扩散超家族保守结构域(22~483)、糖转运基序1(139-164)、糖转运基序2(338~355)和功能基序;无信号肽,含11个跨膜域,预测定位在质膜,与多种植物HTs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54.7%~80.7%),隶属于MST(单糖转运蛋白)分支,与小兰屿蝴蝶兰亲缘关系最近。DoHTt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其转录本在石斛叶中显著最高,茎中次为,分别为根中的19.36,1.82倍。该研究获得DoHTl基因全长及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复方甘草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1131-1138

摘要:为增加复方甘草汤中挥发油的溶解度,提高其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该实验拟将其制成微乳制剂。以挥发油为微乳油相,提取液为微乳水相,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得到微乳区域面积与体系的最大容水比,进而确定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以及二者的质量比Km。以微乳粒径、有效成分皮肤滞留量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法对微乳处方进行优化,进而考察了优选处方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显示,微乳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分别选择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和无水乙醇效果最好;K为1时,形成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提取液质量浓度为0.5g·mL^-1时,对微乳的粒径分布影响最小。优选处方为9.4%Tween-80,9.4%无水乙醇,1.0%薄荷油,80.2%的0.5g·mL^-1提取液,所制得微乳黏度较小、稳定性良好,药物皮肤滞留量较高;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对于甘草酸、甘草苷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基本达到了课题预期目的。

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的制备与经皮渗透性研究1139-1144

摘要:采用改良后的Franz扩散池法,以小鼠腹部皮肤为模型进行体外透皮扩散,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接收液,用HPLC测定其中阿魏酸的浓度、用LC-MS/MS测定雷公藤甲素的浓度,比较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乳膏3种剂型的透皮速度、透皮量与皮肤储量的差别,以探索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阿魏酸、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普通凝胶组和乳膏组比较。结果,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和乳膏中阿魏酸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5.2685,8.9909,12.0420ug·cm^-2·h^-1,皮肤滞留量分别(30.2348±1.5254),(20.4026±0.4026),(7.6353±1.0942)μg·cm^-2;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稳态透皮速率为67.2380ng·cm^-2·h^-1约为乳膏的1.24倍,普通凝胶的3.28倍,皮肤滞留量为(371.3514±35.3171)ng·cm^-2约为乳膏的3.35倍,普通凝胶的5.25倍。故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透皮效果良好,有助于临床安全给药。

鹿茸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1145-1155

摘要:研究药典规定的鹿茸2种炮制品“鹿茸粉”和“鹿茸片”中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生物胺、核苷类成分为评价指标,对参照药典方法炮制而成的鹿茸粉与鹿茸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直接“劈成碎块,研成细粉”的鹿茸粉相比,40%乙醇炮制的鹿茸片中粗蛋白、氨基酸、生物胺、核苷类成分依次减少5.0l%,4.35%,5.90%,27.62%;50%乙醇炮制的鹿茸片中多糖,核苷类成分分别减少24.53%,21.07%;60%乙醇炮制的鹿茸片中粗蛋白,核苷类成分各减少1.65%,20.52%。3种方式炮制而成的鹿茸片中脂肪酸、矿质元素的含量未见减少。“鹿茸片”中的多糖、粗蛋白、氨基酸、核苷类成分比“鹿茸粉”有所减少,尤以多糖、核苷类成分最为显著;根据主成分综合评分,50%乙醇炮制的鹿茸片所测有效成分减少量最小。

UPLC-ELS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骨刺片的质量控制1156-1161

摘要:建立了骨刺片UPLC-ELS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WatersAcquityUPLCBEHC18柱(2.1mm×100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一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3mL·min^-1,进样体积3μL,ELSD气体压力0.28MPa,漂移管温度60℃,增益400。采用该方法测定6个厂家生产的39批骨刺片,并采用ChemPattern软件进行分析。以75%以上样品中存在的色谱峰作为共有峰筛选条件,确定了30个共有蜂,采用RRLC-MS/MS联用技术对其中19个共有峰进行指认,并对其中16个成分采用对照品比对的方式进行确证。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为0.47~0.98,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骨刺片的质量相差较大,此外,对色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阐明不同厂家制剂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结合这些成分的药材来源,推测部分厂家在三七、白芍和威灵仙投料方面可能存在问颢.从而为骨刺片总体质量控制和标准提高提供参考。

基于数据融合和多指标定量对滇龙胆产地鉴别和质量评价1162-1168

摘要:中药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和产地密切相关,产地鉴别以及多指标评价对保证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数据融合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滇龙胆进行产地鉴别,辅以多指标成分含量分析,以期为滇龙胆药材建立一种全面准确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为滇龙胆最佳产区筛选提供参考。采集云南、四川、广两、贵州共169份样品的阿IR和HPLC指纹图谱,并对PFIR进行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SNV)、Savitzky-Golay(SG)卷积求导等预处理;比较FTIR,HPLC及低级、中级数据融合鉴别效果;利用HPLC分析样品中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马钱苷酸与当药苷含量。结果发现,不同产地滇龙胆FTIR图谱存在差异,最佳预处理为SNV+SG求导(二阶求导,窗口参数为15,多项式次数为2次)。低级、中级数据融合预测集正确率为96.43%,高于PI'IR,HPLC预测集正确率94.64%;低级数据融台训练集正确率为100%,优于中级数据融合99.12%。云南滇龙胆4种环烯醚萜苷含量均高于其他省份,其中药典指标性成分龙胆菁片平均质量分数为47.40mg·g^-1,最大值达到79.83mg·g^-1,且龙胆苦苷、马钱苷酸与当药苛含量同其他省份含量差异挂著(P〈0.05)。云南省不同地区滇龙胆4种环烯醚萜苷总含量比较发现,大理洱源、丽江玉龙较高,分别为68.59,66.68mg·g^-1,蚓笼雄武定、土溪澄汀、昆明寻甸(52.99,52.29,46.71mg·g^-1)差异显著(P〈0.05),可作为滇龙胆栽培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的参考地。FTIR-HPLC数据融合定性分析结合HPLC定量分析方法为不同产地滇龙胆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全面准确的新思路,为滇龙胆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中4个新的顺式苯乙醇苷类成分1169-1174

摘要:对新疆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干燥肉质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LH-20、MCI、ODS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塔中栽培荒漠肉苁蓉干燥肉质茎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顺式管花苷B(1)、顺式肉苁蓉苷K(2)、顺式肉苁蓉昔J(3)、顺式异肉苁蓉苷C(4)。化合物1~4为新的顺式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该文为首次报道4个新化合物的1H-NMR和13C-NMR波谱数据,为全丽分析本种栽培品的化学成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数据。

木鳖子脂溶性成分研究1175-1181

摘要:对木鳖子Momordicae Semen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二氯甲烷及乙酸乙酯部位分得22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鉴定为羽扇豆醇(1)、5-(1′-hydroxypenty1)-5H-furan-2-one(2)、棕榈酸(3)、viscumamide(4)、clavatustidec(5)、laxanol(6)、threo-1.(4-hydroxyphenvl)-2.(4-[2-methoxyphenoxy-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7)、α-菠甾醇-3-0-β-D-葡萄糖苷(8)、chushizisinF(9)、ehletianolC(10)、tanegool(11)、(7月,8R,8’R)-4'-guaiaeylglyceryl-evofolinB(12)、ligballinone(13)、(7R,8S,8’R)-4,4’,9-trihydroxy-7,9’.epoxy-8,8’.1ig.nan(14)、chushizisinI(15)、chushizisinA(16)、chushizisinG(17)、对羟基肉桂醛(18)、Ot一菠甾醇(19)、对羟基苯甲酸(20)、chushizisinE(21)、3-[2-(4-hydroxyphenyl)-3-hydroxyphenfl-2,3-dihydro-1-benzofuran-5-y1]propane-l-ol(22)。其中,化合物1~17均为首次从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中分得,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5均为首次在陆生生物中发现。

毛冬青HPLC-UV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1182-1187

摘要:为了建立毛冬青的高效液相(HPLC-UV)指纹图谱的质量评价方法。该文采用PhenomenexLuna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灿。检测波长210hill,根据相似度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毛冬青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建立了16批毛冬青HPLC-UV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29个,通过对照品指认了12个共有峰,其中14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2.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样品聚为3类,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其中7个成分是造成不同批次样品差异性的主要标记物。根据色谱峰的紫外吸收特征,可将毛冬青药材的指纹图谱分为3个区:A区域色谱峰主要为木脂素及酚酸类成分;B区域色谱峰主要为皂苷类成分;C区域色谱峰主要为其他类成分。该文所建立的液相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作为毛冬青药材内在质量榨制的有兢方法.

蛴螬的TLC鉴别与HPLC含量控制方法1188-1191

摘要:建立蛴螬的TLC鉴别与蛴螬中肌苷、鸟苷含量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分析用硅胶G板对蛴螬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HSST3(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0.08%三氟乙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TLC鉴别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中的肌苷和鸟苷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3%(RSD1.6%)和99.71%(RSD2.7%)。建立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提高提供参考。

基于色谱/质谱和多元数据分析的市售迷迭香质量评价1192-1200

摘要:该文采用GC-MS和UPLC技术分别建立了迷迭香挥发油及非挥发成分的指纹图谱,运用GC-MS和UPLC-Q-TOF-MS技术推测出63个挥发油成分和38个非挥发性成分,主要是含氧单萜、黄酮、二萜类成分等。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市售迷迭香样品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进口迷迭香挥发油属于摩洛哥/突尼斯型,国产者属于西班牙型;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和国产迷迭香各自聚类;eucalyptol,(+)-α-pinene、鼠尾草酸等14个成分为差异成分,其中国产样品中(+)-α-pinene.o-cynlene、鼠尾草酸等lO个差异成分的量较进口样品高,eucalyptol,(+)-camphor等4个成分的量较进口样品低;另,迷迭香中重要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的量在各样品中离散度大,因此需对市售迷迭香的质量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