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雷公藤制剂肾毒性研究专题
中药肾毒性国内外研究现状417-424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报道的所有可能导致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为将来中药肾毒性的针对性研究提供依据。国外研究检索资源包括: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国内研究检索资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检索的起止日期为建库到2017年1月1日,不对纳入的研究类型进行限定。共纳入28篇英文文献,报告的具有肾毒性风险的单味中药或方剂共97种,其中6种具有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文献量较多,分别为:马兜铃酸类中药(5篇)、雷公藤(4篇)、丁公藤(2篇)、大黄(2篇)、麻黄(2篇)、苍术(2篇),其余的91种中药均仅有1篇文献报道其具有肾毒性风险。CDFA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报告的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有16种,包括感冒清片(胶囊)、珍菊降压片、雷公藤制剂、维C银翘片、穿琥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莲必治注射液、含青木香的中药汤剂、冠心苏合丸、舒肝理气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含广防己的中药汤剂、含朱砂莲的中药颗粒剂、感冒通(片剂)、龙胆泻肝丸。目前,除了马兜铃酸类中药,报告最多的具有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是雷公藤制剂。

雷公藤制剂安全性的循证评价研究425-439

摘要:该研究旨在通过结合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循证评价研究的方法,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TW)制剂的安全性进行循证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临床应用提供TW制剂(肾毒性)的循证安全性信息,为今后中草药肾毒性评估提供方法和建议。通过系统搜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全面搜索CNKI,SinoMed,VIP,万方,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6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文献类型为TW制剂安全性的所有研究类型文献,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提取。所有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由国际公认的评估工具或标准进行评估,用R软件分析发病率,并根据干预类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

根据CONSORT HARMs声明评价雷公藤制剂相关肾毒性RCT的报告质量440-445

摘要:根据CONSORT HARMs声明评价以雷公藤中成药为干预或对照措施的RCT关于肾毒性的报告情况。根据CONSORT HARMs声明对纳入的雷公藤制剂相关肾毒性RCT研究进行报告质量评价,计算每个研究符合CONSORT HARMs声明的条目,评价雷公藤制剂相关RCT中其肾毒性相关不良反应的报告质量,总结国内研究肾毒性相关不良反应报告的问题。共纳入16项RCT,平均每个研究符合7个条目,雷公藤制剂相关肾毒性RCT研究的报告质量较差,报告的最不重复的条目为:使用已验证过的工具报告不良反应、提及不良反应的编码采用的标准、在方法中描述如何及何时收集不良反应的数据、描述不良反应是如何归因于雷公藤的、明确的提出是谁报告的不良反应、描述不良反应的分析方法、描述收集复发不良反应数据的方法、描述与危害相关的任何亚组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建议将来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严格按照CONSORT HARMs建议的条目对研究进行详细报告。此外,也应考虑到中药自身的特点,详细的报告中药的组成、剂量、服用时间、联合用药及研究对象的辨证分型。

探讨快速评价法在检索雷公藤制剂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446-451

摘要:为了探讨快速评价法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的可行性,采用4种检索策略检索雷公藤制剂肾毒性的相关研究,一是不限定任何检索词,即采用传统的系统评价检索方法;二是将雷公藤制剂的相关检索词限定为"CFDA批准上市的所有包含雷公藤成分的中成药";三是将肾毒性的相关检索词限定为"前期系统评价研究文献筛选过程中发现的报道最多的与肾毒性相关的词汇";四是同时限定雷公藤制剂和肾毒性相关检索词。最后,将后3种检索方法的结果与第1种检索方法的检索结果对比。从检索到的总文献量上来看,不限制检索词的方法检索到的总文献量最多,分别限制雷公藤制剂和肾毒性检索词检索到的文献总量相对减少,同时限定者2种检索词检索到的文献总量最少。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量上来看,限制雷公藤制剂的方法纳入的文献数量最多。从纳入的文献类型上来看,同时限定雷公藤制剂和肾毒性相关检索词与不限定检索词的检索结果相比,符合度较高。快速评价方法在中药肾毒性的研究中应用是可行的。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基于生物活性测定开展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452-456

摘要:在化学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中药复方的生物活性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并控制其质量。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生物活性测定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标准对照物质的选择和实验体系的建立是目前中药生物活性测定的难点。目前生物活性测定标准对照物质主要包括:成分基本相似的不同来源产品、检定用标准药材、道地药材、以临床常用且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化学药品或者是生物制品,以及通过生物制品活性换算中药效价等。文章从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临床功效角度总结了常用的生物活性测定体系。逐步建立从企业内控到行业认可的中药生物活性测定平台将是中药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状RNA:人类疾病研究的新领域457-462

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所具有的高稳定性、物种间的高保守性以及组织特异性等特点,已被研究者视为有望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及靶向治疗靶点的潜能。对于中医证候研究,其不仅包括传统四诊所能收集到的宏观指标,同时也包含传统四诊所无法掌握的微观信息。在证候微观研究中,如何把握中医整体观与微观研究的关系,如何解决证候描述的模糊性与微观研究的精准性之间的矛盾等,是开展证候微观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circRNA作为认识人类疾病的新领域,其具备的特性或可以为证候研究提供思路,发挥circRNA在诊断及治疗中存在的价值,重视对异病同证的分子水平探索,为揭示证候存在的内涵与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发酵虫草菌类产品的标准比较与评价463-468

摘要:目前市场上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发酵虫草菌类产品包括5种发酵虫草菌粉原料药及其相关制剂。由于原料药的起始菌株均为从天然冬虫夏草中分离而来,它们的名称和化学成分类似,临床作用也较为相近。但因其菌种和发酵工艺不同,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临床应用也各有侧重,故在使用中应予以明确区分。该类产品的研究开发多在20世纪80—90年代,不同产品的质量标准差异较大,部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较低。且目前发酵虫草菌类产品存在同时按化学药批准文号和中药批准文号管理的情况,其名称使用、监管和临床应用也较为混乱。该文通过对发酵虫草菌类产品的批准文号类别、质量标准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和梳理,总结了该类产品的标准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规范产品名称、统一文号管理类别、增加专属性质量控制内容等相关建议,以期对发酵虫草菌粉及相关制剂的标准执行、质量控制以及药品监管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光照对药食同源植物苦荞麦种子中原花青素积累关键酶FtANR,FtLAR基因表达的影响469-477

摘要: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由于种子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因而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现有的苦荞麦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大多集中在黄酮醇类化合物如芦丁的合成、调控以及积累上,但针对苦荞麦中原花青素类成分的代谢途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以原花青素代谢途径中关键的合成基因花青素还原酶(ANR)和原花青素还原酶(LAR)入手,通过挖掘苦荞麦转录组信息克隆了Ft ANR(F.tataricum ANR),Ft LAR1(F.tataricum LAR1),Ft LAR3(F.tataricum LAR3)。由于光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形成与积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试着探索不同光质(红光、蓝光、远红光、紫外光)对原花青素代谢途径中关键的合成基因ANR,LAR的表达影响。该研究发现红光对所克隆基因表达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光相反的作用:Ft ANR,Ft LAR1在红光处理后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下降,而其在蓝光、远红光、紫外光处理后基因的表达量是有所上调的;Ft LAR3在红光处理后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上调,而其在蓝光、远红光、紫外光处理后基因的表达量是有所下降的。

内生细菌BZJN1的鉴定及对白术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478-483

摘要:该研究从白术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细菌BZJN1,经生理生化检测及分子鉴定证明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ZJN1可以显著抑制白术角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70%。显微观察对峙区域发现角担菌菌丝生长畸形、菌丝顶端或中部膨大呈球形,原生质泄露。其发酵滤液在3%,6%的浓度下对角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22.7%,38.7%。田间防效试验证明,药后10 d,BZJN1生防菌剂在1×10^9cfu·mL^-1处理防效最高,达到了75.27%。药后20 d,1×10^9cfu·mL^-1的处理防效为72.37%,和化学药剂相当。所有BZJN1的处理对白术有一定促生效果,1×10^9cfu·mL^-1处理,增产达到14.1%。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丹参均一化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与SmJAZ8互作蛋白的筛选484-492

摘要:为构建高质量的丹参c DNA文库以及通过酵母双杂交获得丹参Sm JAZ8互作蛋白基因。研究以丹参的根、茎、叶、花、毛状根为材料,利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方式合成全长c DNA,并结合基于双链的特异性核酸酶(duplex-specific nuclease,DSN)均一化技术,构建丹参的均一化全长c DNA文库。通过文库鉴定,检测到c DNA文库库容为1.45×10^6,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平均大小为500-2 000 bp。构建p DEST-p GADT7-Sm JAZ8重组载体,将该载体转化Y2HGold菌种,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互作蛋白的筛选,最终筛选到了丹参Dna J蛋白和UBQ蛋白。该研究既成功构建了丹参均一化全长c DNA文库,又为后续丹参功能基因筛选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RNA-seq数据的生姜NAC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分析493-501

摘要:NAC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传导和逆境应答等过程。该研究基于生姜RNA-seq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生姜NAC家族成员、亚族分类、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和表达模式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271.1 Mb生姜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得到72个生姜NAC转录因子,通过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13个亚族;不同亚族NAC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如氨基酸数目、等电点等存在差异,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成元件,三级结构相似性较高;23个NAC转录因子在不同土壤湿度及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处理下呈现显著的表达差异,其主要分布在与植物衰老、激素代谢和细胞壁代谢相关的第Ⅻ,ⅩⅤ,Ⅷ亚族。该研究结果为生姜NAC基因家族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不同加工方式绞股蓝皂苷类成分比较研究502-510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绞股蓝化学成分的影响,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与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阴干(未杀青)和滚筒干燥(杀青)等2种不同加工方式绞股蓝样品开展化学成分比较研究,通过对照品比对、液相色谱串联多级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n)碎片信息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共指认绞股蓝皂苷类成分46个,在各质谱峰面积统计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统计结果表明8批绞股蓝样品依据阴干和滚筒干燥2种不同加工方式聚为两大类,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合质谱鉴定信息,提取并鉴定出差异性皂苷类成分10个,结果表明,滚筒干燥样品所含皂苷类成分母核多含3-4个糖,而阴干样品母核多含1-2个糖,进一步的质谱数据解析推测,绞股蓝阴干过程中皂苷类成分在葡萄糖苷酶等的作用下发生脱糖生成次生苷从而导致成分差异。以上研究结果为绞股蓝的采收加工以及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荷叶药材中荷叶碱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研究511-519

摘要:荷叶碱为中药荷叶Nelumbinis Folium中的主要药效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目前关于荷叶碱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报道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该实验利用多种生物药剂学评价模型,对中药材中荷叶碱进行生物药剂分类学研究(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其中,荷叶碱平衡溶解度采用了理想溶液模型、Apelblat模型、多项式模型(经验模型)进行测定及关联性评价;渗透性采用油水分配系数logP,分布系数logD以及细胞和组织表观渗透系数研究。荷叶碱溶解度受环境pH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属于BCSⅠ类;近中性及碱性环境下,BCS分类结果出现差异。以外翻肠囊法所得肠组织表观渗透系数荷叶碱渗透性较差,为BCSⅣ类。进一步证明动物种源及环境酸碱度对中药活性成分荷叶碱口服生物利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的冻干工艺优化及冻干粉稳定性考察520-526

摘要:姜汁是常用的中药炮制用辅料,用于多种中药饮片的炮制。姜汁的原料和制备工艺决定了姜汁难以长时间保存,在用于炮制时无法根据有效成分含量决定用量;不同来源姜汁用于中药饮片炮制难以实现一致的炮制效果。该文以前期姜汁干燥研究为基础,对姜汁在不同搁板温度和真空度条件下的冷冻干燥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姜汁冷冻干燥的优化条件;建立了姜汁和复溶姜汁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含量测定方法;对姜汁在冷冻干燥前后及30 d内的保存期内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含量、挥发油含量及总酚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艺优化后姜汁冻干时间大大缩短;姜汁冻干前后成分基本一致,姜辣素、总酚含量无显著性变化,挥发油含量有显著性下降(P〈0.05);30 d内,姜辣素、总酚、挥发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初步证明了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冻干的可行性。

基于UPLC-Q-TOF-MS分析沉香化气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527-531

摘要: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沉香化气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μm),以乙睛-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1,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对空白大鼠与给药大鼠血浆和尿样的总离子流图,进行提取目标离子分析。结果发现,在血浆及尿液中共检测到24个成分,其中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19个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水化反应、葡萄糖醛酸化、去甲基化、水解反应、羟基化、硫酸化。该实验建立的方法快速、简单、灵敏,可用于快速鉴定沉香化气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更好地了解沉香化气丸的体内吸收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平滑苍耳果实中1个新的倍半萜内酯二聚体532-536

摘要: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平滑苍耳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pungiolide O(1),蚱蜢酮(grasshopper ketone,2),icariside F2(3),7-[(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8,8-dimethyl-4,8-dihydrobenzo[1,4]thiazine-3,5-dione(4),(6R,9S)-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5),4-咖啡酰奎宁酸甲酯(cryptochlorogenic acid methyl ester,6),3-咖啡酰奎宁酸甲酯(chlorogenic acid methyl ester,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印楝种子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537-543

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8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salannin(1),1-detigloyl-1-isobutylsalannin(2),salannol-3-acetate(3),salannol(4),spirosendan(5),1-detigloyloxy-3-deacetylsalannin-1-en-3-one(6),nimbin(7),6-deacetylnimbin(8)。化合物2和5为属内首次分离,并且化合物5为目前发现的唯一1个C环开裂、并与D环形成螺环结构的柠檬苦素。化合物6为新天然产物。在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中,化合物6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一定生长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1.61±4.37)和(27.33±5.74)μmol·L^-1;7和8均对HeLa细胞表现出较弱生长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3.15±5.24)和(38.56±6.41)μmol·L^-1。

薄荷茎、叶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差异性研究544-550

摘要:为考察不同采收期薄荷茎、叶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薄荷药材的适宜采收期,该研究以橙皮苷、香叶木苷、香蜂草苷、蒙花苷为黄酮类指标性成分,采用已建立的薄荷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一测多评法,测定了3个产地不同采收期的薄荷中4种黄酮苷类成分分别在茎、叶样品中的含量,并运用统计图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综合评价。这4种成分在3个产地不同采收期的薄荷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茎,而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薄荷中各成分含量呈动态变化;就江苏产区而言,4月中旬、9月中旬以及10月下旬采收的薄荷中4种成分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结合药材产量与有效成分含量,江苏产区薄荷最适合的采收期应为9月中旬与10月下旬,与当地传统采收期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