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循证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1-7

摘要:循证医学的引进和普及应用,开拓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推动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步。通过近20年的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特点的循证评价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循证中医药学逐步形成,已成为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循证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借鉴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评价、生产、转化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证据,揭示中医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规律,并指导临床指南、路径和卫生决策制定的一门应用学科。循证中医药学发展的成效:以系统评价/Meta分析为主的二次研究广泛开展;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长;以真实世界研究为主的安全性评价得到发展;以质量控制为主的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以报告规范为主的国际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诊疗规范为主的标准化研究不断加强;以复合型和跨学科合作为特征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医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断增加;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升;一批中成药大品种成长涌现。循证中医药学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学与标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共9项任务:(1)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2)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为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为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遴选及中医药相关政策制定奠定基础;(3)开展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形成中医药疗效证据链;(4)开展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支撑;(5)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为高质量证据生产提供方法学保障;(6)开展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形成方法、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线粒体障碍在糖尿病性心肌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8-14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发病10年后,约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或心血管病变等,这些慢性并发症大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收缩功能不全,且这种改变不与患者其他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代谢场所,它直接参与细胞生长、增殖、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障碍与DCM多个发病环节密切相关,其作用涉及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钙调控障碍、线粒体脱偶联、质量控制失衡以及MicroRNAs对线粒体的调节等多个方面。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同样启发中医药工作者以线粒体为靶向探寻有效治疗措施,越来越多的单味中药或其提取物(如人参、黄芪、葛根、黄连、姜黄、白藜芦醇等)以及复方制剂(如止消通脉宁、糖心乐、通心络等)被证实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糖尿病性心肌损伤。基于以上背景,该文将就线粒体障碍在DCM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CM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胶类药材真伪鉴别与质量评价技术研究进展15-20

摘要:胶类药材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特有的一类药材。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原材料紧缺及缺少完善的质量评价技术,导致市场上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其真伪优劣的鉴别与评价也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该文综述了目前胶类药材在药材真伪鉴别、质量优劣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进展。关于胶类药材的真伪鉴别与质量评价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基于胶类药材的理化性质、微量元素、有机化学成分和生物遗传等4个方面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基于理化性质的方法有:热分析法、凝胶电泳法、等电聚焦电泳、红外光谱法、凝胶排阻色谱法、圆二色谱法等;基于胶类药材微量元素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有机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氨基酸的组成、含量的检测,气味、脂溶性成分、有机酸检测等;基于生物遗传学特点的方法有:DNA、多肽、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析等。总体上,由于胶类药材的成分组成(氨基酸、蛋白质、肽等)相对相似,其真伪和质量优劣评价的指标难以客观选择,各种鉴别评价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提示应结合胶类药材的原料药材、生产工艺的特点,从鉴别评价指标及多种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其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21-30

摘要:有关补肾中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其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归纳总结。该文综合整理和分析了近10年来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杜仲、补骨脂、续断等经典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补肾中药主要通过BMP-Smads、Wnt/β-catenin、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通过OPG/RANKL/RANK、雌激素、CTSK等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补骨脂可通过上调BMP-Smad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BMP-2、Smad1/5/8、Wnt3a及β-catenin等关键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杜仲、补骨脂、续断通过介导OPG/RANKL/RANK信号通路,上调OPG和OPG/RANKL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2)补肾中药能通过多种途径防治骨质疏松症: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骨碎补中的柚皮苷、蛇床子中的蛇床子素、补骨脂中的补骨脂素既可以通过调控BMP-Smads、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又可以活化OPG/RANKL/RANK、CTSK等信号通路抑制骨吸收。(3)补肾中药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信号通路的相互联系(crosstalk)和整体动物实验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有待阐明其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作用机制与综合调控作用。

益生菌代谢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31-38

摘要:中药有效成分得以发挥其药理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肠道益生菌的微生态环境。益生菌通过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转化、吸收等作用而改变中草药的功效或增添新的内容。益生菌和中药的结合是功能性食品及中药研发的创新点,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该文简要地综述了国内外肠道益生菌代谢中药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中药有效成分对肠道益生菌的调节作用,益生菌在中药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和开发益生菌中药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前景分析,旨在为中药发酵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体内代谢及代谢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39-45

摘要: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为一大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在生物转化作用下,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体内主要以原型、苷元及Ⅰ,Ⅱ相代谢产物形式存在,其代谢产物已被证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综述常见的几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体内代谢及代谢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环烯醚萜类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单味药-药对-复方”多层次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46-51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一种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的精神类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长。针对抑郁症,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是应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或三环类抗抑郁西药,但因其不良反应大,治疗缓慢且治愈率低,从而不能长期使用。四逆散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剂,始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现代治疗抑郁症的基础方。该文就四逆散中柴胡和白芍单味药,柴胡-白芍药对,以及四逆散复方的抗抑郁作用展开综述,为今后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淹水胁迫对杭菊F3'H基因表达及其下游产物含量的影响52-57

摘要:为探究淹水胁迫对杭菊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的表达和活性成分的影响,该实验克隆了杭菊F3'H基因(暂命名CmF3'H),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在杭菊花芽分化期进行淹水胁迫,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使用Real-time PCR检测CmF3'H的相对表达量;然后使用HPLC测定杭菊CmF3'H下游产物及其他指标成分含量。通过研究得到1条总长1 562 bp的CmF3'H基因,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527 bp,编码508个氨基酸,构建进化树发现CmF3'H与菊科其他种植物同源性很高;Real-time PCR结果表明CmF3'H对淹水胁迫有明显响应,在淹水24 h后表达量最高,约为对照组的9倍,解除胁迫12 d后恢复正常水平;HPLC结果显示淹水处理后的杭菊F3'H所催化形成的下游产物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其他2种指标成分绿原酸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杭菊在淹水胁迫下可以通过调节CmF3'H的表达来调控下游产物的合成,从而对淹水胁迫做出应答,而且花芽分化期进行淹水胁迫可以显著增强杭菊活性成分的积累。

一种提高枸杞病虫害防治效果的薄膜型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性能研究58-64

摘要:通过室内和田间对比试验,明确薄膜型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的性能,及其对枸杞光合作用和农药相容增效作用的影响。以蒸发抑制剂和枸杞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抑制剂的水分蒸发抑制性能,与农药复配的相容性,并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测定蒸发抑制剂对枸杞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的枸杞叶片采用蒸发抑制剂处理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水分蒸发的效果;与农药良好相容,可有效提高农药药效;对枸杞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蒸发抑制剂与农药有良好的相容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水分蒸发效果,可使田间农药减量增效。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西洋参不同组织部位中皂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65-71

摘要:通过皂苷含量与基因表达量之间相关性分析,获得西洋参中不同组织部位皂苷含量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之间联系。以四年生红果期西洋参的14个组织部位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法和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西洋参样本中6种单体皂苷(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分组皂苷和总皂苷含量;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西洋参不同组织部位中7种(SQS,OSC,DS,β-AS,SQE,P450,FPS)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西洋参中7种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虽然参与人参皂苷合成,但是β-AS和P450基因的表达对单体皂苷,分组皂苷及总皂苷含量影响不显著;FPS,SQS,OSC,DS和SQE这5种基因表达对单体皂苷Re,Rg1,Rb1,Rd,分组皂苷PPD和PPT,单体总皂苷TMS和总皂苷TS含量影响显著或者极显著(P〈0.05或P〈0.01)。西洋参中部分单体皂苷,分组皂苷以及总皂苷的生物合成受着皂苷合成途径多种酶基因相互作用影响,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差异决定了西洋参中不同组织部位皂苷含量。因此,该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FPS,SQS,OSC,DS和SQE这5种酶基因是控制西洋参中皂苷合成的关键酶,它们通过集群协同表达互作的方式调控西洋参中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

氮素形态对颠茄生物碱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72-78

摘要: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颠茄含有的2种主要生物碱,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以颠茄实生苗为材料,设置不同铵硝配比处理,分析不同形态氮素对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含量和生物碱合成的上游产物、信号分子以及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铵硝比50∶50更有利于颠茄生物碱的积累和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对Put及其合成关键酶的检测发现,腐胺的含量与腐胺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它们都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在铵硝比75∶25达到最高;对信号分子NO的检测发现,NO浓度随处理液中硝态氮比例的减小而减小;对PMT,TRⅠ,H6H表达量的检测发现,少量铵态氮增加了根部PMT,H6H基因表达量,铵硝比为50∶50时叶片和根部PMT,TRⅠ,H6H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对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合成的调控主要通过影响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起作用,铵硝等比供氮条件提高了颠茄叶片中TRⅠ和根部PMT与H6H表达量,因此促进了腐胺向莨菪碱的合成以及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使颠茄能够积累更多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穿心莲内酯-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79-85

摘要:制备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P)-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纳米胶束,以增强穿心莲内酯的溶解性和抗肿瘤效果。首先,以穿心莲内酯为模型药物,甘草酸为载体,制备穿心莲内酯-甘草酸胶束[(AP-GA)-PMs],以胶束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考察不同制备方法及载药比对所制备胶束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对最优处方工艺制备的(AP-GA)-PMs的制剂学性质及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处方工艺所制备的(AP-GA)-PMs澄清透明呈球形粒径为(127.11±1.38)nm,Zeta电位为(-24.01±0.55)mV,包封率为(92.01±4.02)%,载药量为(51.44±1.24)%,4℃储存30 d内稳定,体外释放缓慢、稳定较高。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GA对AP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同时(AP-GA)-PMs(IC50=19.25 mg·L^-1)显著增加了AP(IC50=122.40 mg·L^-1)对HepG2细胞毒性(P〈0.01)。综上,甘草酸作为载体所制备的(AP-GA)-PMs,粒径小,载药量大,稳定性高,并显著提高了AP的抗肿瘤活性。

酶解桑白皮药渣产糖能力探究及优化86-91

摘要:该研究以桑白皮药渣为研究对象,对其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探究中药药渣作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及生物燃料的潜能。结果显示,桑白皮药渣酸处理前后纤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为52.5%,47%,含量较高,表明桑白皮药渣有作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及生物燃料的潜能;选取不同酶用量酶解桑白皮药渣,通过比较产糖量以及酶解率,得到最优酶用量为40 FPU·(g DW)^-1,此条件下酶解后,桑白皮药渣单批酶解中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质量浓度达到23.82,4.84,3.6 g·L^-1,酶解率为45.33%,是未进行酸处理药渣的2.3倍;最后通过分批补料酶解策略,进一步提高桑白皮药渣的产糖量,最终葡萄糖浓度达到38 g·L^-1,酶解率为36.19%。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桑白皮药渣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具有作为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及生物燃料的潜能,通过酶解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微生物可利用的单糖,通过发酵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生物燃料等,解决药渣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化,绿色化。

瓜蒌与瓜蒌条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谱效关系研究92-99

摘要:研究瓜蒌与瓜蒌条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谱效关系。建立瓜蒌与瓜蒌条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瓜蒌与瓜蒌条3个剂量组(2.25,13.5,27.0 g·kg^-1,相当于生药g·kg^-1)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 TNT)值,采用灰关联度法研究瓜蒌与瓜蒌条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谱效关系。给药剂量由2.25 g·kg^-1增加到27.0 g·kg^-1,瓜蒌与瓜蒌条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谱效关联的关联度也增强,但瓜蒌与瓜蒌条的变化趋势不同。按关联度前10出现频率排序,17,14,16,19,32,12,26,30,4,6,2号峰是瓜蒌的基本药效物质群;6,12,32,10,14,18,30,28,8,4,26,9号峰是瓜蒌条的基本药效物质群。6,14,12,32,30,4,26号峰为瓜蒌与瓜蒌条发挥药效的主要共有药效物质基础,其中6号峰为5-羟甲基糠醛,14号峰为香草酸,28号峰为芦丁,但与药效的关联度有所不同。瓜蒌及瓜蒌条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来自与给药剂量有关的药效物质群间的协同作用。瓜蒌与瓜蒌条发挥药效的基本药效物质群不同,但存在共有有效成分群。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蜘蛛香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100-108

摘要: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和纯化方法,从蜘蛛香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73个化合物。应用一维和二维NMR,UV,IR,MS等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类型涉及环烯醚萜、倍半萜、单萜、三萜、木脂素、黄酮、简单芳香类等,其中新化合物77个。前期已对68个新化合物和25个已知化合物进行了报道。该文报道余下9个新化合物(1-9)和71个已知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valeriotriate A(8a)的结构修正,以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

紫堇中的苯丙酰胺类成分109-113

摘要: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紫堇Corydalis edu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UV,IR等谱学数据共鉴定了10个苯丙酰胺类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芥子酰-3-甲氧基酪胺-4'-O-β-葡萄糖苷(1),N-反式-芥子酰-3-甲氧基酪胺(2),N-反式-芥子酰酪胺(3),N-反式-p-香豆酰酪胺(4),N-反式-芥子酰-7-羟基酪胺(5),N-顺式-阿魏酰酪胺(6),N-顺式-p-香豆酰酪胺(7),N-反式-阿魏酰酪胺(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9),N-反式-阿魏酰-7-羟基酪胺(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罂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辣木叶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114-118

摘要:该文对辣木Moringa oleifera干燥叶的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采用大孔树脂HP-20,凝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1H,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分别为咔啉类2个tangutorid E(1),tangutorid F(2);酚苷类3个niazirin(3),benzaldehyde 4-O-α-L-rhamnopyranoside(4),4-O-β-D-glucopyranosidebenzoic acid(5);绿原酸及衍生物4个4-caffeoylquinic acid(6),methyl 4-caffeoylquinate(7),caffeoylquinic acid(8),methyl caffeoylquinate(9);核苷类2个uridine(10),adenosine(11);黄酮类1个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12);其他小分子类5个phthalimidineacetic acid(13),3-pyridinecarboxamide(14),3,4-dihydroxy-benzoic acid(15),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ylic acid(16),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17)。其中化合物1-2,7,9-10,16-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射干、鸢尾不同部位6种活性成分定量分析及抗炎作用初探119-122

摘要:为探索射干、鸢尾非药用部位叶片的有效成分物质基础及抗炎活性,首次建立同时测定射干根、鸢尾根、以及不同方法干燥的射干叶和鸢尾叶中鸢尾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6种抗炎活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将上述乙醇提取液进行小鼠耳肿胀实验对其抗炎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ondaSil C18-WR(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选用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系,检测波长265 nm,流速1.0 mL·min^-1的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结果显示射干、鸢尾的根茎和叶片中化学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有一定差别。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和鸢尾根茎、叶片提取物的高、中、低浓度计量组均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证明其具有抗炎作用,为射干、鸢尾非药用部位的开发打下物质及活性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