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本草基因组学3881-3889

摘要: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完成,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启了全新篇章。在此背景下,笔者将组学技术引入中药学研究,提出本草基因组学(Herbgenomics)学科概念,即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的生物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阐明中药防治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学科,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中药及其对人体作用的前沿科学。主要内容涉及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表观基因组、宏基因组、药用模式生物、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DNA鉴定、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等理论与实验技术。本草基因组学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为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信息和技术保障,为中药道地品种改良和基因资源保护奠定基础,推动中药农业的科学发展,对培养多学科人才充实到传统药物研究具有引领作用。本草基因组学正促进前沿生命科学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对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性科学意义。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基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人参连作障碍消减策略3890-3896

摘要:连作障碍制约参地资源,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栽培地土壤理化性状劣变、化感物质累积、农残及重金属增加、养分失衡、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调和土传病害增加等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重要因子,其中病虫害是关键因素之一。人参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较多,已报道的病害有40多种,连作参地土传病虫害尤为严重。该文综述近年来人参栽培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途径,试图从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人参连作障碍的消减策略,为人参连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光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进展3897-3903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自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保护和抗氧化是主要作用,因此光照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影响十分显著。该研究从光强和光质2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光照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以及简要概述了光作用于黄酮代谢上游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合酶(CHS)的特点。

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3904-3913

摘要:苍术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及其苷类、烯炔类、三萜和甾体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胃运动及胃排空、降血糖、抗菌抗炎、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作用等。该文对苍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苍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自噬调控肾脏衰老的分子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3914-3918

摘要:衰老是生物体在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逐渐发生的组织、器官功能性衰退。自噬是真核细胞由溶酶体介导而降解细胞质成分的过程。肾脏是典型的衰老靶器官。自噬可以调控肾脏衰老,自噬水平降低就会加速肾脏衰老,反之,自噬水平升高就能延缓肾脏衰老。在这一肾脏衰老的调控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其相关信号途径,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p110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1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mTOR、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1,Sirtl)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等通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体内调控这些信号途径的关键信号分子就可以干预肾脏衰老。一些经典的补肾、活血类中药及其提取物,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姜黄素(curcumin)、白藜芦醇(resveratr01)等对肾脏衰老和/或肾脏自噬具备有益的影响。因此,基于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揭示中药抗肾脏衰老的药理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为例探究药对研究的新策略3919-3926

摘要: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最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最小单元。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精准药对"不同于以往作用广和药效不明确的药对或复方,而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而开发的新的小药对,它作用明确且成分相对清楚。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精准药对开发中。这种新策略简单、易操作且适用范围广,可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考。

对中药类保健食品的认识及研究开发策略3927-3930

摘要:中药类保健食品契合了大健康和治未病的发展要求,在养生保健、提高对疾病抵抗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类保健食品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中药类保健食品可以定义为以中药标准控制的中药为主要原料,配方组成依据中医药理论,经过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的保健食品;其特点为安全性比药品高、生物活性比普通食品强、剂型多样、原料丰富、监管一体化。其次,该文探讨了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策略和规律,指出其研发的核心任务是配方、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申报和生产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和一致性;总结了其评审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可控性三大核心要求以及研发的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要点。最后,该文从中药类保健食品的注册及备案、原料、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走向并提出了有关建议。该文对全面认识中药类保健食品及其研究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基于Maxent模型的青藏高原大花红景天生态适宜性分析3931-3936

摘要:濒危物种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的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是保护其野生资源的重要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通过查询标本馆及实地采样调查,收集大花红景天野外分布点经纬度信息,综合气候、土壤、高程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大花红景天进行适生性分析,研究其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潜在分布区域以及主要生态特征。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大花红景天生长的潜在分布区域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区域;对大花红景天生长贡献率大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61.8%)、最暖季度降水量(19%)、降水量变异系数(4.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4%)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2.5%)。测试集和训练集ROC曲线下的AUC均大于0.9,表明所建立的大花红景天Maxent预测模型准确度高。应用Maxent模型,对大花红景天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准确度高,可为大花红景天野生抚育与人工栽培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性软腐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糖类和氨基酸类的化学趋向性响应3937-3941

摘要:采用毛细管法测定了人参细菌性软腐菌在4种趋化参数(浓度、时间、温度和pH)下对不同氨基酸和糖的趋向性响应。与对照组结果显示,赖氨酸趋化率为2.509 7(pH 8,质量浓度为0.025 mg·L~(-1)、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0 min),精氨酸趋化率为2.218 8(pH 6、质量浓度为0.25 mg·L~(-1)、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0 min),L-鼠李糖趋化率为3.091 2(pH 7、质量浓度为0.25 mg·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60 min)和D-阿拉伯糖趋化率为3.026 3(pH 6、质量浓度为0.25 mg·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5 min)。糖类和氨基酸类对人参细菌性软腐菌有明显的趋化作用,且高浓度的氨基酸和糖对人参细菌性软腐菌的化学趋向性有抑制作用,但趋化作用随浓度的减弱反而增加。

柿属6种药用植物营养期叶片辅助鉴别研究3942-3949

摘要:为建立柿属药用植物的营养期辅助鉴别方法,对该属6种植物的叶片脉序、叶表皮形态、叶解剖结构、叶粉末等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所观察的该属植物叶片的二级脉与三级脉具有鉴别意义;该属植物叶表皮皆具有单细胞非腺毛,大多具有腺毛;个别种的粉末中可见石细胞。通过研究,获得了柿属药用植物叶片的主要区别点,并据此建立了实用的鉴别检索表,为柿属药用植物的营养期鉴定和柿叶生药基原植物的准确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党参种苗等级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3950-3955

摘要:通过广泛收集产自甘肃省渭源县、漳县、岷县、宕昌县、陇西县等地党参种苗30份,测定其根长、根粗、单根重,然后K聚类分析,依据聚类结果将种苗划分为3个等级,以不同等级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等级党参种苗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为制定党参种苗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一级苗出苗最快,产量最高,且显著的高于二级苗和三级苗(P〈0.05);一级苗炔苷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三级苗(P〈0.05);三级苗多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二级苗和一级苗(P〈0.05)。因此从党参药材产量、质量及投入成本综合分析,党参移栽应选择根长〉15.6 cm,根粗〉2.7 mm,单根重〉0.56 g的种苗为宜。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红花桑寄生中的化学成分3956-3961

摘要:从红花桑寄生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为7β-羟基-何帕-22(29)-烯-3β-棕榈酸酯(1),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3β-羟基-何帕-22(29)-烯(4)、3β,15α-二羟基-羽扇-20(29)-烯(5)、羽扇-20(29)-烯-3-O-α-D-葡萄糖苷(6)、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夹竹桃苷元-3-O-α-D-葡萄糖苷(8)、二十二烷酸(9)、二十八烷醇(10)。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0首次从红花桑寄生中分离得到。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菊苣与肠道CNT2结合的化学成分研究3962-3967

摘要: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菊苣与肠道浓度型核苷转运蛋白2(CNT2)结合的化学成分,为探讨菊苣干预嘌呤核苷吸收的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同源建模手段构建人CNT2三维结构模型,采用Vina软件虚拟筛选菊苣小分子化合物作用于CNT2的化学成分。以CNT2抑制剂7,8,3'-三羟基黄酮的打分为阈值,筛选出23个打分高于阳性抑制剂的菊苣化学成分。其中打分靠前的菊苣化合物是菊苣降尿酸作用的重要化合物,其能否通过抑制CNT2活性干预肠道嘌呤核苷的吸收降低体内尿酸水平有待生物学实验进一步探讨。CNT2可能是菊苣降尿酸的效用靶点,为指导实验研究菊苣干预嘌呤核苷吸收降尿酸研究提供向导。

野生与栽培苦参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3968-3974

摘要:为比较苦参药材的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成分含量上的质量差异,对收集的22个栽培样本和17个野生样本,用HPLC同时测定了6种生物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以独立样本t检验,辅以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评价。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3种成分含量上有差异(苦参碱及槐果碱P〈0.05,N-甲基野靛碱P〈0.01),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野含量无差异,但组内差异均较大;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含量上无差异。故认为栽培品与野生品在生物碱含量方面无差异。

三叶青叶指纹图谱研究及8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3975-3981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三叶青叶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8种酚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的含量,为三叶青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UHPLC法,Welch UHPLC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含5%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柱温30℃,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B"处理分析,建立41批不同产地三叶青叶的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并对不同产地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选择其中8个主要的酚类成分作为定量指标,建立UHPLC同时测定8种主要酚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该研究建立的三叶青叶指纹图谱和8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有效、灵敏、准确,可为综合评价三叶青叶的质量提供参考。

UPLC同时测定墨旱莲药材中8种成分的含量3982-3987

摘要: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墨旱莲中的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去甲蟛蜞菊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芹菜素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的甲酸水,梯度洗脱条件:0~4 min,10%~13%A;4~10 min,13%~16%A;10~13 min,16%~25%A;13~17 min,25%~28%A;17~20 min,28%~40%A;20~25 min,40%~95%A。流速:0.3 m 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350 nm。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n=6)在96.60%~103.4%,RSD为0.86%~2.4%。所建立的UPLC同时测定墨旱莲药材中8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的方法回收率较好,重复性、稳定性良好,为墨旱莲的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冰片对梓醇及葛根素透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血脑屏障作用的研究3988-3995

摘要:该研究通过观察冰片是否具有促进梓醇、葛根素透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及其是否与激活β_2肾上腺素受体-eNOS-NO途径有关,从医学生物学作用角度阐释冰片"通窍引经"的传统功效及其机制。该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5 d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达5分者为造模成功。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7组,用药前经统计学检验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后,灌服给予相应药物[梓醇45 mg·kg~(-1)、葛根素200 mg·kg~(-1)、冰片200 mg·kg~(-1)、布他沙明(Butoxamine,BTX)1.5 mg·kg~(-1)]:模型组(M组,溶剂)、梓葛组(ZG组)、梓葛冰组(ZGB组)、梓冰组(ZB组)、葛冰组(GB组)、β_2受体阻断剂+梓葛组(BTX+ZG组)、β_2受体阻断剂+梓葛冰组(BTX+ZGB组),另设假手术组(S组,溶剂),每组10只。各组给药10 min后取材,采用UPLC-MS测定脑脊液中梓醇和葛根素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eNOS含量、β_2受体表达,Griess法检测脑组织中NO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大鼠神经功能得分均值均在5分以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显示造模成功。除假手术组外,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给药前各组之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ZG组梓醇质量分数为26.673μg·L~(-1),葛根素含量在检测限以下,脑组织中eNOS表达和NO含量、β_2受体表达没有显著差异;与ZG组相比,ZGB组、ZB组、GB组脑脊液中梓醇质量分数增加至40~43μg·L~(-1)、葛根素质量分数增加至72~75μg·L~(-1),脑组织中eNOS表达和NO含量、β_2受体表达均有显著升高(P〈0.05),显示冰片有促进作用;与ZG组相比,BTX+ZG组大鼠脑脊液中梓醇质量分数为21.401μg·L~(-1),葛根素检测不出,2组无显著差异,显示BTX无抑制作用;与ZGB组相比,BTX+ZGB组脑脊液中梓醇质量分数32.826μg·L~�

松针提取物α-蒎烯对肝癌HepG2细胞miR-221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3996-3999

摘要:为探讨松针提取物α-蒎烯的抗肝癌作用及机制,该实验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α-蒎烯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然后选取与G2/M期调控相关的miR-221,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α-蒎烯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同时通过Target Scan等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221的靶基因,最后对相关靶基因的表达用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蒎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可阻滞细胞于G2/M期(P〈0.05),显著下调HepG2细胞内miR-221的表达(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DKN1B/P27和CDKN1C/P57可能是miR-221的下游靶基因,荧光定量PCR显示α-蒎烯处理后二者的表达显著上调(P〈0.001,P〈0.05)。上述结果表明,α-蒎烯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从而发挥抗肝癌作用,其对G2/M期的调控可能与下调miR-221表达和上调其靶基因CDKN1B/P27和CDKN1C/P57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