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近红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专题
引进近红外技术用于中药材品质的快速评价3501-3505

摘要:近年来中药分析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提供分析方法,而更关注于包括本草学属性、药效成分和功效内涵等分析,即不仅分析物质的组成更要揭示其物质组成与功能的关系。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在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中药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采用近红外光谱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反映药材的整体信息,可用于鉴别和聚类分析。另一方面引入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通过筛选关键的药效成分,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光谱数据和其定量信息进行关联,可以实现对其中的多种药效成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发挥近红外检测技术的优势,可以为中药材的质量快速评价提供更简便可靠的方法。该文从不同的侧面对近红外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方面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过程轨迹”用于中药制药过程监控的研究进展3506-3510

摘要:该文介绍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过程轨迹"方法的原理,该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在线采集各工艺过程的在线近红外光谱;对在线采集的三维光谱数据进行展开;确定主成分、Hotelling T2、DMod X等统计量的运行迹线及其正常波动范围;用所建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模型监测新批次的运行情况。该文对该技术在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介绍了作者所在的实验室将该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监控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近红外光谱用于中药定量分析的技术规范化研究进展3511-3514

摘要: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谱技术在中药行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但目前该项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将其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制药过程分析,尚需解决NIR光谱分析技术的适用范围问题、建模样品的代表性及模型的可扩展性问题、光谱采集条件的优化问题、异常光谱的剔除原则问题、模型的评价方法问题、模型的更新及转移方法问题等。只有这些关键问题获得解决,并经过方法学验证,形成规范,才能充分发挥NIR光谱技术的优势,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制药过程监测。该文将对NIR光谱技术在中药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报道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提出中药NIR光谱的技术规范化研究方法和思路,以促进NIR光谱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的验证方法研究进展3515-3519

摘要:近红外光谱分析法以其快速、无损、样品几乎无需处理、信息丰富等优点在制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方法开发的生命周期中,分析方法需要经过规范的验证才能投入使用,而目前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具体实验性验证尚无明确的标准与判别指标,各类文献报道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进行了评估与验证。该文对药学领域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的验证进行综述,对现有的相关标准文件内容与主要的验证思路进行分析、讨论,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学领域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互联网共享模式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中药(材)质量快速检测的探索3520-3527

摘要:中药品种及药材中活性成分繁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中药质量检测的任务繁重。该研究提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实现中药(材)质量快速检测的思路。通过开发成本低、便携的多源复合光谱仪实现中药样品光谱的现场快速检测,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间共享中药样品光谱与质量检测数据的数据库,采用笔者团队提出的KNN保形映射方法(KNNKSR)预测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以58个银杏叶样品的4台近红外光谱与2台多源光谱信息、以及第三方公开数据库的80个玉米样品的3台近红外光谱信息和样品中主要成分含量信息构成的数据库对上述思路进行验证,并与偏最小二乘(PLS)及模型转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KNN-KSR可以在不进行光谱校正的情况下,获得优于传统PLS回归建模的模型移植结果,而PLS方法如果不进行光谱校正,模型移植通常会产生很大误差;多源复合光谱仪对银杏叶总黄酮、总内酯的分析结果与近红外光谱相当,且KNN-KSR结果优于PLS。该研究提出的方法和思路有待积累更多类型样品及测试信息进行验证。

常见矿物药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特征归纳与分析3528-3536

摘要: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对51种不同阴离子类型的常见矿物药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ear infrare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metry,NIR)特征谱段进行归纳和解析,并参考矿物学和地质学文献,确定矿物类中药NIR特征谱段的归属,为其NIR快速鉴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矿物药的NIR特征主要在8 000~4 000 cm^-1,归属于矿物药中所含的水、羟基(-OH)及碳酸根[CO2-3]等基团。水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结构水与-OH基团在7 000 cm^-1附近有组合峰,尖锐而强,结晶水在7 000,5 100 cm^-1附近有2个强峰,吸附水只在5 100 cm^-1附近有宽峰。不同类型矿物药中水的存在形式不同,含量不同,水峰特征不同,据此可用于矿物药的鉴别。硫酸盐类矿物药多含结晶水,硅酸盐类多含结构水,而碳酸盐类中以吸附水为主,因此,以阴离子类型对矿物药进行分类在NIR分析中具有合理性。此外,由于某些矿物药所含的阳离子类型、杂质种类以及结晶性和晶型存在差异,在4 600~4 000 cm^-1谱段存在专属性的NIR特征,主要可归属于Al-OH,Mg-OH,Fe-OH,Si-OH,[CO2-3]等基团的特征吸收。煅制过的矿物药常伴随水分和主要成分的改变,其NIR特征亦发生变化,可用于其炮制过程的监测。该文对NIR技术在矿物药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讨论:绝大部分矿物药具有明显的NIR特征谱段,可用NIR作为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少数矿物药的NIR特征峰不明显,如紫石英、朱砂、雄黄等,可尝试应用拉曼光谱进行补充。这将为矿物药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甘草提取过程最优建模方法研究3537-3542

摘要:通过实时采集正常操作条件下及发生异常工况时的甘草提取液的动态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和平行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联用法(PARAFAC-PLSR)建立3种甘草提取过程的实时监测模型,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结果表明,基于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异常加热工况的发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误判。其中,PCA方法建立的模型出错率最高,在60 min之前就出现3次"故障"误判,不适用于该过程的分析应用。而PLSR和PARAFAC-PLSR模型基本效果相似,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34 2,0.928 1,验证集相关系数也分别达到了0.856 7,0.828 3;并且这2种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误判率较低,首次成功预测的故障均发生于75 min。此外,PLSR和PARAFAC-PLSR模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系统状态的走势。说明基于动态近红外光谱动态数据建立的PLSR和PARAFAC-PLSR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在线监测和预测功能,为中药提取过程动态监测方法的优化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参枝苓口服液醇沉过程中的5种指标成分3543-3550

摘要:建立一种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参枝苓口服液醇沉工艺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肉桂酸、甘草酸5种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参考方法,比较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波段选择方法对定量分析模型结果的影响,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参枝苓口服液醇沉工艺过程中5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醇沉工艺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肉桂酸、甘草酸5种成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评价参数Rcal^2,Rpred^2,RMSEC,RMSEP,RPD分别为:芍药苷0.993 3,0.997 6,0.084 9 g·L^-1,0.073 3 g·L^-1,14.7;芍药内酯苷0.991 4,0.992 7,0.028 1 g·L^-1,0.030 5 g·L^-1,10.2;甘草苷0.955 3,0.976 1,0.012 0 g·L^-1,0.012 3 g·L^-1,5.1;肉桂酸0.958 8,0.990 3,0.003 89 g·L^-1,0.002 89 g·L^-1,7.1;甘草酸0.982 0,0.986 3,0.053 8 g·L^-1,0.059 0 g·L^-1,7.2。该方法能够实现参枝苓口服液醇沉工艺过程中多组分含量快速检测,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保证生产质量。

基于HPLC与NIRS指纹图谱分析不同形态的乌药根3551-3556

摘要:为了分析鉴别3种不同形态的乌药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将乌药纺锤根、直根和老根进行分组,建立其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集乌药近红外光谱(NIRS)图,运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乌药最佳定性分析模型。结果显示,乌药纺锤根和乌药直根相似度≥0.990,乌药老根相似度≤0.85;聚类分析和NIRS判别分析模型将乌药3个不同形态根清晰地聚为两类,界限明显。说明乌药老根与纺锤根、直根有很大的品质差异。HPLC和NIRS指纹图谱2种方法结合,能够快速准确地用于不同形态乌药根的鉴别。

基于移动窗F检验法的中药配方颗粒混合均匀度近红外分析研究3557-3562

摘要:混合均匀度是保证中药配方颗粒产品批内质量一致性的关键。该文以乌梅配方颗粒中乌梅提取物粉末-糊精体系(糊精比例10%)为研究对象,在其混合过程中设计多个取样位点,将采集的粉末样品进行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漫反射光谱分析,并结合移动窗F检验(moving window F test,MW-F test)法对混合过程均匀度进行判断。同时采用HPLC对混合过程中枸橼酸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以验证MW-F test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乌梅配方颗粒混合过程在200~300 r达到混匀状态,300~400 r出现脱混现象,400 r后又趋于稳定,移动窗F检验分析结果与HPLC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移动窗F检验算法通过F界值设定均匀度判别阈值,避免了常规移动窗标准偏差法中阈值设定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可推广应用于其他中药粉末混合过程的在线监控。

基于两类误差检测理论金银花提取过程的MEMS-NIR在线分析建模方法研究3563-3568

摘要:采用新型微机电近红外(MEMS-NIR)光谱技术,在线监测金银花提取过程中绿原酸成分的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参考方法,采用Kennard-Stone法(KS)划分样本集,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其含量与NIR光谱之间的多元分析模型。通过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Si PLS)对建模波段进行筛选,建立PLS模型。运用相对预测偏差(RPD)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基于两类误差检测理论计算模型的多变量检测限(MDL),以MDL值进一步科学表达金银花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应用MSC预处理方法所建模型最好,其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707,1.487,2.362,校正集决定系数Rcal2为0.998 5,预测集决定系数Rpre2为0.988 1,且其RPD值为9.46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经Si PLS法筛选的多变量检测限MDL(0.042 15 g·L-1)小于未经变量筛选的MDL值,表明经Si PLS筛选有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该研究从两类误差检测理论更加准确表达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说明MEMS-NIR光谱技术可用于金银花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生产过程分析系统构建及相关探讨3569-3573

摘要: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成为实施中药制造过程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文介绍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生产全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构建,详细描述了该系统设计过程中监测工序的筛选原则、检测方式的选择依据以及应避免的潜在风险等核心问题。同时,阐述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造过程近红外光谱技术体系的开发,包括聚酰胺柱色谱和大孔树脂柱色谱洗脱过程监测方法的建立,以及成品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此外,结合作者的科研及工作经验,讨论了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运用于中药制造过程质量监测及控制的潜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包括中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团队建设、生产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设计、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规范化以及过程分析系统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可为同行业其他企业生产过程分析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最后,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工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复方阿胶浆生产全程中的应用进展及相关思考3574-3578

摘要:该文报道了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将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应用于复方阿胶浆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中的实例。具体应用包括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取工艺和碱沉工艺的在线监控、以及复方阿胶浆成品的快速分析和不开瓶检验技术。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初步实现了复方阿胶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增强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有助于提高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的质量一致性。同时还对NIR光谱技术用于复方阿胶浆生产过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为其他中药品种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植物源农药研发及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现状3579-3586

摘要:中药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是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以植物源农药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安全、环保,有利于中药材的无公害生产和质量提高。目前植物源农药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升温的契机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尽管基础研究薄弱,因其低毒安全和生态无污染,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该文综述了中药材生产中植物源农药研发的发展现状,并针对现存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策略性建议。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有望成为解决中药材农残和重金属超标问题的利器,促进中药产业源头的健康发展。

角果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3587-3596

摘要:角果木属Ceriops植物全球仅发现5个种,分布于亚洲热带、非洲东部和大洋洲地区。目前角果木属植物中已报道131个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120个,其药理活性主要有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污、抗病毒等。该文旨在概述角果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为角果木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5-氮杂胞苷影响LjFNS Ⅱ1.1和LjFNS Ⅱ2.1催化金银花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合成机制的研究3597-3601

摘要:该研究通过对金银花叶片进行不同时间(1,2,3 d)与不同浓度(20,40,60,80,100μmol·L-1)的5-氮杂胞苷处理,探索5-氮杂胞苷影响黄酮合酶FNSⅡ催化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合成的机制。首先对Lj FNSⅡ1.1,Lj FNSⅡ2.1进行克隆;其次UPLC-MS/MS测定金银花叶中木犀草素与木犀草苷的含量,以及Real-Time PCR分析Lj FNSⅡ1.1,Lj FNSⅡ2.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Lj FNSⅡ1.1,Lj FNSⅡ2.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木犀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与木犀草苷的含量变化相关性不显著;同时发现二者之间的表达水平略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氮杂胞苷处理金银花叶片后,Lj FNSⅡ1.1,Lj FNSⅡ2.1的表达水平上升,从而调控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升高,为研究Lj FNSⅡ1.1,Lj FNSⅡ2.1催化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合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花叶型与艾叶型乌头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的MSAP分析3602-3608

摘要:建立乌头叶片DNA甲基化MSAP分析方法,并对不同形状的乌头叶片DNA甲基化修饰位点进行MSAP分析。以花叶型、艾叶型乌头不同部位叶片为实验材料,考察乌头叶片MSAP双酶切反应时间,筛选适宜的选择性扩增引物,并通过计算6%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泳道和条带统计分析叶片甲基化修饰差异。结果 150 ng乌头叶片DNA MSAP双酶切反应体系在37℃条件下,酶切16 h较充分;使用25对筛选出的适宜性引物进行乌头基因组的MSAP选择性扩增,总共获得273个电泳条带,其中无甲基化或单链内甲基化228条,双链内甲基化条带27条,单链外甲基化条带18条,总甲基化率达16.48%;花叶型与艾叶型乌头总甲基化率稍有差异,分别为15.36%,14.34%,并各自获得8条、6条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差异的核苷酸片段,占其总条带数的3.00%,2.26%。通过研究可为乌头植株的分子鉴定、良种选育与栽培,以及乌头的遗传演化等提供新思路。

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鉴别林下山参的生长年限3609-3614

摘要:生长年限是影响林下山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林下山参进行鉴别,该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PCA和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11~15年林下山参芦头的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芦头之间的代谢物组成有差异。为了提高鉴别效果,通过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筛选出对分类贡献大的差异代谢物,并以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建立11~15年林下山参的OPLS-DA判别模型,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均较高,可用于鉴别市场上常见的11~15年林下山参。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林下山参年限鉴别方法,同时也为其他中药材的年限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