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整体观视角对中医方剂配伍的研究2749-2752

摘要:方剂的现代研究不仅是中医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代表领域。针对方剂配伍笔者提出了整体和谐效应假说,即不同配伍所出现的不同效应源于对抗、补充、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的和谐。该文在分析栀子苷,黄芩苷和胆酸不同配伍产生的协同和加合效应在差异基因和通路层次均存在不同的药理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了复杂效应药理学原理分析技术,简要分析了方剂配伍研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在未来方剂配伍研究方向上的3个转变。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兰科石斛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2753-2761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石斛属植物在分子方面的研究快速发展,不仅为石斛属植物的快速鉴别提供了新途径,较全面的揭示了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更为揭示石斛属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鉴于此,该文从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等方面对近年来石斛属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及石斛属植物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害及防治策略2762-2767

摘要:根结线虫病害是我国药用植物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介绍了药用植物主要根结线虫病害的类型、鉴定方法及防治策略。综述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是当前区分根结线虫种类的主要手段;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学防治。该研究阐述了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应以建立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平台为前提,选育优质高产的抗病品种为基础,建立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模式为手段的综合体系,从而促进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药对”技术在中药材防霉养护中的应用与展望2768-2773

摘要:中药材在生长、采收、加工尤其储藏过程中,受其自身因素及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极易发生霉变,并产生具有体内蓄积毒性的真菌毒素,不仅会影响药材的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随着人们“中药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如何防控中药材霉变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物理、化学防霉法的实际应用较多,但因其各自的局限性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经济的中药材养护方法,“药对”技术基于“以药护药”的原理,将2种药材共同储藏,利用其中一种药材对抗另一种药材,防止其霉变变质,同时保证2种药材在色、味、质等方面均保持不变。如今,利用该模式和原理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为“对抗同贮”防霉法,已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该文对“药对”养护技术的原理、实际应用及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中药材防霉“药对”养护方法提供科学参考。

肝脏药物代谢酶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2774-2780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药代谢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中药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的关系也渐渐被揭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P450的研究可以预测中药的毒副作用,探索中药配伍与减毒增效的关系。该文对CYP450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代谢中的机制以及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典型中药对CYP450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中药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花椒果实不同部位及其种子油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2781-2789

摘要:该研究对花椒成熟果实不同部位及其种子油中的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挥发油类、脂肪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花椒种子油中分别检测到26,19,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为其主要组成成分,芳樟醇及其酯化物在花椒果皮中相对含量较为丰富;3样品中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8.42,331.63,966.04 mg·g^-1,并且均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对较高;花椒果皮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异槲皮苷及酚酸类成分绿原酸等,而在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未检测到上述成分。该研究结果证实花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部位中所含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为花椒果实的系统利用与精细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蚂蟥与螺蛳耗氧率、窒息点相关性及最适投喂方式的研究2790-2793

摘要:采用静水呼吸室法测定不同质量蚂蟥和螺蛳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生物量测定法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蚂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蚂蟥和螺蛳耗氧量与质量呈正相关(P〈0.05),窒息点随质量增大而增大(P〈0.05)。蚂蟥耗氧率与质量呈负相关,螺蛳耗氧率随质量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投喂方式对蚂蟥终末质量、SGR,WGR和死亡率影响不显著,对进食比例影响显著(P〈0.05)。蚂蟥最适投喂频率为3 d投喂1次,应根据蚂蟥和螺蛳各阶段耗氧量及窒息点,结合养殖密度、水体面积以及换水频率,科学合理计算出螺蛳的投喂量。

外源MeJA,SA及2种内生菌处理对白及幼苗生理及总酚含量影响2794-2801

摘要:通过施加外源Me JA,SA及2种内生菌处理,研究白及组培苗生理及总酚含量的影响。采用组培的方法将种子培养为无菌苗,再对其施加不同处理,观察及测定生理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SA各浓度处理下幼苗生长情况均较差,40μmol·L^-1Me JA,50 m L·L^-1Hypocrea koningii及10 m L·L^-1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处理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各浓度SA处理下,SOD,POD及CAT活性均较高,Me JA处理下SOD,POD在较高浓度时活性较高,CAT活性则在80μmol·L^-1时较高,H.koningii处理下SOD,POD活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AT活性则在1 m L·L^-1时较高,T.koningiopsis处理下SOD,POD,CAT活性均随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均在10 m L·L^-1时较高。4种处理下MDA、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0μmol·L^-1Me JA处理下幼苗多糖含量较高;40μmol·L^-1Me JA,60μmol·L^-1SA,1 m L·L^-1H.koningii及10 m L·L^-1,T.koningiopsis处理下总酚含量较高。说明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Me JA,SA及内生菌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白及幼苗的抗逆性、提高总酚含量,一定浓度下Me JA及2种内生菌处理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穿心莲制剂指纹图谱及其制备过程药效相关性研究2802-2808

摘要:工艺设计赋予产品质量内涵,探讨穿心莲制剂制备过程中化学指纹图谱变化及其与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构建关键工艺环节与质量属性的桥梁。参照穿心莲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HPLC指纹图谱测试各中间体微观组分物质基础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提取环节对穿心莲制剂质量内涵变异影响较大;DPPH抗氧化、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炎活性建模测定各中间体药效活性,均不断下降,分别绘制关键工艺参数与药效活性间曲线方程,结果均表明传统高温处理过程,不利于其临床疗效的发挥。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色谱-药效活性数据构建谱效模型方程,经验证,该方程能准确预测指纹信息与药效活性关系,便于后续质量属性评价及为进一步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冰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球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对冰片挥发性影响的研究2809-2813

摘要: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尺寸约为300 nm,外壳厚度约25 nm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球(HMSNs),通过溶剂浸渍法将易挥发药物冰片包载其中,以期解决冰片的药剂学稳定问题,并利用BET,TEM,FT-IR等对HMSNs以及载药体系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药体系的最佳载药时间,最大载药量以及冰片的挥发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室温、中性条件下制备的HMSNs球形度良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冰片较大的载药量,6 h内载药量高达74.04%,同时体系中冰片的挥发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该新型载药体系的研究为冰片在中药制剂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时域反射法测定香砂养胃丸水分的应用研究2814-2818

摘要:以香砂养胃丸为模型药物,采用时域反射法测定药丸的含水量。考察了药丸铺展层数、药丸装填密度、环境湿度、温度和药丸配方等因素对药丸水分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药丸铺展的层数、环境温度2个因素对药丸水分测试的影响显著,而药丸装填密度、环境湿度以及药丸配方比例对药丸水分测试的影响不显著。当药丸铺展6层时,反射值较为稳定,在气候箱内环境温度25℃、湿度45%时,含水量在4.01%~22.38%,香砂养胃丸水分与反射值线形关系良好,方程式为Y=0.279X-21.670(R^2=0.997 0)。通过验证实验证明,该预测模型准确,该方法精密度达到方法学标准,用时域反射法来测定香砂养胃丸的含水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等优势,为制药过程中的快速水分测定提供了新途径,在中药浓缩丸水分测定中具有推广价值。

不同硫熏替代技术的黄芪药材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研究2819-2823

摘要:研究不同硫熏替代技术的黄芪药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不同黄芪样品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碳廓清的影响、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以及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以碳廓清指数、吞噬指数、脏器指数、耳肿胀度为指标,结果显示,不同硫熏替代技术的黄芪药材均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碳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明显增强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质量和提高DTH反应能力,其中,与模型组相比,热风微波组均有最显著差异,但各组与热风微波组比较,只有在碳廓清实验中有显著性差异。从药效学角度,考察了不同硫熏替代技术的黄芪药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优选合适的替代技术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斑蝥水提液中斑蝥素与斑蝥酸的稳定性研究2824-2829

摘要:研究斑蝥水提液中斑蝥素与斑蝥酸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转化规律。采用UPLC-TQ-MS分别测定不同pH、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斑蝥水提液中斑蝥素与斑蝥酸的含量。结果显示,斑蝥水提液中斑蝥素的含量随pH的上升而逐渐降低,而其中斑蝥酸的含量变化则相反;斑蝥水提液于不同pH条件下,分别置于25,40℃及25℃光照90 d,定时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斑蝥素与斑蝥酸在起始的10 d内含量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酸性溶液中斑蝥酸含量的下降与斑蝥素含量的上升,碱性溶液中斑蝥酸含量的上升与斑蝥素含量下降。此后,各条件下两者的含量基本不变。研究表明pH是影响斑蝥水提液中斑蝥素与斑蝥酸含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随溶液p H的改变而相互转化,高温与光照可加快这种转化的平衡速度。该研究结果可为以斑蝥药材为原料的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翠云草中1个新的芳基黄酮2830-2832

摘要:研究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翠云草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鉴定该化合物为8-(4-羧基苯氧基)-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该化合物为新的芳基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翠云草黄酮G。

多花蒿中倍半萜类成分研究2833-2837

摘要: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多花蒿Artemisia myriantha干燥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类成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blumenol A(1),(+)-dehydrovomifoliol(2),(+)-3-hydroxy-β-ionone(3),(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4),(-)-10-oxo-isodauc-3-en-15-oic acid(5),isoerivanin(6),eudesmafraglaucolide(7),artanomalide A(8),13-acetoxy-3β-hydroxy-germacra-1(10)E,4E,7(11)-trien-12,6α-olide(9),13-acetoxy-3β-tigloyl-germacra-1(10)E,4E,7(11)-trien-12,6α-olide(10),13-acetoxy-3β-(3-methylbutanoyl)-germacra-1(10)E,4E,7(11)-trien-12,6α-olide(11),3,9-diacetoxy-13-hydroxy-1(10),4,7(11)-germacratrien-12,6α-olide(12),8α-angeloyloxycostunolide(13)。化合物1~6,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人结肠癌(HCT-8)和人胃癌细胞(BGC-823)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2.33,4.53μmol·L^-1。

瓜馥木枝叶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2838-2842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与纯化,运用理化分析及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瓜馥木枝叶的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甲头花千金藤二酮(1)、巴婆碱(2)、毛叶含笑碱(3)、六驳碱(4)、异紫堇定碱(5)、番荔枝叶碱(6)、甲氧番荔枝碱(7)、N—methylbuxifoline(8)、aristolactamAIIIa(9)、piperumbellactamA(10)、goniopedaline(11)、aristolactamBIII(12)、鹅掌揪碱(13)和salutaridine(14)。其中化合物3—5,8,10,11和14为首次从瓜馥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一测多评”模式在淫羊藿药材、饮片及含淫羊藿中成药黄酮类成分检测中的一体化研究2843-2854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经一系列方法学考察,建立对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宝藿苷I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同步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一侧多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以淫羊藿苷为内参物,建立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宝藿苷I与淫羊藿苷间的相对校正因子与相对保留值,最终实现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仅采用淫羊藿苷1个中药对照品对中药材淫羊藿、淫羊藿饮片和含淫羊藿中成药抗骨增生胶囊中上述5种黄酮类成分的同步质量控制,建立了从药材-饮片一中成药一体的含淫羊藿中药“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为单味药QAMS方法在复方中的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一种测定抑制凝血酶活性成分的HPLC方法2855-2860

摘要:通过建立一种HPLC直接测定丹参3种水溶性成分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以生色底物与凝血酶反应为基础,通过乙酸乙酯-半微量萃取法实现产物对硝基苯胺与样品溶液分离,然后采用HPLC测定产物对硝基苯胺。经考察确定体系凝血酶浓度5 U·m L~(-1),缓冲溶液p H为8.3,反应开始后37℃下孵育5 min,3 h以内测定为最佳。用新建立的HPLC测定中药丹参中丹参素钠、丹酚酸A与丹酚酸B对凝血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06%,77.77%,2.35%。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性成分中丹酚酸A对凝血酶有直接抑制作用,丹参素与丹酚酸B对凝血酶直接抑制作用不显著。该方法可排除样品本身在测定波长吸收的干扰,灵敏、低耗,可用于筛选中药提取物中单个或多个直接抗凝血酶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