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韵文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 43-1014/H 国内刊号
  • 1006-2491 国际刊号
  • 0.0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韵文学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诗学专题、词学专题、曲学专题、专题考辨、问题讨论、书评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论古谣谚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1-6

摘要:历史上,古谣谚不仅被发掘汇辑成书,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典籍中被广泛釆用.古谣谚在文学上 的概括和总结,主要涉及文学创作、批评、现象、理论、成就诸方面,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雅文学的影响,主要有六个方面.

论五言体裁系统在南朝七言诗体衍生中的先期范式作用7-11

摘要:作为七言诗体生成演进史上的最关键期, 南朝尤其是梁陈时期七言诗体的突破以及体制上的 诸多新变如骈偶、用典、声律等与五言乐府和徒诗两大系统的先期范式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汉魏晋宋文人 五言乐府、 南朝五言乐府民歌以及五言徒诗新体的体制、创作方式、题材、功能、风格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诸 多层面的平行移植,七言诗体在南朝后期呈现出一种加速式的衍生.不仅形成了包括七言歌行、七绝、七律 诸体在内的唐人七言体裁系统的雏形, 更实现了从乐府歌诗形态向徒诗形态的重要转变.

定鼎嵩洛与北魏洛阳诗赋之复兴12-18

摘要:北魏孝文帝定鼎嵩洛后, 不仅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更恢复了其历史文化地位.以北魏宗 室为中心的文人群体, 带动了洛阳文学的复兴.在诗赋创作方面, 洛阳恢复了西晋以来的创作传统, 并能够 在融合南北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洛阳文学的复兴,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孝文帝的提倡、政治文化氛围的宽松、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

杜甫诗“足茧荒山转愁疾”辨疑19-20

摘要: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 足茧荒山转愁疾”一句, 以往的注家普遍将“ 转愁疾” 理 解为“ 反而发愁自己走得太快”, 这样的理解不契合具体的诗境.“ 足茧荒山转愁疾”中“ 转愁疾” 是“ 愁转 疾” 的倒装, 而“ 愁转疾” 其意义为“ 愁转壮”.

论白居易诗歌“吟咏”之趣21-28

摘要:白居易对诗歌吟咏极为看重,吟咏是其诗歌中用得极为频繁的词语,他自称“醉吟先生”“吟诗 客”.在白居易笔下,吟咏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有趣,或作为篇名出现,或作为诗歌创作,或作为诗歌鉴赏,甚 至作为构建友谊的桥梁.从吟咏这一角度可以窥探白居易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鉴赏活动以及对诗歌动态美的追求.

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29-33

摘要:杨慎对蜀中先贤、“宋代诗祖”苏轼的文化批评, 主要集中在器识、政事和文学, 其中文学包括 文学创作和诗学.杨慎高度评价苏轼器识宏深, 思怀通雅,博涉经史, 识见卓越;苏轼器识明允,智谋通赡,博涉经籍,尤善当世之务, 如杨慎认为苏轼治理杭州西湖展现出的“政事之才”,十倍于时流.杨慎对苏轼文学 的批评,更多的是借助其渊博学识,征引典籍,钩深致远,探索源流,对苏轼诗论和文学作品或辩驳,或申其意, 披朝华而启夕秀.而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 亦是文化接受的过程,熏蒸沉浸,渐摩濡染.

词谱的革命——论明清以来数百年“词谱”之根本谬误34-50

摘要:所谓“谱”,就应该是一种“标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规范,“词谱”,因而也应该是能 反映某一个词调全面特质的谱式.但是明清以来的“词谱”,基本上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明清词谱系统,所 反映的仅仅是某一词或某一类词的特征,准确地说,是“词作之谱”而不是“词调之谱”,而无疑只有“词调之 谱”才是真正能反映整个词调的特征、才能真正描述该词调的填写规范.通俗地说,现有的明清词谱系统画 的都是“豹斑”,而非“豹子”本身,它利用的无非是大家知道该“斑”为“豹”所有的一种认知而已.而真正意 义上的词谱,应该在韵脚、字数、句式、平仄等几个方面重新作出切合实际的规范才能准确拟制,应该弱化具 象的内容强化抽象的内容才能准确拟制,应该加强宏观大律的表述减弱微观小律的规定才能准确拟制.

论南唐词人对西蜀“花间词”的审美接受51-55

摘要:五代时期的西蜀政权和南唐政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西蜀与南唐两地词 人群体承袭相续风水激荡,二者在曲词的创作范式、艺术技法及审美趣味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相似性或趋同 性.南唐词在傅彩设色、遣词造句、表现技法、叙事造境等方面积极效仿西蜀“花间”并努力超越“花间”.

论温、韦词的起结之法56-65

摘要:温庭筠和韦庄作为花间词的代表, 起结句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 可分为写人、绘景、叙事、抒情、议论五大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温韦词运用最多的起结方式都一样, 分别是绘景起、叙事结.景起事结, 说 明二人同属“ 花间”一派是有据可循的; 仔细对比则二人词的起结方式又各有不同, 温词侧重绘景和叙事,风格华丽含蓄,韦词侧重叙事和抒情,风格明朗直接.

唐宋时期《忆秦娥》词体演进及其与《秦楼月》之关系66-71

摘要:唐宋时期,《忆秦娥》 经历了字数多寡、 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的演进, 在其词调固化定型 的过程中, 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为代表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秦楼月》 的出现,与《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的词体演进又相互交织在一起, 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 其间异同主要体现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通过纵向梳理与横向对 比,《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呈现出清晰的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清代词韵编订及其方法——兼论清代词韵的学术价值72-79

摘要:作为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韵编订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清代词学研究的系统需求, 实为以 确立填词用韵规范为目的的“ 制韵实践”.在此背景下, 清人一般通过“归纳旧词用韵”、“融合词学思想”和“吸收前人成果”三种方法编订词韵.探讨清人编订词韵的方法, 明确清代词韵编订的性质, 有助于挖掘清 代词韵编订的词学史和语音史价值.

船山词中的列锦与示现修辞80-87

摘要:船山词的创作运用了列锦和示现修辞格.列锦修辞起到了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同时增强了船山词的含蓄美.示现修辞分为追述、预言、悬想,增强了船山词的形象性,同时利于以哀景写乐.船山词多用列锦和示现修辞的原因:一,和政治环境有关;二,继承的文化传统有关;三,符合船山的文学创作观.

建构、探源与碰撞——王国维词学尊体思想论88-94

摘要:王国维作为晚清民初词坛的重要词家,建构了卓具特色的词学尊体思想. 他破词体, 树立了诗 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张词情,注重词的抒情文学特质;立词境, 建构以境界为轴心的词学尊体理论;定词品,注重词品与人品的合一;筑词统,搭建起创作、理论、校勘并行的词学尊体系统.其尊体思想来源于其在忧郁苦痛的个性气质下产生的对词体的偏爱, 其超功利之纯文学观对词学的影响, 及其在遗民自尊情结下对传统文 化的坚守和振兴之志. 其浸染现代色彩的词学尊体思想,与晚清民初词坛的体制内派与体制外派词学观念 产生碰撞,契合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的语境,从而促进词学观念的革新,推动词学的现代化进程.

元曲【哨遍】套式及其曲学史意义考论95-98

摘要:元散曲和元杂剧套曲中有【哨遍】和【耍孩儿】加上若干只【煞曲】构成的套式,其【哨遍】当来源于宋代大曲的“摘遍”;其后若干首【煞曲】的重复,则相当于大曲中某一歌声变件的重复使用;由此可以反证:宋代大曲是可以用作杂剧故事演唱的.考明这一点,对于弄清元曲杂剧音乐联套体制的渊源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论黄图祕的散曲创作及其散曲史意义99-103

摘要:黄图祕散曲在题材表现、创作技巧及曲学追求等方面展现出多维的文学价值.在题材表现上,着力描摹醉酒情态、频繁使用渔父意象、精心再现山水美景,体现了对散曲传统题材的回归,展现了作者的真性情和多重的内心世界;在创作手法上,引序入曲,化俗为雅,表现出南北曲在风格上归于一体的时代特征;在创作形式上,大量运用集曲,体现了对曲调、曲题、曲序、曲文及曲情完美统一境界的艺术追求.黄图祕的散曲创作,在散曲日渐衰落的清中叶具有独特意义.

从律赋格到文章学104-111

摘要:文章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举相关,而诗赋格则是最早研究科举行文技巧的一类著作;与诗格相比,赋格更接近后来的文章之学.唐代的赋格在很多层面上为宋代的文章学建立了轨范.以《赋谱》为代表的唐代律赋格建立了认题与立意论、破题论、体式论、章法间架论、句法论等等作文的法则,对宋元文章学有着相当大的启发作用.赋格向文章学的转变,大体有两条轨迹可循,即在科举层面上宋代的策论、经义对唐代律赋体式的仿效,和在文学层面上赋格的文法精神的沉淀及其与古文精神的结合.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文化意义与诗学意义112-116

摘要:海外华人创作的古体诗词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体诗词的写作对于海外华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存意义,体现出他们族源、文化身份认同的诉求,也是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承与再生的表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具有双重的文学史意义,不仅是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华人所在国文学史值得书写的一个篇章.

时代新声117-120

摘要:七言绝句 山中独坐王恒鼎去留无意片云轻,独坐空山对晚晴.此景此情当此际,万松不语一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