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 荒野
荒野:国际视野与中国机遇5-9

摘要:长久以来,荒野的概念通常是指遥远的、野性的、自然的、具有高度生态完整性的区域,但是不同的国家或文化中所使用的荒野概念有所不同。然而将荒野作为一种正式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是相对近期的事情,其应用机制包括国家或省级的法律以及行政命令。荒野保护地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规定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荒野保护地与其他类型的保护地明显不同,因为它意指人类和野性自然之间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将荒野作为一种特定自然保护地类型的趋势,正在向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扩展。中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政策并给予优先考虑,在此背景下,是时候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中是如何使用荒野概念的,这将极大帮助在中国开展荒野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最终也将为在中国适用荒野保护概念提供参考。主要聚焦于陆地荒野,对于海洋环境中的荒野概念仅做简短介绍。

中国荒野研究框架与关键课题10-15

摘要: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正在稳健发展,在国家层面,已有48个国家通过法律认定荒野保护地;在国际层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荒野大会促进形成了荒野保护的全球合力,并呼唤中国参与。在分析世界荒野保护运动发展概况后,梳理荒野的经典定义,进一步从荒野观念、荒野地、荒野保护地3个维度阐释荒野概念。在概念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国内荒野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中国荒野研究框架,阐述中国荒野研究的对象、范畴、主题、参与学科、目标,并提出中国荒野研究的10项关键课题。

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与美国的荒野保护16-19

摘要:美国在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众多个体的推动。而激发个体进行荒野保护的巨大精神动力来源于启蒙批评时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和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创立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以爱默生为代表,梭罗和缪尔将超验主义推向实践。卢梭和爱默生都把自然看成是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且对荒野都有特别的审美偏好。他们二人都把对荒野的认知、审美和至善联系起来。卢梭和爱默生的自然观直接影响了美国的荒野保护。

西方经验:荒野制图技术发展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应用潜力20-25

摘要:回顾了过去30年来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发展出的荒野制图方法。将荒野制图项目分为全球、区域、国家和地区尺度,并给出了关键案例。不同的荒野制图项目有不同的目的,包括定义荒野保护地,以及得出景观尺度的荒野质量(荒野特征)指数等。介绍了与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相关空间尺度的重要性,以及荒野制图项目所处文化背景及其对制图目的和成果影响的重要性。总结并思考了西方荒野制图项目的经验如何应用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中国大陆国土尺度荒野地识别与空间分布研究26-33

摘要:荒野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保护意义,但目前中国尚未开展荒野地调查统计工作。首次从空间角度识别中国现存荒野地,绘制出第一个中国大陆国土尺度荒野地图(分辨率为1km~2)。以荒野连续谱作为概念基础,采用经典荒野制图方法,首先分别对距聚居点遥远度、距道路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及外观自然度4项指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指标评价法(MCE)进行等权重叠加,得到中国荒野度指数(WQI)地图。根据中国荒野地图识别结果,定义的中国高质量荒野地、较高质量荒野地、中质量荒野地、低质量荒野地、其他土地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3%、12.4%、11.9%、24.0%、47.4%。首次揭示了中国荒野地空间分布情况,有望为中国荒野保护政策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荒野、再野化与自主性生态系统——IUCN-1b类保护地管理中的概念演进34-38

摘要:"荒野"这一概念的含义因人而异。在美国,为便于政府部门进行国土管理,1964年通过的《荒野法》对"荒野"给出了官方定义。此后,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人们对"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相关属性、价值和威胁因素的理解得以改进。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一步的荒野立法将指定荒野保护地的范围扩大到受商业开发影响严重、野性区域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靠近人口众多区域的美国东部。1980年立法建立了阿拉斯加荒野保护地,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因此翻倍。但是,该法律中包含有许多特殊条款,允许农村居民的生计活动,允许已有的使用机械进入荒野区的方式继续存在。拥护"自然资源保护主义"的生物学家们利用了现有的荒野保护体系将更大范围的景观"再野化"(rewild)。这类再野化景观以荒野地为核心,通过生态廊道与其他区域相连,使得大型捕食动物群体及其猎物群体得以恢复并繁衍兴旺。"再野化"的概念在其定义和应用上都已发生演变,自然资源保护主义活跃分子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赋予其"可塑性",即根据不同语境做出不同阐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近了《荒野保护地:IUCN保护地类型1b管理指南》,正在考虑建立或扩展荒野地的国家,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境中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实践
“废地”、设计、技术的共语——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与营建39-47

摘要:作为上海近郊稀缺性山林风景区,辰山的人文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20世纪以来,采石作业使其成为废弃地,现借新植物园建设契机对矿坑进行景观重塑与生态修复。辨识场地内的复杂信息、判断废地价值、尊重历史客观结果并延续其发展脉络,是新时代的环境伦理和风景园林设计哲学。借力于技术发展,智慧地采用最小干预策略,转化、重构场地信息层系统,完成多重改造目标,更新了人对第四自然的认知,建立起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理论
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48-52

摘要: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城市景观环境塑造的关注与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中的工作内容及任务不谋而合。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城市设计的概念和要素进行再认识,发掘两者在方法上的贯通之处。其次,进一步引入景观的原型设计方法,对历史原型的引入与转译方法以及地域原型的还原与重构方法进行解析。最后以清远大燕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景观原型手法表达城市设计要素,探讨景观原型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区域设计的框架、途径与方法——芜湖案例的探索53-58

摘要:从理论来源和概念内涵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设计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区域设计的研究范围,提出了以七大空间要素为核心的区域设计研究对象,以及以区域风貌特色研究、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研究和区域文化环境研究为核心的区域设计研究内容。以芜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区域空间结构总体格局为统领、由若干个支撑体系和承载节点设计构成的区域设计工作框架,介绍了相关的工作方法,并就区域设计与总体城市设计进行规划衔接的具体方式展开了探索。

中国园林杂志名家名作
绿翼荫庐——吴翼先生风景园林思想与实践59-63

摘要:吴翼先生作为中国风景园林界的一代大师,用他那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笔耕不辍的学者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风景园林人。他科学地概括了园林绿化的三大效益,倡导并开展城市大园林建设,提出绿地均衡布局的科学思想,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项目建设中,让"绿满庐州"触手可及。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修订中的基本思考64-66

摘要:《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作为风景园林行业的一个基础性标准,标准修编结合生态文明战略、城乡统筹、多规合一、服务于民等基本方向,从行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切入和探讨,提出绿地分类标准必须建立广义的"绿地"概念、必须具备城乡一体化的意识、必须建立与规划、国土相关的用地分类标准的对接关系、必须建立反映真实状况的数据统计方法。唯有创新思考、积极响应、努力拓展,方能摆脱所谓风景园林行业"弱势"之地位。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
奔跑在斑斓的四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5、6标段植物景观设计67-71

摘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5、6标段植物景观设计在充分分析总体规划方案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植物的栽植类型、空间分布,空间的尺度、形态,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植物景观空间与地形、水体、建筑及园路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形成了植物景观的整体结构,并逐步完成植物景观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植物景观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该景观的形成凝聚了设计团队的智慧,业主方精心的养护等工作也对景观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植物景观四季斑斓、空气清新健康的森林公园,使其获得了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诠释72-76

摘要:营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植物则是其中最为活跃、最难控制的元素。从虚与实的角度对园林植物空间营造展开研究,实地调查了若干优秀园林案例,总结出园林植物空间有虚、实、半虚半实3种表现形式,同时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边界元素、灵活的限定方式、复杂的空间形状、多样的空间尺度以及变化的空间性质等特征。通过图解的方法探索了植物虚实空间组合的6种方式,揭示了植物空间布局的虚实相间特点,以期为今后营造多样变化的园林植物空间提供参考。

中国园林杂志专题 遗产保护
国际海洋遗产保护实践评述:“3sc”战略,多元合作与海洋空间规划77-82

摘要:海洋遗产是当今遗产领域新兴关注点,也是世界遗产官方网站上目前列出的五大主题之一。海洋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是实现"3sc"战略,即加强世界遗产名录的可靠性、加强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世界遗产公约宣传和沟通。通过跨国遗产的国家合作、系列遗产的国际合作以及多类型保护组织合作3个层面的共同保护,并基于全球生态系统尺度的海洋空间规划,实现全球海洋遗产保护。国际海洋遗产保护实践的经验对我国海洋遗产保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数字化遗产景观——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实践及其创新性83-88

摘要:创新性地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管理遗产景观是当代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系统应用了"城市历史景观"方法指导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具有创新性。从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中2个代表性项目——"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网"和"巴拉瑞特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其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四大创新思路:突破遗产固有价值,坚持以地方群体价值为本;以遗产知识传播为目标,强调建档过程开放化;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数据采集范围拓展到遗产景观之外。最后总结了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启示。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文化景观利用强度评估与保护管理策略制定——以庐山牯岭镇为例89-93

摘要: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作用的累积结果,维持人地关系的可持续性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牯岭镇为例进行探讨。在划定了保护管理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形态学康泽恩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划定评估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牯岭镇的利用强度进行评估,并从多尺度制定牯岭镇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策略。结果显示,应注重城镇不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通过多层级的保护管理单元对牯岭镇的形态要素进行保护管理。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艺术
尚怡、尚趣、尚德——论江南文人园林植景审美情趣94-98

摘要: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是指欣赏植景所引发的舒适、愉悦的身心感受;植景审美之"趣",强调人与植景互动之感官体验;植景审美之"德"是植景表明心志的象征性。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景观美学服务评价研究综述与启示99-103

摘要:美学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涵盖的重要内容。人对景观的感知行为是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景观是生态系统中对美学进行识别与评价的最重要的尺度。以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美学服务的概念内涵辨析与关系分析为基础,回溯有关景观美学服务识别与评价研究的类别和方法,探讨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评述对美学问题思考的2种主要方式,强调弥合或改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间冲突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