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园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11-2165/TU 国内刊号
  • 1000-6664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园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主题风景园林与固废管理、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文史哲

中国园林 2014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主题 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雨水资源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5-9

摘要: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雨洪事件频繁发生,风景园林设计师开始思考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除了满足日常功能与美观外,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分析雨水利用环节,提出公共空间景观结合雨水资源利用的设计原则,并选取建筑物、场地、道路与城市河道4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雨水资源利用的不同景观途径。指出为实现雨水可持续利用的目标,需要政府与各部门的合作,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公众教育等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

莫斯巴赫作品:罗浮宫摄影博物馆公园10-12

摘要:详细介绍了莫斯巴赫(Mosbach)的作品“罗浮宫摄影博物馆公园”中的生态设计细节与理念,该公园对当地的都市美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性作用,并且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这个曾经是19世纪的经济资源、20世纪的记忆存储器的场所。

城市公园系统与城市空间发展——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公园系统发展简述13-17

摘要:公园系统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城市公园最早在英国兴起,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城市公园群已经初具公园系统的雏形。奥姆斯特德则确立了公园系统的范式。以伦敦摄政公园群规划、巴黎城市改造等为案例阐释了城市公园系统的雏形,以美国的布法罗公园系统、芝加哥公园系统、波士顿公园系统等实践为例论述了公园系统范式的确立,简述了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公园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这一进程中公园以群体方式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休斯敦中城区百戈比街——在城市环境中重建公共空间18-22

摘要:城市用地中很大一部分为交通、通勤的道路用地。街道最初发展起来时是用作公共活动场所。随着道路规划标准的推陈出新,街道的这一历史作用重新受到重视。美国Design Workshop设计的百戈比街就是休斯敦如何将街道的单纯通勤作用改造成公共娱乐休闲场所的优秀实例。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其道路用地每年以大约5%的速率增长着。百戈比街的实例对中国的道路系统的设计将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实践——以成都大源中央公园为例23-26

摘要: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源公园原址为20世纪80——90年代的郊区垃圾填埋场,根据城市向南扩张发展的需求,规划为城市新城居住区组团的核心开放空间。基地原有的废弃物已分解碳化并自然压实。通过整体评估,实施了大区域水系统整合改造,组织中水回用,建立循环及建造湿地提升水质;配合竖向设计进行种植造,以本土树种为主,四季变化层次丰富的乔灌木布置等方式,成功将基地改造为生态基底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中心公园。公园与成都市的绿地系统和慢行网络衔接,方便到达;广场、草坪、水岸、花园等多样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社区商业及小规模的餐饮设施完善了配套服务。于2013年重新开放后,成为区域居民及城市新城的生活舞台。建成后的大源公园,扭转了旧有残破废弃的郊区形象,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与其他项目投资的催化剂,为成都市向南的发展策略落实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后工业滨水码头区的景观重生策略探讨——以后工业国家的改造项目为例27-32

摘要:后工业滨水码头区因占据了城市中的优越地位,是现代景观更新中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对世界范围内25个工业码头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这些项目的主导方式、投入资金、后期收益、改造契机、用途和模式,并研究其中的内在关系。探索后工业滨水码头区的景观重生策略在地域特征、功能混合、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公众参与及学科合作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正处于工业转型期的中国以及未来将要面对的后工业遗存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理论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33-36

摘要:围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针对“因果”“过程”“效应”“特性”,展开实验与解析,发现“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和“内外融合”3类景观空间视觉“因果”吸引机制,机制运行四阶段过程,及其所具有的“聚光效应”“马太效应”“主从效应”三大效应,以及“选择性”“快速定位性”“凝视性”“反复性”“主动性”五大特性。

基于可视性图解与视域分析的园林空间造景研究——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为例37-41

摘要:传统的园林造景方式是以感性认识、经验判断为基础,缺少客观的分析评价手段。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为例,根据空间句法理论,运用Depth map软件模拟和分析庭院空间的整体集成度(可达性)和视域范围,通过可视性图解和视域分析,确定园林空间中的景观敏感点,同时将景物按视觉与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进一步制定园林空间的造景对策,并以此实现传统园林造景中结合量化分析的可能性。相关方法对传统园林造景分析方法进行了补充,提供了新的手段。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41-41

摘要:2014年8月8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召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晓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巡视员刘英、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树林、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以及43位专委会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大会。大会由专委会筹委会负责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主持。

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以益阳市梓山湖为例42-45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我国许多城市湖泊景观出现了水质污染、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减退、面积锐减、建筑挤压、视觉污染等诸多重大问题。在总结城市湖泊景观特质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全面构建了城市湖泊景观保护规划的18个内容,详细阐述了各内容的具体保护要求,最后,以益阳梓山湖为例进行论证,为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中小尺度生态界面的图式语言及应用46-50

摘要:通过卧龙湖生态度假公园的设计实践,探讨一种运用图式语言进行设计的方法。将生态界面分为平地水陆生态界面、平地陆陆生态界面、坡地水陆生态界面、坡地陆陆生态界面四大类,根据各类型生态界面的特点,选取典型界面空间进行研究,并从这些生态界面的典型空间得出基本图式171种,组合图式28种,形成中小尺度生态界面的基本语汇。语汇与设计过程的结合构成中小尺度生态界面设计的语言体系。实践案例展现了完整的图式设计过程:根据基地的生态环境调查,确定卧龙湖生态度假公园的功能导向,并从生态界面设计的图式语言体系中选取适合基地情况并符合功能导向的图式,将其运用到设计中。

从构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角度谈体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51-53

摘要:制约体育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包括距离较远、功能复合化程度较弱和文化内涵缺乏等方面,而体育中心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4种主要游憩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研究提出了2种区位条件下体育中心不同的定位与举措。借鉴其他游憩休闲地“以服务人”为核心的理念,强调体育中心应重在营造一种休闲体验,并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围绕体育健身主题打造综合性的休闲游憩地,实现体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实例
西安国际社区沣河堤岸和湿地生态策略研究54-57

摘要:湿地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各个生物链相互依存。要构筑起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的原貌,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场地具体条件,利用自然机制和人造系统的各自优势,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将城市景观湿地营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栖息地。着重探讨沣河堤岸和湿地的生态修复策略,针对场地现状提出了3种驳岸修复类型,砌石嵌草型驳岸、抛石丁坝型驳岸和梢工型驳岸,并对堤岸进行了无堤化整治。在沣河河漫滩的生态修复过程中营建了多种生态湿地类型:垂直流湿地、间歇流湿地、雨水花园、自由表面流湿地、生态浮岛湿地。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坛
“言说”与“实践”——《园冶》与江南园林互文性诠释58-62

摘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并置考察《园冶》与江南园林这2种广义上的“异质”文本,将《园冶》的叙事方式、俪词对偶与江南园林的空间经营、营造方式进行对照分析,对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再阐释。希望通过对造园经典读本——《园冶》的文体机制重新解读,找寻其与江南园林内在的深层次关联。

共时性、历时性时空观于风景园林学设计研究的启示63-66

摘要:通过剖析语言学中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方法,提出共时性的事物要素间的组织关系研究与历时性的事物系统整体的时序发展研究的重要内涵,并以此联系至风景园林设计的流动性空间本质,通过共时性的风景园林系统结构研究与历时性的风景园林系统演变研究,提出了建立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时空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
“槐荫当庭”——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67-70

摘要: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以造园学的视角考察了《长物志》《闲情偶寄》《花镜》《广群芳谱》4部古典专著对庭荫树的品评;继而,从《园综》所收录的明清江南文人造园笔记中归纳出松柏、梧桐、垂柳、槐、榆5类的庭荫树的配置要点,佐以明清园亭绘画为可视化证据,试图还原江南造园中庭荫树的经典景境,为今人研究和了解明清江南文人造园中配植庭荫树的手法和评价标准提供初步系统化的史料梳理和理论概述。

山茶专类园设计:种内种间关系及原种分类表达71-74

摘要:山茶类植物专类园设计必须建立在植物分类与生态基础之上。对山茶科在原生植被中亲缘科目及伴生种调查分析基础上,归结其生态种群、群落结构与功能及种内与种间关系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收集、归纳了60种常见的观赏性山茶科植物,分析探讨其专类植物园规划设计建设的原种分类或分区方法。探讨其色彩配置、乔灌结合、阴生和阳生、花期和果期、速生和慢生、季相与外貌、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各种相嵌、组合设计技巧。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74-74

摘要:根据国务院规定,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学技术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必须遵照使用。2014年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开始了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经多方努力,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7月27日在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