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 11-5442/R 国内刊号
  • 1673-4890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现代中药是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9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现代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中药资源、基础研究、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综述

中国现代中药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彩页说明
让中药追溯有规可循 《中药追溯体系实施指南》等三项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274-274

摘要: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3月20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专项审查会上,《中药追溯体系实施指南》《中药追溯信息要求中药材种植》《中药追溯信息要求中药饮片生产》三项团体标准通过了专家评审。审评专家组一致认为,《中药追溯体系实施指南》等三项团体标准的制订与,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专论
基于国家药品抽验工作的中成药质量和安全问题分析279-283

摘要: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国家药品抽验通过法定标准检验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上市后药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状态进行全面考察。笔者通过对2017—2018年国家药品抽验中成药品种的质量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梳理了影响中成药质量和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原料药质量和生产工艺,并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有利于促进中成药质量和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与有效。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评价方法及风险因素研究进展284-290

摘要:近年来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事件屡见报道,引起医药界、制药业、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药源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缺少特异性诊断指标,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中药相关DILI的评价更加困难,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以临床评价证据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及Liver Tox网站收录数据对文献及相关报道中的常见可疑损肝中药进行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主要不良反应或肝损伤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和适用性,重点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的《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的中药相关DILI评价方法进行解读。最后,分别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不合理用药等方面对中药相关DILI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本文为认识和评价中药相关DILI的客观真实性、发展符合中药特点的DILI评价方法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以期为降低中药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基础研究
基于UGT1A1酶抑制探讨何首乌中顺(反)式二苯乙烯苷体外肝微粒体中潜在毒性作用291-295

摘要:目的: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考察何首乌中含量高的二苯乙烯苷类(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潜在肝毒性,探索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启动Ⅱ相代谢反应,考察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原型成分的抑制作用;启动Ⅰ相代谢反应,考察代谢产物及原型成分的抑制作用,推测待测物的潜在毒性作用。结果:当仅启动Ⅱ相反应时,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均以原型形式直接作用于UGT1A1酶,两个单体分别表现出中等抑制和弱抑制作用,抑制类型均为竞争型抑制;当同时启动Ⅰ、Ⅱ两相反应时,两个待测单体对UGT1A1酶的抑制作用均消失,提示两个单体存在Ⅰ相代谢过程,并且其Ⅰ相代谢产物对UGT1A1酶无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初步证明何首乌中顺式、反式二苯乙烯苷原型成分对UGT1A1存在抑制作用,经由Ⅰ相代谢后,对Ⅱ相代谢酶UGT1A1抑制作用消失,肝毒性风险降低。

雷公藤柱层析中段和末段组分的急性毒性实验296-302

苦参实毒性成分分析303-306

摘要:目的:研究苦参实单次给药产生毒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HPLC鉴定得到生物碱和非生物碱部分,苦参实总提物、生物碱和非生物碱部分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苦参实的半数致死量LD50=15. 6 g生药·kg体质量-1,生物碱部分产生毒性,非生物碱部分未产生;结论:苦参实有毒,生物碱类物质是其毒性的主要成分。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别研究307-311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基原中药黄芪样本DNA序列,研究特异性鉴别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方法。方法:通过筛选5条常用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psbA-trnH,rbcL,matK),运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可特异性鉴别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序列及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ITS及ITS2序列可准确区分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发现稳定的SNP位点,蒙古黄芪在ITS序列第476位点(位于ITS2序列上游)为碱基C,而膜荚黄芪为碱基T,并设计三对特异性鉴别蒙古黄芪的引物对。结论:ITS/ITS2序列以及特异性引物可准确鉴别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为黄芪药材的基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核桃楸叶降血糖和抗氧化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成分分析312-315

摘要:目的:筛选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降血糖和抗氧化有效部位并确定其活性成分。方法:制备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部位: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以及剩余水溶性成分部位,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筛选模型,测定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各萃取部位降血糖活性,以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进而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各萃取部位总黄酮含量,综合筛选并确定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降血糖和抗氧化的有效部位,最终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确定其活性成分。结果:体外酶活性抑制试验显示,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作用,其最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14、0.13 mg·mL-1,均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分别为0.044、0.158 mg·mL-1);DPPH自由基清除与黄酮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亦强于其他萃取部位,其IC50为6.89 mg·mL-1;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为86.11%,为该部位的主要成分,经标品比对较好的3个活性成分为金丝桃苷、异槲皮素和紫云英苷。结论:核桃楸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应为核桃楸叶降血糖和抗氧化有效部位,主要活性成分为金丝桃苷、异槲皮素和紫云英苷。

安石榴苷在Caco-2细胞模型的肠吸收机制316-322

摘要:目的:以Caco-2模型研究石榴皮中安石榴苷的肠吸收特征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建立Caco-2细胞模型,并通过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跨膜电阻值等指标验证筛选可用模型。考察不同浓度的安石榴苷对Caco-2细胞的毒性以确定实验给药浓度。建立HPLC测定安石榴苷累积转运量,进而通过Caco-2细胞转运实验研究时间、温度、pH值、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与环孢菌素对安石榴苷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安石榴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良好且安石榴苷的吸收不具有浓度依赖性,150~350μmol·L-1安石榴苷的外排率(ER)值均大于1.5,4℃条件下安石榴苷的双向转运均减少。同时,P-糖蛋白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安石榴苷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AP-BL)值增大、Papp(BL-AP)值减小。结论:安石榴苷在Caco-2细胞的吸收以主动转运方式为主,P-糖蛋白参与了安石榴苷的转运。

黑参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测定323-327

摘要:目的:建立黑参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Thermo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测定黑参中人参皂苷Rg3含量。结果:研究表明,不同批次黑参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差别明显,平均含量为1.236 5 mg·g-1,最低含量为0.368 7 mg·g-1,最高含量为2.500 7 mg·g-1,相差6.8倍。结论:建立了黑参中人参皂苷Rg3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人参皂苷Rg3含量差别明显,为黑参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当归不同干燥品质量研究328-332

摘要:目的:建立当归HPLC指纹图谱,对当归不同干燥品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对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当归药材进行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TC-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采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当归不同干燥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当归药材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4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峰,14种干燥方法得到的当归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为0.920~0.993;主成分分析排名靠前的样品有60℃微波干燥、减压干燥、60℃热泵干燥品;聚类分析将熏干品和其他干燥品分开。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准确、可靠,可为当归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农业
青蒿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的研究333-337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不同采收部位的青蒿各成分指标,分析青蒿品质差异,确定青蒿的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方法:在青蒿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盛花期四个生长时期采收样品,每个采收期分全株采收、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主干上部、主干下部共五个部分采收,分别测定鲜重、干重、药材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盛蕾期青蒿的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较大,挥发油含量最高,各部位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浸出物项规定;盛花期青蒿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挥发油含量低于盛蕾期,主干下部占总生物量比重大,但浸出物含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结论:结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青蒿在盛蕾期全株采收或盛花期去除老茎采收最为适宜。

金银花组织培养外植体灭菌方法的研究338-341

摘要:近年来金银花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价格呈现攀高的趋势,金银花种苗价格也不断升高。大田生产中大多通过扦插和分根等方式进行繁殖,但品质却不断下降。如何快速得到大批量、高品质和低成本的种苗,组织培养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实验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碱化乙醇和0.1%的氯化汞进行灭菌处理,通过试验发现经质量分数为0.1%氯化汞7 min处理后灭菌效果最佳,成活率能达到88.3%,污染率低至8.3%。同时,经过初步清洗处理后接种于含0.1%纳米银分子的培养基中的外植体更是达到了98.3%的灭菌率,成活率高达96.7%。这种低成本高效的灭菌方式有利于脱毒苗的大批量生产,为大田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工业
响应曲面法优化马齿苋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342-346

摘要:目的:优化马齿苋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为自变量,以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选马齿苋总生物碱的乙醇回流提取条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马齿苋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回流时间2 h,回流温度66℃,料液比1∶9,总生物碱提取率为0.207%;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0.2 mg·mL-1时清除率可达84.40%。结论:该优化工艺准确可靠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桔梗茎叶总皂苷的提取工艺347-352

摘要:目的:优选桔梗茎叶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为桔梗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桔梗茎叶总皂苷收率、桔梗皂苷D的含量与转移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溶剂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与提取次数对桔梗茎叶皂苷提取工艺的影响,再进一步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总皂苷。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在100℃条件下,加12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1.5 h。优化纯化工艺参数为最佳工艺提取药液离心后浓缩至1.0 g生药/mL,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上样量为桔梗茎叶提取物量∶树脂量=0.8∶1,上样流速为1.0 mL·min-1,用5 BV的75%乙醇洗脱。结论:优选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桔梗茎叶皂苷的提取。

平卧菊三七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与抗氧化特征成分的HPLC-MS/MS分析353-356

摘要:目的:采用DPPH体系测定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液质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方法:对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考察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通过液质联用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ESI-Q-TOF-MS)技术对其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质联用(LC-MS/MS),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文献对照,对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清除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能力最强。通过其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照,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结论:应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及H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平卧菊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357-364

摘要:目的:建立丹参酮提取物中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探讨一测多评法在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丹参酮IIA为内标物,计算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相对于丹参酮IIA的相对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丹参酮提取物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二者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法在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应用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相对于丹参酮IIA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5、1.12和1.28;各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系统耐用性良好;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以丹参酮IIA为内标物,建立的丹参酮提取物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酮提取物的多成分质量控制。

炒决明子主成分分析及其多肽降压活性365-369

摘要:目的:对炒决明子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各蛋白组分酶解物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研究。方法:采用顺序抽提法提取决明子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量;原药材、各蛋白组分和蛋白提取后剩余残渣经胃蛋白酶水解,酶解液超滤(截留分子量3KD)后收集滤液,即为多肽组分,冷冻干燥后,反相高效液相法(RP-HPLC)法进行ACE抑制活性评价。结果:炒决明子总蛋白含量为22.08%,其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占总蛋白含量的14.55%、14.87%、2.67%和21.04%。不同蛋白酶解物ACE抑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球蛋白源生物肽活性最高,抑制率为38.44%(终质量浓度为0.01 mg·mL-1)。结论:决明子蛋白含量丰富,其球蛋白源生物肽组分体外降压潜力最高,可进一步从中开发高活性中药源降压药物,同时也为该药药效物质基础阐释提供新的实验数据。